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左傳》與《孫子兵法》兵學思想契應之研究
作者:吳次天
作者(外文):WU,TZU-TIEN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溫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左傳孫子兵法兵學思想謀略整備戰爭全勝Zuo Tradition or Commentary of Zuo or Zuo ZhuanThe Art of WarMilitary science thoughtStrategyOrganizeWarTotal vict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歷史悠久的中國,對戰爭的研究,自然有其源遠流長的傳統,而研究戰爭的學問被稱為「兵學」,記錄其理論與實證的書籍,則稱之為「兵書」。中國的兵書多不勝數,在世界軍事科學中深具獨特性,其中以兵聖孫武所著之《孫子兵法》最具代表性。《孫子兵法》全文六千餘字,雖然簡短,但蘊含深奧的哲理,累積了人類對戰爭的智慧;另外,又有《左傳》一書,記載春秋的歷史,資料完整真善,可信度極高,對此經典中敘戰的探求,必定深富戰略價值。若能從《左傳》對歷史事件翔實的記載中,蒐羅《孫子兵法》兵學思想與其契應之處,必能得見古代兵學思想豐富的內涵。後世將《左傳》與《孫子兵法》分屬於不同的學術類別,雖歧類殊異,實則皆以探討人生智慧為目的,殊途同歸。《左傳》與《孫子兵法》這與兩部不同學術分類的古典文獻,具有綜合性與同質性,搜整兩者相符的特性比對參照,探索其契合相應之處,有助於瞭解人類文化思想結晶的智慧,不但可以擴充兵學知識的豐富內容,亦可作為安身立命的處世參考。
本論文由此發想,進行研究,內容區分六個節章,重點置於四、五章以及結論。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文獻探討,以此資料為基礎,從中發現線索,向研究的目標深入並擴展,形成系統邏輯,完成本論。第三章為前賢知識及經驗的累積並以此依據推論事件的作為研究的基本背景,力求論文之客觀性及完整性。四、五章先闡述謀略的原理、謀略的層次與戰爭執行各階段的關係。第五章敘述戰爭的目的、形態以及主導戰爭勝負重要之因素,蒐羅《孫子兵法》契應於《左傳》事件之戰例,並加以闡述。
世上許多事情發生的原因千絲萬縷,其原因與事件的關連,亦未必有著絕對的關係,我們除了佐以史實正確的考據,以此取捨作為立身處世的殷鑑外,對於歷史的弦外之音,及帶給人們的啟示也不可忽略。吾人從《左傳》事件契應於《孫子兵法》的思維邏輯中,闡發古人精微的智慧,賦予新的詮釋,期能對古代經典研究貢獻一己之力,並獲得己身安生立命之答案。
China has a time-honored history on the research of war, and the knowledge of war-researching is called as “Strategics”. The book that records theory and demonstration is called “book on the art of war”. There is a large amount of books on the art of war in China. They have their uniqueness in world military-scienc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book which was written by Saint Soldier Sun Wu is The Art of War. It has more than 6000 words in total. Although it is short, it has the profound morality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s wisdom of the war. In addition, Zuo Zhuan, China’s first great work of history, records the history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22 BC—481BC). It has high credibility and complete information. In search of Zuo Zhuan, it must have high value on strategic. If we use the thorough history recording from Zuo Zhuan, to collect the similarities with The Art of War, we can certainly see the plentiful thoughts connotated in ancient strategics. Zuo Zhuan and The Art of War are categorized into several parts by posterity. Al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academic classifications, they have the same purpose on discussing life wisdom. By collecting and organizing these two books’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for comparison, we can determine that Zuo Zhuan and The Art of War share comprehensiveness and homogeneity. This would 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wisdom of human culture and values. It would not only enrich the content of strategics’ knowledge but also act as a reference for living in safety.
The concept of this thesis is developed from The Art of War and Zuo Zhuan. The content is separated into six parts, and the emphasis lies in Chapter 4, Chapter 5,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hapter 1, explain the motivation, purpose, and method of research, and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achievement. In Chapter 2, the literature review focus on finding clues from these two books to delve into the documents and expand it to form a logical system of completion for this thesis. Chapter 3 takes former worthies’ knowledge and the cumulation of experiences as basic research background to pursue the objectivity and integrity.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elaborate on the principle of strategi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level of strategies and war execution.
Chapter 5 describes purpose and pattern of the war and the factors necessary to be a winner in war, and collect example of war that has common ground between Zuo Zhuan and The Art of War to elaborate on it.
There may be thousands kind of reasons leading up to a particular event in history. In addition, the causes may not necessarily connect to the event. Besides using accurate textual study to corroborate history and draw on the experience from history, both the inspiration and implication of history should not be ignored. I elucidate the ancients’ refined wisdom from the common logic in Zuo Zhuan and The Art of War, and give it new interpretation, and hope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lassical document research and find a way how to settle down and enjoy my life.
參考書目
本書目以古籍、專著、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做區分項類,各項中又區分為「春秋學」、「兵家學」和其他等部,文獻次序排列,古籍以作者年代先後為序,現代專著和期刊論文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一、古籍
(一)春秋學
(春秋)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台北縣: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九年,元月,十一版),(清)阮元審定南昌府學重刻宋版,附校勘記。
(宋)張洽:《張氏春秋集註》收錄於紀昀:《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六月),景印文淵閣刊本。
(宋)趙鵬飛:《春秋經筌》(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八六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彙要,冊三十六。
(元)趙汸:《春秋屬辭》收錄於紀昀:《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六月),景印文淵閣刊本。
(明)陳禹謨、錫玄甫銓纂,左光斗、拱之甫刪訂:《左氏兵略》(台北:第一文化社,一九六二年八月)
(清)方苞:《左傳義法》(台北:廣文書局,一九七七年一月)。
(清)王崑繩:《左傳評》(台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八月)。
(清)吳闓生:《左傳微》(台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七〇年)。
(清)李元春輯:《左氏兵法》(台北:臺灣老古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再版)。
(清)沈彤:《春秋左傳小疏》收錄於紀昀:《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六月),景印文淵閣刊本。
(清)焦循:《春秋左氏傳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六年月三月)。
(清)俞樾:《春秋左傳平議》(台北:環球書局,一九六八年),景印《羣經平議》本。
(清)姚彥渠:《春秋會要》(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〇年)。
(清)姜炳璋:《讀左補義》(台北: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八年),景印乾隆三十三年同文堂本。
(清)馬驌:《左傳事緯》(台北:廣文書局,一九六七年)
(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清)馮李驊:《左繡》(台北:文海出版社,一九六七年)
(清)韓席壽:《左傳分國集注》(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七五年)。
(清)顧棟高輯,楊家駱主編:《春秋大事表》(台北:鼎文書局,一九七四年)。
(二)兵家學
(周)司馬穰苴撰:《司馬法》,收入《四部備要》(台北: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周)呂望:《黃石公三略》(新北:元神館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五月)
(周)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孫子》(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二年十月)。
(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郭化若譯:《十一家注孫子》(台北:華正書局,一九九一年)。
(春秋)孫武等撰,王陽明批校:《武經七書》(台北:陸軍參謀大學,一九六六年)。
(戰國)尉繚子原著,張金泉注譯:《新譯尉繚子》(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六年)。
(宋)章如愚撰:《群書考索》(台北:新興書局,一九六九年九月,新一版),影印明正德戊辰年刻本。
(明)茅元儀輯:《武備志》(台北:華世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
(明)揭暄撰,李炳彥、崔彧臣釋評:《兵經釋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
(清)紀昀編:《四庫全書‧子部‧兵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六月),景印文淵閣刊本。
(清)孫星衍:《孫子十家注》嘉慶二年兗州觀察署刊本。
(清)唐甄:《潛書•下篇上•任相》(台北:河洛出版社,一九七四年,臺景印一版)。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書局,一九六四年十月)。
湯約生校閱:《百子全書》(台北:古今文化社,一九六三年九月,台初版)。
謝祥皓,劉伸寧輯:《孫子集成》(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三年四月)。
顧龍廷主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兵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二年三月)。
(三)其他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八三年)。
(春秋)老聃撰,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〇一三年六月,二版)。
(秦)呂不韋編,(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一九九九六年)。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駰注:《史記》(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六月)。
(西漢)桓寬撰,(清)張敦仁考證:《鹽鐵論》(台北:世界書局,一九七八年三月)。
(東漢)袁康、吳平撰:《越絕書》(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十一月)。
(東漢)班固撰,《漢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六年十月),百納本二十四史,影印宋景祐刊本。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收入於《十三經注疏》(台北縣:藝文印書館,一九六五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收入於《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元月)。
(東漢)趙曄,(元)徐天佑注:《吳越春秋》(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八〇年三月)。
(東漢)劉向輯,高誘註:《戰國策》(台北:藝文印書館,二〇〇九年十一月),重刻剡州姚氏本(讀未見書齋)。
(三國)諸葛亮撰,韋建黎解譯:《將苑》(台北:海鴿文化出版社,二〇〇七年)。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馬欣民編:《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〇〇年十二月)。
(北齊)魏收撰:《魏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〇一二年)。
(南唐)馬總編,(清)周廣業輯:《意林》(台北:世界書局,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群、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二〇〇七年九月)。
(明)何守法撰,何守禮批注,張文才譯注:《白話投筆膚談》(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七年七月)。
(明)宋濂撰,楊家駱主編:《偽書考||清代禁書知見錄•諸子辨》(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五年三月)。
(明)馮夢龍著,(清)蔡元放改撰,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東周列國志》(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六版)。
(明)馮夢龍:《智囊補》(台北:海鴿文化出版社,二〇〇六年一月)。
(清)紀昀、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縣:弘揚圖書出社,二〇〇六年一月)。
(清)胡林翼:《讀史兵略》(台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六年八月)。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〇年八月)。
(清)章學誠撰,(民國)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校讎通義校注》(台北縣: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〇〇二年九月)。
(清)黎定攀編輯:《孔子文化大全‧史志類》(濟南:山東友誼書社,一九九〇年九月)。
二、現代專著
(一)春秋學
王乃俐:《左傳》論禮,收入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二〇〇九年九月)。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〇〇〇年七月)
王文耀:〈論殷周之際社會制度的大變革〉《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三輯》(上海:新華書店,一九九〇年二月)。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陽平南:《《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二〇〇一年一月)。
朱寶慶:《左氏兵法》(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第一版)。
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一九八八年六月)。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
李秀文:《先秦史事略論》(台北:長歌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李宗侗:《春秋公羊傳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三年五月)。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四月,再版)。
何懷宏:《世襲社會及其解體||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六年)。
徐杰令:《春秋邦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〇〇四年)。
袁庭棟等編著:《中國古代戰爭》(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張高評:《《左傳》導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再版)。
張高評:《《左傳》之文韜》(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月)。
張高評:《《左傳》之武略》(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月)。
張端穗:《左傳思想探微》(台北:學海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黃樸民:《楚夢干戈》(長沙:岳麓出版社,二〇一三年六月)。
黃松柏:《中國五霸的智慧》(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
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二〇〇六年八月,校訂第一版)。
程發軔:《春秋人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〇年十二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三年五月)。
楊寬:《西周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四月)。
劉正浩:《左海鉤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劉黎明:《春秋之謎》(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二〇〇〇年)。
劉文強:《晉國伯業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二〇〇四年七月)。
郭丹:《左傳漫談》(台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
郭丹:《《左傳》、《國策》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二〇〇四年八月)。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四年十月,修訂十一版)。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一九八五年一月,五版)。
潘英:《中國上古史新探》(台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五年三月)。
簡宗梧著:《鎔裁文史的經典||《左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年年四月)。
鄭定國:《周禮夏官的軍禮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日)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台北:天工書局,一九九八年八月)。
(日)伊藤道治:《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二〇〇二年十月)。
(二)兵家學
王建東:《《孫子兵法》思想體系精解》(台北:文岡圖書公司,一九七九年三月,再版)。
李零:《孫子兵法》(台北:錦繡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二月)。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二〇一〇年)。
李啟明:《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八九年八月)。
李啟明:《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戰略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〇〇六年三月。)
李浴日:《孫子兵法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
李建中、虞孝成:《孫子兵法與競爭優勢》(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六年)。
吳如嵩:《中國古代兵法精粹類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吳井田:《中國謀略大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辛尚志:《中國歷代兵家之用兵思想》(台北:東新印刷廠,一九六五年)。
房立中:《孫武子全書》(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金基洞:《中國歷代兵法家軍事思想》(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八七年)。
徐瑜:《兵學的智慧》(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六月)。
徐瑜:《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二月)。
徐勇主編:《先秦兵書通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八月)。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二〇〇二年九月)。
孫一之:《武經七書》(台北:星光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九月)。
張文儒:《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
鈕先鍾:《孫子三論》(台北:麥田出版社,二〇〇七年,二版)。
黃樸民:《孫子兵法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八年)。
普穎華,門秀實編著:《《孫子兵法》與戰略管理》(台北:吉根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十一月)。
普穎華:《孫子兵法||兵法之始祖》(台北:昭文出版社,二〇〇〇年三月)。
邱逸:《兵書上的戰車對於宋代的《孫子兵法研究》(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二〇一二年十月)。
邱復興主編:《孫子兵學大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四年)。
齊思和:《孫子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二〇〇八年)。
郭化若:《孫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六年)。
陳伯适:《《孫子兵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二〇〇六年三月)。
陳福成:《孫子實戰經驗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〇〇三年)。
駢宇騫等譯著:《武經七書》(北京:中華書局,二〇一二年五月)。
魏汝霖:《孫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〇一四年五月)。
藍永蔚:《春秋時期的步兵》(台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魏汝霖:《孫子兵法大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
(日)服部千春:《孫子兵法校解》(北京:軍事科學部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三)其他
中華民國陸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委員會編著:《陸軍作戰要綱》(龍潭:聯勤北部印製廠,一九九九年元月)。
中國軍事科學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編著:《安邦大略||中國歷代國家安全戰略思想論析》(北京市:軍事科學出版社,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中國解放軍編寫組郭汝瑰主編:《中國軍事史‧作戰次數統計表||附卷(上)、(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二月)。
中共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歷代戰爭史》(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
公孫策:《中文經典一百句||兵法》(台北:商周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六月)。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輯委員會:《中國歷代戰爭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七六年)。
王雲五:《中國古今治學方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〇〇三年七月,二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收錄在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台北:世界書局,一九六四年九月,再版)。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台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牛鴻恩、邱少華:《先秦經史軍事論譯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方穎嫻:《先秦仁義禮說》(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
史美珩:《古典兵略》(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二月)。
吳佩眞:《百戰奇略》(台北:微風草堂文化出版社,二〇〇〇年)。
李秀文:《先秦史事略論》(台北:長歌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李震:《歷史戰爭論》(台北:戰爭學叢刊社,一九五四年六月)。
李零:《李零自選集||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二月)。
李杜:《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九月)。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里仁書局,一九九九年)。
李勉:《管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八年)。
李訓詳:《先秦的兵家》(台北:臺大出版委員會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李啟明,傅應川:《兵家述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〇〇〇年十二月)。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一年八月)。
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二〇〇四年十一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一年四月)。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八年)。
姜國柱:《中國軍事思想通史‧先秦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〇〇六年)。
徐勇、喬國華、余新忠等著:《兵家文化面面觀》(濟南:齊魯書社,二〇〇五年九月,第二版)。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六月)。
張維邦著:《瑞士史||民主與族群政治的典範》(台北:三民書局,二〇〇六年十一月)。
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二〇〇六年四月,二版)。
程發軔:《春秋左氏傳地名圖考》(台北:廣文書局,一九六七年十月)。
黃永堂譯注:《吳越春秋》(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黃營杉:《中國兵家之管理思想||武經七書之策略觀分析》(台北:中國經濟研究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普穎華:《吳子兵法》(台北:昭文社,一九九七年二月)。
邵增樺:《韓非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七年十月,四版)。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
鈕先鍾:《歷史與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一二〇一四年三月,再版)。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鈕先鍾:《中國歷史中的決定性會戰》(台北:麥田出版社,二〇〇一年)。
楊家駱:《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一九九三年)。
劉春生:《尉繚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〇〇〇年五月)。
陳宇:《伍子胥兵法破解》(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二〇〇三年八月)。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一九九二年九月,修訂五版)。
蔡松坡析評,黃怒春註釋:《曾胡治兵語錄註釋》(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八八年,三版)。
蔣南華等譯注:《荀子》(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
韓秋風、杜波主編:《古今中外心理戰一百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二〇〇五年五月)。
鄭定國:《周禮夏官的軍禮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
(美)布里特諾(Reginald Bretnor)原著《Decisive Warfare》,李則芬翻譯:《決定性戰爭》(台北:國防部編譯局,一九七二年七月)。
(德)克勞塞維茨著(Carl von Clausewitz)著,鈕先鍾譯:《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出版社,二〇〇一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二〇〇五年一月)。
三、學位論文(先博後碩,先「春秋學」後「兵家學」)
(一)博士論文
黃營杉:《我國兵家之管理思想||策略形成與執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八六年)。
吳順令:《先秦軍事謀略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一年六月)。
劉瑞箏:《《左傳》禮意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一九九八年)。
羅獨修:《先秦兵家思想探源||以孫武、孫臏、尉繚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九年)。
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二〇〇〇年十二月)
鄭志敏:《中國中古時期天文星占與政軍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二〇〇〇年)。
王曉雪:《先秦兵家治國思想研究||以先秦六本兵書為中心》(天津:中國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論文,二〇一〇年五月)。
莊淙澍:《《黃石公三略》戰略思想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二○一三年六月)。
周靜琬:《春秋左傳爭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二〇一四年)。
陳育民:《《左傳》「齊桓公霸業」相關問題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二〇一四年)。
(二)碩士論文
鄭峰明:《孫子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五年)。
紀昌鑫:《《孫子兵法》中戰略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論,一九八〇年)。
簡福興:《春秋無義戰論》(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
劉文強:《春秋時代封建制度的解體》(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
張嘉鳳:《中國傳統天文的興起及其歷史功能》(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一九九〇年)。
何樹環:《西周土地所有權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一九九六年六月)。
陽平南:《《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杜京德:《春秋時代兵學思想的傳承與創新》(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二〇〇〇年)。
韓大勇:《孫子戰術戰略思想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〇〇〇年)。
李菁豪:《春秋戰國主要會戰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〇〇一年)。
杜志成:《《孫子兵法》藝術與修辭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〇四年)。
莊振局:《春秋時代倫理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〇五年)。
梁霞:《春秋時期鄭國外交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二〇〇五年)。
段開正:《論春秋戰爭禮儀與軍事文化||以《左傳》為中心》(青島:青島大學碩士論文,二〇〇五年六月)。
胡石中:《春秋晉楚爭霸考述》(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〇五年)。
陶運清:《左傳的敘事特色對於以戰爭為中心的考察》(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二〇〇六年六月)。
陳献佑:《《左傳》災異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〇七年)。
陳唯欣:《孫子兵法的管理哲學》(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〇〇七年)。
陳嘉琦:《春秋中期盟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〇八年)。
黃昭寰:《春秋時期鄭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〇八年)。
黃勤展:《《左傳》敘戰技巧及其軍事觀》(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〇八年)。
劉碧鈴:《左傳》晉文公定霸圖強事略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論,二〇〇八年)。
吳次天:《左傳戰爭研究||吳、楚柏舉之戰》(桃園縣:銘傳大學應用中文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二〇〇八年)。
洪麗霜:《《左傳》禮制與倫理思想》(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〇九年)。
陳明足:《《左傳》敘戰技巧研究||以韓原、城濮、殽、鞌、邲、鄢陵六大戰役為例》(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論,二〇〇九年)。
葉素櫻:《春秋晚期霸政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一〇年)。
許素萍:《《左傳》義利觀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一一年一月)。
林奎允:《《孫子兵法》競爭思想研究》(台北:台北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一二年)。
周黃偉:《《孫子兵法》之詭道與實戰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二〇一三年)。
四、期刊論文
(一)春秋學
于琨奇:〈井田制、爰田制新探〉《安徽師大學報》,一九八六年第三期,頁五九||六八。
于琨奇:〈秦漢「戶賦」、「軍賦」考〉《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九年第四期,頁三||十二。
日知、亭云:〈《春秋》經傳中的「國人」〉《東北師大學報》,一九八一年第二期,頁四五||五五。
王人聰:〈西周金文中的殷八師與成周八師||讀金文札記〉《考古與文物》,一九九三年第三期,頁七六||七七。
王文耀:〈論殷周之際社會制度的大變革〉《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三輯》(上海:新華書店,一九九〇年二月),頁五四||八一。
王玉哲:〈有關西周社會性質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一九五七年第五期,頁七九||一〇一。
王玉哲:〈周平王東遷乃避秦非避犬戎說〉《天津社會科學》,一九八六年三月,頁四九||五二。
王兆高:〈試論貢助徹與生產力發展關係的若干問題〉《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一九九〇年五月),頁四二八||四四四。
王仲犖:〈春秋戰國之際的村公社與休耕制度〉《文史哲》,第四期,一九五四年頁三六||四二。
王承祖:〈關於西周的社會性質問題〉《歷史研究》,第一期,一九五五年,頁四七||六五。
王祥:〈說虎臣與庸〉《考古》一九六〇年第五期,頁三三||三六。
王恩田:〈再論西周的一繼一及制〉《大陸雜誌》,第八四卷第三期,頁一||一二。
王恩田:〈周代昭穆制度源流〉《西周史論文集》(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頁六七五||六九二。
王恩田:〈臨沂竹書《田法》與爰田制〉《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頁五七||六八。
王承紹:〈周代社會史試論〉《文史哲》,第一期,一九五三年,頁五〇||五六。
王貴民:〈晚商中期的歷史地位〉《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三,頁一七||二四。
王貴民:〈試論貢賦稅的早期歷程〉《中國史研究》,第一期,一九八八年,頁一三||二九。
王貽梁:〈「師氏」、「虎臣」考〉《考古與文物》,第三期,一九八九年,頁六一||六五、七六。
王慎行:〈呂服余盤銘考釋及相關問題〉《文物》,第四期,一九八九年,頁一||七。
王毓銓:〈田「轅田」解〉《歷史研究》,一九五七年第四,頁七九||八七。
王蘭仲:〈試論春秋時代宗法制與君主專制的關係〉《中國史研究》,第一期,一九八四年,頁一三五||一四三。
白川靜:〈周初殷人之活動〉《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十一月),頁二二||一四九。
冉光榮:〈「鄉」、「里」初探〉《民放論叢》,第二期,一九八九年,頁七八||八七。
冉昭德:〈試論商鞅變法的性質〉《歷史研究》,第六期,一九五七年,頁四三||六三。
史建群:〈周禮鄉遂組織探源〉《鄭州大學學報》,哲社出版,第二期,一九八六年,頁五一||五七。
史建華:〈《左傳》記敘戰爭的特點〉,《阜陽師院學報》,第二期,一九九四年。
史向輝:〈論《左傳》中蘊含的戰術思想〉《語文天地》,一八期,二〇〇四年。
田昌五:〈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問題〉《華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〇年二月),頁一三六||一七九。
田昌五:〈解井田制之謎〉《歷史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五年,頁五九||六八。
石子政:〈秦律貲罰甲盾與統一戰爭〉《中國史研究》,第二期,一九八四年,頁一一三||一一六。
石璋如:〈周代兵制探源〉《大陸雜誌》,第九卷第九期,一九五四年十一月。
任常泰、石光明:〈西周春秋時期的「國人」〉《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四期,頁一九||二八。
曲英傑:〈周都王廟考〉《西周史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頁六六二||六七四。
朱晞:〈論我國古代史上的奴隸制度問題〉《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出版,九八七年第二期,頁八九||九八。
朱鳳瀚:〈關於春秋時期的新興地主階級〉《史學集刊》,第三期,一九八六年,頁一||一三。
何宜剛:〈趙鞅誓師辭解〉《中國史研究》,第三期,一九八〇年。
何茲全:〈西周春秋時期的國家形式〉《歷史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五期,頁三五||四四。
何茲全:〈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和國人〉《煙台大學學報哲社版》,第四期,一九九〇年,頁一||九。
何茲全:〈周代土地制度和它的演變〉《歷史研究》,第三期,一九六四年。
余樹聲:〈西周社會的封建性質及封閉性社會結構〉《中國古代史論叢》第八輯,(褔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頁三〇五||三二九。
吳浩坤:〈西周和春秋時代宗法制度的幾個問題〉《復旦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一期,一九八四年,頁八七||九二。
呂文郁:〈春秋時期晉國的采邑制度〉《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第二期,一九九一年,頁一五||二〇。
呂文郁:〈西周王畿殷商遺民考略〉《第二次西周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頁七九三||八〇四。
呂紹綱:〈中國古代不存在城邦制度||兼與日知同志商榷〉《中國史研究》,第四期,一九八三年,頁九一,一〇五。
宋鎮豪:〈商代邑制所反映的社會性質〉《中國史研究》,第四期,一九九四年,頁五七||六五。
李元:〈論春秋時期的民兵制度〉《中國史研究》,第三期,一九八七年,頁六九||七六。
李向平:〈西周春秋時期士階層宗法制度研究〉《歷史研究》,第五期,一九八六年,頁一五四||一六七。
李向平:〈西周春秋時期庶人宗法組織研究〉《歷史研究》,第二期,一九八九年,頁一二〇||一三三。
李明道:〈六師、八師新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五期,一九九二年,頁六四||七〇。
李承烈:〈貢助徹辨釋〉《中國古代財政史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一九九〇年五月,頁二六三||二七〇。
李修松:〈周代里社初探〉《安徽師大學報》,第一期,一九八六年,頁四五||五一。
李埏:〈論我國的「封建土地國有制」〉《歷史研究》,第八期,一九五六年,頁四七||六九。
李朝遠:〈論西周天子土地所有權的實現〉《江西社會科學》,第三期,一九八八年,頁一一七||一二一。
李朝遠:〈等級疊合:西周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運行機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一九八九年,頁七六||八三、八九。
李朝遠:〈西周公社聚落的規模蠡測〉《西周史論文集》,峽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頁五七〇||五八三。
李零:〈中國古代居民組織的兩大類型及其不同來源〉《文史》,總第二八期,一九八八年,頁五九||七五。
李零:〈西周金文中的職官系統〉《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一月),頁二〇二||二一四。
李衡眉:〈昭穆制度與周人早期的婚姻形式〉《歷史研究》,第二期,一九九九〇年,頁一二||二五。
李曦:〈周代伯仲排行稱謂的宗法意義〉《陝西師大學報》,第一期,一九八六年,頁八六||九一。
武礪興:〈《左傳秦晉殽之戰》章法分析〉,(甘肅高師學報第九卷第六期,二〇〇四年)。
辛明芳:〈《左傳》災預言中的天人關係〉,中文研究學報第三期,(二〇〇六年六月),頁一五||二五。
徐杰令:〈春秋戰爭禮考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二〇〇〇年總第一八四期)。
徐同林:〈《左傳》戰爭描寫的詳略藝術〉(軍事歷史研究第四期,一九九五年)。
馬衛東:〈春秋公族政治述論〉《社會科學輯刊》第五期,(二〇〇九年)。
張高評:〈《春秋》經傳研究之未來展望〉,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與哲》第三期,二〇〇三年十二月。
張素卿:〈《左傳》戰爭敘事蠡探》〉《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九期,二〇〇三年十二月。
許倬雲:〈周禮中的兵制〉《大陸雜誌》第九卷第三期(一九五四年八月),收錄於王仲孚編輯:《中國上古論文摘要》(台北:國立編譯館,二○○二年一月)。
賀方潤等人:〈春秋的戰爭行為及其時代特徵〉,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三期,(二〇〇二年)。
黃樸民:〈《左傳》軍事思想簡析〉《齊魯學刊》,第二期,(一九九六年)。
楊新:〈論中國古代的戰略本質觀〉,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二一卷第二期,(二〇〇五年)。
趙雅博:〈《左傳》國語中的天道思想〉,《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第十期,一九九六年十月。
劉保昌:〈春秋時期楚晉戰略之比較〉,《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一九九八年。
劉麗文:〈論《左傳》天德合一的天命觀||左傳預言的本質〉《求是學刊》,總第一三八期,第五期,二〇〇〇年九月。
郭丹:〈《左傳》中的戰爭思想〉,《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二期,二〇〇四年。
陽平南:〈從《左傳》敘戰論春秋時代戰爭觀〉,《筧橋學報》,第六期,一九九五年九月。
陳錦淞:〈傑出的古代大戰略思想〉,《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第二期,一九九四年。
陳高志:〈《左傳》與軍禮〉,內湖高工學報》,二〇〇五年四月。
陳溫菊:〈《左傳》「伐、侵、襲」例辨〉,《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三十四期,二〇一二年四月。
謝國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概論〉,《軍事歷史研究》,第一期,一九九五年。
蔡健:〈試論戰爭的本質〉,《南京高師學報》,第一三卷第二期,一九九七年。
鄒慶浩:〈試論齊晉鞌之戰〉,《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一九卷第六期,二〇〇二年。
(二)兵家學
王令樾:〈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四期,二〇〇七年六月。
王愛民:〈《孫子兵法》「修道而保法」的辯證觀〉《濱州學院學報》,第二三卷第五期,二〇〇七年十月。
王志文:〈論孫子「兵勢」對國軍建軍備戰之啟示〉《國防雜誌》,第二四卷五期,二〇〇九年十月。
朴泰德:〈孫子的「將之五德」〉《中國語文》,第一〇一卷四期,二〇〇七年十月。
朱宏斌、茍仁軍:〈《孫子兵法》中的農業經濟思想探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第一期四卷,二〇〇一年。
吳順令:〈《孫子兵法》求「全」思維之探討〉《中國學術年刊》,第二七期,二〇〇五年三月。
余一鳴:〈先秦傳統價值與兵學思想||以孫子兵法為例〉《復興崗學報》,第八三期,二〇〇五年六月。
李新偉:〈《武經總要》所引《孫子》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第九七卷二期,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李淑貞、陳文進:〈屈人之兵論||(春秋)孫武著《孫子兵法》導論與析疑〉《黎明學報》,第二一卷一期,二〇〇九年七月。
吳秋育:〈《孫子兵法》十三篇演化策略規劃十三步〉《策略評論》,第一卷七期,二〇〇九年八月。
林麗娟:〈「知天知『地』,勝乃可全」||論《孫子兵法》中的地形教戰總則〉《黃埔學報》(社會科學類),第五二期,二〇〇七年三月。
林麗娟:〈《孫子兵法》中的「勝」字意涵||從部隊管理談起〉《黃埔學報》(社會科學類)第五三期,二〇〇七年十月。
沈謙:〈文武兼資,體用合一的《孫子兵法》||評杜志成《孫子用兵與修辭藝術探究》〉《中國語文》,第九七卷二期,二〇〇五年八月。
胡舒婷:〈《孫子兵法》與人生〉《歷史月刊》,第二一八期,二〇〇六年三月。
況守忠、常興:〈《 孫子兵法 》中的戰鬥力原則〉《國防大學學報》,五〇四期,二〇〇六年八月。
祝仲康:〈試說新語||包圍與突圍:《孫子兵法》「圍師必闕」新解〉《陸軍學術雙月刊》,第四八卷五二三期,二〇一二年六月。
祝仲康:〈文化領航:析論《孫子兵法》「倍則分誰?」〉《中華戰略學刊》,第一〇一期,二〇一二年九月。
姬秀珠:〈論老子不爭與:《孫子兵法》全爭〉《空軍軍官》,第一六一期,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張景賢、王進:〈論《孫子兵法》的綱領〉《濱州學院學報》,第二九卷一期,二〇一三年二月。
傅海濱:〈《孫子兵法》思維智慧的主要表現及啟示〉《濱州學院學報》,第二九卷第一期,二〇一三年二月。
黃家揚:〈《史記.田單列傳》的兵學運用||試以《孫子兵法》析論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二三期,二〇一〇年四月。
楊新:〈《孫子兵法‧形篇》戰略思維解讀〉《濱州學院學報》,第二六卷二期,二〇一〇年四月。
楊輝南:〈《孫子兵法》之策略管理意涵〉《建國科大學報》,第二九卷四期,二〇一〇年七月。
褚良才:〈尚武以宣其威,設營以整其旅||最早的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文史知識》,第七期,二〇〇〇年。
葉德平〈:《呂氏春秋》兵家思想探源||:《呂氏春秋》承傳:《孫子兵法》「義兵說」考〉《新亞論叢》,第一三期,二〇一二年一二月。
歐陽禎人:〈論《孫子兵法》的陰性思維〉《文史天地理論月刊》,第三期,二〇一三年。
陳雲章:〈從吳破楚入郢戰役看孫子兵法運用〉《國防雜誌》,第二一卷四期,二〇〇六年八月。
陳清茂:〈《孫子兵法》與現代化軍事管理〉《海軍學術雙月刊》,第四二卷二期,二〇〇八年四月。
陳美容:〈《孫子兵法》權變領導理論研析〉《嘉義大學通識學報》,第七期,二〇〇〇九年十二月。
陳相靈:〈《孫子兵法‧火攻篇》的獨特價值〉《濱州學院學報》,第二八卷五期,二〇一二年十月。
陳二林:〈論《孫子兵法》的民本思想〉《濱州學院學報》,第二九卷一期,二〇一三年二月。
謝台喜:〈從戰略觀點看《孫子兵法》〉《陸軍學術雙月刊》,第四五卷五〇三期,二〇〇九年二月。
謝游麟:〈《孫子兵法‧虛實篇》〉對國軍聯合作戰之啟示〉《國防雜誌》,第二四卷四期,二〇〇九年八月。
謝之鵬:〈論《孫子‧始計》慎戰思想對我戰略指導之啟示〉《空軍學術雙月刊》,第六一六期,二〇一〇年六月。
謝之鵬:〈論孫子慎戰、全勝思想的戰略啟示與省思〉《陸軍學術雙月刊》,第四七卷五一七期,二〇一一年六月。
謝台喜:〈孫子之用兵理念與指導〉《陸軍學術雙月刊》,第四七卷五一七期,二〇一一年六月。
陽平南、高忠邦:〈從《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探討現代戰爭之「全勝」思維〉《國防雜誌》,第二四卷四期,二〇〇九年八月。
蕭君華:〈論《孫子兵法》領導統御思想〉《黃埔學報》,第五一期,二〇〇六年十月。
薛國安、譚雪平:〈《孫子兵法》與戰爭控制藝術〉《國防大學學報》,第二〇一〇卷二期,二〇一〇年二月五日。
羅海賢:〈《孫子兵法》特質及其和平戰略新論〉《中國評論》,第一四九期,二〇一〇年五月。
羅海賢:〈《孫子兵法》特質及其和平戰略研析〉《海軍學術雙月刊》,第四五卷五期,二〇一一年十月。
嚴定暹:〈甜甜圈||《孫子兵法》「迂直之計」淺說〉《中國語文》,第一〇八卷二期,二〇一一年二月。
龔留柱〈《孫子兵法》與先秦軍事倫理思想的發展〉,《濱州學院學報》,第二六卷第一期,二〇一〇二月。
(日)服部千春:〈《孫子兵法》的版本與校勘研究〉《南開學報》,第六期,一九九八年。
(三)其他
周亨祥:〈孫武何以不見名于《左傳》〉《軍事歷史雙月刊》,第六期,一九九七年十一月。
陳秋祥:〈孫武的生年與奔吳年||孫武世系考述之五〉《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一九九五年。
陽平南:〈《史記》兵謀分析||以所載兵家及徵引兵法為主〉,《中國文化月刊》,三一四期,二〇〇七年二月。
五、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A6%E5%82%B3%E7%B4%80%E4%BA%8B%E6%9C%AC%E6%9C%AB。2014/2/2/21:20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8/3b/67.html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libnt.npm.gov.tw/s25/index.htm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http://cnki.csis.com.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