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策略之研究
作者:徐昌慧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楊朝祥
田振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科技校院教育產業教育產業輸出教育產業輸出策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旨在建構台灣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之策略,研究目的包括:(1)探究國外教育產業輸出之運作經驗,(2)分析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之執行現況與供需評估,(3)研擬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之可行策略。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焦點團體、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及德菲法進行,研究對象包括台灣科技校院代表、教育部代表、越南留台學生與當地學生、越南官方及大專校院學者代表、外交部駐越南代表處人員、越南台商等。主要研究工具為「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調查表」、「台灣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策略之研究」問卷及訪談題綱。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主要國家教育產業輸出之重要策略有七項:設定教育產業輸出為重要政策、確立優質教學品質與特色、擴大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完整的配套措施、建構全方位的宣導行銷、強化遠距教學的輸出、積極進行教育輸出越南工作。
二、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之執行現況與供需評估:從兩國的執行背景、科技校院的辦理條件、執行現況與供需調查結果,現階段是向越南輸出教育產業的最佳時機,輸出模式以招收越南學生、台越遠距教學、赴越南設校(班)及教師赴越南講學或研究等四種為主。
三、科技校院教育產業輸出越南之可行策略:依據生產因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援產業、企業策略、結構與同業競爭、政府等五大構面,建構教育產業輸出越南共通性策略35項,個別性策略共65項(招收越南學生24項、台越遠距教學15項、赴越南設校(班)13項、教師赴越南講學或研究13項)。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對教育行政機關、科技校院,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等譯(Vaughn, S., Schumn, J. S., & Sinagub, J.著)(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五南。
王信評 (2000)。我國期貨市場競爭力分析-鑽石體系理論模型之應用。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建益 (2002)。台灣IC設計產業及居市場領導地位IC設計公司之競爭優勢分析。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王留栓(2001)。歐盟國家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從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談起。2002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edu.cn/20011219/3014523.shtml。
王雅玄(1998)。德懷術(Delphi)在課程評估上之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25,43- 46。
王繼正等(2003)。中、越職訓產學策略聯盟及交流計畫。亞東技術學院期末報告,未出版。
古源光(2003)。技職校院東南亞國際合作計畫規劃案。教育部委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開發中國加研究中心研究報告,未出版。
外交部亞太司(2004)。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情簡介。台北市:作者。
石增毅 (2001)。建立「虛擬智慧園區」之地方政府推動策略-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行政院 (2004)。人才培訓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2005年4月9日,取自: http://www.cepd.gov.tw/upload/SECT/Industry/006a@188812.25995991324@.doc。
何正得、黃營芳等(2005)。台越技職教育合作接軌模式之規劃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越南研究中心研究報告,未出版。
吳天方、吳天元、曾信榮、樊學良、柯俊瑋等(2004)。以波特鑽石理論建構高等技職校院產學合作優勢策略之研究。教育部與國科會目標導向計畫,未出版。
吳天方、樊學良等(2003)。新經濟時代下兩岸高等教育產業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1),1-22。
吳而敏 (2005)。國家教育研究資訊系統之建立。研習資訊,20(2),94-102。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台北:師大書苑。
吳惠林(2003)。配合WTO服務貿易談判研提進一步落實服務業國際化之具體推動方案。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報告,未出版。
吳毓蘭 (1993)。臺灣出口績優產業競爭優勢變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綿(2002a)。挾技職優勢發展教育南進計畫。師友,416,19-21。
吳綿(2002b)。入WTO效應:我國教育產業因應之道。師說,162,36-39。
呂德育 (2002)。由公部門之管理觀點探討高雄市公有傳統市場導入VCS策略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巫明昌、戴劍鋒、鄭美君等(2003)。國際學術合作的準備與省思。科技學刊,12(6),465-471。
巫青峰 (2003)。以台商觀點探討大陸筆記型電腦產業之國際競爭力。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雪慧 (1999)。中國大陸發電子商務對流通產業之影響與外商進入模式探討-以電信服務業、郵政業及零售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隆盛(1996)。科技與職業教育的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沈建全等(2004)。越南海岸漁業資源開發國際學術交流合作計畫。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期末報告,未出版。
阮斯堅(2005)。台越技職教育國際合作招收越南學生之問題研究。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林仁益等(2003)。開創台灣與越南MBA碩士班與多元化產學合作計畫。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期末報告,未出版。
林仁益等(2004)。建構台越多元技職教育之合作平台計畫。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期末報告,未出版。
林有慶 (2002)。台灣IC設計業競爭策略之探討:由兩岸半導體業發展談起。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武駿 (1997)。我國百貨公司競爭力指標之探討與建立。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振春(1992)。德惠法(Delphi Techiques)。民意學術專刊,168,82-101。
林萬億和郭振昌譯(1982)。Neil Gilbert & Harry Specht著。社會福利計畫論,305。台北,黎明。
林進丁 (2002)。比較優勢與雲南經濟發展。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義貴等(2003)。展望E世紀網路科技協助旅越台商競爭力計畫。萬能科技大學期末報告,未出版。
林聰明等(2002)。東南亞技職教育國際合作方案計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期末報告,未出版。
林麗萍 (2001)。台灣生物技術產業之發展及其策略。銘傳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志成 (1992)。從個案教師內在信念展望教師接納新知的契機。新竹師院學報,19,351-372。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23-237)。
胡厚生 (2002)。TAIFEX競爭力之關鍵因素。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袁振國等(2002)。發展我國教育產業政策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高博銓(2002)。焦點團體訪談法。教育研究月刊,103,101-110。
張台生等(2002)。台灣與越南林產品經貿與技術合作計畫。嶺東技術學院期末報告,未出版。
張啟東 (1993)。台灣石化工業競爭力分析與知識地圖之建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懷谷 (1998)。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之構建與其績效評估。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鐵明(2002)。教育產業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4)。擴大招收外國學生來台留學。臺北:作者。
教育部、勞委會、經建會(2004)。人才培訓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教育產業國際化計畫。臺北:作者。
教育部高教司(2005)。高教司推動與東南亞大學學術交流辦理現況。臺北:作者。
教育部技職司(2005a)。2005東南亞國際技職教育研討會手冊,129-185。臺北:作者。
教育部技職司(2005b)。94年度技專校院國際合作實務研討會手冊,29-33, 49-64。臺北:作者。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2002)。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教育發展之衝擊與因應之道。2002年8月9日,取自:http://www.edu.tw/bicer/chinese.htm 。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2004)。教育部駐外單位配合推動我國大學教育國際化暨吸引外國學生策略座談會手冊。臺北:作者。
教育部文教處(2005)。國內學校與外國學校或學術機構簽署教育學術交流合作協約統計表。2005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BICER/EDUANDY001/c91_5.htm?TYPE=1&UNITID=150&CATEGORYID=144&FILEID=138523
教育部統計處(2004)。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臺北: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大專校院概況統計。臺北:作者。
教育部電算中心(2005)。網路學習發展。2005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1849001/ii7205/dp/index.htm?TYPE=1&UNITID=36&CATEGORYID=0&FILEID=29230 。
莊晉等(2002)。化工暨紡織相關產業技術教育培訓輸出越南台商計畫。萬能技術學院期末報告,未出版。
許正芳 (2000)。我國IC設計產業分析及競爭力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書銘(2000)。產業國際競爭力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國家競爭力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神縣 (2001)。台灣國際商港改制對競爭力提昇的探討。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隆全 (1999)。桃園矽谷-科學智慧園區之可行性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維禎 (2000)。台美IC產業互動之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澤元 (2002)。台灣IC封裝產業對SOC產品趨勢因應策略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麗珠(1999)。以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5,35-64。
曾能壯 (2001)。兩岸汽車產業競合策略之研究-鑽石理論與心知力理論之運用。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童恩寧 (1995)。探討高科技產業之競爭優勢-以關鍵性產品LCD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欣怡 (2000)。以Porter的國家競爭優勢架構 分析台灣的TFT LCD工業。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師苑。
黃群涵 (2001)。台灣軟體產業於知識經濟時代之競爭策略。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榮村(2003)。「教育部資訊教育辦理現況」專案報告。第五屆第三會期第二十二次會議,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楊建民(2003)。我國加入WTO對高等教育e-learning之影響評估與整體因應策略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專案研究。
楊商弘 (2003)。新加坡高科技產業政策與國家競爭力-兼論對台灣之意涵。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敦和等(2004)。台越技職教育之國際產學合作整合計畫。聖約翰技術學院期末報告,未出版。
楊朝祥(2002)。輸出技職教育,拓展教育版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未出版。
楊朝祥(2004)。高等教育理想價值與市場邏輯的爭議。我國高等教育的「美麗境界」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詹仲豪 (2001)。如何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以紡織工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鄔志文 (2001)。我國個人電腦用薄膜液晶顯示器產業競爭優勢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蓋浙生(1999):教育經濟與計畫。臺北市:五南。
蓋浙生(2004)。台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29-51。
劉炳慶 (1999)。台灣半導體產業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紹翰 (2001)。三五族半導體產業生產設備發展策略。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學程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民田、莊立民等(1999)。以波特鑽石理論觀點探討經濟國際化衝擊下台灣高等教育之競爭策略。教育政策論壇,4(1),81-117。
蔡光賢 (1997)。從產業環境分析比較研究台灣六項產業之競爭優劣勢。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君宜、吳士雄、汪啟瑞、楊志鵬、張鈺平(2001)。東南亞政經專題報告。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2005年4月9日,取自http://www.ncku.edu.tw/~cseas/p-2-1.htm。
蔡政良 (2003)。國內室內健身器材產業之研究發展、價值網路、品牌通路之研究-以喬山公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鄧嘉宏(2002)。淺談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影響:兼論其對高等教育之衝擊。靜宜大學新聞深度分析簡訊,2005年4月9日,取自:http://www.pu.edu.tw/~gec。
駐洛杉磯辦事處文化組選輯(2004)。澳洲國際學生人數大幅成長。2005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tw.org/edunews/express_15.html。
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2003),台越經貿投資現況。2005年4月9日,取自: http://www.tecohcm.org.vn/economic/docs/3.doc。
駐越南台北經濟辦事處文化組選輯(阮明芳著)(2003)。駐在國教育市場資料-越南。2005年6月20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AH/2003/5001C。
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05)。越南簡介。2005年4月9日,取自:http://www.teco.org.vn/aboutvn.htm。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選輯(2003)。澳洲教育概況。2005年6月20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EA/2003/5016C.PDF。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選輯(Illing, D.著)(2004)。大學品質是澳洲教育輸出能否成長之關鍵。2005年6月20日,取自: 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EA/2004/5008C.PDF。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文化組選輯(Maiden, S.著)(2003)。澳洲海外學生值五十二億澳元一年。2005年6月20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edu_message/data_image/EA/2003/5024C.PDF。
黎英慶(2005)。越南教育簡介。未出版,越南。
戴曉霞(1999)。市場導向及其對高等教育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42,233-254。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市:揚智。
戴曉霞(2003)。高等教育整併之國際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9 (2),141-173。
戴曉霞(2004)。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21世紀大學教育的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抽印本。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戴曉霞(2004)。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亞太國家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0(2),53-84。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等主編(2002)。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宗翰 (2002)。從競爭觀點剖析台灣IC廠商赴中國大陸投資。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術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謝柏輝(2005)。2001-2010年越南教育發展戰略報告。未出版,越南。
譚大純(1998)。產業國際競爭力之衡量:以Porter鑽石模式為基礎之量表建構與跨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企管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覺文郁等(2004)。中、日、越精密機械與製商整合技術研發之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計畫。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期末報告,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ltbach, P. G. (1998).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Greenwich, CT: Ablex.
Arimoto, A.. (1997). Market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0, 199-210.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ors (NAFSA) .(2005). Toward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terantional Education in an Age of Globalism and Terrorism. Retrieved April, 5, 2005, from http://www.nafsa.org/content/PublicPolicy/USIntlEdPolicy/NIEP2003updateFINALwebversion.htm.
Australia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05). Students Enrolments for 2005. Retrieved May 10, 2005, from http://aei.dest.gov.au/AEI/MIP/Statistics/StudentEnrolmentAndVisaStatistics/2005/Default.htm#detail.
Australian Government,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00). Education Services for Overseas Students (ESOS) Bill 2000. Retrieved May, 3, 2005, fro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4-11/25/content_2260489.htm.
Australian Government,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05a). About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EI). Retrieved May, 3, 2005, from http://aei.dest.gov.au/AEI/AboutAEI/Default.htm.
Australian Government,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2005b).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with Vietnam. Retrieved May, 3, 2005, from http://aei.dest.gov.au/AEI/GovernmentActivities/GovernmentRelations/BilateralRelationships/MOUVietnam.htm.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2005a).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 in Australia. Retrieved May, 2, 2005, from http://www.education.gov.au/goved/browse/15500,15503,15524,university?start=1&count=10.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2005b). Students 2004 (First Half Year): Selected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Retrieved May, 2, 2005, from http://www.dest.gov.au/sectors/higher_education/publications_resources/statistics/documents/students_2004_first_half_year.htm.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2005c). Australian Social Trends 2002 Education - Participation in Education: Overseas students. Retrieved May, 2, 2005, from http://www.abs.gov.au/ausstats/abs@.nsf/0/33E4422675A9DA54CA256BCD008272FB?Open.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 (2005d). Distance and Online Learning. Retrieved May, 2, 2005, from http://www.education.gov.au/goved/browse/15500,15503,15523,15560,16261.
Becker, G. S. (1976).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rter, K.A, & Beaulieu L. J. (1992). Conducting a Community Needs Assessment: Primary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 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Commonweal of Australia (2005).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Promotion of 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ly. Australia:Author.
Cope, A. G. (1981). Strategic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AA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Report No 9. Washington, D.C.: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DEEP (1991). Programs and Policies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Australia. Higher Education, 21,279-388.
Evans, R.N., & Herr, E.L.(1988). Found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2nd ed.). OH: Charles.
Goldstein, H., Maier, G., & Luger, M. (1995). The University as an Instrument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U.S. and European Comparisons. In D. Dill, & B. Sporn (Eds.), Emerging Patterns of Social Demand and University and Reform: Through a Glass Darkly. Oxford: Pergamon Press.
IDP (2005b). Australia Students Visa Statistic: An Analysis. Retrieved May, 3, 2005, from http://www.idp.com/research/statistics/article593.asp.
IDP (2005c). Comparative Costs 2004. Retrieved May, 3, 2005, from http://www.idp.com/research/statistics/article404.asp.
IDP Education Australia Limited (IDP) (2005a). Education Export Statistics. Retrieved May, 3, 2005, from http://www.idp.com/research/statistics/article403.asp.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 Education, Vietnam.(2004). Higher Education in Vietnam. Retrieved May, 5, 2005, from http://www.vef.gov/VN%20Education%20Paper-Update%202004.pdf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4a). Open Doors Report. Retrieved May, 3, 2005, from http://opendoors.iienetwork.org/?p=36523.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b). Open Doors 2004: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S. Retrieved April, 5, 2005, from http://opendoors.iienetwork.org/.
Juddery, B. (1996).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arn $1.8b for Unis. Campus Review, 6, 15-21.
Kawaguchi, A. & Lander, D. (1997).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Practice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0, 103-110.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McGraw-Hill.
Meek, L. (1994).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 Australia. In L. Goedegebuure, F. Kaiser, P. Maassen, L. Meek, F. van Vught, & E. Weert (Ed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xford: Pergamon Press.
Mishler, E. G.(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ET, Vietnam (2000a). Vietna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irectory. Hanoi, Vietnam: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MOET, Vietnam (2000b). Master plan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for the period 2001-2005. Retrieved May, 3, 2005, from http://gauge.u-gakugei.ac.jp/apeid/apeid00/seminar/papers/vietnum/TOKYO2000_paper.htm.
Narula, R.(1993).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Porter’s Diamond: Synthesizing a Dynamic Competitive Development Model.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3, 85-107.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2).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6.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eave, G. & van Vught, F. A., et al.(1991). Prometheus Bound: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Europe. Oxford: Pergamon Press.
Nelson, B. (2003). Our Universities – Backing Australia’s Future. Canberra: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2004).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April, 5, 2005,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33/60/33734276.pdf.
Phillip, C. W. & David, R. (1996). Reaching Specialized Market Niches Through Facsimile: A Case Study from the Education Industry.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ing, 14(1), 69-82.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orter, M. E. (1990).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senberg, N. & Nelson, R. (1994).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Technical Advance in Industry. Research Policy, 23, 323-348.
Slaughter, S. (1998).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a Global Economy. In J. Currie, & J. Newson (Eds.), Universities and Globaliz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Sage.
Tien, P. S. (2002, June).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ietnam.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mongst the southeastern Asian countries on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NPUST, Taiwan.
Tratjenberg, M., Henderson, R., & Jaffe, A. (1992). Ivory Tower versus Corporate Lab: An Empirical Study of Basic Research and Appropriability.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Uhl, N. P. (1990). Evaluation model and approaches-Delphi technique. In H. J. Walberg, & G. D. Haertal,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xford: Pergamon.
WEF (1996) .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Geneva, Switzerland.
Williams, G. (1997). The Market Rou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ritish Experience 1979-1996.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0, 275-289.
三、日文部分
JASSO 日本生支援機構「Scholarship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in Japan.」。2005年6月5日,http://www.jasso.go.jp/study_j/scholarships_e.html。
JASSO 日本生支援機構「」。2005年6月5日, http://www.jasso.go.jp/ryugaku/index.html。
JASSO 日本生支援機構「海外留手引」。2005年6月5日, http://www.jasso.go.jp/study_j/sgtj.html。
JASSO日本生支援機構「Student guide to Japan.」。 2005年5月5日, http://www.jasso.go.jp/study_j/sgtj_e.html。
文部科省「白書等」。2005年5月5日,http://www.mext.go.jp/wp/jsp/search/IndexBodyFrame.jsp?sd=hpab200301&id=null&no。
東京際交流館(2004)。平成施設案。東京都:東京際交流館。
東京際交流館(2004)。留生‧研究者宿施設案。東京都:東京際交流館。
境越教育提供大質保証- 大際展開習機際化目指 -<審議>。 2005年6月5日, http://www.mext.go.jp/b_menu/public/2004/04032901/001.htm。

四、網站部分
日本文部科學省網站 http://www.mext.go.jp/
世界銀行網站 http://www1.worldbank.org/education/
英國駐越南網站 http://www.britishcouncil.org/vietnam
赴日就讀網站 http://www.studyjapan.go.jp/
赴美就讀網站 http://www.studyusa.com
赴英就讀網站 http://britishcouncil.org/learning-study-in-the-uk.htm
赴澳就讀網站 http://www.studiesinaustralia.com/
教育部統計處網站 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
教育部電子報網站 http://epaper.edu.tw/
越南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vef.gov/
立行政法人日本術振興網站 http://www.jsps.go.j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