:::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瓷器手工業的研究
作者:陳瑋靜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吉林
耿寶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唐代長江瓷器手工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8
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瓷器手工業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重要的項目。本文為闡述其興衰變化的過程,時間始於高祖武德元年(西元六一八年),迄於哀帝天祐四年(九○七),共二百九十年;空間上包括淮南道、江南東道及江南西道等三十一州。從古代文獻回顧中,首先釐清史料記載訛誤之處;由於在瓷窯考古工作中,除了科研性發掘外,大部分是配合地方基本建設進行調查與發掘,各地工作成果不一;在文獻資料與考古工作的基礎上,國內外學者及文博單位研究成果各有特色,反映出科際整合研究的必要性。
結合近年來長江中下游地區窯址發掘調查成果與各地文博單位的藏品,以考古地層學與類型學的分析方法,歸納器物的組合、類別及型式增減與演變,得出本區瓷器產品變化的歷程,代表瓷器發展的四個階段,依此可以分為四期:第一期大致相當於高祖武德元年(六一八)至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共計六十四年;第二期大致相當於中宗弘道元年(六八三)至玄宗天寶十四載(七五五),共計七十二年;第三期大致相當於肅宗至德元載(七五六)至憲宗元和十五年(八二○),共計六十四年;第四期大致相當於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至哀帝天祐四年(九○七),共計八十六年。在瓷器研究中,可以證明同時期的器物具有相同的特點,不同時期的器物則具有明顯的繼承與發展關係。
在製瓷工藝方面,瓷器生產過程包括選料、配料、成形、裝飾、施釉、裝燒、燒成等步驟,工藝技術的良窳和瓷器的品質息息相關。為了提高市場的佔有率,瓷器手工業者致力於產品質量的提昇,進而改良窯爐的設計與生產形式,以擴大行銷範圍,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從製瓷工藝的研究,可以發現:這個發展過程因時間、地點的差異,呈現不同的風貌。
瓷器手工者生長在民間,以市場為導向,深切瞭解各階層的產品需求和審美品味。工匠創作的動機,除了經濟及工匠技藝等個人因素外,社會條件與時代背景也是重要因素。瓷器藝術表現在胎釉、造型、紋飾等方面,結合實用與美觀的功能,利用鐵系與銅系釉料作為著色劑,進行書法和繪畫創作,反映時代審美風格。藝術鑑賞和藝術創作構成了藝術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通過鑑賞者的眼光,瓷器藝術的審美價值與社會功能,得到彰顯,進而發揮澄靜心靈、怡情養性與教化補世的積極作用。
唐代使用瓷器的情況日漸普及,質量日益提升,產品內容豐富,可以具體而微地再現不同時期的社會情況。當時,作坊主的經營目標,不再侷限於少數上層人士所消費的高檔產品,而是著眼於社會上廣大民眾所需要的大宗產品。除了上供的貢品外,作為交換目的的商品,透過市場經濟的運作,跨越地域的限制,不僅面向全國各地,也積極投向國際貿易市場。從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生產的瓷器中,進一步反映了唐代求新納異的社會風俗與士庶生活文化,就長江中下游地區瓷器手工業的四個發展階段來看,瓷業發展與政局的關係密切,有助於博覽通觀及建構唐代歷史事實。
產質與產量並重的經營理念,推動著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瓷器手工業的全面發展,業者在前人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不僅能生產符合皇室貴族特殊用途的高級產品,還兼顧大眾審美品味與消費能力的日常生活用品;通過技術交流,影響當時國內外窯業發展外,對後代瓷器手工業者也有傳承啟迪之功。因此,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一、史料
《詩經》,七○卷,收錄於《十三經》。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年。
《論語》,二○卷,收錄於《十三經》。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年。
《孟子》,一四卷,收錄於《十三經》。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年。
《管子》,二四卷。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明萬曆四十八年。
《禮記》,六三卷,收錄於《十三經》。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年。
《周禮》,四二卷,收錄於《十三經》。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年。
《周易》,一○卷,收錄於《十三經》。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年。
《左傳》,六○卷,收錄於《十三經》。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年。
《孝經》,九卷,收錄於《十三經》。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五年。
(漢)班 固,《漢書》,一二○卷。台北:鼎文書局,一九九一年九月七版。
(漢)應 劭,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一○卷。台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二年四月初版。
(晉)干 寶,黃明譯注,新校《搜神記》,二○卷。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一版。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七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十二月第一版。
(南朝宋)范 曄,《後漢書》,一三○卷。台北:鼎文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第三版。
(唐)元 稹,冀 勤點校,《元稹集》,六○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八月第一版。
(唐)方 干,《玄英集》,八卷,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八四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王 敷,《茶酒論》,一卷,收錄於梁子,《中國唐宋茶道》。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修訂版。
(唐)王 維,(清)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二八卷。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九六年六月初版。
(唐)王梵志,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初版。
(唐)白居易,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七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唐)皮日休,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第一版。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記》,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南朝唐五代人畫學論著》,一卷。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初版。
(唐)吳 兢,《貞觀政要》,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九月第一版。
(唐)呂 溫,《呂衡州文集》,一○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五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唐)李 白,(宋)楊齊賢注,(元)蕭士斌補,(明)郭雲鵬編,《李太白全集》,三○卷。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九七年五月二版。
(唐)李 肇,《國史補》,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三月第一版。
(唐)李匡乂,《資暇集》,三卷,明嘉靖顧氏文房本。
(唐)李商隱,(清)馮 浩注,錢振倫、錢振常箋注,《樊南文集》,一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
(唐)李隆基,李林甫注,宋本《大唐六典》,三○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一版。
(唐)李群玉,《李文山詩集》,三卷,明末海虞毛氏汲古閣刊唐人集。
(唐)杜 佑,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通典》,二○○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
(唐)杜 甫,(清)錢牧齋箋注,《杜詩錢注》,二○卷。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初版。
(唐)杜 牧,陳允吉校點,《杜牧全集》,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第一版。
(唐)孟 郊,華忱之、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校注,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第一版。
(唐)房玄齡等,《晉書》,一三○卷。台北:鼎文書局,一九八○年八月三版。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三○卷,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史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宋刊本。new window
(唐)封 演,《封氏聞見記》,一○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一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六月初版。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四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年一月第一版。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一卷,明嘉靖刊本。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二○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六月第一版。
(唐)韋 莊,《浣花集》,一○卷。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第一版。
(唐)徐 夤,《徐夤》,收錄於(明)龔 賢編,《中晚唐詩》,一卷,彙集明末野香堂貞隱堂等刊本。
(唐)張 鷟,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六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唐)張九齡,《張丞相曲江張文獻集》,一二卷,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二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一○卷,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南朝唐五代人畫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初版。
(唐)許 渾,《丁卯集》,二卷,清初常熟錢氏也是園影鈔宋臨安府陳宅經籍鋪刊本。
(唐)陳 鴻,《東城老父傳》,一卷,收錄於汪辟疆編,《唐人小說》。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十月台景印初版。
(唐)陸 羽,《茶經》,三卷。收錄於(宋)左 圭編,《百川學海》。台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七月新一版,據宋刻本影印。
(唐)陸 贄,《陸宣公奏議》,一五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一九八○年十月台三版。
(唐)陸廣微,曹林娣校注,《吳地記》,一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第一版。
(唐)陸龜蒙,宋景昌、王立群點校,《甫里先生文集》,一八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第一版。
(唐)馮 贄,《雲仙雜記》,一○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六月初版。
(唐)馮 贄編,張力偉點校,《雲仙散錄》,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二月第一版。
(唐‧日)圓仁,白化文、李鼎霞、許德楠校註,周一良審閱,《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註,四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
(唐)虞世南,《虞世南集》,一卷,明九行活字版。
(唐)裴庭裕,田廷柱點校,《東觀奏記》,三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月第一版。
(唐)趙 璘,《因話錄》,六卷,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二二編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
(唐)劉 肅,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一三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六月第一版。
(唐)劉 餗,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三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唐)劉仁貴,《河洛記》,一卷,收錄於(宋)曾 慥,《類說》。台北:藝文印書館。
(唐)歐陽詹,《歐陽行周文集》,四四卷,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平湖葛氏藏明正德本。
(唐)鄭 谷,《雲臺編》,三卷,明刊十行本。
(唐)鄭 谷,嚴壽澂、黃 明、趙昌平箋注,《鄭谷詩集》箋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五月第一版。
(唐)鄭處誨,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錄》,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七月第一版。
(唐)蕭穎士,《蕭茂挺文集》,一卷,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一二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唐)韓 偓,《香奩集》,一卷,收錄於(明)龔 賢編,《中晚唐詩》,彙集明末野香堂貞隱堂等刊本。
(唐)韓 愈,《韓昌黎全集》,四○卷。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七七年九月出版。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一二○卷。台北:觀世音佛經善書印送會。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四○卷,收錄於《乾隆大藏經》第一一三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唐)顧 況,《華陽集》,三卷,明萬曆四十一年海鹽顧氏刊本。
(唐)權德輿,《權載之集》,五○卷,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三八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嘉慶十一年無錫孫氏藏大興朱氏刊本。
(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二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六月初版。
(宋)太平老人,《袖中錦》,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六月第一版刷,據學海類編本排印。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一月第一版。
(宋)王 溥,《唐會要》,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五年六月第一版。
(宋)王 溥,《五代會要》,三○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第一版。
(宋)王 讜,周勛初點校,《唐語林》校證,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七月第一版。
(宋)司馬光等著,(宋)胡三省注,《資治通鑑》,二九四卷。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七版。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一三○卷。台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二年九月初版。
(宋)李 昉等著,《文苑英華》,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六年五月第一版。
(宋)李 昉等編,《太平廣記》,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九月第一版。
(宋)周 煇,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一二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九月第一版。
(宋)宣和間官修,《宣和書譜》,二三卷,收錄於楊家駱主編,《中國藝術叢編》。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初版。
(宋)施 宿,《會稽志》,二○卷,收錄於王雲五編,《四庫全書》珍本第七集。
(宋)范 、林禹,《吳越備史》,四卷。台北: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吳牧菴手抄本。
(宋)徐 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四○卷。北平:故宮博物院,一九三一年,據宋乾道三年澂江郡齋本影印。
(宋)袁 ,《楓窗小牘》,二卷,收錄於(明))宗儀等編,《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月第一版。
(宋)高 承,《事物紀原》,一○卷,明正統元年鄭華刻本。
(宋)莊 綽,蕭魯陽點校,《雞肋編》,三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三月北京第一版。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六卷,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宋人畫學論著》。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初版。
(宋)陸 游,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第一版。
(宋)曾 慥,《高齋漫錄》,一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宋)程大昌,《演繁露》,二二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一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宋)趙令畤,《侯鯖錄》,八卷,明正德間趙士亨刊本。
(宋)趙彥衛,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一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八月第一版。
(宋)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二二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五年二月第一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一四○卷。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初版。
(宋)錢 易,《南部新書》,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第一版。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一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六年五月第一版。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二○卷。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五月出版。
(明)宋應星,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譯注,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月第一版。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一二卷,明崇禎間原刊本。
(明)沈德符,《飛鳧語略》,一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明)張謙德,《瓶花譜》,一卷,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明)張應文,《清祕藏》,二卷,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七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陸 容,《菽園雜記》,一五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五月第一版。
(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說》,一卷。收錄於《美術叢書》。上海:神州國光社,一九二八年排印本,第二集第八輯第四冊。
(明)謝肇淛,《五雜俎》,一六卷,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七冊。台北:新興書局。
(明)顧起元,《說略》,三○卷,明萬曆四十一年新安吳德聚刊本。
(清)王臨元纂修,《浮梁縣志》,九卷,收錄於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選編,《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二十六冊。北京:中國書店,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一版,據清康熙十二年刻增修本影印。
(清)朱 琰,《陶說》,六卷,收錄於楊家駱主編,《陶瓷譜錄》。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八八年五月六版。
(清)佚名,《南窯筆記》,一卷,收錄於楊家駱主編,《陶瓷譜錄》。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八八年五月六版。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一一四卷,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四四六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初版,清乾隆五十八年本。
(清)徐 松輯,《宋會要輯本》,四六○卷。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四年六月初版。
(清)高士奇,《天祿識餘》,二卷。台北:廣文書局,一九六八年六月初版。
(清)清聖祖康熙皇帝敕修,《全唐詩》,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月第一版。
(清)陳 瀏,《匋雅》,收錄於楊家駱主編,《陶瓷譜錄》,二卷。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八八年五月第六版。
(清)黃 矞,《瓷史》,收錄於孫彥點校整理,《古瓷鑑定指南(三)》。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七月第一版。
(清)董 誥等編,《全唐文》,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十二月第一版。
(清)劉坤一、趙之謙等,《江西通志》,一八○卷。台北:華文書局,一九六七年版,據清光緒七年版影印。
(清)謝 旻等監修,陶 成等編纂,《江西通志》,一六二卷,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一一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初版,清雍正十年精刊本。
(清)藍 浦、鄭廷桂,歐陽琛、周秋生校,盧家明、左行培注,《景德鎮陶錄》校注,一○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第一版。
二、專著
中文部分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陶瓷卷中》。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二八二頁。
三上次男,宋念慈譯,《陶瓷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一九八○年二月一日第一版,一五八頁。
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編,《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1987年晉江年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七○頁。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第一版,六六一頁。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學會編,《中國古陶瓷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第一版,四二一頁。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一版,三二一頁。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九月第一版,四六二頁。
文物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月第一版,四二二頁。
木宮泰彥,陳 捷譯,《中日交通史》。台北:三人行出版社,一九七四年七月二日初版,八二五頁。
王 玲,《中國茶文化》。北京:中國書店出版,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第一版,三四九頁。
王仁波主編,《隋唐文化》。香港:(上海)學林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一九九○年十一月初版,三一九頁。
王金林,《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第一版,三六四頁。
王家樹,《中國工藝美術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北京第一版,四三○頁。
司提格勒,劉師誠譯,《價格理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六八年十月初版,三八二頁。
四川古陶瓷研究編輯組編,《四川古陶瓷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第一版,五四六頁。
田昌五、漆 俠主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濟南:齊魯書社、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第一版,七五四頁。
伍 躍、趙令雯點校整理,《古瓷鑑定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三月第一版,一三五頁。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一五頁。new window
朱 雷主編,《唐代的歷史與社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四月第一版,五八○頁。
朱伯謙,《朱伯謙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三一一頁。
江西文物編輯部編,《江西文物--中國古代青瓷研究專輯》。南昌:江西省文物廳,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出版,一二一頁。
牟發松,《唐代長江中游的經濟與社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一月第一版,三五一頁。
行 嚴,《柳文探微》。台北:華正書局,一九八一年三月初版,二一二二頁。
西北輕工業學院編,《陶瓷工藝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四月第一版,四五八頁。
何恭上編,《隋唐五代繪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第一版,二四九頁。
何健民,《隋唐時代西域人華化考》。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七九年五月初版,一九四頁。
余家棟,《江西陶瓷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第一版,五二四頁。
吳仁敬、辛安潮,《中國陶瓷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年十二月臺八版,一二八頁。
吳松弟,《中國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第一版,四五八頁。
呂一飛,《胡族習俗與漢唐風韻──魏晉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社會風俗及其對隋唐的影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一版,二三一頁。
李知宴,《中國陶瓷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一版,三七八頁。
李知宴、程 雯,《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北京:外文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第一版,二○九頁。
李科友、吳水有點校整理,《古瓷鑑定指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北京第一版,二三七頁。
李約瑟(JOSEPH NEEDHAM),科學出版社翻譯委會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年八月第一版,七三九頁。
李家治、陳顯求主編,《古陶瓷科學技術1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第一版,四七○頁。
李家治、陳顯求主編,《古陶瓷科學技術2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陶瓷科學技術研究會,一九九二年十月第一版,五二八頁。
李家治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第一版,四九三頁。
李國木,《中國名瓷工藝基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六月第一版,一七九頁。
李斌成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月第一版,一九九八年七月第一刷,六七○頁。
李輝柄主編,《中國陶瓷全集五‧隋唐》。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二○○○年二月第一版,二九一頁。
李輝柄主編,《中國陶瓷全集六‧唐五代》。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二○○○年二月第一版,二七七頁。
李學勤、徐吉軍,《長江文化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三六二頁。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五月台版,四七九頁。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台北:東華書局,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初版,四七○頁。
汪辟疆編,《唐人小說》。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十月台景印初版,二九九頁。
汪慶正主編《越窯、秘色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第一版,六八頁。
周士榮,《岳州窯青瓷》。台北:渡假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二月初版,一四三頁。
周仁等,《中國古陶瓷研究論文集》。北京:輕工業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五月第一版,二二八頁。
周世榮,《金石瓷幣考古論叢》。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八年九月第一版,二五三頁。
周世榮編著,《長沙窯瓷繪藝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九月第一版,一四五頁。
周峰主編,《隋唐名郡杭州(修訂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第一版,二五一頁。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一九八六年台一版,五六八頁。new window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一版,四八三頁。
尚 剛,《唐代工藝美術史》。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第一版,四○三頁。
林士民,《青瓷與越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第一版,三四二頁。
林梅村,《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第一版,四四八頁。
林淑心,《唐代長沙窯瓷器之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八年三月第一版,一二四頁。
林淑心、黃永川主編,《中國古代貿易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四年十月第一版,五二九頁。
林淑心主編,《館藏瓷器--長沙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六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一頁。
邱國珍,《景德鎮瓷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九三頁。
長沙窯課題組編,《長沙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第一版,二五七頁。
阿里‧馬扎海里,耿昇譯,《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一版,五九○頁。
南京博物院《東南文化》編輯部編,《中國古陶瓷研究會94年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博物院,一九九四年增刊一號。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藏傳世瓷器真膺對比歷代古窯址標本圖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第一版,一二○頁。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第一版,三九四頁。
首都博物館編,《首都博物館藏瓷選》。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九月一版,一六五頁。
唐任伍,《唐代經濟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第一版,二八七頁。
夏 耘、李江華、吉金安,《唐詩百首詠揚州》。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第一版,一九七頁。
孫 彥點校整理,《古瓷鑑定指南三編》。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九三北京第一版,二四七頁。
徐 榮編著,《中國陶瓷文獻指南》。北京:輕工業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一月第一版,八七二頁。
桑原騭藏,馮攸譯,《中國阿剌伯海上交通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二年九月台一版,三○一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建所十週年紀念(1980-1990)》。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第一版,三四八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1997)》。北京:長征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第一版,三六八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紀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一九九九年第一版,二九九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浙江考古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第一版,二五八頁。
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館編,《浙江文博七十年文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第一版,四四四頁。
浙江省博物館編,《東方博物》,第三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一版,一三五頁。
浙江省博物館編,《東方博物》,第四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第一版,二七○頁。
秦 浩,《隋唐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第一版,五五八頁。
翁俊雄,《唐初政區與人口》。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一九九○年八月第一版,二九一頁。
翁俊雄,《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九月第一版,二六二頁。
貢昌,《婺州古瓷》。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一月第一版,一六三頁。
馬文寬、孟凡人,《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月第一版,一三五頁。
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唐代黃堡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五三九頁。
陜西省文物事業管理局、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編,《越窯‧法門寺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專號》,《文博》,一九九五年第六期,一五四頁。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第一版,四六三頁。
張之恒主編,《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第一版,三五三頁。
張屺之、韓金科編,《首屆國際法門寺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選集》。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第一版,三五八頁。
張星,《中西交通史料彙編》第三冊。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初版,三二八頁。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第一版,四九八頁。
梁 子,《中國唐宋茶道》。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九九七年八月修訂版,二七六頁。
梁家勉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北京:農業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月第一版,六二八頁。
郭景坤主編,《古陶瓷科學技術3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陶瓷科學技術研究會,一九九五年十月第一版,四四五頁。
郭景坤主編,《古陶瓷科學技術4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第一版,五九四頁。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七一年五月出版,四六一頁。
陳萬里,《越器圖錄》。上海:中華書局,一九三七年,八八頁。
陳萬里,收錄《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香港: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一九九○年七月第一版,三八一頁。
麥耀翔編,《湘彩天下:湖南古代陶瓷》。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一九九八年二月,一五二頁。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台北:淑馨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初版,三六六頁。
彭吉象主編,《中國藝術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一版,四七一頁。
彭適凡主編,《中國古陶瓷》。台北:藝術圖書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第一版,二二三頁。
揚州博物館、揚州文物商店編,《揚州古陶瓷》。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第一版,一七七頁。
童依華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瓷器二》。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出版委員會,一九八五年十月初版,一七八頁。
馮先銘,《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七月第一版,三五○頁。
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第一版,六五六頁。
馮先銘編,《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二○○○年一月第一版,二九一頁。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四月第一版,二二一頁。
黃留珠主編,《周秦漢唐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第一版,四三二頁。
楊寶成主編,《湖北考古發現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第一版,三四一頁。
楊瑋,《唐代音樂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九月初版,四一二頁。
萬繩楠等,《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第一版,三八三頁。
葉 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第一版,六六三頁。
葉文程,《中國古外銷瓷研究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月第一版,三四一頁。
董貽安,《寧波文物集粹》。北京:華夏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北京第一版,二三九頁。
熊 寥,《中國陶瓷美術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八月第一版,三四五頁。
熊 寥,《中國陶瓷與中國文化》。北京: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一九九○年十一月第一版,四八九頁。
熊 寥,《陶瓷美學與中國陶瓷審美的民族特徵》。北京: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第一版,二一四頁。
熊海堂,《東亞窯業技術發展與交流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第一版,三四三頁。
趙文潤主編,《隋唐文化史》。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四○五頁。
趙匡華編,《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八月第一版,六三八頁。
齊 濤,《魏晉隋唐鄉村社會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第一版,二四七頁。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五月第一版,四六四頁。
劉 岱主編,《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編‧美感與造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一九八三年四月第一版,七五○頁。
劉俊文,《唐律疏義箋解》。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六月一版,二一四八頁。
劉康時等編,《陶瓷工藝原理》。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八月第四版,三八七頁。
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一版,四四○頁。
廣東省博物館編,《廣東省博物館藏陶瓷選》。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九月第一版,二○二頁。
衛聚賢,《中國考古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年一月臺一版,三二三頁。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六年四月第一版,二九五頁。
鄧之誠編,鄧柯點校,趙丕杰整理點校,《骨董瑣記全編》。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一版,六七六頁。
黎 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三七五頁。
盧華語,《唐代桑蠶絲綢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五年十一月第一版,一九八頁。
龍登高,《中國傳統市場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一版,五五四頁。
謝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年八月第一版,七二七頁。
謝明良,《中國古陶瓷論文索引(1900-1994)》。台北:石頭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初版,五五七頁。
謝思煒,《雅風美俗之隋唐氣象》。台北:雲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初版,二五八頁。
謝海平,《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初版,四八九頁。
豐子愷,《豐子愷論藝術》。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一月台一版,三○六頁。
羅宏杰編,《中國古陶瓷與多元統計分析》。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第一版,二三三頁。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九年八月第一版,四四九頁。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四年六月台四版,二五五頁。
羅哲文,收錄于《羅哲文古建築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三月第一版,三四八頁。
藝術家出版社工具書編輯委員會編,《漢唐陶瓷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三版,六○四頁。
譚旦冏編,《中國陶瓷2漢‧唐陶瓷》。臺北:光復書局有限公司,一九八二年七月再版,一五九頁。
譚旦冏編,《中國陶瓷史》。臺北:光復書局,一九八五年二月初版,九一○頁。
外文部分
Chumei Ho(何翠媚)編,《New Light On Chinese Yue And Longquan Wares(越窯、龍泉窯的新發現──八至十四世紀亞洲各地出土資料)》。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第一版,四○八頁。
Suzanne G. Valenstein, 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1989. 331p.
William Watson, Tang and Liao Ceramic, Thames and Hudson Ltd., London, 1984. 283p.
三上次男,《陶磁貿易史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社,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日印,全三冊,三九五頁、三二○頁、三○五頁。
小山富士夫,《中國の陶瓷》。東京:朝日新聞社,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五第一版,五一五頁。
小山富士夫,《中國陶瓷上》。東京:出光美術館,一九七○年七月二十日第一版,二五二頁。
小山富士夫編,《陶瓷大系‧青磁》。東京:平凡社,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六日第一版,一三九頁。
小山富士夫監修,《陶器全集‧唐宋の青磁》。東京:平凡社,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初版,八六頁。
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中國陶瓷全集‧長沙銅官窯》。京都:株式會社美乃美,一九八二年二月五日初版,頁一八九。
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中國陶瓷全集‧越窯》。京都:株式會社美乃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初版,頁一九一。
左藤雅彥、長谷部樂爾主編,《世界陶磁全集11隋‧唐》。東京:小學館,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日初版,三三四頁。
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附屬博物館編,《貿易陶磁--奈良‧平安の中國陶磁》。京都:株式會社便利堂,一九九三年六月三十日初版,五四○頁。
奈原縣立原考古學研究所附屬博物館編,《遣唐使か見た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最新の精華》。奈良: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九日出版,一四四頁。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日本出土の中國陶磁》。東京:東京美術,一九七八年六月三十日第一版,二○七頁。
東京國立博物館編,《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陶瓷篇》。東京:東京美術,一九八八年三月三十一日第一版,一六八頁。
長谷部樂爾、今井敦編,《日本出土の中國陶磁》。東京:平凡社,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九日初一版,一四一頁。
鄭良謨,《韓國陶瓷器》。漢城: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月十日初版,五七一頁。
三、論文
三上次男,〈伊朗發現的長沙銅官窯與越窯青瓷〉,收錄於《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三輯,一九八三年六月,頁四二--七三。
三上次男,〈唐末作為貿易陶瓷的長沙銅官窯〉,收錄於《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三輯,一九八三年六月,頁七四--七七。
三上次男著,張仲淳譯,〈晚唐五代的貿易陶瓷〉,收錄於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創刊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第一版,頁一--五、一三。
三杉隆敏,〈探索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瓷器〉,收錄於《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三輯,一九八三年六月,頁九二--一○九。
上海博物館,〈上海市郊上海縣唐墓〉,《考古》,一九八四年第七期,頁六三三--六三五。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化局,〈江蘇揚州市文化宮唐代建築基址發掘簡報〉,《考古》,一九九四年第五期,頁四一三--四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河南偃師市杏園村唐墓的發掘〉,《考古》,一九九六年第一二期,頁一--二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洛陽唐東都履道坊白居易故居發掘簡報〉,《考古》,一九九四年第八期,頁六九二--七○一。
丹徒縣文教館、鎮江博物館,〈江蘇丹徒丁卯橋出土唐銀器窖藏〉,《文物》,一九八二年第一一期,頁一五──二七。
文道義,〈略談長沙近郊的唐代墓葬〉,《文物》,一九五九年第八期,頁二三──二七。
王倉西,〈法門寺塔地宮出土秘色瓷幾個問題的探討〉,《文博》,一九九五年第六期,頁一八──二六。
王莉英、王興平,〈秘色越器研究總論〉,《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九六年第一期,頁五三--六一。
王業友,〈調查蕭窯取得的新收穫〉,《東南文化》,一九九○年第四期,頁二一三--二一六。
王瑞明,〈「鎮墓獸」考〉,《文物》,一九七九年第六期,頁八五──八七。
王蓮瑛,〈介紹一件自銘「食瓶」的唐越窯青瓷〉,《文物》,一九九三年第二期,頁九三──九四。
四川省博物館,〈四川萬縣唐墓〉,《考古學報》,一九八○年第四期,頁五○三--五一四。
田海峰,〈記我省首次發現的兩處古瓷窯址〉,《江漢考古》,一九八○年第一期,頁九九--一○○。
田海峰,〈略談赫家灣和梁子湖的青白瓷〉,《江漢考古》,一九八五年第三期,頁七五--七八。
矢部良明,〈日本出土的唐宋時代的陶瓷〉,收錄於《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資料》第三輯,一九八三年六月,頁二--二六。
石家莊市文物保管所,〈石家莊市振頭村發現唐代貼花人物瓷壺〉,《考古》,一九八四年第三期,頁二八三。
任士龍,〈瓷窯遺址發掘中的地層學研究〉,收錄於蘇秉琦主編,《考古學文化論集》第三輯。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一版,頁四一一──四一八。
任大根、陳興吾,〈浙江湖州古窯址調查〉,收錄於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三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頁六三--七二。
任世龍,〈浙南瓷業遺存初探〉,收錄於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三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頁三三--四○。
全錦雲,〈武昌唐墓所見銅官窯瓷器及其相關問題〉,《考古》,一九八六年第十二期,頁一一二六--一一三二、一一四五。
合肥市文管會,〈合肥市發現明代瓷窖藏和唐代邢窯瓷〉,《文物》,一九七八年第八期,頁五一──五三。
朱土生,〈浙江龍游方坦唐代乳濁釉瓷窯址發掘〉,《考古》,一九九五年七期,頁四○三--四○六。
朱江,〈揚州出土的唐代阿拉伯文背水瓷壺〉,《文物》,一九八三年第二期,頁五三──五五。
朱江,〈揚州唐墓清理〉,《考古通訊》,一九五八年第六期,頁五三──五四。
朱伯胤,〈蕭窯調查記略〉,《考古》,一九六二年第三期,頁一三四--一三八。
朱伯謙,〈近幾年浙江省古瓷考古的重要發現〉,《中華文物學會一九九九年年刊》,一九九八年,頁一○八──一一四。
朱伯謙,〈浙江古代瓷器的研究〉,收錄於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三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頁一—三。
朱伯謙,〈浙江東陽象塘窯址調查記要〉,《考古》,一九六四年第四期,頁一八八──一九○。
朱伯謙,〈浙江瓷業新發現與探索〉,收錄於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南鈞瓷、汝瓷與三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一版,頁一三八--一四三。
江山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江山隋唐墓清理簡報〉,《考古學集刊》第三集,一九八○年,頁一六二──一六七。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江西省豐城市博物館,〈江西豐城洪州窯調查報告〉,《南方文物》,一九九五年第二期,頁一--二九。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樂平龍南兩縣發現古窯址〉,《考古》,一九六六年五期,頁二六○--二六二。
江西省博物館,〈江西南昌唐墓〉,《考古》,一九七七年第六期,頁四○一--四○二。
江西省博物館,〈我省首次發現六朝青瓷窯址〉,《江西歷史文物》,一九七八年一期。
江西省歷史博物館、豐城縣文物陳列室,〈江西豐城羅湖窯發掘簡報〉,《江西歷史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一期,頁四三--五二。
江思清,〈關於唐代洪州窯問題〉,《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八年第二期,頁二三-二四。
仵彔林,〈唐黃堡窯青瓷概論──兼談「鼎州窯」的問題〉,收錄於《遠望集》。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第一版,頁八五八--八六一。
何翠媚、K‧赫特勒,王重為譯,〈密西根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所藏上林湖越窯瓷器〉,收錄於浙江省博物館編,《東方博物》。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版,頁八九--一○○。
何繼英,〈西方藝術對魏晉南北朝隋唐陶瓷器的影響〉,《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七期,一九九六年九月,頁一五八--一七四。
余家棟、江安,〈洪州窯考古發掘的新收穫〉,收錄於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五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第一版,頁九八--一○七。
吳 煒,〈江蘇揚州五臺山唐墓〉,《考古》,一九六四年第六期,頁三二一─三二二。
孝感地區博物館、安陸縣博物館,〈安陸王子山唐吳王妃楊氏墓〉,《文物》,一九八五年第二期,頁八三──九三。
岑 蕊,〈魔竭紋考略〉,《文物》,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頁七八──八○。
李放、徐長青、蕭發標、楊軍,〈景德鎮湖田窯考古發掘獲重大成果〉,《中國文物報》,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第一版。
李知宴,〈唐代瓷窯概況與唐瓷的分期〉,《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五期,頁三四--四八。
李知宴,〈浙江象山唐代青瓷窯址調查〉,《考古》,一九七九年第五期,頁四三五--四三九。
李知宴,〈論越窯和銅官窯瓷器的發展和外銷〉,《考古與文物》,一九八二年第四期,頁一○○──一○五。
李虎侯、王增林,〈越窯瓷中的微量元素〉,《考古》,一九九五年第七期,頁六四三--六五四。
李則斌,〈揚州新近出土的一批唐代文物〉,《考古》,一九九五年第二期,頁一四一--一四七、一○二。
李國楨、葉宏明、程朱海,〈歷代越窯青瓷胎釉的研究〉,《中國陶瓷》,一九八八年第一期,頁四六。
李梅田,〈洪州窯青瓷裝飾藝術初探〉,《江漢考古》,一九九六年第二期,頁八四--八八。
李廣寧,〈安徽省古陶瓷窯址的調查與發掘〉,發表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主辦「中國古代瓷窯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高級研討班」,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二日至十六日。
李德金,〈8-14世紀中國古外銷陶瓷〉,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編《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年紀念》。北京: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五月第一版,頁四七四--四八○。
李毅華、陳定榮,〈越窯青瓷與人類文明〉,收錄於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三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頁二九-三二。
李輝柄,〈《茶經》與唐代陶瓷〉,《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六年第三期,頁五五--五八。
李輝柄,〈安徽省窯址調查記略〉,《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八年第三期,頁七○--七四、八八。
李輝柄,〈調查浙江鄞縣窯址的收穫〉,《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五期,頁三○──四○。
沈岳明,〈九秋風露越窯開──浙江寺龍口窯址〉,《歷史月刊》,二○○○年五月號,頁三四──三八。
汪景輝、楊立新、劉平生,〈安徽南陵清理一座唐墓〉,《考古》,一九九四年第四期,頁三八○--三八一。
汪景輝、闞緒杭、徐孝忠、文立中、汪茂東,〈淮南市泉山九十六工程處窯址的發掘〉,《文物研究》第十期,一九九八年十月,頁二一六。
周士榮,〈從湘陰古窯址的發掘看岳州窯的發展變化〉,《文物》,一九七八年第一期。
周士榮,〈略談長沙唐王清墓與出土瓷器的窯口問題〉,《考古》,一九八五年第七期,頁六一九--六二二。
周世榮,〈岳州窯源流初探〉,《江漢考古》,一九八六年第一期,頁七一--七九。
周振華,〈都昌周溪唐窯遺址〉,《考古》,一九九四年五期,頁四七六--四七七。
尚業煌、陸明華、周麗麗,〈明青花瓷盤、清粉彩筆筒和唐瓷墓志〉,《文物》,一九七八年第七期,頁八三──八四。
明堂山考古隊,〈臨安縣唐水邱氏墓發掘報告〉,收錄於《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學刊一九八一》,頁九四──一○四。
杭 間,〈道器論──中國古代工藝觀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美術史論》,一九九三年第三期,頁二五--三二。
林士民,〈浙江寧波古代瓷窯遺址概述〉,收錄於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二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一月第一版,頁一四--二○。
林士民,〈浙江寧波市出土一批唐代瓷器〉,《文物》,一九七六年第七期,頁六○──六一。
林士民,〈浙江寧波東錢湖窯場調查與研究〉,收錄於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三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第一版,頁四七--五四。
林淑欽、陳樹榆、王昌燧、李廣寧、河西學、萩原三雄、鈴木稔、井上嘉,〈唐壽州窯黃釉瓷器〉,《文物研究》第十期,一九九五年九月,頁九。
杰西卡‧羅森,〈中國陶瓷及其形式:十到十四世紀〉,《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六期,一九九二年十月,頁二五七--二八五。
武漢市文物管理處,〈武昌石牌嶺唐墓清理簡報〉,《江漢考古》,一九八○年第二期,頁三四--三八。
武漢市博物館,〈武漢市梁子湖古瓷窯址調查〉,《江漢考古》,一九九八年四期,頁一二--一六。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二小隊,〈洛陽16工區76號唐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六年第五期,頁四一──四四。
金祖明,〈浙江餘姚青瓷窯址調查報告〉,《考古學報》,一九五九年第三期,頁一○七──一二○。
長沙市文化局文物組,〈唐代長沙銅官窯址調查〉,《考古學報》,一九八○年第一期,頁六七--九六。
長谷部樂爾,〈唐代陶瓷史素描〉,《藝術學》,第十一期,一九九四年三月出版,頁一三三--一四七。new window
長治市博物館,〈長治市西郊唐代李度、宋嘉進墓〉,《文物》,一九八九年第六期,頁四四──五○。
俞洪順、梁建民、井永禧,〈江蘇鹽城市城區唐宋時期的墓葬〉,《考古》,一九九九年第四期,頁三一--三九。
俞偉超,〈關於「考古類型學」問題〉,收錄於俞偉超主編,《考古學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第一版,頁一──三五。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錢家渡丁山發現唐墓〉,《考古》,一九六六年第四期,頁二二七--二二八。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及其磚刻壁畫〉,《文物》,一九六○年第八、九合期,頁三七──四二。
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揚州師範學院發掘工作組,〈揚州唐城遺址1975年考古工作簡報〉,《文物》,一九七七年第九期,頁一六──三○。
紀 煒,〈安徽省歙縣青瓷窯址調查小紀〉,《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八年第三期,頁七五。
胡悅謙,〈安徽蕭縣白土窯〉,《考古》,一九六三年第一二期,頁六六二--六六七。
胡悅謙,〈壽州窯瓷器釉色的科研成果〉,《文物研究》第十期,一九九五年九月,頁二──三。
胡悅謙,〈壽州窯窯址調查記略〉,《文物》,一九六一年第一二期,頁六○--六六。
夏梅珍,〈揚州出土的唐代長沙銅官窯器〉,《東南文化》,一九九六年第三期,頁三九--四九。
徐 俊,〈唐五代長沙窯瓷器題詩校證─以敦煌土魯番寫本詩歌參校〉,《唐研究》第四卷,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頁六七--九七。
徐州市博物館,〈江蘇徐州市花馬莊唐墓〉,《考古》,一九九七年第三期,頁四○--四九。
徐恆彬,〈廣東韶關羅源洞唐墓〉,《考古》,一九六四年第七期,頁三四二--三四五。
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與「墓儀」制度──讀《大漢原陵秘葬經》〉,《考古》,一九六三年第二期,頁八七--一○六。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鄞縣古瓷窯址調查記要〉,《考古》,一九六四年第四期,頁一八二──一八七。
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市文管會,〈浙江臨安晚唐錢寬墓出土天文圖及「官」字款白瓷〉,《文物》,一九七九年第一二期,頁三七──四二。
益友,〈談談安徽出土的長沙窯瓷器〉,《湖南考古輯刊》,第四期,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頁一五六--一六一。
益陽縣文化館,〈湖南益陽縣赫山廟唐墓〉,《考古》,一九八一年第四期,頁三一五--三一八。
秦 浩,〈南方唐墓的形制與隨葬品〉,《南京大學學報》,一九八二年第一期,頁七二--七九。
貢 昌,〈再談婺州窯系中的乳濁釉瓷〉,收錄於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南鈞瓷、汝瓷與三彩》。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第一版,頁七九--八一。
貢 昌,〈唐代婺州窯概述〉,收錄於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二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一月第一版,頁二七--三二。
貢 昌,〈浙江龍游、衢縣兩處唐代古窯址調查〉,《考古》,一九八九年七期,頁六○七--六一○。
馬文寬,〈中國古瓷考古與研究五十年〉,《考古》,一九九九年第九期,頁八三--八九。
馬文寬,〈長沙窯瓷裝飾藝術中的某些伊斯蘭風格〉,《文物》,一九九三年第五期,頁八七--九四。
馬得志,〈唐代長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鎏金茶扥子〉,《考古》,一九五九年第十二期,頁六七九--六八一。
高至喜,〈略論湖南出土的青瓷〉,收錄於《中國考古學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1981》。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第一版,頁一五五--一六四。
高至喜,〈論長沙窯的年代與分期〉,收錄於《商周青銅器與楚文化研究》。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九年六月第一版,頁二八五──二八九。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介紹幾件陜西出土的唐代青瓷器〉,《文物》,一九六○年第四期,頁四八。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羊頭鎮唐李爽墓的發掘〉,《文物》,一九五九年第三期,頁四三──五三。
陜西省法門寺考古隊,〈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掘簡報〉,《文物》,一九八八年第一○期,頁一──二五。
巢湖地區文物管理所,〈安徽巢湖唐代磚室墓〉,《考古》,一九八八年第六期,頁五二二--五二七。
常州市博物館、武進縣博物館,〈江蘇武進縣湖塘鄉發現隋唐墓〉,《考古》,一九九○年第六期,頁五七○--五七三。
張文江、余江安,〈景德鎮湖田窯考古有新發現〉,《中國文物報》,二○○○年二月二十日第一版。
張宏明,〈安徽巢湖市半湯相發現唐墓〉,《考古》,一九八八年第一二期,頁一一四一、一一四五。
張忠培,〈地層學與類型學的若干問題〉,《文物》一九八三年第五期,頁六○──六九。
張德懋,〈餘姚發現唐大中四年瓷壺上有銘款四十三字〉,《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七年第六期,頁九二。
符永才、顧 章,〈浙江南田海島發現唐宋遺物〉,《考古》,一九九○年第十一期,頁一○四八--一○五○。
紹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紹興上灶官山窯調查〉,《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一○期,頁四三──四七。
紹興縣文管所,〈浙江紹興里木柵晉、唐墓〉,《考古》,一九九四年第六期,頁五三八--五四三。
郭立鶴、毛曉滬,〈關於古陶瓷「年輪」鑑定技術的研究報告〉,待刊中。
陳文學、張慧琴,〈長沙窯的產品特點及其興衰探微〉,《南方文物》,一九九六年第二期,頁九七--一○○。
陳安利、馬 驥,〈西安西郊唐西昌縣令夫人史氏墓〉,《考古與文物》,一九八八年第三期,頁三七──四○。
陳定榮,〈江西鉛山縣古埠唐代窯址〉,《考古》,一九九一年三期。頁二八三--二八五、二八二。
陳寅恪,〈讀《東城老父傳》〉,《陳寅恪先生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七一年五月,頁三八九──三九三。new window
陳顯求等,〈唐代洪州窯青瓷探討〉,《景德鎮陶瓷》,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頁一八--二四。
章均立,〈上林湖地區出土兩件唐代瓷刻墓志〉,《考古》,一九八八年第十二期,頁九○--九一。
章金煥,〈上虞窯山、黃蛇山古窯址〉,《江西文物》,一九九○年第四期,頁三一──三四。
章金煥,〈上虞龍浦唐代窯址〉,《東南文化》,一九九二年第三期,頁一二七──一三一。
傅振倫,〈秘色瓷器的考辨〉,收錄於馮先銘主編,《中國古陶瓷研究》創刊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第一版,頁六--一○。
傅振倫,〈從唐朝陶瓷工藝所見到的當時社會情況〉,《文史雜誌》,第三卷第九、十期,頁二二──三六。
喻少英,〈淺談長沙窯瓷器的裝飾藝術〉,《江漢考古》,一九九四年第三期,頁八三--八五。
揚州市博物館,〈揚州發現兩座唐墓〉,《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五期,頁七○──七一。
揚州博物館吳煒,〈江蘇儀徵胥浦發現唐墓〉,《考古》,一九八四年第二期,頁一八八--一九○。
曾憶丹,〈洛陽發現鄭開明二年墓〉,《考古》,一九七八年第三期,頁二一五--二一六。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武昌東郊何家壟188號唐墓〉,《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七年第十二期,頁五一──五四。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岳州窯窯址調查報告〉,《文物參考資料》,一九五三年第三期,頁七七—八一。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瓦渣坪唐代窯址調查記〉,《文物》,一九六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