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代高翿〈古老子〉碑刻之研究
作者:劉嘉成
作者(外文):Liu, Chia-Ch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指導教授:林進忠
劉靜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高翿古老子傳抄古文集篆古文韻海Gao DaoGu LaoziCopying and Distributing Classical WritingsJi Zhuan Guwen Yunha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元代高翿〈古老子〉碑刻,現存放於陝西省盩厔縣終南山古樓觀說經臺,以「古文」書寫《老子》五千餘言。本論文主以文字學、書法學角度切入研究,研究重點在於糾正歷來對此碑的錯誤認識,進而探討書法創作觀,以及彰顯傳抄古文的價值。全文共分為六章,各章論述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將傳抄古文與〈古老子〉碑刻等相關文獻重新整理,指出此碑刻有利於傳抄古文與出土文獻之合證。利用圖表統計與造型歸納,重新梳理字形,以彰顯價值。第二章「高翿歷史背景」,關於此碑的紀載,包含碑刻形制、尺寸、釋文、字數、跋文款記、立石題名等,歷來皆有所載,今透過原碑拓本,逐一檢視,指陳其誤,分析其要。第三章「高翿〈古老子〉與歷代古文傳抄與應用」,書家於款中自云,擇字乃據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檢討綴輯而成,今藉由碑文與傳抄字書、碑刻銘文等材料,以圖表比對,得知字形特色、異同現象、應用數量、擇字方式等原則。第四章「高翿〈古老子〉筆法」,藉由篆法源由、運筆分析、形態分析、書寫工具等,將書論與書跡相互比較,探討運筆方法。第五章「高翿〈古老子〉章法」,透過書家擇字規律與章節間關係,探討其「集字臨仿創作觀」理念;而「碑刻形式」則以唐宋元間碑刻比較,具有行寬字密、通篇重整、字形規整、鐫刻傳形等特色。第六章「高翿〈古老子〉碑刻價值」,研究成果分別是:碑刻文獻確立、駁正前人誤解、補全元代書法史、形體訛變軌跡與構形關係、碑刻文本再次確認、此碑的藝術價值等,皆有承先啟後的價值與意義。
The inscription of “Gu Laozi” on a monument by Gao Dao in the Yuan Dynasty is now stored in the observatory deck of Zhouzhi tower in Shanxi province. Gao Dao adopted a “classical writing style” to write over 5000 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 and calligraphy,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correcting the misconceptions amassed concerning this monument over the years. This study further explores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calligraphy creation, and highlights the value of copying and distributing classical writings. This study comprises six chapters, each of which is explained below.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s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t also rearranges the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copying and distribution of classical writings and the inscription of “Gu Laozi” on the monument. It states that the inscription is helpful in terms of verifying the classical writings being copied and distributed with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Charts and tables are used to summarize and categorize the styles. The fonts are being studied once again,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value of the monument.
The second chapter, “History and background of Gao Dao,” covers the records pertaining to this monument, including the shape, the creation of the inscription, size, annotation, word count, postscript and credits, and title of the monument. All this information has been recorded over the years. This study verifies these items one by one through the stone rubbings of the original monument. We point out and describe the mistakes, and analyze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monument.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pplication, copying,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lassic Lao Tzu’ by Gao Dao, and the classical writings over the years.” In the credit section, the calligrapher stated that the selections of words are based on the book, Ji Zhuan Guwen Yunhai , written by Conggu Du after reviewing and editing the monument. This study performs comparisons through charts and tables using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inscription on the monument, copies being duplicated and distributed, and the stone epigraph; we have learned about principles including font characteristic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amount of the application , and the method for selecting words.
The fourth chapter, “Stock style in ‘Classic Lao Tzu’ by Gao Dao,” compares the calligraphy theory with the actual calligraphy writing based on Zhuan style, brush analysis,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writing tools, in order to discuss bushing methods.
Chapter five, “Methods used in ‘Gu Laozi’ by Gao Dao,” uses the rules that calligraphers follow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pters; it also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Creative copying of a collection of characters .”In terms of the form of inscription on a monument, we compare the monument inscriptions from the period between the Song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having large spaces between lines but narrow spaces between each characters, rearranging the font and loc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throughout the entire document, unified font style and font size, having inscriptions on a monument such that even the stone rubbings retain the look and feel of the calligraphy style .
Chapter six, “The value of the monument inscription of ‘Gu Laozi’ by Gao Dao,” show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cluding the confi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documents on the monument inscription, correction of previous misunderstandings, completing the calligraphy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identifying the errone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nt and style, recogn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reconfirming the copies of monument inscription, and acknowledging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monument. All results are valuable and significant as they are the extension of past findings and they inspire future development.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同一著作時代則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許慎等,《說文解字四種》(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繫傳、說文解字注、說文通檢)(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魏.王弼:《老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5月)。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8月)。
宋.呂大臨:《考古圖》、《考古圖釋文》趙九成¬:《續考古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宋.洪适:《隸釋》,石刻史料新編(9)(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宋.洪适:《隸釋∕隸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
宋.郭忠恕:《汗簡》夏竦:《古文四聲韻》李零、劉新光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
宋.張掄:《紹興內府古器評》(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
宋.王厚之:《鐘鼎款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
宋.王俅:《嘯堂集古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
宋.杜從古撰、丁治民校補:《集篆古文韻海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
清.鄭珍:《汗簡箋正》(臺北,藝文印書館,廣雅書局,光緒十五年刻,1991年1月)。
清.吳大澂、丁佛言、強運開:《說文古籀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1985年10月)。
清.鄭珍:《汗簡箋正》(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清.莫友芝:《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四庫善本叢書館借中央圖書館藏本景印)
宋伯魯等編:《續修陝西通志稿》(民國23年鉛印本)。

二、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同姓則以第二字筆畫順序排列)

丁治民校補/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95頁。
王弼:《老子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5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年6月)。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第九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9月)。
王宗昱編:《金元全真道石刻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王重民:《老子考》(北京,中華圖書館協會,1927年)。
王忠信:《樓觀臺道教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
尹振環:《重識老子與老子:其人其書其術其演變》(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2月)。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
白於籃:《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伊葆力:《金代書畫家史料匯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8月)。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第1版本)。
朱情牽:《老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1月)。
吳振武:《古璽文編校訂》(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11月)。
何士驥:《古本道德經校刊》三冊(北平市,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考古專報,第一卷第二號,1936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少林:《中華文化大觀-宋元文化大觀》(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李慧編:《陝西石刻文獻目錄集存》(陝西,三秦出版社,1990年4月)。
呂振端:《魏三體石經殘字集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5月)。
河上公章句:《道德經》二冊,(涵芬樓影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
武樹善:《陝西金石志》卷二十七,見石刻史料新編(22)(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周良宵/顧菊英:《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屈文軍:《遼西夏金元史十五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0月)上下冊。
邱德修:《說文解字古文釋形考述》(臺北,學生書局,1974年6月)。
邱德修:《魏石經古文釋形考述》(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5月)。
邱德修:《魏石經初撢》(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胡光煒:《說文古文考》(1927年油印本)。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畢沅《關中金石記》卷八,見石刻史料新編(2)(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徐在國/黃德寬編著:《古老子文字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徐在國編:《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0月)。
高明/涂白奎編:《古文字類編》(增定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5月)。
祝敏申:《說文解字與中國古文字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孫海波:《魏三字石經輯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9月)。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7月)。
陳垣:《道家金石略》(臺北,新文豐,1993年)。
陳夢嘉:《中國文字學》(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年12月)。
陳高華/張帆/劉曉:《元代文化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陳高華/史衛民:《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
陳欽忠:《法書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臺中,正大光明筆墨有限公司,1996年9月)。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章太炎:《新出三體石經考》《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
許學仁:《古文四聲韻古文研究—古文合證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黃緯中:《金代書法研究》(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2012年11月)。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黃惇:《中國印論類編》(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12月)。
黃錫全:《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10月)。
黃錫全:《汗簡注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舒連景:《說文古文疏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1月)。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7 年5 月)。
楊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魯/吳廷錫纂:《續修陝西通志稿》(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4年)。
趙立偉:《魏三體石經古文輯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9月)。
劉兆英編譯:《元刻樓觀道德經》(西安,陝西旅遊出版社,2003年9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8月)。
嚴靈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景印本 )。
嚴靈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9年景印本 )。
嚴靈峯:《中外老子著述目錄》(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民國46年5月)。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同姓則以第二字筆畫順序排列)

王丹:〈《古文四聲韻》重文間的關係試析〉,中國文字學會、河北大學漢字研究中心編:《漢字研究(第一輯)》,239頁。
何琳儀:〈戰國文字與傳抄古文〉,《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第15輯。
李天虹:〈《說文》古文校補29則〉,《江漢考古》1992年第4期,76-82頁。
李天虹:〈《說文》古文新證〉,《江漢考古》1995年第2期,73-81頁。
李守奎:〈《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468-472頁。
林素清:〈《說文》古籀文重探—兼論王國維〈戰國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一分(1987年3月)。
林進忠:〈唐代篆書「浯溪三銘」的書寫者〉,《書畫藝術學刊》(臺北,臺灣藝術大學,2007年12月),第三輯,11-28頁。
林進忠:〈唐代瞿令問的古文篆書〉,《明道國學所研討會論文集》(彰化,明道大學人文學院國學研究所,2012年4月),167-199頁。
林進忠:〈唐代瞿令問古文篆書〉《尚法與尚意:唐宋書法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2013年9月),174頁。
林進忠:〈元代早期楊桓無逸篇古籀篆書賞析〉,《元明書法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彰化,明道大學人文學院國學研究所,2013年4月),1-47頁。
林進忠:〈集字臨仿創作-近現代書法的新古典表現〉,《風華再現-兩岸書法發展學術研討會》(臺北,中華漢光書道學會,2009年4月),126頁。
林進忠:〈戰國中晚期秦文字的書法體勢辨析〉,《近百年出土書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8年11月)93-130頁。
京光:〈魏《三體石經尚書春秋》殘石〉,《書法叢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總第二輯,16-24頁。
胡平生:〈金代虞寅墓志的「古文」蓋文〉,《文物》(1983年7期),89-90頁¬。
郭子直:〈記元刻古文《老子》碑兼評《集篆古文韻海》〉,《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第21輯,349-360頁。
徐在國:〈試說《說文》「籃」字古文〉,《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第26輯,496-498頁。
馬國權:〈金文字典述評〉《中國文史論叢》(1980年第4輯),24-46頁。
張曉明:〈蘇黃和宋代書法的「古文運動」〉,《書法》(1989年第3期),4-6頁。
陳昆嶙:〈山東高唐金代虞寅墓發掘簡報〉,《文物》(1982年第1期),49-51頁。
陳煒湛:〈碧落碑中之古文考〉,《陳煒湛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陳煒湛:〈碧落碑研究〉,《陳煒湛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陳榮軍:〈汗簡研究綜述〉,《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44-47頁。
黃錫全:〈汗簡、古文四聲韻中之石經、《說文》古文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輯(1992年8月),433-462頁。
黃緯中:〈金元之際書家述略〉,《元明書法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彰化,明道大學人文學院國學研究所,2013年4月),163-184頁。
曾憲通:〈三體石經古文與說文古文合證〉,《古文字研究》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6月)。
趙平安:〈《說文》古文考辨(五篇)〉,《河北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月),17-20頁。
劉樂賢:〈《說文》法字古文補釋〉,《古文字研究》第24輯,464-467頁。
劉樂賢:〈說《說文》古文慎字〉,《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4期。
蕭燕翼:〈記元三家書《無逸篇》卷〉,《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4年),第二期,46頁。
蘇建州:〈《說文》古文補說兩則〉,《《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萬卷樓,2008年2月),201-204頁。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同姓則以第二字筆畫順序排列)

王慧:《魏石經古文集釋》(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王丹:《汗簡與古文四聲韻新證》(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5月)。
許舒絜:《傳鈔古文《尚書》文字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李天虹:《說文古文校補疏證》(吉林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6月)。
邱德修:《說文解字古文釋形考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李綉玲:《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7月)。
林美娟:《說文解字古文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周志平:《侯馬盟書書法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2009年6月)。
黃雅雯:《《集篆古文韻海》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國一姝:《古文四聲韻異體字處理訛誤的考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張維信:《說文解字古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6月)。
陳鎮卿:《說文解字古文形體試探》(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楊慧真:《汗簡異部重文的再校訂》(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5月)。
蔡清和:《歐陽修《集古錄跋尾》之研究-以書學、佛老學、史學為主》(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梁艷:《歐陽修書論研究-以《集古錄跋尾》為中心》(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4月)。
郝偉:《歐陽修書學思想考評》(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7月)。
劉鎮:《北宋篆書源流與觀念嬗變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月)。
張致苾:《唐代墓誌書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6月)。
張唯:《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王建魁:《碧落碑綜論》(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12月)。
林聖峯:《傳抄古文構形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7月)。
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5月)。
胡其德:《蒙古帝國初期的政教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0年6月)。
鄭素春:《全真教與元代帝士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曹文瀚:《宋金時期山東地區的社會與文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6月)。

五、網站資料庫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
遼金元拓片數位典藏http://rub.ihp.sinica.edu.tw/lcyrub/index.html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www2.ihp.sinica.edu.tw/
道教碑文資料庫http://www.daobei.info/
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http://zh.daoinfo.org/wiki/%E9%A6%96%E9%A0%81
古文字Index引得市資料庫http://www.mebag.com/index/list.as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