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未遂犯之規範評價
作者:蔡孟兼
作者(外文):TSAI, MENG-CHI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余振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未遂危險法益行為無價值結果無價值abortive crimedangerrechtsguthandlungsunwerterfolgsunwer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傳統學說上對於未遂犯的體系,即已自主觀未遂理論與客觀未遂理論開始分道揚鑣各成一脈,惟其中仍有爭議存在尚待解決,如未遂犯的核心即「危險」概念,與危險犯的「危險」是否有異,仍有進一步釐清的必要。對於危險的判斷標準,目前具體危險說與客觀危險說雖較具優勢,但就具體危險說而言,已有主觀未遂理論的色彩滲入,是否妥當尚有疑問;就客觀危險說而言,對於「絕對不能」與「相對不能」的區分方式是否仍普遍適用於未遂犯的危險判斷上,仍不無疑問。另外,著手的判斷標準應以何說為妥,如在隔地犯的情形下應如何判斷其著手,由於涉及主、客觀上的綜合判斷,尚有進一步討論空間。時至今日,未遂犯的學說發展對於未遂犯的理解與判斷,已非全然堅守主觀未遂理論與客觀未遂理論的體系,對於理解未遂犯的危險概念、未遂犯的危險判斷與著手的判斷,本於做為本文的觀察基礎之行為規範與制裁規範的概念,以及做為行為規範與制裁規範的價值立場之行為無價值論與結果無價值論的觀點,應如何跳脫主觀未遂理論與客觀未遂理論的體系迷思,並運用「刑法規範理論」的概念與內涵,對未遂犯的整體概念進行全新的詮釋與架構,為本論文的研究目的。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abortive crime has been already distributed from the abortive crime theor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unresolved disputes, such as the core of being guilty of abortive crime of the concept of danger, and the differences are still needed for further clarification.. Today, attempts to commit attempted comm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ctrine of understanding and judgment, has not completely adhere to the theor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of abortive crim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isk of committing the concept of abortive crime of danger, as the basis for this observation in the behavioral norms of the concept of the abortive crime and norms as behavioral norms and sanctions, besid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andlungsunwert and erfolgsunwert to analyze how should the abortive crime escape the theor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of abortive crime of myths, and the use of "normativ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to commit the abortive crime in a whol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structure of the this research.
中文文獻(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甘添貴,「刑法總則講義」,台北,作者自版,1992年9月再版。
甘添貴、謝庭晃合著,「捷徑刑法總論」,台北,作者自版,2004年4月修訂2版。
甘添貴,「罪數理論之研究」,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4月。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2月初版。
甘添貴,「不能犯與中止犯適用之若干問題」,法學叢刊,第220期,2010年10月。
付立慶,「主觀違法要素理論-以目的範圍中心的展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余振華,「刑法深思•深思刑法」,台北,作者自版,2005年9月初版。
余振華,「違法性理論」,台北,作者自版,2010年9月2版。
余振華,「刑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2011年8月初版。
余振華,「肇事逃逸罪之規範評價」,月旦法學雜誌,第193期,2011年6月。
林山田,「2005年新刑法總評」,台灣法學雜誌,第67期,2005年2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台北,作者自版,2008年1月1日增訂10版。
林東茂,「刑法綜覽」,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第6版。
柯耀程,刑法概論,台北,作者自版,2007年4月初版。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台北,元照出版社,2012年3月4版。
蔡墩銘,「刑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9月修訂8版。
蔡聖偉,「評2005年關於不能未遂的修法-兼論刑法上行為規範與制裁規範的區分」,政大法學評論,第91期,2006年6月。
鄭逸哲,「錯誤的現有事實構成錯誤與正確的現行法不能犯概念理解」,台北,作者自版,2013年2月初版。
鍾芳樺,「凱爾生:《純粹法學第一版》導讀」,台灣法學雜誌,第187期,2011年11月1日
鄧正來譯,Edgar Bodenheimer著,范建得校閱,「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學方法」,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許家馨、李冠宜譯,H.L.A. Hart著,「法律的概念」,商周出版,2010年1月26日2版。

外文文獻(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山中敬一,「犯罪論の規範構造」,產大法学,第34卷第2期,2000年10月。
山中敬一,「犯罪論体系論における行為規範と制裁規範」,收錄於鈴木茂嗣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東京,成文堂,2007年5月12日初版。
山口 厚,「刑法総論」,東京,有斐閣,2002年12月。
山口 厚,「刑法総論補訂版」,東京,有斐閣,2005年2月20日。
山口 厚,「抽象的危險犯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9月10日初版。
山火正則,「罪数論と犯罪論」,東京,現代刑事法,立花書房,第63期,2004年7月。
上田健二,「行為論の課題と展望」,東京,現代刑法講座第1卷,成文堂,1980年7月。
大谷 實,「刑法講義総論」,東京,成文堂,2007年4月1日新版第2版。
川崎一夫,「刑法各論」,東京,青林書院,2000年10月31日。
中山研一,「大塚刑法学の檢討」,東京,成文堂,1985年12月30日初版。
井田 良,「刑法総論の理論構造」,東京,成文堂,2005年8月10日初版。
內藤 謙,「刑法講義総論〈中〉」,東京,有斐閣,1985年6月30日初版。
內藤 謙,「刑法理論の史的展開」,東京,有斐閣,2007年10月30日初版。
吉岡一男,「自由刑論の新展開」,東京,成文堂,1997年6月1日初版1刷。
西原春夫,「責任能力の存在時期」,收錄於佐伯千仭博士還曆祝賀〈上〉,東京,有斐閣,1968年7月。
佐伯千仭,「刑法総則〈講義〉」,東京,有斐閣,1977年4月30日3訂版。
林 幹人,「刑法総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9月1日。
宗岡嗣郎,「客観的未遂論の基本構造」,東京,成文堂,1990年6月1日初版。
振津隆行,「刑事不法論の研究」,東京,成文堂,1996年8月初版。
高橋則夫,「規範論と刑法解釈論」,東京,成文堂,2007年10月20日。
高橋則夫,「刑法総論」,東京,成文堂,2010年11月1日初版。
高橋則夫,「刑法各論」,東京,成文堂,2011年6月1日初版。
高橋則夫,「刑法における行為規範と制裁規範」,收錄於鈴木茂嗣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東京,成文堂,2007年5月12日初版。
淺田和茂,「刑法総論」,東京,成文堂,2005年6月10日初版。
曾根威彥,「刑法における実行・危険・錯誤」,東京,成文堂,1992年6月10日。
曾根威彥,「刑法学の基礎」,東京,成文堂,2001年5月20日。
曾根威彥,「刑法の重要問題〈総論〉」,東京,成文堂,2005年3月20日第2版。
野村 稔,「未遂犯の研究」,東京,成文堂,1984年8月15日初版。
福田 平,「刑法総論」,東京,有斐閣,2004年11月30日第4版。
增田 豐,「規範論による責任刑法の再構築」,東京,勁草書房,2009年2月25日第1版。
團藤重光,「みずから招いた精神障害」,收錄於植松正博士還曆祝賀法律篇,東京,有斐閣,1971年4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