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混成式與數位式互動視訊學習成效比較之研究
作者:何雅娟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洪榮昭
吳清基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活動理論混成學習互動視訊遊戲學習學習成效Activity theoryBlended learningInteractive visual mediaGame learningLearning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旨在藉由學習者運用互動視訊遊戲,以比較混成式互動視訊學習與數位式互動視訊學習差異。本研究之實驗工具參採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所研發之「超動感e樂園-幼兒創意互動視訊多媒體遊戲」教學軟體,並依研究需要修定而成。
本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附設4所幼稚園8班255位幼兒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2組,1組以混成式互動視訊學習方式,另1組則以數位式互動視訊學習方式進行。主要採準實驗研究法,並輔以焦點團體訪談;由參與研究之教師,以參與者即觀察者現場局內人的角色,進行遊戲學習活動現場之觀察,以了解幼兒在情意方面的學習情形。
本研究之重要發現:
一、混成式互動視訊學習明顯優於數位式互動視訊學習。
二、學習者對互動視訊遊戲學習具高度趣味性,在遊戲時能專注的進行。整體而言,2種學習方式均有學習遷移的現象發生,混成式學習幼兒的學習較數位式幼兒有較顯著的進步。
三、幼兒對於此2種學習方式,在學習態度與人際關係上,均呈現良好的學習情形。
四、互動視訊遊戲對於平常比較沒信心、或非常拘謹、或發展遲緩的小朋友,甚至是特殊生都有一種無可取代的學習成效。
五、以互動視訊學習方式,幼兒的自主學習、各園的活動及教師的輔導與學習成效均具有相關性。
六、本研究所應用之互動視訊教學遊戲軟體,對於教師將其運用於教學上有無限發展潛力。
本研究期將研究結果歸結出相關建議,提供未來遊戲設計、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以為未來推展互動視訊教育及學術研究之參考。
This research aimed to use an interactive visual game as a research tool to compar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young children using blended interactive visual learning style and digital interactive visual learning style. The educational software program "Dynamic Digital Paradise - Creativ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Games for Children" develop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Taipei City Government was modified and adopted as a research tool.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were 255 young children in 8 classes from 4 affiliated kindergartens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ity. The young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o use blended interactive visual learning style and digital interactive visual learning style respectively.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 was implemented whil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ere also carried out. The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research conduct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in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in which young children were learning through the game to understand how the young children progressed in affective learning.
Key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Blended interactive visual learning style was found to be clearly more effective than digital interactive visual learning style.
2. The young children showed high interest in learning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visual game and were able to stay focused during the play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In general, learning transfer was found to have occurred in both learning styles. The young children with Blended Interactive Visual Learning style made more progress than those with Digital Interactive Visual Learning style.
3. It was found that these two learning styles allowed the young children to achieve favorable learning results in terms of learning attitud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4.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ve visual game allowed the young children with lower self-confidence, overcaution, retarded development, or even special needs to achieve unparallele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5. It was found that young children's independent learning, school activities of each kindergarten, and teachers' guidance were all correlated to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active visual learning style.
6. It is hoped that the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derived from the research findings will be beneficial to game designer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nd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source for promotion of interactive visu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 質的教育研究法(三版)。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0) 質的教育研究法(四版)。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8)。Sharon,Jeanne & Jane著。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思如(2003)。快速人種誌研究方法應用於產品開發之使用需求研究-以小學生數位學習產品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惠美(2007)。混成學習,讓訓練績效更提升!-讓一加一的學習大於三。人才資本雜誌。2007年3月 第六期,2008年4月12日,取自http://college.itri.org.tw/HCMarticle.aspx?id=233&cid=25&type=artl
行政院(2002)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何雅娟(2007)健康寶貝 創意飛翔-臺北市95年幼教創造力教育工作概述。教師天地。Vol.147,p.51-56。
林展立(2006)。演進式遊戲的內容設計與遊戲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凱胤,王國華(2006)。混混成式學習策略在促進實習教師專業知能成長之成效分析。2008年4月12日,取自http://yang.nhlue.edu.tw/tanet2006/J000/J0002.pdf
林翠娟,黃俊豪(譯)(2002)。David R. Shaffer著。發展心理學(下)。(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榮昭(2006a)。動態互動視覺媒體教材之設計與學習效果。巧扮童顏魔幻童年-95幼教創意專輯。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洪榮昭(2006b)。 遊戲的教育意義。論文發表於遊戲式數位學習研討會,3月22~23日。國立中央大學,中華電信總公司。
胡幼慧(1996)。質性的研究與寫成。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59-170。台北:巨流。
柯建志(2004)。情境設計與使用者中心設計於發展互動系統之比較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新逸,胡恒華(2007)。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網路研習混成課程設計與評鑑。2008年4月12日,取自http://dlm.ntu.edu.tw/Creative/96seminar/paper/5-1.doc
陳年興、謝盛文、陳怡如(2006)。探討新一代混成學習模式之學習成效。Tanet 2006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2008年4月13日,取自http://yang.nhlue.edu.tw/tanet2006/J000/J00011.pdf
郭靜晃(1992)。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正中書局,教育部。
教育資料館(2008)。視聽教育-學理基礎。2008年3月8日,取自http://3d.nioerar.edu.tw/2d/av/lesson/lesson_0301.asp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9)。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建富,郝永平,劉永賢(2003)。基於活動理論的適應性過程集成框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MS。VOL.9,NO.9。中國。
張霄亭(1998)。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心理。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美羚(2008)。教學錦囊-非放映性視覺媒體之簡介。2008年3月8日,取自http://www.gtes.ilc.edu.tw/art/movie/%A5x%A4j%B1%D0%BBP%BE%C72.htm
黃鈺棠(2007)。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中團隊合作過程之資訊察覺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森上史朗,柚木馥(2001),如何指導各種不同症狀的障礙孩子,聯經總經銷,台北。
鄒景平(2000)。E-Learning是知識企業致勝的不二法門。資訊人通訊:第59期,2000。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8)。超動感e樂園-幼兒創意互動視訊多媒體遊戲王使用手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臺北市幼稚園五足歲幼兒體能運動處方方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潘慧玲(1992)。我國兒童的遊戲行為。師大學報:37,111-131。
劉小鳳(2006)。活動理論應用於企業教育訓練品質的提升。品質月刊。2006.01,p.54-55。
蘇渙群(2004)。虛擬展示中心之功能需求分析與雛型建構-以行動電話產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意晴(1998)。互動式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民中學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