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體、相、用」思維建構之文創產品設計流程:以艋舺龍山寺為例
作者:郭家瑋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a-Wei Kuo
校院名稱:大同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科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福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文創產品設計「體、相、用」文化元素設計模式艋舺龍山寺Bangka LungShan Temple“Substanc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Cultural Elements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Design Proc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近年來,亞洲各國的經濟潮流已由高科技產業轉向為多元文化產業,諸如韓國、日本、香港、泰國、新加坡以至於台灣等皆已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重要之經濟發展策略。台灣政府為因應此一趨勢,正積極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藉由將創意結合在地文化與產業之方式,並導入整合的行銷策略來提升台灣經濟的競爭力。
  有鑑於台灣政府對於文化創意產業之重視,且現今全世界的文創設計之方法眾多、大多以簡單造形元素的轉化及單一的形而上學之精神感受來完成設計,鮮少有以專家分析之方式及系統性的創新思維模式來完成文創設計的,以致無法構成完整且較具靈活度的設計模式與創新度。因此,為制定出一完整的文創產品設計模式,故本研究先以專家討論之方式將175個台灣的文創產品以KJ法的應用模式分析出12個類別的設計手法,再進一步歸納整理成「形態轉化應用法」、「情境經驗重現法」和「工藝技術應用法」等三大類別;再透過佛教中「體、相、用」的思維模式為基礎,將文化元素和12類設計手法分類成「體(本質精神)、相(形態造形)、用(工法形制)」三種性質,形成一完整的「體相用」思維之文創產品設計模式。
  為驗證「體、相、用」思維應用於文創設計之可行性,本研究特以台灣的艋舺龍山寺為例,先透過田野及文獻調查的方式,探究其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之象徵性,再經由「體、相、用」的文化元素轉化及文創設計之手法,完成兩個示範性的設計實務案例:雲海凳和坐看山水。最後本研究透過設計競賽與展覽之方式,於使用者現場的交流互動中,調查出產品設計之回饋,大部分的的使用者皆認為本研究作品富含了傳統的文化意象及元素轉化之獨特價值,更保存了傳統工藝之精神與美學。於此,本研究希冀提供一個新的強調精神思維之設計模式,讓未來的設計者建構出一個更多元的文創設計方法與新思維。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ic trends of Asian countries have shifted from high-tech to multicultural industries, such as in Korea, Japan, Hong Kong, Thailand, Singapore and Taiwan, which have built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 important economic strategy.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is trend,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is actively developing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aiwanese economy by merging creativity into the culture and industry, and introduc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strategies.
Many of the method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in the world now are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mple shapes and the metaphysical spirit of the metaphysics. Due to the lack of expert analysis and systematic innovative thinking,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and more flexible design patterns with innovative ideas would be rather difficult. Therefore, in order to formulate a complete design mode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e first categorized 175 Taiwanese cultural products into 12 types of design methods by KJ Method (Affinity Diagram). Further, summarized into three group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Shape Transformation”, “The Reappearance of Situational and Sensory Experienc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Furthermore, the design model has integrated with the Buddhism concepts of “Substanc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This research classifies cultural elements and 12 types of design methods into three attributes: “Substance (Essential Spirit)”, “Appearance (Shape and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Hence, this research is consist of “A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Process Constructed by the Concepts of ‘Substanc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In order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concepts of “Substanc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to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this research selects the Bangka LungShan Temple in Taiwa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is research first explores the symbol 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through the field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surveys. Then, this research uses the concept of “Substanc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to transform cultural elements and apply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methods to complete two demonstration designs: Sea-of-Cloud Bench and Raving about Landscape. Finally, both works were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 competitions and exhibitions. This research interacts with the user on scene to investigate the feedback from the product design point of view. Most of the users believe that Sea-of-Cloud Bench and Raving about Landscape are rich in traditional cultural images and the unique value of element transformation, containing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aesthetics. In this paper, this research hopes to provide a new emphasis on mental thinking of the design model, and to build a various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methods as well as a new cultur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for future designers.
1.Kuo, C. W. & Li, F. Y. (2014). New Thoughts on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A Case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chitectural Elements of a Taiwanese Temple. IJDM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Media Design), 6(2), 1-17.
2.Kuo, C. W. & Li, F. Y. (2017). Identifying Taiwanese Design Styles by Examining the Curating Process Employed by the Go with the East Wind Design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7(1), 6-16. DOI: 10.5923/j.arts.20170701.02
3.Lin, R. T. (2007). Transforming Taiwan aboriginal cultural features into modern product design: A cas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product design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1(2), 45-53.
4.Leong, B. D. & Clark. H. (2003). Culture-Based Knowledge Towards New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 A Dialogue. Design Issues, 19(3), 48-58.
5.Ott, S. J. (1989)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6.Popenoe, D. (2000). Soci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7.Tylor, E. B. (2016).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Mineola, NY: Dover Publications.
8.Conrad Phillip Kottak(2014)。文化人類學(第15版):領會文化多樣性。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9.Edgar H. Schein(2010)組織文化與領導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10.吳思華(2013)。文創政策的觀照面。載於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主編),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台北市(9-11頁)。台北市:先覺出版社。
11.文化部(2017)。2016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文化部
12.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民國99 年02 月03 日)。
13.王怡丹(2012)。文創設計之元素轉化應用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14.文建會(2004)。2003年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文建會。
15.王靜儀(2015)。文化創意產業的虛與實。科學發展, 506,68-72。
16.王鴻祥、洪瑞璘(2011)。文創商品的隱喻設計模式。設計學報,16(4),35-56。
17.行政院經建會(2002)。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台北市:行政院經建會。
18.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1(1),1-15。
19.余英時(1987)。從傳統價值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中國與世界,1,38-91。
20.余英時(2007)。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市:時報出版。
21.李如菁、何明泉(2009)博物館文化商品的再思考:從跨界的觀點出發。設計學報,14(4),69-84
22.李芊緰(2009)。從博物館衍生商品談博物館清年觀眾之回憶與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台北市。
23.李奕興(2006)。臺灣的龍山寺,萬華龍山寺。臺北縣:遠足文化公司。
24.李乾朗(1989)。艋舺龍山寺。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25.李乾朗研究主持(1992)。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台北市:燕樓古建築出版社。
26.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27.李乾朗(2006)台灣溪底派寺廟建築大師王益順傳。台北市:燕樓古建築出版社。
28.李乾朗(2004)。台灣傳統建築匠藝第七輯。燕樓古建築出版社,台北市。
29.李福源、劉崇智、陳俊良(2013)。創設計 台灣產品設計年鑑 2013/2014。台北市:桑格文化公司。
30.林會承(1995)。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做法篇。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31.林榮泰(2005)。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科學發展,396,68-75。
32.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 1(7),26-32。
33.林榮泰(2009)。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頁32-42。
34.林榮泰(2011)。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與研究。設計學報,16(4)。
35.林榮泰、蘇錦夥、張淑華(2013)文化創意思維下的感質商品之探討–The One 南園之個案研究。感性學報,1(1),4-27。
36.邱義洋(2011)。心性之理的設計應用-以金剛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37.胡維桓(2011)。佛教博物館文創商品之開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38.徐啟賢、林榮泰、邱文科(2004)。臺灣原住民文化產品設計的探討。國際暨兩岸創新設計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39.徐啟賢 林榮泰(2011)。文化產品設計程序。設計學報,16(4),1-18。
40.徐逸鴻(2010)。圖說艋舺龍山寺。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41.徐嘉莉(2006)。故宮文化創意商品之符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高雄市。
42.徐啟賢(2004)。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例探討文化產品設計的轉換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43.馬炳堅(2003)。中國古建築木營造技術。桃園縣:博遠圖書有限公司。
44.梁思成(2006)。清式營造則例。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45.郭家瑋(2011)台灣文化創意設計之新思維研究:以台北市文化元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46.郭家瑋、李福源(2013)設計策展暨台灣風格之研究:以台灣設計師週《向東流》為例。設計教育學報,4(1),13-29。
47.陳俊良(2016)。策略策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新北市。
48.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2013)。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台北市:先覺出版社。
49.陳建志(2008)。創意思考課程的教學與實例。台塑企業研討會。桃園市:長庚大學。
50.陳培桂(2006)淡水廳志。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51.陳鈺欣(2008)。博物館文化商品設計之探討─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彰化縣。
52.許智閔(2012)。台北龍山寺建築之設計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53.曹永慶、廖卿枝(2013)以在地識別意象探討產品之認同與偏好。感性學報,1(2),28-53。
54.莊育振、胡雁婷(2012)次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之研究-以臺灣網路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實務為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 2(3),313-340。
55.黃元清(2006)。文化商品轉換研究與概念設計-從故宮 OLD IS NEW 到台塑企業文物館紀念品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桃園縣。
56.黃崇斌(2004)。從本土文化探討產品創意的新元素-以宗教寺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彰化縣。
57.楊彩玲、何明泉、陸定邦(2011)。層次完形導向之造形創作模式。設計學報,第16卷,第4期。
58.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59.漢寶德(2004)。中國的建築與文化。台北市,經聯出版公司。
60.漢寶德(2012)。設計型思考。台北市,經聯出版公司。
61.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台北市,經聯出版公司。
62.廖世璋(2011)。文化創意產業。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63.趙廣超(2000)。不只中國木建築。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公司,。
64.劉克明(1951)艋舺龍山寺全志。台北市:臺北艋舺龍山寺全志編纂委員會出版。
65.劉崇智、李福源(2014)。合宜:宜蘭文創特展。宜蘭縣: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66.劉曉蓉(2006)文化產業發展成創意產業之策略研究~以交趾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67.劉還月(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輯二 祠廟形制。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68.鄭玉美(2002)關於文化設計模式建構:中國傳統文化應用於產品造形模式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69.鄭淳恭、林榮泰(2007)。數位典藏的文化創意:來自原住民連杯的文化創意產品。「從數位典藏到數位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
70.樓慶西(2011)。裝飾之道。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71.樓慶西(2011)。雕梁畫棟。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72.衛萬里(2011)無形文化符碼於商品設計程序之應用-以臺灣閩南鬼神諺語為例。設計學報,16(3),69-91。
73.蔡易成、范姜蘭欣(2011)。向東流設計聯盟。新北市:奇異多媒體。
74.蕭明瑜(2011)文化創意與設計轉化案例解析。朝陽學報,16,69-91。
75.謝玫晃、管倖生(2011)。形態聯想組合法應用於藝術商品設計。設計學報,16(4),57-74。
76.顏惠芸、林伯賢、林榮泰(2014)文創產品設計之感質特性探討。感性學報,2(1),34-61。
77.龐樸(1986年1月17日)。要研究「文化」的三個層次。光明日報,2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