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950年代台灣兒童讀物研究
作者:蔡明原
作者(外文):Ming-YuanTsai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系
指導教授:呂興昌
蔡明諺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兒童讀物1950年代兒童文學反共敘事階級Children readings1950schildren literatureanti-communism narrativecla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在文藝動員為國家服務(反共復國)的1950年代,台灣兒童讀物是以哪種姿態回應這樣的要求?另一方面,政治力主導文藝發展並以「中國化」為依歸的情況下,兒童讀物中「臺灣」的意義將會以何種方式被挪用、展現?兒童讀物作為一種啟蒙的資源,透過閱讀行為幫助兒童獲得各種層面、意義上的知識、技能之外,也藉由本質性的敘事策略建構起了特定的意識形態。
  戰後初期的兒童文學發展和教育體制關係密切;國民黨政府為了推行、普及國語,在教科書中編錄了兒童文學作品、就是為了引起兒童的閱讀興趣以達到語言習得的目的。可以發現教育體制中的文學教育並不是為了培養美感、藝術鑑賞能力,而是有著預期成效的。這種期待在1950年代的兒童讀物中頗為常見,在「新中國兒童文庫」中不論是知識類型讀物或是歷史類型讀物,皆意圖塑造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為反共做準備的想像。台灣不僅被去脈絡,也成為了復國的基地、暫居的住所,生活在此地僅是為了找到回到家園的方法。
  不過,在《東方少年》中兒童視野則從望向海的彼端被拉回到了雙腳踩踏的土地上。這份刊物的內容編排在當時的兒童刊物裡是最為多元的,也是本省籍作家發表創作的主要園地之一,當中更有許多以「台灣」為主題、題材的作品出現。這樣的表現是特殊的,和當時的「中國化」主流形成了對抗,並且為兒童讀者開闢出了認識、親近生活的土地的契機。
  最後,本文將討論漫畫在1950年代為何會受到政府的嚴格管控甚至查禁,以及圖畫書中的兒童形象的呈現。雖然1950年代的圖畫書創作尚屬萌芽階段,但仍有繪製、印刷水準頗高的作品出版。這些作品的內容呈現有別於社會大眾的經驗慣習,展演出了一種中產階級式的、美好生活的想像。
  因此,研究1950年代兒童讀物的同時,也是在分析不同世代「兒童」這個詞彙概念的演變以及對他們的期待。雖然官方透過各項政策的施行和政治情勢使然主導、影響了了讀物的編撰,但1950年代的兒童讀物仍是頗具生命力的。這樣的能量來自於兒童讀物的生產者們希望讀者的視野是開闊的,即便是以「教育」作為出發點但仍能擁有閱讀的趣味性。
During the 1950s, an era when arts and literature were in service of the country (anti-communism and restoration of the country), how did the Taiwanese children readings present themselves in respond to such request? On the other hand, in a context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nd literature was dictated by the political power and ruled by “Chineseization”, in what ways was the meaning of “Taiwan” in the children readings appropriated and displayed? Being the resources of enlightenment, children readings aided the children to acquire skills and knowledge at the various levels and significances through the action of reading and constructed a particular ideology through the nature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一 專書
.卞凱、王仁鈞,《老母鴨開店》(台北:正中書局,1957)。
.王仁鈞,《美術家的故事》(台北:正中書局,1956)。
.王仁鈞,《中華八位小英雄》(台北:正中書局,1958)。
.王玉仙,《我的遊記》(台北:正中書局,1958)。
.台灣省教育處編篡,《臺灣暫用 小學國語課本》(台北:台灣省教育處,出版年不詳)。
.台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主編,《國民學校國語教學指引 初級第二冊》(台北:台灣省教育廳,1958)。
.司琦,《兒童讀物研究》(台北:台灣商務,1993)。
.石計生等著,《意識形態與台灣教科書》(台北:前衛,1993)。
.司琦,《小學教科書發展史(下)小學教科書紙上博物館》(台北:華泰文化事業,2005)。
.古佳豔主編,《兒童文學新視界》(台北:書林,2013)。
.朱自強、羅貽榮編,《中美兒童文學的兒童觀:首屆中美兒童文學高端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5)。
.邱各容、林武憲、洪文瓊、桂文亞、陳木城、嶺月、謝武彰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兒童文學工作者名錄》(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92)。
.邱各容,《台灣兒童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2005)。
.邱各容,《台灣兒童文學年表1985~2004》(台北:五南圖書,2007)。
.邱各容,《台灣近代兒童文學史》(台北:秀威資訊,2013)。
.辛媛英,《大家有本領》(台北:正中書局,1957)。.
.吳鼎,《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1980)。
.李畊,《小水點的故事》(台北:正中書局,1955)。
.李宗剛,《新式教育與五四文學的發生》(台北:花木蘭文化,2012)。
.李斌,《中學國文教科書研究(1912~1949)》(台北:花木蘭,2012)。
.祈致賢編寫、楊志遠繪圖、何容校閱,《新編國民學校國語課本》(台北:國語日報社,1964)。
.郁漢良,《兒童應用文》(台北:正中書局,1956)。
.林新發,《巴赫和莫差特的童年故事》(台北:正中書局,1959)。
.林國樑,《小松鼠拜年》(台北:正中書局,1959)。
.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幼獅文化,1989)。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台北: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94)。
.林文寶主編,《台灣兒童文學100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0)。
.林文寶編,《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台北:萬卷樓,2001)。
.林文寶、邱各容主編,《台灣兒童文學史文論選集》(台北:富春文化,2011)。
.林文寶、邱各容主編,《台灣兒童文學一百年》。(台北:富春文化,2011)。
.林武憲,《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索》(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
.林良,《更廣大的世界》(台北:國語日報,2012)。
.林良,《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2011)。
.林良,《小東西的趣味》(台北:國語日報,2012)。
.林良,《純真的境界》(台北:國語日報,2011)。
.柯維俊,《中華民國開國史》(台北:正中書局,1957.03)。
.姜增發,《交通工具》(台北:正中書局,1958)。
.胡能導,《走向健康的大道》(台北:正中書局,1955)。
.胡健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兒童文學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2006)。
.徐珍,《我國歷史概述》(台北:正中書局,1957)。
.徐羣,《幼童軍》(台北:正中書局,1957)。
.徐珍,《我們的國父》(台北:正中書局,1958)。
.徐蘭君、Andrew F.Jones主編,《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徐蘭君,《兒童與戰爭 國族、教育及大眾文化》(北京:北京大學,2015)。
.洪文瓊,《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兒童期刊目錄彙編(民國三十八~七十八年,西元1949~1989)》(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9)。
.洪文瓊主編,《華文兒童文學小史(民國三十~七十九年,一九四五~一九九0年)》(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91)。
.洪文瓊,《台灣圖畫書發展史—出版觀點的解析》(台北:傳文文化,2004)。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期刊使導論(1910-1949)》(台南:台文館,2012)。
.徐蘭君、李麗丹主編,《建構南洋兒童 戰後新馬華與兒童刊物及文化研究》(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6.10)。
.康謳,《西洋音樂家》(台北:正中書局,1956)。
.康謳,《音樂的故事》(台北:正中書局,1959)。
.唐麗千、賴素雲,《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台北:正中書局,1959)。
.張杏如主持研究,《十年來我國幼兒讀物出版狀況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
.張博宇主編,《慶祝臺灣光復四十周年 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中)》(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
.許建崑主編,《認識童話》(台北:天衛文化,1999。)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2005)。
.許佩賢,《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台北:遠足文化,2012)。
.高衛平,《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史》(南京: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93)。
.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台北:麥田,2013)。
.曾迺碩,《行路的道理》(台北:正中書局,1959)。
.鹿寶琛,《好公民常識》(台北:正中書局,1957)。
.鹿寶琛,《模範兒童》(台北:正中書局,1958)。
.鹿寶琛,《紀念節日的日記》(台北:正中書局,1956)。
.陳望欣,《雙手萬能》(台北:正中書局,1957)。
.陳梅生,《有趣的算術》(台北:正中書局,1959)。
.陳方,《人造衛星》(台北:正中書局,1959)。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0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台南:台文館,2012)。
.趙引秋編,《國民學校國語作業簿(閱讀與寫作)》第九冊(台北:世界書局,1956)。
.趙天儀,《兒童詩初探》(台北:富春文化,1992)。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0)。
.游彌堅監修,《玩具國》(台北:台灣省教育會,1953)。
.游彌堅監修,《遊戲》(台北:台灣省教育會,1953)。
.游彌堅監修,《車.船.飛機》(台北:台灣省教育會,1953)。
.游彌堅監修,《小寶寶的日記》(台北:台灣省教育會,1953)。
.游彌堅監修,《可愛的朋友》(台北:台灣省教育會,1953)。
.游彌堅監修,《ㄅㄆㄇ》(台北:台灣省教育會,1954)。
.游彌堅監修,《算術遊戲》(台北:台灣省教育會,1954)。
.游佩芸,《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台北:玉山社,2007)。
.張盈堃主編,《童年的凝視: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台北:五南,2009)。
.張盈堃主編,《兒童╱童年研究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文化,2009)。
.鄭聿翹,《偉大的中國》(台北:正中書局,1957)。
.鄭宗美,《羊和狐狸》(台北:正中書局,1959)。
.鄭雪玫、洪文瓊,《一九四五~一九九二年台灣地區外國兒童讀物文學作品中譯本調查研究》(1983)。
.鄭明進主編,《認識兒童期刊》(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9)。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2000)。
.廖炳惠,《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經,2006)。
.劉仲華,《大家一起好遊戲》(台北:正中書局,1959)。
.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謝福禎,《華僑經營的南洋》(台北:正中書局,1956)
.謝鴻文,《凝視台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灣兒童文學的重鎮—桃園縣兒童文學史》(台北:富春文化,2006)。
.蔣風、韓進,《中國兒童文學史》(中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蔣風主編,《兒童文學原理》(中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蕭守階,《談談說話》(台北:正中書局,1958)。
.鍾清漢、李進安,《老師的背影》(台北:正中書局)。
.瞿述祖,《臺灣環島旅行記》(台北:正中書局,1956)。
.瞿述祖,《嫦娥奔月》(台北:正中書局,1956)。
.瞿述祖主編,《國語及兒童文學研究》(台中:台中師範專科學校,1966)。
.戴啟燕,《我國的重要發明》(台北:正中書局,1958)。
.藍順德,《教科書意識形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台北:華騰文化,2010)。
.Allison James、Chris Jenks、Alan Prout著,何芳譯《童年論》(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Colin Heywood著、黃煜文譯,《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台北:城邦,2004)。
.David Buckingham著、楊雅婷譯,《童年之死 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台北:巨流圖書,2003)。
.Deborah Cogan Thacker、Jean Webb著,楊雅捷、林盈蕙譯,《兒童文學導論 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天衛文化,2005)。
.Louis Althusser著、杜章智譯,《列寧和哲學》(台北:遠流,1990)。
.Neil Postman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2007)。
.Jack Zipes、趙霞譯,《作為神話的童話╱作為童話的神話》(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
.John Rowe Townsend、謝瑤玲譯,《英語兒童文學史綱》。(台北:天衛文化,2003)。
.Peter Hunt主編,郭建玲、周惠玲、代冬梅譯,《理解兒童文學》(第二版)(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
.Manson, Michel,蘇啟運、王新連譯,《永和的玩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Mike Crang,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2008)。
.Yi-Fu Tuan、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二 論文
(一)期刊文論
.司琦,〈本社主編「新中國兒童文庫」的特色和影響〉,《台灣教育》349期(1980.01)。
.吳鼎,〈本社創立及在大陸時期重要活動〉,《台灣教育》349期(1980.01)。
.邱各容,〈國內兒童文學史料研究現況〉,《華文世界》 48期(1988.07)。
.邱各容,〈臺灣光復四十年來兒童刊物一覽表〉,《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 》5卷3期(1989.06)。
.邱各容,〈游彌堅與東方出版社〉,《出版界》 86期( 2009.04)。
.邱各容,〈被祝福的文學-1945~1949的臺灣兒童文學〉,《出版界》 102期( 2013.11)。
.尚仲衣,〈討論兒童讀物(再答覆吳研因先生)〉,《美集初等教育界》2卷3期。
.林文寶,〈臺灣地區兒童文學論述譯著書目(三十八年至七十七年)〉,《東師語文學刊》2期,(1989.06)。
.林文寶、洪文瓊、鄭雪玫、邱各容,〈紙上座談會 兒童文學雜誌專輯〉,《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3卷5期( 1987.10)。
.林文寶,〈臺灣圖畫書的歷史與記憶〉,《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43期( 2010.11)。
.林文寶,〈釋童話〉,《兒童文學學刊》1期(1988.03)。
.林文寶,〈論兒童文學與教育之關係-兒童文學特性之一〉,《東師語文學刊》8期(1995.06)。
.林文寶、蔡淑娟,〈臺灣圖畫書發展年表〉,《兒童文學學刊》10期(2003.11)。
.柯維俊,〈本社年刊內容粽述〉,《台灣教育》349期(1980.01)。
.馬景賢,〈中國童話的取材〉,《兒童圖書與教育》 3卷1期(1982.07)。
.唐守謙,〈紀念專輯前言〉,《台灣教育》349期(1980.01)。
.黃光國,〈兒童讀物與社會型態〉,,《兒童圖書與教育》創刊號(1981.07)。
.楊嘉琳,〈三十年來學前圖書出版知多少〉,《兒童圖書與教育》1卷2期(1981.08)。
.劉宗銘,〈我看、我寫、我畫漫畫〉,《兒童圖書與教育》2卷3期(1982.03)。
(二)學位論文
.王振勳,《三十年來台灣地區兒童讀物出版發展史》(台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1984)。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0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用》(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李玉姬,《台灣兒童雜誌《東方少年》(1954–1961)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2008)。
.杜曉惠,《戰後初期台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2008)。
.林果顯,《一九五0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2009)。
.吳宜玲,《由《東方少年》月刊論五0年代台灣的兒童文化》(台南:台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2009)。
.高小雯,《五四時期文學研究會與現代兒童觀的塑造》(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2006)。
.梁雯晶,《成為新國民—近代中國兒童形象的建構(1895—1937)》(嘉義: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2011)。
.劉安然,《現行台灣兒童讀物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1964)。

三 政府文告、報紙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復文表〉,《台灣省政府公報》冬季23期(1948年10月27日)。
.何鍵,〈咨請教部改良學校課程〉,《申報》「教育消息欄」(1931.03.05)。
.吳研因,〈讀尚仲衣君『再論兒童讀物』乃知『鳥言獸語』確實不必打破〉,《申報》,第8張(1931.05.09)。
.尚仲衣,〈再論兒童讀物〉,《申報》第七張(1931.05.15)。
.〈中華兒童教育社在京舉行理事會 選陳鶴琴等為常務理事 組委員會計畫發展事業〉,《中央日報》,第4版(1935.11.08)。
.童尚經,〈發掘童話寶藏〉,《中央日報》(1962.04.0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