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楊慎古音學文獻探賾
作者:叢培凱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廖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楊慎古音學《轉注古音略》《古音叢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9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四川新都人。其學術領域廣泛,生平以博學著稱。楊慎所處時代,古音之學尚未興盛,但其古音學著作豐碩,《轉注古音略》、《古音叢目》、《古音餘》、《古音附錄》、《古音駢字》、《古音複字》等文獻皆賦予「古音」之名。筆者以《楊慎古音學文獻探賾》為題,對楊慎古音學作一深入研究。本文總分六章,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楊慎古音學著作雖豐,但在古音學史上,未有明確的評價。筆者藉文獻為證,呈現其研究價值。透過文獻回顧,整理前人對於楊慎古音學研究的成果與不足處,並闡明楊慎古音學文獻在本研究中的定位。介紹論文研究方法、步驟,呈現論據基礎,進行整體論文架構說明。
第二章〈楊慎《轉注古音略》之名義及其音釋來源考〉,「轉注古音」為楊慎古音學的理論基礎。前人以為「轉注古音」重視聲、義同源,筆者透過《古音後語》、〈答李仁夫論轉注書〉、〈轉注古音略題辭〉等證據,駁斥其說。並比較趙古則《六書本義》,認為楊慎「轉注古音」的判斷標準為古今異音。《轉注古音略》在此標準下,進行典籍中古今異音的搜羅,筆者根據《轉注古音略》切語、直音釋文,各自建立引書分析方法,以求楊慎引書的原委,並從中進行校勘。
第三章〈楊慎《古音叢目》「三品」說及其音釋考論〉,楊慎《古音叢目》內容結合吳棫《詩補音》、《楚辭釋音》、《韻補》及己身《轉注古音略》而成。由該書〈序文〉可知,楊慎運用「三品」標準擇選吳棫研究。筆者透過考釋比較,發現「三品」理論於應用上具有侷限,楊慎並未將「三品」貫徹於《古音叢目》中。筆者對《古音叢目》進行引書分析,以明該文獻的研究方式,並說明《古音叢目》的輯佚價值。筆者比較《古音叢目》、《轉注古音略》的差異,發現楊慎以《轉注古音略》音注作為《古音叢目》的擇音標準,其中亦透露出明代語音及新都方言的特徵。
第四章〈楊慎古音學文獻之檢討〉,說明前人研究楊慎古音學的盲點,在古音內涵、韻目、體系分析上,試圖釐清糾謬。並以引書研究為基,建立考釋凡例,擇選楊慎《轉注古音略》例字。以《廣韻》分類為樞紐,分析《轉注古音略》例字及切語,探究其古音結構。發現楊慎古音內容紛雜,不能以單一視角進行檢視。
第五章〈楊慎古音學文獻的價值〉,透過「叶音」史脈絡研究,說明楊慎繼承宋人韻書中多音選一音、找尋韻書失載之音等觀念,並反對「類推」求音方式。楊慎對於陳第、顧炎武的古音學皆有直接啟發。此外,「古今韻」韻書、韻圖、辭典等著作亦可見楊慎古音學之跡。
第六章〈結論〉,總結其說,試圖給予楊慎古音學公允的評價,並述說未來的研究展望及相關探討議題。
一、楊慎著作

《轉注古音略》,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239冊。
《古音叢目》,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239冊。
《古音獵要》,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239冊。
《古音附錄》,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39冊。
《古音餘》,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39冊。
《古音略例》,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239冊。
《古音駢字》,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228冊。
《古音複字》,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古音後語》,臺北:宏業出版社,1968年,《函海》第18函。
《六書索隱》,臺南:莊嚴文化, 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經部第189冊。
《石鼓文音釋》,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書叢目》部第
189冊。
《韻林原訓》,明萬曆陳邦泰重訂本,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本。
《丹鉛總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855冊。
《丹鉛餘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855冊。
《升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
書》第1270冊。
《升庵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升菴雜刻》,明萬曆刊本,臺灣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本。

二、古籍(按四部分類,再依朝代為序)

(一)經部
〔漢〕孔安國 撰 〔唐〕陸徳明 音義 孔穎達 疏:《尚書注疏》,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
冊。
〔漢〕鄭玄 箋〔唐〕陸德明 音義 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5-116冊。
《毛詩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69冊。
〔漢〕鄭玄 注〔唐〕陸德明 音義 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2
冊。
〔漢〕趙歧 注 〔宋〕孫奭 音義:《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5冊。
〔漢〕史游 撰〔唐〕顏師古 注:《急就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3冊。
〔漢〕劉熙:《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
〔魏〕王弼 注〔唐〕陸徳明 音義 孔穎逹 疏:《周易注疏》,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冊。
〔魏〕張揖 撰:《廣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
〔晉〕杜預 注〔唐〕陸徳明 音義 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43-144冊。
〔晉〕范甯 撰〔唐〕陸德明 音義 楊士勛 疏:《春秋穀梁傳注
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45冊。
〔晉〕郭璞 注〔唐〕陸德明 音義 〔宋〕邢昺疏:《爾雅注疏》,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
冊。
〔梁〕顧野王:《重修玉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4冊。
〔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0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2冊。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1冊。
〔南唐〕徐鍇 撰 朱翱 反切:《說文繫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3冊。
〔宋〕徐鉉 增釋:《說文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3冊。
〔宋〕陳彭年 等撰:《重修廣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6冊。
〔宋〕丁度 等修訂:《集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6冊。
《附釋文互註禮部韻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
〔宋〕郭忠恕:《汗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夏竦:《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吳棫:《韻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
〔宋〕毛晃 增註 毛居正 重增:《增修互註禮部韻略》,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
〔宋〕朱熹:《詩經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
《周易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
庫全書》第12冊。
《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王應麟:《詩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5冊。
〔宋〕王質:《詩總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
〔金〕韓道昭:《五音集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8冊。
〔元〕黃公紹 原編 熊忠 舉要:《古今韻會舉要》,臺北:臺灣商
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8冊。
〔元〕周伯琦:《六書正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
〔元〕陰勁弦 陰復春 編:《韻府群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1冊。
〔元〕楊桓:《六書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7冊。
〔元〕劉鑑:《經史動靜字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叢書集成續編》第74冊。
〔明〕樂韶鳳 等撰:《洪武正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9冊。
〔明〕趙撝謙:《六書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8冊。
〔明〕張之象 編:《韻經》,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四庫全
書存目叢書》經部小學類第206冊。
〔明〕陳第:《毛詩古音考 屈宋古音義》,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明〕蕭雲從:《韻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藏本。
〔清〕梁詩正 等:《欽定叶韻彙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0冊。
〔清〕陳僅《詩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
全書》第70冊。
〔清〕顧炎武:《音學五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韻補正》,臺北:廣文書局,1966。
〔清〕江永:《古韻標準》,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清〕張玉書 等編:《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8年。
〔清〕曹仁虎:《轉注古義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陳澧 撰 羅偉豪 點校:《切韻考》,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4年。
〔清〕謝啟昆:《小學考》,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7年。
〔清〕江有誥:《江氏音學十書》,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清〕不著編人:《重排石鼓文音訓》,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

(二)史部
〔漢〕趙煜:《吳越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3冊。
〔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第249-251冊。
〔吳〕韋昭:《國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
〔南朝宋〕范曄 〔唐〕李賢 注:《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2-253冊。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3冊。
〔宋〕歐陽修 撰:《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2-276冊。
《集古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681冊。
〔宋〕司馬光 〔宋〕胡三省 音註:《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4-310冊。
〔宋〕鮑彪:《戰國策校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
〔宋〕宋庠:《國語補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
〔宋〕黃伯思:《法帖刊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1冊。
〔元〕托克托 等修:《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0-288冊。
〔清〕張廷玉 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三)子部
〔漢〕高誘 注:《淮南鴻烈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
〔晉〕郭璞 注:《山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
〔晉〕張湛 注 〔唐〕殷敬慎 釋文:《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5冊。
〔晉〕李軌 注〔唐〕柳宗元 注 〔宋〕宋咸 吳秘 司馬光 添注:
《揚子法言》,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
四庫全書》第696冊。
〔晉〕張華 注:《禽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7冊。
〔唐〕楊倞 注:《荀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5冊。
〔唐〕陸羽 注:《茶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
〔宋〕宋祁:《宋景文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
〔宋〕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0冊。
〔宋〕程大昌:《演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2冊。
〔宋〕項安世:《項氏家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孫奕:《示兒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
〔明〕陶宗儀等 編:《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明〕焦竑:《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四)集部
〔唐〕李善 註:《文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9冊。
〔唐〕李善 呂延濟 劉良 張銑 呂向 李周翰:《增補六臣註文
選》,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宋〕蘇軾:《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7-1108冊。
〔宋〕黃庭堅:《山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3冊。
〔宋〕朱熹:《原本韓集考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3冊。
《楚辭集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第1062冊。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2冊。
〔宋〕章樵 註:《古文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2冊。
〔宋〕魏仲舉 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4冊。
〔宋〕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8冊。
〔宋〕楊簡:《慈湖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
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6冊。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1253冊。
〔清〕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清〕黃宗羲 編:《明文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4冊。
〔清〕許瀚:《攀古小盧全集》,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清〕馬國翰 輯:《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
〔清〕汪立名 編:《白香山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1冊。
〔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不著編人:《小品叢鈔》,今藏於國家圖書館。

三、今人論著(依編著者筆劃為序)

王力:《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語音韻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
《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文才、張錫厚 輯:《升庵著述序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
社,1985年。
王文才:《楊慎學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文才、萬光治等 編注:《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
社,2002年。
王美盛:《石鼓文解讀》,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四庫全書研究所 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
中華書局,1997年。
李新魁、麥耘:《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
李開:《漢語語言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新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6年。
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汪業全:《叶音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林慶彰、賈順先 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new window
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83new window
年。
金師周生:《吳棫與朱熹音韻新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2005年。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桂詩春、寧春岩:《語言學方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2008年。
耿振生:《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4年。
高小方:《中國語言文字學史料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曹韋杰《中國古籍輯佚學論稿》,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年。
馬宗霍:《《說文解字》引經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社,1971年。
《《說文解字》引群書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社,1973年。
《《說文解字》引通人說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社,1973年。
張世祿:《中國古音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中國音韻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張建葆:《說文音義相同字研究》,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74年。
張民權:《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
社,2002年。
《宋代古音學與吳棫《詩補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5年。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玉春,應三玉:《史記版本及三家注研究》,北京:華文出版
社,2005年。
章太炎 撰、龐俊 郭承永 疏證:《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
局,2008年。
陳垣:《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陳師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2004年。
陳長祚:《雲南漢語方音學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國家圖書館藏組編:《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臺北:國家圖書
館,2000年。
甯忌浮:《漢語韻書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2009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 校勘篇》,濟南:齊魯書社,1998
年。
馮蒸:《馮蒸音韻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彭金祥:《四川方言語音系統的歷時演變》,成都:巴蜀書社,2012
年。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楊時逢:《四川方言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所,1984年。
楊光榮《詞源觀念史》,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雷磊:《楊慎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
劉琅 編:《精讀錢玄同》,廈門:鷺江出版社,2007年。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魏建功:《魏建功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豐家驊:《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黨懷興:《宋元明六書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為序)

王金旺:《楊慎古音學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漢語文字學所碩
士論文,2010年。
王曉嵐:《《毛詩叶韻補音》與《毛詩古音考》比較研究》,泉州:
華僑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包麗虹:《朱熹《詩集傳》文獻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典
文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年。
伍明清:《宋代之古音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7
年。
江美儀:《孔廣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妍周:《顧炎武的古音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0年。
周美華:《趙撝謙《六書本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侯吟璇:《《欽定叶韻彙輯》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11年。
康欣瑜:《《集韻》增收叶韻字字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
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文玫:《吳棫《韻補》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陽旖晨:《楊慎詩歌用韻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
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人鵬:《陳第之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7年。
鄭伊庭:《明代考據學之博學風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盧淑美:《楊升菴古音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1993年。
駱瑞鶴:《《毛詩叶韻補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字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韓小荊:《楊慎小學評議》,武漢: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9年。
叢培凱:《段玉裁《說文解字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五、期刊與會議論文(依姓氏筆劃為序)

〔日〕平田昌司:〈音起八代之衰—復古詩論與元明清古音學〉,
《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第85輯。
李運益:〈楊慎的古韻學〉,《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90年第4期。
李新魁:〈論明代之音韻學研究〉,《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
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5月。
李勤合:〈楊慎研究論著目錄增補〉,《國立中央圖書館館new window
刊》,2005年6月。
杜季芳、吳科啟:〈論賈昌朝《群經音辨序》的內容及學術價值〉,
《聊城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竺家寧:〈論殊聲別義〉,《淡江學報》,1989年第27期。
金師周生:〈漢字叶音韻史論〉,《國科會中文學門小學類92-97研
究成果發表會》,2010年3月。
侯美珍:〈楊慎研究論著目錄續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5new window
年6月。
高小慧:〈楊慎研究綜述,下)〉,《天中學刊》,2006年6月第21
卷第3期。
張民權、田迪:〈論韻譜歸納法在古韻部研究中的意義和作用〉,
《古漢語研究》,2013年第1期。
陳鴻儒〈《詩集傳》叶音辨〉,《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2期。
傅定淼:〈清代古音學中的叶韻觀〉,《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
報》,2010年第1期。
賈順先、林慶彰:〈楊慎研究論著目錄〉,《國立中央圖書館館new window
刊》,1991年6月。
雷磊:〈楊慎古音學源流考辨〉,《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4年8月第25卷第4期。
劉青松:〈楊慎《古音略例》述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楊慎古音學思想初探〉,《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3期。
〈晚明時代古音學思想發微〉,《語言研究》,2001年第4
期。
劉人鵬:〈「叶音」說歷史考〉,《中國文學研究》,1989年第3new window
輯。
劉曉南:〈論朱熹詩騷叶間的語音根據及其價值〉,《古漢語研
究》,2003年第4期。
〈朱熹叶音本意考〉,《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3期。
〈重新認識宋人叶音〉,《語文研究》,2006年第4期。
劉曉南、周賽紅:〈朱熹吳棫毛詩音叶異同考〉,《語言研
究》,2004年第12期。
黎千駒:〈歷代轉注研究述評〉,《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8年第
29卷第4期。
韓小荊:〈楊慎的「四經二緯」說〉,《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2年6月第2卷第2期。
豐家驊:〈楊慎卒年卒地新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3月第2期。
叢培凱:〈陳澧《說文聲表批注考辨》〉,《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
六屆學術研討會暨漢語音韻學第十一屆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
8月。
〈論楊慎「三品說」對吳棫叶音理論之改造〉,《第十二屆國際暨
第二十九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11月。
顧永新:〈《詩集傳》音釋本考〉,《文獻季刊》,2012年10月第4
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