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作者:蕭玉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Chen,Hsia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徐昊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教師專業發展補救教學Highe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Excellence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Remedial Teach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旨在建構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並探討第一期高等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計畫之執行成效。首先以問卷調查法瞭解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獎勵教學卓越計畫之執行成效;繼而透過文獻分析及德懷術問卷調查,建構高等技職校院教學卓越評估指標;再以邏輯斯迴歸及複迴歸分析,驗證德懷術委員建構指標之適切性。根據本研究發現,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一、高等技職校院第一期獎勵教學卓越計畫已有效地改變高等技職校院對教學之認知與重視,對整體高等教育、學校、教師與學生皆具有良性的影響,且獲補助學校的成效確實已帶動未獲補助學校之改善,已達學習效應及同儕競爭之效果,建議教育部應以「競爭性機制」持續長期推動。
二、本系列的研究,經以邏輯斯迴歸及複迴歸分析等方式驗證德懷術專家建議之指標,發現德懷術專家建構之指標是適切並值得參考的。完整的指標架構包含5個一級指標、28個二級指標、及67個三級指標;另併建議增列9項基本門檻指標。
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論,針對教育主管機關與後續研究提出多項建議。
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excellence assessment indicator for higher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HTVE) and discuss the execution achievements of a phase I HTVE reward teaching excellence project. Firs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employed to understand the execution achievements of the phase I reward teaching excellence project for HTVCs, followed by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 Delphi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excellence assessment indicator for HTVEs. Then,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adopted to verify appropriateness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committee constructed indictor.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Phase I reward teaching excellence project for HTVEs had effectively changed recognition and attention of HTVEs on teaching. This had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overall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results of subsidized schools had actually brought about improvements to unsubsidized schools, which had achieved a learning effect and peer competition result. It is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ould continue to push for the project long term through a “competition mechanism”.
2.By verifying the Delphi technique expert suggested indictor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Delphi technique expert suggested indictor is appropriate and worthy of reference. A complete indicator framework consisted of 5 level-1 indicators, 28 level-2 indicators, and 67 level-3 indicators. In addition, 9 basic threshold indicators are suggested.
This study proposed, based on its conclusions,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concerning education governing agencies and subsequent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99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2010)。99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分發放榜說明會簡報。2010年8月6日,取自www.uac.edu.tw
王令宜(2004)。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教育研究月刊,126,60-72。
王玉麟(2009)。邁向全球化頂尖大學政策規劃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板,台北。
王秀槐(2005)。教學使用的卓越定位-美國著名大學追求教學品質卓越之政策。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267-292)。台北:高等教育。
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7。
王政傑(2009)。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競賽理論之應用。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瑞壎(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世新大學民調中心(2005)。社會對大學教育之期望民意調查。2008年9月12日,取自http://w%3Cbr%3Eww.epochtimes.com/b5/5/12/20/n1159834.htm
江愛華(2006)。談雪梨大學品質保證及自我評鑑方案。評鑑雙月刊,2期,16-18頁。
江鴻鈞(200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行政院主計處(2010)。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指標摘要。2010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03259495671.xls。
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2004)。政府重要績效分析:追求大學卓越發展。2008年10月24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mp.asp?mp=100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政達(1999)。國民中小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與模糊從合評判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版。未出版,台北市。
吳柏毅(2007)。我國大學經營績效與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款關聯性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軒億(2010)。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與教學品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1)。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2,127。
呂美霓(2003)。大學競爭力指標之分析。國立暨南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呂瑞蓮、林紀慧(2008)。國民小學圖書資訊教師知能指標及現況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3(2),83-110。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政翰(2006)。教育指標建構對教育發展重要性之探討。研習資訊第23卷第5期。107-110。
李振清(2006)。建立有效教學機制-教師發展是高等教育評鑑的核心議題。評鑑雙月刊,第3期,9-12頁。
李偉誠(2008)我國大學卓越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私立中國醫藥大學(2010)。中國醫藥大學清寒預警學生助學金核發實施要點。2010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cmu.edu.tw/statute/statute_detail.php?sn=710
私立南臺科技大學(2009)。97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成果報告。2009年7月,未出版。
周玉霜(2008)。台灣地區雙語學校辦學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祝瑛(2003)。淺談大學教學評鑑。研習資訊,20(3),49-57。
周祝瑛(2006)。國立政治大學九十五年度新興計畫報告美國哈佛大學教師教學評鑑及學生輔導之研究。政治大學,未出版。
周愫嫻、張耀中(2007)。建構台灣「治安與犯罪」指標之芻益議。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8,61-92。
林振春(1992)。德惠法。民意月刊,169,82-101。
林紹仁(2001)。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孝儒(2007)。大學創新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計智豪(2008)。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執行現況與影響因素。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體系的建構與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高教技職簡訊(2008)。97年度技職校院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高教技職簡訊,021,2010年04月27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21/2008090501.asp?c=0500&vers=021
高教簡訊(2001)。召開規劃因應高等教育發展專案小組會議,高教簡訊,125,2006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_news_high.edu.tw/monthly125/03-highinfo.html
國立台灣大學教務處(2009)。國立台灣大學提升教學品質白皮書草案。台北:台灣大學。
張民杰(2009)。各大學教學資源中心目的與功能簡介。東吳大學教學資源中心,未出版。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台北市:五南。
張善楠(譯)(2008)。Derek Bok著。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台北:天下文化。
張雅惠(2010)。高學歷貶值!企業主滿意度只給48分。中時電子報。2010年4月22日,錄自http://news.chinatimes.com/realtime/0,5255,110107x112010042201209,00.html
張鈿富(1996)。台灣地區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18-40。
教育部(2004)。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5a)。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5b)。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內容說明。2005年11月21日,取自http://epaper.edu.tw/highedu/high.html
教育部(2006a)。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6b)。2006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2006年7月6日,錄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HotNewsShow.asp?Nno=8
教育部(2007)。教育部施政報告。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8a)。大專校院學生退學人數—按退學原因、性別、等級別與設立別分。2010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8_s10b.xls
教育部(2008b)。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修正版)。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9a)。技職教育未來發展與展望。98年全國技專校校院長會議吳清基部長專題演講,台南縣樹德科技大學。
教育部(2009b)。大專校院學生淨在學率-按年別及性別分。2010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6-23.xls
教育部(2009c)。第二期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9d)。教育經費概況。2010年2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6-23.xls
教育部(2009e)。各級學校經費結構(%)。2010年2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6-23.xls
教育部(2009f)。各級學校平均每生平均分攤經費。2010年2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6-23.xls
教育部(2010)。全國人才培育會議資料。2010年1月23日。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8)。2008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2008年8月26日即時新聞,錄自http://www.edu.tw/PDA/news.aspx?news_sn=2015&pages=7
畢盈(2007)。企業招聘新鮮人主要考量工作態度勝過抗壓性。聯合報,2007年9月24日,D3版。
符碧真(2007)。大學教學與評量方式之研究。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10。2009年12月10日,取自https://www.cher.ntnu.edu.tw/?cat=136
許明欽(2006)。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癸鎣(2006)。唸大學不值得驕傲?天下雜誌,360,48-55。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第十三期。257-285。
郭家伶(2007)。大學教學品質提升對學校品牌形象之影響關係。暨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郭瑞坤、林兆群、謝政勳(2006)。都市永續發展指標適用性評估-以高雄市為例。空間設計學報,2,37-50。
陳伯璋(2006)。大學追求卓越與永續發展策略之省思。第二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論壇,165-188。
陳怡如(2006)。由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看教師專業角色之轉變。2010年2月25日,取自http://nutnr.lib.nutn.edu.tw/bitstream/987654321/7016/1/%E9%99%B3%E6%80%A1%E5%A6%82.pdf
陳玫伶(2006)。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振遠(2009)。從系所評鑑結果談「教學」與「研究」兼容並蓄。評鑑雙月刊,20,19-21。
陳泰然(2002)。大學追求卓越的內在機制探討。二十一世紀大學的新挑戰與新展望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集,79-84頁。台北:台灣大學。
陳啟榮(2008)。私立中學學校競爭力指標建構與權重體系之研究~標竿管理觀點。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彭宗平(2008)。大學教育的量變與質變。載於張善楠(譯),大學教了沒?哈佛大學校長提出的八門課(11-12頁),台北:天下文化。
游家政(1996)。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堯(2005)。誰該當鳳凰?技術校院與普通大學。大學學問大:改善高等教育的27計(頁71)。台北:天下文化。
程榮凱(2008)。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雲林科技大學(2007)。2007年技職校院獎勵教學卓越 30學校獲補助。2009年9月30日,錄自http://www.yuntech.edu.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96
黃仁德(2001)。我國失業問題的面面觀 。中央日報,2001年3月2日,公論版。
黃俊英(1991)。多變量分析(頁70)。台北:中華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奕碩(2008)。幼稚園行銷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政傑、李隆盛(1996)。技職教育概論。台北:師大師苑。
黃榮村(2006)。大學經營與教育政策互動之現況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1期。1-16頁。
楊 瑩(2009)。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運作與實施現況。評鑑雙月刊,17期,49-53頁。
楊 瑩 (2005)。台灣的大學追求卓越發展計畫。論文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挑戰與創新:變革世界中的高等教育-海峽兩岸高等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葉兆祺(2009)。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成效分析評估-師生觀點之分析。暨南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葉連祺(2007)。大學教學品質提升措施成技影響大學品牌之跨時間比較。教育學刊,28 期,195~224頁。
詹文碧(2007)。我國大專校院辦學績效與教育部獎助款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家光(2008)。成人法治教育指標內涵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齊若蘭譯(Jim Collins著)(2002)。從A到A+。台北市:遠流,
劉兆玄(2008)。抽離了「教」與「學」教育還剩下什麼?載於張善楠(譯),大學教了沒?哈佛大學校長提出的八門課(9-10頁)。台北:天下文化。
劉育慈(2007)。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經費使用效率之研究。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金田(2006)。國民中小學校校長能力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鄭聰興(2009)。技職校院圖文傳播科系學生就業相關課程探討。中華印刷科技年報,573-594。
駐英國台北代表處文化組(2007)。英國如何提升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2007年12月傳真報告。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市:陽智。
戴曉霞(2006)。學術卓越的追求與世界一流大學之特質。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頁193)。台北:高等教育 。
謝思琪(2003)。我國大學教師優質教學模式之探索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謹如(2008)。國民中學學校危機管理模式指標建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鍾昌蘊(2008)。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分析。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簡茂丁(2005)。東吳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論文發表於東吳大學舉辦之「卓越教學」國際研討會,台北市。
簡茂發、李琪銘(2001)。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台北:學富。
羅倫斯、許育彰(2007)。中小學教育類網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2),125-146。

二、英文部分
Beeby, C.E.(1996).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ok,D.C.(2007).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 Burton.(2002). University Transform action: Primary Pathways to University Autonomy and Achievement.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9,(2), 99-166.
Cuttance, P.F.(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Keynote address prepared for the 3r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icators in Education,Canberra.
David, Rosa & Carmel(2006)。Excellent university teaching。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De Neufiville,J.I.(1978).Validating policy indicators. Policy Sciences,10,173.
Donald, J. G..(2000). Indicators of success: From concepts to classroo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ning,CEDEFOP.(1997)
Indicators in perspective. The use of quality indicato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DEFOP:Luxembourg.
Fahety, V.(1979).Continu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sults of a Delphi Survey.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15(1),12-19.
Goodman,C.(1987). The Delphi Techniqu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2,729-734.
HEFCE (2005) Centre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utcomes and funding allocations, Retrieved Oct 15 2006, from 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5/05_17/
Holden, M.C. & Wedman, J. F.(1993).Future issue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of a Delphi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5-24.
House,E.R.(1992). Future policy for school-based evaluation. In A.M.Indrebo,L.Monsen,& T.Alvik(Eds.),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researchperspective. Lillegammer: Oppland College.
Huba, M. E. & Freed, J. E..(2000). Learning-Centered assessment on college campuses– shifting the focus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 Inkeles, A & Sirowy, L.(eds.)(1983).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current Issues and Research in Macrosociology. London:E.J. Brill.
Johnstone,J.N (1981).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Kogan Page Press.
Juha Vaso,K.T(2007).The baldrige criteria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Milwaukee, Wisconsin: 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Linstone, H. A.,& Turoff, M.(2002). 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Addison Wesley, Reading, MA.
Moore,C.J.(1987). Group techniques for idea building. CA:SAGE.
Nevo,D.(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Aviv, Israel: Masada.
Nuttall, D.L.(1990). The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Boston.
Oakes,J.(1989).What educational indicators?The case for assessing the school contex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1,181-199.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Ramsdem, P.(1992).Learning to teach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Shen,J.(1997). Mission involvement and promotion criteria in schools,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 America Journal of Education, 105(2),186-210.
Skelton,A.(2005).Understanding Teaching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Toward Critical Approach. New York:Routledge.
Smith,M.(1988).Educational indicators. Phi Delta Kappan, 69,487-491.
Sorcinelli, M. D., Austin, A. E., Eddy, P. L.,& Beach A. L. (2006).Creating the
future of faculty: Learning from the past,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MA: AnkerPublishing Company.
SpeeA., & Bormans,R.(1992).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The conceptional framework.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4(2),139-155.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borator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0)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boratory consultation service. Retrieved February. 5, 2010, from http://www.umass.edu/cft/consultation.htm
The 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ing.(2008)The Derek Bok Center service. Retrieved Oct. 1, 2009, from 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keyword=k1985&tabgroupid=icb.tabgroup9197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Centre for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2010)About the TLA Centre .Retrieved February.8 , 2010, from http://www.tla.ed.ac.uk/centre/index.htm
Th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Center for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2010)At CDTL, we seek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ning at NUS. Retrieved February.25 , 2010, from http://www.cdtl.nus.edu.sg/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2009). About the university. Retrieved February.19 , 2010, from http://opac.library.usyd.edu.au
Trow, M. (2005), Reflections o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access: Forms and 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ies since WWII. In P. Altbach (Ed.),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Sep 20, 2010 . Source: http://escholarship.org/uc/item/96p3s213#page-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