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國簡帛副詞研究
作者:許名瑲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劉兆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戰國簡帛語法虛詞副詞Warring States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grammarfunctional wordsadverb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摘要
拙文研究戰國簡帛副詞,根據語義語法區分副詞為九類:範圍副詞、程度副詞、時間副詞、頻率副詞、否定副詞、情狀副詞、語氣副詞、敬謙副詞、關聯副詞等。考察副詞117個,出現頻率4397次。依描寫語法、結構分析,對各個副詞進行句法結構分析,描寫其語法現象、特色,並對個別副詞語法化歷程進行考索。研究結果顯示戰國簡帛副詞語法,其句法結構、語法功能,與上古漢語戰國、秦漢時期諸如《左傳》、《國語》、《論語》、《孟子》、《莊子》、《荀子》、《戰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史記》等傳世文獻,殊無二致。唯其用字習慣,大量使用假借字,字形結構多變,表現當代畛域分野語言特色,更多地反映戰國簡帛之為出土文獻,較能存真保留語言風貌的文獻載體特性。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adverbs appeared in excavated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50-221 BCE). Based on their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I classify the adverbs into nine categories: adverbs of range, degree, time, frequency, negation, manner, and interrogative adverbs, honorary adverbs, and relative adverbs. This study includes 117 adverbs appeared in 4397 instances in Warring States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Using the descriptive grammar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I analyze each adverb’s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describe its grammatical phenomen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several adverb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erm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 the adverbs in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are not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ransmitted tex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Qin (221-206 BCE) and Han (202 BCE-220 CE), such as Zuozhuan, Guoyu, Lunyu, Mengzi, Zhuangzi, Xunzi, Zhanguo ce, Han feizi, Lüshi chunqiu, and Shiji.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e graphic conventions. In excavated manuscripts, there are more borrowed graphs and graphs of different structure, reflecting the linguistic diversity of the period and preserved many more authentic linguistic features.
語料文獻
(一)出土簡帛文獻
湖北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河南文物考古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湖北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
湖北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
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湖北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簡楚》(北京:中華書局,2000)
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
河南文物考古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睡虎地秦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湖北文物考古所:《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
荊州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
甘肅文物考古所:《天水放馬灘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10)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馬王堆漢墓帛書﹝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M247)》(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陳偉:《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二)傳世文獻
傳世語料包括《詩經》、《尚書》、《論語》、《孟子》、《左傳》、《國語》、《孫子兵法》、《墨子》《老子》、《莊子》、《管子》、《晏子春秋》、《商君書》、《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子》、《史記》、《論衡》、《顏氏家訓》等,採用以下譯注本為底本。
屈萬里:
《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
《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
楊伯峻:
《論語譯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孟子譯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
《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5)
李零:《吳孫子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00)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5)
許維遹:
《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
《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三家注《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

主要參考文獻
劉師兆祐先生:
《中國的古文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3)
《文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
戴師璉璋先生:
〈今文尚書指稱詞探究〉,《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7期(1962)
〈尚書句首、句中、句末語氣詞探究〉,《淡江學報》3期(1964)
〈尚書介繫詞探究〉,《淡江學報》6期(1967)
〈尚書連接詞、複句關係詞探究〉,《淡江學報》7期(1968)
〈兩周金文語法研究〉,國科會獎助研究報告(1970)
〈詩經虛詞釋例〉,《淡江學報》11期(1973)
〈詩經語法研究〉,《中國學術年刊》1期(1976)
〈論語語法研究〉,國科會獎助研究報告(1978)
〈孟子語法研究〉,國科會獎助研究報告(1979)
〈殷周造句法初探〉,《師大國文學報》8期(1979)
〈左傳造句法初探〉,《師大國文學報》10期(1981)
〈古代漢語的語序變化〉,《中央研究院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1981)
〈語句分析的商榷〉,《教學與研究》7期(1985)
〈上古漢語的句法發展〉《中央研究院第二屆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1989)
丁聲樹:〈釋否定詞「弗」、「不」〉,《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下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1933)
大西克也:〈從方言的角度看時間副詞「將」「且」在戰國秦漢出土文獻中的分布〉,《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太田辰夫著,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374~375。
王力:
《漢語史稿》(臺北:泰順書局,1979)
《同源字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中國語法理論》(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
《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王力語言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王鍈:《近代漢語詞匯語法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王錦慧:《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疑問句比較研究》臺灣師大博士論文(1997)
白恩姬:《左傳否定句句法研究》臺灣師大博士論文(1994)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吉仕梅:《秦漢簡帛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
向熹:《簡明漢語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漢語語法論文集》(呂叔湘文集第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何莫邪:〈馬王堆《老子》和《秦律》殘卷的「弗」〉《古漢語研究》(1992)
何樂士:
《〈左傳〉虛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古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左傳範圍副詞》(長沙:岳麓書社,1994)
《古漢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佐豐:
《先秦漢語實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上古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李明曉:《戰國楚簡語法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武振玉:《兩周金文虛詞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10)
邱德修:
《上博楚簡容成氏注釋考證》(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3)
《上博楚簡(一)(二)字詞解詁》(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5)
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6)
易孟醇:《先秦語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周守晉:
《出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戰國秦漢表示完結的「已」補正〉,《語言學論叢》第27輯,頁213~323。
周法高:
《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
《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上)》(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
《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
周秉鈞:《古漢語綱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
季旭昇: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
《簡帛》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簡帛》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簡帛》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簡帛》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簡帛》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胡平生、李天虹:《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洪誠:《洪誠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姚振武:《晏子春秋詞類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高育花:《中古漢語副詞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7)
馬建忠:《馬氏文通》(臺北:河洛出版社,1978)
唐鈺明:
〈論先秦漢語被動式的發展〉《中國語文》(1985)
〈上古判斷句的變換考察〉《中國語文》(1991)
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曹廣順、梁銀峰、龍國富《祖堂集語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
晏昌貴:《簡帛數術與歷史地理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
張玉金:
《甲骨文語法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古代漢語語法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顯成主編:
《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2002)
《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2006)
《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8)
《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四輯(成都:巴蜀書社,2010)
《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五輯(成都:巴蜀書社,2010)
《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六輯(成都:巴蜀書社,2012)
陳偉:
《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燕說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陳承澤:《國文法草創》(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陳嘉凌:《〈楚帛書〉文字析議》,《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十一編第17、18冊(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0)
康瑞琮《古漢語語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崔立斌:《孟子詞類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崔永東:《兩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
黃珊:《荀子虛詞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程湘清:
《先秦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2)
《兩漢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馮春田:
〈《睡虎地秦簡》某些語法現象研究〉,《中國語文》(1984)
〈秦墓竹簡某些語法現象分析〉,《語言研究》(1986)
〈秦墓竹簡選擇問句分析〉,《語言研究》(1987)
〈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札記〉,《語言學論叢》8輯(1993)
葛佳才:《東漢副詞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5)
虞萬里:《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楊如雪:《支謙與鳩摩羅什譯疑問句研究》,臺灣師大博士論文(1998)
楊伯峻:
《中國文法語文通解》(臺北:鼎文書局,1980)
《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楊逢彬:《甲骨文語法學》(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
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楊樹達:
《高等國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詞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管燮初:
《殷墟甲骨刻辭語法研究》(北京:中國圖書公司,1953)
《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劉國忠:《走進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魏得勝:《〈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法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魏培泉:〈「弗」、「勿」拼合說新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一分(20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