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初期臺灣書法研究─以《高砂文雅集》為例
作者:蘇英田
作者(外文):SU,YING-TIEN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國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文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高砂文雅集》日治初期臺灣書法書畫會書法教育書法展覽Gaoshawenyajithe early years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Taiwan calligraphycalligraphy communitiescalligraphy educationcalligraphy exhibi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1895年臺灣由清治轉變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在日本的推動下邁向近代化,西方許多新事物如汽車、學校教育等對臺民都是新體驗,承續傳統的書畫活動也發生巨大的改變,從書畫家由書房走向群眾、作品公開展覽、風格走向世俗化、鑒賞方式都朝向現代化演變,日治前期(1895-1915)正是傳統向現代過渡的轉折期。對此時期的書法活動、樣貌、風格取向等,目前的研究仍很有限,本文由此時期最重要的書畫出版品《高砂文雅集》切入,藉由收錄其中的書畫作品,探討作品在當時的定位、風格演變、傳布情形,日、臺之間風格差異等,了解當時的書法狀態,使臺灣書法是能呈現得更清晰、更完整。
本文敘述由臺灣的政經社會狀態入手,了解提供藝文環境的基礎,尤其是詩社、文士與傳統書法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1895年後文士沒有了科舉功名之路,轉變成不同以往的書法活動方式,中國傳統書法風格,如何逐漸融入新環境而有了轉變。新的書畫團體出現,新式學校教育、新的展覽方式的改變,書法呈現了不同以往的面貌,尤其書法教育使用教科書,日本書法遂全面而深入的影響臺灣書法面貌,使得臺灣的書法除原有的中國元素外又加上日本元素。其次論及《高砂文雅集》的出版與增版緣由與內容,並討論文集中包括日本總督、官員、文人、書畫家、軍人、僧人、學生等等作品,並補充當時未被收入的名家,完整呈現日人在臺的書法樣貌。也討論臺人書家、學生、以及未輯入的書法名家,呈現臺人的書法樣貌。最後做中、日、臺的書法比較,並以臺灣書法的發展做總結。
Taiwan became a colony of Japan in 1895. Since then,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started to modernize Taiwanese society. While new technologies, new education systems and new experiences were changing Taiwanese people’s daily life, the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were also changed. The calligraphers blended into the common people and published their works. The art style and the artistic appreciation became modern and common custom. The early years (1895-1915)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as the key period of transi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arts and modern arts. However, the researches on calligraphy activities and calligraphy styles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ere little. Our research was based on the “Gaoshawenyaji”, 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ation on calligraphy in the early years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rough the calligraphies from the Gaoshawenyaji, we could gain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aiwan calligraphy by discussing their artistic status, style evolution, spread situ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Japanese calligraphy style and Taiwanese calligraphy style.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present a quick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ety status of Taiwan in the early years of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s th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s’ community, intellectuals and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New calligraphy communities, new education systems, new exhibition design and especially the general textbook of calligraphy education created the Taiwan calligraphy which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Japanese calligraphy. We explore the contents of the Gaoshawenyaji and discuss how it is published. We not only focus on the artworks by Japanese governor, officials, intellectuals, calligraphers, soldiers, monks and students but also complement the artworks by the famous calligraphers that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Gaoshawenyaji. On the other hand, we also look into the Taiwan calligraphers and students. After the discussion, we make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Japanese calligraphy and Taiwan calligraphy, and we arrive at a conclu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calligraphy.
主要參考書目及文獻
一、專書
(一)中文
文津閣《四庫全書˙嘯堂集古錄》,商務圖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一版。
文津閣《四庫全書˙宣和博古圖》,商務圖書館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一版。
《百年樹人-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慶祝創校100週年校慶紀念集》,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1997年5月。
尾崎秀真撰,《臺灣文化史說》合本,臺南,臺南州共榮會臺南支會發行,1935年。
吳德功,〈觀光日記〉,《臺灣遊記》,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復刻版。
邱逢甲著,《嶺雲海日樓詩鈔˙選外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8月,出版。
李郁周,《臺灣書家書事論集》,臺北,惠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02年8月,初版。
李郁周,《書心五十年論集》,臺北,惠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15年5月,初版。
兒玉源太郎編,《慶饗老典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00年。
林呈蓉,《水野遵---一個臺灣未來的擘畫者》,臺北,臺灣書房,2011年12月出版。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上海,申報館印行,1924年3月。
神田喜一郎、田中親美監修,《書道全集˙21》,東京,平凡社出版,1967年4月。
麥青龠,《日治時期臺灣出版書家墨跡研究》,臺北,麥氏國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
麥青龠,《書畫藝術在臺灣》,臺北,麥氏國際文化事業公司,2011年5月,初版。
麥鳳秋,《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書法研究》(1949-1989年),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6年1月。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年12月,修訂一版。
張志和,《啟功談藝錄》,北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
曾迺碩總編纂,《臺北市志˙文化志藝術篇》卷八,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9年。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初版十刷。
廖一瑾,《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下)》,臺北,古亭書屋,1939年。
歐人鳳,《臺灣出發˙踏查東亞----《臺灣日日新報》主筆木下新三郎的東亞遊記(1906)》,臺北,秀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11月,初版。
葉碧苓,《日治時期臺灣小學校書法教育》,臺北,惠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1999年9月,一版。
葉碧苓,《日治時期臺灣師範學校書法教育》,臺北,惠風堂筆墨有限公司, 2014年11月修訂再版。
賴子清編,《臺灣詩醇》,編者出版,臺北,1935年。
鄭孝胥,《海藏樓詩集》,上海,上海股籍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市,雄獅美術,1998年10月,初版。
鷹取田一郎編,《台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出版,1916年4月20日。

(二)日文
小泉吉永編,《往来物解題辞典》,東京,大空社,2000年3月,出版。
《日本の書 維新 ~ 昭和初期》,成田山書道美術館編,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09年1月,初版。
加藤達成監修,《書寫˙書道教育史資料》,第一 ~ 三卷,東京,東京法令出版株式會社,1984年。
《近代日本の書》,東京,藝術新聞社,1981年10月。
奧山錦洞,《日本書道教育史》,日本,藤森書店,1953年。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西川寧,〈中國と日本の書の比較〉,《書品》86期,東京,書品編輯室,1958年1月。
李中然,〈臺灣大學石原文庫所藏印譜略述:石原幸作及其印譜收藏〉,《大學圖書館》12卷2期,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08年9月。
李郁周,〈臺灣書人參加日本書道作振會展覽會介析〉,《臺灣美術》第91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年1月。
施翠峰,〈臺灣美術奠基功臣尾崎秀真〉,《藝術家》,臺北,藝術家雜誌社,2006年9月。
陳凱雯,〈技師川上浩二郎與基隆築港(1899-1916)〉,《臺灣學研究》16期,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13年12月。
黃美娥,〈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一六五一~一九四五)〉,《臺北文獻》直字第一五一期,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2005年3月。
黃美娥,〈日、臺漢文關係初探(1895-1945):以臺灣視域為出發點的思考〉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2007 年度 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日臺交流センター 日臺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
黃華源,〈再探《日本書寫˙書道教育史資料》對臺灣書法研究提供之參考〉,《書畫藝術學刊》第五期,臺北:臺灣藝術大學,2008年12月。
黃華源,〈清末到日治(1885-1945)社會變遷下的臺灣書法發展考察〉,《書畫藝術學刊》第十期,臺北:臺灣藝術大學,2011年6月。
葉碧苓,〈日治初期臺灣三大書法家之一杜逢時(1865-1913)〉,《史聯雜誌》33期,1998年12月。
葉碧苓,〈日治時期臺中師範學校之書法教育〉,《臺灣美術》第89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2年7月。
葉碧苓,〈日治時期臺灣中學書法教師文檢研究(上)〉,《臺灣美術》第92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年4月。
葉碧苓,〈日治時期臺灣中學書法教師文檢研究(下)〉,《臺灣美術》第93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年7月。
葉碧苓,〈日治時期臺灣出版之書畫圖錄〉,《臺灣學研究》,第十八期,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15年12月。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臺北,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2009年12月。
賴俊雄,〈日治時期臺灣書法風貌〉,《中華書道》73期,2003年3月。
賴俊雄,〈翰墨因緣—魏經龍的書畫世界〉,《中華書道》62期,2008年11月。
盧嘉興,〈臺灣金石學的導師呂世宜〉,《臺灣研究彙集》,1卷,盧嘉興出版,1966年12月。
謝忠恒,〈從謝琯樵影響的清代臺灣水墨畫家論起〉,《書畫藝術學刊》14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3年7月。
簡英智,〈從臺灣所藏古印譜試析對篆刻流風的影響〉,《書畫藝術學刊》18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5年6月。
藤原楚水主編,《書菀》,六卷九號,東京,三省堂,1942年9月。

(二)論文集論文
吳文星,〈日治時期舊制臺中師範之探討(1899-1902)〉,《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年11月。
香取潤哉,〈臺灣日治時期的日人書家活動與足跡─以山本竟山的書法成就與對臺灣影響為例〉,陳丁奇百歲紀念-《二十世紀台灣書法發展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5月。
麥青龠,〈明清臺灣十五大書家之研究〉,《2004年書法論文選集》,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發行,2004年。
顏娟英,〈殖民地官方品味的變遷— 石川欽一郎與一九一○年代台灣的美術活動〉,「李澤藩與台灣美術學術研討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李澤藩藝術基金會,2004.8.4。
薛建蓉,〈籾山衣洲在臺經驗、交遊及其對臺灣文壇的影響〉,《異時空下的同文書寫──臺灣古典詩與東亞各國的交錯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中文系,2008年11月29-30日。

(三)學位論文
(1)、博士論文:
黃琪惠,《日治時期臺灣傳統繪畫與近代美術潮流的衝擊》,2012年,臺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碩士論文:
尤世萩,《1930年代臺灣書法發展研究---以《東寧墨蹟》中的書法作品為例》,2014年,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婉甄,《藝術潮流的衝擊與交會:日治時期魏清德的論述與收藏》,2009年,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旻穎,《巖谷一六書藝研究》,2012年,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吳麗琴,《基隆書法發展研究》,2014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香取潤哉,《「昭和書豪」山本竟山─日本治臺時期旅臺書家研究》,2006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麥鳳秋,《臺灣地區三百年來書法風格之遞嬗》,1988年,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梅吟,《吳昌碩印風與晚清中日書法篆刻藝術交流的發展》,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6年。
蔡家丘,《草枕:日治前期日本來台書畫家的創作與遊歷》,2007年,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圖錄
下中邦彥編集,《書道全集25˙日本Ⅱ明治,大正》,東京,平凡社出版,1967年1月。
大橋泰山《<山本竟山 年譜>˙山本竟山先生 五十回忌追悼 記念展図録 作品集》,泰山書道院、1983 年3 月。
《中國法書選 5˙禮器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7年12月初版。
《中國法書選 2˙石鼓文/泰山刻石》,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8年7月,初版。
《中國法書選45•玄秘塔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8年10月,初版。
《中國法書選57˙何紹基集》,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0年4月,初版。
《中國法書選59•趙之謙集》,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0年6月,初版。
文巨、丁白編,《明清名人名聯選》,廣西,漓江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
吉川利一、松尾德壽編,《高砂文雅集》,臺北,高砂文集社,1914年12月。
羽賀銀松編,《高砂文雅集》,臺北,高砂文集社,1917年12月。
尾崎秀真編,《翰墨因緣》,臺北,了覺寺,1931年。
汪文娟編,《歷代名人楹聯墨跡》,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6月,1版,1996年2月5刷。
何國慶主編,《四百年時空名家書法》,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12月,一版。
沈文編輯,《仙游畫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10月,一版。
吳隱摹刻,《明清名家楹聯書法集粹》,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1993年7月。
施慧明執行編輯,《風中勁竹-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化運動下的藝術˙日治時代台灣美術五十年史》,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6年12月,初版。
高野侯、丁鶴廬編,《金石家書畫集˙一》,東京,二玄社,1976年11月,初版。
《明 張瑞圖詩卷三種》、《書跡名品叢刊合訂本23》,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01年1月。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編,《新編秦漢瓦當圖錄》,陝西,三秦出版社 1987年5月,1刷。
徐國芳主編,《魏清德舊藏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11月,初版。
崔成宗總編輯,《翰墨珠林─臺灣書法傳承展作品集》,臺北,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2004年4月出版。
崔詠雪編輯,《翰墨春秋─1945年以前的臺灣書法》,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2004年11月出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翰墨大觀˙臺灣早期書畫專輯三》, 2011年1月初版。
黃才郎執行編輯,《明清時代臺灣書畫作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年5月。
勝山洋光主編,《遊目逞懷---寄暢園所藏臺灣早期書畫》,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年9月,初版。
楊儒賓主編,《鯤島遺珍---臺灣漢人書畫圖錄》,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初版。
楊儒賓主編,《瀛海掇英---臺灣日人書畫圖錄》,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初版。
臺灣日本畫協會,《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臺灣日本畫協會,1928年。
瀨川光行編,《明治大正書畫大觀˙地》,東京,書畫大觀刊行會,1922年8月。
周明聰主編,《畫舫千秋蓬萊心---臺灣早期美術源流展》,臺北,羅青哲出版,2008年1月,出版。
林韋旭主編,《墨潮---瀛臺先賢書畫展》,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6月,初版。

四、報紙、網路資料(一)
《臺灣日日新報》,1898年 - 1944年。
《臺灣總督府報》,臺灣總督府,1896年。
《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教育會, 1900-1913。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06年。
《臺灣教育》,臺灣教育會, 1914-1942。
三村三平〈慈雲遍地〉 圖片來源:http://album.blog.yam.com/show.php?a=cn210022&f=10692771&i=28053706
大島久滿次篆額 圖片來源:http://www.xindian.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227
小松吉久〈致伊能嘉矩〉明信片 圖片來源: http://dtrap.lib.ntu.edu.tw/DTRAP/search?query=corpus%3A%E4%BC%8A%E8%83%BD%E5%98%89%E7%9F%A9%E6%89%8B%E7%A8%BF+concept(%E4%BA%BA%E7%89%A9)%3A%22%E5%B0%8F%E6%9D%BE%E5%90%89%E4%B9%85%22+corpus%3A%E4%BC%8A%E8%83%BD%E5%98%89%E7%9F%A9%E6%89%8B%E7%A8%BF&highprec=1 2016.3.14 瀏覽。
木村匡信封圖片: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http://dtrap.lib.ntu.edu.tw/DTRAP/search?query=corpus
伊藤博文〈學務官僚遭難之碑〉 圖片來源:http://memory.ncl.edu.tw/tm_new/subject/city/c148.htm
《江瀕軒唱和詩》封面,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全文影像系統 http://hyerm.ntl.edu.tw:2135/cgi-bin/gs32/gsweb.cgi/ccd=NzpsnY/search?q=ati=%22%E6%B1%9F%E7%80%95%E8%BB%92%E5%94%B1%E5%92%8C%E8%A9%A9%E3%80%80%22.&searchmode=basic。2016/4/14 1902年12月出版。
長尾半平書法 圖片來源::http://www.ic.daito.ac.jp/~oukodou/gallery/pic-90.html
深谷蘇堂 〈臺北橋〉 圖片出處:http://jaungyoungming-club.blogspot.tw/2016/04/blog-post.html
張德郎 〈規箴〉下聯 圖片出處:http://www.chiyuan-foundation.org/p1-1.html 2016.5.14瀏覽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日治時期臺灣圖像寫真》,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mage_photo_detail.hpg&project_id=twpt&dtd_id=10&xml_id=0000361856&subject_name=%E6%97%A5%E6%B2%BB%E6%99%82%E6%9C%9F%E8%87%BA%E7%81%A3%E5%9C%96%E5%83%8F%E5%AF%AB%E7%9C%9F。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http://hyerm.ntl.edu.tw:2135/cgi-bin/gs32/gsweb.cgi/ccd=JSdgb4/result。http://www.koryu.or.jp/08_03_03_01_middle.nsf/2c11a7a88aa171b449256798000a5805/c53020007f67848549257687001b4d1d/$FILE/huangmeie2.pdf
龜山理平太明信片 圖片來源::http://blog.sina.com.tw/stampinged/article.php?entryid=62133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