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壽豐國小環境教育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2000~2007)
作者:黃木蘭
校院名稱: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梁明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環境教育永續校園綠色學校環境教育中心學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來回溯壽豐國小在2000年2月~2007年7月間,經營綠色學校推動校內環境教育、發展環境教育課程、執行永續校園局部改造工程,以及擔任縣級環境教育中心學校推動校外環境教育之歷程。作者以歷史文件資料及用訪問法(Interview)所搜集到的訪談資料為主要研究依據,並以Havelock 變革者模式來分析壽豐國小推動校內外環境教育之歷程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為:
一、壽豐國小推動校內外環境教育政策,經歷綠色學校醞釀期、永續校園操作期、生態遊旅運作期三個階段,其各階段所執行的環境教育政策內涵均與中央政府環境教育政策環環相扣。
二、壽豐國小扮演環境教育中心學校角色,讓教師們有更多成長的機會,並因承辦活動而引進更多專家學者等人力資源,使學校更有利於推展環境教育活動。
三、由於有政府環境教育政策之經費的支持、校長的堅持、以及專家學者的指導,壽豐國小以環境教育為主軸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得很順利。
四、影響變革者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因素,計有專家學者的支持、變革者重要生命經驗、過去職場經驗的累積、及政府環境教育政策資源的挹注等。
五、在壽豐國小推動校內外環境教育的歷程上,校長是關鍵性的變革者,且不斷的在催化者、解決方案給予者、程序幫助者、資源連結者之間轉換角色,不過較少在「解決方案給予者」的角色發揮作用,反而花比較多的時間在扮演「資源連結者」角色。
一、中文部分
人格與領導特質測驗(PDP)(無日期)。2009年7月10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xinfong/circle/115196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增訂九版。台北:五南,頁283-307。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增訂七版。台北:五南,頁368-400。
王俊秀(2000)。永續校園與永續教育:環境社會學的想像。載於教育部、農委會、環保署主編: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頁8)。台北市:教育部。
王順美(2000)。永續校園論壇-可持續的綠色學校。高雄市: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王順美(2002)。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之現況。2006年3月21日,取自:http://www2.greenschool.org.tw/main2/2002/now200209-1.htm
王順美(2003)。談台灣綠色學校的生態、教育理念。2005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giee.ntnu.edu.tw/greenschool/main2/2003/20030108.htm
王順美、梁明煌(2000)。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推展先驅計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王鑫 (1996)。生態旅遊的經驗與本土做法。載於劉小如、黃勉善(主編)。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頁211-225)。台北:厚生基金會。
王鑫 (2005)。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2005年4 月4 日取自:http// ceiba3.cc.ntu.edu.tw/course/06b004/paper/14.htm - 2005/03/22 -148k
王鑫(1999)。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稽核及調查參考手冊-英國的例子。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
王鑫(2000)。英國生態學校運作模式之規劃。台中: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研究)。《教育部理想的永續校園》參考網頁:http://www.esdtaiwan.edu.tw/mainpage_c/introduction.asp
王鑫(2000)。環境教育與永續校園。2000 年環境教育研討會手冊,6。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計畫(2006年12月20日)。資料2008年8月1日,取自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http://www.greenschool.org.tw/node/12915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2003)。資料2003 年10 月2 日取自http://www.giee.ntnu.edu.tw
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2003)。綠色學校的理念—台灣綠色學校的理念、定義。2005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giee.ntnu.edu.tw/greenschool/main2/sub3-1.htm
白麗美(1997)。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工作動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交通部觀光局(2002年9月)。生態旅遊白皮書。檢索日期:2008.09.17。取自:http://www.ecotourism.org.hk/other%20files/whitepaper_TW.doc
江哲銘(2002)。推動台灣校園的綠色奇蹟。節水季刊,27,5-9。
江哲銘(2004)。永續校園中的永續環境教育契機。教育研究月刊,128期,頁43-54。
江慧儀(2004)。台灣民間環保團體的環境教育現況與社會實踐~一個批判的環境教育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95年1月6日,取自:http://2008.gio.gov.tw/_Toc9578154
吳清山(1993)。學校行政領導的新取向。教育研究,32,13-18。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28,頁74。
李怡慧(2001)。生態工程應用於校園水域設施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珊(2003)。三位花蓮環保團體領袖其環境行動養成之生命歷程探索。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聰明 (1987)。環境教育。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周儒等著(2000)。眾樹歌唱。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教育部、時報文教基金會。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頁57-63。
林文生(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以一所學校課程發展例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26,頁28。
林建棕(2004)。期待深坑下一個一百年。教育研究月刊,128,頁21-28。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林進山(2007)。探索最適化的學校經營模式~生態遊學。檢索日期:2008.07.15取自 http://www.greenschool.org.tw/node/13762。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研究取向。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2001)。教育部九十年度補助花蓮縣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申請書。花蓮縣:作者。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2004)。教育部九十三年度補助花蓮縣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申請書。花蓮縣:作者。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2005)。教育部九十四年度補助花蓮縣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申請書。花蓮縣:作者。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2006a)。教育部九十五年度補助花蓮縣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申請書。花蓮縣:作者。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2006b)。共塑洄瀾教育願景研習營。花蓮縣:西寶國小。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2007)。教育部九十六年度補助花蓮縣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申請書。花蓮縣:作者。
花蓮縣教育局(2002)。教育部九十一年度補助花蓮縣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申請書。花蓮縣:作者。
花蓮縣教育局(2003)。教育部九十二年度補助花蓮縣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申請書。花蓮縣:作者。
花蓮縣議會(無日期)。花蓮縣議會網站:議會簡介。2009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hlcc.gov.tw/
紀駿傑(2004)。永續或發展?:「永續發展」的環境社會學分析。環境教育研究,第一卷,第2期(2004年),頁1-21。
約瑟夫‧柯內爾(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方潔玫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年)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4)。教育研究法。Cohen L, Manion L, Morrison K 著。台北:韋伯,頁243-59。
國民教育法(1999年2月3日)。中華民國88年2月3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8800024770號令公布增訂。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市:復文。
教育部(2002)。教育部綠校園改改造推廣暨獎勵計畫。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a)。綠校園推廣計畫說明。載於教育部主編:永續校園北區改造宣導說明會會議手冊(頁19-28),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b)。打造綠校園Taiwan Green School與世界接軌的學習環境-永續、生態、環保、健康。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4a)。2004年教育部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期末報告撰寫原則。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4b)。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5)。傳遞希望的種子-九年一貫創新教學課程推動政策實錄。教育部。
教育部(2007年1月22日)。走讀婆娑之島,發現美麗台灣在地遊學.發現台灣Discover Formosa100條遊學路線新書發表會,教育部國教司新聞稿。資料取自:教育部電子報http://epaper.edu.tw。
教育部(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初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環保小組(2002)。綠校園:打造永續、綠色、健康的校園環境。台北市:作者。
梁明煌、王順美、陳明慧(2000)。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計畫的推廣。載於2000.11.12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辦「2000 年環境教育研討會」。
梁明煌、柯慧雯(2008)。教育部補助地方政府推動環境教育執行成效分析計畫。教育部環境教育保護小組委託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
許世璋(2003)。大學環境教育課程對於環境行動與其它環境素養變項之成效分析。科學教育學刊,11(1),97~119 頁。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眼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15-23。
陳俐親(2006)。永續校園計畫的執行歷程研究:以九十二年度花蓮五所國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盈豪(2009)。仿效領頭羊樂當戰略型領導。創業創新育成雙月刊,第43期(2009年4月號),頁10-11。
焦妮娜(2008.1.15)。2007台灣遊學博覽會報導。台灣創意遊學協會電子報。檢索日期:2008.09.09。取自 http://163.20.78.180/special/envi_epaper/tttla/3.htm。
馮朝霖(1999)。新世紀的新課程淺見。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6期,頁43
黃木蘭(2008)學校本位生態旅遊課程的發展~以一所教育部永續校園示範學校為例。載於白亦方主編,課程與教學改革(頁148-161)。台北市:高等教育。
黃木蘭、梁明煌(2008年)。地方政府教育局推動學校環境教育之研究-以花蓮縣90至96學年度為例。高翠霞(主持人),學校環境教育議題與策略。2008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15日-16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黃佳慧(1992)。領導新論-他們是如何成功的。台北:天下。
黃建榮(1999)。探索劉力學的重要生命經驗與環境行動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四版)。台北:漢文。
黃啟忠(2005)。綠色學校實施之探討─以花蓮縣壽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朝恩 (1999)。鄉土教學的環境教育意義及其範例。環境教育季刊,40,7-14。
黃慈雅(1997)。不同情境下主管的領導風格對部屬績效之影響研究-以國內金融機構為研究對象。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葉嘉倩(2005)。花蓮地區女性環境領導者的重要生命經驗與領導及決策特質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壽豐國小(2006)。花蓮縣壽豐國小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課程發展委員會會議紀錄。
熊召弟(2001)。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42(1),頁7-12。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頁2-7。
歐聖榮、蕭芸殷(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休閑理論與遊憩行為。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傳榮(2003)。由經營國小生態教材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戴偉謙(2002)。歷史研究法及其在運動教育研究上的運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12卷第2期,頁17-32。
藍韡婷(2006)。93暨94年度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整合案推動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涵勻(2005)。國民小學永續校園環境規劃與使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羅雪瑞(2003)。從重要生命經驗探討國家公園解說員環境素養之建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二、英文部分
Breet(1990) C. J. Breet, “Focus groups positioning and analysis: A company on aduncts for enhancing the design of health care research,” Health Marketing Quarterly, 1990, pp.153-167.
Gurr, D. (1999). From supervision to quality assurance: The case of state of Victoria (Australia). Paris: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Gurr, D. (2000). School Principals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Learning Conference 2000, Melbourne, July 6 to 9.
Gurr, D. (2000). The Leadership Role of Principals in Victorian Governm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at Principals Sa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EA, CCEAM, NZEAS, PNGCEA, TSP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ducation The Global Challenge, Hobart, September 9-12.
Gurr, D. (2000). The Search for the Holy Grail of School Self-Management. Principal Matters, 43, pp.16-17.
Havelock, R. G. (1973). The Change Agent’s Guide to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Jean, B. H. (1998). The effect of an outdoor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ade seven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ecological knowledge.(Master dissertation, Newfoundland University , Canada , 1998 ). Master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6/02, 331.



Lyles, M. (1992),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joint venture formations Presented a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 Meetings Las Vegas, Nevada. Marquardt, M. and Reynolds, A. (1994) “The global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 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Mintzes J. J., Wandersee J. H. & Novak J. D.(1998).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Academic press.
Sommer & Sommer, (2002). R. Sommer and B. Sommer, A Practical Guide to Behavioral Research: Tools and Techniques. Fifth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Tanner, T. (1980).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 a new research area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4), pp.20-24.
Tanner, T. (1998). Choosing the right subjects in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searc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4), pp.399-418.
William, A. N. (1997).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nd residential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 school camps, field trip ). (Doctoral dissertation, La Verne University, 1997).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7/10(A), 431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