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農業水資源管理機制之研究
作者:游正鈿
作者(外文):YU,CHENG-TI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龐建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農業用水氣候變遷水資源管理農業水資源管理組織協力合作agricultural waterclimate change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managerial organization for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cooper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近年來,因氣候變遷使水資源短缺的危機加劇,人們已逐漸重視水資源的經濟價值,並將水資源視為經濟物品一樣來管理。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已不再被視為免費的資源,台灣地區降雨可算是相當豐富,但由於時空分佈不均,在夏秋之季常發生缺水情形,當發生缺水狀況時,常以移用農業用水以解決民生及工業用水之不足,使得農業水資源的調配成為熱門的議題。台灣地區農業用水占總體水資源使用量的七成,目前因部份農業用地移做交通或建築用地使用,農地減少之餘,如何將有限的水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與重分配,是台灣地區水資源永續經營的關鍵議題。
  本研究依歷史脈絡先探討農業水資源管理組織之沿革,說明現行農業水資源管理的法源依據、角色與重要性、以及管理運作機制;再探討目前農業水資源管理之困境,以及影響農業水資源管理組織最深之《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所衍生之效應,然後進一步說明未來農業水資源管理趨勢。
  研究發現,長久以來公共排水設施尚未完善,現行廢污水大部分藉由農田水利設施排放,在灌排渠道未分離且排放水質標準不一的情形下,雖賦予農業水資源管理組織公法人地位,然而,公權力卻不彰,導致農業水資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令可用水資源逐漸減少,再加上目前水權管理制度的僵化,限制農業用水的移用,將影響水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因此,勢須集中水資源管理事權,並修正現行的相關法令規定,賦予農業水資源管理組織公權力。一則可藉農業水資源管理組織充沛的人力資源減輕公務部門的稽查污染事件工作壓力,另則可使農業用水在資源匱乏時支援民生及工業用水,藉由水利行政單位的協力合作,以共渡水資源危機。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water shortage crisi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economic value of water resources, thus water has been managed economically. As economy in human society continues to develop, water is no longer considered a free resource. Generally speaking, rainfall in Taiwan region is quite abundant; however, water shortage still frequently occurs in summer and autumn because of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time-wise and location-wise. Under circumstances of water shortage, agriculture is often deprived of water in order to supplement water supplies insufficient i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ndustry. As a result, the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has become a hot topic. Considering the facts that Taiwan’s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represents 70% of the overall water usage in Taiwan and that certain agriculture lands have been converted for transportation or construction usage, it prompts as a key issue in sustaining the long lasting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rationally optimize and re-allocate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among the ever shrinking agriculture lands and other growing demands on water in various area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this study first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of managerial organizations for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and then existing legal basis for managing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is examined for the importance of its role and for the study of current managerial mechanism. Next, in view of the predicament beneath the moder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derived effect from "Soil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Remediation Act" impacting such management the most, the trend for futur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is further elaborated.
This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public drainage facilities have been imperfect for long time where existing waste water mostly get discharged via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In this case,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suffer pollutions to different degrees, hence the shrinking usable water resources, because of the non-separation betwee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channels and that although the managerial organizations for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are granted the status of a legal person, their public authority has not been exercised, let alone their own inconsistent criteria on discharged water quality. In addition,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s further impacted with the rigidity of current water rights management system and by the restriction on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to other purposes.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to centralize a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amend exist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o empower the centralized managerial organization for agriculture water resources with public authority. By doing so, it may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the public sector from auditing pollution incidents through the adequate man power at the managerial organization for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further, it may also help break through the water resources crisis by using agricultural water to rescue livelihood and industry during the time of water scarcity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organizations.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Chartres,Colin.&Samyuktha Varma著 伊恩、章宏亮譯,2012。《水危機-解讀全球水資源、水博弈、水交易和水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Lane,Jan-Erik. & Svante Ersson著、何景榮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社,2002年),頁53。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2010。《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王仲孚總編纂,1994。《沙鹿鎮志》台中縣:沙鹿鎮公所。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
伊能嘉矩,1928。《臺灣文化志》上卷,東京:刀江書院。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2011。《臺灣文化志》上卷,台北市: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市:正中書局。
朱鎮明,2013。《跨域治理與府際夥伴關係-台灣的經驗、省思與前瞻》(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江大樹,2001。《府際關係導論》台北市:元照出版。
江日昇,1960。《臺灣外記》台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2。《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2015。《永續發展政策綱領》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第 28 次委員會議決議修正之版本。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計畫102-105年度(第四期)計畫書》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8《環保政策月刊》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何鳳嬌,1990《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上冊,台北市,國史館。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台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
吳庚,2008《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版,台北市,三民書局頁83。
李丕煜,1961。《鳳山縣志》台北市:臺灣銀行,中華書局。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貽華、徐慈鴻、蔣慕琰,2004。《公害污染對植物之影響與鑑定案例介紹》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印行。
沈宗翰,1972。《農復會與我國農業建設》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阮旻錫,1958。《海上見聞錄》台北市: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四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卓播英,1975。《均權制度研究》台北:國父遺教研究會。
周憲文,1980。《臺灣經濟史》台北市:開明書店。
林大侯、盧榮祥、吳再益,1996《農田水利會多角化經營可行性評估-第一階段:農業用水移用補償制度建構》台北市: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
林水波、李長晏,2005《跨域治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建村、李源泉、陳信雄,2013。《探索臺灣農田水利組織與制度》台中市:農田水利會聯合會。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嘉誠,2003。〈政府改造的檢討與展望〉,《政府再造》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服部敬,1995。《近代地方政治と水利土木》。京都:思文閣。
牧隆泰,1944。《半世紀間臺灣農業水利大觀》臺北:臺灣水利組合聯合會。
邱燁,2016。《106年台灣原住民族史》台北市:千華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柯海生、方文村,1997。《維持台灣農田水利會功能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柯培元,1993。《噶瑪蘭略志》卷4水利志,台北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洪志銘、葉長城、黃金山、單信雄,2014。《我國地下水資源政策之研究》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洪麗完,1996。《台灣古文書專輯》上冊,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紀俊臣,2003。〈自治條例與自治規則在地方立法權行使之機制設計〉,《台灣政治變遷:第一屆台灣地方政治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篩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徐世大編纂,1955。《臺灣省通志稿》卷四經濟志水利篇,台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桃園農田水利會,1995。《桃園農田水利會會志相關法規彙編》桃園市:台灣桃園農田水利會。
張添晉,2011。〈用水合理化之策略與措施〉,《氣候變遷下之水資源管理》台北市:財團法人中技社。
張尊國,2002《台灣地區土壤污染現況與整治政策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曹以松,2002。〈農業生產資源與水資源利用概論〉,《台灣農業水資源之學術研究》台北市: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
許文傑,〈電子化政府與全觀型治理〉,《政治與資訊的交鋒》(台北市:揚智圖書出版社。
許道然、劉坤億,2000。《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台北市:智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振泰、黃宗煌,2001。〈水的願景 主題四 水-行政權、水價、管理體系 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育〉,《水的關懷》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陳文達,1961。《臺灣縣志》第一冊,台北市:臺灣銀行,中華書局。
陳伸賢、楊偉甫、施進村、李友平,2010。〈莫拉克颱風災後疏濬及復建〉,《水資源管理之課題與前瞻》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其澎,2003。《九十二年桃園縣歷史建築調查計畫:石門大圳灌溉系統埤塘調查第一期╱桃園大圳及光復圳系統埤塘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客委會。
陳明健,1998。《跨世紀農業政策與方向》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陳秋坤,1996。〈從地主到豪族─土地資本、租佃制度與臺灣地主精英階層的形成(1780-1862)〉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培桂編著、詹雅能點校,2009。《淡水廳志》卷三志二,台北市:文建會。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陳愛娥,2001。〈行政法上所運用契約之法律歸屬-實務對理論的挑戰〉,《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臺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陳德禹、吳定、張潤書、賴維堯著,1996。《行政學(二)》。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鴻圖,1997。《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新北市:國史館。
陳鴻圖,2009《台灣水利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鴻圖,2005。《活水利生-臺灣水利與區域環境的互動》。台北市:文英堂出版社。
陳鴻圖,2009。《臺灣水利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森田明,1974。《清代水利研究》。東京:亞紀書房。
黃叔璥,乾隆元年。《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卷一赤嵌筆談。
黃金山,1997。〈光復後至今水資源開發利用及經營管理〉,《台灣地區水資源史學術研討會實錄》。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書禮、葉佳宗、陳立夫、陳亮全、楊重信、蕭代基、范毅軍、劉紹臣、劉兆漢,2011。《因應氣候變遷之國土空間規劃與管理政策建議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黃雯娟,1998。《宜蘭縣水利發展史》。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馮桂芬等纂,1970。《蘇州府志》卷十一‧水利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楊秉煌等編纂,2008《南投農田水利會會志》。南投縣:南投農田水利會。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楊錦釧、童慶彬、王文祿、張胤隆,2011。〈氣候變遷下缺水風險與調適策略〉,《氣候變遷下之水資源管理》。台北市:財團法人中技社。
經濟部,2015《水利統計》。台北市:經濟部水利署。
經濟部水利署,1999。《台灣地區地下水—濁水溪沖積扇篇》。台北市:經濟部水利署。
詹中原、江丙坤、李宗勳,1999。《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農業工程研究中心,1998。《維持台灣農田水利會功能之檢討及評估與基本資料整理》。台北市:曹公農業水力硏究發展基金會。
旗手勳,1984。〈水利開發史をめぐる技術と推進者〉,收錄在玉城哲、旗手勳、今村奈良臣編,《水利の社會構造》。東京:國際連合大学。
熊中果,1984。《農業發展策略》。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土木課,《臺灣水利關係法令類纂》。台北市:農田水利協會。
趙昌平、李炳南、劉玉山、楊美鈴,2011。《李委員炳南調查報告暨糾彈案件彙編》。台北市:監察院。
劉錦釧、童慶斌、王文祿、張胤隆,2010〈氣候變遷下缺水風險與調適策略〉,《氣候變遷下之水資源管理》。台北:財團法人中技社。
潘寧馨、吳聲和、林玉樹、李玉霞、陳嘉鴻,2011。《由工商普查時間數列資料探討企業存活及產業變遷》。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蔡明華,1999〈當前之農田水利會政策與實施策略研擬研究〉,《農業水資源》。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年。
蔡明華,2004。《臺灣灌溉史》。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賴子清,1977《。嘉義縣志》。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薛曉源、陳家剛,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魏啟林,2000。《政府再造運動》。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羅致政,2010。《地方政府治理的新局與挑戰》。台北市:新台灣國策智庫。
(二)期刊論文
丁澈士、蔡欣恬、杜永昌,2008/7。〈水資源開發利用之生態新思維〉,《生態臺灣季刊》,第20期,頁7-18。
大田周夫,1941/5。〈臺灣農業水利臨時調整令制定の趣旨〉,《臺灣の水利》。第11卷第3期,頁2-3。
中央氣象局,2011/1。《氣候監測報告月刊》。第14期,頁12。
木原圓次,1932/5。〈水利と自治〉,《臺灣の水利》。第2卷第3號,頁4-6。
王世慶,1985/6。〈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臺灣文獻》,第36卷第2期,頁141-170。
王奕期、陳雅雯、張寶貴,2009/12。〈與嘉南水利有關的風水傳說研究〉,《遠東學報》,第26卷第4期,頁563-573。
王振寰,1989年/春季。〈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科學研究季列》,第2卷第1期,頁71-116。
台灣省高雄區農業改良場,1997/12。〈農業要聞〉,《高雄區農業專訊》,第22期,頁10。
史濟元、黃健民、鄭頎一,2011/12。〈水再生利用產業市場發展布局策略與推動〉,《永續產業發展季刊》,第57期,頁46-51。
田雲生、張金元,2015/6。〈節水措施與管路灌溉施肥技術推展現況〉,《台中區農業專訊》,第89期,頁13-16。
立法院秘書處,1990/5〈質詢與答覆〉,《立法院公報》,第79卷第20期,頁260-262;立法院秘書處,1990/10〈質詢與答覆〉,《立法院公報》,第79卷第30期,頁118-119。
朱興華、朱敬平、史濟元,2010/9。〈推動多元化工業節水,創造新興水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品質月刊》,第46卷第9期,頁21-35。
江岷欽,1999/5。〈政府再造的省思〉,《游於藝雙月刊》,第15期,頁4。
江明修、曾冠球,2009/3。〈政府再造:跨部門治理的觀點〉,《國家菁英》,第5卷第1期,頁97-122。
何政道,2005/4。〈人、生物與環境永續的生態觀〉,《中華技術季刊》,第66期,頁25-34。
何逸峰,2010/5。〈農田水利灌溉管理現代化措施及成效〉,《豐年》,第57卷第10期,頁48-51。
吳明敏,2010/1。〈水利會組織法修訂,自肥條例闖關〉,《玉山同報》,第33期,頁20-21。
吳秉諭、何姿穎、陳琦玲,2013/6。〈因應氣侯變遷-農業生產管理與溫室氣體減排〉,《農政與農情》,第252期,頁6-10。
吳英明,1993/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2卷第3期,頁1-14。
吳瑞賢、王其美,2013/7。〈氣候變遷下之農業水資源挑戰與因應〉,《水資源管理會刊》,第15卷第1期,頁2-10。
吳瑞賢、陳慶和、白子易、洪啟東,2015/8。〈水土資源利用管理及災害風險管理方法之研究〉,《自然科學簡訊》,第27卷第3期,頁101-107。
吳濟華、葉晉嘉、朱俊德、王翔煒,2006/5。〈地方永續發展跨域治理操作機制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城市發展》,第1期,頁28-53。
李金龍,2004/6。〈農田水利事業永續經營與發展〉,《農田水利》,第52卷第1期,頁17-21。
李長晏,2009/5。〈府際協力治理政策工具之設計與選擇〉,《研習論壇》,第101期,頁24-38。
李長晏,2008/7。〈臺灣地方自治團體跨區域管理機制之探析),《研習論壇》,第91期,頁39-51。
李長晏、曾淑娟,2009/6。〈北臺與高高屏區域聯盟治理營運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第6卷第2期,頁1-60。
李長晏、詹立煒,2004/3。〈跨域治理的理論與策略途徑之初探〉,《中國地方自治》,第655期,頁4-31。
李柏諭,2010/10。〈跨域公共事務的管理邏輯:治理演化的類型分析〉,《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4期,頁1-39。
李培芬,2008/4。〈氣候變遷對生態的衝擊〉,《科學發展》,第424期,頁34-43。
李源泉,2003/12。〈農塘與水資源開發利用〉,《水資源管理會刊》,第5卷第2期,頁23-34。
李源泉,1998/6。〈臺灣農田水利會基層灌排組織與經營之探討〉,《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25卷第2期,頁1-49。
汪中和,2015/6。〈氣候暖化與台灣的水資源〉,《鑛冶》,第59卷第2期,頁11-15。
沈明室,2012/5。〈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之威脅分析—以供水安全威脅為例〉,《國防雜誌雙月刊》,第27卷第3期,頁1-17。
卓伯全、廖述良、張怡怡、蔣本基,2003/1。〈工業區污水處理收費制度之檢討--建立完整收費制度 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主計月刊》,第565期,頁76-81。
周嫦娥、李繼宇,2004/3。〈綠色租稅改革與環境稅之第二重紅利〉,《臺灣經濟論壇》,第2卷第3期,頁1-36。
林廷輝,2004/5。〈從環境主義觀點探討全球暖化管制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頁287-302。
林建村、李源泉、陳信雄、趙達瑜,2004/9。〈戰後臺灣農田水利組織性質定位變遷之研究〉,《臺灣水利》,第52卷第3期,頁32-47。
林海珍、吳悅、羅良慧、李正通,2016/4。〈水資源調適規劃2.0進化首部曲-邁向跨域治理〉,《科技政策觀點季刊》,第2季,頁57-61。
林尉濤,2010/9。〈農田水利灌溉事業永續經營探討〉,《農田水利雜誌》,第57卷第5期,頁11-15。
林許成、張致盛、謝水桃、翁靜梅、周繼雄、詹漢豪,2009/4。〈我國如何因應全球氣候暖化危機-從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觀點進行探討〉,《國家文官學院-行政管理個案精選》。第106期,頁99-114。
林煥笙、喬憲新,2015/10。〈地方政府跨部門協力網絡的運作分析 —以臺北市與新北市雙城共飲翡翠水為例〉,《文官制度季刊》,第7卷第4期,頁73-117。
紀俊臣,2006/12。〈台灣地方政府間跨區域合作事務之類型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59卷第12期,頁23-30。
徐正戎、張峻豪,2004/12。〈從新舊制度論看我國雙首長制〉,《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頁139-180。
翁婉茹,2007/12。〈水圳從自然、文化、休閒角度再利用〉,《農情與農政》,第184期,頁78-80。
翁興利,1998/11。〈談政府再造的必要性〉,《游於藝雙月刊》,第12期,頁7。
馬英九,2010/2。〈談臺灣未來〉,《農田水利雜誌》,第57卷第7期,頁4。
馬英九,2010/9。〈總統召見模範農田水利小組長的嘉勉與期許〉,《農田水利雜誌》,第57卷第5期,頁1。
張四明,1998/3。〈府際間的協調:問題與解決途徑〉,《行政學報》,第29期,頁213-250。
張添晉、盧怡均,2011/12。〈水資源永續利用及水再生產業之發展〉,《永續產業發展季刊》,第57期,頁24-33。
張菼,1970/3。〈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臺灣文獻》,第21卷第1期,頁19-44。
張敬昌,2014/12。〈農業灌溉水質保護政策〉,《水資源管理會刊》,第16卷第2期,頁2-11。
張敬昌、何逸峯、朱志彬,2015/8。〈104年農業抗早應變措施及停灌補償〉,《水資源管理會刊》。第17卷第1期,頁9-17。
章光彩,1957/12。〈台灣的水利行政〉,《台灣水利》,第5卷第4期,頁72-73。
莊順興、謝明昌,2010/6。〈台灣產業之永續水資源-新興水源之利用與推動〉,《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50期,頁61-68。
許敏能、潘永生、朱健行,2014/8。〈氣候變遷對台灣水資源之衝擊與調適〉,《自來水會刊雜誌》。第33卷第3期,頁22-29。
許毓良,2008/8。〈清代臺灣的人口估量〉,《興大歷史學報》。第20期,頁75-108。
郭承天,2000/12。〈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政治學報》,第31卷,頁171-201。
郭雲萍,2005/6〈台灣農業水權之演變〉,《興大歷史學報》,第16期,頁345-360。
陳弘凷、何興亞、李亞儒、張源修、張永欣,2010/3。〈因應氣候變遷臺灣之河川與海岸災害防治及水資源管理對策〉,《臺灣水利》,第58卷第1期,頁10-23。
陳正隆,2000/1。〈英、紐兩國執行長制度之比較分析以及其在臺灣之可行性〉,《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363-387。
陳孝悌,2013/4。〈活化休耕農地推動土地正義〉,《台肥季刊》。第54卷第1期,頁21-25。
陳宗仁,2005/6。〈一六二二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東亞貿易策略的轉變-兼論荷蘭文獻中的Lamang傳聞〉,《臺大歷史學報》。第35期,頁283-308。
陳恆鈞,2008/8。〈協力網絡治理之優點與罩門〉,《研習論壇》。第92期,頁40-54。
陳泰然,2014/7。〈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科學研習月刊》,第50卷第7期,頁38-45。
陳國棟,2003/9。〈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台灣〉,《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頁107-138。
陳添壽,2006/7。〈重商主義的中挫:臺灣荷鄭時期經濟政策與發展〉,《商業學報》,第14期,頁47-76。
陳雲蘭,2008/4。〈百年來台灣氣候的變化〉,《科學發展》,第424期,頁10。
陳鴻國,2002/12。〈官營移民村與東臺灣的水利開發(1909-1946)〉,《東臺灣研究》,第11卷第1期,頁135-162。
傅寶玉,2009/6。〈水利與國家:日治初期桃園廳公共埤圳的公法人化〉,《國史館館刊》,第20期,頁1-38。,
彭錦鵬,2005/3。〈全觀型治理:理論與制度化策略〉,《政治科學論叢》,第23期,頁61-99。
游正鈿,2015/10。〈農田水利會定位為「潛在污染責任人」後問題之研究〉,《國會月刊》,第43卷第10期,頁51-66。
游保彩、陳憲宗,2009/12。〈氣候變遷與台灣極端降雨變異趨勢〉,《水資源管理》,第11卷第2期,頁36-40。
湯京平、黃建勳,2006/6。〈取用者自治與水資源管理:比較我國嘉南地區與美國加州雷蒙集水區之地下水治理〉,《政治學報》,第40期,頁1-39。
童慶彬,2016/4。〈水與未來〉,《科學發展》,第520期,頁32-37。
童慶彬、林嘉祐,2008/4。〈氣候變遷的挑戰與因應〉,《科學發展》,第424期,頁29-33。
黃子華、李蕙芬,2010/10。〈政府推動整合型服務之探討-以單一窗口為例〉,《研考雙月刊》,第34卷第5期,頁39-52。
黃宏育、江俊生,2012/12。〈台灣地區多元化水資源開發策略〉,《水資源管理會刊》,第14卷第2期,頁21-32。
黃宏森,2006/12。〈共享性資源的網絡治理:台灣農田水利資源管理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21期,頁73-114。
黃宗昊,2010/9。〈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3期,頁158-160。
黃欣栩、朱敬平、鍾裕仁,2013/12。〈台灣水再生利用推動現況與展望〉,《環保簡訊》,第21期,頁1-1〜1-10。
黃金山,2015/6。〈台灣水資源及其環境的永續經營〉,《土木水利》,第42卷第3期,頁12-19。
黃金山,1996/5。〈台灣水資源的永續經營及管理〉,《台灣經濟》,第233期,頁10-18。
黃清琦,2010/10。〈1895年臺灣地形圖之研究〉,《臺灣歷史》,第1期,頁62-117。
黃萬居,2006/8。〈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制度變遷之探討〉,《工安環保報導》。第32期,頁2-4。
葉俊明、簡振源、鍾朝恭,2010/9。〈多元化水資源經營管理〉,《水利土木科技資訊季刊》,第49期,頁1-8。
雷鴻飛,2014/2。〈氣候變遷或是環境變遷〉,《科學發展》,第494期,頁56-63。
廖安定,2001/1。〈農業政策與農業法規〉,《農政與農情》,第103期,頁50-6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1946/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第32期,頁154-155。
臺灣省政府秘書處,1962/11。〈臺灣省農田水利會組織規程〉,《臺灣省政府公報》,第4733期,頁2-7。
趙永楠,2012/12。〈澳洲「以水為核心的城市設計WSUD」之介紹〉,《水利》,第21期,頁122-127。
劉兆玄,2000/1。〈廿一世紀水資源永續發展之展望〉,《水資源管理季刊》,第5期,頁1-3。
歐陽嶠暉,2010/6。〈水再生利用推動回顧與前瞻〉,《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50期,頁42-49。
蔡允棟,2002/3。〈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層次的分析與整合〉,《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2期,頁47-76。
蔡志展,1998/12。〈明清臺灣水利開發之時空分析-1624〜1894〉,《社會科教育研究》,第3期,頁25-95。
蔡明華,2002/3。〈農業用水策略〉,《水資源管理季刊》,第4卷第1期,頁2-8。
蔡明華,2007/9〈臺灣之當前農田水利政策與實施策略〉,《農田水利》,第44卷第8期,頁14-22。
蔡相廷,2010/11。〈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1卷第2期,頁39-76。
蔡盛琦,2005/3。〈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1945至1949年〉,《國史館學術集刊》,第5期,頁209-251。
盧俊偉,2013/10。〈臺灣邁向跨域經濟治理之芻議〉,《國會月刊》,第41卷第10期,頁53-76。
韓保中,2009/6。〈全觀型治理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31期,月,頁1-48。
韓家寶,2000/6。〈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人在大員一帶的經濟關係(1625-1640)〉,《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頁129-152。
藍逸之、李承嘉,2015/3。〈作為制度舒緩的三生農業-臺灣農地新自由化、調節過程與 農業體制再結構〉,《地理學報》,第76期,頁25-68。
關中,2002/6。〈資訊科技與國際政治發展趨勢〉,《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6期,頁146-151。
蘇芳儀,2011/8。〈地球變熱了〉,《科學發展月刊》,第464期,頁66-71。
蘇振宗,2009/2 。〈氣候變遷下台灣糧食生產因應對策〉,《農政與農情》,第200期,頁30-35。
(三)學位論文
林建村,2010。《農田水利會組織制度與臺灣水資源經營關係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何智超,2009。《氣候變遷下水資源長期調配與高濁度短期操作風險分析》新竹縣:國立交通大學博士論文。
朱蘭芬,2008。《氣候變遷與自然資源的經濟分析-以珊瑚礁、水資源為例》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博士論文。
(四)研討會論文
江明修、鄭勝分,2002/10/16。〈政府與第三部門協力關係:理論辯證與策略析探〉。「政大政治經濟研究室論文發表會」。台北市:政治大學。頁84。
李永展,2011/12/10-11。〈後五都時代的區域治理策略〉,「面對公與義:邁向永續之路研討會」。 台北市: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頁19-39。
張世熒、楊宗達,2010/12/4-5。〈屏東縣地方派系組織結構與選舉動員管道之發展與變遷〉,「2010年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東吳大學政治學系主辦。頁49-62。
陳秋坤,2005/10/13-15。〈俗例、番租與國家—清代台灣岸裡社人和新港社人的田園租業(1740-1820)〉,「明清司法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頁:19-42。
陳賜賢,2014/10/20-21。〈淺談臺灣水庫之安全及管理〉,「中國大陸西安舉行第十八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西安市: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臺灣大學主辦。頁27-54。
陳麗紅,2008/4/26。〈跨域合作治理機制形式之探討—高高屏跨域合作治理〉,「由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主辦-高高屏區域永續治理研討會」。高雄市:中山大學。頁65-92。
傅恆德、林文謙,2009/11/21-22。〈二十一世紀政治科學研究途徑之展望〉,「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動盪年代中的政治學: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政治大學。頁1-22。
蔡明華,2012/12/18-19。〈氣候變遷對台灣農田灌溉排水之影響及因應對策〉,「2012年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因應氣候變遷中日研討會」。台北市:農田水利會聯合會。頁1-11。
(五)報紙
蔡秀卿,1999,〈台灣新世紀新價值─台灣國民黨的「四新主義」〉,民眾日報,7月26日刊載。
(六)網際網路
〈埤塘文化〉,檢索日期:2016年4月8日,
<www1.geo.ntnu.edu.tw/~shensm/Course/CourseWork/.../埤塘文化.htm>。
〈解讀聯合國最新氣候變遷報告(11)氣候變遷下 水資源面臨多重風險〉,2015年11月23日檢索,<e-info.org.tw/node/98707>。
〈獨立蒼茫:國土計畫的公民參與〉,檢索日期:2015年12月16日,
<thomas0126.blogspot.com/2012/06/blog-post.html>。
〈聯合國公布2012年水資源日主題:水與糧食安全〉,檢索日期:2015年11月30日,
<waterday.e-info.org.tw/2014-06-06-08-33-03/.../45-2012.html>。
〈關懷水資源系列專題(四之三)跨域之水、農業用水、城市之水的治理觀點〉,檢索日期:2016年1月11日,
<wetland.e-info.org.tw/index.php?...關懷水資源系列專題(四之三)跨>。
WEF,2015,《 Global Risks 2015 (10th Edition)》,來檢索日期:2016年1月3日,<http://reports.weforum.org/global-risks-2015/>。
大紀元,〈台立院:糧食自給率下降 不利國家糧食安〉,檢索日期:2016年1月30日,<epochtimes.com/b5/9/10/25/n2700266.htm>。
中央社,〈水利會長選舉 立院初審會員資格提高〉,檢索日期:2016年10月8日,<www.cdnews.com.tw › 首頁 › 臺灣財經>。
內政部營建署104年2月份統計資料,檢索日期:2015年3月28日,
<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 >。
方偉達,〈桃園都市形成與埤塘的歷史演變〉,檢索日期:2016年4月8日,
<hakka.ncu.edu.tw/Hakkaculture/chinese/files/speech/.../941116-talk.pdf>。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1,〈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來索日期:2016年1月3日,
<http://satis.ncdr.nat.gov.tw/ccsr/index.files/introduce.ht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檢索日期:2016年12月14日,
<doie.coa.gov.tw/history/history-detail.asp?xid=52&kw=請輸入&l=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入口網站,檢索日期:2016年1月30日,
<coa.gov.tw/view.php?catid=555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入口網,檢索日期:2016年1月15日,
<doie.coa.gov.tw/index.as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入口網,檢索日期:2016年1月20日,
<doie.coa.gov.tw/history/history-detail.asp?xid=69&kw=請輸入&l=3&tid>。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入口網,檢索日期:2016年1月30日,
<doie.coa.gov.tw/history/history.asp?k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會組織簡介,檢索日期:2016年1月10日,
<www.coa.gov.tw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7年度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年報,檢索日期:2016年1月15日,<sgw.epa.gov.tw/public/0801_AnnualReport.asp>。
吳孟洋,〈農田水利會多角化經營〉,檢索日期:2016年2月5日,
<www.tjia.gov.tw/upload/article/20051212161257-89多角化報告>。
吳約西,〈水資源管理〉,檢索日期:2016年1月2日,
<ngis2.moi.gov.tw/Storage/MOI_NGIS/Files/20110127145247215.pdf>。
吳惠萍,〈全球氣候變遷下糧食安全問題與建議〉,《國政評論》,檢索日期:2016年1月30日<www.npf.org.tw/1/7710>。
李建中、胡思聰、李至倫,〈水資源保育政策之研究〉,《國政評論》,檢索日期:2016年3月29日,
<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2/SD-R-092-003.htm>。
李源泉、鄭昌奇,〈台灣地區農業水土資源利用策略之探討〉,《國政分析》,檢索日期:2015年12月2日,
<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2/SD-R-092-013.htm>。
林海珍、吳悅、羅良慧、李正通,〈水資源調適規劃2.0進化首部曲-邁向跨域治理〉,檢索日期:2016年1月3日,
<portal.stpi.narl.org.tw/index/epaper/article/10240>。
林巍,〈由糧食安全檢視台灣休耕政策〉,檢索日期:2015年11月27日,
<http://www.npf.org.tw/1/9953>。
邱奕儒,〈儲水防旱,不急著蓋水庫--淺談分散式集水法〉,檢索日期:2016年4月8日,<www.taiwanwatch.org.tw/drupal/node/520>。
美國國務院,〈水資源構成的挑戰與安全問題息息相關〉,檢索日期:2014年12月30日
<iipdigital.ait.org.tw/st/chinese/article/2012/03/201203292970.html〉。
張素玢,〈清代臺灣的政治與社會發展(1684~1858)〉,檢索日期:2016年12月21日,<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3575>。
陳筱華,〈工業用再生水產業發展模式與推動之可行性〉,檢索日期:2016年3月3日,<ww.ctci.org.tw/public/Attachment/0102014241971.pdf>。
陳鴻圖,《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台南縣:台南縣政府出版,2009年)。檢索日期:2017年5月31日,
<seed.agron.ntu.edu.tw/hatta/Chen/content.htm>。
童慶彬、游保杉、李明旭,〈強化區域水資源永續利用與因應氣候變遷之調適能力〉,檢索日期:2016年1月2日,
<ncdr.nat.gov.tw/.../admin_20081226151625_12%20精簡報告-強化區域水資源永續>。
新華社,〈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檢索日期:2016年1月30日,
<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8-11/14/content_1148698.htm>。
經濟部水利署,檢索日期:2016年4月8日,
<www.wra.gov.tw/np.asp?ctNode=1944>。
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多元水資源運用及保育推廣計畫〉,檢索日期:2016年2月29日,<www.waterbobo.com.tw/#!reduce01/c1l1q>。
路透社,〈全球都口渴,聯國估2030年40%國家缺水〉,檢索日期:2016年3月16日,<www.new0.net › 社會>。
路透社巴黎,〈氣候糧食壓力增UN籲重視水資源〉,檢索日期:2015年4月1日
<waterday.e-info.org.tw/2014.../77-2012-03-13-08-36-11.html>。
農田水利會入口網,檢索日期:2016年3月5日,<doie.coa.gov.tw/>。
雷鴻飛,〈氣候變遷或是環境變遷〉,檢索日期:2016年1月10日,
<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articles/c/9/9/10/1/2060.htm>。
趙奇濤,〈林聰賢.許南山 互爭「上級」.誰是老大?〉,檢索日期:2016年11月3日,<www.travelnews.tw/news/?p=25543>。
範文網,〈臺灣歷史簡介〉,檢索日期:2016年1月5日,
<www.92wsf.com/article/台湾历史简介.htm>。
聯合報,〈最快5年!台中、南、高缺水高風險區〉,檢索日期:2016年1月3日,<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1296681-最快5年台中、南、高缺水高風險區>。
臺灣國家公園,〈氣候變遷對全球的影響〉,檢索日期:2015年11月23日,
<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id> 。
二、西文部分
(一)專書
Beam, David R.、Conlan, Timothy J.、Walker, David B. 1983, ” Federalism: The Challenge of Conflicting Theories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in A.W. Finifter (ed.)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Washington, D.C: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Baden, J. A. 1998.“A new primer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pool resources and public goods” In John A. Baden and Douglas S. Noonan (eds.) Managing the Commons ,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Kooiman, Jan. 2003, “Governing as Governance “,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Ostrom, Elinor.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s, Guy B. 1999."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Press.
Rosenau, James N. & Czempiel,Ernst-Otto. 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afritz, Jay M.、Russel,l E. W.、Borick Christopher P. 2007. “ 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5th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Steinmo, Sven. 2008.“What 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D. D. Porta & M. Keating(eds.), Approach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npenny, James T. 1994. “ Managing water as an Economic Resources”, London:Rouledge for the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ion(ODI).
(二)期刊
Biswas, Asit K. 1997, “ Water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Vol.13,No.2 , pp.54-64.
Hardin, Garrett. 1968, “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Science, Vol.162,No.3859, pp.1243-1248.
Kranser, Stephen D.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6,No.2, pp.223-246.
March, James G.;Olsen ,Johan P. 1984 .“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s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78 , pp734-749.
O’Looney, J. 1992. “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gotiat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Flex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Vol.14,No.22, pp14-22.
Peter, Hall A. and Rosemary, Taylor C.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No.5, pp. 936–957.
Rhodes, Roderick A. 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Vol.44,No.4, pp.652-667.
Lowndes, Vivien. and Skelcher, Chris. 1998.” The dynamics of multi-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modes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6,No.2, pp313-33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