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婚姻事件裁判之性別研究—以花蓮地區離婚判決為例
作者:蔣駿
作者(外文):Chun Chiang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
指導教授:王采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性別主流化女性主義法學多元文化家事婚姻事件性別意識花蓮地方法院Gender MainstreamingFeminist JurisprudenceFamily & Marriage CasesMulticulturalismGender ConsciousnessHualien District Cour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以2005年司法機關開始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前後為判決文本觀察期間,選取台灣花蓮地方法院94年、97年及99之婚姻裁判中「離婚」案件作為研究文本進行婚姻事件裁判之性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女性主義法學及多元文化理論為立論基礎,透過文本論述分析及深入訪談方式,分析判決文本中之性別圖像、性別文化特徵及家事法庭法官對於婚姻事件審理的性別意識。
研究發現:第一,花蓮地區婚姻事件裁判性別圖像特徵為:(一)法的形式意義優先於實質判准意識;(二)審理性別價值觀建構於婚姻制度與家庭倫理的不可分性;(三)性別權利審理意識以平等原則為主,差異原則為例外;(四)家事法庭逐漸呈現以女性法官為主的司法審理環境。第二,花蓮地區婚姻事件裁判性別文化特徵包括:(一)性別刻板文化仍是制度性的主流審理意識;(二)當事人之性別人格權逐漸為家事法庭所重視;(三)家事事件判決趨向多元化的發展;(四)司法專業主義仍優先於社會情感;(五)判決缺乏對於族群、性別與階級的特殊性觀照;(六)94年判決重視性別權利的共同性,婚姻身分的不可分割性,97年判決開始融入婚姻的公共性及契約性,強調性別平權的重要,99年判決強調個人的生存價值及多元文化的尊重。第三,法官審理之性別意識脈絡途徑分別為:(一)經驗性途徑:法官雖依法審判,但面對家事婚姻事件仍會思考自我或社會上的生活經驗,建構部分審理意識型態。(二)制度性途徑:法官面對修正後的新法令如何理解詮釋依法仍獨立審判。(三)社會性途徑:部分法官的性別意識非自體制發展而是受到社會力影響。(四)反身性途徑:法官仍企圖與社會對話及自我反思性別正義的價值。(五)教育性途徑:法官審理案件確實存有社會知識不足的盲點,且針對開設法律專業以外科目、研習制度、專業法官證照設計等制度仍有批判聲音,惟就性別主流化相關研習法官們仍給予正面肯定。
This study covers the period of judgment observ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Gender Mainstreaming Policy implemented by the judiciary in 2005. It selects divorce cases handled by the Taiwan Hualien District Court in 2005, 2008 and 2010 as the research topic in the gender study of judgments in marriage cases. This study applies the Feminist Jurisprudence and Multicultural Theory as research method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which analyzes gender image, gender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the Family Court judges with regard to judgment in marriage cases by undertaking discours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gender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judgment in marriage cases handled by the Hualien District court involve: (1) the formal interpretation of law precedes substantive criteria consciousness; (2) trial gender values are based on the insepar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arriage system and family ethics; (3) consciousness of gender rights considers equality as the main principle and difference as an exceptional principle; and (4) there are a growing number of female judges in the Family Court.
Secondly, the gender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judgment in marriage cases handled by the Hualien District court include: (1) gender stereotype is still the institutional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2) gender and personality rights of parties involved are slowly gaining the Family Court’s attention; (3) Judgments in family matters point to diversity; (4) judicial professionalism still precedes social emotions; (5) there is lack of attention to judgments pertaining to ethnic groups, gender and class; and (6) judgment in 2005 focused more on intercommunity rel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gender rights as well as inalienability rights concerning marriage and identity. In 2008, publicity and contractual nature of marriage were integrated and gender equality was emphasized. In 2010,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survival and respect for multiculturalism were promoted.
Thirdly, gender-consciousness and approaches to bench trials specify: (1) Empirical Approach: Although a judge hears a ca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he/she is still influenced by the ideology as he/she considers his/her social/life experience when handling family or marriage cases. (2) Systematic Approach: Interpreting and explaining new revised decrees. (3) Social Approach: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some judges is influenced by social forces rather than system development. (4) Reflective Approach: Judges tend to rely on public opinion and reflect on the value of gender justice. (5) Educational Approach: Judges may have insufficient social knowledge when hearing cases. There are still criticisms for systems such as setting subjects except the legal profession, study system, certification and the license design for professional judges, etc. Judges who address the issue of gender mainstreaming are viewed positively.
一、中文部分
尤美女(1999)。從婦女團體的民法親屬篇修法運動談女性主義法學的本土實踐。律師雜誌,313,73-82。
尤美女(2007)。從婦運法律改革談女性主義--法學的本土實踐。載於(編),現代身份法之基礎理論:戴東雄大法官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15-42)。台北:元照。
孔繁鐘(2010)。分辨同理心及同情心(Empathy and Sympathy)。http://tw.myblog.yahoo.com/kfJ36-kfJ36/article?mid=202&prev=203&next=-1下載時間2013.3.17。
王美書(2007)。民事保護令法庭經驗之研究--以法官與受暴婦女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譯)(2007)(Matthew David & Carole D. Sutton著)。研究方法的基礎。台北:韋伯。
王泰升(2004)。二十世紀台灣法律的發展:邁向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載於王泰升,台灣法的世紀變革(頁355-356)。台北:元照 。
王泰升(2006)。台灣近代憲政文化的形成:以文本分析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36(3),1-49。
王曉丹(2004)。女性「權利」與兩性平等--從三則大法官會議解釋談起。論文發表於元培科學技術學院主辦兩性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6月5日,元培科學技術學院。
王曉丹(2006a)。台灣親屬法的女性主義法學發展--以夫妻財產制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大學法律院主辦「第六屆東亞法哲學研討會。2006年3月26日,台灣大學法學院。
王曉丹(2006b)。從法社會的觀點論女性主義立法行動-女性主義法學在台灣的實踐及其法律多元主義的面貌。東吳法律學報,19(1),51-78。
王曉丹(2007)。性別與法律。載於游美惠、黃淑玲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論文集(頁158-176)。台北:巨流。
王曉丹(2008a)。性別與法律之法學實證分析--婚姻移民受暴婦女與民事保護令之實務操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96-2414-H-005-001-)。
王曉丹(2008b)。法律敘事的女性主義法學分析—最高法院二十三年上字第四五五四號判例之司法實務。政大法學評論,106,1-70。
王曉丹(2008c)。台灣審判法律文化中的法律多元-以家庭保護令審理庭為例。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主辦司法制度實證研究研討會。2008年6月21日,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
王曉丹(2008d)。當代台灣法律文化的轉化--- 以家暴保護令審理庭為例。載於黃 國昌主編,2008司法制度實務研究(編)。台北:中央研究院。
王曉丹(2010)。法社會性的失落與追尋──初探台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政大法學評論,
115,1-46。
王秋嵐、杜瑛秋。(2005)。家暴法六週年進行曲。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第191
期女性電子報—焦點話題。檢索日期:2012.10.28,取自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89-3.htm。
王宏仁(2000)。階層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載於「全
球化下的主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
會學系。
白秀雄、方孝鼎(2010)。外籍配偶與家庭政策研究報告。台北:國際社會福利
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甘添貴(2001)。體系刑法各論(1)。台北:中興大學法學叢書。
史慶璞(2007)。法院組織法。台北:五南。
但昭偉、蘇永明(2003)。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台北:五南。
吳元曜(2005)。淺談女性主義法學與我國法律之改革。律師雜誌,313,2-4。
吳佳綺(譯)(2010)(Graham R. Gibbs著)。質性資料的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吳煜宗(2007)。台灣民事舊慣的法化過程—婚姻法制近代化筆記。載於戴東雄大法官七
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身份法之基礎理論:戴東雄大法官七秩華誕祝
壽論文集(頁75-94)。台北:元照。
吳嘉苓、雷文玫、陳美華、彭渰雯、賴友梅、鄧佳蕙(2000)。一九九九台灣女權報告。
台北: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呂麗慧(2007)。婚姻破綻之認定。載於戴東雄大法官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身份法之基礎理論:戴東雄大法官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95-114)。台
北:元照。
李立如(2006)。女性主義法學與親屬法的發展--法律是否也有性別傾向?司法改革雜
誌,63,35-40.。
李立如(2007)。婚姻家庭與性別平等—親屬法變遷的觀察與反思。政大法學評論,95,
201。
李典穎(2007)。法官背景與家暴案件見解之相關性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李政賢等(2007a)譯。Uwe Flick(2002)。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李政賢(2007b)譯。Kathleen B. DeMarrais(1998)。透視質性研究:18位研究者
的反思。台北:五南。
李美華譯(1998)。Earl Babbie 著(199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
英出版社。
李苹綺譯(1998)。James A. Banks著(1994)。多元文化教育概述。臺北:心理。
官曉薇、高培桓譯(2000)。Judith Bear著(1999)。法律之前的女性/建構女性主義法理學。台北:商周出版。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臺灣社會研究。
林火旺(1998)。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載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頁379-
409)。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
林火旺(2005)。正義與公民/自由主義的觀點。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出版。
林本炫、何明修編(2004)。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台北:五南。
林本炫、周平(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出版。
林洲富(2002)。論家事法庭之調解實務。律師雜誌,274,79-88。
林翰緯(2003)。由女性主義法學檢視我國墮胎法律制度。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邱誌勇 許夢芸譯(2007)。Jeff Lewis 著(2002)。 細說文化研究基礎。台北:韋
伯 。
周明泉(2004)。伽達瑪「哲學詮釋」與哈伯瑪斯「批判理論」的論戰-從《真理與方法》
開展的論諍)。當代雜誌,197。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2003)。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
著(1990)。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
姚大志譯(2002)。John Rawls著(2001)。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台北:左岸文
化。
施慧玲(2001)。論我國家庭法之發展與研究。載於施慧玲(著)家庭、法律、福利國
家:現代親屬法身份法論文集(頁36-88 )。台北:元照。
施慧玲(2004)。家庭法律社會學論文集。台北:元照。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6。
郝鳳鳴、王泰升、李仁淼(2008)。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法律學門2008 年研
究方法研習會議紀要,10(2),137-144。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台北:麗文文化。
高淑貴(1998)。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張可婷譯(2010)。Tim Rapley(2007)著。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台北:韋伯
文化。
張安箴(2008)。從陳冠希裸照事件談起---價值與法律及社會交鋒。全國律師,12(5),23-32。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載於薛天棟編,台灣的
未來(頁,223-274)。台北:華泰。
張茂桂(2008)。多元文化主義在台灣與其困境。載於沈憲欽編,知識分子的省思與對話(頁310-325)。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
張輝潭(2006)。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一個歷史的觀點 。台北:印書
小舖 。
張晉芬(2003)。性與性別社會學研究。載於王振寰編,台灣社會(頁201-232),台
北:巨流。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莊勝義(2006)。台灣多元文化教育的政策文本之解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
94-2413-H-017-007)。
許秀雯(1997)。勞動、性別與女性主義法學。國立中興大學社會法律研究所碩士未出版
碩士論文。
許育典(2007)。教育法。台北:五南。
郭書琴(2003a)。司法女藍波」?-談法律實務界中的「性別意識」:以台灣法律專業養
成過程中女性法律人為例。論文發表於意識、認同、實踐-2003 年台灣女性主義學術研
討會論文。
郭書琴(2003b)。談法律實務界中的「性別意識」:以台灣法律專業養成過程中女性法律
人為例。論文發表於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
郭書琴(2006)。是「學術」或是「技術」?從女性主義法理學之觀點談之法學教育與法
律專業之改革論述。律師雜誌,324,65-77。
郭書琴(2007)。從締結婚約之「再社會化」過程檢視家庭、法律與社會變遷在身份法中
的軌跡。載於戴東雄大法官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身份法之基礎理
論:戴東雄大法官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217-236)。台北:元照。
郭麗安(2004)。離婚調解諮商模式的反省與思考-台中家事法庭的經驗。發表於內政部
兒童局主辦「家事商談」研討會論文。
郭欽銘(2008)。從男女平等原則論我國裁判離婚制度。國立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
士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妙芬(2004)。當代法學的女性主義運動-一個法哲學史的分析。台大法學論叢,33(1),1-47 。
陳宗盈、連詠心 譯(2006),Kivisto,Peter 著(2002)。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
會。台北:韋伯文化。
陳宜倩(2005)。以家庭之名強化父權的社會控制—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69號。月旦法
學雜誌,120,199-209。
陳忠五(2008)。從我國司法實務案例進行法釋義研究。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法律學門2008 年研究方法研習會議紀要,10(2),14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James A. Banks & Cherry
A. McGee Banks編,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台北:五南。
陳青青(2006)。拉起法庭的帷幕:一個東城的法律文化實踐與再現的民族誌分析。國立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1997)。離婚的權利史 : 臺灣女性離婚權的建立及其意義。國立台灣
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昭如(2002)。創造性別平等,抑或與父權共謀?關於臺灣法律近代西方法化的女性主
義考察。思與言,40(1),183-248。
陳昭如(2003)。「遇見」美國女性主義法學:一個台灣女性主義者的實地觀察與批判。
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台灣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 。台北:台灣大學。
陳昭如(2006)。性別與國民身分-台灣女性主義法律史的考察。臺大法學論叢,35(4),5。
陳昭如(2007)。什麼是女性主義法律史:歷史化女性主義法學的理論初繪。中央研究院
第一屆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研討會。
陳淑媛(2006)。以性別角色為中心探討女性法官幸福感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惠馨(1993)。歧視婦女之法律及其因應之道-以我國民法親屬編夫妻
陳惠馨(2004)。法律與生命一個女性主義法學者的觀點。法官協會雜誌。6(2),74-
87。
陳惠馨(2005)。性別主流化。行政院各部會推動性別主流化實施計畫課程說明。
陳惠馨(2008)。法律敘事、性別與婚姻。台北:元照。
陳惠馨(2013)。性別關係與法律:婚姻與家庭。台北:元照。
陳愛娥譯(2006)。Karl Larenz著(1990)。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
陳麗圓(2007)。司法體系內專家家事調解之理念與實務—以臺中地方法院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素秋(2007)。多元文化主義。載於洪泉湖主編之台灣的多元文化主義,
(頁3-15)。台北:五南。
彭南元(2006a)。兒童及家事法專題研究。臺北:新學林。
彭南元(2006b)。審理家事事件整合心理諮詢服務模式之初探-以臺灣臺北家事
法庭祥股試行之經驗為例載於王海南、何曜琛、吳光明、李子文 、李永然(編)馬漢寶
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法律哲理與制度-基礎法學(頁
391-486)。台北:元照。
彭南元(2006c)。從審理家事事件探索我國家庭教育之新發展方向。北縣成教,28,4-
10。
彭惠敏(2003)。台灣社會性別意識發展及其與教育關係之研究--政策與法規面向。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中明(2008)。我國性別主流化推動計畫與機制。研考雙月刊,32(4),13-21。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
42。
游美惠(2002)。因應差異的性別教育實踐:多元文化女性主義的觀點。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90-2413-H-017-006)。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觀點。台北:女書。
游美惠(2006)。跨國婚姻與多元文化教育:發展性別議題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策
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SC94-2413-H-017-009)
游美惠、王百合(2007)。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教育與社會
研究,14:119-152。
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礎。載於劉美慧、譚光鼎、游美惠(編)多元文
化教育(頁41-53)。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游美惠、劉美慧、譚光鼎(2008)。多元文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游美惠(2013)。性別意識與性別主流化。台北: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
http://hre.pro.edu.tw/zh.php?m=16&c=789。
焦興鎧(2003)。性騷擾爭議新論。台北:元照。
黃昌國(2008)。從既有研究談法院訴訟的實證分析。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法律學門2008 年研究方法研習會議紀要,10(2),140。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淑玲(2008)。性別主流化-台灣經驗與國際的對話。研考雙月刊,32(4),4。
黃淑玲、游美惠主編(2007)。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台北:巨流。
楊智傑譯(2005)。Ian McLeod著(1999)。法理論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
楊雅雯(2001)。等者等之?抑或男女有別?--從女性主義法學分析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性
別平等審查標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的碩士論文。
廖慈怡(2005)。生育政策規範的合法正當性研究─女性主義法學的觀點。國立清華大學科
技法律研究所未出版論文。
趙碧華(2008)。2008年台灣婦女人權指標調查報告。台北:社團法人中國人權會。
齊力、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教育社會所。
劉宏恩(2003)。「書本中的法律」與「事實運作中的法律」,月旦法學,94,336-
341。
劉宏恩(2007)。美國獨立後至十九世紀中葉的家事法與濟貧法。載於戴東雄大法官七秩
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戴東雄大法官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277-296)。台
北:元照。
劉美慧(2007)。欣賞文化差異與追求社會正義--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評Grant與
Sleeter著《多元文化教育的抉擇:族群、性別與階級的五種取向》(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當代教育研究,15 (2),187-203。
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種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5),3-28。
劉美慧(2008a)。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與困境。載於吳天泰主編,多元文化(頁214-
237)。台北:二魚文化。
劉美慧(2008b)。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載於劉美慧、譚光鼎、游美惠(編)多元文
化教育(頁1-50)。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劉齊珠(2007)。家事調解當事人對家事調解經驗之探索性研究-以台中地方法院為例。東
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碧容(2011)。新婦難為─外籍配偶與本籍配偶的婚姻適應。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範季海(2008)。批判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
蔡穎芳(2007)。由「法律多元」論台灣婦女之繼承權。發表於2007台灣女性學學會暨高
師大40 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
鄧正來譯(1999)。Bodenheimer,E.(1996)著。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學方法。台北:
漢興。
鄧紅風譯(2004)。W. Kymlicka著。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
權。台北:左岸文化。
蕭文學(2008)。家事調解之研究,以倫理議題為中心。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
士論文。
賴月蜜(2004)。澳洲、香港、日本家事商談相關制度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家事商談制度之
現況與發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賴永和(2009)。多元文化「差異政治」與「肯認政治」在偏遠地區弱勢族群教育之實
踐。學校行政,59,51-53 。
關中(2010)。司法官、律師考試將於民國100年實施新制考試。台北:考試院。
戴瑀如(2007)。以比較法的角度看法律的變革—由德國法上的重婚規定論我國民法修法
後的重婚效力。載於戴東雄大法官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身份法之基
礎理論-戴東雄大法官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351-374)。台北:元照。
謝臥龍(2002)。性別解讀與跨越。台北:五南。
謝美娥(2006)。從政策面探討美國女性單親家長的工作與福利。社區發展季刊,114,44-61。
謝瑤偉 (2013)。家庭暴力問題之探討。台北:法務部。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9751&ctNode=28261&mp=001
顏厥安(2004)。規範 論證與行動 法認識論文集 。台北:元照。
魏千峰(1995)。性別與法學─美國女性主義法學介紹。月旦法學雜誌,1,43-48。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Martin W.Bauer&George gaskell (2000)。
質性資料分析本文.影像與聲音。台北:五南。
羅培毓(2003)。從法律的觀點論台灣女性離婚決定之困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
士未出版碩士論文。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女書文化。
顧燕翎(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蔣駿(2012)。我國男性大法官的性/別正義觀研究- 司法院釋字第554、617、666號解釋的文本觀察。長榮大學學報 , 16(1),43-66。
阮新邦編 (1993)。批判詮釋論與社會研究。美國新紐澤西州:八方。

二、政府文獻:
大法官釋字第365號解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大法官釋字第452號解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大法官釋字第662號解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大法官釋字第617號解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大法官釋字第457號解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大法官釋字第554號解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大法官釋字第569號解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台中地方法院(2006)。家事法庭家事調解實施報告。
內政部(2006)。1989年台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2011)。統計處性別統計專區之人口婚姻狀況表。
司法院(2010)。司法院暨所屬機關員工人數統計報告。
司法院(2009)。司法院業務宣導少年與家事說明報告。檢索日期:2010.11.29。取自http://www.Judicial.gov.tw/。
司法院(2014)人民觀審制度簡介。檢索日期:2014.5.29。取自
http://www.judicial.gov.tw/Guan-Shen/intro01.asp。
行政院(2009)。CEDAW中華民國台灣初次國家報告。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14)。檢索日期:2014.5.29。取自
http://www.gec.ey.gov.tw/Content_List.aspx?n=AFBAFABE2BDA9035
內政部(2010)。婦女節百年特展-「台灣習俗文化與性別」。檢索日期:2010.3.6。取自http://210.69.35.201/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2&sn=3910&keyword=&d1=&d2=&pages=6。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資訊網。檢索日期:2010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097923&ctNode=29699&mp=1
花蓮縣政府全球服務網(2012)。101年2月人口統計圖。檢索日期:2013年8
月28日。 取自http://www.hl.gov.tw/bin/home.php
最高法院32年上字第130號判例要旨。司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最高法院97民事判例彙編。司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國家圖書館- 華文知識入口網。世界人權宣言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聯合國第217A(III)號決議通過並宣佈的世界人權宣言中譯全文。檢索日期:2009年4月22日。取自http://search.ncl.edu.tw/LISP/hypage.cgi?HYPAGE=../NetInfo/browse.htm&csid3=97&flag=3&csid1=10&csid2=18。
聯合國(2009)。2009年6月17日聯合國大會報告:關於婦女在發展中的作用的世界概覽。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彙編Chicago-Kent College of Law,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ttp://www.oyez.org/cases。

三、新聞資料:
中時民調中心(2009)。軍紀教育司法 還得加把勁。中國電子報。檢索日期:2009年5月15日取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1065+112009051500105,00.html
王宏維(2006)。女性主義法學:從社會性別視角看法律。南方日報。2008年2月28日取自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0/49153/4874877.html。
王己由、韓國棟(2008)。性別歧視 教部及中山大校長判賠200萬。台北:中國時報。
李永盛(2008)教育部性別歧視 判賠200萬元並道歉。中時電子報。2008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lre.org.tw/phpBB/viewtopic.php。
史倩玲(2008)。大法官猶如性別盲 婦團抗議。台灣立報。2010年12月6日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88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會e政府平台新聞中心。檢索日期:2008年1月1日。取自http://72.14.235.132/search?q=cache:cDislkRwiDYJ:www.gov.tw
內政部(2010)。婦女節百年特展-「台灣習俗文化與性別」。檢索日期:2010年5月15日。取自http://210.69.35.201/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2&sn=3910&keyword=&d1=&d2=&pages=6。
罔市(2008)襲胸、舌吻無罪?法院公然說謊。婦女新知基金會第271期女性電子報—時事評析。檢索日期:2008年12月13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microphone/microphone82.htm。
阮怡瑜(2008)。強行舌吻5秒 3女法官判無罪。自由時報。2008年6月27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n/27/today-t1.htm。
胡立宗(2010)。美國年度人權報告:台灣仍歧視女性與外勞。中央社。2010年11月27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312/5/21x9h.html。
葉素萍(2010)。民怨恐龍法官,監委提調查報告。中央社。2010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1100309&pType0=aIPL&pTypeSel=0。
孫英哲、劉榮輝、吳慧玲(2007)。襲胸10秒判無罪法官:時間短不足引起性慾。蘋果日報2007年8月29日。
郭展毓(2010)。女大男小師生戀 美曾見「修成正果」。TVBS新聞台。2010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ghost20100507211020。
劉紀雯(1996)。多元文化的多重建構。聯合報。。2008年2月28日取自
http://www.eng.fJu.edu.tw/canada/review_1st.html。
顏瓊玉(2008)。婦權會訪司法院 適用遊說法首例。中國時報。檢索日期:2008年2月28
日。取自http://www.ccw.org.tw/?p=720。
蕭美琴(2006)。同志婚姻是否合法化?。立法院公聽會會議記錄。檢索日期:2008年2
月28日取自http://www.bikhim.com/2005/chinese/internet/issues/issue-
c20060324.htm。
盧怡秀(2013)。成龍首度公開提小龍女:對她疏忽很久了。中時電子報。
檢索日期:2014年2月28日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30511+172013110100545,00.html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內政部兒童局。檢索日期:2008年2月28日。取自http://www.cbi.gov.tw。
蘋果日報(2010)。36歲女師戀國中男 寧坐牢也不分手。檢索日期:2010年12月5日。取
自http://tw.nextmedia.com/rnews/article/SecID/102/ArtID/79870/IssueID/20100831。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網頁。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960。

四、西文部分
Armour, E. T. (1999). Deconstruction, feminist theology, and the
problem of difference: Subverting the race / gender divide.
Chicago,I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ustin, R. (1993). Sapphire bround! In P. Smith (Ed.),Feminist
Jurisprudence (pp.574-59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pple, M. W. (1996).Culture politics and education.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Andersen, M.L., & Collins, P. H. (2004). Conceptualizing
race,class,and gender. InM.L. Andersen and P.H.Collins (Eds.), Race,
class, and gender: An anthology (5th Edition)(pp.75-98). Thomson
Wadsworth.
Beasley, C. (1999). What is feminism?An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theory. SAGE.
Badgett, M.V. L., & Frank, J. (2007). Sexual orientation
discrimin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Routeldge.
Becker, M., & Bowman, C. G. (2007). Cases and materials on feminist
jurisprudence: Taking women seriously. St. Paul, Minn.: West Group.
Bear, J. A. (1999). Our lives before the law.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iley, C. A. (2007). A guide to qualitative field research.Thousand
Oaks,Calif.: Pine Forge Press.
Bryman, A.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Bartlett, K. T. (1990). Feminist legal methods.Harvard Law Review,
103.836-37.
Becker, M. (1992). The politics of women’s wrongs and the bill of
rights: A Bicentennial perspectiv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59(1),453-517.
Bhikhu, P. (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Chafetz, J. S. (1999).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N.Y.:
Plenum Publishers.
Chamallas, M. (2003).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legal theory. N.Y.:
Aspen Publishing.
Creswell, J. W. (2007).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Coulthard, M.(1994).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Coleman, D. L. (1996). Individualizing justice through
multiculturalism: The liberals' dilemma. Columbia Law Review, 96 (5),1093-1167.
Cornell, D. (1998). At the heart of freedom: feminism sex, and
equal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llins , Hugh (1982). Marxism and la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ssley, Nick (1996). Intersubjectivity the fabric of of social
becomin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Deveaux, M. (2000). Conflicting equalities?cultural group rights and
sex equality. Political studies.48,522-539.
Farris, C., Lee, A.& Rubinstein, M. (2004). Women in the new taiwan:
Gender roles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in a changing society. N.Y.:
M.E.Sharpe.
Flick , U.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ee, J. P. (2005).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N.Y.: Routledge.
Gadamer, H. (1989). Truth and method . N.Y.: Crossroad.
Hartsock, N. C . M. (1998). The feminist standpoint revisited and
other essays.Westview Press.
Hooyman, N. R., & Gonyea, J. (1995).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family
care.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Hesse-Biber, S. N. & Yaiser, L.M. (2004).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social research.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ghes,C.(2002).Key concepts in feminist theory and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Hoey, M.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Holliday, A (2007). Doing and wri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Hackney, J. K. ( 2000). Gender issues in ethnography. London: Sage.
Halliday, M. A. K. & Webster, J. (2002). Linguistic studies of text
and discourse. New York: Continuum Intl Pub Group.
Kincheloe, J. L. & Steinberg, S. R.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Lister, R. (1997). Citizenship: feminist perspectives.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Levit, N. (2006). Feminist legal theor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Lindgren, J. R., Taub, N , Wolfson, B. A .& Palumbo, C. M. (2005).
The law of sex discrimination. N.Y.: Thompson Wadsworth.
Lehtonen, M. (2000). Cultural analysis of texts. London: Sage.
Lincoln, Y. S., & Denzin, N. K. (2003). Turning point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Lazar, M . (2004). 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Gender,
power, and discours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Lomon, B. (1976). Black empontment: Social in oppressed community.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C.A. (2007). Family.InC.A.MacKinnon (Ed.), Sex equality (pp.544-741).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MacKinnon, C. A. (2007). Sex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Law and
legislation.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MacKinnon, C. A. (Ed.)(2007). Sex equality.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MacKinnon, C. A. (1993). Toward feminist Jurisprudence.In Patricia
Smith(Ed.), Feminist Jurisprudence (pp.610-619).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C. K. (1991). Reflections on sex equality under law. The
Yale Law Journal, 100 (5),1281-1328.
Margaret, J. R. (1993). The pragmatist and the feminist .In Patricia
Smith(Ed.), Feminist Jurisprudence (pp.559-57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Kee, A. (2003). Textual analysis: A beginner's guide.London: Sage
Publication.
Northcut, N., & McCoy, D. (2004). Interactive qualitative analysis: a
systems method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lif.: Sage
Publications.
Norman, K., Denzin, N.K., & Lincoln, Y. S. (2008).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Nicholson, L. (1997). The second wave: A reader in feminist theory. N.Y.: Routledge.
Pascall, G.. (1997). Social policy: A new feminist analysis. N. 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lumbo, C. M. (2005)(Ed.). The law of sex discrimination. N.Y.:
Thompson.
Robinson, V., & Richardson, D. (1997). Introducing women's studies: Feminist theory and practice.Basingstoke : Macmillan Press.
Ramazanoglu, C. (2002). Feminist methodology: Challenges and choices.
London: Sage.
Rhode, D. L. (1993). Feminist critical theories.In P.Smith(Ed.), Feminist Jurisprudence (pp.594-60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hode, D. L. (1989). Justice and gender sex discrimination and the
law.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sen, L. (2006). Law as culture.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icoeur, P. (1974). Existence and Hermeneutics . In D. Ihde (Ed.),
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pp. 3-24).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quires, J. (2007). The new politics of gender equality. Palgrave
Macmillan.
Simpson, S. S., & Herz, D. C. (1999). Gender, crime,and criminal
Justice.In J.S.Chafetz (Ed.),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pp. 537-562).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 Plenum Publishers.
Sleeter, C. E. & Grant, C. A. (1994).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Smith, P. (1993). Jurisprudence and gender.In P.Smith(Ed.), Feminist
Jurisprudence(pp.493-530).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under, M. (2007). Foreword:Justice engendered In M. Sunder
(Ed.),Gender and feminist theory in law and society (pp.35-122). New
York: Ashgate Publishing.
Sadker, D. (2000). Gender games.In
Lindgren,.J.R.,Taub,N. ,Wolfson,B.A.,& Palumbo,
C.M.(2005)(Eds.).The law of sex discrimination.(pp.190-200). N.Y.:
Thompson Wadsworth.
Song, S. (2005). MaJority norms multiculturalism and gender
equit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99(4),473-489.
Sherry, Suzanna. (1986). Civic virtue and the feminine voice in
constitutional adJudication .Virginia Law Review,72,543-549.
Schiffrin, D., Tannen, D. & Hamilton, H. E. (2001)(eds.).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Blackwell Publishers.
Second World Conference: World Confere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cade for Women: Quality,Development and Peace. Retrieved October
31,2009 from http://www.un.org/womenwatch/daw/beiJing/copenhagen.html
Taylor, C. (1994). Multiculturalism: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itscher, S., Meyer, M. & Wodak, R. & Vetter, E. (2000). Translated
by Jenner,Bryan.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Voet, R. (1998). Feminism and citizenship.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Volpp, L. (1996). Talking “culture”Gender,race,nation,and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Columbia Law Review,96(6),1573-1617.
Volpp, L. (2001). Feminism versus multiculturalism.Columbia Law
Review,101(5),1181-1218.
Van DiJk, T. A. (2004).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D.Schiffrin&D.Tannen (Eds.).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3rd
ed), 352-371.Oxford: Blackwell.
West, R. (1993). Jurisprudence and gender In P. Smith, Feminist
Jurisprudence (pp.493-53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J. C. (1993). Deconstructing gender.InP.Smith (Eds.),
Feminist Jurisprudence (pp.532-558).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tson, C. W. (2000). Multiculturalism.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est, Robin. (1997). Caring for Justice, N.Y.: 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Wolf , D. L. (1996). Feminist dilemmas in fieldwork . Westview Press.
Wood , L. A. & Kroger, R. O. (2000).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 Thousand
Oaks: Calif.Sage Publications.
World Survey on the Role of Women in Development .2009年10月31日取自
http://www.un.org/womenwatch/daw/ws200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