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科技倫理評估指標建構
作者:王淑慧
作者(外文):Shu-Hui Wa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朱耀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科技倫理科技倫理爭議倫理議題科技倫理評估評估指標德爾菲層級分析修正式德爾菲法層級分析法Technical EthicsTechnology Ethical ControversiesEthical IssuesEthical Technology Assessment(ETA)Indicators of Ethical Technology AssessmentDelphi Hierarchy Process (DHP)Modified Delphi Technique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科技發展引發倫理爭議與兩難困境,亟待進行倫理反思與評估,然科技倫理評估指標尚未統整與建構。本研究目的即在建構科技倫理評估指標,並探求其指標相對重要性。主要採用德爾菲層級分析法,將科技倫理爭議成因、類型與問題,以及科技與倫理衝突點分析後所初步擬定之指標,編製成修正式德爾菲問卷,對邀集之22位學者進行專家知識蒐集。經二回合問卷調查獲專家共識,並確立其指標與層級架構。再以層級分析法對前述專家進行指標權重調查,由19份回收問卷中通過一致性考驗之4份問卷,進行資料統計後獲致指標權重值。
研究發現科技倫理評估指標可分三層級,包括3項一級指標、9項二級指標與23項三級指標。一級指標包括「人性價值、社會價值、自然價值」三項評估向度,其中「人性價值」涵蓋「1-1安全無害、1-2權利福祉、1-3尊重自主、1-4公平正義」四項二級指標與「1-1-1無害人的生命、1-1-2無害人的健康、1-1-3無損人的唯一性、1-1-4無損人的隱私權、1-2-1保障人的資產權、1-2-2維護人的工作權、1-3-1尊重人的自我決定權、1-4-1講求人權平等」八項三級指標。其二級指標權重最高者為「安全無害」,最低者為「權利福祉」;而三級指標權重最高者為「無害人的生命」,最低者為「無損人的隱私權」。
「社會價值」涵蓋「2-1公眾權益、2-2審慎揭示」二項二級指標與「2-1-1補差對等與關照、2-1-2代際公平與權利、2-1-3合理分配環境善物與惡物、2-2-1謹慎處置與執行、2-2-2保密守信與管理、2-2-3客觀呈現與傳播」六項三級指標。其二級指標權重最高者為「公眾權益」,最低者為「審慎揭示」;而三級指標權重最高者為「合理分配環境善物與惡物」,最低者為「保密守信與管理」。
「自然價值」涵蓋「3-1生態安全、3-2環境永續、3-3順應自然」三項二級指標,以及「3-1-1保護自然資源、3-1-2維護生態系統、3-1-3維持地球氣候環境、3-2-1節制使用環境資源、3-2-2循環利用環境資源、3-2-3力求產品永續性、3-2-4合理開發環境資源、3-3-1尊重生物原有權利、3-3-2維護天然原有物種」九項三級指標。其二級指標權重最高者為「生態安全」,最低者為「順應自然」;而三級指標權重最高者為「維護生態系統」,最低者為「節制使用環境資源」。
科技倫理評估一級指標相對權重排序為「人性價值、自然價值、社會價值」。所有二級指標相對權重最高者為「安全無害」,最低者為「順應自然」。三級指標權重最高者為「無害人的生命」,最低者為「節制使用環境資源」。
最後,分別以「急迫性」、「嚴重性」、「發生率」與「集中性」作為指標表現建議評比變數,據以編製「科技倫理評估表」,並說明其應用參考範疇,以提供同目的或同屬性之科技發展方案或應用項目評選。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previously unknown ethical controversies and dilemmas. The Ethical Technology Assessment (ETA) is essential today. Research on ETA focuses mainly on developing a tool to identify adverse effects of new technologies at an early stage.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form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that focuses on the human natur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s, and attempts to use Delphic Hierarchy Process(DHP) to gather expert knowledge and establish indicators of ETA. After setting up the preliminary indicators, the first Delphi questionnaire covering the initial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was designed and used for survey.
By organizing the comments made by the experts based on the first Delphi questionnaire, the contents were adjusted so as to conduct the second Delphi questionnaire for survey. High consistency was reached among 22 experts after completing the survey via the second Delphi questionnaire.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indicator weights and done on 16 experts.
Ethical technology assessment can b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a check-list that refers to three ethical dimensions: ‘Human Nature Valu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Value’, and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 which include nine crucial ethical aspects and twenty-three indicators. ‘Human Nature Value’ involves four crucial ethical aspects: ‘1-1 Safe and Harmless’, ‘1-2 Welfare and Rights’, ‘1-3 Respect for Autonomy’, ‘1-4 Equity and Justice’, and eight indicators: ‘1-1-1 Not Harming Human Life’, ‘1-1-2 Not Harming Human Health’, ‘1-1-3 Do Not Harm the Uniqueness of Humankind’, ‘1-1-4 Do Not Harm Human Rights to Privacy’, '1-2-1 Guarantee the Property Rights of People‘, ‘1-2-2 Preserve Human Rights to Work’, ‘1-3-1 Respect Human Rights to Self-Decision‘, ‘1-4-1 Emphasizing Human Rights and Equality’. The highest aspect weight of ‘Human Nature Value’ is ‘1-1 Safe and Harmless’, and the lowest is ‘1-2 Welfare and Rights’. The highest indicator weight of ‘Human Nature Value’ is ‘1-1-1 Not Harming Human Life’, and the lowest indicator weight is ‘1-1-4 Do Not Harm Human Rights to Privacy’.
‘Spiritual Civilization Value’ involves two crucial ethical aspects: ‘2-1 Social Welfare and Rights’, ‘2-2 Prudent Publishing’, and six indicators: ‘2-1-1 Compensation and Care’, '2-1-2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Rights’, ‘2-1-3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Good and Bad Products of the Environment’, ‘2-2-1 Prudent Management and Execution‘, ‘2-2-2 Confidentiality and Administration‘, ‘2-2-3 Obj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Spreading‘. The highest aspect weight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Value’ is ‘2-1 Social Welfare and Rights’, and the lowest is ‘2-2 Prudent Publishing’. The highest indicator weight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Value’ is ‘2-1-3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Good and Bad Product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lowest indicator weight is ‘2-2-2 Confidentiality and Administration’.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 involves three crucial ethical aspects: ‘3-1 Ecological Security’, ‘3-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3 Conformity to Nature’, and nine indicators which include, ‘3-1-1 Low Pollution’, ‘3-1-2 Low Consumption’, ‘3-1-3 Low Carbon Emissions’, ‘3-2-1 Refraining From Wasting Resources’, ‘3-2-2 Recycling Resources’, ‘3-2-3 Enhancement of Product Sustainability’, ‘3-2-4 Reasonable Resource Development’, ‘3-3-1 Respect the Innate Rights of Living Creatures’, ‘3-3-2 Maintaining Natural Diversity’. The highest aspect weight of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 is ‘3-1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he lowest is ‘3-3 Conformity to Nature’. The highest indicator weight of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 is ‘3-1-2 Low Consumption’, and the lowest indicator weight is ‘3-2-1 Refraining from Wasting Resources’.
The highest aspect weight of all ethical dimensions is ‘1-1 Safe and Harmless’, and the lowest is ‘3-3 Conformity to Nature’. The highest indicator weight of all ethical dimensions is ‘1-1-1 Not Harming Human Life’, and the lowest indicator weight is ‘3-2-1 Refraining From Wasting Resources’.
Four indicator valuation variable were ‘Urgency’, ‘Incidence’, ‘Seriousness’, and ‘Centralization’. Finally, establishing ‘Table of Ethical Technology Assessment’ to selec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 application projects for the same purpose.
刁志萍、謝一菡(2009)。「人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州學刊,3,169-170。
方祖芳、郭成業(譯)(2011)。車諾比的悲鳴(原作者:Svetlana Alexievich)。台北市:馥林文化。
方鈁妍(2011)。網絡交往的演進及其倫理意蘊—基于「交往行動」的視角。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58-62。
方榮爵(2006)。適當科技。生活科技教育,39(6),3-14。
毛新志(2007)。轉基因食品的社會風險。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81-285。
毛新志(2011)。轉基因作物產業化的倫理辯護。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11。
毛新志、張利平(2010a)。轉基因食品的社會評價標準探究。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7-20。
毛新志、張利平(2010b)。轉基因食品社會評價的原則。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8-32。
牛俊美(2009)。「科技—倫理生態」與「科技—倫理禁區」。道德與文明,1,83-87。
牛俊美、陳愛華(2009)。科技-倫理和諧生態視閾中之「科技禁區」探析。科技進步與對策,12,129-132。
王文科(2006a)。科技行為選擇的前瞻性責任倫理。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02,93-96。
王文科(2006b)。科技行為選擇的倫理本質。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19-24。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第十版)。台北市:五南。
王平、魏睦新(2011)。論我國實驗動物福利之保障。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2,106-109。
王正、董信澤(2011)。環境正義理論的現實困境。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4,44-45。
王江麗(2010)。安全化:生態問題如何成為一個安全問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30-41。
王前(2006)。中國科技倫理史綱。北京市:人民。
王前、安延明(2007)。應用倫理的新視野—2007「科技倫理與職業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哲學動態,10,73-75。
王前、朱勤(2010)。STS視角的技術風險成因與預防對策。自然辯證法研究,1,46-51。
王前、劉文宇(2006)。現代技術倫理的「知行合一」問題。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9。
王飛(2008)。薩克塞技術倫理思想及其啟示。科學技術與辯證法,5,75-79+112。
王娜、王前(2011)。現代技術與奢侈關系的倫理反思。倫理學研究,1,105-109。
王海明(2008)。論生態倫理學根本問題—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我見。天津社會科學,5,27-31。
王海明(2009)。倫理學原理。北京市:北京大學。
王國蓮(2011)。生態安全與和諧社會的哲學觀照。前沿,9,168-172。
王國豫(2010)。德國工程技術倫理的建制。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168-175。
王淑慧、朱耀明(2009)。科技倫理之意涵、責任與教育。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7),3-23。
王淑慧、朱耀明(2009年12月)。科技爭議與倫理問題。(主持人)沈介文,第三屆「創新+科技+生活+經濟+?」研討會,板橋市致理管理學院。
王淑慧、朱耀明、林子堯(2009年12月)。科技倫理評估意涵與困境分析。(主持人)沈子勝,台灣災害管理面臨的挑戰。2009台灣災害管理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
王淑慧、林子堯(2010年3月)。資訊融入大專「科技倫理」通識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教育部『資訊能力發展與評量』研討會暨成果發表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王智平(2012)。溫茨的環境正義理論解析。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7-49+134。
王超(2009)。環境正義對環境問題的啟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11。
王燕(2011)。「網絡社會」道德悖論現象審思—以「人肉搜索」為例。倫理學研究,5,134-138。
王穎(2007)。現代技術的倫理沉思。倫理學研究,4,52-57。
王穎、劉銀華(2009)。食品安全領域的潛規則及其治理。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81-84。
史兆光(2011)。大連市低碳發展模式建構探討。大連大學學報,1,109-112。
史兆光、王蓓(2009)。人與海洋動物關系的倫理關注。自然辯證法研究,5,6-10。
史兆光、彭超(2009)。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意蘊。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7-11。
台灣醒報編輯(2012年2月8日)。行車記錄器曝隱私--律師:應張貼公告。台灣醒報。取自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208/5784945.html
甘紹平(2005)。關于應用倫理學本質特征的論爭。哲學動態,1,3-6。
甘紹平(2006)。論「公正」先于「關護」。哲學動態,3,3-9。
甘紹平、余涌(主編)(2008)。應用倫理學教程。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田依林、陳通(2009)。基于AHP的政府採購工程評標指標體系模型建構。求索,11,46-48。
田海平(2008)。關注現代技術展現的生命倫理意蘊。道德與文明,1,82-85。
田海平(2011)。生命倫理如何為後人類時代的道德辯護—以「人類基因干預技術」的倫理為例進行的討論。社會科學戰線,4,18-24。
田麗紅(譯)(2009)。環境危機-氣候變化(原作者:Steve Parker)。北京市:科學普及。
白雪濤(2008)。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引發倫理爭議的理論基礎。南京社會科學,12,45-48。
白雪濤(2009)。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的倫理定位。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1-24。
吉爾(2009)。對科技政策的評估。載於王國豫、劉則淵(主編),科學技術倫理的跨時代對話(187-190頁)。北京市:科學。
朱丹瓊、宋玉波(譯)(2007)。環境正義論(原作者:Peter S. Wenz)。上海市:人民。
朱延智(2009)。企業倫理。台北市:五南。
朱俊林(2011)。轉基因食品安全不確定性決策的倫理思考。倫理學研究,6,14-19。
朱剛剛(2011)。賀爭鳴:為實驗動物「謀福利」。科學中國人,20,62-63。
朱葆偉(2006)。工程活動的倫理責任。倫理學研究,6,36-41。
朱葆偉(2007)。高技術的發展與社會公正。天津社會科學,1,35-39。
朱葆偉(2008)。關于技術倫理學的幾個問題。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83-288。
朱耀明(2006)。科技發展的重要議題-科技選用。生活科技教育,39(6),2。
米丹(2011)。世界風險社會之下的科技風險文化。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794-799。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網路社會發展政策整合研究第三期:新興科技對於資訊倫理之衝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畫瑰(譯)(2009)。思索科技倫理(原作者:David B. Resnik)。台北市:韋柏文化。
何道寬(譯)(2010)。科技奴隸(原作者:Neil Postman)。台北市:博雅書屋。
吳妍儀(譯)(2010)。為什麼是碳?碳文明與碳毀滅(原作者:Eric Roston)。台北市:貓頭鷹。
吳明益(2011)。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台北市:夏日。
吳家誠(2011)。毒物專家絕不買的黑心商品:廠商「不老實說的秘密」,化學教授通通告訴你。台北市:采實文化。
吳瑤瑤、李曉衡、吳端生(2011)。善待實驗動物的倫理學原則淺析。現代交際,4,20-21。
呂錘卿、林生傳(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刊,17,45-64。
李才華(2008)。從人的內涵分析克隆人的倫理地位。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8-21。
李才華(2010a)。人胚胎的倫理地位。科學技術哲學研究,4,98-101。
李才華(2010b)。胚胎干細胞研究的倫理問題與對策。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19-23。
李天賀、鄭玉書(2008)。論人類與自然關系中人類中心主義的自我超越。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20-23。
李文昭(譯)(2008)。寂靜的春天(二版)(原作者:Reachel Carson)。台北市:晨星。
李世雁、何又春(2005)。倫理、環境倫理及科技倫理的生態邏輯—過程哲學的視角。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7-21。
李江利、徐艷霞(2006)。現代科技的倫理詰難。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3,101-103。
李宏偉(2008a)。現代技術形成、發展的哲學思想基礎。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 62-65+112。
李宏偉(2008b)。現代技術的社會文化后果。自然辯證法通訊,4,1-5+35+110。
李宏偉(2008c)。現代技術的陷阱:人文價值衝突及其整合。北京市:科學。
李宏偉、陳志環(2009)。「以人為本」的價值論解讀。理論界,2,20-22。
李育明(2007)。認識綠色能源。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李宗錄(2010)。廣州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沖突事件分析。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80-84。
李宜真(譯)(2010)。生活越簡單越富足(原作者:David Wann)。台北市:商周。
李尚仁(2008)。從身體自主到生物材料--生命的商品化及其問題。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10(1),15-21。
李尚仁(2009)。英國基因改造作物爭議。載於陳恒安、郭文華、林宜平(主編),科技渴望參與(317-320頁)。台北市:群樂。
李昕(2009a)。P2P技術的應用與安全。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73-74。
李昕(2009b)。略論網絡個人數據的隱私權保護。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4,21-26。
李昕(2009c)。網絡技術與倫理道德。陜西行政學院學報,3,99-103。
李昕(2009d)。略論版權技術措施的立法保護。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10-13。
李昕(2009e)。網絡倫理問題研究。柳州師專學報,2,63-67。
李昕(2010a)。論突發性事件應對中公眾知情權的保障。忻州師范學院學報,1,95-99。
李昕(2010b)。試論突發性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開。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2-28。
李杰(2010)。「以人為本」的倫理意蘊—對科學發展觀的思考。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5-7。
李欣潔(譯)(2011)。能源真相揭密:一場遲來的氣候正義(原作者:Girardet Herbert, Mendonca Miguel)。台北市:寶鼎。
李勇、李俊民(2011)。安陽市生態安全評價。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59-61。
李建會(2005)。關于人類克隆的哲學思考。醫學與哲學,6,12-15+27。
李建會(2009)。生命科學哲學問題研究。載於郭貴春(主編),當代科學哲學問題研究(92-148頁)。北京市:科學。
李建會(2010)。生命倫理學的難題及其解決的基本原則。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11,5-8。
李英姿(2004)。關于技術領域中倫理問題的價值取向與價值判斷。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3,61-63。
李倫(2009)。器官移植:從技術理性到生命倫理。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6-39。
李海峰(2011)。對實驗動物倫理關懷的思考。綠色科技,4,231-232。
李國俊、宗棕(2007)。生存論向度的技術倫理前提及其建構。道德與文明,6,100-103。
李國俊、葛錫文(2004)。社會危險的技術倫理透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6,78-81。
李國俊、譚玲艷(2007)。技術價值評價原則及尺度的歷史唯物主義規約。自然辯證法研究,9,85-89。
李堅明、陳建智(2010)。台灣脆弱性指標建構與評估之研究。都市與計劃,37,1,26。
李惠康(2011)。生命、心理、情境︰中國安樂死研究。北京市:法律。
李德順(2007)。關于價值與核心價值。學術研究,12,13-16。
李德順(2010)。道德轉型的足跡—對我國近30年若干倫理事件的評述。江海學刊,4,13-20+238。
李曦(譯)(2010)。動物權利研究(原作者:Tom Regan)。北京市:北京大學。
沈清松(1990)。科技、人文價值與後現代。台北市:社會大學。
汪明進(2008)。科學技術活動的社會倫理責任淺析。黑龍江史志,14,56-57。
肖峰(2009)。科學技術的原倫理問題。載於郭貴春(主編),當代科學哲學問題研究(465-514頁)。北京市:科學。
周沛郁、王安生(譯)(2009)。生物多樣性的早餐:破壞與鄰的政治生態學(原作者:John Vandermeer, Ivette Perfecto)。台北市:綠色陣線協會。
周肇基(2008)。科學、技術與社會。台北縣:全華。
周慶華(2011)。生態災難與靈療。台北市:五南。
林文淵(2008)。垃圾焚化廠回饋金制度之探討。環境與管理研究,9(22),24-46。
林杏子(主編)(2002)。資訊倫理。台北市:華泰文化。
林原宏(1995)。層級分析法:理論與應用之探討(一)。驗統計簡訊,8,31-34。
林原宏(1996)。層級分析法:理論與應用之探討(二)。測驗統計簡訊,9,23-26。
林崇熙(2009)。科技就是風險。載於陳恒安、郭文華、林宜平(主編),科技渴望參與(127-132頁)。台北市:群樂。
林常清(2010)。從醫學生的動物實驗看生命倫理教育。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10,71-72。
林欽榮(2007)。企業倫理。台北縣:華立。
林憲德(2010)。綠建築84技術:綠色建築設計指南。台北市:詹氏。
林黛羚(2009)。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台北市:商周。
林豐福、林亨杰(2003)。道路交通事故中人為肇事因素之分析-以使用行動電話為例。台北市: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邱仁宗(1999)。利用死刑犯處決后的器官供移植在倫理學上能否得到辯護。醫學與哲學,3,23-26。
邱仁宗(2001a)。利益沖突。醫學與哲學,12,21-24。
邱仁宗(2001b)。高新生命技術的倫理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5,21-27。
邱紫穎(譯)(2002)。行動電話-看不見的殺手(原作者:George. Carlo, Martin. Shu Ruimu)。台北市:聯經。
姜春林(2007)。論理工科博士生科技倫理素養及提升路徑。技術與創新管理,3,69-71。
姜毓君、包怡紅、李杰(主編)(2009)。食品生物技術理論與實踐。北京市:科學。
姚正寬(2008)。科技風險初探。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72-75。
姚曉娜(2011)。低碳生活:日常生活的環境倫理建構—以日常生活批判為視角。學習與探索,1,14-17。
柳中明(2010)。臺灣環境變遷解密:改變未來的12堂課。台北市:山岳。
柳蘭芳(2012)。當代生態文明視閾下的科技倫理探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14-15。
段偉文(2008a)。科技倫理:從理論框架到實踐建構。天津社會科學,4,36-41。
段偉文(2008b)。從追逐科學到反思科技:近30年中國科技哲學之理路述略。江海學刊,5,52-57。
洪慧芳(譯)(2008)。馴服暖化猛獸:CO2對抗記(原作者:Wallace S. Broecker, Robert Kunzig)。台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紀欣(2003)。生死一線間:安樂死與死刑制度之探討。台北市:商周。
胡春風(主編)(2007)。自然辯證法導論。上海市:人民。
胡湘玲(2009)。小孩子與小猴子—談動物實驗。載於陳恒安、郭文華、林宜平(主編),科技渴望參與(325-329頁)。台北市:群樂。
胡傳紅、王小京、甘美好(2007)。沉思現代科技對倫理的挑戰。產業與科技論壇,9,10-11。
范玫芳(2008)。科技、民主與公民身份:安坑灰渣掩埋場設置爭議之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刊,12(1),185-227。
計海慶(2008)。技術哲學中的技術倫理是否可能。載於成素梅(主編),在科學、技術與哲學之間(127-140頁)。上海市:社會科學院。
夏青(2011)。科技需要倫理的評價和制約。現代營銷(學苑版),12,4。
盛文林(編著)(2011)。人類歷史上的核災難。台北市:台海。
孫偉平(2008)。網絡時代倫理道德面臨的新挑戰。江海學刊,3,37-42。
徐宗良(2001)。科技需要倫理評價和制約嗎—兼析科學研究的禁區。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7-10。
徐磊(2011)。技術預見方法的探索與實踐思考—基於德爾菲法和技術路線圖的對接。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32(11),37-48。
晏婷婷(2006)。論科技倫理的和諧社會功能。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8-90。
桑翠林(2008)。「人生而不平等」的極致演繹—「千萬別棄我而去」的物種身份問題探究。湛江師范學院學報,5,100-104。
祖國華(2012)。社會正義觀研究及其當代意義。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17-120。
素人天然食研究會(2011)。不吃假食物的第一本書:擺脫恐怖食品添加物。台北市:世潮
馬蔓蔓(2011)。關于我國環境問題的道德思考。開封大學學報,4,61-62。
馬懷玉(2012)。我國食品安全中的科技倫理問題研究。攀枝花學院學報,2,30-33。
高天羽、許一妮、陳曦(譯)(2012)。國家地理:直擊大災難(原作者:Judy Fradin, Dennis Fradin)。台北市:大石國際文化。
高兆明(2011)。平等權利:正義的核心。探索與爭鳴,11,27-28。
高利峰(2011)。基于生態壓力指數的天津市生態安全評價。安康學院學報,2,26-28。
高尚榮(2010)。科技風險的倫理哲學維度及對策。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9-112。
高蘭英(2008)。網上爭議解決機制的產生、現狀與未來。社會科學家,1,88-90。
崔偉奇(2008)。科技倫理:在風險觀念的語境中。江海學刊,3,5-10+238。
張一岑、許宏德(編譯)(2002)。工程倫理(第三版)(原作者:Charles B.Feddermann)。 台北縣:全華。
張木屯(譯)(2012)。欺騙的種子:揭發政府不想面對、企業不讓你知道的基因改造滅種黑幕(原作者:Jeffrey M. Smith)。台北市:臉譜。
張可婷(譯)(2010)。焦點團體研究法(原作者:Rosaline Barbour)。台北市:韋伯。
張兵(2006)。大科技時代的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天府新論,6,36-39。
張兵權(2009)。生態文明與生態正義。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0-12。
張明國(2009)。面向技術風險的倫理研究—「第九屆北京技術哲學論壇」綜述。哲學動態,5,98-99。
張帝(2011)。生態文化與可持續發展。生態文化,4,28。
張春美(2010)。人類克隆的倫理立場與公共政策選擇。自然辯證法通訊,6,52-60+122-123+127。
張洋(2011)。食品污染之倫理道德研究。科技創業月刊,13,125-127。
張洪根(2008)。現代科技倫理再思考。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52-57。
張美惠(譯)(2010)。綠色EQ(原作者:Daniel Goleman)。台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2009)
張恒力(2004)。技術評估的倫理整合。科技管理研究,5,107-108。
張揚(2004)。對現代科技的倫理預見和倫理評價。自然辯證法研究,2,65-68。
張渝政(2010)。科技倫理責任觀的基本范圍論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46-149。
張渝政(2011)。科技倫理能夠存在的理由和維度。理論月刊,2,42-44。
張福德(2011)。科技活動合法性的道德限度。社會科學輯刊,6,66-69。
張德昭、楊慶峰、石敦國(2002)。論倫理評價對科學技術的張力。自然辯證法研究,1,31-33。
張曉欣(譯)(2009)。環境危機-垃圾與回收利用(原作者:Steve Parker)。北京市:科學普及。
張應杭(2011)。論工程技術倫理中敬畏自然的理念培植—基于中國古代道家的研究視閾。自然辯證法研究,10,100-104。
曹文斌(2011)。淺談動物保護的科技手段。遵義師范學院學報,4,20-23。
許良(2004)。技術哲學(第一版)。上海市:復旦大學。
許明惠、李昌滿(2008)。生命倫理難題及對策。長江師范學院學報,4,135-138+178。
郭芝葉、文成偉(2011)。技術的三個內在倫理維度。自然辯證法研究,5,41-46。
郭漢辰(2012)。災難教我們的事。台北市:策馬入林。
陳昌曙、王前(2010)。關于技術哲學的五個問題。哲學分析,1(4),168-170
陳勇、郭玉松(2008)。論科技倫理責任的構建與實現的社會機制。道德與文明,2,95-98。
陳思穎(譯)(2009)。大地.非石油:氣候微機時代下的環境正義(原作者:Vandana Shiva)。台北市:綠色陣線協會。
陳政亮(2008)。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對科學信念的反思。載於陳瑞麟(主編),科技、醫療與社會(145-200頁)。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陳炯霖、蘇威任(譯)(2011)。核電員工最後遺言:福島事故十五年前的災難預告(原作者:平井憲夫、劉黎兒、菊地洋一、彭保羅等)。台北市:推守文化。
陳翠蘭(主編)(2010)。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學敏(2010)。轉基因技術與生物多樣性的沖突—從保護野生植物談起。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9-84。
陳澤義(2008)。科技管理:理論與應用。台北市:華泰。
陳耀茂(2011)。決策方法與應用。台北市:鼎茂。
陸群峰、肖顯靜(2009)。轉基因作物環境風險爭論綜述。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8-15。
陶曼(2010)。關于「人肉搜索」的倫理思考。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37-39+49。
彭國棟(2008)。自然保育概論-生物多樣性及物種保育。台北市:華立圖書。
曾國雄、鄧振源(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
程現昆(2011)。科技倫理研究論綱。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賀爭鳴(2011)。實驗動物福利與動物實驗科學。北京市:科學。
黃之棟、黃瑞祺(2012)。環境正義的「正解」:一個形而下的探究途徑。鄱陽湖學刊,1,80-91。
黃成華、黃鋼(2009)。醫療技術評估的倫理思考。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7,27-29。
黃建誠、林振芳(2006)。節能省電救地球。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黃曉燕(2012)。環境正義缺失與「三維倫理」矯正。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80-83+93。
新自然主義(編)(2006)。地球暖化,怎麼辦?。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楊古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育(編著)(2010)。科技社會人:STS跨領域新視界。新竹市:交大。
楊冠政(2011a)。環境倫理學概論(下)。台北市:大開資訊。
楊冠政(2011b)。環境倫理學概論(上)。台北市:大開資訊。
楊通進(2006)。 論正義的環境—兼論代際正義的環境。哲學研究,6,100-107+129。
楊慧民(2007a)。論我國科技評估體系中的倫理之維缺失問題。理論與改革,4,105-108。
楊慧民(2007b)。論我國科技評估體系中倫理之維的缺失問題。科技進步與對策,8,120-123。
萬茜(2011)。農藥殘留問題的技術倫理思考。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33-35。
葉欣誠(2010)。抗暖化關鍵報告。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詹秀娟(2011)。當代科技發展生態建構的倫理路向。社會科學家,11,24-26。
賈雪麗(2008)。代際和諧的倫理審視。新疆社科論壇,4,47-50。
達娃(譯)(2007)。失控的進步(原作者:Ronalg Wright)。台北縣:野人文化。
雷毅、金平閱(2012)。倫理矩陣:一種技術評價工具。自然辯證法研究,3,72-76。
鄔曉燕(2010)。科技風險的文化解讀。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84-89。
廖月娟(譯)(2006)。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原作者:Jared Miamond)。台北市:時報。
廖勇凱(2008)。企業倫理學—理論與應用。台本市:智勝
榮泰生(2011)。Expert Choice 在分析層級程序法(AHP)之應用。台北市:五南。
管開明(2006)。技術的倫理評價(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武漢科技大學,湖北。
管開明、李銳鋒(2006)。技術的倫理評價。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13-16。
管開明、李銳鋒(2010)。現代技術的倫理評價:各國的實踐與對中國的啟示。科技管理研究,17,248-251。
管開明、李銳鋒(2011)。論現代技術倫理評價的原則。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519-522+528。
趙培軍、王國領(2009)。公共科技政策視域下的代際倫理研究。科教文匯(中旬刊),11,3-4。
趙劍英(2009)。當代社會型態變革的倫理要求。載於王國豫、劉則淵(主編),科學技術倫理的跨時代對話(72-78頁)。北京市:科學。
劉大椿(2007)。科技實踐與倫理重建的互動。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11。
劉大椿(2007)。現代科技的倫理反思:在真與善之間。載於王國豫、劉則淵(主編),科學技術倫理的跨時代對話(49-58頁)。北京市:科學。
劉天昭、曾繁旭(2010)。臺灣向垃圾焚化爐說不。晚報文萃,2,12-13。
劉旭霞、周錦培(2012)。轉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價值理念、價值定位與價值追求。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9-13。
劉志鵬(2012)。愛.幸福綠好宅:劉志鵬建築師的平民防震綠建築家園。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劉阿榮(2007)。應用倫理學的新面向。台北市:揚智。
劉峰(2010)。從敬畏人類到尊重自然的轉變—淺談人類中心主義何以超越。淮海文匯,6,13-16。
劉釗(2011)。生態問題語境下的發展倫理:轉換與構架。東岳論叢,10,21-24。
劉國章(2010)。自然、社會與現代人類。浙江社會科學,3,59-64+38+127。
劉國章(2011)。生態系統復位問題探究。湛江師范學院學報,1,49-53。
劉黎兒(2011a)。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台北市:先覺。
劉黎兒(2011b)。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政府不回答,也不希望你知道的52件事。台北市:先覺。
劉曉欣(2011/05/01)。國光案喊卡/大城芳苑兩鄉長反對劃濕地。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01/78/2qrco.html
劉讓新、李麗文(2006)。論現代科技與倫理道德。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11。
樊蕊(2010)。對克隆技術的倫理反思。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48-50。
潘建紅、曾翠(2011)。沖突與調適:現代科技發展的人性化抉擇。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00-104。
潘建紅、劉加順(2009)。轉基因作物的風險與倫理評價。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64-16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亞樺報導(2010年3月14日)。台電「騙很大」豪宅偽裝暗藏變電所。蘋果日報。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360648/IssueID/20100314
談毅、仝允桓(2004)。公眾參與技術評價的目標、特點和意義分析。人文雜志,5,96-102。
鄭玉書、陶曉穎(2010)。論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及其時代價值。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10-13。
鄭麗娜、路瑤(2008)。人類基因的專利保護若干問題研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7,55-56。
黎湛平(譯)(2010)。大契機:21世紀綠能新經濟力(原作者:Fred Krupp &; Miriam Horn)。台北市:木馬文化。
盧風(2011)。人性與人之無限追求。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25-130。
蕭宏恩(主編)(2006)。科技倫理--走在鋼索上的幸福(初版一版)。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賴信志(譯)(2003)。科技與生活(原作者:Martin Bridgstock, David Burch, John Forge, John Laurent, &; Ian Lowe)。台北市:五南。
戴云、寧勇、朱素蓉、陳喆(2010)。德爾菲法在制定職業病危害防控措施定量檢查表中的應用。環境與職業醫學,6,371-373。
薛桂波(2010)。基因技術的倫理風險及其社會控制。科技管理研究,11,245-248。
薛曉源、李惠斌(主編)(2006)。生態文明研究前沿報告。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
謝志誠、何明修(2011)。八輕遊台灣:國光石化的故事。台北市:左岸文化。
鍾嘉惠(譯)(2011)。超市裡危機四伏!食品標籤大解密!(原作者:南清貴、石川美幸)。台北市:台灣東販。
鍾錦隆(2011/04/25)。六輕五期將送環評雲林縣:改善污染前不宜擴建。中央廣播電台報導。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25/58/2qesh.html
韓躍紅(2003)。生命倫理評價中的方法論問題探討。自然辯證法研究,1,93-96+98。
顏偉紅(2007)。論科技發展對道德的促進作用。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18-19。
龐景安(主編)(2008)。現代未來研究理論及其應用。北京市:科學技術文獻。
羅康隆、鄒華鋒(2012)。全球化背景下的人類生態維護理念。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12。
譚家瑜(譯)(2010)。改變世界的6℃(原作者:Mark Lynas)。台北市:天下。
邊虹(2011)。基因工程的福祉與倫理之思。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7,16-17。
嚴多佳、邱杰(2009)。生命倫理下的道德難題—以「安樂死」和器官移植為例。產業與科技論壇,5,43-45。
蘇采禾(譯)(1998)。科技反撲--萬物對人類展開報復(初版)(原作者:Edward Tenner)。時報文化。
蘇為華、吳鑑洪(2010)。Delphi-AHP構權過程中專家意見一致性的統計檢驗問題研究。統計研究,7,84-88。
蘇泰安(2008年1月8日)。爭議頗久的嘉東變電所暫緩興建。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1/8/n1969697.htm
蘭毅輝(2006)。科技與倫理道德沖突的四種類型。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0-93。
Angermeier, P. L. (2000). The Natural Imperative for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14(2), 373-381.
Bedau, M. A., McCaskill, J. S., Packard, N. H., &; Rasmussen, S. (2010). Living Technology: Exploiting Life's Principles in Technology. Artificial Life, 16(1), 89-97.
Boucher, T., &; Gogus, O. (1997).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multiattribute used in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 analysis. Engineering Economist, 42(3), 179-194.
Brennan, L. L., &; Johnson, V. (Eds.). (2004). Social, ethic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 Pub.
Cafaro, P. (2010). Environmental Virtue Ethics Special Issue: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Environmental Ethics, 23(1-2), 3-7.
Chan, K. M. A. (2008). Value and Advocacy in Conservation Biology: Crisis Discipline or Discipline in Crisis? Conservation Biology, 22(1), 1-3.
Chan, Z. C. Y., &; Lai, W. F. (2009). Revisiting the melamine contamination event 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ethics in food technology.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8), 366-373.
Chou, K. T., &; Liou, H. M. (2011). Risk and Ethical Governance of Nano-convergence Technology: An Intial Comparison of the Techn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Betwee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Wto &; International Health Law and Policy, 6(1), 235-280.
Cotton, M. (2009). Evaluating the 'Ethical Matrix' as a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Deliberative Decision-Support Tool. Environmental Values, 18(2), 153-176.
Fahlquist, J. N. (2009). Moral Responsi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Individual or Institu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Environmental Ethics, 22(2), 109-124.
Forsberg, E. M. (2007). Pluralism, the ethical matrix, and coming to conclusio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Environmental Ethics, 20(5), 455-468.
G. Ropohl. (1996). Ethik und Technikbewertung.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Gautam, V., Thapar, R., &; Sharma, M. (2010). Biomedical Waste Management: Incineration vs. Environmental Safety.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8(3), 191-192.
Hanks, &; Craig (Eds.). (2009). Technology and Values: Essential Readings Wiley-Blackwell: John Wiley &; Sons Inc.
Harris, M., Winship, I., &; Spriggs, M. (2005). Controversies and Ethical Issues in Cancer-genetics Clinics. Lancet Oncology, 6(5), 301-310.
Helmreich, S. (2007). "Life Is a Verb": Inflections of Artificial Life in Cultural Context. Artificial Life, 13(2), 189-201.
Hill, T. (1983). Ideals of Human Excellences and Preserving Natural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al Ethics, 5(3), 211-224.
Jensen, K. K., Forsberg, E. M., Gamborg, C., Millar, K., &; Sandoe, P. (2011). Facilitating Ethical Reflection Among Scientists Using the Ethical Matrix.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17(3), 425-445.
Kaiser, M., Millar, K., Thorstensen, E., &; Tomkins, S. (2007). Developing the Ethical Matrix as a Decision Support Framework: GM Fish a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Environmental Ethics, 20(1), 65-80.
Kim, R. B. (2009). Meeting Consumer Concerns for Food Safety in South Korea: The Importance of Food Safety and Ethics in a Globalizing Market.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Environmental Ethics, 22(2), 141-152.
Lakoff, G. (2010). Why it Matters How We Frame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 Journal of Nature and Culture, 4(1), 70-81.
Larrere, R. (2003).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Ethical Issues. Outlook on Agriculture, 32(4), 267-271.
Lassen, J., Gjerris, M., &; Sandøe, P. (2006). After Dolly - Ethical Limits to the Use of Biotechnology on Farm Animals. Theriogenology, 65(5), 992-1004.
Medina-Arellano, M. d. J. (2011). Stem Cell Regulation in Mexico: Current Debat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Studies in Ethics, Law, and Technology, 5(1), 1-36.
Meffe, G. (2008). A Pragmatic Ethic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 &; Engineering Ethics, 14(4), 503-504.
Mingers, J., &; Walsham, G. (2010). Toward Et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Contribution of Discourse Ethics. MIS Quarterly, 34(4), 833-854.
Norlock, K. J. (2010). Forgivingness, Pessimism, and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Environmental Ethics, 23(1-2), 29-42.
Palm, E., &; Hansson, S. O. (2006). The Case for Ethical Technology Assessment (eTA).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73(5), 543-558.
Resnik, D. B. (1998). The ethics of science :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Schroeder, D., &; Palmer, C. (2003).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the 'Ethical Matrix'. Poiesis Prax, 1, 295-307.
Small, B. H., &; Fisher, M. W. (2005). Measuring Biotechnology Employees' Ethical Attitudes Towards a Controversial Transgenic Cattle Project: The Ethical Valence Matrix.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Environmental Ethics, 18(5), 495-508.
Sollie, P., &; Duwell, M. (Eds.). (2009). Evaluating New Technologies: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for the Ethical Assessment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Heidelberglaan: Springer Verlag.
Souter, M., &; Van Norman, G. (2010). Ethical Controversies at End of Lif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Defining Death and Organ Donatio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38(9), S502-S509.
Swanton, C. (2010). Heideggerian Environmental Virtue Ethic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Environmental Ethics, 23(1-2), 145-166.
Taddeo, M., &; Vaccaro, A. (2011). Analyzing Peer-to-Peer Technology Using Information Ethics. Information Society, 27(2), 105-112.
Todt, O., &; Lujan, J. L. (2008).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technology? - On the policy dynamics of uncertainty.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1(4), 509-523.
Treanor, B. (2010). Environmentalism and Public Virtu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Environmental Ethics, 23(1-2), 9-28.
Vergragt, P. J., &; Brown, H. S. (2008). Genetic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New Approaches for Risk Management Through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75(6), 783-798.
Vinceti, M., Malagoli, C., Fabbi, S., Teggi, S., Rodolfi, R., Garavelli, L., et al. (2009). Risk of Congenital Anomalies Around a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a GIS-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s, 8, 1-9.
Vitousek, P. M., &; Mooney, H. A. (1997). Human Domination of Earth's Ecosystems. Science, p. 494.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aph&;AN=9708050530&;site=ehost-live
Volkman, R. (2010). Why Information Ethics Most Begin With Virtue Ethics. Metaphilosophy, 41(3), 380-401.
Wang, S.-H., Chu, Y.-M., &; Lin, T.-Y. (2011a). Analysis of Technology Ethical Dilemmas and Cri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sis Management, 1(1), 43-48.
Wang, S.-H., Chu, Y.-M., &; Lin, T.-Y. (2011b). Analysis of Technology Ethical Controversies and Issues. Progress in Business Innovation &; Technology Management, 1, 51-61.
Wang, S.-H., Lin, T.-Y., &; Chu, Y.-M. (2011 January). Analysis on Technology controversies and ethics issu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 Pacific Business Innovation &; Technology Management (APBITM), Bali, Indonesia.
Wang, S.-H., Chu, Y.-M., &; Lin, T.-Y. (2011 July). Ethical Technology Assessment on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s Using a Delphic Proc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EEExplo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 Pacific Business Innovation &; Technology Management (APBITM), Dalian, China.
W., M. J.,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p436.
Whitfield, S. C., Rosa, E. A., Dan, A., &; Dietz, T. (2009). The Future of Nuclear Power: Value Orientations and Risk Perception. Risk Analys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9(3), 425-437.
Wright, D. (2011). A framework for the Eth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3(3), 199-226.
Zavbi, R., &; Duhovnik, J. (1996).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nctional Appropriateness of Components of Technical System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7(3), 313-32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