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情‧映‧構─書藝創作研究
作者:黃俊嘉
作者(外文):HUANG,CHUN-CHIA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指導教授:林進忠
劉素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書藝書寫現代WordEmotionReflectConstructCalligraphic ArtWritingContempora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中國書法是從漢字的實用書寫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樣式。文字是人類使用最頻繁的溝通符號,它滲透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漢字亦同。因此,如果從文字的日常書寫衍生出一種藝術,必然要通過運用文字使其與人們產生密切聯繫,這樣的日常生活書寫必然會把文字推向藝術表現的境地,因其兼有專業知能與自我美感意識的各種啟發,藝術性的書法活動也將相形重要。「書法藝術」有無比寬廣的自由空間,其「書寫」與「文字」之發展趨向,唯有藝術家於認知上的層次體現,存於個體當下的涵養與生活態度乃為重要之精神支柱。
本論「文‧情‧映‧構」著重於書法藝術創作面向進行探討與實踐分析。其創作核心之展開程序為:「文」之取向為文字造形與內容再現;「情」之取向為語意重建、文字意象投射;「映」之取向為主客觀意識反映;「構」之取向為形式參照與作品呈現。筆者於書藝創作實踐中,將作品分為四類:
一、文舞墨戲系列,借鑑文字造形與內容,採取視覺之載體應用與傳達。
二、凝情化意系列,從文字解讀中再行轉譯,並以自身生活感悟,透過「書寫」記錄方式展現書畫之趣味。
三、黑白無相系列,藉由書藝創作實踐於媒材上之使用,於黑白之外掌握創藝色彩語言及自我風格建立。
四、無心有我系列,則彰顯筆墨情趣之自然奧妙,建構筆者於書法藝術之獨立思考與延續。
筆者透過上述系列來實踐書法藝術之多元取向,來反映創作成果之發展空間及拓展視覺表現。
Chinese calligraphy is a style of art originating from the functional u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written language. Written languages are the most common means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passing through all domains of human activity, and Chinese characters serve this purpose for Chinese people. Hence, calligraphy, an art type derived from a daily written language, was also a means for communication. Calligraphy also necessarily influences the other language-related activities, even it becomes an independent art creation. Looking back at the history of calligraphy, or talking about writing character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real idea of “Creation”. If we can pave diverse paths forward, giving calligraphy a new direction, then a positive prospect for “Art of calligraphy” will be easier to reach. This shows the same importance to art activities of calligraphy, from this all inspirations result, including professional intelligence and awareness of sense of beauty.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s so spacious and free, only the artists’ acknowledge can reflect the right path of “writing” and “writing language”, as individual inner qualities and life attitude became important spiritual support.
This essay “Word, Emotion, Reflect, Construct” put emphasis on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creative aspects of calligraphic art. The main body of essay starts from the “Word” aspect, which refers to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content. “Emotion” refers to reconstruct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nd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 The “Reflect” reflect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wareness, and the “Construct”, formal contrast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art-works. The author’s creative aspects can be verified from impromptu inspirations: sometimes revealed more from the external “Word” aspect, and sometimes from the internal “Emotion” aspect. The “Reflect”, however, is to ensure the artist’s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process, leading to a response from the art works “Construct”. From an artistic perspective, path-breaking guidance is the main factor, along with the artistic concept and creative practice. The tradition of calligraphy use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which it attached as a foundation, it’s a past track of historical viewpoints. However the calligraphy of today asks for artist to show his “present” track on the basis of cre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corresponding modern norms.
(一)、《專書》(依年代先後順序)
書法
●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下》(臺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10月) 。
●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6年11月)。
● 華正人,《歷代書法論文選‧上》(臺北市,華正書局,1997年4月)。
● 歐陽中石,《書法天地》(臺北市,臺灣商務,2001年)。
●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市,雄獅,1999年)。
● 中華書道編輯委員會,《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10月)。
●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市,藝術家出版,2001年)。
● 鄭曉華,《書法藝術欣賞》(臺北市,五南出版,2002年11月)。
● 崔永雪總編輯,《2001現代書法新展望兩岸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記錄專輯》(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02年11月)。
● 沈尹默,《書法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12月)。
● 王冬齡主編,《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年4月)。
● 田公文平,《「現代の書」の檢証》(日本,株式會藝術新聞社,2004年6月)。
● 古干,《現代書法三步》(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年4月)。
● 陳大中,《當代書法創作模式與流派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5年10月)。
● 馮遠主編,《當代中國書法創作與文化建構:中國美術館書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 林進忠總編輯,《當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與展望:2006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6年9月)。
● 田公文平,《「現代の書」の檢証2》(日本,株式會藝術新聞社,2007年6月)。
● 劉志基主編,《文字中國》(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
● 邱振中主編,《書法與繪畫的相關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 王冬齡,《王冬齡創作手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 王冬齡主編,《中國現代書法論文選.2》(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8月)。
● 蘇子敬,《陳丁奇的書道志業及其書道哲學觀》(臺北市,蕙風堂,2014年)。
● 胡抗美,《書為形學:胡抗美教學文獻》(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4年12月)。
● 洛齊,《書法主義》(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5年12月)。
● 孫曉雲,《書法有法》(臺北市,典藏藝術家,2016年5月)。
● 黃智陽,《戰後(1945-2010)臺灣現代書法發展研究》(臺北,財團法人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2015年2月)。

平面視覺
●杉浦康平;李建華/楊晶譯,《造型的誕生》(臺北市,雄獅,2000年)。
● 蕭瓊瑞,《臺灣近現代藝術11家─激盪‧迴游》(臺北市,藝術家,2004年)。● 蔣勳,《漢字書法之美:舞動行草》(臺北市,遠流出版,2010年4月)。
● 王明嘉,《字母的誕生》(臺北市,積木文化出版,2010年9月)。
● 史提夫‧羅傑‧費雪;呂健忠譯,《文字書寫的歷史》(臺北市,博雅書屋,2009年8月)。
● 陳楠,《漢字的誘惑─文字設計美學的千年奇幻之旅》(臺北市,策馬天下國際文化,2016年11月)。

西方理論
● 安海姆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76年9月)。
●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 劉綱紀,《藝術哲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 康丁斯基;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臺北,藝術家出版,1995年)。
● 周寵,《美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 阿道夫‧希爾德伯蘭特(Adolf Hildebrand)著;潘耀昌等譯,《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
● Herbert Read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臺北市,遠流出版,2006年2月)。
●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11月)。
● (美)米奈(Minor, V.H.)著;李建群等譯,《藝術史的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 瑪莉塔‧史特肯 莉莎‧卡萊特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市,臉譜出版,2009年)。
●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11年10月)。
● (法)丹納(Taine,H)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1月)。
● 麥可‧博德著;吳莉君譯,《改變藝術的100個觀念》(臺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14年1月)。
● 郭廣賢主編,《藝術與美學導論》(新北市,全華圖書,2014年10月)。

色彩學
● 太田昭雄;河原英介編著,《色彩與配色:需要自寄去做實地練習的色彩知識》(臺北,新形象,1993年)。
● 南雲治嘉,《色彩配色圖表》,(臺北市,龍溪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6月)。
● 黃仁達,《中國顏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1年12月) 。
● 陳魯南,《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臺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2015年11月)。

(二)、《期刊》、《論文》
● 莊喆,〈向第三條路試探〉,《雄獅美術》,114期(臺北,雄獅美術雜誌社,1980年8月)。
● 史紫忱,(學然後知不足),《文藝復興月刊》,148期(臺北市,1983年)。
● 王學仲,〈禮讚「現代書法」出世〉,《現代書法─現代書畫學會書法首展作品選》(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6年4月)。
● 林進忠,〈書法的基本要件及其藝術創作發展的限制〉,《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之四(臺北,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
● 潘運告,〈文與可畫篔簹古偃竹記〉,《蘇東畫評》(長沙,湖南美術,2007年1月)。
● 林木,〈從書畫同源到筆墨表現-書畫藝術分合辨析〉,《書法與繪畫的相關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
● 陳振濂,〈『學院派』二十年:從『學派』到『學統』〉,《中國書法》第244期(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2013年8月)。
● 林進忠,〈與古為新的書藝傳承探索〉,《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美術教育論壇論文集》(四川,四川大學藝術學院,2013年9月)。
● 吳恭瑞,《遊心‧氣韻─水墨繪畫創作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6月)。
● 江柏萱,《黑白點現在我─書畫創作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7月)。

(三)、《畫冊圖錄》
● 藝術新聞社編,《近代日本の書‧現代書の源流をたずねて》,(日本,藝術新聞社,1984年4月)。
● 藝術新聞社編,〈現代の書‧半世紀の步みと展望〉《墨》季刊第10號,(日本,藝術新聞社,1992年1月)。
● Houston,Frabz Kline:Black and White. Houston Fine Art,1994.
● 中村二柄監修,《現代の書藝─墨象の世界》(日本,株式會社淡交社,1997年10月)。
● 相田みつを,《にんげんだもの》(日本,文化出版局,1998年6月)。
● 和品正,《納西族東巴經典名句欣賞:漢、英、日文對照》(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8月)。
● 田宮文平監修,《書─戰後六十年の軌跡》(日本,株式會社美術年鑑社,2005年10月)。
● 林進忠,《林進忠書法集》(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7年11月)。
● 范景中主編,《當代書法八人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 黃智陽,《無礙─黃智陽書法創作集》(臺北市,蕙風堂,2014年7月)。
● 管懷賓主編,《書非書2015作品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2015年)。
● 臺灣創價學會文化總局編輯處編輯,《鶴舞玄風:陳丁奇書藝精品展》(臺北市,創價文教基金會,2017年3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