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美麗新視界?-臺灣都市公共空間中錄影監視系統之興起
作者:楊雅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Ling Y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指導教授:畢恆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錄影監視系統天羅地網系統安防產業監視社會close 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 (CCTV)Envelopment Systemsecurity industrysurveillance socie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過去架設在路口用來監視交通流量的錄影監視系統(Close 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 英文簡稱為CCTV)在技術愈形成熟後(與數位化科技系統整合運用),近年來已被大量架設在都市的公共空間(鄰里巷道、公共設施所在地、鐵路與捷運車站等)、半公共空間(消費場所)、私人企業、住宅和社區等,它被視為防治犯罪的利器-這種現象不限台灣,在許多先進國家尤甚。
回顧台灣都市公共空間中CCTV的興起,要以黃主文在內政部長任內倡導的全國性層級的CCTV計劃為起點:1998年推動「建立全國社區治安維護體系-守望相助再出發推行方案」,於同年3月編列預算,而後配合1999年推動的「天羅地網」系統計畫,因此促成CCTV在台灣各都市增設的現況。影響所及,除了在重要路口和治安疑慮地點架設CCTV,CCTV已經被視為基層鄰里不可或缺的維持治安工具。
台灣CCTV市場以2003年為例,總營收成長了17%,成長幅度為所有安防產品之冠,而政府也擬將安防產業定位為策略性工業,IT廠商早已紛紛地投入安防市場。面對由中央、地方政府與安防產業業者聯手建構的數位監視城市,原本讓市民能夠共享都市意義的公共空間已經無可避免地被監視化了。
本論文擬透過經驗研究與文獻資料探索台灣都市公共空間中CCTV興起的現象:由「監視與社區」、「監視與電視」、「監視與安防產頁」等面向闡述CCTV代表的監視機制的變遷,以及它如何與台灣當代都市政治、經濟、媒體與科技緊扣,進而建構了監視社會,並且侵蝕市民社會中各種抵抗的力量。
The close 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 (CCTV) has been used to monitor flow rates of traffic. But recently it has been set up in urban public places (for example, community neighborhoods, sites of infrastructures such as railway stations ), semi-public spaces like department stores, private office buildings or houses owned by citizens. People regard it as panacea to prevent crimes.
A brief historical retrospect of the rise of CCTV in public spaces in Taiwan took us back to 1998. Minister of Interior Affairs – Huang Zhu-Wen advocated a national blueprint about CCTV, announcing a program to set up the safeguard system. In the same year, he also drew up a budget for that program. In 1999, an enacted project ,Envelopment System,made the CCTV in public spaces increase rapidly and thus it became the indispensable tool for maintaining public order.
The profit of CCTV industry in Taiwan grew up 17% in 2003, occupying the highest position in all security industries. Our government is about to position CCTV industry as one of the strategy industries. Many IT enterprises also put it into operation.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lower leve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s, and security industries league together to construct a digital surveillance cit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meanings of urban public spaces shared by all citizens have been monitored by the electric eyes.
I probed into this phenomenon in three dimensions:surveillance and community, surveillance and television, surveillance and security industries. My attempt is to clarify how surveillance mechanisms have been changing, how CCTV has been articulating to the politics, economics, med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ow CCTV has been constructing the surveillance society and eroding all powers of resistance from citizens in modern Taiwan cities.
中央日報(2005.3.18)〈我監聽案較美國高一倍 朝野立委批檢警調濫權〉。中央日報,重要新聞。[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dn.com.tw/daily/2005/03/18/text/940318a2.htm(2005.4.15)
王浩然(2001)《電視犯罪新聞的第三人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寓中(1994)《賀爾的主控意識型態理論與電視媒介分析-以犯罪新聞的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德靜(2003)〈科技監控對員工行為模式之影響—以call center為例〉。2003年全國社會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台北市里長服務手冊》(1993年1月),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台北市大安區民輝社區發展協會《台北市智慧科技城市示範計劃-民輝網路社區之建構計劃總結報告書》,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八十八年度地區環境改造計劃。
包亞明主編(2003)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立法院公報88卷43期(總號:3043):頁505(1999.10.15)。
立法院公報87卷2期(總號:2951):頁304(1998.1.2)。
立報(2005.6.27)〈教育專題深入報導-英監視器密度冠全球 無助減少犯罪(轉引自中央社)〉。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Online] Available::http://www.lihpao.com(2005.7.10)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性別與空間研究室(1997)〈女性空間安全專輯〉。《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第四期。
自由時報(2005.7.6)〈美聯社-辨識槍聲監視器〉。中央日報,國際新聞A12版。
安全&自動化編輯部(1998)〈亞洲安全週台北篇特別企劃報導〉,《安全&自動化》, 25:48。
安全&自動化編輯部(1999) 〈第二屆亞洲安全週:預防犯罪宣導研討會〉,《安全&自動化》, 31:90。
安全&自動化編輯部(2004) 〈探索數位監控世界〉。
安全&自動化編輯部(2005) 〈台北國際安全科技博覽會大會會刊〉。
安全&自動化編輯部(2005) 〈台灣安全器材採購年鑑〉。
安全&自動化編輯部(2005.4.4)〈ATM的安全建置〉。[Online] Available:
http://tw.asmag.com/feature/feature.php?id=667(2005.5.15)
朱虔、簡光義、賈先發(2005.5.27)〈毒蠻牛千面人 氰化物自大陸帶入〉中國時報, A1要聞。
江慶興(2000) 〈閉路監視器(CCTV)應用於警察工作之探討--以英國為例〉。《警專學暴》, 2:8:39-64。
余杰〈金盾工程與海龜〉。民主中國網站。[Online] Available::http://www.epochtimes.com/gb/3/10/2/n386892.htm(2004.7.10)
李心怡(2005)〈改善治安 謝揆列施政重點〉,《新台灣》466期。[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period=466&bulletinid=21419(2005.6.15)
杜建人(1997)《城市犯罪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李慧馨(1996)《新聞辭彙與情緒關聯性之研究-以犯罪新聞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豐維(1999)《「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封良(2002.11.15)〈門牌•戶政制度•身份認同:管理與規訓的傅科式探問〉。《文化研究月報》。[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150.htm(2003.1.27)
吳猛、和新鳳著(2003)《文化權力的終結:與福柯對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周愫嫻,〈犯罪率與社會經濟發展失衡〉,八十五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99-136頁。
邱慧鈞(2005.06.14)〈警察服務 北縣殿後 受理報案態度 北市最差〉。中時晚報,焦點話題。
林諭林(2005.04.29)〈八百餘支故障未維修 社區監視器擺爛像稻草人〉。中國時報,台北焦點。
林燦璋、鄧煌發、毛昆益(2000)〈社區問題導向警政在犯罪預防上的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7:1-36。 
徐珮君(2005.6.15)〈詐騙案囂張 逾七成接過電話〉。蘋果日報,要聞A6版。
修蓉芳(2002) 〈由數位監控趨勢看台灣安防市場轉變〉,《安全&自動化》,49:92-95 。
唐筱雯(1999)《台北市公娼之從業歷程及生活世界》。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1993.12.15)〈城市,是屬於市民的城市〉。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許立佳(2005)〈不景氣讓位 房地產沸騰〉《台灣安全器材採購年鑑》, 86-87頁。
許智偉(2004)《都市遊民研究-台北市遊民與環境的共生機制初探》。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光興(1991)〈真實-再現-擬仿:布希亞的後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65:18-29。
陳世鴻(2005.7.15)〈深耕公寓大廈、落實社區營造【一】:是他們不願參與,還是我們忽略他們〉。《崔媽媽電子報》。[Online] Available:
http://enews.tacocity.com.tw/index.php3?action=history&url=/tmm/20050715160102.html(2005.7.18)
陳幸均(2000)《老市中心社區之空間實踐-萬華大理街社區運動之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欽(2005.5.29)〈追捕千面人之後〉。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陳慧珍(2004)《治安與隱私的平衡:探討台中市公共空間中錄影監視系統之設置》。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雄(2004.05.31)〈全民「透明化」的危機〉,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2005.7.6)〈指紋、身分證與謊言〉,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黃成進(2005.5.21)〈勞動線上 「蠻牛」真命苦〉。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黃茗芬(2000)《論犯罪新聞的專業表現-以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對白曉燕命案的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啟賓(1999)〈再探社區警政〉,《警學叢刊》,30:3:60 -76
Smart智富月刊編輯部(2005)〈封面故事:台灣成長企業100强〉,《Smart智富月刊》,2005.6月號:82-83。
郭志裕(2000)〈保全設備在治安應用相關課題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6:101-116。
畢恆達(2000.08.16)〈電眼並非打擊犯罪的萬靈丹〉。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2003.06.07)〈透明社會 指日可待?〉。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連線報導(2005.5.27)〈千面人模落網 王進展坦承為錢下毒 來不及恐嚇〉。蘋果日報,A1頭條。
揭陽(2005)〈電子安全產業 醞釀大商機〉,《Taiwan News財經•文化週刊》,173:34。
溫貴香(2005.02.23)〈創造共生新社區六星計畫啟動包括治安、醫療衛生、產業、生態、景觀、文化等評比指標創造社會共生與多贏〉。台灣日報。[Online] Available: http://news.yam.com/tdn/politics/200502/20050223308834.html(2005.6.15)
肇瑩如、陳金松(2005.6.20)〈No.1台灣之最 澎湖 警察密度最高〉。聯合報,生活A6版。
無作者(1998年)〈北市萬華區青年國宅社區建構的「錄影監視系統」獲得1997年社區安防第一名〉。《安全&自動化》,25期:48。
壹週刊財經組、社會組、調查組(2005)〈千面人毒殺蠻牛-保力達家族揭密〉,《壹週刊》,209:28-36。
彭揚凱(1998)《綠色之城-台北市都市政權之統治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復華〈馬市長:若無助治安 不再裝監視器〉。聯合報,台北報導。
[Online] Available: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16/77520/web/(2005.6.10)
詹文凱(1997)《隱私權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賈先發、簡光義(2005.5.21)〈擦身線索:千面人騎重型機車〉。中國時報,社會焦點A8。
楊念群(2001)《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董娟娟( 2002) 〈全球化下監視社會的初探—以新加坡為例〉。《2002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國科會研究案NSC92-2415-H-002-023-電眼之城:台灣都市公共空間中電眼之興起與影響》(2003.8~2004.7)
彭淮棟(2005.7.9)〈防再暴:倫敦地鐵裝身體掃描器〉。聯合晚報,話題新聞4版。
葉錦清(1996) 〈閉路監視系統CCTV產業概況〉,《新電子科技雜誌》, 129 :151-158。
葉毓蘭(2000)《台北市政府『警政社區聯防體系』的建構與落實-「公共經理人」的啟示》。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4.4.24)〈我們的治安被政治綁架了〉。蘋果日報,蘋果論壇。
-(2005.4.5)〈安全的成本〉。蘋果日報,蘋果論壇。
葉爾煙(2002)《我國社區警察發展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廖嘯龍(2005.06.14)〈警察多不等於治安好:北、高2市警力最多 滿意度排名殿後 澎湖、台東、宜蘭警力最少 反獲肯定〉。中時晚報,焦點話題。
鄧正來、Alexander, J. C.編《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蔡宏進(1996)《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劉紀蕙(1992)〈文化研究的視覺系統〉,《中外文學》,30:12:13-23 。
劉俞青(2005)〈造鎮賺不賺要看造化:三峽、 林口是超級戰區,房價不容樂觀〉。《財訊》,275。[Online] Available:
http://monthly.wealth.com.tw/275/6.htm(2004.2.27)
劉添財(2005.05.02)〈全市約有 3萬個監視鏡頭 佇立街頭〉。中國時報,台北焦點。
劉添財(2005.05.02)〈沒錢維修也不專業 里鄰監視器 里長盼警方接管〉。中國時報,台北焦點。
劉添財(2005.05.02)〈社區錄影設備維護 警方不能推〉。中國時報,台北焦點。
盧金足、朱虔、賈先發(2005.5.24)〈千面人模特兒上路 尋找目擊者〉。中國時報,社會新聞A8。
藍淑芬(1999)《電視新聞的日常生活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05.6.15)〈治安滿意度 中市榜末 警察受理報案服務 北市被評最差〉。蘋果日報,要聞A6版。
有關台灣德信證券推薦視訊監控系統廠商的資訊請至德信投信網頁查詢(http://www.rsit.com.tw/)
有關台灣視訊監控系統產品出口市場資訊請至全球安全科技網查詢(http://tw.asmag.com/)
英文書目與網站資料
Alderman, E.,Kennedy, C.(2001)《隱私的權利》(吳懿婷譯)。台北:商業週刊出版。
Bannister, J., N. R. Fyfe, et al. (1998).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and the city. Surveillance,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and social control. C. Norris, J. Moran and G. Armstrong. Aldershot, UK, Ashgate: 21-39.
Bauman, Z.(2001)《個體化社會》(范祥濤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1)《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張君玫譯)。台北:群學出版。
-(2002)《後現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靜韜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2)《立法者與詮釋者》(王乾任譯)。台北:弘智。
-(2002)《後現代倫理學》(張成嵐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現代性與矛盾性》(邵迎生譯)。北京:商務印刷館。
-(2005)《被圍困的社會》(郇建立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Baudrillard, J.(1999)《美國》(吳昌杰、徐詩思譯)。台北:時報出版。
Beck, U.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Steven, B., K, Douglas, Eds.(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張崇熙、李世明等譯)。台北:巨流。
Bennett, T.,D. Watson, Eds. (2002). Understanding everyday life. Oxford, UK, Blackwell/The Open University.
Berman, M.(1982).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Penguin Books.
Body-Gendrot, S. (2000). The social control of citie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xford, UK, Blackwell.
Bottomore, T, ed.(1991).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2 nd ed.Combridge,Ma:Harvard Univ. Press.
Bourdier, P.(2000)《布赫迪厄論電視》(蔡筱穎譯)。台北:麥田出版社。
Brin, D.(1999)《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蕭美惠譯)。台北:先覺。
Calvert,C. (2003)《偷窺狂的國家-媒體、隱私權,與現代文化中的偷窺現象》(林惠琪、陳雅汝譯)。台北:城邦文化。
Castells, M.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7)〈都市問題(1975年後記)〉, 吳金鏞譯, 收入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2001)《千禧年之終結》(夏鑄九、黃慧琦等譯)。台北:唐山。
- (2001). The internet galaxy: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et,business,and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e, B. D.(2004)《電影城市》(林心如、簡伯如、廖勇超譯)。台北:桂冠圖書。
Davis, M. (1990).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the Los Angeles. New York, Verso-(1992).Fortress Los Angeles: The Militarization of Urban Space,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 Sorkin, M. New York,The Noonday Press:154-180.
Dear, J. M.(2000)「後現代血統:從列斐伏爾到詹姆遜」,季桂保譯,收入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後現代都市狀況》(李小科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Donziger, R. S. (1996). The real war on crime. New York,Harper Perennial.
Ellis, K.(2003)「福利與身體秩序:建立身體話語轉換的理論」,吳燕譯,收入汪民安、陳永國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Fiske, J. (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譯)。台北:遠流。
Foucault, M.(1992)《瘋癲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圖書。
-(1998)《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圖書。
-(1999)《必須保衛社會》(錢瀚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Gandy, O.(1993) .The Panoptic sort: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Gaonkar, D.(1994)〈圓形監獄論與公眾性〉,《當代》,97:22-31。
Giddens, A. (1984).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raham, S. (1999). Geographies of surveillant simulation. Virtual geographies: Bodies, space and relations. M. Crang, P. Crang and J. May. New York, Routledge: 131-148.
Hall, E. T.(1966).The hidden dimension.New York,Doubleday.
Hall, S.(1997)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Sage.
Harvey, D.(1990)〈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 王志弘譯, 收入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2003)《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Herbert, S. (1997). Policing space: Territoriality and the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Howard, R.(1993).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Huxley, A. (1994)《美麗新世界》(孟祥森譯)。台北:桂冠圖書。
Jacobs, J.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Jameson, F. (1991).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詹姆遜文集:第4卷•現代性、後現代性和全球化》(王逢振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Johnson, A. G. (1997).The Gender Knot: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Koskela, H. (2000). "The gaze without eyes: Video-surveillanc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urban spac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4(2): 243-265.
Flusty, S.(1994). Building Paranoia: The proliferation of interdictory space and
the erosion of spatial justice. West Hollywood, CA, Los Angeles Forum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Latour, B.(2004)〈直線進步或交引纏繞?人類文明長程演化的兩個模型〉,雷祥麟譯,收入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Lefebvre, H.(1977)〈空間政治學的反思〉, 陳志梧譯, 收入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1979)〈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 王志弘譯, 收入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yon, D. (1994). The electronic eye: The rise of surveillance socie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1998). The world wide web of surveillance-The Internet and off-world power-flows. Feature Article - Vol 1, Num 1, Spring 199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rtefaktum.hu/it2/lyon.html
-(2001). Surveillance society: Monitoring everyday lif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Marcuse, H.(1993)《單向度的人》(張峰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
Marx, T. G.(1985). "''The surveillance society:The threat of 1984-style techniques." The Futurist June:21-26.
Matchett, R. A.(2004)《CCTV系統規劃及技術應用大全(上)》(周天明審訂)。台北:紐奧良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McCahill, M. (2002). The surveillance web: The rise of visual surveillance in an English city. Devon, UK, Willan.
Mitchell, W. J.(1995). City of Bits:Space, Place and the Infobahn. Cambridge ,MIT Press.
More, T.(1997)《烏扥邦》(戴鎦齡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Mumford, L.(1993)《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宋俊嶺、倪文彥譯)。台北: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Newman, O. (1972). 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ew York, Collier Books.
Norris, C. and G. Armstrong (1999). The maximum surveillance society: The rise of CCTV. Oxford, Berg.
Norris, C., J. Moran, et al., Eds. (1998). Surveillance, 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 and social control. Hampshire, UK, Ashgate.
Oden, T.(1989).After modernity,what?Agenda for theolog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Orwell, G.(1991)《一九八四》(董樂山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William, O.,Tom. B, et al., Eds.(1993)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Twentieth-Century Social Thought. Oxford,Basil Blackwell.
Parenti, C. (2003). The soft cage: Surveillance in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Reisman, M. W.(2001)《生活中的微觀法律》(高忠義,楊婉苓譯)。台北:商周出版。
Ritzer, G.(2003)《後現代社會理論》(謝立中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Savage, M. and A, Warde. (2004)《都市社會學》(孫清山譯)。台北:五南。
Sennett, R.(2003)《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黃煜文譯)。台北:麥田。
Soja, E. (1996). 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Oxford, Blackwell.
- (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台北:桂冠圖書。
Wekerle, G., and C. Whitzman (1995). Safe cities:Guidelines for planning,design,and management.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White, T., Meppen, A. J., Young, S.(1984).Broadcast news writing,reporting,and product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Williams,R,ed.(1976).Keywords.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
Yates, L. (2004)〈零售業安防應用趨勢〉,《探索數位監控世界-安全自動化雜誌專刊》, PP.51-53。
日文書目與網站資料
(依據日本學術論文參考文獻表列方式登錄,依據出版年登錄)
小林良暢「高度情報化社会と情報資本主義:情報帝国主義のパラダイム」、『講座:現代と変革(第4巻)』所收、新地平社、1985年。
堀部政男『プライバシーと高度情報化社会』(隱私權與高度情報化社會)岩波書店、1988年。
浜島望『警察の盜撮•監視術(日本的管理国家と技術)』(警察的盜攝•監視術-日本的管理國家與技術)技術と人間、1994年
杉田敦『権力の系譜学-フコ以後の政治理論に向けて』(權力的系譜學-面向Foucault後繼的政治理論)岩波書店、1998年。
荒木利忠「治安維持は皆の頭と手で」(治安維持憑藉每一人的頭與手)日本図書刊行会、1998年。
水岡不二雄「ディヴィド・ハーヴェイ(20世紀地理の地理学者たち④)」(David Harvey(20世紀地理的地理學者群像④))、『地理』39巻9号(1994年9月)、80∼87頁。
水岡不二雄「制度化・物象化されたマルクス主義地理学:「地域構造」学派と 経済地理学会の「終焉」」(制度化・物象化後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地域構造」學派與經濟地理學會的「終焉」)、『空間・社会・地理思想』第3号(1998年)、18-27頁。[Online] Available::http://econgeog.misc.hit-u.ac.jp/mizue/jaeg_crisis.html
浜島望『警察がひた隠す-電子検問システムを暴く』(警察就只知道躲著:讓電子檢查系統大肆活動)技術と人間、1999年。
山岸俊男『安心社会から信頼社会へ―日本型システムの行方』(從安心社會到信賴社會-日本型體系的未來)中央公論新社、1999 年。
小宮信夫「情報社会の病理とその処方箋―犯罪に対するハイテク・ハイタッチ戦略―」(情報社會的病理與其處方箋-防範犯罪的高科技戰略)『LDI Report』127号(2001年)8-10頁。
櫻井哲夫(2001)《福柯:知識與權力》(姜中蓬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斎藤貴男『小泉改革と監視社会』(小泉改革與監視社会)岩波書店、2002年。
田畑暁生『映像と社会-表現.地域.監視』(映像與社會-表現.地域.監視)北樹出版、2003年。
東浩紀、大澤真幸『自由を考える 9.11以降の現代思想』(思考自由 9.11之後的現代思想)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3年。
黒澤睦「ビデオカメラによる監視と犯罪捜査」(錄影監視系統與犯罪搜查)『明治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紀要』第41巻第2号(2003年)、299-313頁。
酒井隆史『自由論-現在性の系譜学』(自由論-現在性的系譜學)青土社、2001年。
小倉利丸「日本型監視社会に対抗するために」、白石孝・小倉利丸・板垣竜太編『世界的プライバシー権運動と監視社会』所收、明石書店、2003年、13~50頁。(小倉利丸〈為了對抗日本型的監視社會〉收錄於白石孝・小倉利丸・板垣竜太編《世界的隱私權運動與監視社會》明石書店、2003年、13~50頁。)
何義麟「台灣の住民監視体制と「国民身分証」」(台灣的住民監視體制與國民身分證)、白石孝・小倉利丸・板垣竜太編『世界的プライバシー権運動と監視社会』所收、明石書店、2003年、177~186頁。
白石孝.小倉利丸.板垣竜太編『世界のプライバシー權運動と監視社会』(世界隱私權運動與監視社會)明石書店、2003年。
江下雅之『監視カメラ社会-もうプライバシーは存在しない』(監視攝影機社會-隱私權不復存在了)、講談社、2004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