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的政治民主化與文武關係的轉變
作者:張景台
作者(外文):Chang, Ching-Ta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龐建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文武關係國防二法政治民主化Civil-Military RelationTwo Laws of National Defense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台灣解嚴後,文武關係歷經了諸多轉變,透過政治民主化進程的觀察,本論文認為,我國的文武關係已經隨著民主化而漸趨成熟穩定。觀察台灣民主化經驗中「軍隊國家化」的歷程,本論文發現,「黨軍」的體制有助於軍隊邁向國家化,軍隊的角色是民主化的「助力」而非「阻力」。同時,從「文人至上」的概念來觀察台灣的民主轉型,本論文發現,兩次政黨輪替後的台灣,經由國防二法的實施,逐步落實了「民主統制」、「政治中立」和「社會公正」等三個「文人至上」的基本條件,足以論證台灣已然邁入民主鞏固時期。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he civil-military relation in Taiwan has undergone a lot of change.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accompanying with the progress of democratization, the civil-military relation in Taiwan has moved to a status of maturity and stability gradually. By examing the course of “nationalization of the military” in Taiwan’s experience of democratization, 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the “party-army” system contributes to nationalization of the military. Army plays the role of facilitation rather than obstruction i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discovers that Taiwan has reached the status of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terms of carrying out the notion of civilian supremacy. After two times of turnover of ruling party, Taiwan has realized three basic conditions of civilian supremacy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laws of national defense. The three basic conditions are political neutrality, democratic contral and social impartiality.
參考書目
壹、中文書目
(一)專書
Aguero, Felipe著,田弘茂等編,1997。〈轉型後的十年:南美的民主與軍隊〉,《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
Babbie, Earl 著,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Barber, Charles H.著,2003。《中國的政工制度》。台北:時英。
Brueau, Thomas C., and Tollefson, Scott D.著,莫大華、段復初等譯,2009。《誰監督衛國者與如何監督:民主的文武關係》(Who Guards the Guardians and How:Democratic Civil–Military Relations)。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Caforio, Giusepp編著,洪陸訓等譯,2008。《軍事社會學手冊(上)》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Military ) 。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Caforio, Giusepp編著,洪陸訓等譯,2009。《軍事社會學手冊(下)》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the Military ) 。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Caforio, Giuseppe編著,洪陸訓等譯,2009。《社會科學與軍隊:科際總覽》(Social Sciences and the Military:An Interdisciplinary Overview )。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Clausewitz, Carl Von著,鈕先鍾譯,1980。《戰爭論》(On War),台北:軍事譯粹社。
Cotton, James著,林本炫譯,1997。〈東亞民主政體的鞏固與困境〉,田弘茂等主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
Dahl, Robert A.著,林柏光譯,1999。《論民主》(On Democracy)。台北:聯經出版。
Dahl, Robert A.著, 任元杰譯,2002。《當代政治分析》(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台北:巨流。
Feaver, Peter D.著,洪陸訓等譯,2006。《武裝僕人:代理、監督和文武關係》(Armed Serants: Agency, Oversight,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台北:政戰學校。
Finer, Samuel E.著,洪陸訓等譯,1997。《馬背上的人-軍人在政治中的角色》(The Man on Horseback: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研究中心。
Gold, Thomas B.著,楊鈞池譯,1997。〈台灣民主化的鞏固〉,田弘茂等主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
Hague, Rod等著,侍建宇譯,2001。《比較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Huntington, Samuel P.著,劉軍寧譯,1992。《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Janowitz, Morris著,洪陸訓等譯,1998。《專業軍人-社會與政治的描述》(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台北:黎明文化。
Marks,Thomas A.著,李厚壯、張聨祺譯,2003。《王昇與國民黨》。台北:時英。
Nordlinger, Eric著,洪陸訓譯,2002。《軍人與政治》(Soldiers in Politics: Military Coups and Governments)。台北:時英。
O'Donnell, Guillermo著,1997。〈關於民主鞏固的迷思〉,田弘茂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
Potter, David著,王謙等譯,2000。《民主化的歷程》(Democratization )。台北:韋伯。
Roy, Denny著,何振盛、杜嘉芬譯,2004。《台灣政治史》(Taiwan: A Political History)。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Schiff, Rebecca L.著,莫大華等譯,2009。《軍隊與國內政治:文武關係調和理論》(The Military and Domestic Politics: A Concordance Theory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丁樹範、黃介正,2000。〈廿一世紀的台灣軍隊:重新定義與組織再造〉。《廿一世紀台海兩岸的軍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中央改造委員會秘書處,1952。《黨員的基本認識》。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
王育德,2000。《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前衛。
王師凱,1967。《特種黨務五大改革案》。台北:王師凱出版。
王師凱,1968。《黨員訓練人教材》。台北:王師凱出版。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振寰,1999。〈邁向常態化政治:台灣民主化中統理機制的轉變〉,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
王續琨著,1998。《科學方法百科》,王海山主編。台北:恩楷。
史明,2005。《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鴻儒堂。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1989。《國防白皮書》。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叢書。
尼洛,1995。《王昇:險夷不滯胸中》台北:世界文物。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出版。
田弘茂,1997。〈台灣民主鞏固的展望〉,田弘茂、朱雲漢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
朱文德,1993。《我國憲法上國會與軍隊間之關係》。台北:永然。
江南,1955。《蔣經國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江南,1984。〈王昇浮沉錄〉,《江南文選》。台北:自由時代。
江炳倫,1993。《江炳倫時論:六十自選集》。台北:五南。
艾思明編,1988。《台灣軍方領袖》。台北:群倫出版社。
余炳輝,1987。《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吳文程,1994。《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呂亞力,1979。《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
呂亞力,2000。《政治學》。台北:三民。
呂芳上,2000。〈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台北:國史館。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1993。《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台北:業強。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李登輝,2002。《慈悲與寬容─跨越希望的門檻》。台北:台灣英文新聞。
李登輝、中嶋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譯,2000。《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
李酉潭,2001。〈邁向先進的民主:二十一世紀台灣民主化的展望〉,高永光主編,《民主與憲政論文彙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所。
李承訓,1993。《憲政體制下國防組織與軍隊角色之研究》。台北:永然文化。
阮銘等著,2000。《民主在台灣》。台北:遠流。
周玉蔻,1993。《李登輝的一千天》。台北:麥田。
周陽山,1991。《憲政與民主》。台北:正中書局。
周陽山,2006。《監察與民主》。台北:監察院。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林正義,1989。《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
林佳龍,1999。《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與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
林佳龍,2003。《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台灣智庫。
林嘉誠,1994。〈九○年代台灣的政黨政治〉,許慶復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台北:正中書局。
林蔭庭,1998。《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台北:天下文化。
邱榮舉,2002。〈228事件與臺灣政治發展〉,《財團法人228事件紀念基金會補助專案之研究成果報告書》。
金榮勇,2000。《東南亞國家的軍方轉型-印尼、泰國及緬甸軍事政府的個案研究》。台北:志一。
施正鋒,2004。〈台灣在「李登輝時代」的民主轉型〉,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新店:國史館。
洪陸訓,1993。〈國軍政戰制度與中共軍隊政工制度之比較〉,《復興崗論文集》,台北:政戰學校。
洪陸訓等譯,1997。《專業軍人-社會與政治的描述》。台北:黎明文化。
洪陸訓,1999。《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
洪陸訓,2002。《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洪陸訓、段復初著,2002。《軍隊與社會關係》。台北:時英。
胡 佛,1998。《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
若林正丈,1992。《台灣》。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權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
孫家騏,1961年11月。《蔣經國竊國內幕》。香港:自力出版社。
桂宏誠,2006。〈選舉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國政研究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郝柏村,1995。《不懼》。台北:五四書店。
郝柏村著、王力行編,1995。《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先生晚年》。台北:天下文化。
高永光,2005。《2005台灣政治人權指標調查報告》。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委會,2009。《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委會,2011。《中華民國100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委會,2013。《中華民國102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0。《美國的文武關係—危機或轉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1950。《國軍政工史稿》。台北:國防部。
張友驊,1992。《李登輝兵法》。台北:新高地。
張友驊,1992。《李登輝霸權危機-李郝軍權遊戲》。台北:新高地。
張友驊,1993。《李登輝兵法:李、郝軍權爭霸戰》。台北:新高地。
張友驊,1993。《郝柏村強權興衰》。台北:新高地。
張玉法,1998。《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
張京育,1992。《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國關中心。
張茂桂等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許介鱗、李文志、蕭全政,1991。《台灣的亞太戰略》。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許介麟,1990。《台灣史記》。台北:文英堂。
許瑞浩、曾品滄、薛月順,2000。《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
許福明,1986。《中國國民黨的改造(1950-1952):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台北:正中。
郭正亮,1998。〈李登輝現象:民主轉型與政治領導〉,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
陳孔立編,1996。《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
陳文政,2008。〈從黨軍到國軍,台灣軍隊國家化進程中的糾結〉,《劃破時空-看見台灣來時路》。 台北:前衛。
陳水扁、柯承亨,1992。《國防黑盒子與白皮書》。台北:福爾摩沙基金會。
陳水扁、周婉菁,1996。《跨世紀兵法》。台北:時報文化。
陳俊明,2003年08月至2004年07月。〈政黨輪替與變遷中的文武關係:台灣個案〉,《行政院國科會委託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2-2414-H-128-008。
陳紅民,2001。《台灣風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陳新民,1994。《軍事憲法論》。台北:桂冠。
陳新民,1999。《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實,1993。《王昇將軍的心路歷程》。台北:黎明。
陳鴻瑜,1995。《政治發展論》。台北:桂林。
陳鴻瑜,2000。《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北:翰蘆。
陶涵著,林添貴譯,2000。《蔣經國傳》。台北:時報出版社。
傅正主編,1989年。《雷震全集》。台北:桂冠圖書。
彭堅汶,1993。《孫中山政治發展模式與經驗之研究─兼論台灣政治民主化之困境與策略》。台北:時英。
彭懷恩,1986。《中華民國的政治精英》。台北:洞察。
彭懷恩,1987。《台灣政黨體系》。台北:洞察。
彭懷恩,1992。《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1998。《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5。《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
游盈隆,1997。《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
湯世鑄,1996。《拉丁美洲軍人政權之研究》。台北:知書房。
黃嘉樹,1994。《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黃樹森主編,《蔣緯國將軍紀念文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2000年),頁95。
黃煌雄、黃武次、尹祚芊、葉耀鵬,2008年。〈國防部擬實施全募兵制對政府財政及國軍戰力之影響專案調查研究案〉,《監察院97年度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
楊吉林,2001。〈拉丁美洲文武關係之發展〉,向駿主編。《拉丁美洲研究》。台北:五南。
楊孝濚,1995。《社會研究實務》。台北:正中。
楊秀娟,2003。《我國憲政體制理性運作與發展之研究》。台北:孫運璿基金會。
楊泰順等著,1989。《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民主基金會。
葉至誠,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葛永光,1989。《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索》。台北:幼獅。
葛永光,2001。《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空中大學。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成陽。
雷震,2003。《雷震回憶錄》。台北:遠流。
監察院編,2005。《國防二法實施後對國軍建立文官制度現況之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
趙明義,1998。《國際政治論叢》。台北:華泰。
趙建民,1994。《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揚智。
劉省作,2005。《決勝廟堂:行政在國會合與戰的真相》。台北:揚智。
劉慶瑞,1989。《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三民書局。
潘東豫、柯承恩,2003。《文人領軍與公司治理》。台北:經點傳訊。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蔣經國,1982。《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三集)》。台北:黎明文化。
蔣經國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1992。《蔣經國先生全集》,第16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蔣緯國,1981。《國防體制概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蔡東杰,2002。《台灣與墨西哥民主化之比較》。台北﹕風雲論壇。
蔡玲、馬若孟,羅珞珈譯,1998。《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台北:三民。
鄭敦仁、海格德,1992。〈台灣政權的轉變:理論與比較觀點〉,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鄭曉時,1997。〈我國政軍關係的變遷趨勢:1987-1995〉。《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
蕭全政,1995。《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
蕭全政,1996。〈後冷戰時代亞太政經變遷中的兩岸關係〉,《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
蕭全政,2000。〈台灣民主化對政府經濟和社會職能的挑戰與因應〉,朱雲漢等主編,《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台北:桂冠。
蕭新煌,1995。〈多元化過程中社會與國家關係的重組〉,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
蕭新煌、具海根著,1997。〈東亞的中產階級與民主化〉。《鞏固笫三波民主》。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戴寶村,2006。《臺灣政治史》。台北:五南出版社。
謝瑞智,1991。《憲法大辭典》。台北:地球出版社。
龐建國,1993。《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
羅添斌,1995。《軍事強人:李登輝》。台北:福爾摩沙出版社。
蘇進強,1995。《台海安全與國防改革》。台北:業強。
蘇進強,1997。《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香出版社。
(二)論文
王先正,2008。《論我國軍人的「政治中立」:政黨輪替之檢驗(2000-2008年)》。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丁仁方,1996。〈民主化對經濟組織的影響:威權統合主義的轉型〉,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江蓋世,1981。《軍政關係與政治發展─職業革命軍的政治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李酉潭,2001。〈文武關係與民主鞏固初探〉,高永光主編,《民主與憲政論文彙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所。
李酉潭,2005。〈台灣民主化經驗與中國民主的未來〉,《2005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政治學會。
李酉潭,2006年5月。〈兩岸黨國體制的變遷:民主化的觀察〉,「2006年兩岸發展模式之比較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
李泰翰,2002。《黨團、軍事與教育-一九五0年代學生軍訓進入校園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偉松,2005。《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 年)》。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明室、陳炳炫、殷天爵著,2006。〈美軍國會聯絡機制對我國的啟示與影響〉,《第9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林佳龍,1999。〈解釋台灣的民主化:政體類型與菁英的策略選擇〉,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台北:月旦。
林柏州,2002。《國民黨政權的台灣化:國家體系轉換的內涵與起源之分析》。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洪松輝,1998。〈美國文武關係中「人文統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陸訓,1995。〈軍事社會學初探〉,《復興崗論文集》。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洪陸訓,1997。〈軍事威權國家民主化過程中文武關係的演變-軍事政權的轉型〉,《國軍86年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洪陸訓、洪松輝、莫大華譯,1997。《馬背上的人-軍人在政治中的角色》。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研究中心。
洪陸訓、莫大華、段復初,2001。〈中華民國(台灣)軍隊與社會關係的演變與展望(1945-2000)-從軍隊化社會到社會化軍隊〉,《台灣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未來展望國際研討會論文》。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
洪陸訓、張元祥,2002年12月。〈我國政黨輪替後的文武關係〉,《第五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倪炎元,1993。《南韓與台灣威權政體轉型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論文。
徐振國,1991。〈組合主義與經濟發展:台灣威權體制的蛻變與發展〉,李復甸主編,《中國的民主前途: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張元祥,2005。《台灣政治民主化歷程中之文武關係轉型》。台北: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佑宗,2000。《文化變遷與民主鞏固:台灣民主化經驗的比較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孝評,2004。《轉型鞏固與深化台灣民主化的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台北:國立台大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團,1997。〈當前國軍地位與角色互動關係之研究〉,《國軍86年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陳佩修,2000。《泰國的軍人與文人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台北:國立台大政研所博士論文。
陳曉慧,2000。《由上而下的革命:中國國民黨改造之研究(1950-195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德福、張佑宗,1996。〈邁向三黨競爭體系?民主鞏固與台灣地區政黨政治的變遷〉,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及展望》。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管延愷,2002。《臺灣政黨輪替過程中民主鞏固的探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立倫,2002。〈文人統制與軍文關係〉。「國防二法之實施與台海安全」座談會論文。參考http://www.dsis. org.tw/peaceforum/symposiu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8月21日。
蔡明惠,2005。《戰後澎湖地方政治生態之變遷》。台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奕旭,2001。〈軍事倫理與文武關係〉,《軍事社會科學研究專輯》,台北:政戰學校。
蘇進強,1998。〈國軍政治教育與軍隊國家化的演進〉。《軍隊政治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
蘇進強、沈明室,2000。〈國軍國會聯絡制度之研究〉,《第三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顧崇廉,2002。〈國防二法實施後我國防決策運作之探討〉。「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三)期刊
丁樹範,2002。〈實施國防二法的意義與未來展望〉,《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3期,頁6-33。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 71-116
王靖興、孫天龍,2005年9月。〈台灣民眾民主政治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3期,頁55-79。
田弘茂,1995。〈台灣民主鞏固的展望〉,《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121期,頁5-7。
石元康,1995。〈社群與個體:社群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辯論〉,《當代》,第114期,頁94-104。
朱雲漢,2004年3月。〈臺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154-155。
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臺灣社會研究》,第25期,頁83-121。
呂芳上,2005年10月。〈政治轉型的挑戰:近代中國黨國體制的發展與省思〉,「中國現代史研究會」年會。日本名古屋:中國現代史研究會。頁7-12。
李酉潭,1997。〈從民主化相關概念探討台灣民主轉型的歷程-兼論孫中山建國三程序的意義與作用〉,《政治學報》,第29期,頁141-192。
李酉潭,1997。〈邁向鞏固的民主﹕台灣案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5卷第2期,頁161-196
李酉潭、張孝評,2004。〈民主化與台海和平〉,《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4期,頁1-34。
李酉潭,2006。〈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與俄羅斯之觀察1995-2005年〉,《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6期,頁33-78。
沈明室,2003。〈中共十六大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頁31-51。
沈錡,1999年11 月。〈我做總統侍從秘書〉,《傳記文學》,第450 期,頁14-23。
沈錡,2001年2月。〈我所參加過的蔣公與美國訪賓的重要會議〉,《傳記文學》,第465 期,頁85-104。
周茂林,1993。〈從同形主義探討中華民國現階段的文武關係〉,《國防雜誌》,第18卷第15期,頁80-91。
林佳龍,2000。〈認清四種勢力的期待〉,《新新聞雜誌》,第678期,頁2-8。
林聰吉,2007。〈政治支持與民主鞏固〉,《政治科學論叢》,第34期,頁71-104。
施正鋒,2002年11月16日。〈台灣民主化的挑戰─國家肇建、民族塑造、以及國家打造〉,「從歐洲反思台灣──在民主的元素中,探索台灣主體性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歐洲聯盟研究協會。頁1-21。
施俊文,1999。〈蔣經國先生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20輯,年,頁452-453。
洪陸訓,1994。〈文武關係之理論、研究途徑和類型學〉,《東亞季刊》,第26卷第1期,頁57-93。
洪陸訓,1994。〈從文武關係理論看政戰制度〉,《復興崗學報》,第53期,頁145-182。
洪陸訓,1996。〈軍事專業主義之興起及其內涵—杭廷頓的軍事專業主義論〉,《復興崗學報》,第57期,頁31-61。
洪陸訓,1999。〈民主政體中的文人統制-軍人服從義務與軍隊政治教育的詮釋〉,《復興崗學報》,第68期,頁1-19。
洪陸訓,1998。〈軍人脫離政治的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期,頁57-72。
洪陸訓,2000。〈民主政體中的文人統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2期。頁61-84。
洪陸訓,2001。〈我國國防二法通過後文人領軍的觀察〉,《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2期,頁7-37。
洪陸訓,2002。〈文武關係文獻探討〉,《復興崗學報》,第74期,頁73-111。
洪陸訓,2002,〈國防二法訂頒後的文武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0期,頁44-61。
洪陸訓,2002年12月30日。〈國防二法訂頒後的文武關係〉,《新智庫論壇》,第20期,頁44-61。
洪陸訓、沈奕,2003。〈文人領軍與文武關係〉,《軍事國防》。台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頁183-212。
洪陸訓、張元祥,2003,〈中華民國政黨輪替後的文武關係與民主鞏固〉,《東亞季刊》,第34卷第1期,頁1-27。
洪陸訓、劉慶元,1999。〈美國軍中公共事務官制度之探討〉,《軍事社會學學刊》,第5期,頁25-43。
洪陸訓、郭雪真,1999年9 月。〈美國軍中牧師制度之初探〉,《復興崗學報》,第67期,頁113-136。
胡聲平,2009年5月。〈從中山先生『一次革命論』與『建國程序論』看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政經轉型經驗〉,《孫學研究》,第6期,頁1-31。
張力,1998年2 月。〈蔣經國先生與冷戰前期的中美關係〉,《近代中國》第123 期,頁72-88。
張延廷,2002年。〈開啟軍事事務革命與民主政治新頁之國防二法〉,《青溪雜誌》,第455期,頁7-8。
莫大華,2001。〈戰略文化與國防政策:中華民國的戰略文化與軍隊文化〉,《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4期,頁20-39。
許志雄,2000。〈政黨輪替在我國憲政發展上的意義—從統治機構論的角度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61期,頁26-33。
陳三井,1992年12月。〈蔣經國先生與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近代中國》,第92期,頁35-49。
陳佩修,1999。〈軍事政變的成因、結果與影響:泰國個案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期,頁35-63。
陳俊明,2005。〈政黨輪替、文武關係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分析架構與策略〉,《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頁77-110。
陳勁甫,郭春龍。2004年7月。〈「國防二法」立法過程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3期,頁144-145。
陳政忠等著,2005。〈政黨組織變革與組織定位調整之研究-以中國國民黨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1期,頁81-113。
陳鴻瑜,1993。〈泰國的軍人與政治變遷〉,《東亞季刊》,第24卷第3期,頁1-35。
陳鴻瑜,1995。〈印尼的軍人與政治變遷〉,《東亞季刊》,第26卷第4期,頁23-41。
彭堅汶,1998。〈威權政體轉型中軍隊的公民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5卷第4期,頁45-63。
游清鑫,1996。〈台灣政治民主化之鞏固:前景與隱憂〉,《政治學報》,第27期。
程弘祺,1990年5月。〈軍方如何控制媒體〉,《新文化雜誌》,第16期,頁7-15。
程長志,1998。〈中華民國解嚴後之軍隊與社會的互動〉,《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創刊號,頁96-97。
隋杜卿,2004。〈中華民國的民主化與民主鞏固〉,《國政評論》。參考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3/CL-C-093-010.htm,上網檢視日期:2008年5月21日。
黃德福、張佑宗,1994。〈邁向三黨競爭體系?—民主鞏固與台灣地區政黨體系的變遷〉,《政治學報》,第23卷,頁197-225。
黃德福、游清鑫,1996。〈演變中的政黨體系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142期,頁11-12。
楊吉林,1997。〈中華民國文武關係演變之理論探討〉,《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頁131-153。
楊志恆,1991。〈國會對軍隊的監督之探討〉,《國家政策雙週刊》,第22期,頁2-4。
雷震,1956年10月。〈謹獻對於國防制度之意見〉,《自由中國》,第15卷9期,頁24-26。
廖益興,1994。〈威權轉型與地方政治生態之變遷〉,《國家政策雙周刊》,第9期,頁3-5。
廖達琪,2002。〈立法院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4-H-110-009。
劉慶祥,2000。〈中華民國解嚴前後的文武關係〉,《復興崗學報》,第71期,頁27-44。
歐陽牧子,1950年7月。〈如何改造軍中黨務〉,《反攻》,第16期,頁29-30。
歐錫富,2000。〈政權移轉與軍隊國家化〉,《國策專刊》,第15期,頁15-16。
蔡平章,1995。〈我國政治轉型下軍文關係的省思〉,《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14期,頁5-6。
蔡明惠、林長安,2005。〈從支配到支援-1945年以來澎湖地區軍方角色之轉變〉,《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3期,頁81-115。
鄭大誠,2003年6月。〈「國防二法」之評估〉,《國家發展研究》,第2卷第2期,頁107-113。
鄭敦仁,2003。〈來自美國的觀點—以政治學為考察美國社會科學學門中台灣研究的縱覽〉,《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5卷第1期,頁21-40。
鄭曉時,1988。〈軍人參政與軍隊國家化〉,《中國論壇》,第27卷第5期,頁50-53。
鄭曉時,1992。〈政體與軍隊:台灣文武關係1950—1987的一個分析架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5卷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29-172。
鄭曉時,1995。〈軍隊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14期,頁5-8。
鄧中堅,1996。〈墨西哥民主化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7期,頁83-99。
蕭全政,2004年3月。〈經濟發展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1-25。
薛化元,2006年10月18日。〈強人威權體制與台灣民主發展〉,「臺灣民主的興起與變遷」學術研討會。台中:台灣省諮議會。頁1-19。
謝奕旭,2000。〈拉丁美洲政治民主化與軍隊角色〉,《復興崗學報》,第69期,頁187-210。
鍾博,1994年10月。〈我所認識的余伯泉(二)〉,《傳記文學》,第389期,頁53-58。
韓道誠,1983年9月。〈吳國禎案有關資料彙輯〉,《傳記文學》,第268期,頁121-132。
龐建國,2012年11月11日。〈海峽兩岸發展經驗看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孫中山與宋慶齡」研討會。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頁6-13。
蘇進強,2005。〈從軍事文化的觀點看台灣政黨輪替後的文武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1期,頁67-88。
蘇進強、沈明室,2001。〈國軍政戰制度與文武關係演變的展望〉,《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2期,頁39-63。
顧崇廉。2002。〈國防二法實施後我國國防決策運作之探討—由國防二法新制與美國國防部中共軍力評估報告談起〉,《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0期,頁62-78。
(四) 報紙
〈軍方通令所屬禁擅對外發言,緊縮言論國防本務透明化成實柄〉,《自由時報》,2001年8月8日。版4。
〈詹氏防衛周刊記者:軍事參訪常遭拒〉,《聯合報》,2001年8月25日。版4。
〈國防部制定官兵參與政治活動規範〉,《青年日報》,2001年9月4日。版1。
蔣經國,1981年3月30日。〈堅苦卓絕,繼往開來:國民黨十二全開幕致辭〉,《中央日報》,版1。
鄭曉時,1990年5月3日。〈論軍人干政與軍隊國家化〉,《中國時報》,版4。
鄭曉時,1993年8月16日。〈從「革命軍」到「專業軍」-展望十四全後的政軍關係〉,《中國時報》,版6。
鄭大誠,2002年3月7日。〈第一擊 權在立法院〉,《中國時報》,版15。

貳、西文書目
(一)專書
Abrahamsson, Bengt, 1971. Military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Political Power. Beverly Hills, CA: SAGE.
Aguero, Felipe, 1992. “The Military and the Limits to Democratization in South America,” in S. Mainwaring, G. O’Donnell & S. J. Valenzuela, eds., Issues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The New South American Democrac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pp.153-198.
Aguero, Felipe, 1995. Soldiers, Civilians and Democrac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guero, Felipe, 1997. “Toward Civilian Supremacy in South America,” in L. Diamond, M. Plattner and H. Tien, eds., Consolidating the Third Waves Democracies: Civilians Democrac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177-178.
Betts, Richard K, 1977. Soldiers, Statesmen, and Cold War Cri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llard, Monte R., 1997. The Soldier and the Citizen: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Taiwan’s Development. Armonk. NY: M. E. Sharpe.
Cheng, Hsiao-shih, 1990.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RC and Taiwan: Paradoxes of Control.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Cohen, Eliot A., 2002, Supreme Command: Soldiers, Statesmen, and Leadership in Wartim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Colton, Timothy J., 1979. Commissars, Commanders, and Civilian Authority: The Structure of Soviet Military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pper, John F., 1994. Taiwan's 1991 and 1992 Non-Supplemental Elections: Reaching a Higher State of Democrac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Cottey, A., Edmunds T., & Forster, A., 2002. “Introduction: the Challenge of Democratic Control of Armed Forces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Democratic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Guarding the Guards.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pp. 1-17.
Dahl, Robert A., 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Dahl, Robert A., 1998. On Democracy. New He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iamond, Larry, 1999. Developing Democracy: Toward Consolidat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iamond, Larry, 2000. “Foreword,” in S. Zhao, ed., China and Democracy: The Prospect for a Democratic China.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pp. ix-xv.
Diamond, Larry and Marc F. Plattner, eds., 1996.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ickson, Bruce J., 1997.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ner, Samuel E., 1962. The Man on Horseback: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 NY: Praeger.
Finer, Samuel E., 1970. The Comparative Government. London: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Gilley, Bruce, 2004. China’s Democratic Future: How It Will Happen and Where It Will Lea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57.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ed., 1962. Changing Patterns of Military Politics.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Huntington, Samuel P.,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OK: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Huntington , Samuel P., 1996. “Reforming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L. Diamond and M. F. Plattner ed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Janowitz, Morris, 1960. The Professional Soldi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 N.Y.: Free Press.
Janowitz, Morris, 1964. The Military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New Na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nowitz, Morris, 1968.“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A World Perspective,”in J. van Doorn ed.,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Social Essays. The Hague. : Mouton.
Linz, Juan J., and Stepan, Alfred, 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M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inwaring, Scott, 1992. “Transitions of Democracy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Issues,” in S. Mainwaring, G. O’Donnell and S. J. Valenzuela eds., Issues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The New South American Democrac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pp.294-341.
Nordlinger, Eric A., 1977. Soldiers in Politics: Military Coups and Governmen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O’Donnell, Guillermo, 1992. “Transitions, Continuities, and Paradoxes,” in S. Mainwaring, G. O’Donnell and S. J. Valenzuela eds., Issues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The New South American Democrac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pp. 17-56.
Perlmutter, Amos, 1977.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Times: On Professionals, Praetorians, and Revolutionary Soldier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rzeworski, Adam, 1991.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Ox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zeworski, Adam, 1992. “The Games of Transition,” in S. Mainwaring, G. O’Donnell and S. J. Valenzuela eds., Issues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The New South American Democrac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pp. 105-152.
Ragin, Charles C., 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arkesian, Sam C., 1981. Beyond the Battlefield: The New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Satori, Giovanni, 1984.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rtori, Giovanni. 1987.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Chatham, N.J.: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Snider, M. Don, and Miranda A. Carlton-Carew, eds., 1995. U.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Crisis or Transition?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orensen, Georg., 1993. Democ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Processes and Prospects in a Changing World. Oxford: Westview Press.
Stepan, Alfred, 1988. Rethinking Military Politics: Brazil and the Southern Cone.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Valenzuela, J. Samuel. 1992.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Post Transitional Settings: Notion, Process,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in S. Mainwaring, G. O’Donnell and S. J. Valenzuela eds., Issues in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The New South American Democrac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Welch, Claude E. Jr., and Smith Arthur K., 1974. Military Role and Rule. North Scituate. MA: Duxbury Press.
Welch, Claude E. Jr., 1976, Civilian Control of The Military: Theory and Cas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elch, Claude E. Jr., 1987. No Farewell to Arms? Military Disengagement from Politics in African and Latin America. Boulder, CO: Westview.
(二)期刊
Albright, David E., 1980. “A Compar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32, pp. 553-576.
Barany, Zoltan, 1997.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and the Military: The East European Experience,”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30, No.1, pp. 21-43。
Bland, Douglas L., 2001. “Patterns in Liberal Democratic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Vol.27, pp. 525-540.
Cheng, Tung-Jen., 1989.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Vol. 41, No. 4, pp. 471-499.
Cheng, Tung-Jen and Haggard, Stephan, 1990. “Taiwan in Transi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1 No.2 pp. 62-74.
Chu, Yun-han, 1996. “Taiwan’s Unique Challenge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7 No.3 pp. 69-71.
Diamond, L., S. Lipset and J. Linz, 1987.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Democratic Govern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ome Tentative Findings,” World Affair, Vol. 150, No.1, pp. 5-20.
Feaver Peter D., 1996. “The Civil-Military Problematiquea: Huntington, Janowitz, and the Question of Civilian Control,” Armed Forces & Society, Vol.23, pp. 149-179.
Hooker Jr., Richard D., 2003/2004, “Soldiers of the State: Reconsidering American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Parameters, pp.4-18.
Huntington, Samuel, 1984. “Will More Countries Become Democratic?”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99, pp. 8-230.
Kemp, Kenneth W., & Charles Hudlin, 1992. “Civil Supremacy over the Military: Its Nature and Limits,” Armed Forces & Society, Vol.19, No.1, pp.7-26.
Lasswell, Harold D., 1941. “The Garrison-Stat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6, pp.455-468.
Lijphart, Arend, 1971. “Comparative Politics and Comparative Metho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5, pp. 682-693.
Linz, Juan, 1990.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Washington Quarterly, pp.143-164.
Lipset, Seymour Martin, 1994. “The Social Requistes of Democracy Revisited,” America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9, pp.10-43.
Nathan, Andrew J., and Chou, Yang-sun, 1987. “Democratizing Transition in Taiwan,” Asian Survey, Vol. 27, No. 3, p. 277-299.
Norden, Deborah L., 1996. “Redefining Political Military relations in Latin America: Issues of the New Democratic Era,” Armed Forces & Society, Vol.22, No.3, pp. 419-440.
Rice, Condoleezza, 1992. “The Military under Democraticy,”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3, No.2, pp. 27-42.
Rustow, Dankwarl A., 1970. "Transitions to Democracy: Toward a Dynamic Model,"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 pp. 337-363.
Sarkesian, Sam C., 1998. “The U.S. Military Must Find its Voice,” Orbis, Vol.42, 423-437.
Schedler, Andreas, 1998. “What i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9, No.2, pp.91-107.
Schmitter, P. C., & T. L. Karl, 1991. “What Democracy is … and Is Not,”Journal of Democracy, Vol.5, No.2, pp.77-88.
Stiehm, Judith Hicks, 2001.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War College Curricula,”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Vol.27, pp. 273-294.
Taylor, Fravel, M. 2002. “Civil Military Relation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aiwan’s Democr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Challenges for Taiwan’s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the Post- Hegemonic Era. Taipei, Taiwan. pp.57-84.
Winckler, Edwin A., 1984,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99(September):481-49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