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敦煌歸義軍政權與佛教石窟之研究
作者:許絹惠
作者(外文):HSU, CHUAN-HUI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汪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敦煌歸義軍張議潮張淮深曹議金曹元忠DunhuangGuiyi CircuitZhang YichaoZhang HuaishenCao YijinCao Yuanzh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由敦煌歸義軍政權對敦煌石窟的開鑿景況,可獲知當時對於佛教信仰的熱烈與虔誠。歷任歸義軍節度使之功德窟中,本文以極具代表性的莫高窟第156窟、第94窟、第98窟及第61窟為主要研究對象。
敦煌從漢代設郡,歷經十六國、北朝、隋代以及唐代的治理,其後為吐番所佔領。吐蕃佔領敦煌前後,其在佛教上的措施,為敦煌帶來社會、政治、經濟與宗教上的轉變,最終因贊普的佞佛,從而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除了解決持續惡化的社會經濟現象外,亦使用佛教信仰,作為化解社會不安的穩定力量。
張議潮的功德窟第156窟將四天王繪於前室,此具有啟建壇場之意。又以密教觀音圖像繪於窟頂、甬道頂的位置,此連結至上方第161窟及其窟頂土塔,此連結關係,除了是吐蕃塔窟組合的遺緒外,亦使之成為修法儀軌的壇場。
曹議金功德窟第98窟,從窟頂千佛所據經典來源的確定,與該窟將四天王繪於窟頂四角的位置,由此該窟有做為護國道場的可能。
曹元忠的文殊堂第61窟,窟內西壁畫五臺山為主題,在中央佛壇上,塑有文殊群像,強調以五臺山文殊信仰為中心。而在其壁畫與塑像之間的連結,亦蘊含佛教顯密互用的關係。
由歸義軍時期政權功德窟的空間設計,可見佛教義理的體現,將理論式的義理,透過空間轉為實踐行徑。而結壇文的頻繁出現,亦可窺見此時期儀軌對於敦煌佛教的影響。
This paper is mainly devoted to the regime of Dunhuang Guiyi Circuit. From its excavation of the Mogao Grottoes, we can understand people’s enthusiasm and devoutness toward Buddhism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considers Mogao Cave 156, Cave 94, Cave 98, and Cave 61—the caves constructed in honor of previous military commissioners—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round the Tibetan Dunhuang rule, measures implemented on Buddhism had brought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for Dunhuang; however, due to Tsenpo’s ingratiating worship of Buddhism, severe socio-economic problems were generated. The military commissioner of Guiyi Circuit Zhang Yichao resolved the increasingly deteriorating socio-economic problems through political strategies; Buddhist belief was used as a force to stabilize the social unrest. Inside the Mogao Cave 156 constructed in his honor,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were depicted in the front chamber to build up a mandala. In addition, the Bodhisattva of Esoteric Buddhism was painted on top of the grotto and on the ceiling of the processional road that connects to the Cave 161 and the pagoda on top; this combination of Pagoda and Grotto was not only a legacy of Tibetan architecture but was also intended to be built as the mandala of Buddhism practices and ritua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ve 98 constructed in honor of Cao Yijin through the National Protection Scripture Golden Light Sutra. Based on the source of sutra of the Thousand Buddha motif painted on the ceiling and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depicted on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cave, it can be deduced that this cave was possibly used as a nation-protecting bodhimanda. Inside the Cave 61, known as the Manjushri’s Hall of Cao Yuanzhong, the panorama of Mount Wutai (Shanxi Province) occupies the west wall, and the statue of Manjushri is depicted on the Central Alter, which emphasizes that the sacred Mount Wutai Manjushri is important. The belief of Mount Wutai comprises two elements: The Manjushri Bodhisatva and the illustration of Mount Wutai. The shape of Mount Wutai and the philosophy revered were combined together in one cave through the layout. Between the frescoes and the statue, the interoperate relation between Exoteric and Tantra Buddhism were also connected. From the caves honored to different military commissioner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during the regime of the Guiyi Circuit, the space design of the Mogao Caves could better embody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which implies that Buddhism rituals were highly valued during that time.
古籍(按年代次序排列)
北齊.魏收:《魏書.釋老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圖錄(按筆畫次序排列)
石璋如:《莫高窟形‧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6年。
石璋如:《莫高窟形‧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6年。
石璋如:《莫高窟形‧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6年。
李月伯:《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六窟、第一六一窟》,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年。
李永寧:《敦煌石窟全集3:本生因緣故事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敦煌藝術品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孫儒僴、孫毅華:《敦煌石窟全集21:建築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孫儒僴、孫毅華:《敦煌石窟全集22:石窟建築卷》,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殷光明:《敦煌石窟全集9:報恩經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彭金章:《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賀世哲:《敦煌石窟全集11:楞伽經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工具書 (按筆畫次序排列)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張維鴻:《隴右金石錄》,甘肅:甘肅省文獻徵集委員會校印,1944年。
專書(按筆畫次序排列)
[日]山口瑞鳳主編:《敦煌講座6:敦煌胡語文献》,東京:大東出版社,1985年。
〔日〕竺沙雅章:《中國敦煌佛教社會史研究(增訂版)》,京都:朋友書店,2002年。
〔日〕藤枝晃著,劉豫川、楊銘譯:〈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中〉,《長江文明》2012年第2期,頁101。
[法]戴密微原著,耿昇譯:《吐蕃僧諍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年。
方廣錩:《敦煌學佛教學論叢》,香港:中國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方廣錩:《敦煌佛教經錄輯校》(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77年。
王堯、陳踐譯注:《敦煌古藏文文獻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二輯》,北京:北大學出版社,1983年。
王惠民:《敦煌佛教與石窟營建》,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藤枝晃:〈敦煌千佛洞の中興--張氏諸窟を中心とした9世紀の佛窟造營〉《東方学報》,1964年第3期(總期35),頁63-77。
汪娟:《唐宋古逸佛教懺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沙武田:《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沙武田:《敦煌畫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沙武田:《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17年。
林冠群:《吐蕃贊普墀松德贊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89年。
林冠群:《唐代吐蕃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林冠群:《唐代吐蕃宰相制度之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5年。
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戶制度》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濟文書真跡釋錄》第二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梁曉鵬:《敦煌莫高窟千佛圖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徐俊:《敦煌詩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七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八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馬德:《中國佛教學術論典83:敦煌莫高窟史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1996年。
崔正森著:《五台山佛教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郭祐孟:《法相拾珍───石窟圖像學的研究與中國五大菩薩聖地朝聖紀實》,桃園市:圓光佛學研究所,2017年。
陸離:《敦煌的吐蕃時代》,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敦煌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黃征、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黃徵、吳偉:《敦煌願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
楊明芬(釋覺旻):《唐代西方淨土禮懺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道端良秀著,李孝本譯:〈唐代佛教寺院與經濟問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9冊.佛教經濟研究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年,頁53-105。
鄒清泉:《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文殊堂:曹元忠時代佛教文化與視覺形象研究》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2016年。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潘玉閃、馬世長:《莫高窟窟前殿堂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年。
鄭炳林主編:《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
鄭炳林主編:《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續編》,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鄭炳林主編:《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三編》,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
鄭炳林主編:《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陝西:三秦出版社,2009年。
賴鵬舉:《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9年。
賴鵬舉:《絲路佛教的圖想與禪法》,中壢市:圓光佛學研究所出版,2002年。
謝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會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譚蟬雪:《敦煌歲時文化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
郭俊葉:《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敦煌莫高窟第454窟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16。
米德昉:《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敦煌莫高窟第100窟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16。
學位論文(按筆畫次序排列)
孔令梅:《敦煌大族與佛教》,蘭州大學歷史學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扎曲:《桑耶寺曼荼羅研究》,西藏大學藏族歷史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周雪芹:《從敦煌願文看唐宋時期民眾的佛教信仰》,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高秀軍:《敦煌莫高窟第55窟研究》,蘭州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邵強軍:《敦煌曹議金第98窟研究》,蘭州大學敦煌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
陳菊霞:《敦煌翟氏研究》,蘭州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趙玉平:《唐五代宋初敦煌佛齋禮儀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鄭怡南:《敦煌法榮窟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魏一駿:《《仁王經》歷次翻譯及其中古時期流傳的研究》,蘭州大學敦煌學碩士論文,2010年。
釋見幢:《唐‧道宣律師《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之研究》,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釋德律:《五台山信仰的宣揚──《古清涼傳》的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期刊論文(含單篇專書論文)(按筆畫次序排列)
[日]藤枝晃著,劉豫川、楊銘譯:〈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上〉,《長江文明》2011年第1期,頁109-124。
[日]藤枝晃著,劉豫川、楊銘譯:〈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下〉《長江文明》2013年第3期,頁84-100。
[日]藤枝晃著,劉豫川、楊銘譯:〈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中〉《長江文明》2012年第2期,頁100-121。
[日]藤枝晃著,劉豫川、楊銘譯:〈吐蕃統治時期的敦煌.中〉,頁101。
[日]䕨枝晃:〈敦煌僧尼籍〉,《東方學報》第29冊,1959年,頁285。
〔日〕藤枝晃:〈敦煌千佛洞の中興——張氏諸窟を中心としれ九世紀の佛窟造營〉,《東方學報(京都)》第35期,1964年,頁9-139。
〔日〕小山滿著、遠林譯:〈敦煌第六十一窟《五台山圖》研究〉,《敦煌學輯刊》1990年第9期,頁143-153。
公維章:〈敦煌莫高窟第61窟屏風畫《佛傳·涅槃圖》榜題研究〉,《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頁27-33。
巴臥.祖拉陳哇著,黃顥譯:〈《賢者喜宴》摘譯(二)〉,《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0年第4期,頁1-29。
巴臥.祖拉陳哇著,黃顥譯:〈《賢者喜宴》摘譯(八)〉,《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第3期,頁35-52。
巴臥.祖拉陳哇著,黃顥譯:〈《賢者喜宴》摘譯(十二)〉,《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第4期,頁36-59。
巴臥.祖拉陳哇著,黃顥譯:〈《賢者喜宴》摘譯(五)〉《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3期,頁53-70+82。
巴臥.祖拉陳哇著,黃顥譯:〈《賢者喜宴》摘譯(六)〉,《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第1期,頁38-45+66。
巴臥.祖拉陳哇著,黃顥譯:〈《賢者喜宴》摘譯(四)〉,《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3期,頁15-23+88。
巴臥.祖拉陳哇著,黃顥譯:《賢者喜宴》摘譯(九)〉,《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3期,頁35-37。
巴臥.祖拉陳哇著、黃顥譯:〈《賢者喜宴》摘譯(十一)〉,《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第2期,頁26-44。
王惠民:〈曹元德功德窟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頁163-170。
王惠民:〈敦煌密嚴經變考釋〉,《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頁15-25+123-125。
王惠民:〈獨煞神與獨煞神壇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頁128-134。
王惠民:《曹議金執政前若干史事考辨》,《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紀念文集》,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頁425-430。
北原薰:〈晚唐五代の敦煌寺院經濟——收支決算報告を中心に〉,《敦煌講座3:敦煌の社會》,東京:大東出版社,1980年,頁371-456。
佐和隆研:〈敦煌石窟的壁畫〉,《中央亞細亞佛教美術五‧西域文化研究》,1962年,頁204。
石頤:〈松贊干布時期佛經翻譯問題考辨〉,《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頁104-107。
米德昉:〈敦煌曹氏歸義軍時期石窟四角天王圖像研究〉,《敦煌學輯刊》2012年第02期,頁83-92。
吳曼公:〈敦煌石窟臘八燃燈分配窟龕名數〉,《文物》1959年第5期,頁49+2。
李正宇:〈8至11世紀敦煌僧人從政從軍──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七〉,《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頁43。
李軍:〈從供養人題記看莫高窟第9窟的建成時間〉,《西部考古》,2011年第五輯,頁349-358。
李軍:〈敦煌的張淮深時代──以歸義軍與唐中央之關係為中心〉,《敦煌吐魯番研究》,2016年第十六卷,頁215-229。
李國、沙武田:〈莫高窟第156窟營建史再探〉,《敦煌研究》2017年第5期,頁149-56。
汪娟:〈佛名經典與佛教禮懺的關係〉,《法鼓佛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35-70。
汪娟:〈敦煌禮懺多重網絡的建構〉,《敦煌寫本研究年報》2016年第十號,頁155-168。
沙武田:〈吐蕃對敦煌石窟影響再探:吐蕃因素影響下的歸義軍首任節度使張議潮功德窟〉《藏學學刊》第9輯(2014年),頁37-57+314。
沙武田:〈吐蕃對敦煌石窟影響再探──吐蕃因素影響下的歸義軍首任節度使張議潮功德窟〉,《藏學學刊》2013年,頁37-57+314。
沙武田:〈莫高窟「報恩吉祥窟」再考〉,《敦煌研究》2008第2期,頁25-31+115。
沙武田:〈莫高窟第72-76窟窟前殿堂遺址發掘報告〉,《考古文物》2002年第4期,頁493-519。
沙武田:〈敦煌吐蕃義經三藏法師法成功德窟考〉,《中國藏學》2008年第3期,頁40-49。
沙武田:〈敦煌莫高窟「太保窟考」〉,《形象史學研究》2015年第2期,頁86-120。
沙武田:〈關於莫高窟窟前殿堂與窟檐建築的時代問題〉,《考古文物》2003年第1期,頁56-61。
旺多:〈管.法成對漢藏佛經翻譯的重大貢獻〉,《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頁134-136。
林冠群:〈吐蕃「zhang gsum blon bzhi」考疑——吐蕃眾相制度探微〉,《中國藏學》2009年第1期,頁31-40。
林冠群:〈吐蕃贊普墀祖德贊研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4年,頁1-41
金維諾:〈敦煌窟龕名數考〉,《文物》1959年第5期,頁50-54+61。
胡同慶:〈敦煌石窟藝術概論〉,《敦煌研究》1993年第3期,頁16-24+116。
孫修身:〈敦煌石窟《臘八燃燈分配窟龕名數》寫作時代考〉,收入絲綢之路考察隊編《絲路訪古》,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
殷光明:〈從《祇園精舍圖》到《勞度叉鬥聖變》的主題轉變與佛道之爭〉,《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頁4-13。
袁德頌:〈莫高窟196窟前室北壁上部內容考辨〉,《敦煌學輯刊》2002年第2期,頁86-92。
馬德:〈《莫高窟記》淺議〉,《敦煌學輯刊》1987年第2期,頁129-131。
馬德:〈曹氏三大窟營建的社會背景〉,《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頁19-24+114、116。
馬德:〈莫高窟崖面使用當議〉,《敦煌學輯刊》1990年第1期,頁110-115。
馬德:〈都僧統之「家窟」其營建〉,《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頁54-58。
馬德:〈敦煌遺書莫高窟首燃燈輯識〉《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頁59-68。
馬德:〈靈圖寺、靈圖寺窟即其它──《臘八燃燈分配窟龕名數》叢識之二〉,《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頁1-4+118。
馬德:《莫高窟張都衙窟及其有關問題》,《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頁30-36。
馬德:論敦煌石窟崖面上的「王公窟」現象. 麥積山石窟藝術文化論文集(下)——2002年麥積山石窟藝術與絲綢之路佛教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宿白:〈敦煌莫高窟中的「五台山圖」〉,《文物》1951年第2期,頁49-71。
張先堂:〈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的發展演變──以佛教史考察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08年第4期,頁93-103。
張延清:〈吐蕃王妃貝吉昂楚及敦煌校經題記〉,《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頁29-36+123。
張延清:〈張議潮與吐蕃文化〉《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頁87-92。
張延清:〈從敦煌看絲綢之路上的吐蕃元素〉,《社會科學家》2017年11期,頁25-33。
張培君:〈唐宋時期敦煌社人修建莫高窟的活動──以供養人圖像和题記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08年第4期。
張景峰:〈敦煌石窟的中心佛壇窟〉,《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頁31-39。
張景峰:〈敦煌莫高窟第9窟甬道供養人畫像年代再探〉,《蘭州學報》2009年第11期,頁20-26。
郭佑孟:〈晚唐觀音法門的開展以敦煌莫高窟161窟為中心的探討〉,《圓光佛學學報》1999年第8期,頁103-143。
陳明、趙志玲:〈佛教人間精神的回歸與佛窟功能的轉變─歸義軍時期敦煌佛教的基本特徵〉,《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8,Vol.4,No2,41~47。
陳明:〈關於莫高窟第156窟的幾個問題〉,《敦煌學輯刊》2006年第3期,頁90-96。
陳菊霞:〈S.2687寫本與莫高窟第61、55窟的關係〉,《敦煌研究》2010年第3期,頁98。
陳楠:〈P.T.999號敦煌藏文寫卷再研究──以往漢譯本比較及相關史事補正與考辨〉,《中國藏學》2008年第3期,頁19-27。
陳懷宇:〈敦煌P.2058V文書中的結大隨求壇發願文〉,《敦煌學》第27輯,2008年,頁167-186。
湛如:〈敦煌結夏安居考察〉,《 佛學研究》1998年,頁328-341。
賀世哲、孫修身:《瓜沙曹氏與敦煌莫高窟》,敦煌文物研究所編《敦煌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9-269。
賀世哲:〈莫高窟第192窟《發願功德讚文》重錄及有關問題〉,《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頁1-4+123。
賀世哲:〈敦煌楞伽經變使用唐譯七卷本《楞伽經》原因試析〉,《敦煌研究》2009年第3期,頁1-6+123。
賀世哲遺作、王惠民整理:〈敦煌楞伽經變考論〉《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頁1-17。
馮巧英:〈五臺山文殊道場的形成與發展〉《太原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第9期),頁8-20。
楊青:〈張淮深與佛教的不解之緣〉,《西北民族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頁74-79。
楊寶玉、吳麗娛〈P.3804咸通七年願文與張議潮入京前夕的慶寺法會〉《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頁66-72。
暨志遠:〈張議潮出行圖研究──兼論唐代節度使旌節制度〉,《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頁28-40。
榮新江:〈沙州張淮深與唐中央朝廷之關係〉,《敦煌學輯刊》1990年第2期,頁1-13。
榮新江:〈敦煌歸義軍曹氏統治者為粟特後裔說〉,《歷史研究》2001年第1期,頁65-72+190。
榮新江:〈關於曹氏首任節度使的幾個問题〉,《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頁49-52。
趙青山:〈5件文書所反映的敦煌吐蕃時期寫經活動〉,《中國藏學》2013年第4期,頁99-104。
趙曉星:〈莫高窟吐蕃時期塔、窟垂直組合形式探析──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密教研究之五〉,《中國藏學》2012年,第3期,頁94-98。
趙聲良:〈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圖研究〉,《敦煌研究》1993年第4期,頁88-127。
劉忠:〈敦煌阿骨薩部落一區編員表諸家譯文剖析──向藤枝晃、姜伯勤諸先生質疑〉,《英國收藏敦煌漢藏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頁408-424。
蔡偉堂:〈重訂莫高窟各家編號對照表說明──兼談莫高窟各家編號及其對照表〉《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頁1-30+139。
鄧文寬:〈張淮深改建莫高窟北大像和開鑿第94窟年代考〉《1990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石窟考古篇》1995年,頁121-135。
鄭阿財:〈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8), 頁121-152。
鄭雨:〈莫高窟第九十八窟的歷史背景與時代精神〉,《九州學刊》1992年第2卷第4期,頁35-43。
鄭炳林、馮培紅:〈讀《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札記〉,《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頁44-49+38。
鄭炳林:〈張淮深改建北大像和開鑿94窟年代再探〉,《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頁37-41。
鄭炳林:〈張淮深改建北大像和開鑿94窟年代再探──讀《辭弁邈生贊》札記》〉《敦煌研究》1993年第3期,頁37-41+16+164。
鄭炳林:〈晚唐五代歸義軍政權與佛教教團關係研究〉,《敦煌學輯刊》2005年第1期,頁1-15。
霍巍:〈吐蕃王朝時期的佛寺遺存與漢地文化影響〉《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頁1-8+153。
羅因:〈佛教布薩制度的研究〉收入《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下》,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頁407-426。
藤枝晃:〈敦煌綠州與千佛洞〉,《敦煌.絲綢之路》1977年,頁67。
譚蟬雪:〈敦煌歲時䘹掇瑣──正月〉,《敦煌研究》1990年第1期,頁9-59+30+125。
釋慧謹:〈莫高窟第196窟前世北壁題記《毘尼心》考釋〉,《敦煌學輯刊》2009年,頁65-75。
鹽入良道:〈中國佛教懺禮における懺悔の受容過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963年第11期,頁353-358。
學術網路(按筆畫次序排列)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漢籍全文資料庫,『漢籍全文資料庫』,網址: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Version 2014,網址:http://www.cbeta.org/
英國國家圖書館,『國際敦煌項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簡稱IDP)網址:http://idp.bl.uk/
馬德〈敦煌本P.t.993《僧院圖》莫高窟城城灣遺址〉(發表於敦煌研究院官網,2015-1-26)網址: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586638193779
國立情報學研究所:ディジタル・シルクロード・プロジェクト,『東洋文庫所藏』貴重書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網址:http://dsr.nii.ac.jp/
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化計畫,『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網址:http://buddhism.lib.ntu.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