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臺灣河川政策研究—以治水為中心
作者:馬鉅強
作者(外文):Chu-ChiangMa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梅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河川政策技術官僚治水森林治水水利統制River PolicyTechnocratwater controlwater control by forestryregulating riv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近代國家力量的展現,是日治臺灣時期的主要特徵之一。作為本論文研究主題的河川政策,可說是將此力量展露的一覽無遺。日本統治臺灣的這半個世紀當中,最初在臺灣組建了技術官僚體系,規畫了治水方針,最終交棒給行政官僚,而著重於日後複雜的河川事務。在推動治水計畫之前,則是先期進行一系列的河川調查。大正初年進行詳細的河川調查作業,以及日後擴大調查範圍,河川政策明顯改變。在法律上,將日本的河川法移植到臺灣施行,使臺灣的河川行政邁進了一大步。
臺灣河川自然環境的特性,河川上游的山地地質年輕,中部山區則大多為粘板岩分佈區,易碎且色黑的岩性,往往於大雨過後隨波而下,造成河川下游「濁水」的現象。加上降雨量集中於夏季,瞬間累積的雨量過高,集水區無法負荷,因而往往氾濫成災。日本治臺之後,首重於經濟的發展以平衡財政上龐大的開銷,無暇顧及治水事業。明治44年(1911)及大正元年(1912)兩次大水過後臺灣總督府才開始正視治水事業。臺灣總督府於大正時期著手治水工事逐漸改善洪水為患的困擾,昭和時期臺灣總督府則轉移目光於河川上游的森林治水事業,治水工事逐漸趨向整體流域的治理。
在治水理念中,則是從河川的中、下游延伸擴及至上游的森林地帶,一方面在下游大規模進行治水工事,另一方面著手進行森林治水事業。惟朝向近代化的日本嘗試藉由堤防等治水工法整治河川,仍舊無法阻擋大自然破壞的力量,最終參考美國的田納西河計畫,發展出日本式的「河水統制計畫」,並將之運用於日本與臺灣,也就是興建水庫以達到整合河川利用的目標,也就是真正落實了「治水」(控制水)的含義。
The Study of Taiwan's River Policy
in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the Focus of Water Control
Chu-Ching Ma
Mei-Cing Chen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SUMMARY
Taking the theme of river policy, research time off limits to Japanese rule in Taiwan since 1895 until the beginning of 1945 until the end of arms control. With on river policy discussion and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other effects, to review the Taiwan Governor river policy, showing a distinct river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under the system of colonial policy.
Keyword: River Policy; Technocrat; water control; water control by forestry;
regulating river
INTRODUCTION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eriod governed by Japa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cent national power.The main researching theme,River policy,is presented completedly in the thesis.During the half century of Japanese rule,Taiwanese government rule by Japan,establish the technological bureaucracy to arrange the flood-preventing project at first and finally the bureaucracy takes over the project and emphasize the complicated business of river later.
Before improving the flood-preventing project,the government proceed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 of river.With the unveiling of River Bill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Shouwa, there is a remarkable change on the river policy.When it conces to law,Japanese government put the rule of river in Japan into practice in Taiwan.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 Taiwanese authorities of river made a huge step forward.
The featur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aiwan’s River include the unstabl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mountain terrain in central Taiwan is composed of clayslate. Because of this, heavy rainfall often washes up large amount of mud and caused the “turbid water” in the down stream, and even led to flood in the rainy summer. Since Taiwan fell into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emphasized on economic matters without enough attention to water control.After the two floods that happened in 1911 and 1912, respectivel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hen began to face up this problem seriousl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began to do some water control engineering to eliminate gradually flood problem during Taisho period. In Showa times, the government shifted its attention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river for water and soil preservation. So the flood-preventing project gradually moved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whole river basin.
The concept of water management was from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to the upriver woodland which conducting flood-preventing project in the lower reaches extensively on one hand, and water control by forestry scheme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with the moving forward to modernization, Japan tried to control the rivers by conducting flood-preventing project such as the levees, they still can’t stop the destructiveness forces of nature. In the end, Japan referenced the American Tennessee River Project to evolve the rivers control project in Showa times, using this in Japan as well as Taiwan, which means building reservoirs had attained the aim of the integration of rivers use and authentically implemented the true meaning of water control.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research,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document.
Research on river policy and related issues, the main references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references as follows:
1、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information.
2、 Japanese officials of private instruments, diaries.
3、 100 Civil prewar classics book.
4、 Japanese Taiwan Journal.
5、 Newspaper.
6、 Map.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to illustrate the river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policy and river improvement business.
RESULTS AND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expected points as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Modern Japan's flood control policy.
By Combing data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Japanese
river improvement business.
Chapter II: History of flood control authorities and flood control Technocrat.
By organizational changes, personne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volution to understand the cause of the initial flood of Japanese rule
in Taiwan .
Chapter III: The period of surveying and preparing the business of river
improvment(1912-1934)
Analysis of Civil Education and the Commission of Inquiry
technicians Education. With technocratic books to explore flood
ideology and philosophy .
Chapter IV: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during the flood(1927-1939)
First,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Showa Taiwan Governor promote large
river flood defenses background. Interpretation of Japanese rule on
the basis of the initial river affairs act.Last, Discussion of the use of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river.
Chapter V: Regulating river period(1939-1945)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Japanese Japan's water control
plan and Taiwanese, water conservancy control plan.
CONCLUSION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polic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aiwan following discovery:
1、Changes and deeds of investigating authorities.
2、Japan extended the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3、Taiwanese rivers policy influenced by the Japanese.
4、River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 were led to centralization.
5、Flood control implementation: water control plan.
6、Japanese technocrats in taiwan implemented in the colonial period.
7、Response and cooperation of the people.
8、Flood control Influences.
徵引書目
一、日文部分
(一)史料
《下村宏文書》第83號「臺灣河川事業說明書」。
《公文類聚》。
《外務省記錄》。
《後藤新平文書R28-臺灣民政長官時代6-3》。
《昭和財政史資料第2号第20冊》。
《臺灣史料稿本》。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灣總督府府報》。
ファン・ドールン著、殿川碇譯,《治水總論》(東京:出版項不詳,1873)。
九州帝国大学工科大学編,《九州帝国大学工科大学要覧》(福岡県:九州帝国大学,1914)。
八田與一,《昭和四年度石門上流測量調查一覽圖》(出版項不詳,出版年不詳)。
十川嘉太郎,《顧臺》(東京:著者自刊,1936)。
三輪周藏、荻原俊一,《河川工法》(東京:常磐書房,1927)。
久野金治郎編,《官立私立東京諸学校一覧》(東京:伊藤誠之堂,1888)。
土木局編,《土木局統計年報第30回》(東京:土木局河川課,1938)。
大久保源吾,《臺中州の水利事業と中心人物(附烏溪治水工事的竣功)》(臺北:臺灣河川水利問題研究會,1939)。
大平正夫,〈烏溪の河川改修に就て〉,臺北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卒業報文,1937。
大甲水利組合,《河川干係許可臺帳》(出版項不詳)。
大垣市役所編,《大垣市史》(岐阜縣:大垣市役所,1930)。
大園市藏,《近世臺灣史》(臺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7)。
大園市藏,《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
大園市藏,《臺灣始政四十年史》(臺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5)。
大蔵省,《工部省沿革報告》(東京:大蔵省,1889)。
大蔵省主計局編,《国費と地方費との関係》(東京:大藏省主計局,1927)。
小出範治郎編,《治水会沿革概要》(東京:治水会,1894)。
小笠原和夫,《氣象學上より見たる臺灣の治水問題:其他時事》(臺北:臺灣經濟硏究會,1939)。
山崎丹照,《内閣制度の研究》(東京:高山書院,1942)。
山崎謙編,《眾議院議員列傳》(東京:衆議院議員列伝発行所,1901)。
川村直岡,《臺南州下ニ大貯水池ヲ築設スルコトニ關スル意見》(出版項不詳,出版年不詳)。
川島仟司、高野金重編,《中央大学二十年史》(東京:法学新報社,1905)。
工手學校,《工手学校一覧》(東京:工手学校,1908)。
工部大学校,《工部大学校学課並諸規則》(出版項不詳,出版年不詳)。
大阪朝日新聞社編,《人物画伝》(東京:有樂社,1907)。
不著撰者,《発電水力の開発》(出版項不詳,出版年不詳)。
不著撰者,《植民地政策上よリ觀たる臺灣統治に關する建白》(臺中:治臺五十年事蹟調查會,1945)。
不著撰者,《農民及中小商工業者救濟道路港灣事業》(出版項不詳,出版年不詳)。
不著撰者,《臺灣治水計劃說明書》(東京:出版項不詳,1917)。
中村茂夫,《在臺の信州人》(臺北:日本公論社臺灣支局,1925)。
中澤辨次郎、秋山桓士、山田清共著,《輪中聚落地誌》(東京:日本農村問題硏究所,1936)。
井關丸郎,《大日本博士錄》第五卷(東京:發展社出版部,1926)。
內務省,《內務省職員錄》(東京:内務省,1896)。
內務省土木局,《河川行政指針》(東京:內務省土木局,出版年不詳)。
內務省土木局,《河水統制事業の必要》(東京:內務省土木局,1935)。
內務省土木局編,《治水事業槪要》(東京:內務省土木局,1925)。
内外問題調査会編,《国民の基礎知識》(東京:普及社,1937)。
内閣記録局,《明治職官沿革表》(東京:内閣記録局,1886)。
戶水昇,《臺灣資源讀本》(臺北:臺灣實業社,1939)。
戸水万頃(汪)著,《臺湾みやげ》(金沢:明治印刷,1905)。
文淵編,《明治24年東京遊学案内》(東京:少年園,1891)。
日本工學會、啟明會,《明治工業史》(東京:日本工學會明治工業史發行所,1929-1931)。
日満財政経済研究会,《本邦産業統制の現機構:国家的統制機構》(東京:日満財政経済研究会,1937)。
水上熊吉編,《前臺湾高等法院長高野孟矩剛骨譚》(東京:広文堂書店,1902)。
水野定治,《金原精神》(東京市:寶文館,1939)。
加池雄二郎,《故参議兼内務卿大久保利通公略伝》(大阪:池上儀八,1878)。
古川松舟、小林小太郎,《蕃界平定紀念臺灣開發誌全》(臺北:作者自刊,1915)。
四屋純三郎編,《本朝政体》(東京:四屋純三郎,1880)。
旧工部大学校史料編纂会編,《旧工部大学校史料》(東京:虎之門会,1931)。
本柳元治,《郡山市勢要覧:祝郡山市市制十週年記念》(福島:日刊新福島郡山支局,1934)。
田中一二編,《臺灣年鑑》(東京:臺灣通信社,1929)。
田村剛,《臺灣の國立公園》(臺北:作者自刊,1935)。
田里維章,《戰時下臺灣の生產增強》(臺南:株式會社小出書籍部,1943)。
白木原一熊,《昭和十三年度烏溪砂防測量調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38)。
石井滿,《長尾半平傳》(東京:教文館,1937)。
石阪莊作,《天勝つ乎人勝つ乎:臺北洪水の慘禍と治水策》(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0)。
伊藤重郎編,《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939)。
名古屋高等工業学校,《名古屋高等工業学校一覧》(愛知県:名古屋高等工業学校,1911)。
宇賀正郎,〈本島河川ノ特性ト治水事業トノ關係〉,臺北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卒業報文,1938。
安田正鷹,《水利權.河水統制編》(東京:好文館書店,1940)。
安藝皎一,《治水》(東京:常磐書房,1943)。
早稲田大学,《早稲田大学一覧》(東京:早稲田大学,1913)。
西野喜与作,《歴代蔵相伝》(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出版部,1930)。
兵庫県城崎郡豊岡町編,《豊岡誌巻中》(兵庫:兵庫県城崎郡豊岡町,1942)。
尾高惇忠,《治水新策》(東京:尾高策郎,1890)。
杉山輯吉,《川河改修要件・砕石道路築造法》(東京:工学書院,1896)。
男鹿川河水統制期成同盟会編,《五十里湖水》(栃木縣:男鹿川河水統制期成同盟会,1941)。
角田政治編,《臺灣地方》(1916)。
京都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一覧》(京都:京都帝国大学,1897-1898)。
協調會編,《独.米に於ける失業及其対策》(東京:協調會,1933)。
岩崎鉄次郎編,《東京諸学校規則集》(東京:成文館,1890)。
幸田青綠,《蘭陽》(宜蘭:臺灣新聞社宜蘭通信部,1927)。
拓殖務省南部局,《臺湾形勢一班》(東京:拓殖務省南部局第二課,1897)。
東一喜,〈蘭陽三郡下ニ於けル河川エ法〉,臺北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卒業報文,1935。
東京大学法理文三学部編,《東京大学法理文三学部一覧明治11年》(東京:丸
家善七,出版年不詳)。
東京工業大学,《東京工業大学六十年史》(東京:東京工業大学,1940)。
東京府学務課編,《学令全書》(東京:十一堂,1887)。
東京帝国大学編,《東京帝国大学一覧》(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890)。
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帝國大學一覽》(東京:東京帝國大學,1926)。
東京帝國大學編,《東京帝國大學卒業生氏名錄》(東京:東京帝國大學,1933)。
東京朝日新聞東亞問題調查會編,《國家と軍備》朝日時局読本第9卷(東京:
東京朝日新聞社,1937)。
東京開成学校,《東京開成学校一覧明治8年2月》(東京:東京開成学校,1875)。
東京農業大学,《東京農業大学要覧昭和10年》(東京:東京農業大学,1935)。
林進發編著,《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3)。
武井群嗣,《治水及利水》(東京:良書普及會,1930)。
河川協会,《河川講演集》(東京:河川協会,1943)。
河合信,《堤防と護岸工事》(東京:日東工業出版部,1938)。
花蓮港廳,《三移民村》(花蓮:花蓮港廳,1928)。
芳誼會編纂,《賀田金三郎翁小傳》(出版項不詳,1923)。
近衛内閣編纂所編,《近衛内閣》(東京:近衛内閣編纂所,1938)。
金港堂編,《第五回内国勧業博覧会審査官列伝.前編》(東京:金港堂,1903)。
長谷川博士傳編纂會編纂,《工學博士長谷川謹介傳》(東京:長谷川博士傳編纂會,1937)。
阿公店溪治水工事事務所,《阿公店蓄水庫設計圖》(高雄:阿公店溪治水工事事務所,出版年不詳)。
青木繁,《森林生活者の手記》(臺北:文明堂書店,1926)。
帝国大学学友会編,《帝国大学大観》(東京:帝国大学学友会,1939)。
帝国治山治水協会,《大東亜建設と森林治水》(東京:帝国治山治水協会,1942)。
帝国治山治水協会,《森林の河水調節作用及河水統制の概況》(東京:帝国治山治水協会,1942)。
後藤新平,《日本植民政策一斑》(東京:拓殖新報社,1921)。
故廣井工學博士記念事業會編,《工學博士廣井勇傳》(東京:工事畫報社,1940)。
浅田長次郎,《三重県職員人物評一名・官吏の腕くらべ》(三重:北村活版所,1890)。
相良桜崖 (忠道) 著,《学生の進路》(東京:昭文堂,1911)。
美濃新聞社編,《市制施行記念大垣發展史》(岐阜:美濃新聞社,1918)。
原房助,《臺灣大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32)。
原儀藤太編,《消防教範》(松本:高美書店,1903)。
島重治,《水防実務講話》(東京:內務省土木局,1927)。
柴田栄吉講述,《森林法釈義》(東京:有隣堂,1902)。
神戸市水道事務所,《神戸市水道事業報告:明治29年7月-31年3月》(神戶:神戸市水道事務所,1898)。
高橋龜吉,《現代臺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房,1937)。
亀井重麿,《農業用土木学》(東京:建築書院,1905)。
國立公文書館,《各種情報資料》。
盛岡高等農林学校編,《盛岡高等農林学校一覧》(盛岡:盛岡高等農林学校,1912-1913)。
第三高等学校,《第三高等学校一覧》(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11-1912)。
第三高等学校,《第三高等学校一覧》第一冊(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12-1913)。
逓信省電気局業務課編,《外国電気事情第一號》(東京:逓信省電気局,1937)。
朝鮮總督府,《朝鮮窮民救濟治水工事年報》(朝鮮:朝鮮總督府,1933)。
菅武雄,《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新竹:作者自刊,1938)。
塚越芳太郎,《熊沢蕃山》(東京:民友社,1898)。
新竹州,《桃園大圳》(新竹,新竹州,1924)。
新高新報社,《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
新聞記者同志会編,《大隈内閣の秕政》(東京:新聞記者同志会,1915)。
新橋誠夫,《官途案内》(東京:明治堂書店,1911)。
萩原俊一,《発電水力》(東京:常磬書房,1933)。
農商務省農務局纂訂,《大日本農政史》(東京都:文藝春秋社,1932)。
鈴木充美,《臺灣政況報告》(東京:鈴木充美,1897)。
鈴木安蔵,《太政官制と内閣制》(東京:昭和刊行會,1944)。
鈴木雅次,《河》(東京:河出書房,1941)。
電教社編,《発電所及原動機》(大阪:大石堂出版部,1938)。
電気技術研究会,《発電所物語》(大阪:電気書院,1941)。
熊本高等工業学校,《熊本高等工業学校一覧》(熊本県:熊本高等工業学校,
1911-1912)。
熊本縣,《土木提要》(熊本:熊本縣,1893)。
碧瑠璃園,《熊澤蕃山》(東京:霞亭會,1918)。
臺中州役所,《臺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臺中:臺中州役所,1930)。
臺北廳,《臺北廳志》(臺北:臺北廳,1919)。
臺湾国立公園臺中協会編,《臺中州下国立公園案内:附・旅行日程と各沿道概況》(臺中:臺中州勧業課内臺湾国立公園臺中協会,1937)。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1937)。
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臺灣經濟年報》第2輯(東京:國際日本協會,1943)。
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臺灣經濟年報》第3輯(東京:國際日本協會,1943)。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概要》(臺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1929)。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企畫部,《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社業現況》(臺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企畫部,1935)。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調查課,《水源涵養》(臺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1937)。
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事業沿革之槪要》(東京:臺灣製糖株式會社,1921)。
臺灣銀行調查課編,《臺灣ノ米價》(臺北:臺灣銀行調查課,1919)。
臺灣總督府,《臺灣の社會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1938)。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1928)。
臺灣總督府,《臺灣產業計畫說明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30)。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2)。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法規提要》(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6)。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42)。
臺灣總督府土木局,《臺灣電氣事業槪況》(臺北:臺灣總督府土木局,1924)。
臺灣總督府土木局,《臺灣總督府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土木局,
1916)。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下淡水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29)。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宜蘭濁水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
1936)。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河川ニ關スル法令並ニ例規類集》(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5)。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河川整理の促進ニ關スル產業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2)。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烏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9)。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臺灣地方制度法規輯覽》(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5)。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河川法》(東京: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
1929)。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31)。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32)。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39)。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25)。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34)。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1939)。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編,《臺灣河川法關係法規類集》(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40)。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編,《頭前溪治水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36)。
臺灣總督府内務局,《臺灣總督府内務局主管土木事業》(臺北:臺灣總督府内務局,1932)。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文書課,《臺灣總督府例規類抄》(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文書課,1895)。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と電力》(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41)。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河川流量要覽》(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42)。
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大甲溪達見貯水池築造ニ就テ》(臺北: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1943)。
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國土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1942)。
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臺灣總督府國土局主管土木事業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1943)。
臺灣總督府情報課,《臺灣工業化の諸問題》(臺北:臺灣總督府情報課,194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森林計畫事業報告書》上卷(東京都: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林業史》第二卷(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保安林施業法》(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臺灣總督府官營移民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移民課,191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森林治水事務所編,《本島に於ける傾斜地農業の治水》(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森林治水事務所,1938)。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臺灣の農業移民》(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8)。
臺灣總督府編,《公學校用國語讀本(第一種)》卷10(臺北:臺灣總督府,
1923-1926)。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日誌》(東京都:綠蔭書房,1992)。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產業計畫說明書:臨時產業調查會答申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30)。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00)。
臺灣總督府濁水溪森林治水事務所,《霧社森林治水流量試驗地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濁水溪森林治水事務所,1940)。
臺灣總督府營林局,《濁水溪上流地域治水森林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營林局,192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蕃人移住十箇年計劃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3)。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史上卷》(東京: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
静岡県警察部保安課編,《消防全書》(静岡:静岡県警察部保安課,1926)。
橋都素武編,《全国学校案内》(東京:内外出版協会,1909)。
靜岡縣知事官房,《金原明善と其事業》(靜岡:靜岡縣知事官房,1913)。
濱田正彥,《臺灣河川の特色》(臺北:臺灣經濟研究會,1933)。
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主管事業概要》(臺北:臨時臺灣總督府工事部,1916)。
(二)報紙
《大阪毎日新聞》
《大阪時事新報》
《大阪朝日新聞》
《中外商業新報》
《水利協會報》
《東京日日新聞》
《東京朝日新聞》
《時事新報》
《神戸又新日報》
《神戸新聞》
《報知新聞》
《新竹州時報》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福岡日日新聞》
《臺北州時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民報》
《臺灣農事報》
《臺灣農林新聞》
《讀賣新聞》
(三)雜誌
《まこと》
《土木》
《土木工學》
《土木史研究》
《土木建築工事畫報》
《土木學會誌》
《工談》
《水利と土木》
《水利科學》
《地質學雜誌》
《河川》
《治水雜誌》
《社會事業の友》
《建設》
《理蕃之友》
《部報》
《新臺灣》
《道路の改良》
《實業之臺灣》
《臺北ロータリー月報》
《臺灣》
《臺灣の山林》
《臺灣の水利》
《臺灣山林會報》
《臺灣之茶葉》
《臺灣地方行政》
《臺灣技術協會誌》
《臺灣協會會報》
《臺灣時報》
《臺灣消防》
《臺灣教育》
《臺灣教育會雜誌》
《臺灣電氣協會會報》
《臺灣遞信協會雜誌》
《臺灣警察時報》
《臺灣鐵道》
《糖業》
(四)工具書
ルーブル社出版部編,《大日本人物名鑑〔卷4の2〕》(東京:ルーブル社出版部,1921-1922)。
五十嵐榮吉編纂,《大正人名辭典》(東京都:日本圖書センター,1987)。
勝田一、伊藤虎次郎編,《帝國大學出身人名辭典》第一卷(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ー,2003)。
勝田一、伊藤虎次郎編,《帝國大學出身人名辭典》第二卷(東京:日本圖書センター, 2003)。
野依秀市編,《明治大正人物史》第一卷(東京:日本圖書ヤンター,2004)。
野依秀市編,《明治大正人物史》第二卷(東京:日本圖書ヤンター,2004)。
(五)戰前土木名著100書-河川相關選輯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第二卷(東京都:勁草書房,1965)。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第三卷(東京都:勁草書房,1965)。
土木學會編,《土木工學用語集》(東京:土木學會,1936)。
土木學會編,《明治以前日本土木史》(東京:土木學會,1936)。
土木學會編,《明治以後本邦土木と外人》(東京:土木學會,1942)。
安藝皎一,《河相論》(東京:常磐書房,1944)。
西師意,《治水論》(富山:清明堂,1891)。
岡崎文吉,《治水》(東京:丸善,1915)。
故古市男爵記念事業會編,《古市公威》(東京:故古市男爵記念事業會,1937)。
宮本武之輔,《治水工學》(東京:修教社書院,1936)。
真田秀吉,《日本水制工論》(東京:岩波書店,1932)。
野滿隆治,《河川學》(東京:地人書館,1943)。
(六)時人專著
旧工部大學校史料編纂會編,《旧工部大學校史料同附録》(東京:青史社,1978)。
国立国会図書館調査及立法考査局編,《パブリ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につい
て》(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調査及立法考査局,1948)。
八田晃夫著、磯貝正雄編著,《後藤新平:夢を追い求めた科學的政治家の生涯=Goto Shinpei》(東京:文藝社,2008)。
三日月直之,《臺灣拓殖會社とその時代》(福岡:葦書房,1993)。
上田弘一郎,《水害防備林》(東京:產業圖書,1955)。
上林好之,《日本の川を甦らせた技師デ.レイケ=Johannis De Rijke》(東京:草思社,1999)。
土木學會土木圖書館委員會、土木學會土木史研究委員編集,《古市公威とその
時代》(東京都:土木學會發行,2004)。
土木學會土木圖書館委員會沖野忠雄研究資料調查小委員會編集,《沖野忠雄と
明治改修》(東京都:土木學會發行、丸善發賣,2010)。
土木學會中部支部編,《國造りの歷史:中部の土木史》(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88)。
土木學會日本土木史編集委員會編,《日本土木史:大正元年-昭和15年》(東京都:土木學會,1982)。
大熊孝,《技術にも自治がある:治水技術の傳統と近代》(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2004)。
大熊孝,《增補洪水と治水の河川史:水害の制壓から受容へ》(東京:平凡社,2007)。
大霞会編,《內務省史》第一卷(東京都:原書房社,1980)。
大霞会編,《內務省史》第三卷(東京都:原書房社,1980)。
大霞会編,《內務省史》第四卷(東京都:原書房社,1980)。
小出博三,《日本土木史概說》(東京都:共立出版,1975)。
山本三郎,《河川工學》(東京:朝倉書局,1958)。
山本三郎,《河川法全面改正に至る近代河川事業に關する歴史的研究》(東京:日本河川協会,1993)。
山本晃一,《日本の水制》(東京:山海堂,1996)。
不著撰者,《內務省人事總覽》(東京都:日本圖書ヤンター,1990)。
天野郁夫,《旧制專門学校論》(東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93)。
天野郁夫,《教育と近代化:日本の經驗》(東京:玉川大學出版部,1997)。
日本の土木技術編集委員會編,《日本の土木技術:近代土木發展の流れ》(東京:土木學會,1975)。
外務省條約局編,《外地法制誌第五卷:日本統治下50年の臺灣》(東京:文生書院,1990)。
玉城哲,《水の思想》(東京:論創社,1979)。
玉城哲、旗手勳、今村奈良臣編,《水利の社會構造》(東京都:國際連合大學,1984)。
伊藤安男、青木伸好,《輪中》(東京:學生社,1981)。
伊藤安男編著,《變容する輪中》(東京:古今書院,1996)。
安藤萬壽男編撰,《輪中その展開と構造》(東京:古今書院,1976)。
西川喬,《治水長期計畫の歷史》(東京都:水利科學研究所,1969)。
西原巧,《河川の計畫と調查》(東京:技報堂,1988)。
谷了太郎編著、谷ケ城秀吉編集,《宮尾舜治傳:宮尾舜治》(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
季武嘉也,《大正期の政治構造》(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8)。
松浦茂樹,《明治の國土開發史-近代土木技術の礎》(東京:鹿島出版會,1992)。
松浦茂樹,《國土づくりの礎:川が語る日本の歷史》(東京:鹿島出版會,1997)。
松浦茂樹,《戰前の国土整備政策》(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0)。
河原功編,《臺灣引揚留用記錄》(東京都:ゆまに書房,1997-1998)。
花房吉太郎、山本源太,《日本博士全傳》(東京都:日本圖書センター,1990)。
長尾義三,《物語日本の土木史:大地を築いた男たち》(東京:鹿島出版會,1985)。
浅井治平,《アメリカ巡り》(東京:妙義出版社,1949)。
宮村忠,《水害:治水と水防の知惠》(橫濱:關東學院大學出版會,2010)。
真田秀吉,《日本土木行政並に機械化施工の沿革:附内務省土木技術官》(出版地不明:建設省関東地方建設局,1957)。
高崎哲郎,《湖水を拓く:日本のダム建設史》(東京都:鹿島出版會,2006)。
高橋裕、酒匂敏次,《日本土木技術の歷史》(東京:地人書館,1960)。
高橋裕編集,《川の百科事典》(東京:丸善,2009)。
副田義也,《內務省の社會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7)。
國土政策機構編,《國土を創った土木技術者たち》(東京都:鹿島出版會,2000)。
國史大辭典編集委員會編,《國史大辭典》(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80)。
堀見末子、向山寬夫編,《堀見末子土木技師-臺灣土木の功勞者》(東京:堀見愛子,1990)。
淺見素石,《琵琶湖疏水:よもやまばなし》(彥根:サンライズ出版,2005)。
鹿子木小五郎,《臺東廳管內視察復命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富野章,《日本の傳統的河川工法I》(東京:信山社サイテック,2002)。
富野章,《日本の傳統的河川工法II》(東京:信山社サイテック,2002)。
菊地利夫,《日本歷史地理概說》(東京:古今書院,1984)。
飯吉精一,《近代土木者像巡礼》(東京:日本河川開発調査会,1986)。
新沢嘉芽統,《河川水利調整論》(東京:岩波書店,1962)。
駄場裕司,《後藤新平をめぐる權力構造の研究》(東京都:南窗社,2007)。
橫田周平,《緩流河川工法》(東京:森北出版,1959)。
鮎川幸雄、日本河川協會共著,《水三法:水(渇水と洪水)との斗い》(東京:大成,1983)。
藤井肇男,《土木人物事典》(東京:アテネ書房,2004)。
(七)近人論文
吳文星,〈札幌農學校と臺灣近代農學の展開—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を中心として—〉,收錄於檜山幸夫編《日本統治下臺灣の支配と展開》(名古屋:中京大學社会科学研究所,2004),頁487-504。
黃俊銘、簡佑丞,〈日領初期の臺湾河川治水事業と土木技師十川嘉太郎の貢献について〉,收錄於土木學會編《土木史研究講演集》第28號,2008,頁129-136。
黃俊銘、簡佑丞,〈臺湾における石門ダムの計画過程に関する研究〉,收錄於土木學會編《土木史研究講演集》第32號,2012,頁299-306。
內田和子,〈日本における水害予防組合の展開過程〉, 《地理學評論》67A-5,1994,頁325-346。
葦名ふみ,〈明治期の河川政策と技術問題:「低水工事から高水工事へ」圖式をめぐって〉,《史學雜誌》第115期,2006.11.20,頁1831-1863。
柿原泰,〈工部省技術の養成-電信の事例を中心として〉,收錄於鈴木淳編《工部省とその時代》(東京:山川,2002),頁。
原口征人、今尚之、佐藤馨一,〈札幌農学校の土木工学教育に関する研究〉,《土木史研究》第18號,1998.5,頁17-28。
原口征人、日野智、今尚之、佐藤馨一,〈旧制官立専門学校における中級土木技術者教育〉,《土木史研究》第20號,2000.5,頁15-22。
山崎有恆,〈明治末期の治水問題-臨時治水調査會を中心に-〉,收錄於櫻井良樹編,《地域政治と近代日本:關東各府縣における歴史的展開》(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1998),頁49-98。
松浦茂樹,〈近代黎明期における3人のフランス留學技術者たち〉,《國際地域學研究》第4號,2001.3,頁229-247。
松浦茂樹,〈治水長期計畫の策定の經緯とその基本的考え方の變遷〉,收錄於《第6回日本土木史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86.6,頁147-155。
松浦茂樹,〈戦前の河水統制事業とその社会的背景〉,收錄於《第五回日本土木史研究發表會論文集》,1985.6,頁187-195。
中村尚史,〈鐵道技術者集團の形成と工部大學校〉,收錄於鈴木淳編《工部省とその時代》(東京:山川,2002),頁95-116。
田中邦博、亀田伸裕、畑岡寛,〈土木事業費に視る内務省財政の変遷〉,《土木史研究講演集》第23卷,2003,頁1-4。
渡邊洋三,〈河川法.道路法(法體制確認期)〉,收錄於《講座日本近代法發達史》第六卷(東京:勁草書房,1959),頁129-161。
北河大次郎,〈工部大学校の土木史的意義について〉,《土木史研究講演集》第26回,2006.7,頁377-378。
檜山幸夫,〈臺灣統治の機構改革と官紀振肅問題-明治三○年の臺灣統治〉收入於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臺灣總督府文書目錄編纂委員會編集《臺灣總督府文書目錄第二卷》(東京都:ゆまに書房,1995),頁325-440。
檜山幸夫,〈臺灣總督府の刷新と統治政策の轉換-明治三一年の臺灣統治-〉,收入於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臺灣總督府文書目錄編纂委員會編集《臺灣總督府文書目錄第三卷》(東京:ゆまに書房,1995),頁351-460。
二、中文部分
(一)專書
大偉遜(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
王國瑞,《臺灣林業史》(臺中:金氏出版,1980)。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
2003)。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大正篇1912-1925)》(臺北:時報文化,2007)。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晚報,1989)。
林大侯計畫主持,《日本水利相關法令與我國水利法規之比較》(臺北:臺灣經濟研究院,1995)。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2011)。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五)一九三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2004)。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林蘭芳,《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臺灣的電力事業》(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1)。
徐鴻基編,《漫談戰前五十年的臺灣河川治理》(出版項不詳,2000)。
張宗漢,《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張素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國史館,2001)。
張素玢,《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北:學生書局,2004)。
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新北:衛城出版,2014)。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四)》(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2001)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
陳秀淳,《日據時期臺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2002)。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彰化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臺灣地區水資源史第四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臺灣省水利局編,《大甲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大安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林邊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烏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高屏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淡水河防洪治本計劃》(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淡水河防洪治本計劃修訂方案》(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5)。
臺灣省水利局編,《淡水河防洪治本計劃草案》(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3)。
臺灣省水利局編,《濁水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頭前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水利局編,《蘭陽溪防洪工程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水利局,1964)。
臺灣省建設廳水利局編,《阿公店溪蓄水庫工程槪要》(南投:臺灣省建設廳水利局,1951)。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編著,《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草案》第一卷(臺北:捷幼出版社,1991)。
劉淑玲,《臺灣總督府的土地放領政策:以日籍退職官員事件為例》(臺北:常春樹,2007)。
蔡志展,《明清臺灣的水利開發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8)。
(二)期刊論文
王世慶,〈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之土地投資與經營-以總督府出資之社有地為中心〉,收錄於《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8),頁1-55。
馬鉅強,〈烏溪治水事業之研究-以《灌園先生日記》為中心〉,《臺灣文獻》第58卷第1期,2007.3,頁245-288。
馬鉅強,〈大正初期淡水河治水事業之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6,頁331-361。
馬鉅強,〈日治時期濁水溪治水事業之研究〉,收錄於《2005年彰化學術研討會「濁水溪流域自然與人文研究」論文集》(彰化:彰化縣政府,2005),頁329-360。
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之技術官僚-以土木技師為例〉,《興大歷史學報》第19期,2007.11,頁309-390。
顧雅文、廖泫銘,〈水利署典藏日治時期圖資之評介與運用〉,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主辦「第二屆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11,頁1-20。
(三)學位論文
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馬鉅強,〈日治時期臺灣治水事業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哲維,〈日治時期宜蘭濁水溪治水事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曾臺輔,〈日治時期文山郡保安林之經營〉,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黃朝宏,〈日治時期臺灣治水政策對都市發展影響之基礎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簡佑丞,〈日治時期臺灣土木工程建設事業發展歷程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三、西文論著
Liu, Ts’ui-jung、Liu, Shi-yu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aiwan’s Forest Reserves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 Legacy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臺灣史研究》6:1,(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6)
Van Horn﹐C.E. and D.S. Van Meter. 1975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6(4):46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