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少年矯正人員輔導工作之研究─以明陽中學為例
作者:陳宏義
作者(外文):CHEN, HUNG-Y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指導教授:戴嘉南
吳裕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少年矯正學校少年矯正人員輔導工作少年受刑人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juvenile correctional personnelguidancejuvenile offende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目的針對少年矯正人員之工作經驗、對學生之圖象與輔導、與學生互動經驗及合作經驗之探究。以質性研究現象學取向之研究方式,針對明陽中學教導員四位、輔導教師三位、教師五位實施深度訪談,並由經驗中萃取重要矯正經驗,以對未來之少年矯治經驗有所建議。
研究結論如下:(1)矯正人員進入少年矯正學校需有修鍊心態之準備,檢整過去經驗、釐清角色分際,並從經驗中學習成長,融入機關運作;(2)矯正人員進少年入矯正學校,需具備熱忱願意付出,並能為學生身教示範,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3)少年矯正學校之輔導工作從環境重整開始,瞭解學生處境,解決學生人際衝突,協助與家人關係修復,建立友善支持學習成長環境;(4)矯正人員在生活輔導從內在矯正著手,修正學生不良習性與學習態度,學生清楚敏感界限所在,勇於面對;(5)學習目標在協助學生能力養成,靜態的是閱讀習慣培養,動態的是生活實用技能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務實致用;(6)少年矯正學校內輔導工作係全人關懷,從入校生活照顧,信任關係建立到覺察學生之動態,直到學生出校的轉銜,建立長久師生情誼;(7)矯正人員在學習輔導上需引導學習,透過學習動機引發與學習風氣的養成,善用學生同儕競爭與互助,學生覺得有趣和有成就感;(8)矯正人員在學習與輔導上考量學生與機關特性,落實因材施,運用專業達到矯正成效,尊重個別差異有多元發展的可能;(9)輔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提昇自信並澄清價值,養成思辨習慣,發展良好自我調適能力重返社會;(10)矯正人員專業整合發揮團隊效能,從互相尊重,多元溝通、彼此瞭解與信任,建立合作共識,一起為矯正教育努力。
綜而言之,少年矯正人員進入矯正學校工作經驗可分成兩大主題:修鍊歷程和熱心楷模。少年矯正人員輔導工作分為學生和矯正人員為主體兩部分;以學生為主體:從環境重整進而內在矯正,再由能力養成往再社會化發展;以矯正人員為主體:全人關懷、導引向學和因材施教。矯正人員的團隊合作達到專業整合,形構少年矯正人員輔導工作圖像。此研究結果,整理明陽中學矯正人員之經驗,提供少年矯正人員輔導工作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 of juvenile correctional personnel’s guidance for juvenile offenders. This phenomenological qualitative case study analyzed the interviews with 4 instructors, 3counselors, and 5 teachers in Ming Yang High School, which is the only juvenile correctional school for the juvenile offenders in Taiwan.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personnel into correctional school based 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2. The enthusiasm for juvenile offender guidance and teaching by one’s own example were essential.
3.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was environmental reorganization for juvenile offenders.
4. The personal guidance began with habits correction.
5. The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guidance raised the ability of reading and practical skills of life.
6. The holistic care in correctional school was included of personal care, relationship established and following.
7. The learning guidance promoted learning motivation by juvenile offenders peer competition and mutual help.
8. To teach juvenile offend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9.To raise social adaptation by self-exploration, value classifi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guidance.
10. The personnel in correctional school interdisciplinary teamwork reach a consensus.
The study results may serve as a guide for the personnel in the juvenile correctional organizations.
一、中文文獻
王皇玉(2005)。論刑罰的報應與預防作用,自由.責任.法-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pp.161-186)。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王淑女、王淑惠 ( 1991 ) 。 我國少年監獄教育的評估。經社法制論叢,8,229~260。
田全德( 2009 ) 。夢想的實踐(二)。矯正教育經驗分享彙編,23-25。
任全鈞 ( 1998 ) 。矯治成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警學叢刊,29(1),137-149。
江淑芳 ( 2003 ) 。現實治療團體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習動機低落學生之學習動機輔導效果(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吳芝儀 ( 1999 )。諮商研究的方法與現況。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205-234頁)。高雄:麗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 (原作者:Strauss, A. & Corbin, J.) 。台中:濤石文化。 (原著出版年:1998)
吳建德(2005)。繪畫治療的美學觀點以美學的觀點詮釋繪畫治療在明陽中學實施的成效 ( 碩士論文 ) 。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淑玲(1995)。現實治療團體對國中行為偏差學生人格特質輔導效果之研究 (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自強(2000)。觸法少年安置輔導執行現況及其影響因素 (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自強、曾華源(2009)。少年觀護工作的理論基礎,少年觀護制度理論與實務(pp.33-71)。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李茂生(1994)。美國七○年代的受刑人申訴制度──共同主觀的法秩序(一)。台大法學論叢,23(2),235-266。
李茂生(1995)。我國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律師通訊,184,25-34。
李茂生(1999)。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基本策略-後現代法秩序序說。台大法學論叢,28(2),140-227。
李茂生(2001)。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檢討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74,30-50。
李茂生 ( 2008 ) 。新少年司法與矯治制度實施十年的光與影,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元照。
李茂興譯 ( 1996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汪文聖(2001)。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應用心理研究,13,49-76。
周愫嫻(1997 )。變遷中的犯罪問題與社會控制--台灣經驗。臺北:五南。
周愫嫻(2008)。少年犯罪。臺北:五南。
林忻慧 (1993 )。現實治療對高中學生心理成熟度與適應能力之效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健陽(1999)。監獄矯治問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林秋蘭(2002)。我國少年矯正政策之評估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
林秋蘭(2006 )。少年矯正政策之實施:臺灣案例。中國行政評論,15,93-126。
林健陽、任全鈞(1999)。矯治理念的再探索:矯治模式落伍了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5,393-410。
林建陽、楊士隆( 1998 )。台灣地區監獄矯治效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 編號NSC 87-2414-H-015-005 )。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
林茂榮、楊士隆(1997)。監獄學-犯罪矯治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慈玥(1997)。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學業欠佳專科生輔導效果之準實驗研究 ( 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瓊玉(2016)。少年矯正學校課程演變之研究---以明陽中學為例 ( 博士論文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瓊玉、陳宏義(2017)。少年矯正學校課程模式之研究---以明陽中學為例。矯政期刊,6(2),69-104。
林瓊玉、陳宏義(印製中)。少年矯正學校課程議題之探討。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
林獻情(2002)。少年監獄改制少年矯正學校之評析 ( 碩士論文 )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法務部(2015)。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司法官學院。
施致如(2014年3月5日)。《可能是台灣最早少年監獄》台北刑務所 文史團體要求重啟文資審議。自由時報。檢索自http://news.ltn.com.tw
施慧玲(1998)。少年非行防制對策之新福利法制觀—以責任取向的少年發展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學叢刊,7,199-213。
洪博雄(1984)。現實治療法對犯罪少年道德判斷與制握信念的輔導效果之研究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雲霖 ( 1987 )。我國監獄刑務人員管理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洪雅琴、李維倫 ( 2007 )。一位犯罪少女的置身所在:家的錯落與回返。本土心理學研究,28,141-196。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26頁)。台北:巨流。

范馨文(2004)。現實治療方案對國小攻擊傾向兒童團體輔導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唐曉杰 (譯) ( 1998 ) 。沒有失敗的學校。(原作者: William Glasser)。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69)
徐宗國(譯) (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性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崔儀君 (2014 )。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少年矯正學校學生自我控制與自我效能之輔導成效-以明陽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張甘妹(1997)。刑事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張汝倫(1997)。現象學方法的多重含義。哲學雜誌,20, 90-115。
張等展(1986)。現實治療架構團體對專科違反校規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教育學院,台北市。
張傳琳 (2003)。現實治療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張德聰(1999)。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諮商效果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嘉玲(2005)。現實治療團體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張瓊文(2002)。現實治療團體輔導對國小行為困擾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莊金生 (1997)。從受刑人擁擠之現況—談監獄「教誨」和「假釋」問題。警學叢刊,27(5),19-36。
許文雄(2003)。少年矯正學校矯治處遇評估之研究-以明陽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許文雄( 2009 ) 。擔任班級教導員之心得。矯正教育經驗分享彙編,28。
許春金(2003)。犯罪學。臺北:三民。
許華孚、劉育偉 (2015)。先進國家少年矯正機構之介紹分析-以美國、日本、韓國及中國為例,2015犯罪矯治學術研討會:性別犯罪與少年矯正回顧及前瞻。台北:台灣大學。
許福生(2012)。犯罪與刑事政策學。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許維素(1998)。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台北:張老師。
許維素(2013)。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台北:天馬文化。
郭靜晃(2009)。轉向制度安置輔導機構服務效能之初探,兩岸四地「偏差行為少年處遇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
陳玉書、林健陽等(2011)。我國女性犯罪原因與矯治處遇相關課題之研究。法務部委託研究案。
陳宏義( 2009 )。經驗反思與行動開展。矯正教育經驗分享彙編,5-9。
陳宏義( 2017 )。【明陽中學105學年度校務概況】。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陳育鼎(2015)。監禁與被害經驗對刑事青少年在監機構不良適應之影響。警學叢刊,45(4),73-90。
陳振盛 (2005),矯正學校學生與矯正人員對矯正行為的建構 ( 博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清泉(2001)。焦點解決諮商效果之研究-巡迴架構分析法的應用( 博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上冊)。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鈕文英(2015)。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第2版)。臺北:心理。
黃宜寧(2005)。提昇少年矯正學校學生理化科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徵男(2004)。21世紀監獄學。臺北:首席文化出版社。
黃徵男、周石棋、賴擁連(2003)。現階段少年矯正學校與少年輔育院比較評估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民國92年研考經費補助計畫。
楊惠婷(2011)。藥物濫用青少年生涯發展歷程與生涯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明哲 ( 2006 )。配對夫妻之基本需求強度與其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世閔(2006)。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之電腦輔助分析軟體Nvivo 7。教育研究月刊,147,156-158。
劉作揖(2011)。少年事件處理法(修訂8版)。臺北:三民書局。
劉秀菊(2007)。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國小高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生之輔導效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潘金瑞 (2008)。法務部少年矯正學校學生學習現況之研究-以明陽中學為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政霖(2002)。父母管教態度與少年犯罪相關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美麗 (1990)。胡賽爾。臺北:東大。
蔡墩銘(1988)。矯治心理學。臺北:正中。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美玉(1994)。桃園少年輔育院出院學生再犯預測之研究。警學叢刊,24(3),115-143。
鄭瑞隆(2001)。家庭暴力被害經驗預測少年偏差行為之探討,「二十一世紀亞太地區刑事司法與犯罪問題對策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院大法庭。
鄭麗文(2007)。運用焦點解決諮商協助即將出校學生之行動研究-以明陽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擁連 (2011)。當前少年矯正機構矯正模式之研究。犯罪、刑罰與矯正研究,3(1),104-126。
賴擁連 ( 2015)。我國少年矯正機構收容少年監禁環境認知之比較分析,2015犯罪矯治學術研討會:性別犯罪與少年矯正回顧及前瞻。台北:台灣大學。
謝文彥(1998)。矯治機構內處遇技術之探討。矯正月刊,72,2-7。
謝啟大(1999)。我少年法之立法沿革及展望。載於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主辦,矯正學校教師、輔導教師專業研習會講義集,1-15。
謝啟大、劉秉鈞(1999)。少年事件處理法。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主辦,矯正學校教師、輔導教師專業研習會講義。
鍾志宏、黃永順(2009)。假釋制度比較與探討。犯罪學期刊,12(1),108-111。
簡文拱(2014)。矯正學校少年受刑人教化輔導成效關聯性之研究(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文獻
Allison, M. D., & Ireland, J. L. (2010). Staff and prisoner perceptions of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ought to be supportive of bullying: The role of bullying and fear of bully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33, 43-51.
Berg, I. K., & Miller, S. D. (1992). Working with the problem drinker: A solution focused approach. New York: W. W. Norton.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Chen, Y.-S., Lai, Y.-L., & Lin, C.-Y. (2013). The impact of prison adjustment among women offenders: A Taiwanese perspective. The Prison Journal, 94(1), 7-29.
Colaizzi, P. F. (1978).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s the phenomenologist views it. In R. S. Valle & M. King (Eds.),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alternatives for psychology(pp. 25-48). New York, NY: Plenum.
Copley, B. (1993). The world of adolescence: Literature, social and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London, England: Free Association Books.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1994). Introduction: Entering the fiel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1-17). Thousand Oaks, CA: Sage.
Eriksson, T.(1976). The reformers: An historical survey of pioneer experi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riminals(C. Djurklou, Trans.). New York, NY: Elsevier.
Gover, A. R., MacKenzie, D. L., & Armstrong, G. S. (2000). Importation and deprivation explanations of juveniles’ adjustment to correctional fac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44, 450-467.
Gresham, F. M., & Elliott, S.N. (1990). Social skills rating system manual. Circle Pines, Minnesota, MN: AGS.
Gross, D. R. & Capuzzi, D. (1996) , Defining youth at risk. In D. Capuzzi and D. R. Gross(Eds. ), Youth at risk: A resource for counselors, teachers and parents, 2nd Ed. (pp. 3-20).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Henry, G. (1974). Doubly deprive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3(4), 15-28.
Hycner, R. H. (1985). Some guidelines for th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 Human Studies, 8, 279-303.
Innes, C. (1997). Patterns of misconduct in the federal prison system. Criminal Justice Review, 22, 157-171.
Irwin, J., & Cressey, D. (1962). Thieves, convicts, and the inmate culture. Social Problems, 10, 142-155.
Ladd, G. W., & Mize, J. (1983). A 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model of social skill train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90, 379-398.
Lancy, D. F. (1993).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jor traditions. New York, NY: Longman.
Loeber, R., & Stouthamer-Loeber, M. (1987). Prediction. In H. C. Quay (Eds.), Handbook of juvenile delinquency(pp. 325-382). Oxford,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Martinson, R. (1974). What works?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prison reform. Public Interest, 35, 22-54.
Moustakas, C. (1994).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A: Sage.
Nelson., G.L. & Cone, J.D. (1979). Multiple-baseline analysis of a token economy for psychiatric inpatient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2, 255-271.
O’Leary, S.G., & Drabman, R. (1971). Token reinforcement programs on the classroom: A review. Psychological Review, 75, 379-398.
Palmer, T.(1975). Martinson revisited. 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12, 133-152.
Parker, J. G., & Asher, S. R. (1987). 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 at ri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2, 357-389
Rogers, K. H. (1989). The grieving process and delinquency: Testing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of grieving with delinquent male adolesc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HT(ED) 9003527.
Sampson, R., & Laub, J. (1993). Crime in the mak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Tasca, M., Griffin, M. L., & Rodriguez, N. (2010). The effect of importation and deprivation factors on violent misconduct: An examination of Black and Latino Youth in prison. Youth Violence and Juvenile Justice, 8, 234-249.
Trulson, C. R. (2007). Determinants of disruption: Institutional misconduct among state-committed delinquents. Youth Violence and Juvenile Justice, 5, 7-34.
Van der Laan, A., & Eichelsheim, V. (2013). Juvenile adaptation to imprisonment: Feelings to safety, autonomy and well-being, and behavior in prison. Europe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10, 424-443.
Walter, J. L., & Peller, J. E. (1992). Becoming solution focused in brief therapy. New York: Brunner/ Mazel.
Welldon, E. V. (1997). Forensic psychotherapy: The practical approach. In E.V. Welldon & C. V. Velsen (Eds.), A practical guide to forensic psychotherapy.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Wertz, F.J. (1984). Procedures in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question of validity.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23, 29-48
Willner, A.G., Braukmann, C. J., Kirigin,K.A., Fixsen D.L.philips., and Wolf M. M. (1977). The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of youth preferred social behaviors of childcare personnel.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0, 219-230.
Wubbolding, R. E. (2000). Basic concept of reality therapy. (12th ed.) Los Angsles, CA: Institute for Reality Therapy
Gendreau, Paul & Ross, Bob (1979). Effective Correctional Treatment: Bibliotherapy for Cynics. Crime &Delinquency, p. 463.
Sarup, R. Mathur, Schoenfeld, Naomi (2010).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in juvenile justice facilities. Behavioral Disorders, 36 (1), 20-2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