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學前教保人員培育之比較研究
作者:徐千惠
作者(外文):Chien-Huei Hsu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惠邦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師資培育教保人員兩岸教育比較研究cultivation systemthe preschool educator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comparative stud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旨在探討兩岸學前教保人員之培育,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兩岸教保人員培育之沿革與現況;(二)檢視兩岸教保人員之培育課程與檢定制度;(三)從生態學之角度分析學前教保人員之培育與發展脈絡;(四)綜合研究結果,建議臺灣地區教保人員培育之可行方向。
本研究以比較教育研究之步驟,應用文獻分析及實地訪談搜集研究資料,並以生態系統論的觀點檢視兩岸學前教保人員之培育。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壹、對兩岸學前教保發展之觀察與結論
一、全球對「幼兒教育及照顧」概念之新定義,帶動兩岸學前教保環境對早期教育之重視。
二、出生率過低引發的國家未來發展危機,引發政府積極投資學前教保發展。
三、兩岸在社會整體發展上所產生的差異,連帶影響學前教保環境之發展樣貌。
貳、對兩岸學前教保人員培育之結論
一、幼兒階段以保教結合之服務概念,引發兩岸重新思考教保人員培育之內涵。
二、教保人員分屬職業及學歷雙軌養成,兩岸人員之專業認定有待建立接軌認證機制。
三、0-2歲嬰幼兒教保概念跨多領域,兩岸人員於護理及教保之知能訓練均需提升。
四、3-6歲幼兒階段具重教輕保觀念,兩岸均維持保教分流規劃進行人力培育。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如下,期能提供兩岸教保人員培育之未來規劃及後續研究參考之用:
壹、對臺灣地區教保人員培育之建議
一、建置幼教與幼保科系的合流培育整合系統
二、規劃「托育服務」、「教保服務」及「課後照顧服務」等職前課程分齡模組
三、增加教保人員職前課程實習課程時數之安排
四、提升教保人員檢定制度至國家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層級
五、建立教保人員專業分級認證考核制度
貳、對大陸地區教保人員培育之建議
一、加速建置0-2歲嬰幼兒托育專業照顧人員培育系統
二、幼兒園師資培育系統宜多充實並引進保育相關概念
三、於培育歷程提升保育員工作內涵及角色認同
四、以全實踐概念加強學前教保人員之專業實務能力
參、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宜建立教保人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二、宜針對不同教保對象培育模組適切課程規劃進行相關研究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 preschool cultivation system guideline to Taiwn government and preschool educators. To achieve this aim, this research draws on the ecology theory to compare the preschool educator cultivation system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nvironment. To perform the investigation,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four steps; they are (1)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eschool educator cultivation system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2) examining the training courses and verification system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3) analyzing the training mode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preschool educator cultivation systems based up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theory; and finally (4) proposing a cultivation system guideline to Taiwan government and preschool educators based up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light of the procedur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ecology theory and its related studies in education domain is conducted, followed by field interviews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data is examined and analyzed in line with the ecology theory,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of preschool educator cultivation systems between tor cultivation system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his study has four main conclusions illustrated as below:
1. The observation and conclu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nvironment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1) Based upon a global perspective, a new definition for the concept of "educare" has promoted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emphasized on 0-2-years-ol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2) The universal phenomenon of low birth rate has caused the potential threat for country development. Thereby, Taiwan and China governments have strengthened the investment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development.
(3)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nevertheless, have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nvironment.
2.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eschool educator cultivation system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1) Young generations need both education and care that make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reconsider the connot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or cultivation system.
(2) The preschool educators are trained by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programs ,and not only to establish the cer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programs but also need to make them identify with each other
(3) The concept of taking care of 0-2-years-old children across multiple domains, which requires well-trained educators’ implementation,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s preschool educators need to increase the training program both of nursing and educare knowledge and ability.
(4) The concept of taking care of 2-6-years-old children has placed more emphasis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ather than ‘child care’. As a result,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both separate vocational and edu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s for training educato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Sugges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in Taiwan:
(1) Establishing an integrated cultivation system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2) Establishing a training model consists of three modules—“childcare service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and “after school care”,
(3) Increasing preschool educators’ practice hours,
(4) Enhancing the level of the verification system of the preschool educators to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5) Establishing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2. Suggestions on the preschool educator cultivation system in Mainland China:
(1)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0-2years childcare workers cultivation system,
(2) Kindergarten teacher cultivation system should strengthen and reinforce the concept of child care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3) Enhancing the childcare workers’ service quality and the role of identity from the pre-service training program,
(4) Using the full practice theory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skills of preschool educators.
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1) Further identify the indicators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2) Mor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and care programs.
外文資料
Barnett, W. S.,Epstein, D. J., Friedman, A. H., Boyd J. S.&Hustedt, J. T.(2009).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08. New Jersey: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NIEER.
Bennett,J. (2007). Results from the OECD Thematic Review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Policy 1998 – 2006. UNESCO Policy Brief on Early Childhood. Paris : UNESCO. Retrieved September 3,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5/001547/154773E.pdf
Bronfenbrenner,U.(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6), 723- 742.
Ceglowski,D. (2004). How Stake Holder Groups Define Quality in Child Car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32(2),101-111.
Chavajay,P.& Rogoff,B. (1999). Cultural variation in management of attention by children and their caregiv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1079-1090.
Cryer, D. & Clifford, R. M. (2003).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in the USA. Baltimore, MD: Brookes Publishing.
Dede Paquette – John Ryan(2001).Bronfenbrenner‘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2009.10.23 Retrieved from: http://pt3.nl.edu/paquetteryanwebquest.pdf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DCSF)(2007).The Children’s Plan:Building brighter futures. United Kingdom:The Stationery Office.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DCSF)(2009a).05 Year The essential guide to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care for you and your family. United Kingdom:The Stationery Office.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DCSF)(2009b).Next Steps for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care Building on the 10-Year Strategy. United Kingdom:The Stationery Office.
Development Institute.National Child Care Information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Center (NCCIC)(2009).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 Report of State and Territory Plans FY 2008–2009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Office of Family Assistance
Friendly,M.&Prentice,S.(2008).From vision to ac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in 2020. Canada :Childcare Resource and Research Unit(CRRU). Retrieved from: http://www.cupepei.ca/documents/BN_visiontoaction.pdf
Haddad,H.(2002)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ED-2002/WS/28). Paris:UNESCO.
Katz, L. (1972).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re- school teacher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73 (1), 50-54.
Kruger,M.(2009)Recently in Early Childhood : Temporary Extensions of the Child Nutrition Programs〔Announcement〕.Washington,DC:Committee on Education and Labor.Retrieved October 11, 2009 .Retrievedfrom:
http://edlabor.house.gov/blog/education/early-childhood/
Lenira,H. (2002).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UNESCO Early Childhood and Family Policy Series,3, Paris, France: UNESCO.
Maxwell,K.L., Lim,C-I, & Early, D.M.(2006).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in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report. Chapel Hill, N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FPG Child.
NAEYC,(1994).NAEYC Position state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Young Children, 49(3),68-77.
OECD(2004a).OECD Country Not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Policy in Federal Repubilc of Germany.Paris:OECD.
OECD(2004b).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Country Profiles. Paris:OECD.
OECD(2006).Starting strongⅡ: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Paris:OECD.
OECD(2012)。Starting Strong III - A Quality Toolbox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Rogoff, B.(2003). The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o-Hyang Choi(2002). Early Childhood Care? Development? Education? UNESCO Policy Brief on Early Childhood.〔Announcement〕. Paris:UNESCO.Retrieved September 9,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73/137337e.pdf
UNESCO(2014.10) Wanted: Trained teachers to ensure every child’s right to primary education。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99/229913E.pdf
White House(n.d). Issues:Education.〔Announcement〕. Washington,DC:White House.Retrieved September 9,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issues/education
文部科學省(2008a)。幼児教育振興アクションプログラム。Retrieved from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youchien/07121721.htm。
文部科學省(2008b)。幼稚園教育要領解説Retrieved from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youkaisetsu.pdf。


中文資料

一見真理子(2012)。中國早期的育兒狀況-在”獨生子女””市場經濟化””早期教育”等政策下。兒童研究網。取自http://www.crn.net.cn/tw/research/201207105346729.html。
中央社(2014.12.15)大陸社科院:全面開放生育二孩。取自http://history.n.yam.com。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幼兒教育重要文獻彙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中新網(2011.03.12)。中國學前教育,家長關注三個熱點問題。取自http://news.51sxue.com/
天下編輯部(2000)。從0歲開始。臺北市:天下雜誌。
王小英、蔡珂馨主編(2005)。國內外幼兒教育改革動態與趨勢。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王少妮(2008)。美國幼教師資職前培養體系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四川師範大學,
四川。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王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如哲(1999)。比較與國際教育初探。比較教育,46,67-82。
王如哲(1999)。從外國教育改革論我國教育發展政策。理論與政策,13(2),57-84。
王如哲(2001)。比較教育(初版二刷)。五南。
王秀艷(2012)。中美幼兒教師職業準入制度的政策文本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
王欣(2008)。關于育嬰師資格認證與培訓的探討。職業教育研究,04,136。
王飛琴(2013)。鄂爾多斯西部偏遠農牧區幼兒師資現狀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內蒙古師範大學,内蒙古自治区。
王振宇 ,龐建萍 (2009)。論我國幼師轉型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幼兒教育(教育科學),4,17-22。
王湛(2002)。在全國幼兒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學前教育研究,1,5-10。
王露(2013)。呼倫貝爾市民族幼兒園蒙漢雙語師資現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市。
臺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秘書處(2006)。臺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總結報告。臺灣商會聯合資訊網。取自http://www.tcoc.org.tw/articles/20060729-04f75ecf
民視新聞(2015.05.28)。我競爭力竄升世界第11 工時也「進步」。民視新聞網。取自http://dr.baibai.com.tw
甘曉彬(2013)。幼兒園保育員專業發展的實然狀態及因素分析。教育與教學研究,27(8),114-118。
朱宗順(2006)。幼兒師範學校轉型所面臨的問題---全國幼兒教師教育委員會2006年年會綜述。幼兒教育(教育科學),12,52-53。
朱波、王斯敏(2011.4.27)。學前教育迷局中師資之困:誰來教育我們的幼兒?。光明日報網。取自http://edu.big5.anhuinews.com
朱前進(2010)。助產專業開設育嬰員培訓課程調查。衛生職業教育,28(11),114-115。
朱家雄(2007a)。中國視野下的學前教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朱家雄(2007b)。生態學視野下的學前教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江沛潔(2001)。臺灣與大陸幼兒教育課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
江琳(2011)。幼兒教師育嬰師雙師型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62-6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2.16)。2008年兩岸關係國內各界民意調查綜合分析新聞稿。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官網。取自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主計處(2014)。臺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狀況調查。行政院主計處。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531293127198HDYFK.pdf
但菲(2002)。關於0-3歲嬰幼兒教育的思考。學前教育,3,49-50。
吳文侃、楊漢清主編(2001)。比較教育學。臺北市:五南。
吳春偉(2015.6.1)。滬早教機構收費動輒上萬 行業管理暴露標準缺位。東方網。取自http://sh.eastday.com
吳鼎福、諸文蔚(2000)。教育生態學。南京市:江蘇教育。
吳蘭若(2000)。德國的幼托合一教育政策:以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的小混齡組為例。比較教育,48, 42-55。
宋明君(2010)。誰才是幼兒所需的師資:對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 ,46-51。
宋靜、劉迎接 (2011)。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建設探析。教育與職業,14,127-129。
巫永森(2005)。瞭解專業嬰幼兒保育工作。載於馬祖琳主編,嬰幼兒保育概論(1-22頁)。台北:群英出版社。
巫鐘琳、葉郁菁(2005)。園所本位在職進修與幼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幼兒保育論壇,1,23-41。
李季湄,肖湘寧 (1999)。幼兒園教育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李雨姝(2013)。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之師資保障體系建構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湖南。
李保鈞(2012)。幼兒師範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福建。
李紅(2012.07.05)。中高端家政,有前途又有“錢途”。河南日報,4版。
李清(2015.03.22)。幼兒園留住教師有點難。中國教育報。取自http://edu.people.com.cn/
李華(2011)。我國大陸與臺灣幼兒園鄉土教育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李雲淑(2011)。對我國幼兒園教師資格標準問題的思考。幼兒教育(教育科學),6,31-34。
李潔言(2011.05.23)。幼兒師範生源質量急劇下降師資成學前教育最大短板。中國青年報。取自http://edu.big5.anhuinews.com
李駱遜(2007)。幼托整合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研習資訊,24(3),113-126。
李麗琳(2009)。我國現行幼稚園師資職前教育中「教育專業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步社民(2011)。幼教職業的德性支撐。早期教育(教師版),2,8-9。
徐南號(譯)(1991)。比較教育學(再版)(原作者沖原豐)。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沙莉、龐麗娟、劉小蕊(2007)。通過立法強化政府在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中的職責---美國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學前教育研究,2,3-9。
肖丹(2015年03月25日)。北京女性新藍領平均月薪4881元 按摩師超7000元。北京晨報。取自http://finance.sina.com.cn。
周培植(2005)。走進高品質教育生態。杭州市:浙江教育。
季洪輝(2005)。毛澤東與新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及實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大學,山東。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妙真(2004)。邁向幼教老師之路:三個師資生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秀錦(2006)。美國的早期保育與教育。江蘇:江蘇教育。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
林琼如(2006)。兩岸大學生學習生活之比較研究-以高雄中山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林鎮坤(1996)。兩岸特殊教育政策之比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志鵬(2007)。臺灣幼托整合政策的概念、規劃歷程及未來展望。研習資訊,24(3),3-22。
邱紹雯(2010.06.24)。社會局辦保母訓練 報名踴躍。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tn.com.tw/
邱惠恩(2014.03.04)。爺奶搶當保母專家:是國家損失。臺灣醒報。取自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304-b7Mk
邱瓊慧(2006)。日本幼兒教育政策發展的回顧與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1,207-223。
金鐵洙(2006)。中韓兩國教師教育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吉林。
威克、李文(2015)。分析:中國新版計劃生育終結一胎化政策。BBC中文網。下載自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10/151029_ana_china_birth_rule
施汶倩(2011)。臺灣師資培育制度中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施煜文(2002)。世界主要國家學前教育師資培養的比較及其對制定上海市師資培養方案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段慧瑩(2007)。幼托整合政策對教保人員資格與證照影響之探討。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研習資訊雙月刊,24(3),23-29。
段慧瑩(2009)。英國0-5歲幼兒教育EYFS修正方案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1,156-159。
段慧瑩、張碧如、蔡嫦娟、張毓幸(2006)。托育機構因應幼托整合政策之現況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22。
洪秀敏、龐麗娟(2009)。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制度保障與政府責任。學前教育研究,1,3-6。
洪敏中(2002)。臺灣保母專業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臺北市:揚智文化。
胡永梅(2010)。幼兒園健康教育與保育員工作研究。貴州教育,2,22-24。
胡重高(2014)。保母在職訓練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某社區保母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胡福貞(2007)。英國學前教育發展現狀及啟示。幼兒教育(教育科學),12,2007,杭州市:浙江師範大學杭州幼兒師範學院。
韋小明(2002)。論我國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層次的提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
唐玉(2012)。 保育員—兒童間互動與孤殘兒童發展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唐鎮宇(2012.09.30)。受訓完有補助 爺奶搶當保母。蘋果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
夏雁(2010)。保育員隊伍的“三穩定”建設。教育導刊,5,64-65。
孫雁(2008)。育嬰師也要進行職業規劃。職業OCCUPATION,5,11。
孫雁(2008)。解讀育嬰師:21世紀中國最熱門的技能人才之一。職業OCCUPATION,5,7-8。
徐千惠(2002)。兩岸民辦幼教發展及其相關法規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千惠(2011)。中國大陸幼兒教育。載於周祝瑛(主編),比較幼兒教育(8:1-28頁)。台中:華格納出版公司。
徐文青(2013)。保潔工與教育者-淺談保育員的角色定位。幼兒教育。100,4。
徐紅川(2009)。統籌城鄉背景下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
徐偉(2007)。育嬰員職業資格認證培訓探究。中國成人教育,14,82-83。
徐輝(2000)。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載於教育大辭書。2013.5.14,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444/?index=1。
徐聯恩、劉惠君、陳威勝、陳芝范、孫麗卿、陳雅鈴等譯(2007)。幼兒教育導論(第4版)(原作者:Morrison ,G. S.)。臺北市:華都。
海基會(2007)。「兩岸開放交流20年全國性民意調查」報告。臺北市,海基會。
秦金亮(2005)。以全實踐理念引領幼兒教師專業成長。教師教育研究,17(5),31-34。
秦金亮(2010)。浙江省幼兒園教師教育60年:發展歷程、成就與展望。幼兒教育(教育科學),6, 1-5。
秦金亮、朱宗順(2011)。學前教育專業”三學”受到的挑戰與未來改革路徑。幼兒教育(教育科學),7,48-51。
翁麗芳(2004a)。當代日本幼托政策:少子化時代的幼兒托育與教育。臺北:心理。
翁麗芳(2004b)。幼托整合師資規劃的來龍去脈。國民教育,44(5),56-61。
袁城(2014)。中美幼兒園教師專業準入標準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湖南。
康琳(2006)。論幼教師資美術教育素質的培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湖北。
張振平(2007)。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北師範大學,河北。
張晉(2014.09.12)。育嬰師:不是保姆也不是月嫂。青島日報,第4版。
張晨(2013)。民辦幼兒園師資管理問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鄭州大學,鄭州。
張菁芳(2014)。臺灣〈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對幼教師資培育影響:從女性主義觀點分析。中華行政學報,14,187- 199。
張筱蕙(2013)。接受保母訓練課程學員之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嘉六(2012)。海峽兩岸小學體育課程改革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蘇州大學博士論文,江蘇。
張翠娥,(2012)。〈王子與公主結婚後,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幼托整合後的問題預見與解決策略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 40-44。
張蕙蘭(2009)。海峽兩岸幼兒園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教育活動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教育部(2009.02.10)。「幼托整合方案: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取自教育部http://www.edu.tw/eje/news.aspx?news_sn=2363
教育部(2012.11.15)。臺國(三)字第 1010215655號「研商幼兒園之定位屬性及相關法令疑義事宜」會議。取自全國教保資訊網http://www.ece.moe.edu.tw/。
梁任瑋(2012)。單親媽考證照當保母 兼顧工作與家庭。今周刊,811,取自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masterpage-content
許嘉興(2004)。國教往下延伸一年的政策之研究。載於陳漢強(主編),兩岸民辦幼兒教育(360-368頁)。臺北市:五南。
郭明旭(2013)。持續被分化的教保服務人員。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公共論壇,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3476
陳奎熹(1998)。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載於陳奎熹(主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頁119-138)。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奎熹(1994)。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2003)。明日的師資培育:臺灣當前教改現象的反思與前瞻。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16(1),1-5。
陳琳琳(2010)。上海市保育員職業認同的調查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陳翠琪(2004)。兩岸幼兒教育事業之產業結構與競爭策略之比較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陳麗麗(2012.12.04)。杭州將在3年內拉平民辦與公辦幼師待遇。青年時報。取自http://news.sina.com.cn
陳鑫(2015.9.29)。十二五期間城鄉收入差距縮小 農民生活品質提升。中國新聞網。取自http://www.chinanews.com/ 。
彭文玲(2013)。長沙市民辦幼兒園保育員職業素養現狀與提升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大學,湖南。
彭解華(2013)。三位教師伴我成長。今日教育,1,40-41。
彭解華(2013)。幼兒園一日過渡環節中教師與保育員的合作與分工。當代學前教育,4,46-48。
曾清保(2005)。在宅保母 家庭托育工作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曾德峰(2012.11.03)。保母班報名 漏夜排隊搶破頭。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tn.com.tw/
華愛華(2007)。對我國學前教育改革若干問題的文化觀照。社會科學。10。87-95。
賀祖斌(2005)。高等教育生態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陽琬譯(2006)。學前教育(原作者:Feeney,S., Christensen,D., &Moravick,E)。台北市:臺灣培生。
馮燕(1998)。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2版)。臺北市:巨流。
黃妍(2013)。中國近代學前教育師資培養與管理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
黃柏叡(2009)。比較教育的理論與方法。載於楊深坑、李奉儒(主編)。比較與國際教育(17-44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玲紅(2009)。貼近保育員需求的園本培訓。山東教育,12,48-51。
黃財官(2007)。兩岸國防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竣晦(2010)。大陸和臺灣幼兒園英語教育的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吉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韻如(2003)。臺海兩岸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作文試題之比較研究西南大學。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楊文婧(2008)。重慶市保育員素質狀況研究與對策思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南大學,重慶。
楊冬梅(2007)。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地幼兒園課程方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
楊佩璇(2007)。德國學前教育制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楊彥涓(2008)。幼兒園保育員基本素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湖南。
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臺北市:心理。
楊思偉、沈珊珊編著(1996)。比較教育。臺北市:空大。
楊深坑(2009)。比較教育的意義、目的、研究類型與方法策略。載於楊深坑、李奉儒(主編),比較與國際教育(45-72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智穎(2010)。1994年之後師資培育課程歷史變遷之研究:以師資培育學系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1),39-64。
楊雯齡(2011)。兩岸幼兒師資培育制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楊慧文(2003)。變革中的教師教育範式:海峽兩岸之比較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大陸。
萬鑫觖(2014)。不同類型國家幼兒教師培訓政策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湖南。
葉好琴(2012)。對學前教育專業開展育嬰師培訓的幾點思考。甘肅高師學報,1,94-96。
賈曉燕(2012.12.27)。幼稚園禁止亂收費停特色課 家長擔心影響孩子教育。北京日報。取自http://edu.people.com.cn。
廖珮妤(2015.02.24)。幫鄰居顧小孩未登記 最高罰3萬。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
趙傑夫(1997)。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臺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劉小紅(2010)。上海市幼兒園保育員參與家園聯系現狀及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劉奕湛(2010.12.3)。教育部解讀“國十條”破解學前教育難題。新華網,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
劉慧玲(2004)。兩岸高校財務制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天津財經學院,天津。
劉曉東(2007)。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樊倞(2009)。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幼兒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問題。幼兒教育(教育科學),5C,2009。
歐用生(1994)。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歐姿秀(2011)。幼托整合後幼兒園教師之任用與培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4),69-71。
蔡丹艷(2011)。保育員專業化的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
蔡迎旗、馮曉霞,(2006)。我國幼兒教育財政體制的沿革與創新(上),學前教育研究,1,34-36。
鄧蔭萍(2012)。0-3歲幼兒托育政策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計畫編號:101004),臺北市:內政部。
鄭青青(2013)。國小附設幼稚園教保員制度的爭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82-84。
盧亮球(2005)。中美體育博士培養比較研究。北京體育大學(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北京。
霍力岩 (2002)。比較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駱琤(2009)。中美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戴文青(2004)。Bronfenbrenner「發展過程生態學」在臺灣幼教相關研究之評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157-184。
戴淑芳(2015.11.02)。立院初審國保生育給付擬增為2個月。中華日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
薛慧平(2004)。我國保母證照制度對保母人員專業素質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薛燁(2007)。通往學前教育生態研究道路上的幾個腳印,載於朱家雄(主編),生態學視野下的學前教育(頁3-20)。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薛燁、嚴淑英(2007)。羅高福:人類發展的文化本質理論,載於朱家雄(主編),生態學視野下的學前教育(頁125-154)。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謝子元(2005)。近代臺灣幼教政策發展之研究:比較國家福利之觀點。元智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
謝文全(1995)。比較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文英(2014.5.19)。中國3年增幼兒園4萬多所 入園難入園貴仍未解決。光明網。取
自http://www.chinanews.com
謝斐敦(2008)。實務與學術之爭:《波隆納宣言》對德國幼教師資培育之衝擊,各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之發展與國際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 174-206。南投: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
簡立欣(2015.2.23)。陸幼兒園品質升 台幼教M型化,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
簡楚瑛(2003)。幼兒教育與保育之行政與政策(歐美澳篇)。臺北市:心理。
簡楚瑛(2004)。從幼托整合政策研究軌跡看幼教政策未來發展方向應思考之問題。青少年童福利期刊,6,1-7。
簡楚瑛(2006.11.04)。幼兒教育研究之回顧與前瞻。發表於國科會人文處教育學門新進研究人員學術研究研習會,淡江大學。
顏佩如、鄭安琪,(2010年5月)。1999-2009年中國大陸初中品德教育發展之研究。發表於「全球化下之地區發展與政策管理」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南大學。
魏惠貞(2008)。各國幼兒教育。臺北市:心理。
譚桂菊(2008)。幼兒園保育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
龐麗娟(2009)。中國教育改革30年-學前教育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龐麗娟、胡娟、洪秀敏(2002)。當前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問題與建議。學前教育研究,1,40-42。
龐麗娟、韓小雨(2006)。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及其破解。教育研究,9,47-53。
竇媛媛(2015.07.13)。花上大學的錢,就為讓娃滿地爬?北京晚報。取自http://education.news.cn
蘇芬(2012)。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幼兒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及問題對策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內蒙古自治區。
鐘靈(2009)。對我國現行幼兒園教師資格制度實施的幾點思考。紅河學院學報,4,115-118。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顧武、江躍中(2012年10月30日)。上海全日制早教機構短缺 三歲以下寶寶九成散居。新民晚報。取自http://www.ce.cn
酈凱莉(2012)。烏海市海勃灣區幼兒園師資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內蒙古師範,內蒙古自治區。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