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廷相「氣」論思想之探究
作者:林彥廷
作者(外文):林彥廷 Lin, Yan-Ti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理氣心性格物致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身為明代中後期的哲學家,王廷相承繼了張載「太虛即氣」的思想,以其作為基礎,進而批判程朱的理氣論與人性論;「太虛即氣」是張載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命題,該命題的成立一方面承繼自漢代以來所流行的氣化宇宙圖式,另一方面由於受到佛學本體論的影響,使張載的「太虛即氣」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從宇宙生成論的層面躍至形上本體論的高度,這種思想的昇華乃為中國儒家思想與印度佛教思想之衝突、融合所產生的結晶,這也開啟了宋明理學後續的發展,並為儒家「性與天道」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詮釋方向。王廷相對張載之說的貢獻持有高度的肯定,他在<橫渠理氣辯>一文中,提到:「橫渠此論闡造化之密,明人性之源,開世後學之功大矣。」,特別是在論「造化之密」與「人性之源」上,王廷相同意張載以一氣作為解釋萬物與人性之源起的觀點,並在自身思想的建立上,吸收了張載的相關部分思想;由於同為主張氣一元論者,因此許多後世的學者將王廷相視為張載與王船山之間的中流砥柱,但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王廷相對於張載的「太虛即氣」雖是贊同,但是其本身卻有不同的詮解,這種詮解影響了他的人性論與為學工夫論,其成熟度相較於程朱而言,雖有不足,但是其影響性就如同雨後春筍,使理學的發展產生了價值性轉向。如今要探討的重點有二,其一是王廷相對張載「太虛即氣」的承繼與詮解為何 ﹖他對於程朱理氣說的批判是否合理 ﹖其二便是王廷相之說對於後續學風發展的影響性為何 ﹖這些皆為筆者所欲嘗試解決的問題。
As one of key philosophers in the middle-behind Ming Dynasty, Wang Ting-Xiang inherited the thought of ‘the great void being the same as matter force ’ from Zhang Zai, and he criticized the theory of Chu Hsi in foundationally. The thought of ‘the great void being the same as matter force ’ was combined with the cosmos theory of Chi in Han Dynasty and the ontology of Buddhism. This thought offered a basic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 and more consideration of metaphysic in Confucian. Wang Ting-Xiang had a great positive estimation to Zhang Zai’ s contribu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 He had claimed‘Zhang Zai had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later ages, and it own to him reveal the secrets of nature and probe the mystery of life.’Especially in the secrets of nature, Wang Ting-Xiang agreed that the view of Chi or the matter force is the cause of universal, and he also absorbed the thought from Zhang Zai. The part of scholars and I believe that Wang Ting-Xiang is a successor of Zhang Zai, and he had inspired Wang Fu-Zhi , a major philosopher in the Qing Dynasty, but we also need to notice that the difference and the resemblance between Wang Ting-Xiang and Zhang Zai. How did Wang Ting-Xiang interpret the thought of ‘the great void being the same as matter force ’? Did he had any originated ideal ? Is it reasonable that he criticized the theory of Chu Hsi? What's the influence of Wang Ting Xiang’ s theory to the later ages ? Those of problems we may try to engage in solution.
一、原典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王廷相著、王孝魚點校:《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2. 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75

3. 王符:《潛夫論》,台北:世界書局,1975

4. 王弼注、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台北:台灣古籍,2001

5.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台北:河洛,1978

6. 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山東:齊魯書社,1992

7. 王船山:《船山全書》,湖南省:嶽麓,1988-1996

8. 王植:《正蒙初義》,台北:臺灣商務,1983-1986

9. 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10.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62

11. 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12. 朱熹:《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13. 何良俊:《四友齋從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

14. 杜預注、孔穎達疏:《左傳正義》,台北:廣文,1971

15. 李夢陽:《空同集》,台北:台灣商務,1978

16. 吳廷翰著、容肇祖點校:《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

17. 宋濂:《宋學士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 余繼登輯:《皇明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19.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20. 周敦頤、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21. 皇侃著,金程宇編:《論語義疏》,北京:鳳凰,2012

22. 桓譚撰、孫馮翼輯、阮逸注:《桓子新論》,台北:中華書局,1971

23. 高拱:《高拱論著四種》,北京:中華書局,1993

24. 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25. 張載著、張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26. 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象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27. 崔銑撰;王雲五主持:《士翼》,台北:台灣商務,1983

28. 章樵註;嚴陵集:《古文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

29. 陳獻章:《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30. 陸九淵:《陸象山全集》,北京:中國書局,1992

31. 曹端著,王秉倫典校:《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

32. 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33. 黃暉:《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1983

34. 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中華書局,1984

35. 董仲舒著,楊以漟校:《董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36. 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台北市:華世,1987

37. 黃宗羲撰,全祖望補,王梓材等校:《宋元學案》,台北市:世界書局,1966

38.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2005

39. 黃宗羲:《黃梨洲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40. 墨瞿撰;陸佃注、陶弘景注、高誘注、王雲五主編:《鶡冠子三卷》,四部叢刊初編子部,台北:臺灣商務,1965

41. 劉安:《淮南子》,台北:中華書局,1974

42. 鄭玄:《易緯乾鑿度》,台北:成文,1976

43.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古籍,2008

44. 韓邦奇:《苑落志樂》,台北:臺灣商務,1973

45. 韓邦奇:《性理三解》,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

46. 韓愈著、嚴昌校點:《韓愈集》,長沙:岳麓書社,2000

47. 顏元:《四存編》,台北,世界書局,1962

48. 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

49. 薛瑄:《讀書錄》,台北:廣文,1975

50. 羅玘:《圭峰集》,台北:台灣商務,1983

51. 薛瑄:《薛瑄全集》,山西:人民,1990

52. 羅欽順:《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

53.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呂宗立典校:《日知錄集釋》,石家莊:花山文藝,1900

二、研究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王俊彥:《王廷相與明代氣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05

2. 高令印、樂愛國著:《王廷相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8

3. 葛榮晉著;傅偉勳、韋政通編:《王廷相》,台北:東大,1992

4. 葛荣晋:《王廷相和明代氣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

5. 葛榮晉:《王廷相生平學術編年》,鄭州:人民,1987

三、近代一般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丁原植:《文子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2.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2000

3. 王云度:《劉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7

4.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5. 王永祥:《董仲舒評傳》,南京 : 南京大學,1998

6. 王巧慧:《淮南子的自然哲學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7. 小野精一、福光永司等著,李慶譯:《气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發展》,上海:世紀,2007

8.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1984

9.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10.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2

11. 方光華:《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5

12. 史少博:《朱熹易学和理学关系探赜》,黑龍江:人民,2006

13. 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

14. 朱建民:《張載思想硏究》,台北:文津,1989

15.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市 : 華夏,1995

16.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海:古籍,1999

17. 李增:《淮南子》,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2

18. 李增:《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19.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鐘鼎,1977

20. 杜保瑞:《北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2005

21. 杜保瑞:《南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2010

22. 李存山:《中國傳統哲學綱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

23. 李晓春:《张载哲学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

24.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師範大學,1989

25. 周桂鈿:《董仲舒評傳》,廣西 :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

26.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27. 侯外盧:《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1960

2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68

29.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1969

30.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6

3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1973

32.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92

33.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

34. 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台北:輔仁大學,1994

35. 利科爾著,陶遠華 等譯:《解釋學與人文科學》,石家莊:河北人民,1987

36.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木鐸,1988

37. 陳俊民:《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臺北市 : 學生書局,1990

38.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中師範大學,2000

39. 陳來:《宋明理學》,台北:允晨文化,2010

40. 陳德興:《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台北:五南書局,2009

41. 張岱年:《張岱年文集》,北京:清華大學,1989

42.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1992

43. 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中國文化哲學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9

44. 張立文:《朱熹評傳》,南京 : 南京大學,1998

45. 張立文:《王船山哲學》,台北:七略,2000

46. 許維適撰、蔣維喬輯:《呂氏春秋集釋》,台北:中華書局,1958

47. 許總:《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出版社,1999

48.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市,里仁,1999

49.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2000

50. 張顯清、林金樹:《明代政治史》,廣西:師範大學,2003

51.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說史》<明清卷>,南寧:廣西師範大學,2008

52. 湯綱、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1985

5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1999

54. 馮達文、郭齊勇:《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市:洪葉,2005

55. 程志華:《困境與转型 : 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北京:人民, 2005

56.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10

57.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台北:中華出版,1979

58. 葛榮晉 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

59. 葛榮晉:《中國實學文化導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3

60. 楊國榮:《王學通論》,上海:華東世範大學,2003

61.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2008

62. 僧肇著,張春波校譯:《肇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

63. 劉又銘:《理在氣中: 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市: 五南書局,2000

64.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65. 盧連章:《程顥 程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 2001

66. 鍾肇鵬,周桂鈿:《桓譚評傳 ; 王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 1993

67. 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

68. 顧頡剛:《古史辨》第五冊,台北:明倫,1970

69. 龔杰:《張載評傳》,南京 : 南京大學,1996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力濤:<王廷相認識論範疇體系>,《社会科学》第五期,1989,頁45-55

2. 王昌偉:〈求同與存異:張載與王廷相氣論之比較〉,《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頁133~159

3. 谷方:<王廷相與明代批判理學思潮>,《中洲學刊》第二期,1990,頁44-51

4. 谷方:<讀葛榮晉著《王廷相與明代氣學》>,《哲學動態》第四期,1991,頁37-38

5. 李存山:<王廷相思想中的實證科學因素>,《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雜誌社》第六期,1993,頁35-40

6. 何江海: <王廷相人性思想的內在理路>,《哲學論叢理論月刊》第二期,2013,頁46-50

7. 杜保瑞:<羅欽順存有論進路的理氣心性辨析>,《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氣論專題》革新號第387期(第33卷第8期),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6

8. 汪惠娟:<王船山「道器為一」形上學思想之管見>,《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的道器思想專題》革新號第399期(第34卷第8期),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 2007

9. 周桂鈿:<王廷相宇宙論評述>,《哲學研究》第八期,1984,頁70-77

10. 岳天雷:〈王廷相的實學思想及其精神品格〉,《河南社會科學》,第10卷第1期,2002,頁27-29

11. 姜廣輝:<實學概念的歷史內涵>,《中國哲學》第十六輯,1993,頁9-34

12. 胡棟材:<試論王廷相的氣種說>,《中洲學刊》第四期,2013,頁109-113

13. 衷爾鉅:〈王廷相與何瑭關于形神問題的一場辯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87,頁37-45

14. 孫玉杰:〈論王廷相的氣本論思想〉,《學習論壇》(鄭州),第2期,1998,頁40-42

15. 孫長祥:<董仲舒的氣化圖式論>,《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氣論專題》革新號第387期(第33卷第8期),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出版, 2006

16. 陳福濱:<《太平經》氣化論思想之探究>,《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氣論專題》革新號第387期(第33卷第8期),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出版,2006

17. 陳政楊:<程明道與王浚川人性論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三十九期,2010,頁95-148

18. 陳政楊:<張載與王廷相理氣心性論比較>,《清華中文學報》第十二期,2014,頁103-151

19. 蔣國保:<王廷相氣本論的內在理路>,《江淮論壇》第2期,1996,頁79-86

20. 張學智:<中國實學的義涵及其架構>,《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第6期,2003,頁17-25

21. 荒木見梧著,廖肇亨譯:〈對氣學解釋的質疑——以王廷相為中心〉,《大陸雜誌》,第93卷第6期,1996,頁1-12

22. 曾振宇:〈王廷相氣論哲學新探-兼論中國古典氣論哲學的一般性質〉,《煙台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2001,頁5-10

23. 黃玉麟:<道器之間:《淮南子.天文訓》以「氣」為樞的道物歷程>,《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的道器思想專題》革新號第399期(第34卷第8期),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出版,2007

24. 劉見成:〈王廷相的氣本論與形神觀〉,《中國文化月刊》,第8期,1998,頁40-45

25. 劉又銘:<吳廷翰的自然氣本論>,《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五期,2005,頁19-58

26. 謝豐泰:〈王廷相的宇宙論及此理論的哲學特色〉,《中國哲學史》,第1期, 1992,頁35-55

27. 蔡方鹿:<王廷相道寓於六經的思想>,《現代哲學》第6期,2008,頁111-116

五.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王俊彥:〈王廷相的元氣無息論〉,《章太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9

2. 陳麗桂等著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王壽南主編:《王充.王符.鄭玄.荀悦.仲長統.何晏.阮籍.傅玄》,臺北市 : 臺灣商務, 1999

3. 陳麗桂:<《淮南子》與《春秋繁露》中的感應思想>,收錄於陳新雄等著:《第一屆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先秦兩漢論叢>第一輯》,台北:洪葉文化出版,1999

4. 裘錫圭:<稷下道家精氣說研究>,載於:《文史叢稿 : 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上海遠東,1996

5. 劉長林:<說氣>,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3

6.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收錄於楊儒賓編著:《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2005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曲岩:《王廷相氣本論思想研究》,河南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2. 李世凱:《王廷相心性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12

3. 林嘉怡:《明代中期「以氣論性」說的崛起-羅欽順與王廷相人性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4. 姜龍翔:《朱子《詩》《書》學義理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5. 許錦雯:《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自然氣本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6. 張日郡:《明代臺閣體及其詩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7. 闕宜男:《王廷相氣論哲學研究》,華梵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8. 蘇玉昇:《王廷相之氣論與經世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七.網路電子資源

1. 漢典 http://www.zdic.net/

2. 中國哲學電子化計畫 http://ctext.org/zh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