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國際人權法論罪刑相當原則
作者:陳志祥
作者(外文):Chih-Hsian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系所名稱:海洋法律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荔彤博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國際人權犯罪刑罰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CrimeCriminal punishmentDeath penaltyLife imprisonmentfreedom punish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摘要
筆者之碩士論文為「論罪刑相當原則」,重在研究司法上之罪與刑是否相當,是為宣告刑之量定,亦即量刑問題。博士論文接續研究之,擴充至立法上之罪與刑是否相當,是為法定刑之安排,亦即立法問題。為提昇其高度,遂以國際人權之觀點加以檢視,爰定名為「從國際人權法論罪刑相當原則」。
第一章問題之提出,乃筆者以25年司法官之實務經驗,略述正義之體驗,提出研究之動機,並說明研究之方法。
第二章國際人權法,乃在介紹重要之國際人權公約,特別是與廢除死刑有關之公約,並檢視現行立法及司法有無加以落實。
第三章罪刑相當原則,在闡明此原則係立法原則,亦為司法原則。欲知罪與刑是否相當,必須回顧刑法理論及刑事政策,進而介紹犯罪化、除罪化、入刑化及除刑化之基本觀念,然後檢視刑法上罪與刑之相當性如何。
第四章現行法之檢視,分別從行為刑法、責任刑法、法益刑法、人權刑法及理性刑法之觀點,逐一檢視現行之立法及司法,以察其是否符合罪刑相當原則,並作比較法之觀察。
第五章法律上之建議,本於罪刑相當原則之觀點,提出建言,無法益之犯罪應予除罪化、不適合之刑種應予除刑化,並加入輕故意以填補立法之漏洞。其中除刑化即涉及廢除死刑、廢除無期徒刑及建立長期自由刑之議題,進而提出廢除前之漸進方法,以及廢除後之配套措施。
第六章結論,再作總整理,期望刑法及其特別法在合理化之後,主刑只有自由刑及財產刑二種,使我國成為既無死刑亦無終身自由刑之國度。
Abstract
My master's thesis is titled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crime and punishment," emphasing whether it's fair between the cime and the punishment juridically, which belongs to the measurement of a pronounced crime; i.e., the issue of a sentence. My doctoral thesis is to make a further study of it continually expanding to whether it's fair between the crime and the punishment legislatively, which belongs to the arrangement of a legal crime; i.e., the issue of a legislation. To rise the height of my dicourse,it's examined from the view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ccordingly. Thus, the title is also called as "A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sistency under between the crime and the penalty unde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my article, proposing the issues, is to discourse roughly the experience of justice, to propose the motive and to explain the approaches of this study through my 25 years of real judicial experienc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my article, stating the internationalhuman rights, is to introduce the conventions o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of importance--especially the ones related to theabolishment of death--as well as to examine whether there're stipulations available which are able to fulfil the conventions in the ongoing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fields.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my article, stat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fairness of a crime, is to articulate the principle being
suitable legislatively and judicially. While intends to know whether it's fair between the crime and the punishment, it's
necessary to look back first the crimial law theory and the criminal policy. Secondly, to introduce the notions of criminality, decriminality, perpetrability, and non-perpetrability further. Finally, to examine how the fairness criminally between the crime and the punishment is.
In the fourth chapter of my article, examining the ongoing laws, is to examine separately whether the ongoing legislations and judiciary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fairness of a crime through the view of the criminal codes of acts, reponsibility, legal interest, human rights, and reason. Also, the observation of the comparison law is included.
In the fifth chapter of my article, proposing legally, is to suggest that the crime without legal interest, based on the view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fairness of a crime, should be decriminated; unsuitable kinds of criminal punishments should be non-perpetrated; to add a light intentional offense to fill the leaks of legislation. Of all the crimes mentioned above,non-perpetrability is gotten involved in the topics of abolishment of death, life imprisonment, and tne establishment of freedom punishment. Therefore, the graduation ways before abolishment and the package ways after abolishment are proposed accordingly.
In the sixth chapter of my article, making conclusions, is to rearrange all the discourses by me to expect that under the reasonabilty of the criminal codes and its ad hoc laws, there will be freedom punishment and property punishment only for the principal penalty to make Taiwan neither a country of a death penalty nor a lifelong freedom punishment.
參考文獻
一、中文(依姓氏筆畫為序)
(一) 、論著
1. 王文杰,《國有企業公司化改制之法律分析》,中國法政大學,1999年5 月。
2. 王玉成,《社會變遷之罪刑法定原則》,大偉,1988年6月,初版。
3. 王振興,《刑法總則實用(第三冊)》,自版,1989年6月。
4. 甘雨沛、楊春喜、張文,《犯罪與刑罰新論》,北京大學,1992年。
5. 甘添貴,《刑法總論講義》,國立中興大學,1988年9月,初版。
6. 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瑞興,2006年6月,第2版。
7. 玄奘法師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三》,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年12月,再版。
8.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人權立國與人權保障的基礎建設》,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2002年。
9. 何志鵬、孫璐譯,(英)克萊爾‧奧維、羅賓‧懷特著,《歐洲人權法原則與判例(第三版)》,北京大學,2006年4月。
10.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2009年,第5版。
11. 李雲龍、沈德,《死刑論──各國死刑制度比較》,亞太,1995年1月15日,初版。
12.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2005年。
13. 李鴻禧,《憲法與人權》,元照,1995年3月。
14. 李豔玲,《量刑方法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7年6月,第1版。
15. 余振華,《刑法總論》,三民,2011年9月。
16. 余振華,《刑法違法性理論》,瑞興,2010年,第2版。
17. 沈家本著,張全民點校,《歷代刑法考》,中國檢察,2003年8月,第1版。
18.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自版,2008年,第10版。
19.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自版,2008年,第10版。
20. 林山田,《刑罰學》,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修訂版。
21. 林山田《刑法特論(上)》,三民,1986年9月,修訂再版。
22. 林山田,《刑事法論叢(一)論特別刑法》,自刊,1987年,初版。
23. 林山田,《犯罪問題與刑事司法》,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8月,第2版。
24.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三民,1979年4月,增修再版。
25. 林辰彥譯,團藤重光著,《死刑廢止論》,商鼎,1997年6月10日,第1版。
26. 林宜民,《中美日三國死刑制度之比較研究》,司法院,1997年6月。
27. 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2009年,第6版。
28. 林紀東,《刑事政策學》,正中,2000年3月。
29.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新學林,2010年2月,第9版。
30. 林彬,《刑法總則》,中華,1959年4月。
31.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2011年9月。
32. 林錫湖,《刑法總論》,自版,1999年8月。
33. 周冶平,《刑法總論》,漢民,1981年1月6日,第6版。
34. 邱忠義,《刑法通則新論》,元照,2009年2月,第2版。
35. 法務部、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編著,《反毒報告書》,法務部發行,1998年5月。
36. 柯耀程,《刑法概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4月,初版。
37. 姚大志,《何謂正義: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研究》,人民,2007年10月,第1版。
38. 洪遜欣,《中國民法總則》,自版,1978年11月,修訂再版。
39. 紀欣,《生死一線間:安樂死與死刑制度之檢討》,商周,2003年4月。
40. 范揚、張企泰譯,黑格爾著,《法哲學原理》,里仁,1985年4月。
41. 胡雲騰,《死刑通論》,中國政法大學,1995 年1月。
42. 胡雲騰,《存與廢-死刑基本理論研究》,中國檢察,2000年4月。
43. 徐國愛,《分析法學》,北京法律,2004年9月,第1版。
44. 徐朝陽,《中國刑法溯源》,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7月,台1版。
45. 孫力,《罰金刑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5年。
46. 孫世彥、華小青譯,(奧)曼弗雷德‧諾瓦克著,《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評注修正第二版(CCPR Commentary)》,生活讀書新知三聯,2008年12月,北京第1版。
47. 高仰止,《刑法總論》,五南,1979年3月,第3版。
48.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自版,1996年2月,第5版。
49. 高旭軍譯,(德)托馬斯‧萊塞爾著,《法社會導論(第4版)》,上海人民,2008年9月,第1版。
50. 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犯罪之判斷》,元照,2003年2月,初版。
51. 高金桂,《自由與罪責》,行將發表之大作,2013年。
52. 馬克昌,《刑罰通論》,武漢大學,1995年。
53. 班固撰,謝瑞智譯,《漢書刑法志》,自版,1991年8月1日,初版。
54. 釗作俊,《死刑限制論》,武漢大學,2001年9月。
55. 陳子平,《刑法總論》,元照,2008年,第2版。
56.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自版,1990年1月,初版。
57. 陳隆志主編、黃昭元、李明峻、廖福特編輯,《國際人權文獻選集與解說》,前衛,2006年4月,初版。
58. 陳新民,《憲法釋論》,三民,2001年。
59. 陳瑤華,《人權不是舶來品──跨文化哲學的人權探究》,五南,2010年6月,初版。
60. 陳慈陽,《憲法學》,元照,2004年。
61. 陳興良,《死刑備忘錄》,武漢大學,2006年1月。
62. 陳樸生,《實用刑法》,三民,1979年10月,第5版(修訂)。
63. 許玉秀,《論正義法律程序原則》,軍法專刊社,2011年10月。
64. 許春金,《死刑存廢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4年6月。
65. 許福生,《犯罪與刑事政策學》,元照,2010年9月,初版。
66. 許福生,《刑事學講義》,自版,2001年3月。
67. 許福生主編,《刑事政策與刑事司法》,三民,2011年10月,初版。
68. 崔敏,《死刑考論──歷史 現實 未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8年1月,第1版。
69. 郭君勳,《案例刑法總論》,自版,1983年12月,再版。
70. 張甘妹,《刑事政策》,三民,1991年1月,修訂再版。
71. 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法律,2005年11月。
72. 張治安,《中華民國憲法最新釋義》,政大書城,1995年10月,第3版。
73. 張麗卿,《新刑法探索》,元照,2012年10月
74. 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五南,2011年,第4版。
75. 華小青、趙寶慶等譯,(英)奈杰爾‧S‧羅德雷著,《非自由人的人身權利-─國際法中的囚犯待遇》,三民,2006年1月。
76. 黃風譯,(義)貝加利亞著,《論犯罪與刑罰》,中國法制,2002年9月。
77. 黃胤禎,《法律的自然結構原理》,復文,1992年6月。
78.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新學林,2009年,第2版。
79.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犯罪學概論》,三民,2006年,第3版。
80.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元照,2013年3月,第4版。
81. 馮軍譯,(日)大塚仁著,《刑法概說》,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
82. 程又強,《當前刑事政策趨向之研究》,台灣基隆地方法院檢察署,2001年12月。
83. 彭聖斐,《論台灣廢除死刑之具體方式──以國際法規定及美國司法判決為出發》,台灣苗栗地方法院檢察署,2002年1月。
84. 賈宇主編,《死刑研究》,法律,2006年5月。
85. 楊文革,《死刑演變要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1年1月,第1版。
86.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自版,1998年5月版。
87. 楊春洗,《刑法理念新探索─-楊春洗文集》,人民法院,2003年7月。
88. 楊建華,《刑法總則之比較與檢討》,自版,1990年9月。
89.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90.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下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91. 靳宗立,《刑法總論I-刑法基礎理論暨犯罪論》,集義閣,2010年9月,初版。
92. 溫金柯,《佛教反對死刑》,輔仁大學,2006年5月。
93. 趙海峰、吳曉丹、宋健強、李晶珠譯,威廉姆‧夏巴特著,《國際法上的廢除死刑》(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International Law),中國法律,2008年10月,第1版。
94. 廖福特,《國際公約內國法化的實踐研究計畫》,法務部委託研究報告,1998年10月29日。
95. 廖福特,《國際人權法-議題分析與國內實踐》,元照,2005年4月。
96. 蔡墩銘,《刑法精義》,翰蘆,2007年,第2版。
97. 蔡墩銘,《刑法總論》,三民,2011年,第9版。
98. 蔡墩銘,《中國刑法精義》,漢林,1991年7月。
99. 鄭玉波,《法學緒論》,三民,1996年4月3日,修訂初版。
100. 劉仁文、周振杰譯,(英)羅吉爾˙胡德著,《死刑的全國考察(The Death Penalty:A World-Wide Prospective),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5年1月。
101. 廢除死刑推動聯盟主編,《死刑存廢的新思維──社會安全、獄 政革新、被害人保護》,元照,2009年6月,初版。
102. 薛文郎,《夫妻性關係之法律規範》,高屏,2005年5月1日,初版。
103. 韓忠謨,《刑法原理》,自版,2002年,再版。
104. 戴東雄,《從法實證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自版,1979年9月,再版。
105. 戴炎輝,《唐律通論》,正中,1967年5月,台4版。
106. 謝瑞智,《刑事政策原論》,文笙,1978年7月。
107. 謝瑋瑤等執筆,《死刑存廢之研究》,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1994年5月。
108. 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元照,2012年4月,初版。
109. 顧樸先,《重要刑法實用》,軍法專刊社,1973年9月,初版。
(二)、期刊
1. 王玉葉,《歐洲聯盟之死刑策略: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在《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5期,2004年5月。
2.王世洲,《關於中國死刑制度的反思》,收錄於陳澤憲主編,《死刑──中外關注的焦點》,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5年9月。
2. 王安異,《刑法中的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在《東吳法律學報》,第16 卷第1期,2004年。
3. 王志亮,《死刑存廢的價值論爭與我(中)國的死刑立法》,收錄於陳興良、胡雲騰主編,《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上冊)》,2004年度,第一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5年3月。
4. 王時思,《誰怕廢死刑》,載於《司法改革雜誌》,第33期,2001年6月。
5. 王家春,《私運管制物品罪之研究》,收錄於法務部編,《法務研究選輯》,第76卷,1988年6月。
6. 甘添貴,《犯罪除罪化與刑事政策》,載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五南,1998年。
7. 甘添貴,《兩岸死刑制度之比較研究》,收錄於氏著,《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1996年6月。
8. 朱錦娟譯,(日)杉浦訝文著,《死刑非廢止不可》,載於《刑事法雜誌》,第2卷第12期,1958年12月。
9. 李念祖,《理性討論死刑存廢的空間何在?──從大法官解釋死刑合憲與否的司法態度談起》,收錄於氏著,《司法者的憲法(二)》,元照,2013年1月,初版。
10. 李明峻、武田美紀子,《聯合國與國際人權保障》,收錄於《台灣國際法季刊》,第1卷第1期,2004年1月,台灣國際法學會「台灣國際法季刊」編輯委員會。
11. 李茂生,《死刑廢止運動的社會意義》,載於《律師雜誌》,第251期,2000年8月。
12. 李建良,《轉型不正義?──初論德國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柏林圍牆射殺案」相關裁判》,收錄於顏厥安、林鈺雄主編,《人權之跨國性司法實踐──歐洲人權裁判研究(二) 》,元照,2008年10月,初版。
13. 李華,《關於我國死刑制度的思考》,在《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2005年。
14. 李震山,《生命的尊嚴應受重視》,載於《中國論壇》,第30卷第9期,1990年8月。
15. 李震山,《從憲法觀點論生命權之保障》,收錄於《當代公法理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緝委員會編輯,月旦,1993年5月。
16. 吳正順,《論死刑之威嚇力》,載於《刑事法雜誌》,第4卷第3期,1960年8月。
17. 吳正順,《英國之死刑廢止》,載於《刑事法雜誌》,第9卷第6期,1965年12月。
18. 吳志光,《普通法傳統下的第一個憲法法院──南非憲法法院》,收錄於氏著,《人權保障機制的跨國性研究》,新學林,2010年5月,初版。
19. 吳志光,《廢除死刑的決定有反多數決的本質》,載於《司法改革雜誌》,第58期。
20. 吳志光、林永頌,《我國停止執行死刑之策略-以現行法制及國際人權法之精神為核心》,收錄於吳志光主編,《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輔仁大學,2005年3月。
21. 吳志光,《停止執行死刑的社會意義》,在《南方文章》,2004年10月。
22. 吳志光,《由張志文的「死裏逃生」談死刑問題與司法程序》,在《司法改革雜誌》,第42期,2002年12月。
23. 吳信華,《論大法官釋憲程序中「補充解釋」》,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2001年。
24. 吳景芳譯,(日)所一彥著,《抑止刑之科刑基準─犯罪論之抑止模式─》,在《刑事法雜誌》,第31卷第1期,刑事法雜誌社,1987年2月。
25. 吳景芳,〈當代刑理論之發展──刑罰與量刑──〉後附討論部分發言,收錄於王兆鵬主編《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蔡墩銘教授榮退感念專輯,學林,2002年9月,第1版。
26. 吳景欽,《從正當原則程序觀點檢視死刑存廢的正當性》,載於《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5期,2004年5月。
27. 呂欣,《現階段減少死刑適用的策略性思考》,在《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第1卷:死刑問題研究(下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4年9月。
28. 呂秉翰,《論刑事處罰之立法裁量-兼評釋字第五九四號解釋》,在《月旦法學》,第150期,2007年。
29. 汪紹銘,《絕對死刑立法之研究》,載於《刑事法雜誌》,第33卷第1期,1989年2月。
30. 邱興隆,《從信仰到人權》,在《法學評論》,第5期,2002年。
31. 林山田,《論刑罰裁量》,載於氏著,《刑事法論叢》(一),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法學叢書(25),自版,1987年5月,初版。
32. 林山田,《論刑罰之意義與目的》,在《軍法專刊》,第21卷第8、9期,軍法專刊社,1975年8月,收錄於蔡墩銘主編,《刑法刑法總則論文選輯(下) 》,五南,1983年7月,初版。
33. 林山田,《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與重整刑事制裁法制》,載於《戡亂終止後法制重整與法治展望論文集》,中國比較法學會編,1991年4月。
34. 林山田,《評刑法修正草案》,在《台大法學論叢》,第20卷第1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1990年12月。
35. 林宜民,《中美日三國死刑制度之比較研究》,司法院85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載於《司法研究年報》,第17輯第11篇,司法院秘書處,1997年6月。
36. 林鈺雄,《從德國觀點看事實上的量刑、法定刑及正義與預防期待》,收錄於許玉秀、陳志輝合編,《不移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集》,公益信託春風煦日學術基金,2006年12月。
37. 林錫堯,《西德公法上之比例原則》,在《司法周刊》,第98期,司法周刊社,1982年12月,第2版。
38. 洪謙德,《法律社會學之探討》,載於《全國律師》,2000年2月號。
39. 胡慶山,《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與地方自治》,載於《台灣國際法季刊》,第7卷第2期,2010年6月。
40. 紀欣,《廢除死刑不應該只是口號》,載於《司法改革雜誌》,第47期,2003年10月。
41. 苗向鋒、卓玲,《死緩發端考》,在《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總第5期),2003年。
42. 徐逸仁,《論死刑與死緩適用的界限》,收錄於楊郭先、曹子丹主編,《改革開放與刑法發展》,中國檢察,1993年8月。
43. 孫健,《死緩執行變更問題研究》,在《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4期,2002年。
44. 高金桂,《刑事政策上關於犯罪化與除罪化的問題》,在《東海法學研究》,第10期,1996年。
45. 高金桂譯,《殺人罪與死刑:嚇阻理論之國際間橫斷比較研究》,載於《刑事法雜誌》,第28卷第6期,1984年12月。
46. 高銘暄、劉樹德、王俊平,《中國應該廢止盜竊罪的死刑全球性視野考察》,收錄於趙秉志主編,《死刑制度之現實考察與完善建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6 年1月。
47. 馬克昌,《論死刑緩期執行》,載於《中國法學》,第2期,1999 年。
48. 翁玉榮,《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流氓條例及其相關法規之研究》,載於《司法研究年報》,第12輯下冊,司法院秘書處,1992年6月。
49. 除忠明,《古典中國的死刑:一個文化史與思想史的考察》,載於《中外法學》,第18卷第3號,2006年。
50. 陳文珊,《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在《神學與教會》,第25卷第2期。
51. 陳中澤、唐超,《對我國死刑制度的反省與完善》,在《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6期,2004年。
52. 陳志祥,施用毒品罪之釋憲聲請書,在《全國律師》,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發行,1997年8月15日。
53. 陳志祥,大法官第477號解釋之聲請書,載於《律師雜誌》,第233期,台北律師公會發行,1999年2月15日。
54. 陳志祥,《評大法官第四七六號解釋》,載於《律師雜誌》,第251期,台北律師公會發行,2000年8月15日。
55. 陳志祥,《法官聲請釋憲之回顧》,載於《全國律師》」,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行,2008年7 月15日。
56. 陳志祥,《廢除死刑之漸進方法及配套措施》,在《人權會訊》,第72期,財團法人中國人權協會,2003年1月。
57. 陳志祥、陳荔彤,《論我國如何從停止死刑到廢除死刑之立法政策》,在《軍法專刊》,第56卷第6期,2010年12月。
58. 陳志祥,販賣毒品罪釋憲聲請書,見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76號解釋
59. 所附,載於《司法院公報》,第41卷第2期。
60. 陳志祥,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76號解釋之釋憲聲請書,載於《全國律師》,全國律師公會聯合會發行,1998年10月15日。
61. 陳志祥,《法官聲請釋憲之崎嶇歷程》,收錄於《思與言》,第38卷第1期,2000年3月。
62. 陳志龍,《刑法目的與預防理論》,在《台大法學論叢》,第23卷第1期,1993年。
63. 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的限制(續)》,在《律師通訊》,第156期,台北律師公會,1992年9月5日。
64. 陳澤憲,《論嚴格限制死刑適用》,在《法學》,第4期,2003年。
65. 許玉秀,《犯罪階層理論(下)》,在《台灣本土法學》,第3期,1999年。
66. 許成磊、李延軍,《死刑緩期執行制度探討》,在《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第77期,2004年9月。
67. 許金春,《The Effects of Capital Execution on Violent Crimes》,在《警政學報》,第25期,1994年7月。
68. 許美玲譯,Pavčnik, Marijan著,《正義的破裂──正義準則與法律》,收錄於劉幸義主編,《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考夫曼教授紀念集,五南,2004年4月,初版。
69. 許恆達,《「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論刑事不法概念的實質內涵》,在《政大法學論叢》,第114期,2010年。
70. 許福生,《從刑事政策觀點論刑法修正幾個爭論問題(一) 》,載於《法務通訊》,第2312期,2006年10月26日,第5版。
71. 梁根林,《公眾認同、政治抉擇與死刑控制》,在《法學研究》,第4期,2004 年。
72. 張文、黃偉明,《死緩應當作為死刑執行的必經程序》,在《現代法學》,第26卷第4期,2004年8月。
73. 張甘妹,《自由刑執行之改革趨勢》,載於《刑事思潮之奔騰──18韓忠謨教授紀念文集》,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2000年。
74. 張甘妹譯,《聯合國廢止死刑國際公約》,在《刑事法雜誌》,第36卷,第3期。
75. 張平吾,《台灣地區執行死刑現況及相關問題之探討》,在《警
76. 政學報》,第15期,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1989年。
77. 張國勳、高玉舜,《懲治走私條例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司法院1998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在《司法院研究年報》,第19緝第14篇,司法院秘書處,1999年6月。
78. 張新民,《對死緩期期間故意犯罪的死緩犯核准執行死刑的思考》,在《人民司法》,第3期,2003年。
79. 張麗卿,《台灣死刑存廢之現況與解決》,在《警察法學》,第8期,2009年。
80. 張躍華,《略論死緩制度的缺陷》,在《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2001年10月。
81. 單國璽,《廢除死刑國際研討會致歡迎詞》,載於雷敦穌主編,《台灣反對死刑》,輔仁大學,2002年2月,初版。
82. 彭聖斐,《論死刑之存廢──以死刑存置論與死刑廢止論之各論爭點為中心》,在《全國律師》,第1卷第12期,1997年12月15日。
83. 傅義、周林,《死緩制度的法理探疑》,在《當代法學》,第1期,2002年。
84. 楊勇,《死緩本質新探──從死緩規定本身的法理邏輯矛盾談起》,在《中北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1卷第1期(總第79期),2005年。
85. 葉錦鴻,《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地方自治團體》,載於《台灣國際法季刊》,台灣國際法學會,第7卷第2期,2010年6月。
86. 溫金柯,《佛教對死刑態度的考察:當代台灣佛教界之意見與佛教的觀點》,收錄於吳志光主編,《生活在一個沒有死刑的社會》,輔仁大學,2005年3月。
87. 塔瑪拉˙波蔭緹娜(立陶宛),《立陶宛死刑的廢除》,收錄於《死刑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88. 趙微,《俄羅斯廢除死刑的歷史路徑與現實對策》,載於趙秉志主編,《死刑制度之現實考察與完善建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6年1月。
89. 趙秉志,《中國逐步廢除死刑之論綱》,載於陳澤憲主編,《死刑──中外關注的焦點》,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5年9月。
90. 趙秉志、劉遠、劉福謙,《中國廢除金融犯罪死刑研究》,收錄於趙秉志主編,《死刑制度之現實考察與完善建言》,2006年1月。
91. 趙秉志、黃曉亮、魏昌東、王東陽,《穿越迷霧:死刑問題新觀察》,在《中國法制》,2009年。
92. 實叉難陀譯,《十迴向品第25之1》,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5,大正10。
93. 廖福特,《引進國際人權準則──比較分析與台灣借鏡》,收錄於氏著,《國際人權法──議題分析與國內實踐》,元照,2005年4月,初版。
94. 蔡墩銘,《刑法原理的犯罪觀與刑罰觀》,收錄於《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2000年。
95. 蔡墩銘,《刑事責任與期待可能性》,在《法令月刊》,第23卷第9期,1972年。
96. 蔡墩銘,《論絕對死刑的廢止問題》,載於《法令月刊》,第41卷第8期,1990年8月。
97. 蔡墩銘,《我國死刑問題之探討》,在《刑事法雜誌》,第33卷第6期,1989年12月。
98. 蔡德輝、陳超凡、陳玉書,《犯罪古典學派之探討》,在《警政學報》,第10期,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1986年。
99. 歐陽濤,《略論死緩制度》,收錄於陳興良、胡雲騰主編,《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2004年度)(第1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5年3月。
100. 劉幸義,《人道與人類尊嚴──歐洲啟蒙時代刑法哲學之反思》,收錄於《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2000年。
101. 劉幸義,《刑罰程度在刑法體系中的重要性──從槍械條例的修正談起》、《對修正刑法的幾項看法與建議》二文,收錄於氏著,《惡法文化》,《法政時論選集(二)》,秦季芳發行,1991年12月,初版。
102. 劉秉鈞,《論犯罪的法律效果-以保安處分之目的與刑罰之差異為中心》,收錄於《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承法,2012年。
103. 劉秉鈞,《死刑與實體正義》,載於《刑事法雜誌》,第35卷第1期,1991年2月。
104. 劉新國,《我國死刑制度批判》,在《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2002年3月。
105. 鄧海波,《從人的求生慾論死刑之存廢》,在《法律評論》,第45卷第3期,法律評論雜誌社,1979年1月。
106. 謝炎堯,《人神共憤對照罪證確鑿》,在《自由時報》,2010年3月30日,自由廣場。
107. 盧秋生譯,(日)土屋真一著,《論除罪化》,在《刑事法雜誌》,第20卷第2期,1976年。
108. 盧建平,《大陸與港澳地區死刑政策衝突評析》,收錄於趙秉志主編,《死刑制度之現實考察與完善建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6年1月。
109. 盧建平,《死緩制度的刑事政策意義及其擴張》,收錄於趙秉志主編,《死刑制度之現實考察與完善建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6年1月。
110. 薛瑞麟,《歷史與現實:俄羅斯立法中的死刑》,載於黑龍江大學法學院編,《俄羅斯法論叢》,第1卷,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1月。
111. 魏玉峰,《功利主義視角下的死刑存廢》,載於《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第5期(總第77期),2004年9月。
112. 羅秉成,《宣告「死刑」死亡之前》,載於《司法改革雜誌》,第47期,2003年10 月。
113. 羅秉成,《死刑違憲與死刑全辯護制度》,收錄於《法官,給個說法!》,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9年9月,第1版。
114. 蘇俊雄,《死刑制度及理性批判》,在《刑事法雜誌》,第44期。
115. 蘇俊雄,《量刑法理與法制之比較研究》,在《法官協會雜誌》,第1卷第2期,中華民國法官協會,1999年12月。
116. 釋昭慧,《廢除死刑的佛法觀點》,在《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1期,2003年1月。
117. 《廢除死刑運動在香港》,1961年創立之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A. I.)香港分會,1991年8月通訊。
(三)、學位論文
1. 王紀軒,《罪刑均衡與實質正義》,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7月。
2. 王建凱,《歐洲國際人權法之體系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3. 邱健民,《死刑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4. 林明輝,《死刑制度在國際法上之理論與實踐》,國防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5. 林宜民,《死刑合憲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1月。
6. 陳志祥,《論罪刑相當原則》,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7. 郭慧彥,《中共刑法死緩制度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6月。
8. 康世宗,《由犯罪學及刑罰論觀點探討死刑之存廢》,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9. 黃文卿,《人性尊嚴與死刑制度》,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10. 黃源盛,《漢代春秋折獄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5月。
11. 曾錦源,《公法上比例原則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12月。
12. 蔡志明,《台灣地區毒品走私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13. 蔡明昌,《從刑事政策觀點論中共死刑緩期執行》,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14. 謝孟儒,《從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之觀點論死刑之存廢》,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15. 劉清景,《兩岸逐步廢除死刑對策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中國大陸法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7月。
16. 闕仲偉,《一般民眾、司法官、刑事司法學者死刑意向之研究調查》,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座談會
1.張香華編,《生或死》,國際特赦組(Amnesty International, A.I.)「死刑存廢」會談,星光,1991年5月。
2.劉幸義、陳志龍、李震山及瞿海源,《治安條例草案面面觀研討會》之會議記錄,在《中國比較法學會學報》第11輯,中國比較法學會,1990年9月25日。
3.《懲治盜匪條例與特別刑法》學術研討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社,第3期,1999年8月。
4.《各國刑法彙編上冊》,(前)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刑事司編,(前) 《司法通訊社》(今《法務通訊雜誌社》),1980年6月。
(四)、司法實務資料
1.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79年度重訴字第21號刑事判決
2.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88年度重訴字第16號刑事判決
3.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88年度訴字第242號刑事判決
4.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0年度易字第117號刑事判決
5.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6年度矚重訴字第1號刑事無罪判決
6.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89年度訴字第318號刑事判決
7.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0年度易字第215號刑事判決
8.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1年度重訴字第17號刑事判決
9.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20號刑事無罪判決
10.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33號刑事判決
11.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281號刑事無罪判決
12.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2年度重訴字第6號刑事判決
13.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2年度重訴字第17號刑事判決
14.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2年度重訴字第17號刑事判決之附件
15.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2年度交易字第24號刑事判決
16.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2年度交易字第25號刑事判決
17.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3年度交易字第119號刑事判決
18.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5年度簡上字第112號刑事判決
19.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5年度基簡字第275號刑事簡易判決
20.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6年度訴字第538號刑事判決
21.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6年度訴字第1016號刑事判決
22.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7年度訴字第45號刑事判決
23.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7年度訴字第224號刑事判決
24.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9年度易字第321號刑事判決
25.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99年度訴字第424號刑事判決
26.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100年度侵訴字第24號刑事判決
27.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101年度交訴字第12號刑事判決
28.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101年度訴字第149號刑事判決
29.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101年度易字第400號刑事判決
30. 台灣基隆地方法院102年度基簡字第497號刑事簡易判決
31. 台灣高等法院96年度囑再更(二)字第1號案件判決
32. 最高法院1977年1月24日66年度第1次刑庭庭推總會議決議
33. 最高法院1981年5月16日70年度第6次刑事庭長會議決議
34. 最高法院1990年5月8日79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一)決議
35. 最高法院1995年4月18日84年度第1 次刑事庭會議決議
36. 最高法院2012年8月7日101年度第6次刑事庭會議決議
37. 最高法院2012年8月21日101年度第7次刑事庭會議決議
38. 最高法院2012年11月6日101年度第10次刑事庭會議(一)決議
39. 最高法院2012年11月6日以101年度第10次刑事庭會議(二)決議
40. 最高法院2012年11月6日101年度第10次刑事庭會議(五)決議
41.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63號解釋
42.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72號解釋
(五)、中國文學
1. 《論語‧八佾篇》
2. 《論語‧公冶長篇》
3. 《論語‧為政篇》
4. 《論語‧子路篇》
5. 《論語.述而篇》
6. 《論語‧子罕篇》
7. 《論語‧顏淵篇》
8. 《論語‧陽貨篇》
9. 《詩經‧小雅‧鶴鳴》
10. 《淮南子.原道訓》
11. 《孟子‧公孫丑上》
12.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13. 《墨子‧兼愛》
14. 《禮記‧樂記篇》
15. 《莊子‧讓王篇》
16. 商鞅,《商君書‧定分篇》
17. 韓非,《韓非子》,卷19
18. 韓非,《韓非子‧顯學篇》
19. 韓非,《韓非子‧大體第29》
20. 韓非,《韓非子‧心度》
21. 老子,《道德經‧司殺章第74》
22.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23. 西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
24. 南朝劉宋,范曄,《後漢書‧陳寵傳》
25. 唐,韋莊,《思帝鄉》
26. 唐,徐堅,《初學記‧刑罰篇》
27. 北宋,歐陽脩,《瀧岡阡表》
28.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29. 南宋,葉紹翁,《遊園不值》
二、日文
(一)、論著
1. 八木國之,《刑事政策原論》,酒井書店,1984年4月。
2. 八木國之,《增補新派刑法學現代的展開》,酒井書店,1991年2月。
3. 三原憲三,《死刑存廢論系譜》,成文堂,2003年12月版。
4. 三原憲三、齋藤靜敬編著,《刑事政策》,蘆書房,昭和57年4月10日,初版。
5. 大塚仁,《刑法にお新舊兩派理論》,日本評論社,昭和51年。
6. 大谷實,《刑法講義總論》,成文堂,2009年4月1日,新版,第3版。
7. 大谷實,《刑事政策講義》,弘文堂,1996年,第4版。
8. 大越義久,《刑法總論》,有斐閣,2007年3月15日,第4版。
9. 川端博,《刑法總論講義》,成文堂,2006年,第2版。
10. 山口厚,《刑法總論》,有斐閣,平成20年3月5日,第2版。
11. 山田秀雄,《あなたは「死刑」と言えますか》,株式會社プレジデント社,2009年5月24日。
12. 日本弁護士連合會編,《死刑停止求》,日本評論社,2005年12月。
13. 中山敬一,《刑法總論》,成文堂,2008年,第2版。
14. 木村光江,《刑法》,東京大學,1988年。
15. 今井猛嘉、小林憲太郎、島田聰一郎、橋爪隆,《刑法總論》,有斐閣,2009年1月30日,初版。
16. 永尾孝雄,《基礎法學概論》,法律文化社,2004年4月。
17. 正木亮,《死刑──消最後野蠻》,日本評論社,昭和56年9月。
18. 石塚伸一,《國際的觀點見終身刑─死刑代替刑終身刑諸問題》,龍谷大學矯正保護研究-,成文堂,2003年10月7日。
19. 田畑茂二郎、竹本正幸編,《國際人權條約‧宣言集》,東信堂,1994年,第2版。
20. 向江璋悅,《死刑廢止論研究》,法學書院,昭和39年12月。
21. 安平政吉,《責任主義刑罰理論》,酒井書店,1975年8月30日,再版。
22. 西田典之,《刑法總論》,弘文堂,2010年,第2版。
23. 吉永榮助,《經濟法學基礎(第一卷)》,中央經濟社,1974年10月。
24. 佐久間修,《刑法總論》,成文堂,2009年。
25. 青柳文雄,《刑法通論I總論》,泉文堂,昭和54年3月31日,第4版。
26. 前田雅英,《刑法總論講義》,財團法人東京大學,1998年5月1日,第3版。
27. 前坂俊之,《日本死刑白書》,三一書房,1990年4月。
28. 宮本倫好,《死刑大國》,亞記書房,1998年5月。
29. 森下忠,《犯罪者處遇課題》,成文堂,1988年。
30. 森下忠,《刑事政策各論(改訂版)》,成文堂,1994年9月20日,改訂版。
31. 森下忠、香川達夫、齋藤誠二,《日本刑事法理論展望上卷──佐藤司先生古稀祝賀》,信山社,2002年8月。
32. 植松正、川端博、曾根威彥、日高義博,《現代刑法論爭Ⅰ》,勁草書房,1997年,第2版。
33. 福田平、大塚仁,《刑法總論Ⅱ》,有斐閣,昭和57年8月。
34. 堀內捷三,《刑法總論》,有斐閣,2001年
35. 團藤重光,《刑法綱要總論》,創文社,1980年,修訂版。
36. 團藤重光,《死刑廢止論》,有裴閣,1992年11月。
37. 齊藤惠彥,《世界人權宣言現代》,有信堂,1984年。
38. 澤登俊雄、所一彥、星野周宏、前野育三,《新.刑事政策》,日本評論社,1993年。
39. 齋藤靜敬,《新版死刑再考論》,成文堂,昭和57年5月。
、期刊
1. 三井誠,《罪刑法定主義》,在《判例刑法研究第1卷》,有斐閣,昭和55年6月30日,初版。
2. 三原憲三,《死刑存廢論法的根據》,在《創價法學》,第7卷第1號。
3. 三原憲三,《死刑廢止趨勢》,收錄於朝章京一、阿部純二、下村康正、森下忠編,《刑事法學現代的展開》,法學書院,1992年6 月。
4. 小野清一郎,《刑罰本質にって》,在《刑罰本質てて‧そ他》,有斐閣,1955年。
5. 大野真義,《罪刑法定主義現代意義》,收錄於西元春夫、藤木英雄、森下忠編,《刑法學I總論重要問題》,昭和52年11月20日,初版。
6. 土本武司,《實証的死刑論》,在《法學──494號》,1996年。
7. 山內敏弘,《生命權死刑制度》,載於氏著,《人權‧主權‧平和》,日本評論社,2003年3月。
8. 木村龜二,《刑法目的機能》,在《刑法講座I犯罪一般刑罰》,日本刑法學會編集,有斐閣,昭和38年,修訂版。
9. 木村龜二,《死刑執行延期案再考》,在《法學──187號》,1971年8月。
10. 井上正治,《自由刑》,在《刑法講座I犯罪一般刑罰》,日本刑法學會編集,有斐閣,昭和38年6月5日,初版。
11. 平川宗信,《大野補足意見死刑廢止論》,在《法學教室》,第160號,1994年1月。
12. 石塚伸一譯,《-死刑廢止》,在《龍谷法學》,第32卷第4號,2000年3月。
13. 西原春夫,《死刑制度考》,在《法學教室》,第38號。
14. 村井敏邦,《段階的死刑廢除論の一例ミ死刑廢止論》,載於《中山研一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第4卷刑法の諸相》,中山研一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成文堂,1997年2月。
15. 岩井宜子,《日本死刑廢止論現狀》,在《》,第789號,1983年9月。
16. 青木人志,《死刑存廢論議比較法的接近》,載於《一橋論叢》,第115卷第4號。
17. 所一彥,《抑止刑科刑基準──犯罪論抑止──》,在《團藤重光博士古稀祝賀論文集》,第2卷,平場安治等編集,有斐閣,昭和59年3月25日,初版。
18. 松宮孝明,《今日お犯罪論刑罰論關係》,在《立命館法學》,第317號,2008年。
19. 柳重雄,《日弁連死刑制度問題取組課題》,在《自由正義》,第55卷第8號,2004年9月。
20. 香川達夫,《刑お刑適用規定》,收錄於氏著,《刑事立法批判》,成文堂,昭和54年4月25日,第1版。
21. 重井輝忠,《第五柏島丸事件》,載於《判例刑法Ⅰ總論》,成瀨幸典、安田拓人編,信山社,2010年。
22. 高井康行,《死刑執行一時停止論思》,載於《自由正義》,第55卷第9號,2004年9月。
23. 宮內裕,《刑罰保安處分》,收錄於《刑法講座I犯罪一般刑罰》,日本刑法學會編集,有斐閣,昭和38年。
24. 宮澤浩一,《刑事政策演習講座(24)死刑(そ二)》,在《警察學論集》,第44卷第4號,1991年3月。
25. 陳廣君,《我國死緩制度って》,在鈴木敬夫編,《中國死刑制度勞改造》,成文堂,1994年8月。
26. 堅田忠美,《死刑廢止道──死刑執行猶予制度提案》,在《法學新報》,第66卷第5號,昭和34年5月。
27. 菊田幸一,《非犯罪化(Kriminalisierung)》,收錄於三原憲三、齋藤靜敬編著,《刑事政策》,蘆書房,昭和57年4月10日,初版。
28. 植松正,《罪刑法定主義》,在《刑法講座I犯罪一般刑罰》,日本刑法學會編集,有斐閣,昭和38年,初版。
29. 飯田忠雄,《中國死刑執行猶予制度》,在《法律時報》,第42卷第6號,1970年5月。
30. 飯田忠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罰思想死刑執行猶予制度》,在《刑法雜誌》,第13卷第2、3、4號,1963年。
31. 福田雅章,《死刑執行關す運動意味(上)》,在《山梨學院大學法學論集》,第51號,2004年10月。
32. 福田雅章,《法務大臣死刑執行義務》,載於氏著,《日本社會文化構造權》,明石書店,2002年3月。
33. 橋爪信,《死刑制度巡狀況──州例中心》,在《判例》,第1148號,2004年7月。
34. 藤本哲也,《における死刑廢止》,在《比較法雜誌》,第21卷第1號,1987年。
35. 藤吉和史,《二十一世紀日本死刑》,載於三原憲一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三原憲一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成文堂,2002 年11月。
三、英文
1. Andrew Ashworth, 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Andrew Ashworth, Sentencing and Criminal Jus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3. Barry, Brian, Justice as Impartiality,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Barry, Brian, Theories of Justic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5. Buchanan, Allen E. , Marx and Justice, Totowa, NJ: Rowman and Allanheld publishers, 1982.
6. Campbell, Tom, Justice, Atlantic Highlands, NJ: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Inc. ,1982.
7. Cupit, Geoffrey, Justice as Fittingnes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8. David Ormerod, Smith and Hogan's Crimi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9. Deigh, David Dolinko,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Crimi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0. Ernest Van Den Haag, Punishing Criminals: Concerning a Very Old and Painful Ques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5.
11. Franklin Zimring and Gordon Hawkins, Capital Punishment and the American Agend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2. Forst, Rainer, Contexts of Justice, Translated by John M. M. Farrell,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13. Herring, Jonathan, Criminal Law,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14. Hurst Hannum, Guide to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ractice 2nd (ed), Univ.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2.
15. Jacqueline Martin, Tony Storey, Unlocking Criminal Law, Hodder Education, 2010.
16. Jeremy Bentha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London: Methuen, 1982.
17. John Sprack,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CriminalProced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8. Kathleen E. Mahoney &; Paul Mahoney, Human Rights in Twenty-First Century: A Global Challenge, Nijihoff, 1993.
19. LaFave, Wayne R. , Modern Criminal Law: Cases, Comments and Ques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 2001.
20. Loveless, Janet, Criminal Law: Text, Cases, and Materi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21. Monaghan, Criminal Law Directions, 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12.
22. Paul Sieghart,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Human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3. Monaghan, Nicola, Criminal Law: Direct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24. Murray, Rachel, Human Rights in Africa: From the OAU to the African Un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5. Norrie, Alan, Crime, Reason and Hist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Criminal Law, Cambridge Press, 2010.
26. Raphael, David, Justice and Liberty,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80.
27. 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8. Rawls, John, Justice as Fairn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9. Richard Card, Card, Cross &; Jones Crimi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30. Sichard Card, Crimi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31. Sterb, James P.(edited), Justice: Alternative Political Perspective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32. Thomas Buergenthal,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West, 1995.
33. Walzer, Michael, Spheres of Justice,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 1983.
34. Warnke, Georgia, Justice and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1922.
35. Wilson, William, Criminal La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1.
36. Young, Iris Marion, Justice and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四、德文
1. A. Mergen: Die Wissenschaft vom Verbrechen, 1961.
2. Arthur Kaufmann: Beiträge zur Juristischen Hermeneutik, 1984.
3. Arthur Kaufmann: Strafrecht zwischen Gestern und Morgen, 1983.
4. Baumann: Einführung in die Rechtswissenschaft, 7. Aufl., 1984.
5. Baumann/Weber/Mitsch: Strafrecht AT, 11. Aufl., 2003.
6. Claus Roxin: Sinn und Grenzen staatlicher Strafe, in: JuS, 1966.
7. Claus Roxin: Strafrecht AT, Bd.1, 4. Aufl., 2006.
8. F. Bauer: Das Verbrechen und die Gesellschaft, 1957.
9. Hassemer: Einfuehrung in die Grundlagen des Strafrechts, 1981.
10. H. Henkel: Die richtige Strafe, 1969.
11. H. Henkel: Einführung in die Rechtsphilosophie, 1964
12. Kindhäuser: Strafgesetzbuch, Lehr- und Praxiskommentar(3.Aufl.), 2006.
13. Lackner/Kühl: StGB Kommentar, 26. Aufl. , 2009.
14. Otto: Rechtsgutsbegriff und Deliktstatbestand, in: Müller-Dietz: Strafrechtsdogmatik und Kriminalpolitik, 1977.
15. Satzger, Schmitt und Wildmaier: StGB Kommentar(1. Aufl.), 2007.
16. Th. Lenckner: Strafe, Schuld und Schuldfaehigkeit, in: Handbuch der forensischen Psychiatrie, hrsg. v. H. Goeppiner u. H. Witter, Bd. I, 197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