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民歌與小戲之歷史源流與音樂文化之融變
作者:林心智
作者(外文):LIN HSIN-CHIH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時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文化研究音樂文學音樂地理學音樂社會學腔調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文化」是人們共同生活經驗的累積,同時也是因著時空的遞嬗而不斷變遷,進而蘊育成一種集體約定俗成的生活樣態。而民歌與小戲,便是深深根植於庶民生活形態而形成的兩種文化藝術形式。民歌與小戲音樂的起源根基於人民的生活,小戲汲取民歌曲調或是歌詞,形成一種勞動人民的生活娛樂,進而發展成具有教化內容的表演藝術。而藉由小戲的生動表演,易於融入社會,也因此深化了民歌的影響,兩者的涵融關係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從縱向面由民歌與小戲的歷史變遷,探究民歌與小戲之間的相互關係;再從橫向面的音樂地理學角度切入,探究融變之脈絡。由於地理環境發展的影響,民歌與小戲在藝術特徵上有明顯的南北地域性差異。民歌與小戲之間的借鑑與融變,經由研究小戲的藝術表演形式、表演內容以及音樂表現,論證出小戲多由民歌發展而來,其中民歌發展成為小戲的脈絡,呼應了本文的核心之一「融」,而小戲唱腔的組合變化,則與「變」相呼應。論文結論指出:民歌與小戲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由歷史脈絡、唱詞、表演方式等,釐清了兩者「融變」之後的共性有四:(一)文化性、(二)娛樂性、(三)社會教化、(四)商業性。本文探究民歌與小戲之「融變」,從兩者音樂與形式上的共性、融合,到各自發展,變化成為各自獨立的藝術方向,然其根本皆建立於民間生活文化中。
一、古籍
【經】
《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武英殿十三經注疏》本。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周禮鄭注》,〔漢〕鄭玄注,《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據永懷堂本校刊,1965年。
《禮記鄭注》,〔漢〕鄭玄注,《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據相台岳氏家塾本校刊,1965年。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宋〕徐鉉等奉敕校定,台北:中華書局,2013年。
《方言》,〔漢〕揚雄,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台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
《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全四冊)修訂版》,〔唐〕釋慧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史】
《史記》,〔漢〕司馬遷,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漢書》,〔東漢〕班固,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後漢書》,〔劉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三國志》,〔晉〕陳壽,〔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晉書》,〔唐〕房玄齡等,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書》,〔梁〕沈約,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南齊書》,〔梁〕蕭子顯,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陳書》,〔唐〕姚思廉,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魏書》,〔北齊〕魏收,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北齊書》,〔唐〕李百藥,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北史》,〔唐〕李延壽,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南史》,〔唐〕李延壽,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隋書》,〔唐〕魏徵等,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新唐書》,〔北宋〕歐陽修,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徐無黨注,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史》,〔元〕脫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遼史》,〔元〕脫脫,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金史》,〔元〕脫脫,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史》,〔明〕宋濂,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史》,〔清〕張廷玉等,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史稿》,〔清〕趙爾巽等,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國語》,〔吳〕韋昭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襄陽耆舊傳》,〔晉〕習鑿齒,《說郭》本,2014年。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和郡縣圖志》,〔唐〕李吉甫,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太平寰宇記》,〔宋〕樂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蘄州志》,〔清〕封蔚礽修、陳廷揚纂,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康熙湖廣武昌府志》,〔清〕裴天錫,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欽定熱河志》,〔清〕和珅,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通典》,〔唐〕杜佑,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子】
《說苑》,〔漢〕劉向,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法言》,〔漢〕揚雄,〔晉〕李軌注,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漢〕高誘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年。
《淮南子》,〔漢〕劉安,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
《抱朴子》,〔晉〕葛洪,〔清〕孫星衍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
《東坡志林》,〔宋〕蘇軾,王松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齊東野語》,〔宋〕周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事林廣記》,〔南宋〕陳元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西京雜記》,〔晉〕葛洪,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世說新語》,〔劉宋〕劉義慶,中華書局,2004年。
《教坊記》,〔唐〕崔令欽,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因話錄》,〔唐〕趙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樂府雜錄》,〔唐〕段安節,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劉賓客嘉話錄》,〔唐〕韋絢撰,《四庫全書》本。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宋〕孟元老等著,周峰點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夢粱錄》,〔南宋〕吳自牧,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2003年。
《青箱雜記》,〔宋〕吳處厚,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湘山野錄》,〔宋〕釋文瑩,臺北:臺聯國風,1977年。
《雞肋編》,〔宋〕莊綽,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王文正公筆錄》,〔宋〕王曾,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揮麈錄》,〔宋〕王明清,《學津討原》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太平廣記》,〔宋〕李昉等,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述異記》,〔南朝‧梁〕任昉,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龍威秘書》本,1967年。
《隋唐嘉話》,〔唐〕劉餗,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萬曆野獲編補遺》,〔明〕沈德符,中華書局:1959年。
【集】
《楚辭章句》,〔漢〕王逸注,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
《張衡詩文集校注》,〔漢〕張衡,張震澤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張說之文集》,〔唐〕張說,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山房集》,〔宋〕周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楊維楨詩集》,〔明〕楊維楨,鄒志方點校,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文選》,〔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五福圖書出版,1991年。
《樂府詩集》,〔南宋〕郭茂倩,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全唐文》,〔清〕董誥等,台北:大通書局,1979年。
《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貢父詩話》,〔宋〕劉攽,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詞敘錄》,〔明〕徐渭,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御定詞譜》,〔清〕陳廷敬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寒夜錄》,〔清〕陳弘緒,北京:中華書局,1935年。
《消寒新詠》,〔清〕鐵橋山人,北京:周育德校刊,1986年印刷(未公開發行)。
二、近人專書(依姓氏筆畫升冪排序)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山西卷》,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太谷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太谷縣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牛逢蔚,《壺關縣秧歌劇團團史》內部印刷。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南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王曉傳(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王耀華(主編),《中國民族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任訥,《敦煌曲校錄》,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5年。
何炳棣(著)、葛健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11月第1版。
李西安、軍馳,《中國民族曲式民歌、器樂部分》,北京:中國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李時銘,《詩歌與音樂論稿》,里仁書局,2004年8月
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6年。
李漢飛,《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7年。
杜亞雄,《中國民歌地圖‧北方卷》,合肥:安徽出版社,2013年1月。
杜廣沛(收藏),《舊京老戲單(從宣統到民國)》,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
周明泰,《道咸以來梨園繫年小錄》,中國戲曲藝術中心1985年編印(未公開出版)
施德玉,《中國地方小戲及其音樂之研究〔修訂本〕》,台北:國家出版社,2013年。
美國佛教會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台北:美國佛教會,1972年影印出版。
原雙喜,《上黨戲劇史摭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張以慰,《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史話》,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不著出版年。
張保華,《雲南民族文化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
郭沫若,《屈原賦今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
陳多,《劇史新說》,台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曲》,國家出版社,2005年。
傅芸子,《白川集》,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傅芸子,《正倉院考古記 白川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傅樂書,《元宮詞百章箋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喬建中,《中國民歌十講大綱》,北京:作者自刊稿,2004年9月2日。
喬建中,《中國經典民歌鑑賞指南》上下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年第2次印刷。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曾永義,《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教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
楊蔭瀏、曹安和,《蘇南吹打曲》,音樂出版社,北京:1957年出版,頁103。
楊鴻誌,《梨園奇葩》,北岳文藝出版社,2007年。
董每戡,《說劇.說武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廖奔、劉彥君著,《中國戲曲發展史(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蒲亨強著,《中國音樂的新視野》,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劉曉明,《雜劇形成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韓曉莉,《被改造的民間戍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Tylor Edward, Primitive Culture , New York: J.P. Putnam’s Sons.1,1920[1871].
三、期刊會議論文(依姓氏筆畫升冪排序)
丁光玲,〈清朝前期的人口流動與土地開發(1644~1795)〉,《復興崗學報》,第85期,2005年,頁231-256。
丁沛智,〈淺析山東民歌繡荷包的藝術特徵〉,《音樂時空》,第5期,2015年,頁13-14。
丁杰,〈桂西北少數民族民歌藝術特徵研究——以壯族山歌為例〉,《民族音樂》,第1期,2015年,頁33-34。
于海濤,〈東鄉族民歌藝術特色研究〉,《音樂時空》,第6期,2013年,頁80。
尹湘雲、殷雄,〈滇西彝族民歌特色與演唱風格研究初探〉,《黃河之聲》,第9期,2013年,頁56-57。
牛強,〈從地域文化談山西民歌〉,《音樂創作》,第11期,2016年,頁123-124。
王小林,〈壺關秧歌的源流及其音樂特徵研究〉,《音樂創作》,第7期,2016年,頁134-136。
王月明,〈荊楚采茶民歌藝術研究〉,《福建茶葉》,第5期,2016年,頁314-315。
王冬梅,〈芻探陝北民歌藝術特色與演唱技巧〉,《音樂創作》,第2期,2014年,頁170-171。
王芳,〈以江南民歌價值體現淺析民族聲樂與民歌藝術的發展〉,《北方音樂》,第2期,2016年,頁43-47。
王群,〈雲南花燈音樂分類問題〉,民族藝術研究,第2期,1988年,頁31-33。
王爾敏,〈茉莉花等民歌西傳歐洲二百年考〉,《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頁22-26。
王璐,〈淺談西北民歌的特點〉,《職業》,第8期,2013年,頁150。
甘子成,〈論廣東懷集貴兒戲的藝術特質〉,《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頁105-108。
甘詠梅,〈湖南花鼓戲的藝術特點》〉,《藝術百家》,第3期,2013年,頁245-246。
申婷,〈淺談廣西壯族民歌藝術〉,《讀天下》,第11期,2016年,頁309。
白明輝,〈撫州採茶戲音樂的文化語境分析〉,《福建茶葉》,第3期,2016年,頁407-408。
任銘月,〈淺析中國民間戲曲音樂花鼓戲—細品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大眾文藝》,第13期,2012年,頁100。
朱敏,〈淺談江蘇民歌的特點〉,《文教資料》,第7期,2006年,頁93-94。
吳明澤,〈淺談東北民歌藝術特色〉,《戲劇之家》,第8期,2014年,頁145。
吳淞涬,〈吳歌、西曲之研究〉,《宜蘭高商學報》第3期,2007年。
吳揚廷,〈宣漢民歌藝術特徵探析〉,《中國音樂》,第1期,2015年,頁17-19。
宋玲,〈從湖南花鼓戲看湖湘民俗文化〉,《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第4期,2010年,頁44-47。
李玫,〈民歌在清代花部小戲中的作用——從《小放牛》談起〉,《文史知識》,第9期,2006,頁17-24。
李玫,〈清代諧謔小戲與文人傳奇的關係初探——以〈花鼓〉、〈扣當〉為例〉,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
李金航,〈東北民歌藝術特徵探究〉,《大舞台》,2010年,頁51-52。
李時銘,〈作樂思想的理論及其實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3年5月。
李時銘,〈正樂與詩樂之雅俗〉,收錄於《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經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9月。
李淑英,〈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的藝術特徵〉,《通俗歌曲》,第3期,2016年,頁71-74。
李晶,〈民歌藝術特徵淺析〉,《青年文學家》,2012年15期,2012年,頁137。
肖成英,〈合江民歌藝術特徵研究〉,《四川戲劇》,第4期,2013年,頁61-63。
肖祥忠,〈漢語印尼語的名詞比較〉,《文教資料》,2007年31期,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2007年,頁51-53。
辛綱,〈淺談北方少數民族的民歌藝術〉,《大眾文藝》,第23期,2011年,頁218-219。
孟瑤,〈識得廬山真面目(13-1)——民歌與樂府〉,《明道文藝》,第171期,1990年,頁39-43。
易弋雯,〈湖南花鼓戲藝術特色探析〉,《戲劇之家》,第15期,2015年,頁29-30。
林河,〈《九歌》與沅湘的儺〉,《中華戲曲》第十二輯,1992年,頁27-32。
金賢珠、金銀珍,〈吳聲和西曲反映的南方文學特性〉,《中國語文》,第690期,2014年,頁39-44。
阿古木楞:〈科爾沁蒙古民歌藝術研究〉,《通俗歌曲》,2016年09期,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省藝術研究所,2016年,頁24-26。
施勝,〈淺談安徽舒城民歌及其音樂特點〉,《黃河之聲》,第12期,2014年,頁81。
施蜇存,〈唐詩宋詞中的六州曲〉,《詞學》第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89年。
洪晨:〈論我國花鼓戲的音樂特色——以湘、皖兩地花鼓戲比較研究為視角〉,《美與時代(下)》,第8期,2015年,頁114-116。
范曉晶、錢楊杰,〈尋找歌唱的聲音——合唱聲音訓練方法探索〉,《大舞台》,第7期,2010年,頁9-10。
孫一鳴,〈山西民歌在音樂創作中的借鑒應用研究〉,《音樂創作》,第4期,2011年,頁137-139。
孫小奇,〈簡論鄂爾多斯短調民歌藝術〉,《音樂時空(理論版)》,第6期,2012年,頁47。
孫四化,〈安徽淮河流域民歌的型態特徵〉,《銅陵學院學報》,2016年,頁91-94。
孫琬璐,〈山西民歌的考察與傳承〉,《音樂時空》,第18期,2014年,頁90。
徐泓,〈明永樂年間的戶口移徙〉,《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彙刊》,1卷2期,1991年,頁55-58。
徐福梅、夏郁,〈涼山彝族民歌藝術特徵研究〉,《貴州民族研究》,第7期,2015年,頁36-39。
徐麗君,〈陜北民歌的風格特色探析〉,《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11年,頁159-160。
格各格日勒,〈科爾沁蒙古民歌藝術特徵解讀〉,《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1期,2014年,頁42-44。
馬希剛,〈聲樂教學方法談〉,《黃河之聲》,第4期,2014年,頁34-35。
馬毅、楊倩,〈西南三省民歌音色要素分析〉,《北方音樂》,第8、11期,2012年,頁83、144。
崔中梅、陳丹,〈漫談北京民歌藝術〉,《大舞台》2015年,第4期,2015,頁119-120。
崔鳳珍,〈阿拉善民歌藝術的發展與傳承研究〉,《貴州民族研究》,第1期,2015年,頁57-60。
崔鴻飛,〈關於秀山花燈藝術起源的文化解讀〉,《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3年,頁139-143。
張智斌,〈陜北民歌形成的歷史淵源及其調式特點——陜北民歌探究之一〉,《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頁17-20。
張雁,〈山東民歌藝術風格與演唱技巧探究〉,《名作欣賞》,第26期,2013年,頁167-168。
張雁,〈河曲民歌藝術特色分析〉,《大舞台》,第7期,2010年,頁8-9。
張靖鳴、李俊,〈梁子湖代表性民歌藝術特徵淺論〉,《大舞台》,第12期,2011年,頁41。
張灝,〈淺析山西民歌山曲的藝術特徵〉,《戲劇之家》,第12期,2015年,頁33-38。
曹彥莉,〈西北民歌的藝術風格與演唱〉,《黃河之聲》,第2期,2011年,頁64-65。
郭世偲,莫琳,〈論邵陽花鼓戲的藝術特徵〉,2009年,頁32-35。
陳利敏,〈江南民歌的藝術特徵及其演唱〉,《草歌歌聲》,第1期,2010年,頁57-59。
陳新宇,〈瑤族民歌藝術特徵探究〉,《音樂創作》,2015年09期,北京市:中國音樂家協會,2015年,頁17-19。
陳銳,〈鄂爾多斯地區蒙古族短調民歌藝術特色芻議〉,《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5年,頁83-87。
陳檣,〈淺談中國民歌藝術〉,《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2年,頁114-116。
曾永義,〈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劇目考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2003年,頁8-12。
湯芳,〈淺析湖南「花鼓戲」的創作特點〉,《民族音樂》,第5期,2010年,頁29-30。
馮亞琴,〈淺析山西民歌的文化特徵與社會功能〉,《音樂時空》,第10期,2015年,頁43-45。
楊永平,〈川北民歌藝術特徵分析〉,《黃河之聲》,第4期,2014年,頁35。
楊育玲,〈西北民歌的藝術風格與演唱研究〉,《北方音樂》,第18期,2014年,頁28。
楊婷,〈區域性特徵的陜北民歌歷史變遷及淵源追溯〉,《通俗歌曲》,第10期,2014年,頁38。
溫向東,〈浙江民歌的類別及其審美特點〉,《懷化師專學報》,第1期,1995年,頁49-51。
董海燕、湯志平,〈湖南桑植民歌藝術特色初探〉,《時代文學》,第11期,2009年,頁220-221。
詹林平,〈雲南花燈發展史探析〉,《民族音樂》,第3期,2012年,頁54-56。
賈敬玉,〈民歌海洋的奇葩——山西民歌藝術特色探析〉,《黃河之聲》,第4期,2012年,頁60-61。
鄒春生,〈村落環境對地方戲曲的影響——以贛南採茶戲為例〉,《贛南師范學院學報》,第2期,2014年,7-11。
雷榮珍,〈武夷山小吃花樣多〉,《大眾文藝》,2011年23期,河北省石家莊:河北省群眾藝術館,2011年,頁32。
寧彤,〈東北民歌的演唱技巧與風格〉,《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2008年,頁178-179。
趙佳,〈安徽花鼓燈的藝術魅力初探〉,民族藝術研究,第5期,2011年,頁20-25。
趙書一,〈西北民歌的藝術風格探究〉,《黃河之聲》第7期,2009年,頁18。
趙曉娜,〈美學視野下西北民歌的藝術特點〉,《音樂大觀》,第5期,2013年,頁22-23。
廖音,〈萍鄉民歌和萍鄉採茶戲〉,《海藝》,第6期,2013年,頁81-82。
趙旭杰,〈二人台〈走西口〉中的民歌因素探析〉,《音樂時空》,第20期,2015年,頁35。
劉宇翰,〈陝北方言對陜北民歌藝術風格的影響〉,《文教資料》第31期,2007年,頁37-39。
劉淑娟,〈山歌唱來「曲」、「白」、「歌」——再探馮夢龍《山歌》體式〉,《中國語文》,第654期,2011年,頁19-20。
劉瑾慎,〈衡州花鼓戲源流考〉,《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4年,頁10-14。
劉耀華,〈淺析江蘇民歌的藝術特徵〉,《中國音樂》,第3期,2005年,頁184-187。
樊右偉,〈淺談東北民歌的演唱風格特點〉,《北方音樂》,第11期,2011年,頁134。
樊右偉,〈從多視角看東北民歌的藝術特徵〉,《音樂時空》,第21期,2013年,頁20。
滕瑶,〈淺析東北民歌的音樂特點〉,《北方音樂》,第3期,2011年,頁26。
陳曦澤,〈淺論湖南民歌與花鼓戲的關係〉,《經濟研究導刊》,第26期,2010年,頁228-230。
蔡紅燕、張山、阿文興,〈施甸布朗族民歌藝術特點及其流變〉,《保山師專學報》,第1期,2008年,頁21-24。
蔣風仙,〈雲南花燈舞蹈的特色及發展〉,《民族藝術研究》,第3期,1991年,頁21。
鄭軼楠,〈感受東北民歌的藝術魅力〉,《戲劇之家》,第9期,2016年,頁115。
燕錄音,〈淺析贛南民歌藝術特點以及現代文化傳承——以贛南師範學院為例〉,《時代文學(下半月)》,第12期,2009年,頁230。
蕭忠偉:〈海城喇叭戲與遼南高蹺秧歌藝術研究〉,《青年文學家‧藝術研究》,第7期,2013年,頁151。
韓曉莉,〈文化展演中的鄉村社會—清末民初山西秧歌小戲與鄉村社會生活〉,《清華大學學報》,第5期,2009年,頁106-113。
續琨,〈明初洪洞移民考略〉,《東方雜誌》,復刊15卷7期,1982年,頁19-20。
Nataliia G.Kalashnyk,〈論教學系統中的審美教育〉,《黃河之聲》,第9期,2013年,頁27-28。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升冪排序)
何俊軒,〈邵陽花鼓戲音樂元素在湖南民歌演唱中的展現〉,雲南:雲南藝術學院聲樂表演碩士論文,2015年。
林堃輝,〈清朝內蒙古放墾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0年。
周娣,〈湖南民歌與湖南花鼓戲的演唱比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原理碩士論文,2009年。
孫貴珠,〈曲子詞演唱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賀魯湘,〈論湖南花鼓戲的發展與推廣〉,湖南:湖南師範大學音樂與舞蹈學碩士論文,2012年。
賓蕾,〈湖南花鼓戲花旦唱腔特點探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11年。
徐冰,〈中國民間小戲研究〉,上海:上海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4年。
陳依,〈論湖南民歌與花鼓戲的借鑑運用-以益陽花鼓戲為例〉,雲南: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碩士論文,2015年。
五、網頁資料
蒙古族長調民歌網,http://hk.chiculture.net/30017/b17.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