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犯罪所得沒收與保全制度之研究---以程序規範為中心
作者:林宗志
作者(外文):Lin, Tzung- Chih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甘添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犯罪所得資產沒收沒收保全資產回復第三人Proceeds of CrimeAsset ForfeiturePreserve of ConfiscationAsset RecoveryThird Par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檢視我國沒收程序法制之規範現狀與實務運作之情形,體察現行法之缺失與實務運作之窘境,分別就犯罪所得保全程序機制之不足、第三人正當權利保障之缺漏以及欠缺非以定罪為基礎之沒收程序法制,提出檢討。透過國際公約的發展趨勢,進而為比較法上之考察,掌握犯罪所得沒收與保全之精髓及規範意旨。從憲法角度審視實體性基本權之程序保障,於現行刑事訴訟架構下,建構犯罪所得保全程序相關規範、建置第三人正當權利保障機制,以及引進非以定罪為基礎之沒收程序,從而就我國沒收程序法制規範不足之處,提出具體之修法建議。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asset forfeiture systems and legal practices in Taiwan. By addressing the deficiency of the current statutes an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legal practices,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preserve process regarding the proceeds of crime, the lack of protection of third party’s rights, and the vacuum of the non-conviction based forfeiture regime. Following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treaties, this dissertation outlines the spirit and the purpose of the confiscation and the preserve of the proceeds of crime through a comparative legal prospec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itutional law, this dissertation further examines the procedural safeguards of substantive fundamental rights. Under the current structure of criminal procedure law, this dissertation proposes a new system regarding the preserve of the proceeds of crime and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third party’s legitimate rights, and the adoption of the non-conviction based forfeiture system. In conclusion, this dissertation provides a legislative reform proposal in reply to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current asset forfeiture system in Taiwan.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一)繁體中文
1.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臺北市,元照,2004年9月。
2. 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臺北市,承法出版文化,2012年4月。
3. 李傑清,「沒收犯罪所得之程序法制與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以台、日扣押法制的比較法考察為核心」,臺北市,元照,2010年10月。
4. 李建良,「人權思維的承與變---憲法理論與實踐(四)」,臺北市,新學林,2010年9月。
5.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臺北市,元照,2005年10月。。
6. 李惠宗,「權力分立與基本權保障」,臺北市,韋伯文化,1999年3月。
7. 李昌珂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1995年5月。
8. 吳協展、林宗志,「英國犯罪所得查扣法制及組織」,法務部出國報告,2010年2月。
9. 吳協展,「美國犯罪所得單獨沒收之法制研究」,公務出國報告,2009年3月。
10.吳麗琪譯,Claus Roxin著,「德國刑事訴訟法」,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年11月。
11.林輝煌,「刑事審判之證明負擔及證明程度」,臺北市,元照,2011年11月。
12.林山田,「刑罰學」,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年5月。
13.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臺北市,作者自版,2001年12月。
14.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總論篇)」,臺北市,作者自版,2013年9月,第7版。
15.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各論篇)」,臺北市,作者自版,2013年9月,第7版。
16.林孟皇,「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臺北市,元照,2010年1月。
17.林銘寬、黃耀白、林宗志、陳啟明,「出席亞太防制洗錢組織(APG)舉辦之防制洗錢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新修訂國際標準研討會」,公務出國報告,2012年7月。
18.尚光琪、許怡萍、陳啟明,「參加2012年『亞太防制洗錢組織』洗錢態樣及建構反洗錢/資恐能力研討會出國報告」,公務出國報告,2012年12月。
19.邱智宏,「美國財產沒收制度之研究」,法務部公務出國報告,2011年9月,25頁。
20.法務部綜合規劃司編輯,「100年度法務研究選輯」,臺北市,法務部,2012年11月。
21.法務部調查局94年度洗錢防制工作年報,臺北縣,法務部調查局,2006年5月。
22.「法務部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的趨勢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2013年10月。
23.「法務部98年度犯罪所得之扣押與沒收實務研討會」會議資料,2009年8月。
24.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年9月。
25.姜悌文,「跨境案件犯罪所得分配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2012年1月。
26.荊知仁,「美國憲法與憲政」,臺北市,三民書局,1993年9月,第3版。
27.黃朝義,「刑事訴訟法」,臺北市,新學林,2013年4月,第3版。
28.許玉秀,「論正當法律程序」,臺北市,軍法專刊社,2011年10月。
29.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二)」,臺北市,元照,2007年1月。
30.許澤天、薛智仁譯,Hans-JürgenKerner著,「德國刑事追訴與制裁」,臺北市,元照,2008年11月。
31.湯德宗,「行政程序法論—論正當行政程序」,臺北市,元照,2003年10月。
32.郭瑜芳,「查扣犯罪資產法制之研究---以扣押物之管理為中心」,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101年度機關自行研究報告,2012年12月。
33.葉俊榮,「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臺北市,翰蘆,1997年11月。
34.蔡墩銘,「德日刑法典」,臺北市,五南,1993年12月。
(二)簡體中文
1. 王俊梅,「美國民事沒收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2. 何凡,「刑事沒收研究---國際法與比較法之視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3月。
3. 黃風,「資產追回問題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4. 黃風、趙林娜主編,「境外追逃追贓與國際司法合作」,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5. 陳光中主編,「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與反腐敗公約程序問題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6. 張士金,「資產追回國際法律合作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7. 張磊、梁文鈞、羅海珊譯,「英国2002年犯罪收益追繳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二、期刊專論
(一)繁體中文
1. 王兆鵬,「法官審核搜索票之權責」,司法週刊,第1041期,2001年7月。
2 . 王乃彥,「論刑事程序之限制出境」,警大法學論集,第24期,2013年4月。
3. 李傑清,「沒收被告以外第三人涉及刑事案件之財產的程序法制」,收錄於氏著沒收犯罪所得之程序法制與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以台、日扣押法制的比較法考察為核心,臺北市,元照,2010年10月。
4. 李傑清,「扣押財物或禁止處分財產之程序法制」,收錄於氏著沒收犯罪所得之程序法制與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以台、日扣押法制的比較法考察為核心,臺北市,元照,2010年10月。
5. 李傑清,「沒收洗錢犯罪所得的實體與程序」,收錄於氏著沒收犯罪所得之程序法制與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以台、日扣押法制的比較法考察為核心,臺北市,元照,2010年10月。
6. 李傑清,「金融帳戶之凍結、扣押或禁止處分」,收錄於氏著沒收犯罪所得之程序法制與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以台、日扣押法制的比較法考察為核心,臺北市,元照,2010年10月。
7. 李建良,「論基本權利之程序功能與程序基本權」,收錄於氏著人權思維的承與變---憲法理論與實踐(四),臺北市,新學林,2010年9月。
8. 李惠宗,「從基本權功能論司法獨立與訴訟基本權之保障」,收錄於氏著權力分立與基本權保障,臺北市,韋伯文化,1999年3月。
9. 吳天雲,「洗錢防制法沒收屬於第三人犯罪所得的實體與程序問題」,律師雜誌,第320期,2006年5月。
10.吳天雲,「無形財產利益的沒收範圍與方法」,收錄於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臺北市,承法出版文化,2012年4月。
11.吳天雲,「大陸刑事訴訟法單獨宣告沒收制度的檢討---兼論對兩岸刑事司法互助的影響」,法學叢刊,第229期,2013年1月。
12.吳天雲,「沒收毒品犯罪所得問題的法制面探討」,收錄於法務部98年度犯罪所得之扣押與沒收實務研討會會議資料,2009年8月。
13.吳天雲,「日本麻藥特別法---控制下交付、洗錢罪及沒收追徵制度」,刑事法雜誌,第48卷第2期,2004年4月。
14.吳協展,「美國犯罪所得民事沒收法制之介紹」,檢察新論,第6期,2009年7月。
15.吳耀宗,「德國刑法追徵(Verfall)制度之研究---兼論我國現行刑事沒收法制之『追徵』相關規定」,刑事法雜誌,第45卷第3期,2001年6月。
16.吳俊毅,「因違法行為沒收(Verfall)之法律性質---以德國刑法第73條及73條a-e作出發」,收錄於法務部調查局94年度洗錢防制工作年報,臺北縣,法務部調查局,2006年5月。
17.林輝煌,「建構有效打擊利得犯罪法制---美國『民事沒收充公』制度之借鏡」,法學叢刊,第57卷第2期,2012年4月。
18.林鈺雄,「對第三人之身體檢查處分---立法原則之形成」,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4期,2003年11月。
19.林孟皇,「論犯罪所得的扣押、追繳、沒收、追徵與抵償」,收錄於氏著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臺北市,元照,2010年1月。
20.林宗志,「從傳聞法則論共犯偵訊程序」,檢察新論,第2期,2007年7月。
21.林宗志,「法務部積極推動查扣犯罪所得、徹底剝奪不法利得」,檢協會訊,第76期,2012年4月。
22.邱智宏,「建立跨部會專責聯繫機制-強化查扣犯罪所得」,100年度法務研究選輯,臺北市,法務部,2012年11月。
23.法務部,「我國加入亞太地區追討犯罪所得機構網絡(ARIN-AP)」,檢協會訊,第99期,2014年3月。
24.柯耀程,「扣押問題的定性與思辯」,高大法學論叢,第6卷第2期,2011年3月。
25.張明偉,「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以美國法為基礎」,檢察新論,第9期,2011年1月。
26.許宗力,「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收錄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臺北市,元照,2007年1月。
27.湯德宗,「憲法上的正當程序保障」,收錄行政程序法論—論正當行政程序,臺北市,元照,2003年10月。
28.郭介恒,「正當法律程序—美國法制之比較研究」,收錄於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市,三民書局,1998年9月。
29.許恆達,「非定罪之犯罪所得沒收:借鏡德國及美國法制」,收錄於法務部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的趨勢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2013年10月。
30.康樹正,「沒收第三人所有物之程序規範---日本最高法院1962年11月28日大法庭判決評釋」,法令月刊,第60卷第1期,2009年1月。
31.陳愛娥,「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9卷第3期,2004年3月。
32.陳文琪,「追討犯罪不法所得---沒收制度之法制建構」,檢察新論,第12期,2012年7月。
33.郭瑜芳,「非以定罪為基礎之資產沒收」,檢察新論,第12期,2012年7月。
34.靳宗立,「犯罪所得之剝奪與沒收、追徵、追繳、抵償制度之檢討」,檢察新論,第5期,2009年1月。
35.曾淑瑜,「犯罪所得沒收追徵及保全程序之研究」,軍法專刊,第58卷第2期,2012年4月。
36.曾淑瑜,「犯罪收益之沒收與保全---從日本法之觀點探論」,月旦法學,第144期,2007年5月,
37.廖先志,「英國沒收制度與沒收範圍簡介」,檢察新論,第5期,2009年1月。
38.蔡秋明「資產沒收法制之演進與國際趨勢」,檢協會訊,2011年11月,第71期。
39.薛智仁,「沒收之定位與從屬性(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98期,2007年9月。
40.薛智仁,「德國刑法的從刑與附屬效果---以禁止駕駛為主」,月旦法學雜誌,第149期,2007年10月。
(二)簡體中文
1. 楊正萬,「境外追逃、追贓的幾個問題思考」,收錄於境外追逃追贓與國際司法合作(黃風、趙林娜主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1月。
2. 劉靜坤,「英國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刊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4年2月21日。

三、學位論文
1 .吳天雲,「沒收犯罪所得的課題與展望」,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系博士論文,2011年7月。
2 .林炤宏,「防制重大金融犯罪之研究---以犯罪所得剝奪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9月。
3 .林俊杰,「論犯罪所得及得為證據物品之扣押」,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4 .周俞宏,「論犯罪所得之剝奪」,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5 .魏武群,「洗錢防制法上有關禁止處分制度之研究---以沒收保全為中心」,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

貳、日文文獻
一、書籍
1. 大塚 仁、河上和雄、佐藤文哉、吉田佑紀編,「大コンメンタール刑法 第1巻」,東京都,青林書院,2004年10月,第2版。
2. 町野 朔、林 幹人編,「現代社会における沒收‧追徴」,東京都,信山社,1996年2月。
3. 三浦 守、松並孝二、八澤健三郎、加藤俊治,「組織的犯罪対策関連三法の解說」,東京都,法曹会,2001年11月。
4. 野中俊彥、中村睦男、高橋和之、高見勝利,「憲法Ⅰ」,東京都,有斐閣,2012年3月,第5版。
5. 川端 博,「刑法総論講義」,東京都,成文堂,2006年2月,第2版。
6. 川端博,「刑事訴訟法講義」,東京都,成文堂,2012年3月。
7. 池田 修、前田雅英,「刑事訴訟法講義」,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2012年2月,第4版。
8. 平野龍一編,「刑法判例百選Ⅰ 總論」,別冊ジュリスト,第57號,東京都,有斐閣,1978年2月。
9. 芦部信喜、高橋和之編,「憲法判例百選Ⅰ」,第2版,別冊ジュリスト,第95號,東京都,有斐閣,1988年1月。
10.高橋和之、長谷部恭男、石川健治,「憲法判例百選Ⅱ」,別冊ジュリスト,第187號,東京都,有斐閣,2007年3月,第5版。
11.井上弘通、西田時弘,「沒収保全及び追徴保全に関する実務上の諸問題」,東京都,法曹会,2004年4月。
12.藤永幸治等編,「大コンメンタ-ル刑事訴訟法」,第8卷,東京都,青林書院,1999年2月。

二、期刊專論
1. 西田典之,「ドイツの沒収‧剝奪制度」,ジュリスト,第1019號,1993年3月。
2. 西田典之,「ドイツにおける利得剝奪制度の改正」,收錄於現代社会における沒收‧追徴(町野 朔、林 幹人編),東京都,信山社,1996年2月。
3. 出田孝一,「§19(沒収)」,收錄於大コンメンタール刑法 第1巻(大塚 仁、河上和雄、佐藤文哉、吉田佑紀編),東京都,青林書院,2004年10月,第2版。
4. 山口 厚, 「わが国における沒收‧追徴制度の現状」,收錄於現代社会における沒收‧追徴(町野 朔、林 幹人編),東京都,信山社,1996年2月。
5. 松井茂記,「第三者所有物之沒収とデュ-・プロセス」,憲法判例百選Ⅰ(芦部信喜、高橋和之編),第2版,別冊ジュリスト,第95號,東京都,有斐閣,1988年1月。
6. 松井茂記,「第三者所有物の沒収と告知、聽聞---第三者所有物沒収事件」,憲法判例百選Ⅱ(高橋和之、長谷部恭男、石川健治編),第5版,別冊ジュリスト,第187號,東京都,有斐閣,2007年3月。
7. 松並孝二,「組織的犯罪対策三法の概要」,現代刑事法,第7號,1999年11月。
8. 古田佑紀,「無形の財產的利益の剝奪」,判例タイムズ,第561期,1985年10月。
9. 野坂泰司,「適正手続の保障と第三者の権利の主張」,法学教室,第297號,2005年6月。
10.田宮 裕,「第三者沒収」,收錄於刑法判例百選Ⅰ 總論(平野龍一編),別冊ジュリスト,第57號,東京都,有斐閣,1978年2月。
11.藤木英雄,「第三者の所有物に対する没収をめぐる問題点-第三者没収その法理的検討と判決」,法律のひろば,第16卷2号,1963年2月。
12.佐伯仁志,「アメリカ合眾國の沒收制度」,收錄於現代社会における沒收‧追徴(町野 朔、林 幹人編),東京都,信山社,1996年2月。
13.臼木 豊,「沒収‧追徵と第三者保護を巡る諸問題」,收錄於現代社會における沒収‧追徵(町野 塑=林 幹人編),東京都,信山社,1996年2月。
14.渡辺咲子,「第三者所有物沒收手続応急措置法」,收錄於大コンメンタ-ル刑事訴訟法,第8卷,東京都,青林書院,1999年2月。
15.李傑清,「日本組織の犯罪対策における不法利益剥奪規定の研究」,育達研究叢刊,第5、6期合刊,2003年11月。
16.原田義久、猪原誠司,「組織的犯罪処罰法及び刑事訴訟法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の概要について」,警察学論集,第53巻1号,2000年1月。
17.加藤久雄,「組織的犯罪対策法実体法的側面---加重処罰、マネーロンダリング、収益の沒収等」,現代刑事法,第7號,1999年11月。

參、英文文獻
1. CASSELLA, STEFAN D., An overview of asset forfei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IVIL FORFEITURE OF CRIMINAL PROPERTY: LEGAL MEASURES FOR TARGETING THE PROCEEDS OF CRIME 23-51 (Simon N.M. Young ed., 2009).
2. CASSELLA, STEFAN D. ASSET FORFEITURE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JURISNET, LLC, 2007).
3. EDGEWORTH, DEE R., ASSET FORFEITURE: PRACTICE AND PROCEDURE IN STATE AND FEDERAL COURT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2004).
4. GREENBERG THEODORE S. & SAMUEL, LINDA M.& GRANT WINGATE & GRAY, LARISSA, STOLEN ASSET RECOVERY: A GOOD PRACTICES GUIDE FOR NON-CONVICTION BASED ASSET FORFEITURE (THE WORLD BANK, 2009).
5. LEVY, LEONARD W., A LICENSE TO STEAL: THE FORFEITURE OF PROPERT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6).
6. SIMSER, JEFFREY, Perspective on Civil Forfeiture, in CIVIL FORFEITURE OF CRIMINAL PROPERTY: LEGAL MEASURES FOR TARGETING THE PROCEEDS OF CRIME 13-20 (Simon N.M. Young ed., 2009).
7.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GUIDE TO EQUITABLE SHARING FOR STATE AND LOCAL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CRIMINAL DIVISION, ASSET FORFEITURE AND MONEY LAUNDERING SECTION, 2009).

肆、網頁
1.監察院
http://www.cy.gov.tw/AP_HOME/Op_Upload/eDoc/調查報告/101/101000228調查報告-掛網.pd
2.法務部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58976&ctNode=27518&mp=001
3.法務部調查局
http://www.mjib.gov.tw/mlpc/document/03/0301/03-01-02c.pdf
4.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
http://www.unodc.org/pdf/convention
5.亞太防制洗錢組織
http://www.apgml.org
6.打擊清洗黑錢行動特別組織
http://www.fatf-gafi.org/pages/aboutus/historyofthefatf/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