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技職教育學制變革之探討
作者:簡明忠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田振榮
饒達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技職教育技職學校學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及文獻分析法,探討我國百年來技職教育學制之變革。本文以社經及產業特色將學制變革分為:
1. 工業社會萌芽時期(1862-1948)
2. 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4)
3. 勞力密集工業社會形成時期(1945-1960)
4. 勞力密集工業社會時期(1961-1980)
5. 技術密集工業社會時期(1981-2001)
針對每個時期,先是探討政經社會發展及教育發展之趨勢,其後依高等技術教育學制、中等職業教育學制、技職進修教育學制、普通教育中技職教育學制等順序,探討其變革,並予以評析。
本論文共分九章,約有四○萬字,針對研究心得,提出九項結論及十三項建議。
This research utilized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and literary analyzing method to examine the change in ou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in the hundred years. The evolution in schooling system can be broken up into periods according to socio-economic and industrial change:
1.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 (1862-1948)
2. Japan colonial period (1895-1944)
3. 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formation period (1945-1960)
4. 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period (1961-1980)
5. Technical intensive period (1981-2001)
In accordance to each time perio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first discussed. Then, higher technical education, high school technical education, in service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normal schoolings are in such sequence discussed pertaining to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the end, an analysis of such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various periods is being made. This thesis is split into nine chapters with about 400 thousand Chinese words. Through various research, nine conclusions and 13 suggestions are mad.
【中文部份】
王鳳喈(民34),中國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亞權等(民53),中華民國中等教育長期發展計劃之研究。台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王瑍琛(民61),戰後各國教育改革方案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王瑍琛(民80),教育行政與會議。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王作榮譯(民70):職業教育,原作者J.P. Pilliard。台北:中正書局。
王自和(民71),費新博士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影響。政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家通(民70),高等教育制度比較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王家通(民71),中等教育,收錄於林清江主編,比較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家通(民78),學校制度的意義及其演進,收錄王家通主編:教育導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公司。
台灣中華書局(民68),西洋教育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四一○教育改造聯盟(民85),民間教育改造藍圖。台北:時報文化。
田振榮(民85),教育目標,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p1-116。
田振榮(民89),技藝教育改革報告。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
田振榮主編(民89),技職校院學生能力標準建構與能力分析模式之規劃研究,載於「技職體系一貫課程專案研究成果摘要,p62,教育部技職司編印。
田振榮主編(民89),技職校院建教合作改進規劃,載於「技職體系一貫課程專案研究成果摘要,p207,教育部技職司編印。
朱暢鑒(民64),中華民國的教育與人力規劃。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印。
行政院教育改草審議委員會(民84),第二期諮議報告書。
行政院(民69),復興基地重要建設方針案。
行政院主計處(民89a),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
行政院主計處(民89b),台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
江文雄(民73),技職教育在人類社會及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台中:教育廳。
安後暐(民87),美援對台灣職業教育的影響。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園會(民73),台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台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李永連等譯(1984),六國技術教育史,原著: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會編。大陸:教育科學出版社。
汪知亭(民67),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台灣商務印刷館。
何清欽(民69),光復初期之台灣教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沈 蓉(民80),我國護理教育現況與發展之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
李泊溪主編(民79),產業政策與各國經濟。大陸: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李蘭田主編(民83),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簡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國鼎(民84),開發人力資源發展經濟建設,載於陳舜田主編:高等教育之回顧與前瞻。
李然堯(民87),美英綜合高中之研究及其對我國實施綜合高中之啟示。台北:文景出版社。
周開慶(民53),五十年來之中國經濟建設,載於中華民國開國50年史論文集。台北:國防研究院。
林 本(民66),五十年來我國的學制演進,載於近50年來之中國教育。台北:復興書局。
林清江譯(民67),教育社會學,原作Dlive Banks。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玉體(民67),西洋教育史。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林玉體(民69),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出版社。
林生傳(民71),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聰明(民82),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現況和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9期。
林聰明(民86),全面推動技能檢定落實職業證照制度。就業與訓練,第15卷,第3期,p65-70。
林聰明(民87),技職教育與技能檢定之結合芻議。就業與訓練,第17卷,第3期,p3-7。
邱兆偉(民71),技職教育的目標及計畫。高雄:復文出版社。
周談輝(民74),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忠魁、張俊洪(1987),教育變革的理論模式。大陸:四川教育出版社。
林正芳譯(民88),原著E. Patricia Tsurumir,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台北: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林詠梅譯(民89),原著林茂生,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大學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1993),聯邦德國及巴代利亞州職業教育法規選輯。杭州:杭州大學。
美國加州司丹福研究所(民51),教育與發展。中央建教合作委員會譯印。
段昌國等(民85),現代化與近代化中國的變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姜添輝(民86),教育的功能-三個社會學派的觀點。花蓮師範學報,第7期,p215-240。
郁漢民(民49),藝徒訓練班簡介。教育與文化,第248期,P18-22。
郁松年(民61),我國申請世銀教育計劃貸款經緯。教育與文化,第398期, p33-44。
孫邦正(民60),六十年來的中國教育。台北:國立編譯館。
涂照彥(民76),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高隸民(民76),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蹟。台北:洞察出版社。
徐南號(民77),現代化與技職教育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
徐南號(民80),比較教育學,原著沖原豊。台北:水牛出版社。
徐南號(民82),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袁振國(民82),教育改革模式論。台海兩岸,1993秋,p68-76。
袁穎生(民87),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務公司。
孫 震(民90),台灣發展知識經濟之路。台北:三民書局。
陳壽觥(民49),實用技藝訓練中心的理論與實施。台中:教育廳。
陳啟天(民51),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台北:文星書店。
陳昭雄(民74),工業職業技術教育。台北:三民書局。
陶懷仲(民59),我國高等教育之檢討與改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許明德(民67),七年來的中美教育合作。台北:國合會。
許勝雄(民75),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的階段劃分與修業年限問題之探討。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
許勝雄(民83),法國的中等學校技藝教育,載於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主要國家中等學校技藝教育之比較研究。
許舜閔(民82),威權政治下台灣中央行政體制的發展歷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舜芬(民82),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民86),德國的職業教育和職業繼續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細谷俊夫(1984)、肇永和等譯,技術教育概論。大陸:清華出版社。
梁忠義、金含芬(1988),七國職業技術教育。大陸:吉林出版社。
郭為藩(民84),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教育部(民17),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
教育部(民19),第二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
教育部(民20),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
教育部(民23),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大陸:科學儀器館。
教育部(民37),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大陸: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民43),四年來教育施政概況。
教育部(民46),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民50a),教育概況。
教育部(民50b),立法院施政法告。
教育部(民50c),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
教育部(民52),申請設立專科學校,教育部公布六項處原則。教育與文化,第307期,p59。
教育部(民53a),今後專科以新設為原則。教育與文化,第315期,p37。
教育部(民53b),高職畢業生報考大專學校以原習學科相近系科為限。教育與文化,第315期,p41。
教育部(民54a),立法院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54b),新設私立大專院校,教育部決定二項原則。教育與文化。第328期,p39。
教育部(民55),立法院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56a),立法院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56b),改革現有學制以科學及職業為眼點。教育與文化,第351期,p62。
教育部(民56c),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協助我國發展工藝家職教育。教育與文化,第355期,p67。
教育部(民57a),立法院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57b),職業教育(含專科)發展計畫。
教育部(民58),立法院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59),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
教育部(民60),立法院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61),立法院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62),立法院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63a),立法院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63b),第四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民66),教育法令彙編。
教育部(民69),工職教育改進計畫。
教育部(民73),第五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民73),中國學制改革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民77a),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
教育部(民77b),我國教育宗旨-政策目標及發展方針。
教育部(民78),山地職業教育改進之研究報告。
教育部(民81),發展與改進山胞教育五年計劃綱要。
教育部(民83a),第六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3b),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
教育部(民84a),技術職業教育的轉型與革新。
教育部(民84b),中華民國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民84c),為終身學習社會而規劃。
教育部(民84d),實現終身學習社會的教育改革。
教育部(民85),教育改革相關事項專題報告。
教育部(民86a),教育部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86b),新世紀台灣教育改革展望。
教育部(民86c),迎接新世紀開展新教育。立法院施政報告。
教育部(民87a),中華民國教育發展指標。
教育部(民87b),教育改革行動方案。
教育部(民87c),藉教育改革締造另一次台灣經驗之專案報告。
教育部(民87d),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教育部(民88a),教育改革的理想與實踐。
教育部(民88b),擴增高中容量以提升高中就學機會規劃案。
教育部(民89a),追求卓越的技職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民89b),教育改革行動方案。
教育部(民89c),教育深耕行旅。
教育部(民90a),大學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民90b),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記錄。
教育部(1992),山胞教育五年計劃綱要。
教育部技職司(民69),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選輯。
教育部技職司(民75a),推動技術及職業教育所需之協助。
教育部技職司(民75b),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發展計畫-緣起與實施效益。
教育部技職司(民76a),技術及職業教育十年發展計畫草案。
教育部技職司(民76b),年終教育工作檢討會資料。
教育部技職司(民76c),職業學校改設專科學校處理要點草案。
教育部技職司(民77a),年終教育工作檢討會資料。
教育部技職司(民77b),專科學校申請改制為學院專案研究小組結論報告。
教育部技職司(民78a),教育部改進技術職業教育制度各小組研究報告。
教育部技職司(民78b),延長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第三階段計畫。
教育部技職司(民78c),延長國民教育專案委員會初步結論。
教育部技職司(民78d),延長國民教育專案委員會初步結論報告-有關技職教育及私立學校部分。
教育部技職司(民78e),配合延長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我國技職教育規劃構想。規劃報告。
教育部技職司(民78f),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工作簡報。
教育部技職司(民79),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的現況和展望。
教育部技職司(民81),發展與改進技術及職業教育中程計畫綱要。
教育部技職司(民82a),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工作報告。
教育部技職司(民82b),技職教育現況之衝擊與因應。
教育部技職司(民82c),技職教育現況之衝擊與因應報告。
教育部技職司(民82d),技職及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進研究期末報告。
教育部技職司(民82e),邁向十年國教-發展與改進國中技藝教育方案專案報告。
教育部技職司(民83a),專科改制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部報告。
教育部技職司(民83b),高級職業學校提供輕度智障生就學機會專案研究報告。
教育部技職司(民83c),專科改制技術學院暨設置專科部簡報。
教育部技職司(民83d),技職教育改進規劃簡報。
教育部技職司(民85a),重整技職教育-提昇國家競爭力。
教育部技職司(民85b),推動第十年國民技藝教育的做法。
教育部技職司(民86),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中程計畫。
教育部技職司(民87),建立高等技職教育回流教育體系。
教育部技職司(民88a),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
教育部技職司(民88b),技術及職業教育業務簡報。
教育部技職司(民89),技術及職業教育業務簡報。
教育部技職司(民90),綜合高中試辦成效之檢討與發展改進方案。
教育部社教司(民84),發展與改進成人職業進修教育計畫。
教育廳(民35),台灣一年來之教育。
教育廳(民38),台灣之職業教育成果報告。
教育廳(民44),十年來的台灣教育。
教育廳(民45),進展中的台灣教育。
教育廳(民66a),台灣省教育發展的軌跡之工作報告。
教育廳(民66b),國民中學職業選修課程之教學研究。
教育廳(民68),西德職教專家對我國職業教育之改進建議。
教育廳(民76a),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中學。
教育廳(民76b),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職業教育。
教育廳(民76c),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大專教育。
教育廳(民76d),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補習教育。
教育廳(民78),教育的紮根與創新第六輯。
教育廳(民83),教育的紮根與創新第11輯。
教育制度研究會(1993),要說教育制度。日本:學術圖書出版社。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全球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大陸:教育科學出版社。
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民84),高等技職教育之回顧與前瞻。
國家教委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1998),職業教育原理。大陸:經濟科學出版社。
賀敏琳(民73),法國高等教育改革方案比較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馮丹白(民80),技術及職業機育的哲學理念。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9期,p40-45)。
彭懷恩(民84),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黃季陸(民52),申請設立專科學校,教育部公布六項處理原則。教育與文化,第307期,p59。
黃鎮台(民84),大學多元化-談績優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載於陳舜田主編:高等教育之回顧與前瞻。
黃政傑(民84),綜合高中試辦的重要課程。技術及職業教育,第30期,p6-7。
黃政傑(民86),高職一般科目的修訂方向。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38期。
黃政傑(民89),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民88),終身教育的意義、源起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4輯,p1-20。
葉學志(民74),教育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經建會(民55),第一期人力發展計畫。
經建會(民57),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
經建會(民59),第三期人力發展計畫草案。
經建會(民61),第四期人力發展計畫草案。
經建會(民66),人力發展專案計畫。
經建會(民70a),台灣經濟建設十年計畫人力發展部門計畫1980-1989。
經建會(民70b),台灣經濟建設十年計畫重要措施分工配合表。
經建會(民75),台灣經濟建設人力發展部門中長期計畫1986-2000。
經建會(民79),第十期台灣經濟建設中期計畫人力發展部間計畫1990-1993。
經建會(民80),國家建設六年計畫。
經建會(民86),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
經建會(民89),高等教育擴增問題。
經建會(民90),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90-93)。
張逢沛譯(民61),職業社會學,原作Lee Taylor。台北:復興書局。
張文雄(民76),規劃建立技術學院體制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
張天津(民89),跨世紀的技職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55期。
張天津(民89),高工與工專課程一貫性之採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25期,p2-4。
張曉明(1990),關於「職業技術教育」定義的探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大陸、北京)1990.2,p3。
楊亮功(民51),我國職業教育之沿革及其進展,戴於楊亮功主編職業教育。台北:中正書局。
楊國賜(民66),現代教育思朝。台北:黎明文化事務公司。
楊蕙菁(民88),吳京教改心。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楊思偉(民89),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八卷四期,p17-32。
劉焜輝等譯(民56),世界教育改革,原著山內太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焜輝等譯(民61),學校制度。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劉翠溶(民70),民國初年的經濟與實業,中華民國建國史研討會論文集。
劉德生(民77),中等學校學生職業觀念與職業態度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劉佛年主編(1990),教育改革論。大陸:華東師範大學。
歐陽正宅(民77),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歐素瑛(民86),光復初期台灣職業教育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蔣彥士(民61),迎頭趕上時代,開創職教新紀元。教育與文化,第397期,p1-5。
蔣彥士(民84),為開創科技教育另一階段新紀元而努力,載於陳舜田主編:高等教育之品顧與前瞻。
蕭新煌(民78),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
蕭峰雄(民83),我國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台北:經建會。
錢 撲(民90),教育社會學產生的社會動因分析。教育研究資訊,九卷一期,p91-106。
薛曉華(民84),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
饒達欽(民83),大學轉學考試對專科學校教育之影響及其因應措施研究。台北: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
饒達欽(民84),技術職業教育發展與革新。台北:文景出版社。
顧澤顧等(1991),教育系統論。大陸:河南教育出版社。
【英文部份】
Alton V. Finch et.al. (1982):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USA:Wadsworth.
American Vocational Assciation (1983): The Politics of Vocational Edcuation. USA: AVA.
Arthurf. Mclure (1985): Education for intermediate Skills.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Anthony P. Carnevale. et.al. (1988): Workplace Basics. USA: U.S. Department of labor.
Albert J. Pautler, et.al. (1990):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1990s. USA: prakken publiciatons.
Africa Melis (1995): Teachers and Trainers in Vocational Training-Germany, The United Kingdom. CEDEFOP.
Alexandra Penn & Dennis Williams (1996): Integrating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merican).
Andraw Gonczi Paul Hager James Athanas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in the Professions. Canberra: National Office of Overseas Skills Recognition (Research paper NO8)(Australian).
Brian Simon (1993):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order 1940-1990.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Carl J. Schaefer & Jacob J. Kaufman (1971): Vocational Education-Social and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Heath Lexington Books.
C. J. Boys (1988):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reparation for work.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CEDEFOP (1987): Terminology of Vocational Training.
CEDEFOP (1998): Training for A Changing Society.
Calfrey C. Calhoun & Alton V. Finch (1982):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General Secretaviat (1987): European Educational policy statements.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Clyde Chitty (1991): Post-16 Education-Studies in Access and Achievement. London: Kogan page.
Claudius Gellert (1993):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London: Kogan page.
CEDEFOP (1997): Continuing Vocational Training-Europe.
CEDEFOP (1997):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s.
CEDEFOP (1998): European Educational Policy Statements.
Dr Karin Wagner (1986):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and their impact on education and labour market policies-A British-German Comparison. CEDEFOP.
D. J. Waddington (1987): Education,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pergamon press.
Denis Gleseon (1989): The paradox of Training. Oxford: open university.
Dhirendra Verma (1990): Administration of Technical-Vocational Eduation. New York: APT Books.
David Corson (1991): Education for work: Background to policy and Curriculum. London: Mulitilingual Matters.
David Coffey (1992): schools and world: Developm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London: Dotesios Ltd.
Dale parnell (1993): The Neglected Majority. A divisio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David S.G. Carter & Marnie H. O’Neill (1995):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Falmer press.
Detlefk Muller: The Rise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 Structural Change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London: Cambridge.
Edward M. Levinson (1993): Transdisciplinary Vocational Assessment. Clinical Psychology Publishing Co., Inc.
Employment,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Affairs (1996): Employment in Europe. CEDEFOP.
Edwin A. Winckler (2001): Regime Type and Regime Change on Taiwan. 收錄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等備處。
Fran Ferrier and C. Sely smith (1995):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1995. Australia: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Gordon I. Swanson (1981): The Future of Vocational Eduation. USA: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
Gert Loose (1988):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Seven Country Study of Curriculum for lifelong Vocational Learning. Unesco.
Gary Mcculloch (1989): The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A usadle past ?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George S. Papadopulos (1994): Education 1960-1990. France: OECD.
George Psacharopoulos (1995): Building Human Capital For Better Lives. The World Band.
ILO (1990): ISCO-88.
Katy B. Greenwood (1981):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USA: AVA.
Karen Evans and Ian G. Haffenden (1991): Education for Young Adults. UK: Routledge.
Kenneth Wiltshire (1994): Review of the National Board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nberra: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Leonard Cantor (1989):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developed world. UK: Routhldge.
Lan McNay (1992): Visions of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Leslie Bash and Andy Green (1995): Youth, Eduation and work. UK: Kogan page.
Helen Collins (1993): Europe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 kogan Page.
Melvin D. Mille (1985): Principles and A Philosophy for Vocational Edcuiaton. USA: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artin Carnoy and Henry M. Levin (1985): Schooling and Work in the Democratic State. USA: Stanbord University press.
Nick Adnett (1996): European Labour Markets. USA: Addison 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OECE (1983): The fu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ECE (1996): Pathways and Participation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ing.
OECO (1994):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Youth.
OECD (1995):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Highly-Qualified Personnel.
OECD (1998): Redefining Tertiary Education.
Peter Funnell et.al. (1991): Voational Educational and the Challengy of Europe. UK: koganpage.
Rupert N. Evans et.al. (1978): Found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John F. Thompson (1973): Foundations of Vocation Education. USA:Perntice-Hall Ing.
John Lauglo & Kevin Lillis (1988): Vocational izing Education. UK:Pergamon press.
John L. Scott (1996): Overview of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
The World Bank (1991):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esco (1962): Recommendation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1972):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echnical and Legal Aspecs of the Revis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1974): Revised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1984): 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1991): The Role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part in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Efforts Undertaken Towards Basic Education for All.
Unesco (1996): Current Issues and Tends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Unesco (1999):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 Education.
Unesco (1999): Operational Manual for ISCED-1997.
Unesco (2001): Revised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Walter Edling (1992): Creating a Tech prep Curriculum. Center for Occup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lfgang Streeck (1987): The Role of Social partnership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further training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vmany CEDEFOP.
Wolfgang Mitter (1991): Structural Issue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Volume 43. P62-82. Germany.
Wouter Van Den Berghe (1996): Quality issues and trend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urope. CEDEFO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