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胡笙國王對華外交之謀略:1971--1977
作者:鄧盛平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明居正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胡笙國王對華政策大戰略約旦中東中共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本文主旨在建立一個分析北非西亞各國政治發展的全新架構,並據以歸納出巴勒斯坦人是影響約旦外交政策之關鍵因素。之後再分析胡笙國王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七年對華政策,從中顯現出胡笙國王之外交謀略。
阿拉伯伊斯蘭教國家有其悠久的歷史及文化,而早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國家開始即開始思考如何面對及回應西方文明的侵襲,並積極進行制度改革。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拉伯國家逐漸脫離殖民國家各自獨立,這期間諸多國家疆界的劃分,完全是基於列強的政治考量。在世界仍是圍繞著歐美強國打轉的情況下,如何能為自己的國家爭出一片天,又如何迎戰宿敵以色列,更甚者,在鄰近阿拉伯國家的虎視眈眈下,國家內部皆有激進派份子活動,在在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實不能光靠以往的國際理論來做單一面向的解釋,必須以更全面的方式來嚴肅看待此一問題。
本文即利用筆者自行建立分析北非西亞各國政治發展的架構,深入探討胡笙國王為何於一九七一年我退出聯合國之後繼續維持兩國邦交?更有甚者,他反而積極發展兩國合作關係。但是一九七七年當兩國關係仍然十分密切之際,尤其中華民國之軍事援助對約旦實至為重要,但胡笙國王卻突然與我斷交,這其中一連串之胡笙國王施政,是否有一完整之脈絡可循;換言之,胡笙國王是否有其特殊謀略,實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發現,影響胡笙國王外交施政的最重要兩個因素為:數次以阿戰爭中,以色列催毀了約旦空軍及陸軍精銳,以及帝國主義引入以色列至中東地區之後,所衍生出之巴勒斯坦問題,深刻地影響胡笙國王之施政方針。一九七○年代中期,卡特總對於巴勒斯坦問題之立場轉變,迫使胡笙國王必須修正其對華政策。
是故,本論文第一章先就國內外現有之專論作一探討,發現未曾有學者針對胡笙之對華政策進行研究,第二章詳述筆者自行建立的北非西亞各國政治發展分析架構,歸結出約旦境內的巴勒斯坦裔居民為影響胡笙國王外交政策之關鍵因素。而從第三章至第七章進一步分析相關佐證資料,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世界各國紛紛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但是胡笙國王卻派遣哈山王儲兩度來台訪問,大力開展兩國交流。根據本文之研究,除了經濟、農業及技術上的援助,胡笙國王更希望借重中華民國的軍事及警政經驗,重建約旦在數次以阿戰後脆弱的軍力;並藉此對境內蠢蠢欲動的巴勒斯坦後裔起警戒之效,以維繫約旦王室之正統生存權。但在一九七七年當約旦與中華民國兩國邦交尚處於穩定階段時,胡笙卻忽然在訪美前夕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轉投入中共的懷抱。據本文之研究,胡笙國王是希望藉由與中共之建交,對剛上台且意圖提出美國中東政策新走向的卡特總統投下一個震撼彈,以影響卡特總統的中東政策朝有利約旦的方向發展。
由此看來,胡笙國王不但有一個很清楚的對華政策大戰略,且進退有據,其中所展現的合縱連橫謀略實非一般國家領導人可望其項背,胡笙國王可說是對海峽兩岸行兩手策略最成功的第一人。胡笙國王早已是「一位世界性的領袖人物」,絕不僅僅是一個小國的、地方性的君主。
This thesis is concerned to establish a new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 Africa and East Asia countries, and to use the new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late King Hussein bin Talal of Jordan towar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First Chapter clarifies relevant issues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focuses on the framework of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 Africa and East Asia countries, and finds out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foreign policy of Jordan. Chapter Three pres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Kingdom of Jordan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7-1970. Chapter Four describes why King Hussein wanted to keep the formal relationship with R.O.C.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interests gained by King Hussein from R.O.C, which were exactly what he planned and needed most. Chapter Six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King Hussein. Chapter Seven profiles why King Hussein wants to establish a formal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with P.R.C. Lastly, Chapter Eight deals with the strategy of King Hussein of trying to find out how he can play the tricks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eople’s of Republic of China.
中共研究雜誌社(1974),《一九七四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共研究雜誌社(1979),《一九七九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1986),《中東列國新志》,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
王小強(2004),《「文明衝突」的背後—解讀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復興》,香港:大風。
王芳、朱春林(2005),《失落的文明˙阿拉伯帝國》,香港:三聯。
王京烈主編(1996),《動蕩中東多視角分析》,北京:世界知識。
王逸舟(1999),《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
王錦堂編(1992),《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東華。
王鐵錚、林松業(2000),《中東國家通史,沙特阿拉伯卷》,北京:商務。
王靈桂、李紹先(1999),《中東怪傑》,北京:時事出版。
厄爾˙巴比著,(Earl Babbie),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和王婷玉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台北:時英。
尹慶耀(1984),《中共的統戰外交》,台北:幼獅文化。
外交部編(1992),《外交報告書——對外關係及外交行政》,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