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探討漢字象形結構應用於文創產品之設計模式
作者:陳維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WEI-HA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伯賢
林榮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漢字設計象形字設計方法設計教育Chinese character designPictographic charactersDesign methodDesign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文字是記載歷史與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它使歷史脫離口耳相傳階段,而重要的思想、文化依賴它流傳不朽。中國漢字發展至今日,其獨有的空間架構、抑揚頓挫的發音、豐富的義涵,使其當仁不讓地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世界上也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因此漢字的創造基本上是屬於形式的表現,設計創意大部分也是在處理形態的問題,所以漢字象形的創造和造形的設計,存在許多共通的地方。
在設計教育中設計方法實為設計教學的重要核心概念,本計畫的研究重點為發展漢字象形轉換文創產品設計模式,研究規劃以三階段的期程來進行,首先透過文獻分析法,彙整國內漢字設計方法,接著研究者提出漢字象形產品設計模式,第二階段讓學生實際參與實驗教學來檢測設計模式的學習成效,最後第三階段藉由透過共識評量技術(CAT量表),採用問卷調查法的方式訪問專家以及受測學生的回饋結果,來修正漢字象形產品設計模式的結果驗證。主要目的為透過文獻分析來彙整國內漢字設計方法中漢字象形造字原則及轉換漢字結構、比例運用,於實際設計教學落實學生的實務能力測試,確立漢字象形文創產品設計模式的形成。
研究過程透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在創意的表現較會影響作品的呈現,整體而言學生的學習滿意度偏高對此設計模式的學習是有效的。實驗組學生的作品透過此模式訓練的作品普遍較高,關鍵在於創意的呈現如何將漢字象形的造字原則轉換成結構、比例原則,轉換象形的設計原則期許本模式的應用上能提生漢字的設計教育及思惟在各領域創意來源及實務操作上,就能提供更豐富且獨具特色的應用呈現。
期盼能透過此設計模式協助後續設計工作者瞭解運用設計概念進行創作的實務技能,並透過理論學習與驗證來達成促進設計推廣之目的。
The text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recording the history and heritage of culture, it makes history not in the use by word of mouth,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the classical culture, depends on it to spread immortal.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today, its unique spatial structure, adence pronunciation, rich meaning, so that it has become the cultural treasur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world also has a unique position. Chinese characters are a kind of hieroglyphics, so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basically a form of performance, so the creation and shape of Chinese characters pictorial design, there are many common places.
In the design education design method is an important core concept of design teaching, the program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pictorial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 design model, research planning to three stages of the period, firs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second stage allows students to actually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o test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e design pattern. Finally, the third stage, through the consensus measurement technique (CAT scale), adopts the method of Chinese character design,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visit the experts and the feedback results of students tested to amend the Chinese character pictorial product design pattern validation. The main purpose is to compil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 character design method and the convers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tructure, the proportion of the use of the actual design of teaching students to implement the practical ability to tes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pictorial product design pattern formation.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t was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reative performance would affect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works. On the whole, the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was high and the study of the design pattern was effective. The work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tudents through this model training works generally high, the key lies in the creative presentation of how the Chinese characters pictorial principles into the structure,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ictographic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can bring Chinese characters Of the design of education and thinking in various fields of creative sources and practical operations, will be able to provide a richer and unique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英文文獻: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 Y.: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Westview Press.
Carter, R. (1998) Experimental Typography. Publisher: Rotovision
Christin, A.-M. (Ed.). (2002). A History of Writing. (English-language ed.). Paris:
Cropley, A. J. (2001).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Sterling, VA: Stylus.
Dent, T.(2003). 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 Open University Press:
Dürer, A.. (1525). Underweysung der Messung, mit dem Zirckel und Richtscheyt, in Linien, Ebenen unnd Gantzen Corporen. Nüremberg: Hieronymus Andreae.
Everyday Things. Publisher: Basic Books
Flammarion. Lupton, E.. (2004). Thinking with Type: A Critical Guide for Designers, Writers, Editors, & Students.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Le Corbusier. (1924). Urbanisme. Collection de “l’Espirit Nouveau”. Paris: Les Éditions G. Crès & Cie. Nayor, M.. (2007). Typography Line Terms.svg. from Wikimedia on-li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Typography_Line_Terms.svg Chan, S. C.. (1992).
Liu,I.M.Recognition of fragment-delete characters and words.Computer processing of Chinese & Oriental Languages,1,1984:276~287
Meggs, P. B., & Purvis, A. W.. (2006). Meggs’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4th ed.).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nc.. 51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for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Computer Processing of Chinese and Oriental Language, 10: 365-370.
Norman, D. A. (2003) 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Paris. Ager, S.. (1998). Omniglot, Writing systems & languages of the world. Retrieved July 1,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omniglot.com/
Poser, M. I., & Keele, S. W.. (1968). On the genesis of abstract idea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7, p.353-363.
Poser, M.I., & Keele, S. W.. (1970). Retention of abstract idea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88, p.304-308.
Sampson, G.. (1985). Writing syste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olso, R. L.. (1988). Cognitive psychology.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Tory, G.. (2003). Champ Fleury. (French ed.). Oakland: Octavo. Legrand, M.. (1859). Spécimen de caractères chinois gravés sur acier et fondus en types mobiles.

中文文獻:
弓英德(1995)。《六書辨證:論六書象形字之分類》。臺北:台灣商務印書。
王湘涵 (2008) 。《文化創意產品特質之分析研究》。世新大學公關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223 頁。
王琥、王浩瀅(2012)。《中國設計全集,卷18》。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嘉驥 (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商周出版 253-277 頁。台北。
左民安(2007)。《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臺北。聯經。
白川靜(2012)。《漢字百話》。台北。大家。
仲曉玲等譯 (2003) 。《文化創意產業》。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5-18 頁。台北。
何久盈、胡雙寶 (1995)。《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崝 (2010)。《中國文字起源研究》。四川。四川巴蜀書社
吳莉君(譯)(2010)。《設計思考改造世界》(原作者:Tim Brown)。臺北市:聯經
杉浦康平(2006)。《亞洲之書‧文字‧設計:杉浦康平與亞洲同人的對話》。台北市:網路與書。
李安民(2008)。《全解漢字(第一輯)》。北京。新世界。
李孝定(1986)。《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台北。聯經。
李志遠(1997)。《對字形結構分析有分歧意見的字》。小學語文教學。
初正軒(2013)。《人體模矩與漢字造形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孟世凱(1996)。《中國文字發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季鐵(2003)。《漢字設計〉。湖南。湖南大學。
林志明譯 (1997) 。《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40-51。
林幸台(2000)。《創造力評量》。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主編)。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264-318。
林乾良、李保榮(2014)。《甲骨文與書畫印》。浙江。西泠印社出版社。
林道一 (1996) 。《美哉漢字》。台北。漢聲雜誌社。27-142 。
林榮泰 (2005) 。《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期刊2005/七月號。
林榮泰(2005)。《師法六書的設計》。藝術欣賞學報。六月。
林漢裕、林榮泰、薛惠月(2005)。《漢字轉換為產品造形的可行性探討》。設計學報10 卷第2期。
林銘煌(2000)。《產品造型中的符號與符碼》。設計學報第5卷第2期。
邱永福 (1991)。《字學》。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洪燕梅 (2009)。《漢字文化與生活》。台北。五南出版社
范曉惠 (2004) 。《將意象轉化至造形構想方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08 頁。
唐漢(2007)。《圖說漢字》。吉林。吉林出版集團。
徐啟賢、林榮泰 (2011) 。《文化產品設計程序》。設計學報16(4):1-13。
徐啟賢、林榮泰(2011)。《文化產品設計程序》。設計學報,16(4),1-18。
徐富昌(2006)。《甲骨文於漢字結構的演化中》。臺灣大學史哲學報。64。1-40
高明(1993)。《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凌浩(2011)。《符號學產品設計方法》。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張韌(1995)。《漢字結構模式的分歧及界分原則》。小學語文教學。22-23。
張道一(1996)。《美哉漢字》。台北。漢聲出版社。
張韜(2010)。《漢字結構理論的文化價值》。中華書道,69。34-44
梁東漢(1959)。《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許文獻(2015)。《關於漢字方塊空間結構之分類標準與教學原則》。弘光學報78期
郭沫若 (1972)。《古代文字之辯爭的發展》。考古學報。
陳其南 (1991)。《文化結構與神話-文化的軌跡》。台北。允晨出版社。32-47。
陳宗明(2001)。《漢字符號學》。江蘇。江蘇教育。
喻遂生(2014)。《文字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森木木(2004)。《漢字書寫比例格――寫字格功能的重新審視、定位和探討》。青少年書法,2004.23,26-27。
賀友齡(1999)。《漢字與文化》。北京。警官教育。
馮議徹 (2007)。《漢字的筆劃特徵與風格意象》。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148 頁。
黃沛榮(2003)。《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樂學書局。
黃翔瑜(2004)。台北市文化局電子報。第37期
葉玉珠(2004)。《「科技創造力測驗」的發展與常模之建立》。測驗學刊,51(2),127-162。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 : 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
葉茉俐、林伯賢、徐啟賢 (2011) 。《詩詞形神轉化的文化創意設計應用》。設計學報16(4):91-102。
葉素玲、李金鈴、陳一平(1997)。《中文的字形分類系統》。中華心理學刊,39.1,47-74。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葉德明(1999)。《漢字「認讀」「書寫」之原理與教學》。華文世界,94,23-35
董琨(2002)。《漢字發展史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裘錫圭著、許錟輝師校訂(1994)。《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詹若涵 (2004)《 產品意象與造形特徵之對應關係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研究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8 頁。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2005)《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
漢・許慎 黃翔瑜改編(1982)。《說文解字》。宋刊本。臺北。華世出版社
劉志基(1996)。《漢字文化綜論》。廣西。廣西教育。
蔡登傳(2011)。《應用文字的字形描述值評估其視認度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博士論文。
蔣世德(2004)。《中國文字淺談》。台北。台灣商務印刷。
蔣勳(2009)。《漢字書法之美─舞動行草》。台北。遠流。
鄭若葵(2004)。《解字說文:中國文字的起源》。台北。北市文化局。
鄭振峰(2004)。《漢字學》。北京。語文。
賴明德(2003)。《中國文字教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錢乃榮主編、鄧守信策劃(2002)。《現代漢語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龍異騰(2003)。《基礎漢字學》。臺北。洪葉。
羅秋昭(2002)。《有趣的中國文字》。台北。五南。
羅秋昭(200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三版)。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龔鵬程(1992)。《文化符號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鬱乃堯(2008)。《認字歸宗─漢字的起源與演化》。台北。左岸文化。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