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低碳旅遊發展適合度評量模式之研究
作者:汪昱
作者(外文):Wang, yu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管理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卓裕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低碳旅遊評估指標量化指標標準化模糊層級分析法low-carbon tourismevaluation indicatorquantitative indicatorstandardization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低碳旅遊因旅遊過程資源能源消耗低、碳排放少、能有效的改善和提高環境品質,並促進環境保護,正作為一個嶄新的理念和全新的旅遊方式被引入現實中。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旅遊將成為繼綠色旅遊、生態旅遊後一種更深層次的環保旅遊,是未來旅遊發展的大趨勢。
本研究的目在於建構出一套可操作、可監測、可量化的低碳旅遊發展適合度的評量模式。從文獻整理及專家訪談資料,經由德爾菲法,建構客觀的量化評估模式,共6個面向,53項指標,並提出指標標準量化方法,再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FAHP)得到各指標之相對權重。最後,以台灣宜蘭低碳旅遊為例,進行綜合評價檢驗,從而提出優化台灣宜蘭旅遊低碳環境的建議。本模式的建立有利於對台灣低碳旅遊的發展進行量化分析和有效評定,以促進台灣低碳旅遊的永續發展。
研究發現:1.模式中以「交通運輸」面向影響最為顯著;2.規劃符合低碳旅遊行程最需重視的項目是「使用低耗能車輛」、「交通接駁服務」、「一次性物品的供應」與「低碳措施與宣導」;3.台灣宜蘭低碳旅遊行程團體旅遊的評價結果為0.688;自由行的評價結果為0.680;4.指標標準化計量,讓評量更具客觀性與時效性,亦是發現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案的最佳途徑。
Low-carbon touris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and enhance environmental quality while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cause of its low resource utilizati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 carbon emission. It is a brand new concept and travel approach just introduced to the real world. Following green travel and eco-tourism,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made low-carbon tourism another more in-depth environmental friendly travel that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fu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study aimed to construct an operable, monitorable, and quantifiable low-carbon tourism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Delphi method was used on data collection from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s to construct an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contains six aspects and 53 indicators. This paper presented a quantitative indicator standardization approach and used FAHP carried out the corresponding weight analysis. This paper Taiwan Yilan low-carbon tourism as an example, carried out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furthermore make low-carbon environment to optimize Taiwan Yilan travel advice. This model is advantageous to evaluate quantita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low-carbon tourism an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findings are: 1. Transporta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2. ow-energy consumption vehicles, pick-up and drop-off services, disposable items supply, and low-carbon measures and promotion are aspects that should be valued when planning a low-carbon tourism; 3. ults of evaluation test of Yilan low-carbon tourism is 0.688;4. The quantitative indicator standardization allows the evaluation to be more objective and efficient. It is also an excellent means for detecting problems and searching for relevant solutions.
丁執宇(1997),ISO14040生命週期評估架構之探討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卜文娟、陸諍嵐(2009)。濕地公園遊步道設計的探討-以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為例。人文地理,108(04),110-114。

中華民國低碳環境學會(2010)。低碳旅遊。取自:http://inventory/6.fo.ntu.edu.tw/

王文良、黃聖芫(2003),利用Fuzzy AHP之常態模糊數進行就醫選擇,朝陽商管評論,2(2),1-24。

王月鶯,2009,影響民宿經營者及消費者接受綠色民宿概念之因素。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王登楷(2008)。聯合國第13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紀要。綠色生產力通訊,12,2-5。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新北市:威仕曼文化事業。

王潤、劉家明、田大江(2010)。基於低碳理念的旅遊規劃設計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島為例。旅遊論壇,3(2),168-172。

王鎮中(2012)。聯合國氣候談判終於喬定,京都議定書延長至2020年。取自http://e-info.org.tw/node/82510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2009年觀光與旅遊競爭力報告。取自:http://www.weforum.org/en/index.htm

台灣綠色旅遊協會(2010)。綠色旅遊–你我最好的選擇。取自:http://www.greentourism.org.tw/?cat=12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環境永續外交小組(2009)。後京都架構下,台灣環境外交策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41077

外薗祐理子(2002)。日本將制訂促進建設低碳城市法案,推動靈能耗住宅發展。取自http://big5.nikkeibp.com.cn/eco/news/catpolicysj/2569-20120406.html

左顯能(2000)。觀光地區永續發展規劃之研究—以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石善宏(1996)。績效指標之訂定與衡量。台電月刊,402,16-18。

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國家節減碳總計畫。取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402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國家節減碳總計畫。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402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8)。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取自http://www.epa.gov.tw/ch/artshow.aspx?busin=12379&art=2009011715443552&path=12437

何永福、楊國安(1993)。人力資源策略管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吳水泉(2000)。企業發展策略之共識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吳雅玲(2001)。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教育研究,9,297-306。

呂佳蕙(2013)。應用AHP法進行低碳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系,高雄市。

呂居頷,2010,台灣地區風景區低碳旅遊發展潛力之評比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彰化縣。

宋文娟(2001)。一種質量並重的研究法-德菲法在醫務管理學研究領域之應用,醫務管理期刊,2(2),1-20。

宋瑞、薛怡珍(2004)。永續發展的旅遊-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之維(2012),遊客對低碳旅遊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曾文水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班,嘉義縣。

李長貴(2000)。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的生產力與競爭力。臺北市:華泰文化。

李建堂(2001)。保護區經理的評估。保護區管理的國際新趨勢研究會論文集,45-61,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李玲玲(2005)。生物多樣性概論。臺北市: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李書行(1995).務實創新的策略性績效評估.會計研究月刊,113,15-23。

李健源(2004)。企業流程內在績效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以系統科學理論為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李淑婷、謝臥龍、邱啟潤(2001)。衛生所護理師角色功能之探討-德爾菲研究,護理研究,9(3),269-278。

李隆盛(1988)。德爾非預測術在技職教育上的應用。工業教育雙月刊,7(1),34-60。

李銀昌(2012)。低碳旅遊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大學,大陸廣西。

李曉英(2007)。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綠色餐飲經營的探究。大連大學學報,28(2),130-133。

環境資訊中心(2014),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衝擊生態環境。取自
http://e-info.org.tw/column/eccpda/2004/ec04052501.htm。

沈進成、林玉婷(2002)。社區營造永續觀光SWOT 之研究-以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為例。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115-123),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林子倫(2008),台灣氣候變遷政策之論述分析,公共行政學報,28,153-175。

林依靜(2010)。大眾運輸環境永續績效評估-以高雄市公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資產管理與城市規劃學系,臺南市。

林孟龍(2012)。綠色旅遊。科學發展,469,48-53。

林幸怡(1995)。農村景觀資源評估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林政逸(2011)。推動低碳旅遊教育。師友月刊,534,73-77。

林晏州(1994)。區域性戶外遊憩資源規劃方法之研究-兼論台灣地區遊憩資源開發策略。都市與計劃,11,11-18。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林裕強(2002),永續觀光發展指標之建立-從認知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臺北市。

邱淑芬、蔡欣玲(1996)。德爾非預測術-一種專家預測的護理研究方法。護理研究,4(1),92-98。

姚應生(2011)。休閒產業低碳經營指標之建立與檢視以台灣埔心牧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桃園縣。

洪秀菊(2008),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永續觀光發展的規範分析,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洪富文(1997)。永續森林經營的準則與指標。臺灣林業,23(6),7-16。

孫嘉鴻(2000),會計資訊運用於共同基金經紀人擇股決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臺北市。

徐仙如(2011)。國內推動低碳旅遊之研究-以台南市古蹟旅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徐作聖(2009 年 12 月 18日)。綠色產業在地化的實踐,中國時報,A28/時論廣場。

袁俊(2007)。農業文化遺產地生態旅遊開發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魚共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爲例,鄉村旅遊研究,1(2),87-101。

常艷新、陸諍嵐(2010)。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旅遊標示系統初探。經濟研究導刊,76(2),71-73

張火燦(198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張希(2003)。創建綠色飯店之路。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4,46-47。

張美娟(2003),國內有線電視發展數位電視服務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張益誠(2001)。應用因子分析方法為台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臺北市。

曹庭菀(2013)。低碳旅遊社區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臺中市。

曹會林(2010)。淺議低碳旅遊與旅遊企業的低碳舉措。價值工程,4,41。

梁復興(2004)。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績效評估—類別資料包絡分析法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北市。

郭乃文(2000),台灣地區非都市土地環境管理與永續發展:以國家公園規劃與經營管理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臺北市。

郭乃文(2011年10月01日)。落實地產地消,綠色飲食新主流,經濟日報,A12休閒農業論壇。

郭乃文、程金保(2010)。旅遊與碳足跡。第一屆綠色旅遊研討會。新北市:東南科技大學。

郭姿妦(2012)。日月潭民宿永續經營與營運績效:Bounded-DEA 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系,臺中市。

郭瑞坤(1996)。電腦動畫與視覺模擬在都市景觀評估之應用,建築學報,18,69-82。
陳小娟、徐木蘭、劉仲矩(1997),「企業環境管理績效評量因素建立之探討」,科技管理學刊,2(1),179-20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佩祺(2008)。全球暖化與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法制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俐蓉(2002)。民間體育團體績效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陳宥霖(2008)。社區綠色交通綜合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臺北市。。

陳柳欽(2010)。低碳經濟:國際發展趨勢的思考。環境經濟,81,31-37。

陳盈君(2008)。國內綠色民宿評選指標系統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臺北市。

陳美霞(2009年12月04日)。抗暖化-台灣需要地球公民素養,中國時報,A26/時論廣場。

陳瑋(2004)。發展綠色餐飲與可持續發展之路。閩江學院學報,25(3),135-137。

陳靜慧(2011)。低碳旅遊評量指標建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靜慧、蕭登元(2011)。旅行社發展低碳旅遊行程策略之研究。第三屆亞太餐旅教育聯盟暨第十一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高雄市:高雄餐旅大學。

陶翼煌、吳怡彥、任培義(2010)。綠色旅遊之定義、原則、與作法。第一屆綠色旅遊研討會。新北市:東南科技大學。

曾筱嵐(2010)。團體旅遊之環島行程交通溫室氣體排放量推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游家政(1996)。得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湯琪瑩(2008)。台灣地區綠色餐廳評選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臺北市。

程乾(2011)。旅遊景區低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於全球氣候變化背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浙江工商大學,大陸浙江。

童添泉(2007)。壽險業經營整合行銷績效評估模型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新北市。

楊明宗(2003)。醫學中心之教學醫院績效評估-以某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南市。

經濟部能源局(2014)。節能標章網站。取自http://www.energylabel.org.tw/

葉俊榮(1999)。永續台灣的評量系統(88 年度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褚志鵬(2009)。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系教學講義。

褚秀敏(1998)。關鍵成功因素與績效評估制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郵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趙良芝 (1996)。森林生態旅遊地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劉協成(2006)。德懷術之理論與實務初探。教師之友,47(4),91-99。

劉美君(2008)。導遊人員績效評估建構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劉曼貞(2009)。森林生態旅遊永續發展評價模式之建立與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所,臺中市。

劉嘯(2009),論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中國集體經濟,2009(5),154-155。

劉錦添、林鈺維、邱琦倫譯(1999)。環境指標:議題與問題。Measur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sia- Summary Chap. 1。取自http://www.Law.ntu.edu.tw/sustain/SFr_New1.htm

蔡明勳(2012)。旅行社低碳旅遊認證標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蔡萌、汪宇明(2009),低碳經濟、低碳旅遊與旅遊發展新方式,中國城市研究,4(2)。

蔡萌,汪宇明(2010)。低碳旅遊:一種新的旅遊發展方式.旅遊學刊,25(1),13-17。

蔣本基、李素馨、萬騰州(2011)。低碳觀光島策略規劃計畫,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運用(2版)。台北:華梵大學運籌規劃於管理研究中心。

鄧振源、曾國雄(1989a)。 分析層級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 。中國統計學報, 27(6),5-22。

鄧振源、曾國雄(1989b)。分析層級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20。

鄭名傑(2012)。文化資產發展低碳旅遊之永續經營策略評估模式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苗栗縣。

鄭麗玲,2013,來台旅客對台灣旅行社與導遊服務品質之滿意度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休閒產業經濟學系,嘉義縣。

蕭登元(2011)。低碳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指標建立、評量與實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9-2410-H-328-008),未出版。

賴鵬智(2011)。簡易低碳 10招走全球。一次旅行,3,56-57。

戴凡(1994)。旅遊持續發展行動戰略。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旅遊學刊,4,51-5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0)。環保標章規格標準。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1)。國民低碳飲食選擇參考手冊。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環保標章規格標準。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4)。源頭減量及回收。2014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epa.gov.tw/。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得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謝錫忞(2001),晶圓廠實施產業電子化評估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鍾碧芳(2011)。低碳飲食,不一定吃全素。常春月刊,356。

顏君韋(2009)。探討我國運輸部門低碳發展策略。全國能源會議結論之挑戰與展望《系列 5-9》,32(6),43 -49。

魏國金(2010年9月7日)。全球暖化,環北極國家,下一個經濟強權。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425591

羅玉彣(2013),以AHP法進行低碳社區發展策略規劃─以雲林縣林內鄉林北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所,雲林縣。
Banks, M., Lovatt, A., O’Connor, J., & Raffo, C. (2000). Risk and trust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Geoforum, 31(4), 453-464.

Becken, S. & Hay, J. (2007). Tourism and Climate Change: Risks Opportunities. Frankfurt, England:Publications Channel View.

Bodansky, D. (2001). The history of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gim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23-40.

Buckley, J. J. (1985). Fuzzy hierarchical analysi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7(3), 233-247.

Business, W., & Unit, C. (2002). Holiday Footprinting a Practical Tool for Responsible Tourism. Inglaterra http://www. elregional. com. mx Periódico regional. Consultada.

Changbo, S., & Jingjing, P. (2011).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low-carbon economy. Energy Procedia, 5, 759-762.

Doke, E. R., & Swanson, N. (1995). Decision variables for selecting prototyping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 Delphi study of MIS manager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9(4), 173-182.

Ernst & Young, (2001), Measures that MatterTM: An outside-in perspective on shareholder value recognition .Available: http://www.ey.com

Faherty, V. (1979). Continu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sults of a Delphi survey.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15(1), 12-19.

Fitz-Gibbon, C. T.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 PA: Bristol.

GSTC (2008). 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riteria.
http://www.sustainabletourismcriteria.org/content/view/163/345/ [2008.11.10]

GuptaUG, C. R. (1996).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Delphi technique.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53(2), 185-211.

Hall, M. C., & Allan, W. (2008). Tourism and innovation: Routledge.

Hardi, P., & Zdan, T. J. (1997).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in practic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nnipeg.

Holden, M. C., & Wedman, J. F. (1993). Future issue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of a Delphi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4), 5-24.

Inskeep, E. (1991). 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Van Nostrand Reinhold.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9).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9. Available on 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 23 December, 2009.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11).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 Available on 25 http://www.worldenergyoutlook.org/, 27 October, 2011.

Rogelj, J. , Chen, C. , Nabel, J. , Macey, K. , Hare, W. , Schaeffer, M. , Markmann, K. , Höhne, N. ,Andersen, K. K. and Jetzkowitz, J. M.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limate from a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erspective-toward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the Future of Tourism.Developments in Tourism Climatology, 282-289.

Lasek, M. (1992). Hierachical structures of fuzzy ratings in the analysis of strategic goals of enterprise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50(2), 127-134.

Lawton, S. J. (2007). Low carbon travel.

Lee, S. C., Li, W.-M., & Chan, L. Y. (2001). Indoor air quality at restaurants with different styles of cooking in metropolitan Hong Kong.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79(1), 181-193.

Lin, T.P. (2010).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 Tourism Management, 31(2), 285-290.

Linstone, H. A. & Turoff, M.(1979).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Luo, J., & Zhang, M. (2011). Route Choice of low-carbon industry for global climatechange: an issue of China tourism reform. Energy Procedia, 5, 2283-2288.

Miller, G.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results of a Delphi survey of tourism researchers. Tourism management, 22(4), 351-362.

Pearce, D. G., & Butler, R. (1999).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Vol. 6): Psychology Press.

Process, M. (1995).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Canadian Forest Service, Hull, Quebec.

Richey, J. S., Mar, B. W., & Horner, R. R. (1985). Delphi technique i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J. Environ. Manage.;(United States), 21(2).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al hierarchical process. J. Wiley. New York.

Scott, D., Amelung, B., Becken, S., Ceron, J., Dubois, G., Gössling, S., et al. (2008).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 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Madrid, 230.

Simpson, M.C., Gössling, S., Scott, D., Hall, C.M. and Gladin, E.(2008).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e Tourism Sector: Frameworks, Tools and practices. UNEP, University of Oxford, UNWTO, WMO: paris, France.

Smith, M. (2009). Issues in cultural tourism studies: Routledge.

Sustrans, (2007), Low Carbon Travel Information Sheet (FF44), Revised November 13, 2009, from Web site.

Tang, Z., Shi, C., & Liu, Z. (201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under the low-carbon economy. Energy Procedia, 5, 1303-1307.

Urs Luterbacher & Detlef F. Sprinz, (2001). Conclusions, in Urs Luterbacher and Detlef F. Sprinz, ed., 2001, International Relatio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London: The MIT Press, pp.297-298

USGBC(2013)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Rating Systems. http://www.usgbc.org/leed/rating-systems

Van Laarhoven, P., & Pedrycz, W. (1983). A fuzzy extension of Saaty's priority theory.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1(1), 199-227.

Wallace, A. (2005). Creating a sustainable restaurant industry with the green restaurant association. San Diego, California Green Restaurant Association.

Witt, S. F., & Witt, C. A. (1995).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11(3), 447-475.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2009. Tourism 2020 Vision.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http://www.unwto.org/index.php.

WTO (1996). Core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Yang, W. (2010).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3(4), p212.

Yi, W., & Zhao, J. (2011). Research on systematic coupling symbiosis of low-carbon tourism and eco-tour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IMSEC),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Yuan, H., Zhou, P. & Zhou, D. (2011). What is Low-Carbon Development? A Conceptual Analysis. Energy Procedia, 5, 1706-17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