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成中英本體詮釋學析論《易傳》、《中庸》之人文主義精神
作者:戴誌榕
作者(外文):TAI,CHIH-JUNG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朱文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成中英本體詮釋學《易傳》《中庸》人文主義和諧文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中華傳統的思想文化在本質上,是探討一種「人」的學問,藉由本體詮釋學進路到和諧辯證深入掌握本體創造的真理,進而探討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與人性的道德思維與倫理實踐價值。本論藉以梳理成中英所提出「本體詮釋學」作為基礎亦作為彰顯人本的價值之研究方法論,透過人自身的省思,將本體形成一個內在道德理性的概念,與外在倫理的原則,運用本體的智慧整合過去與現在作為內涵,創建開放的秩序,內外交融,古今互通,促進人群、社群與人類社會的更大的和諧與關聯,以面對現代理性與後現代反理性,藉由《易傳》內省道德與《中庸》外觀倫理,形成和諧辯證的精神,使本體變成一個內在道德理性的概念,融合外在倫理的原則,透過人自身的實踐於生活之中,形成普遍可被遵循「合外內之道,故時措之宜」現代化系統的行為準則,以期作對整體貢獻力量的和諧文化。成中英為當代新儒學代表人物之一,為世界儒學聯合會發起人,致力於儒家本體求知與篤行。治學上既得力於方東美全球文化的大局觀與整體觀,更深具文化自省並以健康飽滿的生命精神,闡揚以人為本實現的本質與價值,藉由傳統儒學文化開創出融合於道德與倫理彼此關係的相互感召,在多元跨文化互通背景下,構建與西方文明平等對話之平臺。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 (以時代為序)

(周)李耳撰、(魏)王弼注、(唐)陸德明釋文,《老子》,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周)莊周、(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賀興思,《〈三字經〉注解備要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朱熹,《近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程頤,《二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宋)程頤,《周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宋)歐陽脩,《詩本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孔廣森《十三經注疏直解叢編經學卮言》,臺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清)阮元校刻,《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清)康有為,《中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康有為,《孟子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臺灣書局,1958年。

二、專書 (以姓氏筆畫排序)

《殷墟文字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1994年。
《殷墟文字乙編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1995年。
孔穎達等,《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方述鑫,《殷墟卜辭斷代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上)(下),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念孫,《廣雅疏證》,臺北:廣文書局,2001年。
成中英,《何為本體詮釋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成中英,《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年。
成中英,《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傳統與現代理性的結合》,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88年。
成中英,《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成中英,《文化.倫理與管理》,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
成中英,《世紀之交的抉擇》,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成中英,《合外內之道-儒家哲學論》,臺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北京:中華廣播出版社,1996年。
成中英,《創造和諧》,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年。
成中英,《新覺醒時代—論中國文化之再創造》,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
成中英、楊慶中,《從中西會通到本體詮釋》,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3年。
成中英《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成中英主編,《本體詮釋學、民主精神與全球和諧》,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年。
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 中西比較》,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學—美學、文學與藝術》,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成中英著,李志林編《世紀之交的抉擇--論中西哲學的會通與融合》,上海:知識出版社,199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二),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李少偉,《私法文化與人本價值》,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年。
李翔海、鄧克武主編,《成中英文集--本體詮釋學》卷四,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翔海、鄧克武主編,《成中英文集--倫理與管理》卷三,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翔海、鄧克武主編,《成中英文集--論中西哲學精神》卷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翔海、鄧克武主編,《成中英文集—儒學與新儒學》卷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汪慈光,《人類的生存之路》,臺北:慈光出版社,2015年。
汪慈光,《人類進化,明天更幸福》,臺北:慈光出版社,2012年。
汪慈光,《大自然宣言—人之美》,臺北:慈光出版社,2003年。
汪慈光,《良心的真義》,臺北:慈光出版社,1999年。
汪慈光,《道德經淺註》,臺北:慈光出版社,2000年。
汪慈光,《熱愛大自然,展現人之美》,臺北:慈光出版社,2006年。
汪慈光,《熱愛大自然,展現人之美—論人本身的價值》,臺北:慈光出版社,2007年。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帥建華,《儒家成人觀及其現代人本管理價值研究》,湖南: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3年。
倪志僩,《論孟虛字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年。
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孫詒讓,《墨子聞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高振鐸,《古籍知識手冊》,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張起均、吳怡,《中國哲學史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郭齊勇,《中國哲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郭曉東,《識仁與定性》,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滿銘,《論孟義理別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黄公偉,《中國哲學史》,臺北:帕米爾書店,1966年。
傅佩榮,《大學.中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成寅,《成中英太極創化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楊紅紅,《價值.發展人本主義經濟理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2年。
趙文,《重塑生命的價值—人本主義》,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趙俊勞,《儒家成人觀及其現代人本管理價值研究》,湖南: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進田,《人本管理-管理品質提升與價值重建》,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年。
劉進田,《人本價值與公共秩序》,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2010年。
潘德榮,賴賢宗主編,《東西哲學與本體詮釋》,臺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蔡仁厚,《儒學的反思與開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鄭吉雄,林永勝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賴賢宗,《儒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 年。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5年。
韓東屏,《人是元價值-人本價值學》,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年。
三、期刊或單篇論文 (以姓氏筆畫排序)

〈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和易學體用論〉,《哲學門》總第十五期,第8卷第1冊,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出版,2007年。
〈東西哲學與本體詮釋:成中英先生70壽辰論文集〉,臺北,康德出版社,2005年。
〈中國哲學當前的核心與周邊問題〉,《哲思雜誌》,香港,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第1卷第1期,1998年。
丁四新,〈論孔子與郭店儒簡的天命、天道觀〉,《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2005。
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王邦雄,〈中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鵝湖》9卷9期,1984 年。
王邦雄,〈中庸的思想體系〉,《鵝湖》,第106期,1984年。
成中英,〈中道、中和與時中〉,《孔孟月刊》,第252期,1983年。
成中英,〈本體詮釋學洞見和分析話語:中國哲學中的詮釋和重構〉,成中英主編《本體與詮釋: 中西比較 (第三輯)》,上海:2003。
成中英、潘德榮對話錄〈本體詮釋學與當代精神〉,《本體與詮釋》,北京:20009.年。
成中英〈《易經》的方法思維〉,《國文天地》,第6卷11期,1991年。
成中英〈21世紀與中華哲學走向:詮釋、整合與創新〉,第二節「中華哲學的本體相生、一體二元、體用互須的思維結構」,方克立主編《21世紀與中華哲學走向》,1994年。
成中英〈方法概念與本體詮釋學〉,《知識與價值—成中英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
成中英〈方法概念與本體詮釋學〉,《知識與價值—成中英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華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
成中英〈論知識的價值與價值的知識—《知識與價值》自序〉,《知識與價值—成中英新儒學論著輯要》,1996年。
成中英〈儒學的探索與人文世界構成的層次問題〉,《合內外之道—儒家哲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何淑靜,〈論孟子「盡心知性以知天」如何可能〉,《鵝湖學誌》,第7 期,1991年。
呂紹綱,〈性命說--由孔子到思孟〉,《孔子研究》,第3期,1999年。
李存山,〈從郭店楚簡看早期道儒關係〉,《郭店楚簡研究》,1999年。
李學勤,〈荊門郭店楚簡中的《子思子》〉,《郭店楚簡研究》,1999年。
杜維明,〈郭店楚簡與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郭店楚簡研究》,1999年。
孟慶茹,〈鳳兮鳳兮何去來--從《論語》看孔子的仕隱情結〉,《北華大學學報》,1999 年。
林碧玲,〈成中英先生《易經》本體詮釋學與《易》學出土資料之研究〉,《中國文化月刊》第5卷,第3期,2004年。
范中勝,〈儒學人本思想與歐陽修的文論觀〉,《河南大學學報》第44卷第5期,2004年。
張文利,〈理學、禪學與歐陽修詩〉,《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2003年。
張次第,〈論先秦兩漢大儒的窮達及其文化價值〉,《鵝湖月刊》第26卷第9期
梁濤,〈〈性自命出〉與早期儒家心性論〉,收入龐樸等箸《古墓新知》,第5期,2000年。
曾建林,〈歐陽修的人本的儒家人學思想〉,《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增刊,1997年。
詹世友,〈「中庸」之為至德〉,《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2期,1999年。
熊十力〈記念北京大學五十年並為林宰平祝嘏〉,《十力語要初續》,《熊十力全集第五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蔡仁厚,〈儒家倫理基軸之省察〉,《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五輯,1998年。
鄭朝波,〈中國傳統文化與儒家道統思想〉,《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4卷第1期,2007年。
賴賢宗,〈海德格爾與道:論海德格爾思想的「轉折」與其對中國道家的關注〉,香港中文大學,《現象學與道家哲學》學術研討會,2003年。
龐樸,〈孔孟之間--郭店楚簡中的儒家心性說〉,《郭店楚簡研究》,199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