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儒家式的圓教:劉蕺山的氣論思想
作者:陳憲中
作者(外文):Chen-hsien Chung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祖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理氣為一圓教天台宗詭譎相即the integration of Li and Chiperfect teachingTiantai Buddhismparadoxical ident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文主要是以劉蕺山的氣論思想為主,試圖說明其理氣圓融一滾的思想可作為儒家式的圓教型態。在對於劉蕺山氣論思想的詮釋中,許多學者皆是從唯氣論或者是心學的角度出發,解釋其氣論思想,然而上述兩種詮釋觀點皆無法充分妥善的展示劉蕺山思想的全幅內容,且亦無法突顯出其思想不同於其他宋明儒者的特色,因此,本文的探討以其理氣圓融為一的氣論思想作為問題的出發點,並且以天台宗圓教強調「不斷斷」的詭譎思想作為一理論參照系,由此以說明在劉蕺山對於理氣關係的論述中,此二者並非是分析或綜合的關係,而是在一詭譎的脈絡下圓融的相即為一,此種氣論思想正是劉蕺山不同於其他儒者的理論特色,由此而能和程朱之理學與陸王之心學區隔出來,成為一第三系的思想,而此種強調詭譎相即的氣論思想則可以成為一儒家式的圓教。
The dissertation concentrating on the Chi thinking of Liu Ji-Shan is trying to explicate why the theory of the integration of Li and Chi can be the perfect teaching modality of Confucianism. Of all the interpretations as to the Chi thinking of Liu Ji-Shan, many researchers base their stances on Chi theory or Xinxue to explain his Chi thinking. However, the two viewpoints mentioned above are not sufficient to exhibit the complete contents of Liu Ji-Shan's doctrine, thus failing to show how the doctrine and other Neo-Confucianism theories differ in features. Therefore, the discourse of the dissertation takes the theory of Li and Chi as an inception and employs the “cutting off without cutting” thinking of the Tiantai perfect teaching as reference to jus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 and Chi is not analytic or synthetic but paradoxical. Accordingly, Liu Ji-Shan ‘s Chi thinking becomes another new sect owing to the fact that his thinking entirely varies from Lixue and Xinxue in characteristics. The paradoxical identity, Chi thinking, becomes the perfect teaching of Confucianism as a result.
1.古籍文獻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王 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85。
王 畿:《王龍溪先生全集》三冊,台北:廣文書局,2000。
朱 熹:《朱子語類》八冊,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鹅湖出版社,1984。
:《朱子文集》十冊,台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胡 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陸九淵:《陸象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79。
張 載:《張載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程 頤:《易程傳》,台北:世界書局,1982。
程 顥、程 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十二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劉宗周:《劉宗周全集》六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86。
羅汝芳:《羅汝芳集》二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智顗:《法華玄義》,大正藏33冊。
《法華文句》,大正藏34冊。
《摩訶止觀》,大正藏46冊。
湛然:《法華玄義釋籤》,大正藏33冊。
《法華文句記》,大正藏34冊。
《十不二門》,大正藏46冊。
知禮:《十不二門指要鈔》,大正藏46冊。
《四明十義書》,大正藏46冊。
2.近人專著
王開府:《胡五峰的心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
王立新:《胡宏》,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方祖猷:《王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尤惠貞:《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慧菴論學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99。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
:《佛性與般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
:《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
牟宗三譯:《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再版。
:《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二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
向世陵:《善惡之上—胡宏性學理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朱漢民:《湘學原道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湖湘學派本體論的實學特色〉,《中國文化月刊》,160期,1993年2月。
安藤俊雄著、演培法師譯:《天臺性具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89。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中國佛教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法華玄義的哲學與綱領》,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中道佛性詮釋學─天台與中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
吳 震:《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
:〈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19卷2期,2001年12月。
:〈劉蕺山論惡之根源〉,現收入鍾彩鈞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
:〈「情欲解放」乎:論劉蕺山思想中的情〉,收入熊秉真、張壽安編:《情欲明清─達情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再論儒家思想中的「內在超越性」問題〉,現收入劉述先主編:《中國思潮與外來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東方朔:《劉宗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8。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李淳玲:《康德哲學問題的當代思索》,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4。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2004。
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林啟屏:《儒家思想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
林月惠:
:《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
:〈劉蕺山對《大學》〈誠意〉章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期,2001年9月。
:〈劉蕺山「慎獨」之學的建構——以《中庸》首章的詮釋為中心〉,《台灣哲學研究》4期,2004年4月。
:〈劉蕺山論「喜怒哀樂——兼論其在身心修養之意義」〉,《法鼓人文學報》,創刊號,2004年7月。
:〈從宋明理學的「性情論」考察劉蕺山對《中庸》「喜怒哀樂」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期刊》25期,2004年9月。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韋漢傑:《天台智顗的佛學思想─法界圓融》,台北:文津出版社,2010。
衷爾鉅:《蕺山學派哲學思想》,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8。
秦家懿:《王陽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張立文:《宋明理學硏究》,北京:人民大學,1985。
張 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陳榮捷:《新儒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
:《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
:《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朱熹》,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宋明理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1。
:《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3。
陳立驤:《宋明儒學新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5。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四冊,台北:三民書局,200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馮耀明:《「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的觀點看當代新儒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1。
黃振華:《論康德哲學》,台北:時英出版社,2005。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1。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
:〈劉宗周「四句」的詮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八卷第三期,1998。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曾 亦:《本體與工夫─湖湘學派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鹅湖出版社,1998。
:〈胡五峰之體用論與朱子「中和舊說」的關係〉,現收入《含章光化──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頁21-58。2002年12月。
:〈康德道德哲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儒學與康德」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04年8月。
:〈羅近溪思想的當代詮釋〉,《鹅湖學誌》37期,2006年9月。
:〈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當代儒學研究》第1期,2007年1月。
:〈從康德哲學看劉蕺山的思想〉,第二屆兩岸三地人文社會科學論壇,國立中央大學,2007年11月。
:〈論蕺山是否屬「以心著性」之型態〉,《鵝湖學誌》39期。
:〈從王學的流弊看康德道德哲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鵝湖學誌》第33期,2004年12月。
:〈黃梨洲對劉蕺山思想的承繼與發展〉,現收入楊祖漢、楊自平著:《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與Airitit Press共同出版,2011。
:〈程明道、胡五峰思想中的圓教涵義─順牟宗三先生之說進一解〉,現收入景海峰編:《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
:〈格物與豁然貫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現收入鍾彩鈞編:《朱子學的學術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頁241-244。
:〈宋儒的靜坐說〉,《台灣哲學研究》第四期,2004年3月
:〈檢證氣學—理學史脈絡下的觀點〉,《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276-277。
:《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黃宗羲心學的定位》,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理學的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0。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錢 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鍾彩鈞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島田虔次著,蔣國保譯:《朱子學與陽明學》, 西安:陝西師大出版社,1986。
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溝口雄三著,陳耀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