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北市國小資訊課程發展之研究(1993-2013)
作者:曾振富
作者(外文):Chen-Fu Tseng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指導教授:白亦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資訊教育資訊課程電腦課程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T educ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T curriculum)computer curriculu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摘要
臺灣資訊教育從1993年至2013年的發展過程中,臺北市始終扮演臺灣資訊教育發展領頭羊的角色。期間關於資訊教育的研究頗多,但是較缺乏資訊課程發展的探究。本研究的資訊課程聚焦在電腦課程部分,研究的目的在於 (1)探索臺北市國民小學電腦課程發展的內涵;(2)分析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發展的內涵;(3)探討影響臺北市資訊教育與電腦課程發展的因素;(4)探究臺北市國民小學電腦課程與資訊教育發展的相關性等。整個研究透過文獻(件)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及訪談法蒐集、整理及分析資料。經由上述方法獲得臺北市電腦課程發展,及資訊教育發展在內容、影響因素及相關性上的發現,以及以下的結論。在電腦教科書發展的趨勢上有:(1)關注電腦基本知能始終是教科書的主要內容;(2)教科書與課程綱要連結零散,以及電腦課程呈現混亂現象;(3)教科書雖然反映政策發展,但也無法及時回應新政策。有關臺北市資訊教育發展的趨勢上有:(1)重視規劃、健全組織,讓資訊教育循著既定的腳步邁進;(2)回歸課程教學本質,提升學習成效;(3)透過學術研究,豐厚發展基礎。歸納研究啟示如下: (1)電腦教材需要隨著科技發展不斷更新;(2)課程內容受特定作業系統及辦公室軟體所壟斷;(3)臺北市挾其各項優勢條件,走在我國資訊教育的前端;(4)臺北市資訊教育發展脈絡是從外而內,及由上而下;(5)政策回歸資訊課程教學的本質,並重視反省與研究;(6)教師資訊能力與素養是資訊教育發展及電腦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7)知識與權力在資訊科技的引入後產生變化;(8)需要思考究竟是科技宰制課程教學,還是課程教學善用科技議題;(9)僵化的課程綱要與上課時數,無法因應現場教學的需求;(10)臺北市與臺灣資訊教育交錯成長,成為臺灣的領頭羊。文末提出建議,提供推動資訊教育與實施電腦課程的參考。
Abstract
The years from 1993 through 2013 stand in historic testament to the role of Taipei City at the forefront of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education. For two decades, Taipei City has been a pioneering leader in Taiwan’s IT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much research published over this time on the subject of IT education results, relatively few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curriculum details for IT education. The focus of IT curriculum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being presented here has been instru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curriculum.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stud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1) exploration of computer curriculum content development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2) analysis of IT education content development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3) discussion of influential factors within Taipei City schools’ development of IT education and computer curriculum; (4) investigation of other incidental factors within Taipei City schools’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curriculum and IT education. The data was gather and analysis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alysis,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nterview method. The research methods identified above have led to a variety of conclusions. Beginning with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cerning contend, influenced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 of Taipei City computer curriculu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Next, the following trends in computer textbook development have been noteworthy: (1) computer textbook content principally concentrates upon the presentation of fundamental skills; (2) textbook materials must be matched with syllabuses of the curriculum to tie up loose ends and provide coping mechanisms that address disordering influences; (3) even textbooks properly aligned with the intended policy and curriculum will be incapable of timely response to changes in practice or policy as they occur. Moreover, the following features characterize the course of IT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aipei City: (1) prioritizing essentials of planning, maintaining robust organization, forging ahead with planned developm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 improv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learning by revisiting and revising curricular needs regularly; (3) developing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via ample applic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Consider the following as a summary of the revelations induced from factual findings in this study: (1) Computer teaching materials must be kept up to date with developm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2) The computer curriculum content must work effectively with the specific computer opera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 software environment at each school site (these digital environments are often dominated by commercially monopolized products). (3) Maintaining Taipei City as a national leader of IT education requires that its institutions press every advantage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execution. (4) The demand of Taipei City IT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from the outside in, and the execution is from top to bottom. (5) IT curriculum policy should be return to the nature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pay attention of reflection and research. (6) The IT literacy of educators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productive and effective execution of IT curriculum. (7) The relation of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power has changed af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school. (8) We must to think the domination problem of IT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9) Rigidly inflexible curriculum syllabuses and allotments of class time are unable to response the needs of teaching. (10) Taipei City has become pioneering institutions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growth of IT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offering implementation notes, with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mote ongoing development for IT education and computer curriculum.
參考文獻
小石頭編輯群、徐盟霖編著 (2010)。PhotoCap 5相片魔法師。小石頭文化
小石頭編輯群、徐盟霖編著 (2011)。PhotoCap 5相片魔法師。小石頭文化。
小南瓜工作室 (2005)。PhotoImpact影像我最行。如意文化。
小南瓜工作室 (2007)。簡單學Internet。首頁文化。
元將文化作者群 (2009a)。視窗新鮮事-Windows XP。元將文化。
元將文化作者群 (2009b)。網路嬉遊記-Internet。元將文化。
元將文化作者群 (2011)。視窗新世界Windows 7。元將文化。
王千倖 (1998)。落實資訊教育--從教育學程中的資訊教育課程教學設計
著手。視聽教育,39,14-19。
王文科 (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弘智、李俊青編著 (2010)。Word 2007文書處理一點通。文魁。
王立文 (2006)。探索信息場。桃園:文史哲。
王全世 (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億一與內涵。資訊教育80,23-31。
王全興、蔡清田 (2009)。從批判教育學論資訊教育的潛在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9,23-48。
王佳煌 (2003)。E化教學的迷思與通識教育的理想。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247-282。台北:韋博文化。
王俊隆 (2012)。PhotoCap 6相片魔法師。小石頭文化。
王緒溢 (1999)。國民小學電腦3。松崗。
王緒溢 (2002)。九年一貫資訊科技2。松崗。
王慧蘭 (1999)。教育政策社會初探。教育研究資訊,7(3),87-108。
王曉玟 (2013)。借鏡美國科技翻轉教育:用科技翻轉貧窮。天下雜誌,536,116-122。
卯靜儒 (2001)。台灣近十年來課程改革之政治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79-101。
可可數位工作室 (2008)。Internet網際網路。立威。
巨岩出版編輯部、吳重傑 (2014)。Scratch動畫遊戲自由學。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阿隆(編著) (2006)。PhotoImpact 11影像小學館。台北: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阿隆(編著) (2009)。PhotoImpact 11影像小學堂。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09)。PhotoImpact X3影像小學堂。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0a)。Internet網路小學堂。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0b)。PowerPint 2003簡報小學堂。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0c)。Scratch遊戲動畫一把抓。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0d)。Windows 7電腦小學堂。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0e)。Windows XP電腦小學堂。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1)。Word 2010文書輕鬆學。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2a)。Internet網路數位學堂。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2b)。Scratch遊戲動畫一把抓。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2c)。Windows 7電腦數位學堂。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3a)。New Scratch遊戲動畫一把抓。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懂得資訊工作室(編著) (2013b)。Word 2010文書輕鬆學。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謝芊宇(編著) (2010)。Word 2003文書小學堂。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謝芊宇(編著) (2011)。Word 2003文書小學堂。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編著 (2013)。Open eBook哇!我會做電子書。巨岩
巨岩出版編輯部編著 (2014)。Open eBook哇!我會做電子書。巨岩。
白亦方 (1999)。借鏡課程史:台灣社會科課程統整取向的批判分析。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發展與願景,31-47。臺北:師苑。
白亦方 (2003)。科技與課程的互動分析。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 (頁 233-253)。臺北:高等教育。
白亦方(主譯) (2004)。教育、科技、權力:視資訊教育為一種社會實踐。(原主編:Bromley & Apple)。臺北:高等教育。
白亦方 (2008)。課程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高等教育。
白亦方、林宏達(譯) (2004)。資料驅動的民主?電腦教育之社會評價。載於白亦方 (主譯),教育、科技、權力:視資訊教育為一種社會實踐 (頁1-34)。臺北:高等教育。
白亦方、鄭兆喻 (2004)。數位典藏融入教學活動設計之歷程探究。論文發表於浮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研究所主辦之「2004教育資訊國際學術研討會」,宜蘭。
江政寬譯 (1997)。法國史學革命。(原作者:Burke, P.)。台北:麥田。
行政院主計處 (2014)。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4年06月30日,取自: 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statfile9.asp#。
何秀煌(1988)。文化、哲學與方法。臺北:東大。
何貴良、Chen, W. (2010)。創意Scratch。松崗。
何榮桂 (1996)。國中電腦課程標準的內涵與特色。資訊與教育,51,2-10。
何榮桂 (1998)。從教育部之資訊教育推展策略看未來中小學資訊教育的願景。資訊與教育,68,2-13。
何榮桂 (200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亞太地區(台、港、新、日、韓)資訊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資訊與教育,81,1-6。
何榮桂 (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教育,87,22-48。
何榮桂 (2010)。我國數位學習推動現況與展望。載於臺北市2010年12月9-10日「2010臺北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大會手冊計作品集」,29-49。
何榮桂 (2014)。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MooCs)的崛起與發展。台灣教育,686,2-8。
何榮桂、吳正己、賴錦緣、藍玉如 (1999)各國資訊教育課程實施慨況及其對九年一貫資訊課程的啟示。課程與教學季刊,2(4),43-64。
何榮桂、林瑞龍、周昆逸 (2012)。教育雲的規劃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216,5-18。
何榮桂、陳麗如 (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內涵與精神。資訊與教育,85,22-28。
何榮桂、韓善民 (1997)。我國中小學資訊教育的推展策略、問題與展望。社教雙月刊,73,7-14。
吳正己 (1998)。臺北市兒童資訊教育實施現況。教育研究資訊,6(4),155-164。
吳明清 (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 (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 (2008)。教育e辭書。臺北:高等教育。
吳雪梅 (2004)。國小最佳電腦教材:PowerPoint一學就會。台北:三思堂。
吳燦銘 (2010)。資訊概論。博碩文化。
吳鐵雄 (2009)。我國資訊教育發展。臺北:心理。
吳鐵雄、梁恆正 (1993)。台灣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現況與困難。中等教育,44(6),6-31。
吳權威、張奕華 (2014)。智慧教室:理念與實踐。臺北市:網奕資訊。
吳權威、張奕華、許正妹、吳宗哲、王緒益 (2013)。智慧教室與創新教學:理論與案例。臺北市:網奕資訊。
呂聰賢(編著) (2009a)。我的e學園:Word文書處理我最行。松崗。
呂聰賢(編著) (2009b)。我的e學園:PhotoImpact魔法繪圖HappyGo。松崗。
呂聰賢(編著) (2010a)。我的e學園:Windows 7 魔力學堂。松崗。
呂聰賢(編著) (2010b)。Word文書處理我最行。松崗。
呂聰賢、李姝瑩 (2009a)。PowerPoint 2003簡報一指通。元將文化。
呂聰賢、李姝瑩 (2009b)。PowerPoint 2007簡報一指通進階版。元將文化。
呂颉 (2012)。Word 2010探索與文書處理。文魁。
宋秋美、周啟葶 (2010)。Macdonald課程理論之探究。教育學刊,35,31-64。
李子建、黃顯華 (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五南。
李文益、黃毅志 (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學報,15(2),23-58。
李育丞(編著) (2014)。網際網路任我遨遊。松崗。
李昂 (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資訊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昆翰 (1998)。國小電腦教育探究芻議。國教月刊,44,28-35。
李俊青(編著) (2010)。Medi@Show魅力四射超炫多媒體簡報。文魁。
李倩萍、陳介祜 (2001)。陪孩子學電腦。台北:天衛文化。
李緯奇(編著) (2009)。Internet網路漫遊Happy Go。松崗。
沈中偉 (2001)。國小資訊教育理念與實踐:臨床教學之探究與省思。教育研究資訊,9(4),122-144。
沈清松 (1994)。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
周佩儀(譯) (2004)。了解真實的內情:從現代主義、批判後現代的觀點解讀有關資訊教育的「真實故事」。載於白亦方 (主譯),教育、科技、權力:視資訊教育為一種社會實踐 (頁91-116)。臺北:高等教育。
周婉窈(譯) (1989)。史家的技藝。台北:遠流。
周淑卿 (2013)。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的差距:問題與成因。課程與教學季刊,16(3),31-58。
周樑楷、吳振漢、胡昌智(編著) (1995)。史學導論。臺北:空大。
林仁傑 (2006)。解釋過去/瞭解現在/預測未來:論歷史研究的典範轉移及對教育史研究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2(3),73-101。
林永豐 (2015)。十二年國教課綱中的核心素養概念。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119-138。臺北:學富。
林昆賢 (2004)。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課程規劃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韋萱 (2013)。教師變身學習經驗設計師。親子天下,46,176-178。
林逢祺 (2013)。知覺優先論:教學歷程中的「覺得」和「懂得」。課程與教學季刊,16(3),201-218。
林惠貞 (2007)。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現況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瑞榮 (2000)。我國鄉土教育課程發展之分析。載於忠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369-387。高雄:麗文。
林德銘 (2008)。桃園縣國小資訊教育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法律小屋工作室 (2008)。資訊生活與法律。台中:十力文化。
邱天助 (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邱瓊慧 (2002)。中小學資訊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金健 (2000)。實證主義、詮釋主義與批判主義。北京市總工會職工大學學報,2,48-51。
金德智 (2008)。Windows XP電腦是我的好朋友。立威。
咩咩羊 (2010)。一學就會Scratch。先志科技。
姚本先 (1995)。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育研究月刊,10,40-43。
施良方 (1997)。課程理論的建構。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291-317。高雄:麗文。
洪素蘋、黃宏宇 (2014)。缺“E”不可:以紮根理論建構影響國中教師推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多向度理論模式。國教新知,61(1),21-31。
洪漢鼎 (2001)。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的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洪錦永(編著) (2009a)。Word 2003。元將文化。
洪錦永(編著) (2009b)。我的e學園:PhotoImpact影像繪圖樂。松崗。
洪錦魁 (1994)。看圖例學Microsoft Word6.0中文版。文魁。
孫賜萍、于丹 (2011)。GiMp影像處理。大青蛙資訊。
師峻彥、謝宛臻 (2014)。Google網路任遨遊。學員國際。
徐式寬 (2010)。國民中小學教師推薦優良網站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5,87-102。
徐新逸 (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5-30。
徐新逸、吳佩謹 (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育科技與媒體,59,63-73。
徐新逸、賴婷鈴(2013)。國際經驗對臺灣電子教科書發展之啟示。教科書研究,6(2),1-31。
徐盟霖(編著) (2009)。自由軟體KompoZer網頁超簡單。小石頭文化。
徐盟霖(編著) (2011)。自由軟體KompoZer網頁超簡單。小石頭文化。
桑新民 (2010)。學習主體與學習環境雙向建構整體生成—創造信息時代的學習文化與教育智慧。載於臺北市2010年12月9-10日「2010臺北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大會手冊計作品集」,109-117。
涂志賢 (2009)。Michael W. Apple 與Thomas S. Popkewitz 的批判思維分析。輯於2009年12月19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辦:「芝山薪傳-課程研究創新研討會」論文集,47-56。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翁全志 (2008)。魅力四射:我的畢業紀念冊。。台灣出版社。
高敬文 (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高毓鎂 (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融入教學之現況評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熏芳、蔡易倫 (2010)。全球教育在地學習:數位科技的連結。教師天地雙月刊,168,26-32。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 (2012)。教育政策綱領之研究。編者。
崔允漷等(譯) (2006)。學校課程史。北京:教育科學。
張志仁(編著) (2010)。PowerPoint 2003輕鬆學。文魁。
張志仁 (2013)。Windows 7學習趣。松崗。
張佳琳 (2002)。課程改革:政治社會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奕華 (2014)。智慧教育發展趨勢。雲端浪潮‧智慧校園:幸安國小推動專刊,2-3。幸安國小出版。
張奕華、許正妹、張奕財 (2014)。資訊科技融入班級經營之策略:兼談TEAM Model智慧教室之創新應用。教育研究月刊,239,32-52。
張益勤 (2014)。學校真實上演的熱血革命:翻轉教師—決心讓教室不一樣。親子天下,54,124。
張常清 (2005)。教育調查材料的收集。教育應用文。2014.10.12取自http://0559u.com/Article/2/971_big5.html。
張華 (2002)。課程研究與課程變革的基本趨勢。載於鍾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下卷)(頁1168-1210)。北京:北師大。
張雅芳 (2003)。教師運用科技之相關因素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6,41-49。
張廣智、陳新 (1999)。年鑑學派。台北:揚智。
張慶勳 (2001)。國小推行資訊教育之現況與困境。國教天地,144,58-66。
張慶勳 (2010)。教育學研究方法的哲思與知能。教育研究月刊,200,36-45。
張曉琪 (2010)。美國教育研究趨勢:以AERA2005-2011主題分析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0,105-112。
張瓊穗、李容萱 (2011)。行動學習科技在環境議題探究活動之設計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204,5-14。
探索電腦工作室 (2007)。Blog部落格。仕耕文化。
教育部 (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 (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 (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1997)。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內容概要。2011年06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8607).pdf。
教育部 (2001a)。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11年06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9006).pdf。
教育部 (2001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2011年06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9101).pdf。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2011年06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97-100year.pdf。
教育部 (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 (2014)。教育統計查詢網。2014年06月30日,取自:https://stats.moe.gov.tw/。
莊益瑞 (1994)。國民小學電腦。松崗。
許宏儒 (2005)。Bourdieu文化資本概念的限制。教育資料與研究,62,99-107。
許宏儒 (2013)。Michel Serres科技哲學思想在教育上的啟思。教育研究學報,47(1),1-18。
許芳菊 (2013)。現場直擊美國、德國、上海:趨勢,全球教育大革命。天下雜誌,536,104-112。
許芳懿 (2006)。課程研究面向的轉變:課程理解典範的人文傳統表徵。教育學刊,26,85-108。
郭生玉 (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
郭實渝 (1995)。以生態為本的教育哲學:論包華式的後自由主義教育理論。歐美研究,24(4),39-77。
郭靜姿、何榮桂 (2014)。翻轉吧教學!(flipping the teaching)。台灣教育,686,9-15。
陳志偉 (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尚寧、關成科(編著) (2010)。PhotoCap 5自由學美工。大青蛙資訊。
陳欣梅(編著) (2009)。我的e學園:FrontPage網頁設計HappyGo。松崗。
陳奕學、資訊教育工作室 (2012)。PhotoCap 6。學園國際。
陳映伶 (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政策執行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靜(譯) (2001)。網路心理講義。(原作者:Patricia Wallace (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臺北:天下文化。
陳偉泓(2012)。雲端科技與教學革新。教育研究月刊,216,29-39。
陳敏清(編著) (2014)。Google這樣玩就對了。松崗。
陳惠貞 (2013)。2014新趨勢:計算機概論。碁峯。
陳雅慧 (2014)。煙火式教育政策無效!親子天下,59,116-120。
陳新永等 (1997)。北軟電腦第三冊。北軟。
陳筠泉、殷登祥主編 (2001)。科技革命與當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
勞思光 (1991)。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
喬安 (2007)。文書處理Word 2003。台灣出版社。
單文經 (2011)。論革新課程實驗之難成。教育研究集刊,50(1),1-32。
單文經 (2013)。杜威《經驗與教育》蘊含的教育改革理念。教育學刊,40,1-36。
曾正宜 (2015)。科技與學習:從科技的能供性與決定性看學習的五大面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243-270。臺北:學富。
彭杏珠 (2014)。縣市總體競爭力大調查:臺北市再稱霸,新北市、桃園縣後勢看漲。遠見雜誌(2014,7),337,80-89。
彭煥勝 (2014)。教與學:一個歷史的考察。教育研究月刊,238,5-19。
游振鵬(2003)。教育理論的形成與教育實踐的關係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關係及其合理性發展。2014.09.08取自http://www.ed.ntnu.edu.tw/~seph/0418-1.htm。
湯昶洪 (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資訊教育推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文鈺(編著) (2005)。PowerPoint2000輕鬆學。松崗。
黃文鈺(編著) (2010)。我的e學園:PowerPoint創意簡報通。松崗。
黃文鈺(編著) (2011)。我的e學園:PowerPoint創意簡報通。松崗。
黃光國 (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黃光雄、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俊傑 (1981)。史學方法論叢。台北:學生。
黃建輝 (2010)。我的旅遊筆記:All in one。元將文化。
黃建輝 (2010)。影像創意達人PhotoCap。元將文化。
黃思華 (2013)。問題解決取向之資訊融入教學發展原則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36,57-71。
黃政傑 (1999)。課程改革。臺北:漢文書店。
黃婉茜(編著) (2014)。PhotoCap 6.0影像處理大進擊。松崗。
黃瑞琴 (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瑞祺 (2002)。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臺北縣:左岸。
黃筱琳、簡良諭(編著) (2009)。我的e學園:PhotoCap影像處理我最行。松崗。
黃顯華、徐慧璇 (2006)。臺灣課程理論基礎再思。課程研究,1,21-45。
楊正宏 (2007)。我國資訊科技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8,1-20。
楊珮琦、陳昱君、劉遠楨 (2010)。資訊融入教學探析。國民教育,50(4),57-67。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台北:師苑。
楊深坑 (2002)。科學理論與教育學發展。台北:心理。
楊深坑 (2006)。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論的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及刊,52(4),141-171。
楊國揚、王立心 (2015:307)。數位教科書的想像到實踐:由審定政策與技術規範談起。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288-310。臺北:學富。
楊智穎 (2004)。文化歷史觀點的課程改革研究。載於單文經(主編),課程與教學新論(頁121-140)。臺北:心理。
楊鎮宇 (2013)。科技融入教學,台灣卡在哪裡。親子天下,46,193。
溫明麗(譯)(民86)。W. Carr著:新教育學。台北:師苑。
聖傑資訊工作室 (2003)。快快樂樂學電腦:全彩非常好色。仕耕文化。
聖傑資訊工作室 (2005a)。Windows XP電腦基礎入門注音板。仕耕文化。
聖傑資訊工作室 (2005b)。Word 2003文書處理。仕耕文化。
聖傑資訊工作室 (2005c)。PowerPoint。仕耕文化。
葉志誠、葉立程 (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葉欣怡(譯) (2004)。質疑資訊社會。(原作者:May,2002年出版)。台北:韋伯文化。
資訊教育工作室(編著) (2009a)。資訊大富翁:Windows XP注音版。仕耕文化。
資訊教育工作室(編著) (2009b)。資訊大富翁:Word 2007。仕耕文化。
資訊教育工作室(編著) (2009c)。資訊教育:自由軟體任我行。學員國際。
資訊教育工作室(編著) (2010)。PhotoCap。學園國際。
資訊教育工作室(編著) (2012a)。同班同學全彩 Windows 7。學園國際。
資訊教育工作室(編著) (2012a)。Windows 7九年一貫資訊教材注音板。學園國際。
資訊教育工作室(編著) (2014)。Scratch程式設計好有趣。學員國際。
資訊教育工作室、林思婷(編著) (2011)。資訊大富翁:PowerPoint 2010。仕耕文化。
資訊教育工作室、張怡茜(編著) (2010)。資訊大富翁:Word 2010。仕耕文化。
資訊教育工作室、張怡茜(編著) (2011a)。資訊大富翁:Word 2010。仕耕文化。
資訊教育工作室、張怡茜(編著) (2011b)。自由軟體學會圖Inkscape。學園國際。
資訊教育工作室、陳佩玟(編著) (2010)。資訊大富翁:Internet。仕耕文化。
甄曉蘭 (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構。臺北:高等教育。
翟本瑞 (2008)。從網路素養談我國資訊教育的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0,173-194。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0)。E化學習、經採無比:資訊教育。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3)。MOOC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介紹。載於2013年12月5-6日,臺北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手冊,49-54。臺北:作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14)。102年度教育部統合視導專區。 2014年07月13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np.asp?ctNode=62999&mp=10400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 (2014a)。臺北市教育統計資料查詢系統。2014年06月30日,取自:http://statistic.tp.edu.tw/dialog/statfile9.asp。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室 (2014b)。中華民國102年臺北市教育統計。2014年06月30日,取自:http://statistic.tp.edu.tw/year/102/index1.html。
賓靜蓀 (2013)。最自由也最焦慮的時代。親子天下,46,154-159。
賓靜蓀、林韋萱、楊鎮宇、李岳轄 (2013)。新科技‧新世代‧新教養‧新學習:滑世代來了。親子天下,46,152-153。
劉北成(譯) (1991)。論歷史。(原作者:Braudel, F.)。台北:五南。
劉光夏、林吟霞 (2013)。電子教科書功能設計與教學轉化:從教師角度探討電子教科書基本工具之教學適用性。課程與教學季刊,16(3),171-200。
劉金和、葉晉華 (1997)。我國資訊教育之發展藍圖。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604,3-12。
劉建緯 (2008)。歐洲資訊融入教學發展之研究。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珍蘭 (2005)。資訊教育研究趨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康盛(2004)。學校潛在課程之民族誌研究:資本的差異與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遠楨、黃思華 (2010)。教育科技趨勢與教師面臨的挑戰。載於臺北市2010年12月9-10日「2010臺北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大會手冊計作品集」,頁272-276。
數位新知 (2008)。計算機概論:2009新經典。臺北:藍海文化。
歐用生 (1998)。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圖書。
歐用生 (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臺北:學富文化。
歐麗慧(編著) (2009)。Windows XP輕鬆學。文魁。
歐麗慧(編著) (2012)。Google網路探索與協作平台。文魁。
潘志煌 (2009)。臺灣本土課程政策決定之批判論述分析-全球在地化觀點。輯於2009年12月19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辦:「芝山薪傳-課程研究創新研討會」論文集,139-165。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潘慧玲 (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潘慧玲 (2006)。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志禮 (2001)。新加坡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資訊與教育,81,88-92。
蔡清田 (2013)。透過K-12課程改革提升國民核心素養。教育研究月刊,236,5-15。
蔡清田 (2014)。國民核心素養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的可能角色。教育研究月刊,242,139-152。
蔡銘煌(編著) (2008)。KompoZer自由學網頁。大青蛙資訊。
蔡銘煌(編著) (2010)。Internet網路我最行Google版。松崗。
蔡德勒(編著) (2014)。威力導演12-影音剪輯魔法秀。松崗。
蕭丞舜 (2001)。電腦概論與Windows XP。松崗。
蕭速農 (2004)。科技/權力/教育—資訊科技對國小教學意涵與潛藏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賴建誠(譯著) (2003)。年鑑學派管窺。台北:左岸文化。
懂得資訊工作室、巨岩出版編輯部(編著) (2009)。PhotoImpact 12影像小學堂。巨岩
謝芊宇 (2013)。GIMP自由軟體影像繪圖好好玩。小石頭文化。
謝東森 (2005)。FrontPage 2003網頁小前鋒。立威。
鍾尚熹(譯) (2012)。新學習時代:主動才是真學習。(譯自Thomas, D. & Brown, J.S. : A new culture of learning)。智園出版。
鍾啟泉、張華(主編) (2002)。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上中下卷)。北京:北京師大。
鍾鴻銘 (2004)。H. M. Kliebard的課程史研究及其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0(1),91-118。
簡世裕 (2005a)。Windows XP電腦初學。三思堂
簡世裕 (2005b)。Medi@Show一學就會。三思堂
簡世裕 (2009)。簡單學PhotoCap。首頁文化。
簡成熙 (2014)。論教育哲學中的問題意識。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 (2014)。教育哲學方法篇,359-388。臺北:學富。
顏春成 (1998)。國民小學電腦1。松崗。
顏春煌、郭秋田、曾展鵬 (2011)。學習科技入門。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魏素卿 (2007)。影像處理PhotoImpact 12。台灣出版社。
羅恬恬 (2007)。簡單學PhotoImpact。首頁文化。
羅英財 (2008)。輕鬆學PowerPoint 2007。台灣出版社。
羅煦鈞(2010)。先有雞還事先有蛋?--科技應用與教育範式轉向。載於臺北市2010年12月9-10日,2010臺北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大會手冊計作品集, 20。
蘇世榮(編著) (2011)。Kompozer & PhotoCap & InkScape網頁秀新意。松崗。

Ackerman, A. S. & Krupp, M. L. (2012). Five components to consider for BYOT/BYOD. IAD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on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in Digital Age, 35-41.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July 2012 (ED542652).
AL-Daami, K. K. & Wallace, G. (2007). Curriculum reform in a global context: a study of teachers in Jorda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9(3), 339-360.
Apple, M. W. (1979).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Apple, M. W. (1988).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The hidden effects of computer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L. E. Beyer, & M. W. Apple (Eds.), The curriculum: problems,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pp.289-307). Albany: Sunny.
Aristovnik, A. (2014).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education sector in the EU: efficiency at the regional (NUTS2) level.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JET), 13(2), 54-61.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April 2014 (EJ1022889).
Ball, D. L. & Cohen, D. K. (1996). Reform by the book: what is –or might be- the role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in teacher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reform ?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5(9), 6-8,14.
Behar-Hornstein, L.S. et al.(1999).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issues. In Ornstein, A.C. & L.S. Behar- Hornstein (Ed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rriculum. MA: Allyn & Bacon, 3-12.
Bernstein, B. (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3(2nd ed.). Boston: Routledge and Vegan Pual.
Berson, M. J., & Balyta, P. (2004). Technolog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in the social studies: Transcending the tumultuous adolescence of reform.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20(4), 141-150.
Buckingham, D., Scanlon, M., & Sefton-Green, J. (2001). Selling the digital dream: Marke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teachers and parents. In A. Loveless & V. Ellis (ED.), ICT, pedagogy and the curriculum: Subject to change (pp. 20-40). London: RoutledgeFalmer.
Carr, W. (1993). Re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debate: An editorial introduction. Curriculum Studies, 1(1), 5-9.
Choi, K. M. & Park, H-J. (201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ometry Education on Curriculum Standards, Textbook Structure, and Textbook Items between the U.S. and Korea. Mathematics, Scine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9(4), 379-391. Eurasia Journal of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Nov 2014 (EJ1017952).
Cuban, L. (1993). How teacher tought: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American classrooms, 1890-1990, 2nd ed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uban, L. (2001). Oversold & underused: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nil, D. B., & Woody, W. D. (2013). E-textbooks at what cost? Performance and use of electronic v. printtexts. Computers & Education, 62, 18-23.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Mar 2013 (EJ1007616).
David H. (1999). 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irty years 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4), 305-310.
Dede, C. (2000). Emerging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school curriculum.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2(2), 281-303.
Diehm, R. & Lupton, M. (2014). Lear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R information research, 19(1), 1-21.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Mar 2014 (EJ1020729).
Donald E. (1999). Thirty years on, BJET!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es of ag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4), 293-304.
Eckhardt, M., Urhahne, D., Conrad, O. & Harms, U. (2013). How effective is instructional support for learning with computer simulations ? Instructional Science, 41, 105-124.
Fensham, P. J. (1992). Scienceand technology.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 789-829). NY: Macmillan.
Ferneding, K. A. (2003). Questioning technology : Electronic technologies and educational reform. NY : Peter Lang.
Foucault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Pantheon.
Goldacre, L. Bolt, S. & Lambiris, M. (2013). Designed for Learning: A case study in rethink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large first year class.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13(1), 24-44.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Feb 2013 (EJ1011650).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105-117).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rt, M. (2012). The expanding school day. T.H.E. Journal, 39(3), 6.
Howard, J., Miles, G. E. & Rees-Davies, L. (2012). Computer use within a play-based early years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20(2), 175-189.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June 2012 (EJ983545).
Huang, F. (2004). Curriculum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seven goals and six trategies. Curriculum Studies, 36(1), 101-115.
Hue, T. & Talil, H. A. (2013). Attitudes towards ICT Integration into Curriculum and Usage among University Lecturers in Vietn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 6(2), 53-66.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July 2013 (ED544073).
Jan H. Van Dril, Astrid M. W. Bulte & Nico Verloop (2008). Using the curriculum emphasis concept to investigate teachers’ curricular beliefs in context of educational reform.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0(1), 107-122.
Joke Voogt (2010).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21th century What do teachers need to know? 載於臺北市2010年12月9-10 日,2010臺北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大會手冊作品集,51頁。
Kevin M. L. & Margery D. O. (2008). Complex positioning: teachers as agents of curricular and pedagogial reform.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40(1), 23-46.
Kliebard, H. M. (1992a). Success and failure in educational reform: Are there historical ‘lessons’. Forging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Essays in curriculum history and theory, 97-112. New York: Routledge..
Kliebard, H. M. (1992b). Curriculum history. In M. C. Alkin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p.264-267). New York: Macmillan.
Koschmann, T. (2001). A third Metaphor for learning: Toward a Deweyan form of transactional inquiry. In S. M. Carver, D. Kiahr (Ed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Twenty-Five years of progress(pp.439-454). London: Lowrence Erlbaum.
Mahmood, K. (2010). Textbook Evaluation in Pakistan: Issue of Conformity to the National Guidelines. Bulletin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32(1), 15-36.
Oral, S. B. (2013). What Is Wrong with Using Textbooks in Education ?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45(3), 318-333.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2013 (EJ1011203).
Pan, Cheng-Chang (Sam) (2012). A symbiosis Between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38(1), 1-15.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Winter 2012 (EJ968187).
Parahoo, K. (2007). Focus group. Nurse Researcher, 14(2), 4-6.
Pierce, Margo (2013). Coding for Middle Schoolers. T.H.E. Journal, 40(5), 20-23.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May 2013 (EJ1017813).
Popkewitz, T. S. (1991). A Polit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Reform: Power/ Knowledge in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ogers, C. R.(1997). Implementing Technology at Springdale Elementary School: A Case Study. : U.S.; South Carolina.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D430559)
Sanguino, T. J. M., Lopez, C. S. & Hernandez, F. A. M. (2013). WiFiSiM: An Educational Tool for study and design of Wireless Netword.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56(2). 149-155.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May 2013 (EJ1016991).
Selwyn, N. (1999a).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computer use: The influence of subject cultures. The Curriculum Journal, 1(1), 29-48.
Selwyn, N. (1999b). Why the computer is not dominating schools: A failure of policy or a failure of practice?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9(1), 77-91.
Selwyn, N. (2000). The national Grid for learning: Panacea or panoptic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ety of Education, 21(2), 1-12.
Selwyn, N. & Brown P. (2000). Education, nation state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Education Policy, 15(6), 661-682.
Stockham, M. & Collins, H. (2012).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Do They Transfer to K-12 Classroom? Educational Libraries, 35(1-2), 59-72.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Summer-Winter 2012 (EJ989514).
Terpend, R., Gattiker, T. F. & Lowe, S.E. (2014). Electronic Textbooks: Antecedents of students’ Adop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12(2), 149-173.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Apr 2014 (EJ1022891).
Willis, G. et al.(Eds.) (1994).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A documentary history. CT: Praeger Publishers.
Wraga, W. G., & Hlebowitsh, P. S. (2003). Toward a renaissance in curriculum theor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USA.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5(4), 425-43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