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末以來古琴曲「聲少韻多」風格的調式結構特徵:王坦《琴旨》的「體用」論辨析及其應用
作者:梁正一
作者(外文):LIANG, JENG-I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溫秋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古琴聲少韻多風格調式結構特徵王坦琴旨體用Qin (Guqin)Florid InflectionsStyleCharacteristics of Modal StructureWang TanQin ZhiTi-Y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針對明末以來古琴曲「聲少韻多」風格的調式結構特徵,本論文以清代王坦《琴旨》書中涉及「體用」論的相關篇章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辨析及應用。「體用」二字是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既有詞彙,就目前文獻所見,乃王坦率先在《琴旨》中用以作為古琴音樂調式結構關係的表述。《琴旨》中與「體用」論關係最密切者,當為〈立體為用辨〉與〈取吟定位〉兩篇。左手吟猱在古琴指法中的重要性,乃至對琴曲審美性與表現力的影響,可謂深遠已極,自明末以降尤然。這些涉及「體用」論的相關篇章,也從側面反映出王坦所處時代的琴曲風格特徵及調式結構規律。透過琴曲的「立體」與「用吟」為軸心,對五音調式及轉調的情形所展開的實例分析,不僅有助於「體用」論在古琴音樂中的應用,同時對於中國音樂與亞洲音樂的研究,以至於現代音樂的創作,都將有所啟發。
In view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al structure in qin compositions of the florid-inflections(聲少韻多) style since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is thesis takes the theory of “Ti-Yong”(體用, substance and function) in Qin Zhi(琴旨, the essentials of q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pplies it, which was written by Wang Tan(王坦) in the Qing dynasty around 1744. Wang took the lead in designating the term Ti-Yong as the relationship of modal structure in qin music, while Ti-Yong had used to be a Chinese philosophical concept for a long time.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pters involving the Ti-Yong theory in Qin Zhi are Li Ti Wei Yong(立體為用, establishing the substance for providing functions) and Qu Yin Ding Wei(取吟定位, using vibratos with specific tones). Due to the significance of vibratos by the left-hand fingering, which remarkably affected the aesthetics and expression of qin compositions especially from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se chapters concerning the Ti-Yong theor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style and the patterns of modal structure in Wang’s times on the other side. By way of stable tones without vibratos and active tones with vibratos in each mode and its modulation, there will be a great benefit not only to applying the Ti-Yong theory to qin music, but also to inspir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usic and Asian music as well as the composition of modern music.
辭書
Apel, Willi.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2nd ed.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David D. Boyden, et al. “Violin, II: Extra-European and Folk Usag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16 May. 2018 .
Ian D. Bent and Anthony Pople. “Analysis. ”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16 May. 2018.
.
Harold S. Powers, et al. “Mod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 16 May. 2018. .
丹青藝叢委員會編。《中國音樂詞典》。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期刊論文
Chou, Wen-chung. “Single Tones as Musical Entities: An Approach to Structured
Deviations in Tona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Society of University Composers, Vol. 3(1970), 86-97.
. “Review of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o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 by Robert Hans van Gulik.” The Musical Quarterly 60/2(1974), 301-305.
Zhou, Jinmin. “Timbre, Playing Technique and Structure: A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Samples from Two works for the Qin.” Progress Reports in Ethnomusicology, Vol. 3, No.3(1991), 1-34.
于韻菲。〈評《葛銘對「旋宮轉調」概念之 求解與索考》〉。《中國音樂學》2011年第
3期,頁119-126。
王小龍。〈在「清微淡遠」的背後——虞山琴派的風格評價問題〉。《星海音樂學報報》
2012年第4期,頁90-98。
李小戈。〈清代廣陵琴派琴學述論〉。《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頁
49-55。
李祥霆。〈吳景略先生的古琴藝術〉。《中央音樂學報》1984年第3期,頁20-24。
林友仁。〈七絃琴與琴曲聲、韻發展的我見〉。《音樂藝術》1982年第1期,頁45-56。
桑坤。〈《琴旨》琴調體系探微〉。《中國音樂學》2016年第2期,頁119-126。
梁正一。〈梅庵琴曲《平沙落雁》所體現古琴音樂的活傳統——紀念梅庵派祖師
王燕卿逝世九十週年〉。《關渡音樂學刊》2012年第16期,頁103-134。
   。〈論古琴音樂中同曲異名的歧義性及其詮釋——以《良宵引》、《秋塞吟》、
《悵悵辭》三組作品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2014年第81期,頁63-112。
   。〈非一非異:古琴曲中支聲複音的幾種典型及其原型〉。潘世姬編。《支聲
複音(異音)Heterophony專輯》。臺北: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2017年,頁77-122。
黃瓊慧。〈古琴音樂中的多層次單音結構與聽覺上的空間感〉。《止善》2007年第
2期,頁107-128。
賈抒冰。〈西方早期音樂史論的概念範疇、知識體系和現實意義〉。《音樂探索》2013
年第1期,頁58-62。
趙金虎。〈葛銘對「旋宮轉調」概念之 求解與索考〉。《中國音樂學》2010年第4
期,頁44-48。
潘世姬。〈回歸中國的創作原點──訪周文中談音樂創作觀〉。《表演藝術》1996
年第40期,頁30-33。
   主編。《支聲複音(異音)專輯》。臺北: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2017年。
嚴福榮。〈從尹伊桑主幹音技法的探索來看亞洲作曲家在西方文化下的尋根〉。《關渡
音樂學刊》2006年第4期,頁1-26。
嚴曉星。〈《西麓堂琴統》成書年代獻疑〉。《書品》2014年第1期,頁126-127。
專書論文
丁承運。〈琴調溯源——論古琴正調調絃法〉。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林晨主
編。《琴學六十年論文集》(2)。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057-1061。
   。〈論五音調——琴調溯源之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林晨主編。
《琴學六十年論文集》(2)。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070-1079。
   、傅麗娜。〈吟猱論〉。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林晨主編。《琴學六十
年論文集》(2)。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917-930。
吳文光。〈琴調系統及其音樂實證〉。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林晨主編。《琴
學六十年論文集》(2)。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1005-1050。
吳釗。〈明清琴樂多元發展的思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林晨主編。《琴
學六十年論文集》(1)。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頁553-557。
周文中著,蔡良玉譯。〈景與聲:一個回憶〉。梁雷主編。《匯流:周文中音樂文集》。
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頁135-150。
   著,王櫻芬譯。〈什麼是「當今的亞洲音樂」?〉。梁雷主編。《匯流:周文中
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頁155-164。
   著,李雅芬譯。〈百川匯流的黎明時代,音樂的未來何在?〉。梁雷主編。《匯
流:周文中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頁181-195。
   。〈音樂創作與中華文化──我的學習、研究、創作的過程和原則〉。梁雷主編。
《匯流:周文中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頁216-237。
研討會論文
李祥霆。〈古琴藝術的傳統與現狀〉。鄭培凱、張為群編。《古琴的傳承與開拓:香港
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古琴座談會文集(2006)》,桂林:廣西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14-23。
林友仁。〈保存、傳承與發展〉。鄭培凱、張為群編。《古琴的傳承與開拓:香港城市
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古琴座談會文集(2006)》,桂林:廣西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46-63。
梁正一。〈古琴曲「聲少韻多」風格平議——兼論絲絃的適用性及其審美問題〉,
發表於「傳統與現代:古琴藝術學術研討會」,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北京大學中文系、臺灣大學藝文中心聯合主辦,2015年12月7日河北廊坊(論文集出版中)。
黃瓊慧。〈古琴音樂中「聲」/「韻」之音樂結構與聽覺研究〉。蔡宗德編。《2007
民族音樂學在臺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暨國際傳統音樂學會臺灣分會,2008年,頁29-54。
   。〈領略古琴音樂「無聲之妙」之心理歷程——生態音樂知覺心理學的觀
點〉。《2007「『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朝陽科技大學,2008年,頁25-32。
   。〈古琴音樂中的「無聲」與山水畫中的「留白」之比較〉。《2009「古琴、
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朝陽科技大學,2009年,頁153-166。
   。〈實際古琴音樂聽覺經驗中的「層次感」〉。《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
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朝陽科技大學,2011年,頁1-11。
   。〈探討古琴音樂「無聲」美學觀的形塑——一個綜合音樂與哲學的觀點〉。
《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29 屆系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2012年,頁111-126。
學位論文
Hwang, Chiung-hui. “The Multilayerd Monophony and Sliding Tones of Qin Music:
Perception, Structure and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PhD thesis of Sheffield University, UK, 2012.
吳安宇。〈游藝:清代琴人生存與琴樂傳播的一種重要方式〉。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
博士論文,2011年。
林世加。〈亞洲傳統音樂在現代音樂中的「再現」:周文中《柳色新》與《漁歌》的
溯源與重新定位〉。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桑坤。〈王坦《琴旨》的琴律思維初探〉。天津:天津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梁正一。〈泛川派《流水》與梅庵派《平沙》的「裝飾奏」現象:論近代古琴音樂在
新舊之交下的古今之變〉。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董文靜。〈論古琴右手指法的發展與變遷〉。武漢:武漢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溫秋菊。〈論南管曲門頭(mng-thâu)之概念及其系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
士論文,2007年。
叢書
(清)王坦。《琴旨》。(清)永瑢、紀昀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
樂類),第2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尹曗。《徽言秘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
集成》,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著,(清)孫洤重訂。《徽言秘旨訂》。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
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田芝翁撰輯,(明)朱權編。《太古遺音》。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
古琴學會編。《琴曲集成》,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朱啟連。《鄂公祠說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
曲集成》,第2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朱權。《新刊太音大全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
《琴曲集成》,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李仁。《太音傳習》。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
集成》,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吳仕柏編。《自遠堂琴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
《琴曲集成》,第17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汪芝。《西麓堂琴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
曲集成》,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沈琯。《琴學正聲》。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學會編。《琴曲集
成》,第14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查阜西編纂。《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第1冊。北京:音樂出版社,1958年。
   。〈據本提要〉。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
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據本提要〉。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
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據本提要〉。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
第1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據本提要〉。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
第2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據本提要〉。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
第2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
曲集成》,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徐上瀛。《大還閣琴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
曲集成》,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徐祺。《五知齋琴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
曲集成》,第14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陳世驥。《琴學初津》。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
曲集成》,第2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   。《琴學初津》。周德明、嚴曉星編。《上海圖書館藏古琴文獻珍萃‧稿
鈔校本》,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清)陳幼慈。《鄰鶴齋琴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
曲集成》,第2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袁均哲編。《新刊太音大全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學會編。
《琴曲集成》,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孫長源。《琴旨補正》。王耀華、方寶川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集成(第四輯)》,
第43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晉)陶潛著,楊勇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清)永瑢、紀昀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
部‧禮類),第1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曹尚絅、蘇璟、戴源。《春草堂琴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
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1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莊臻鳳。《琴學心聲諧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
《琴曲集成》,第12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葛銘。《古今聲律定宮》。續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
樂類),第1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蔣文勳。《二香琴譜》。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
曲集成》,第23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嚴曉星。〈《鄰鶴齋琴譜》提要〉。周德明、嚴曉星編。《上海圖書館藏古琴文獻珍萃‧
稿鈔校本》,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琴學初津》提要〉。周德明、嚴曉星編。《上海圖書館藏古琴文獻珍萃‧稿
鈔校本》,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鈔本題跋八篇提要〉。周德明、嚴曉星編。《上海圖書館藏古琴文獻珍萃‧
稿鈔校本》,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專書
Cadwallader, Allen and David Gagné. Analysis of Tonal Music: A Schenkerian Analysis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Hood, Mantle. The Ethnomusicologist. Kent: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2.
Lee, Hye-ku,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obert C. Provine. Essays on Traditional
Korean Music. Seoul: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Korea Branch, 1981.
Rosen, Charles. Music and Senti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音樂史參考圖片(第十輯)古琴專輯》。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
            編。《中國音樂書譜志:先秦──一九四九音樂書譜全目
(增訂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
            編、林晨主編。《琴學六十年論文集》(1)(2)。北京:文
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
            、北京古琴研究會編。《古琴曲集(第一集)》。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年。
                     。《古琴曲集(第二集)》,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
王久烈等譯註。《語譯詳註文心雕龍》。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6年。
王次炤。《音樂美學基本問題》。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年。
王風。《琴學存稿:王風古琴論說雜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年。
王美珠。《音樂‧跨域‧文集》。臺北:美樂出版社,2012年。
王燕卿。《梅庵琴譜》。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王燕卿先生與友人論琴書〉。邵元復。《增編梅庵琴譜》(下集)。高雄:臺
灣梅庵琴社,1995年。
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概論》。臺北:海棠事業文化有限公司,1990年。
   編著。《世界民族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
   。《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今虞琴社編。《今虞琴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
田耀農。《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述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
成公亮。《秋籟居琴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李祥霆、龔一主編,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全國民族樂器演奏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委員
會系列叢書編委會編。《古琴曲集》(1)(2)(3)。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
李婧慧編著。《亞洲音樂》。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朱家溍。《故宮藏美》,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邵元復編著。《增編梅庵琴譜》(上集)(下集)。高雄:臺灣梅庵琴社,1995年。
杜亞雄。《中國傳統樂理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吳文光。《神奇秘譜樂詮》。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年。
吳釗、伊鴻書、趙寬仁、古宗智、吉聯杭編。《中國古代樂論選輯》。北京:人民音樂
出版社,2011年。
周文中。〈《神奇秘譜樂詮》序〉。吳文光。《神奇秘譜樂詮》。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8年。
俞人豪、陳自明。《東方音樂文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
查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上冊)(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
商務出版社,1967年。
范煜梅編。《歷代琴學資料選》。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
(清)祝鳳喈。《與古齋琴譜》。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年。
姚丙炎編著。《唐代陳拙論古琴指法》。黃樹志編。《琴學叢刊(一)》。香港:恕之齋
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
姚錫安打譜。《佩蘭》。常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學術委員
會編,朱晞主編。《松絃館琴譜鉤沉》。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年,頁153-159。
(唐)孫過庭撰,朱建新箋證。《孫過庭書譜箋證》。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5
年。
孫曉雲。《書法有法》。北京:知識出版社,2003年。
曹中岳主編,(魏)曹操等著。《孫子兵法十家註》。臺北:泰華堂出版社,1975年。
啟功。《啟功給你講書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許健。《琴史新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章華英。《古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梁雷主編。《匯流:周文中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
張磊。《論支聲及其在西方現代音樂中的應用》。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年。
常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編,朱晞主編。《松
絃館琴譜鉤沉》。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年。
黃旭東、伊鴻書、程敏源、查克承編。《查阜西琴學文萃》。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
社,1995年。
黃翔鵬編著。《中國傳統音樂一百八十調譜例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童忠良、谷杰、周耘、孫曉輝。《中國傳統樂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今虞琴社編。《今虞琴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社,2009年,128-171。
   。〈《憶故人》譜〉。今虞琴社編。《今虞琴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
版社,2009年,193-202。
溫秋菊。《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韻》。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出版社,2010年。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上)(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趙宋光。《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64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莊老通辨》。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7冊。臺
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
  。《中國思想史》。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1年。
謝孝苹。〈謝序〉。邵元復編著。《增編梅庵琴譜》(上集)。高雄:臺灣梅庵琴社,1995
年。
謝俊仁。《審律尋幽──謝俊仁古琴論文與曲譜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年。
謝俊逢。《印度傳統音樂之研究》。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4年。
饒文心。《世界民族音樂文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
嚴曉星。《近世古琴逸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七絃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年。
顧梅羹。《琴學備要》(上)(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譯著
[美]愛德華.奧德偉(Edward Aldwell)、卡爾.夏克(Carl Schachter)著,張己任
譯。《和聲與聲部導進》(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臺北:小雅音樂有限公司,2005年。
[美]約瑟夫‧班諾維茨(Joseph Banowetz)著,朱雅芬譯。《鋼琴踏板法指導》(The
Pianist’s Guide to Pedaling)。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年,
[英]克萊夫‧布朗(Clive Brown)著,方姮靜譯。《1750-1900年古典與浪漫時期
演奏法》(Classical and Romantic Performing Practice 1750-1900)。臺北:大陸書店,2012年。
﹝韓﹞張師勛(Chang Sa-hun)著,朴春妮譯。《韓國音樂史(增補)》。北京:中央
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
[美]唐納德‧杰‧格勞特(Donald Jay Grout)、[美]克勞德‧帕利斯卡(Claude Victor
Palisca)著,余志剛譯。《西方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
[美]約瑟夫‧克爾曼(Joseph Kerman),朱丹丹、湯亞汀譯。《沉思音樂──挑戰
音樂學》(Contemplating Music: Challenges to Musicology)。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
[美]唐娜‧李‧權(Donald Lee Kwon)著,陳聰譯。《朝鮮半島音樂》。南京:江
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
[美]倫納德‧邁爾(Leonard B. Meyer)著,何乾三譯。《音樂的情感與意義》(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蘇]Г‧涅高茲(Heinrich Gustavovich Neuhaus)著,汪啟章、吳佩華譯。《論鋼琴
表演藝術》(The Art of Piano Playing)。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3年。
[美]查爾斯.羅森(Charles Rosen)著,楊燕迪譯。《古典風格:海頓、莫札特、
貝多芬》(The Classical Style: Haydn, Mozart, Beethoven)。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美]菲利克斯‧薩爾徹(Felix Salzer)著,葉純之譯,姜蕾譯校。《結構聽覺:音
樂中調性的貫串性》(Structural Hearing: Tonal Coherence in Music)。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年。
[奧]阿諾德.勛柏格(Arnold Schoenberg)著,吳佩華譯。《作曲基本原理》
(Fundamentals of Music Composition)。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
                     ,[美]帕特麗夏.卡朋特(Patricia
Catpenter)、賽弗琳.奈芙(Severine Neff)英文翻譯/編輯/評注,劉舒、金平中文翻譯。《音樂思想及其表現中的邏輯、技巧和藝術》(The Musical Idea and the Logic, Technique, and Art of Its Presentation)。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年。
[美]哈羅德‧C. 勛伯格(Harold C. Schonberg)著,顧連理、吳珮華譯。《不朽的
鋼琴家》(The Great Pianists)。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年
網路資料
李楓。《卷懷居學琴筆記》。。檢索日期2018年
5月16日。
影音資料
李楓。〈樂曲解說〉。《嘯月琴韻》。臺北:晨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李楓演奏,CD,
CT-991,1999年。
  。〈琴曲解說〉。《絲桐清音》。臺北:晨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李楓演奏,CD,
CT-0501,2005年。
  。〈琴曲解說〉。《絲桐清音別卷》。臺北:晨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李楓演奏,
CD,CT-0502,2011年。
吳釗。〈從氣勢、古拙到意境、情趣與韻味的追求〉。《憶故人:吳釗古琴演奏集》。臺
北:晨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吳釗演奏,CD,CT-9401,1994年。
蕭興華。〈吳景略的古琴藝術〉。《吳景略古琴藝術》。香港:龍音製作有限公司,吳景
略演奏,CD,RB-981014-2C,2000年,頁16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