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藏彌陀極樂淨土法門之比較
作者:邱君亮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朱文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阿彌陀佛淨土法門依正莊嚴漢傳佛教藏傳佛教Amitabha BuddhaPure Land methodsplendor and solemnity of both the direct and circumstantial rewardsChinese BuddhismTibetan Buddh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篇論文著眼於漢、藏彌陀淨土法門之比較,藉此彰顯兩地教法之內容,使行者清楚了解法門要點,同時釐清可能發生的誤解。首先,說明極樂淨土法門傳承之歷史背景,由此瞭解漢、藏極樂法門之淵源,以及各自發展之重點。其次,考察漢、藏兩地與極樂淨土法門有關之文獻,探究漢傳與藏傳彌陀淨土法門常用之經典,作為理解本篇論文主題之基本素材。再者,以各類佛典所述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為主題,探究西方極樂淨土的聖賢(正報)與環境(依報),藉此瞭解阿彌陀佛之慈悲願力,以及修持環境之殊勝。接著,以極樂淨土法門的修持要領為主題,分別論述漢、藏兩地彌陀淨土法門之要點,最後,再針對漢、藏兩地之淨土法門,比較、分析其異同,說明同樣源自於印度佛教,受到歷史、社會及文化等因素之影響,開展出各具特色的修持法門,卻也有相通之處。漢、藏兩地發展出的彌陀淨土法門,實有「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微妙關係,使彌陀淨土法門更為多元,更能符合眾生需求,亦印證了八萬四千法門,皆順應一切眾生而方便假立,藉此成就「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行。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Tibetan Buddhist traditions in terms of the Pure Land methods, and illustrate the teachings in the two traditions, enabling general Buddhist practitioners to better and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eir teachings, as well as clarify their misconceptions in this regard. First, it starts with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Pure Land method for rebirth in the World of Ultimate Bliss to introduc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 in both Chinese and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ir respective significant points in this regard. Then it investigates textual passages related to the Pure Land, or the World of Ultimate Bliss, in Chinese and Tibetan Buddhism, to explore the sutras and scriptures often used for the Pure Land methods in Chinese and Tibetan Buddhism, in order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materials of the theme of the paper.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splendor and solemnity of the World of Ultimate Bliss in various Buddhist texts as the them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explores what the saints and sages (the direct reward)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circumstantial reward) of the World of Ultimate Bliss are like,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Amitabha Buddha’s compassionate deeds and vows, as well as the sublime qualities of the World as an ideal environment for practice. Next,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practice in the Pure Land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describes the essential points in the Pure Land methods in both the Chinese and Tibetan Buddhist traditions. Finally, it makes 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Pure Land methods in the two traditions ab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teachings, to illustrate their respective yet related teachings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differences in 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 although they both originated from the Buddhism in ancient India. Chinese and Tibetan Buddhism have a subtle relationship that in the midst of their sameness there is difference and in the midst of their differences there is sameness. This indicates the Pure Land method is more diverse than other methods, and can more meet the needs of all sentient beings, reflecting the fact that the multitudes of Dharma methods in Buddhist practice are all conveniently designed and developed to accommodate all sentient beings as an expedient means, to help them achieve their aspirations to “learn all the Dharma methods, though they are innumerable; and accomplish the Buddha Path, though it is ultimate and supreme.”
參考文獻
一、佛典(依藏經序號排列)

T47n1966 _p0129b09-10;表示引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經號1966,第129頁,中欄第09-10行。(以下凡引自CBETA之文獻,概循此例。)
X62n1187_p0435b04,表示引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卍新纂續藏經》第62冊 經號1187,第 435頁,中欄第4行。

《雜阿含經》T02n0099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99
《央掘魔羅經》T02n0120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20
《增壹阿含經》T02n012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冊 No. 125
《悲華經》T03n0157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57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T03n0159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冊 No. 15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06n0220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六冊 No. 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07n0220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七冊 No. 22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T08n022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八冊 No. 223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T08n0232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八冊 No. 23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08n023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八冊 No. 235
《妙法蓮華經》T09n0262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九冊 No. 262
《大方廣佛華嚴經》T10n0279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冊 No. 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T10n029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冊 No. 293
《大寶積經》T11n0310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一冊 No. 310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T12n035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53
《佛說無量壽經》T12n0360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60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T12n0361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61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T12n0362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62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T12n036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63
《佛說大阿彌陀經》T12n0364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64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T12n036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65
《佛說阿彌陀經》T12n0366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66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T12n0367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67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T12n0370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70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T12n0371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71
《後出阿彌陀佛偈》T12n037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73
《大般涅槃經》T12n0374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74
《大般涅槃經》T12n037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二冊 No. 375
《觀虛空藏菩薩經》T13n0409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三冊 No. 409
《地藏菩薩本願經》T13n0412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三冊 No. 412
《般舟三昧經》T13n0417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三冊 No. 417
《維摩詰所說經》T14n047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四冊No. 475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T15n0587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五冊 No. 587
《十善業道經》T15n0600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五冊 No. 600
《佛說自誓三昧經》T15n0622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五冊 No. 622
《合部金光明經》T16n0664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六冊 No. 664
《大乘入楞伽經》T16n0672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六冊 No. 672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T16n0662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六冊 No. 662
《合部金光明經》T16n0664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六冊 No. 664
《佛說法集經》T17n0761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七冊 No. 761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T17n0788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七冊 No. 788
《占察善惡業報經》T17n0839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七冊 No. 839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T18n0868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八冊 No. 868
《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T19n0930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九冊 No. 930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T19n094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十九冊 No. 945
《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T21n1211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一冊 No. 1211
《佛說莊嚴王陀羅尼咒經》T21n137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一冊 No. 1375
《佛說沙彌十戒儀則經》T24n147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四冊 No. 1473
《菩薩瓔珞本業經》T24n148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四冊 No. 1485
《大智度論》T25n1509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五冊 No. 1509
《十住毘婆沙論》T26n1521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六冊 No. 1521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T26n1524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六冊 No. 1524
《遺教經論》T26n1529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六冊 No. 1529
《阿毘達磨俱舍論》T29n1558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二十九冊 No. 1558
《般若燈論釋》T30n1566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冊 No. 1566
《仁王般若經疏》T33n1707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三冊 No. 1707
《妙法蓮華經玄義T33n1716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三冊 No. 1716》
《妙法蓮華經玄贊》T34n172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四冊 No. 1723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T35n173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五冊 No. 1735
《華嚴經探玄記》T35n173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五冊 No. 1733
《勝鬘寶窟》T37n1744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七冊 No. 1744
《觀無量壽佛經疏》T37n175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七冊 No. 1753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T37n1754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七冊 No. 1754
《阿彌陀經義記》T37n175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七冊 No. 1755
《阿彌陀經要解》T37n1762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七冊 No. 1762
《阿彌陀經通贊疏》T37n1758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七冊 No. 1758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T38n1772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八冊 No. 1772
《維摩義記》T38n1776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八冊 No. 1776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T39n1796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三十九冊 No. 1796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T40n180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冊 No. 1805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T40n1819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冊 No. 1819
《俱舍論頌疏論本》T41n182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一冊 No. 1823
《大乘義章》T44n1851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四冊 No. 1851
《釋門歸敬儀》T45n1896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五冊 No. 1896
《摩訶止觀》T46n1911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六冊 No. 1911
《密咒圓因往生集》T46n1956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六冊 No. 1956
《安樂集》T47n1958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58
《淨土論》T47n196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63
《念佛鏡》T47n1966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66
《念佛三昧寶王論》T47n1967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67
《樂邦文類》T47n1969A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69A
《龍舒增廣淨土文》T47n1970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70
《讚阿彌陀佛偈》T47n1978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78
《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T47n1979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79
《往生禮讚偈》T47n1980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80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T47n1981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81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T47n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83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T48n2008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八冊 No. 2008
《佛祖統紀》T49n203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九冊 No. 2035
《佛祖歷代通載》T49n2036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九冊 No. 2036
《景德傳燈錄》T51n2076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五十一冊 No. 2076
《高僧法顯傳》T51n2085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五十一冊 No. 2085
《大唐西域記》T51n2087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五十一冊 No. 2087
《法苑珠林》T53n2122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五十三冊 No. 2122
《諸經要集》T54n2123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五十四冊 No. 2123
《一切經音義》T54n2128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五十四冊 No. 2128
《無量壽經會譯》X01n0005卍新纂續藏經 第一冊 No. 5
《念佛超脫輪迴捷徑經》X01n0013卍新纂續藏經 第一冊 No. 13
《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祕密神咒經》X02n02051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冊 No. 205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X05n0229卍新纂續藏經 第五冊 No. 229
《華嚴經疏鈔玄談》X05n0232卍新纂續藏經 第五冊 No. 232
《華嚴經三十九品大意》X09n0242卍新纂續藏經 第九冊 No. 242
《楞嚴經合論》X12n0272卍新纂續藏經 第十二冊 No. 272
《楞嚴經述旨》X14n0295卍新纂續藏經 第十四冊 No. 295
《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科解》X16n0310卍新纂續藏經 第十六冊 No. 310
《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疏鈔》X16n0311卍新纂續藏經 第十六冊 No. 311
《維摩經文疏》X18n0338卍新纂續藏經 第十八冊 No. 338
《無量壽經起信論》X22n0400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400
《觀無量壽佛經圖頌》X22n0412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412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X22n0420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420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X22n0423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423
《阿彌陀經疏鈔》X22n0424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424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X22n0427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427
《阿彌陀經疏鈔擷》X22n0428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428
《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X22n0430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430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X22n0407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二冊 No. 407
《金剛經大意》X25n0484卍新纂續藏經 第二十五冊 No. 484
《法華經入疏》X30n0600卍新纂續藏經 第三十冊 No. 600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X35n0652卍新纂續藏經 第三十五冊 No. 652
《四分律行事鈔批》X42n0736卍新纂續藏經 第四十二冊 No. 736
《四分律名義標釋》X44n0744卍新纂續藏經 第四十四冊 No. 744
《四教儀集解》X57n0976卍新纂續藏經 第五十七冊 No. 976
《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X57n0980卍新纂續藏經 第五十七冊 No. 980
《準提淨業》X59n1077卍新纂續藏經 第五十九冊 No. 1077
《淨土指歸集》X61n1154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一冊 No. 1154
《西方願文》X61n1160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一冊 No. 1160
《淨土資糧全集》X61n1162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一冊 No. 1162
《淨土十要》X61n1164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一冊 No. 1164
《淨土晨鐘》X62n1172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72
《角虎集》X62n1177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77
《淨土警語》X62n1174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74
《省菴法師語錄》X62n1179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79
《重訂西方公據》X62n1180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80
《徹悟禪師語錄》X62n1182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82
《念佛百問》X62n1184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84
《徑中徑又徑》X62n1185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85
《淨土隨學》X62n1187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87
《淨土必求》X62n1188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88
《淨土極信錄》X62n1194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94
《蓮宗必讀》X62n1197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197
《淨土紺珠》X62n1202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202
《修西輯要》X62n1203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203
《蓮修必讀》X62n1214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二冊 No. 1214
《無異元來禪師廣錄》X72n1435卍新纂續藏經 第七十二冊 No. 1435
《西歸行儀》X74n1468卍新纂續藏經 第七十四冊 No. 1468
《慈悲道場水懺法科註》X74n1496卍新纂續藏經 第七十四冊 No. 1496
《隆興編年通論》X75n1512卍新纂續藏經 第七十五冊 No. 1512
《淨土聖賢錄》X78n1549卍新纂續藏經 第七十八冊 No. 1549
二、專書(依作編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九界編著:《淨土觀—漫談淨土暨淨土五經精解》,台灣:喜美出版社,2012年。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著:《生死之輪》,宜蘭:中華印經協會.台灣生命電視,2012年。
大司徒仁波切講授、蓮花法燈譯:《甘露滴:神聖教言第一冊》,〈大寶伏藏〉,台北:慧眼雜誌社,2013年。
方立天著:《中國佛教傳統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印光大師著、凡夫譯:《印光法師文鈔》1,台南:和裕出版社,2014年。
印光大師著、凡夫譯:《印光法師文鈔》2,台南:和裕出版社,2014年。
印順導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
印順導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印順導師著:《淨土與禪》,台灣:正聞出版社,1970年重版,1992年。
印順導師著:《禪與淨土》,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朱文光著:《西藏佛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弘學著:《淨土信仰》,成都:巴蜀書社。
存德著《中國佛教論述》,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
汪志強著:《印度佛淨土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如石譯注:《入菩薩行譯注》,高雄市:諦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卓千拉貢仁波切著,趙曉鳳譯:《我的極樂大願:通往極樂淨土的秘道》,台北市:橡樹林文化、邦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台北:橡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管.宜奴貝著:王啟龍、還克加譯:《青史》(足本)(第一部),北京:中國主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洪緣音著:《蓮華藏淨土與極樂世界》,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1995年。
益西彭措仁波切編述:《普賢行願品講記》,台中市:台灣顯密佛教教育功德會,2011年。
益西彭措仁波切講授:《請入普賢願海》,台中市:台灣顯密佛教教育功德會,2011年。
蔣貢.康楚一世註釋、普賢法譯小組譯:《智慧之光》,台北:橡樹林文化、城邦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2016年。
索甲仁波切著:《西藏生死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1996年。
夏蓮居會經、淨空法師科判、黃念祖註解:《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註》,財團法人華藏世界教育基金會,2011年。
海雲繼夢法師著:《普賢行願》,台北市: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02年。
海雲繼夢法師著:《從極樂世界邁向永恆的生命》—海雲和尚解《彌陀經》奧義,台北市: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13年。
朗欽加布仁波切著:《大印成就乘—大手印五支前行指導了義成就乘》,桃園:岡波巴出版社,2003年。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著、張福成譯:〈恰美仁波切簡介〉,參見《藏傳淨土教言》慧光集(七),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1年。
恰美仁波切著、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錄集:《恰美山居法》驅往淨土,台北:眾生文化出版社,2013年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著、喇榮慧光編輯小組編校:《五加行開示錄》,慧光集(22),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出版,2004年。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著、喇榮慧光編輯小組編校:《佛教的世界觀》,慧光集(25),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出版,2006年。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著、喇榮慧光編輯小組編校:《菩提道金鑰》,慧光集(33),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8年。
堪布慈囊仁波切著:《我可以這樣改變人生—佛子行三十七頌》,台北:橡樹林文化,城邦文化出版,2008年。
堪布慈囊仁波切著、施心慧譯:《薩惹哈道歌--道歌寶藏.庶民之歌》釋論,台北: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堪布慈囊仁波切講授:《西藏生死導引書(上)—揭開生與死的真相》,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著、妙融法師譯:《了義炬:大手印四加行簡要合集及正行教學次第》,台北: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2013年。
望月信亨著、印海法師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0年。
陳劍鍠著:《無上方便與現行法樂--彌陀淨土與人間淨土的週邊關係》,台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陳劍鍠著:《佛教經典100句—淨土三經》,台北:商周出版,2014年。
陳劍鍠著:《淨土或問.導讀》,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陳健民著:《淨土五經會通資料全集》〈曲肱齋全集第6冊〉台北:圓明出版社,1993年。
黃念祖著:《淨土資糧》,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6年。
黃智海著:《普賢行願品白話解釋》,台北: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淨空法師講述:《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3年。
常欽經行著:《淨土宗臨終助念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張曼濤編:《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7年。
斌宗法師著:《斌宗法師遺集》,台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2年。
遍智吉美林巴著、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譯記:《本智光照—功德寶藏論.密宗分講記》,台北:橡樹林文化、城邦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2015年。
魯柏.葛汀著、賴隆彥譯:《佛教基本通》,台北:橡實文化,2009年。
單增多傑著:《唐卡中的極樂世界》,台北,達觀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喇拉曲智仁波切著、索達吉堪布譯:《藏傳淨土論》,北京:西藏藏文古藉出版社,2012年。
智學法師著:《佛子行三十七頌—菩提行法撮要集粹》,華藏譯講靜修學會。
聖嚴法師著:《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聖嚴法師著:《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台北: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2015年。
聖印法師著:《微妙香潔一世界》,台北:圓明出版社,2007年。
賈發義著:《淨土信仰與中古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圓瑛法師著:《念佛圓通章解行法要》,台北:懿蓮念佛會,2009年。
廖閱鵬著: 《淨土聖賢》,台北:圓神出版社,1992年。
廖閱鵬著:《淨土文鈔》,台北:圓神出版公司,1992年。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仁波切著,堪千創古仁波切釋義《生起與圓滿》,台北:橡實文化,2008年。
噶千仁波切著、霍博雅譯:《中有與破瓦》,新北市: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鄭鴻祺著:《密教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金色蓮花有限公司,1997年。
鄭阿財、朱鳳玉著,《敦煌蒙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年
談錫永著:《密宗名相》,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三、單篇論文(含期刊、論文集、會議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朱文光著:〈佛學研究方法學理路之探索〉,《中華佛學研究》第七期,2003年,台北:中華佛學研究。
朱文光著:〈漢文佛典譯詞變化初探:以大正藏所見「中陰」、「中有」、「中蘊」等譯詞為例〉,《2013年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2013年。
朱文光著:《中有聞解脫》相關文獻述評, 《佛教文獻與文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法尊著:〈西藏後弘期佛教〉,參見張曼濤主編:《西藏佛教(二)-歷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恰美仁波切著:《極樂願文》,文本附於《慧光集(七)藏傳淨土教言》, 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1。
高永宵著:〈淨土宗〉,參見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顏尚文著:〈後漢三國西晉時代佛教寺院之分布〉《師大歷史學報》,第13期,1985年。
堪布卡塔仁波切:〈幸運凡夫,歡迎光臨淨土!〉,《善報》,第2014秋季號,2014年。
聖嚴法師著:〈蕅益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第65期, 臺北市:1980年
惠敏法師著:《安寧療護的佛教用語與模式》,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1999年。
蕅益大師著、承天禪寺選編:《淨土文選》第二輯,〈示念佛法門〉,《蕅益大師全集》台北:84年。
四、網頁資料(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卡塔仁波切講述:(喇嘛網),《大手印》,網址http://www.lama.com.tw/content/talk/index2.aspx?id=160,2014年8月20日下載。
印順佛學著作集「華雨集第一冊」,網址http://www.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25,2014年6月20日檢索。
朱文光著:〈雪域佛教史話〉,(中華民國普賢法譯協會) ,網址http://www.decode.org.tw/?page=1162,2015年11月 18日檢索。
〈西方極樂世界淨土莊嚴古唐卡介紹〉,網址http://blog.yam.com/reijin001/article/18539821,2014年7月3日檢索。
〈利美園地〉(喇嘛網),網址http://www.hwadzan.com/k12/1882.html ,2016年5月2日檢索。
明珠多傑仁波切:〈明珠多傑仁波切簡介〉,網址http://www.kkcw.org/sherabling/rinpoche_mingju.html,104年7月9日下載。
明就多傑仁波切著:《天法極樂願文》,(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會),http://www.buddhajnana.org/subject.php?tID=75&aID=249&show=a,2014年7月28日檢索。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臨終關懷》2節課總集,(佛網電子商城),網址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38432&page=1,2014年8月22日下載。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菩提心的修法第三講》,(學佛網),網址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5201.html,2014年8月4日下載。
泰錫度仁波切:《泰錫度仁波切:六中陰解說》,(學佛網),網址http://blog.yam.com/hwatsang/article/28038032,2014年8月21日下載。
晉美彭措法王講述:《大法師談集—竅決寶藏海 大圓滿見修行果》,(喇嘛網),網址http://www.lama.com.tw/content/talk/index2.aspx?id=160,2014年8月20日下載。
陳百忠著:《唐卡源流》,http://garuda.tw/tk/tk2.html,2014年7月3日檢索。
淨土三部經曼陀羅,網址http://www.fjdh.cn/zhuanti/newjtmtl/amtj.html,2014年7月3日檢索。
淨空法師開示:《淨土法門:四種念佛之四:實相念佛》,網址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6/155676.html ,2014年7月25日下載。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注(第三十二集)2011/11/2,檔名:02-037-0032。
淨空法師開示:《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淨宗學院),網址http://new.jingzong.org/Category_99/Index.aspx,檢索2014年4月22日。
〈淨土與禪.香光莊嚴〉,網址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article.php?aid=13,2015年8月26日檢索。
頂果欽哲仁波切講述:《大法師談集--生起次第》,(喇嘛網),網址http://www.lama.com.tw/content/talk/index2.aspx?id=160,2014年8月20日下載。
菩薩戒優婆塞毛凌雲纂述:《念佛三要》,網址http://blog.yam.com/benji/article/44493847,2014年7月28日下載。
張渝寧著:〈請轉法輪〉,《美佛慧訊第六十八期》,網址
http://www.bauswj.org/baus/newsletter/2000/nl68_dharma_wheel.html,2014年8月1日下載。
創古仁波切教授:《中陰教去:破瓦法》,網址http://www.thranguhk.org/buddhism_teachings/cn_bardo.html?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height=600&width=1050,2014年8月20日下載。
聖嚴著:《慈雲大師懺主淨土文講記》,網址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42&cid=17檢索日期:2014年3月4日。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智悲佛網繁體版慈誠羅珠堪布布落格:《阿彌陀佛修法-6-》,網址http://www.edupro.org/edup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835&blogId=18,2014年7月28日下載。
寧瑪巴白玉祥丘達吉林佛學會:〈主題:【 噶瑪恰美仁波切 】〉,網址http://www.palyul-center.org.tw/actnews.asp?newsid=25,檢索2015年7月8日。
學誠講述:《淨土三資糧——信願行》,七葉佛教精舍,進佛七開示,網址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4&&id=454&cid=64 ,2014年4月14日下載。
蓮池大師著:《彌陀疏鈔》,(佛報恩網),網址http://book.bfnn.org/books/0906.htm,2015年8月9日下載。
慧淨法師、淨宗法師著:《淨土三經一論大意》,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淨土宗網址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2014年2月18日檢索。
〈《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學佛網)〉,網址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3/128161.html ,2014年4月14日下載。
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舊唐書》,網址
http:/ /ctext.org/wiki.pl?if=gb&res=456206,2015年12月 10日檢索。
〈諾那華藏精舍:《助念通用手冊》〉,網址http://blog.yam.com/hwatsang/article/28038032,2014年8月20日下載。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