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二十世紀上半葉海派京劇研究(1900-1949)
作者:高美瑜
作者(外文):KAO,MEI-YU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邱坤良
林幸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海派京劇南派京劇班園合一機關佈景連臺本戲聯彈上海戲曲京朝派Haipai Jing juNanpai Jing juUnion of theatrical company with troupeProps and Sceneserialized dramaSing in chorusShanghai XiquJingchaopa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篇論文主要研究對象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海派京劇演出樣貌,核心關注議題為「海派京劇」與表演內涵主要影響母源「京派京劇」的差異性、變異性與在地化發展的藝術特徵。
京劇是中國近代花部戲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以歷史性的縱向論述來看,為了梳理方便,以往史論過於理所當然地將南方戲劇發展真空化,視京劇史中唯一發展出足以與北京相抗衡的「海派京劇」,為京劇成熟後南傳上海之結果,而忽略劇種發展過程中南北交融、互相孳乳的事實;在橫向表演藝術研究方面,存在著以「行當、流派表演」為研究核心的情形,此方面研究成果也最為豐碩。然而,以上兩種偏重,其實皆出自「以北京為中心」的視角,若以「海派京劇」為觀察主體,則很可能看到完全不同的風貌。
首先,南方的戲劇土壤豐厚,在徽漢崑梆等聲腔於北京匯流發展的同時,這些聲腔戲班,在上海已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從業人員也不在少數。北京南傳之京調,是否可能僅係做為一脈重要養份,供各聲腔劇種,在上海進行醞釀發酵,此為本論對既有京劇史書寫所提出的第一個質疑。再者,傳統戲曲藝術以演員表演為中心,舞台上一切情境之所以成立,皆依附於演員的唱念做表之中,似乎是再合理不過的常識。然透過本論研究發現,二十世紀的海派京劇演出,並不全然採取虛擬寫意的傳統美學,舞台上的展演焦點,以及整個創作皆未必以演員為中心。
甚至,我們可以說,在實行「班園合一制」的海派京劇生產體制中,掌握資金就等同掌握了經營權與劇作主導權。劇場經營者依據成本、利潤、風險三方考量下,決定了演出商品最終的面世樣貌。由此應運而生的是,戲園以整體製作為導向,個別名角的專長、風格,不再是唯一的創作考量。演出朝綜藝化、綜合形態發展。作品賣點,也以曲折情節、機關佈景以及演員表演三者共構。而演員從頭牌到底包,皆受雇於園主,依據名氣與身價,包銀薪金級距差異甚大。因此,能夠被塑造為明星的頭牌演員,既是劇院投資成本之所在,即無選擇角色與應工行當的權利,必須吃透本工表演精髓,有機揉合各種戲曲元素,超越行當規範直接詮釋人物,展現個人的特質。此舉不利於行當表演藝術的鞏固,亦不利流派之形成,自然也就失落了研究者對於海派京劇表演藝術的關注。
表演藝術本具有仰賴當下時空、難以保存、稍縱即逝的特性,尤其海派京劇在缺乏流派系統的傳承復刻,其藝術內涵更加難以被後人所認識。所幸筆者在赴及中國大陸進行資料蒐集時,陸續接觸到數百幀海派京劇老照片,以及將三百多段錄製於1905年至1946年間的海派名伶唱片,為研究增添了深入探析海派京劇審美典型的可能性。
本論即是透過對現行存世的報刊、相片和唱片等三大史料類別,及藝人訪談口述歷史的綜合應用,試圖以文字、視覺、聽覺和記憶,拼湊還原海派京劇的歷史演出風貌。並依照研究對象發展生態之特性,除緒論與結論外,正論從以下四大篇章議題,由外部機制逐步向內探索海派京劇藝術本體的審美規律,冀希彌補現行研究多集中在報刊、舞臺、市場機制等外部層面之不足,還給海派京劇一個較為客觀公允的書寫關注及研究聲量:
「京海凝視──重看京劇界的北京中心觀點」,對既有京劇史書寫觀點提問,並進行京派海派差異辨析;「獲利至上──以劇場經營者為觀察中心」,探討劇場經營者如何主導演出樣貌;「戲從景出──以機關佈景做為創作核心思維」,討論海派京劇在創作思維及表演規則的轉變與突破;「在地重生──海派京劇在地化發展的表演特徵」,初探京徽崑梆音樂如何再度匯流並生發新式聯彈唱腔。
The main subject of the thesis is “Haipai Jing ju”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it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its differences, variability, and local development with its chief influence, “Jingpai Jing ju.”
Jing ju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raditional Xiqu. To view it from a vertical historical discourse, historical essays in the past naturally evacu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dramas, regarded “Haipai Jing ju” as an result of Jing ju being passed on south to Shanghai after it matured, and neglected the fact that dramas from the south blended with those from the north and multipli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ith respect to horizontal research into performing art, they focused on “role categories and schools”, which had the most abundant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 aforementioned two aspects were from a perspective circling Beijing, and thus, we might see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if “Haipai Jing ju” was the main focus of observation.
First of all, dramas from the south had solid foundation as numerous talents gathered there. Additionally, when the systematic tunes of Hui, Han, Kun and Bang music converged and developed in Beijing, the theatrical companies of these tunes had had audience and quite a few performers as well in Shanghai. Whether the Beijing tune being passed on to south could be the only important nutrition for various tunes and genres of dramas that fermented in Shanghai is the first question the study proposes for historical records on Jing ju. Moreover, the center of a traditional opera was the performances of actors, and all scenes on the stage depended on them, which is almost reasonable common sens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urve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s of Haipai Jing ju in the 20th century did not entirely adopt traditional aesthetics expressing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at the focus on the stage and the entire creation were not necessarily actors-centered.
We can even say that in practicing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union of theatrical companies with troupes,” capital holders commanded the management right and leading right for plays. A theater manager determined the ultimate look of a performance upon taking costs, profits and risks into consideration. As a result, a theater became production-oriented, and the professions and style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s were no longer the only consideration for creation.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thus became like variety shows and were synthetic. Additionally, the selling points of a work depended on complicated plots, props and scenes and the performances of actors. Both leading actors and ordinary members of a theatrical troupe were hired by theater managers, and the gap of their salaries was quite large depending on their fame and social status. Therefore, leading actors being modeled as stars were the investment costs of a theater, so they had no right to choose a character and had to be familiar with different roles and the essence of performances, blend a variety of performing elements and directly interpret a figure to show their characteristics by transcending rules for role categories.
Performing art has the features of relying on contemporary space and time, being difficult to preserve and transient. The artistic meaning of Haipai Jing ju, in particular, is difficult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comprehend as it lacked a school successor to pass it on and reproduce it. Fortunately, the author successively found hundreds of old photographs of Haipai Jing ju and recorded over three hundred phonograph records sung by renowned actors of Haipai between 1905 and 1946 when collecting data in China, and they have facilitated the possibility of probing into the aesthetics of Haipai Jing ju in the study.
With the assistance of newspapers, photographs and phonograph records along with oral history by actors, the study attempts to piece together the historical performances of Haipai Jing ju with words, visual and audio records and memories. Additionall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cology of the subject, the study probes into the aesthetic law of the art of Haipai Jing ju from an external mechanism inwar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issues to complement newspapers, stages, market mechanism and other external levels where most of current researches were based on.
“A Look at Jingpai and Haipai—Review of Beijing-Centered Perspective in Jing ju Circles” shares its viewpoints regarding the writing of Jing ju history and proposes some questions. Additionally, it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zes differences between Jingpai and Haipai. “Profits Come First—By Observing Theater Managers” probes into how a theater manager dominates a performance. “Dramas from Scenes—Props and Scenes Serve as Core Thought of Creation” discusses transformation and breakthrough Haipai Jing ju experienced in creation thought and performing rules. “Reborn Locally—Performing Features of Haipai Jing ju Developing Locally” ha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how Jing, Hui, Kun and Bang music converged again and produced a new singing tune in chorus.
專書(除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外,其餘依姓氏筆劃排序)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收錄俞為民、孫蓉蓉主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唐宋元篇),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頁107。
〔明〕徐渭,《南詞敘錄》,收錄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明代篇 第一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77年。
〔清〕西湖安樂山樵,《燕蘭小譜》(卷五),收錄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一),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五),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清〕苕水狂生,《海上梨園新歷史》,收入傅謹主編,谷曙光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貳冊:專書(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清〕孫寶瑄,《忘山廬日記》(1893-1908),收入《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皖北遊戲道人,《梨園聲價錄》,收入傅謹主編,谷曙光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貳冊:專書(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清〕楊懋建,《夢華瑣簿》,收入傅謹主編,谷曙光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第壹冊:專書(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清〕蘂珠舊史,《長安看花記》,收錄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丁汝芹,《清宮戲事:宮廷演劇二百年》,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
丁秉鐩,《國劇名伶軼事》,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年。
丁秉鐩,《菊壇舊聞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
丁望,《牛鬼蛇神集》,香港:三家店書屋,1967年。
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三澤真美惠著,李文卿、許時嘉譯,《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12年。
上海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上海文化娛樂場所志編輯部主編,《上海娛樂文化場所志》,上海:上海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2000年。
上海文化藝術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文化兿術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京劇在上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上海市傳統劇目編輯委員會,《傳統劇目彙編》(第18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
上海市劇目工作室編,《上海劇稿》,上海:上海市劇目工作室,1983年。
上海百年文化史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百年文化史》,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上海京劇院理論研究室編,《上海京劇發展戰略論集》,上海:文匯出版社,1997年。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上海:中華書局,1939年。
么書儀,《從程長庚到梅蘭芳:晚近京師戲曲的輝煌》,臺北:威秀資訊出版社,2012年。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于質彬,《南北皮黃戲史述》,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大橋毅彥、趙怡、榎本泰子、井口淳子,《上海租界與蘭心大戲院──東西藝術融合交匯的劇場空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戲曲菁英》(上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國京劇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京劇百科全書》(上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年。
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編,《談戲說藝──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劇傳承史》(上下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
中國政協江西省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江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四卷),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編,《中國左翼電影運動》,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1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6年。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3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8年。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5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8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雲南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5年。
巴赫汀著,白春仁、顧亞鈴等譯,《詩學與訪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王安祈,《錄影留聲名伶爭鋒――戲曲物質載體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6年。
王孝儉主編,《上海市上海縣志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芳,《京劇在新加坡》,新加坡:新加坡戲曲學院,2004年。
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王洞主編,《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一:1947-195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5年。
王家熙,許寅等,《俞振飛藝術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王瓊玲,《夏敬渠與野叟曝言考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王韜,《瀛懦雜志》,收入傅謹主編,陳恬、谷曙光、吳新苗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捌冊:筆記及其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包天笑,《上海春秋》(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北京志.政務卷.民政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北京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四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編,《中國京劇史》(上中下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北京燕山出版社編,《古都藝海擷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北岡誠司著,魏炫譯,《巴赫金:對話與狂歡》,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史若虛、荀令香,《王瑤卿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民哀,《南北梨園略史》,收錄周劍雲編,《鞠部叢刊》,上海:上海交通圖書館,1918年,三、歌臺新史。
田卉群,《那個洞是哪裡來的:試論中國電影困境的形成及發展戰略》,臺北:新銳文創,2011年。
田本相,《中國話劇藝術通史》(第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田根勝,《近代戲劇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白鹤群、胡春焕,《日下回眸:老北京的史地民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任春,《上海私人會館筆記》,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年。
曾白融,《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安徽省文學藝術研究所、安徽省徽劇團編,《徽劇資料彙編》,安徽:安徽省文學藝術研究所,1983年。
朱書紳編,《同光朝名伶十三絕傳略》北京:三六九書報社,1943年。
朱瘦竹著,李世強編訂,《修竹廬劇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5年。
江上行,《六十年京劇見聞》,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
池志澂,《滬遊夢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老舍,《老舍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何慢,《周信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
何蔭柟《鉭月館日記》(1888-1911),收入傅謹主編,谷曙光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柒冊:日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吳小如,《吳小如戲曲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吳小如,《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吳圳義,《清末上海租界社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吳秋帆,《伶界大王譚鑫培事略》,上海:文藝編譯社,1917年。
吳馨等修、姚文枬等纂,《上海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李元皓。《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岩煒,《張愛玲的上海舞臺》,臺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李洪春,《京劇長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李倫新、方明倫、李梅、丁滿等主編,《海派文化的興盛與特色》,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年。
李浮生,《中華國劇史》,臺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振興國劇研究發展委員會,1969年。
李浮生,《春申梨園史話》,臺北:作者自印,1980年。
李康化,《漫話老上海知識階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紫貴口述,蔣健蘭整理,《憶江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
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插圖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李德生,《梨花一枝春帶雨:說不盡的旗裝戲》,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李曉紅,《女性的聲音──民國時期上海知識女性與大眾傳媒》,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汪笑儂,《汪笑儂戲曲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
汪培、陳劍雲、藍流編,《上海滬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汪輝、余國良編,《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書紳編,《同光朝名伶十三絕傳略》,北京:三六九書報社,1943年。
沈亮,《大世界──綜合性文化娛樂場館的經營之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第十二卷.文論),香港:花城出版社,1982年。
沈鴻鑫,《京劇大師周信芳》,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年。
沈鴻鑫,《周信芳評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沈鴻鑫,《周信芳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年。
沈鴻鑫、何國棟,《周信芳傳》,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1996年。
吳絳秋、楊放、顧倬民,〈近代旦行藝術的奠基人──王瑤卿〉,收錄史若虛、荀令香,《王瑤卿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谷曙光,《梨園文獻與優伶演劇──京劇崑曲文獻史料考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卓影編,《麗人行:民國上海婦女之生活》,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周利成,《天津老戲園》,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良主編,蘇州評彈研究會編,《評彈知識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周信芳,《周信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周信芳口述,衛明、呂仲記錄,《周信芳舞臺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1年。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中國劇場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周劍雲編,《鞠部叢刊》(冊一、冊二),上海:上海交通圖書館排印本,1918年。
周劍雲編,《菊部叢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周慕雲,《梨園影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林幸慧,《由申報戲曲廣告看上海京劇發展》,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林鶴宜,《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上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波多野乾一著,沈葦窗譯,《京劇二百年歷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年。
邵迎建,《上海抗戰時期的戲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金和增、王蘊明主編,《徽班與京劇》,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金勇勤,《卿本戲痴──小王桂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阿英,《晚清文藝報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阿英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侯雲舒,《虛擬與寫實的碰撞-二十世紀前期京劇形式的新變與跨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哀梨老人,《同光梨園紀略》,收入《樂府新聲》,上海:國華書局,1923年。
姚旭峰,《梨園海上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洪非,〈談「青陽腔」與「徽劇」的源流〉,安徽省文學藝術研究所、安徽省徽劇團編,《徽劇資料彙編》,1983年。
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胡祖德,《滬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胡祖德,《滬諺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胡曉明主編,《近代上海戲曲繫年初編》,上海:上海教育,2003年。
胡曉軍、蘇毅謹,《戲出海上—海派戲劇的前世今生》,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
胡疊,《上海孤島話劇研究》,上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苗露,《拉鐵門:民國上海京劇生產體制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
郁摹俠,《上海鱗爪》,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韋慶遠,《明清史辨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唐振常,《近代上海繁華錄》,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
唐振常、沈恒春,《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唐雪瑩,《民國初期上海戲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夏曉虹,《晚清上海片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家振,《海上繁華夢》,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91年。
孫家振,《續海上繁華夢》,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容世誠,《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2000。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書局,2006年。
徐亞湘,《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9年。
徐亞湘、高美瑜,《霞光璀璨—世紀名伶戴綺霞》,臺北:臺市文化局,2014年。
徐幸捷、蔡世成主編,《上海京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徐劍雄,《京劇與上海都市社會(1867-1949)》,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
翁偶虹,《翁偶虹文集》(論文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3年。
翁偶虹,《翁偶虹編劇生涯》,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年。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發展史》(一、二冊),臺北:商鼎文化出版,1992年。
馬述智,《舞臺技術基礎》,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
馬龍,《馬連良畫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
高小健,《中國戲曲電影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高義龍、李曉主編,《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上海指南》,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
常靜之,《中國近代戲曲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
海震,《戲曲音樂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張仲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
張志欣等編著,《海上畫派》,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庚、黃菊盛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戲劇集 第16卷),上海:上海書店,1995年。
張釗、殷波,《燕舞梨園──趙燕俠藝術生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張偉,《滬瀆舊影》,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張聊止,《歌舞春秋》,上海:廣益書局,1951年。
張連,《中國戲曲舞臺美術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曹駿麟,《氍毹八十—曹駿麟戲劇生涯憶實錄》,臺北:作者自印,1997年。
梅紹武 屠珍等編,《梅蘭芳全集》(第1卷 《舞臺生活四十年》第一、二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梅蘭芳,《梅蘭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2年。
梅蘭芳述,許姬傳記,《舞臺生涯》(上下冊),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
梅蘭芳述;許姬傳、許源來、朱家溍記,《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上),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許晚成編,《上海指南》,上海:國光書店,1938年。
許錦文編著,《麒派唱腔琴譜集──紀念周信芳誕辰百二十周年(1895-2015)》,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14年。
陳伯熙,《上海軼事大觀》,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陳伯熙,《老上海》,上海泰東書局,1919年。
陳定山,《春申舊聞》,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8年。
陳芳,《花部與雅部》,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
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插圖珍藏本),香港中和出版社,2017年。
陳國福,《中國川劇》,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
陳崎,《中國秘密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
陳淩,《說服傳播-過程和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陳鳴著,方全林主編,《周信芳:海派京劇宗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陳龍,《中國近代通俗戲劇》,臺北:東大出版社,2002年。
傅 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傅謹主編,谷曙光、吳新苗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壹冊:專書(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傅謹主編,谷曙光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貳冊:專書(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傅謹主編,丁汝芹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參冊:清宮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傅謹主編,陳恬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肆冊:申報,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傅謹主編,吳新苗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伍冊:其他報紙(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傅謹主編,谷曙光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柒冊:日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傅謹主編,谷曙光、陳恬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捌冊:筆記及其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傅謹主編,谷曙光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玖冊:圖錄(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傅謹主編,谷曙光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拾冊:圖錄(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彭吉象,《中國藝術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出版社,2004年。
曾白融,《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
曾紀鑫,《遲熟之果:中國戲劇發展與反思》,臺北:秀威資訊,2017年。
童本一主編,《上海文化娛樂場所志》,上海:上海文化藝術志編輯委員會,2000年。
華東戲曲研究院編輯,《華東戲曲劇種介紹》,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5年。
馮其庸主編,《中國藝術百科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黃式權,《淞南夢影錄》,收入傅謹主編,陳恬,谷曙光分卷主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捌冊:筆記及其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黃育馥,《京劇.蹺和中國的性別關係(1902-1937)》,北京:三聯書局,1998年。
楊 義,《京派文學與海派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楊東平,《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變遷與對峙》,捷幼出版社,2006年。
楊振良、蔡孟珍,《曲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楊逸等著,陸青標點,《海上墨林——廣方言館全案粉墨叢談》,收入《上海灘與上海人叢書》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楊義,《京派文學與海派文學》(插圖本),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楊義,《京派海派綜論》(圖志本),北京:新華書店,2003年。
畹香留夢室編,《淞南夢影錄》,收入傅謹主編,陳恬、谷曙光、吳新苗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捌冊:筆記及其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葉文心等,《上海百年風華》,臺北:躍昇出版社,2001年。
葉凱蒂著、楊可譯者,《上海.愛:名妓、知識份子和娛樂文化(1850-1910)》,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2年。
葛一虹,《中國話劇通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葛元煦,《滬遊雜記》,收入傅謹主編,陳恬、谷曙光、吳新苗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捌冊:筆記及其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葛飛,《戲劇、革命與都市漩渦-1930年代左翼劇運、劇人在上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葛濤,《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董維賢,《京劇流派》,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1年。
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夢畹生,《粉墨叢談》,收入傅謹主編,谷曙光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貳冊:專書(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2003年。
廖金鳳,《電影指南(下):動作冒險、喜劇、科幻、戰爭歷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漱石生(孫玉聲),《退醒廬筆記》,上海:上海圖書館,1925年。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九卷:民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蓋叫天口述,何慢、龔義江紀錄整理,《粉墨春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蓋叫天口述,沈祖安等記錄整理,《燕南寄廬雜譚──蓋叫天談藝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趙夢林,《中國臉譜大全》,臺北:淑馨出版社,1999年。
趙聰,《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69年。
齊如山,《國劇藝術彙考》,收錄齊如山先生遺著編印委員會編,《齊如山全集》(六),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64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五冊),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北京:寶文堂,1989年。
劉奎官口述,趙鳳池記錄、黎方整理,《劉奎官舞臺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劉國雄,《唱片百年:紀念中國唱片100周年》北京:中國音像協會出版,2004年。
劉靜沅,《京劇藝術發展史簡編》,安徽:文藝出版社,1984年。
劉豁公,《戲劇大觀》(第一集),上海:交通圖書館,1917年。
慕優生編,《海上梨園雜誌》,收入傅謹主編,谷曙光分卷主编,《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貳冊:專書(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樓嘉軍,《上海城市娛樂研究1930-1939》,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年。
歐陽予倩,《自我演戲以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歐陽予倩,《歐陽予倩全集》(第六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蔡世成,《《申報》京劇資料選編》,上海:上海市文化局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组等出版,1994年。
蔣健蘭、劉乃崇,《袁世海的藝術道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年。
鄭劭榮,《中國傳統戲曲口頭劇本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
鄭法祥口述,劉夢德記錄整理,《談悟空戲表演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年。
鄭逸梅,《藝海一勺續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盧大方,《上海灘憶舊錄》,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盧漢超,《霓紅燈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盧冀野。《中國戲劇概論》,上海:世界書局,1933年。
錢乃榮,《上海方言》,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年。
錢乃榮,《上海老唱片(1903-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錢乃榮,《海派文化的十大經典流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錢久元,《海派京劇的奧祕──錢久元博士論文及劇作選》,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年。
薛理勇,《老上海萬國總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
薪翹,《滬北十景〉,收於《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第捌卷:筆記及其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謝柏梁、詹仁佐主編,《海派文化與傳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鍾叔河編,《曾國藩家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檻外人,《京劇見聞錄》,北京:寶文堂書店,1987年。
羅曉帆,《中國戲曲演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藤野真子,《上海の京劇──メディアと改革》,東京:中国文庫株式会社,2015。
譚帆,《優伶史》,臺北:華成圖書,2004年。
關松安,《馨藝薪傳-京劇名師關松安談戲教戲》,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3年。
蘇少卿,《蘇少卿戲曲春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
蘇州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蘇州戲曲志》,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8年。
蘇智良、陳麗菲,《近代上海黑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鐵橋山人、石坪居士、問津漁者,《消寒新詠》,北京:中國戲曲藝術中心,1986年。
顧正秋資料提供、季季整理執筆,《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臺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
顧炳權編,《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
龔和德,《龔和德戲曲文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15年。
龔義江,《蓋叫天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文淑菁,〈清代宮廷演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毛卉,〈試從周信芳的代表劇目中探究其藝術特色〉,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碩士論文,2013年。
王軼貝,〈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京劇與青幫〉,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學碩士論文,2007年。
田飛從,〈「百代小紅樓」考察民國時期上海的唱片業發展和影響〉,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史論碩士,2007年。
田根勝,〈近代戲劇的傳承與開拓〉,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3年。
朱星威,〈戲曲出版與商業文化:《戲劇月刊》研究1928-1932〉,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何自榮,〈海派京劇繁榮的縮影─天蟾舞臺研究(1912-1954)〉,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13年。
余宗巍,〈機關佈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傳統戲曲舞美的變革〉,上海戲劇學院碩士,2013年。
吳億偉,〈近代上海畫報戲劇畫之研究文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呂承煥,〈同光時期上海京劇活動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
李晶,〈海派京劇服飾的設計特徵研究〉,江南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論文,2013。
林幸慧,〈《申報》戲曲廣告所反映的上海京劇發展脈絡:1872-1899〉,國立清華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林慧真,〈從周信芳看近現代上海京劇之發展(1895-1949)〉,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邱瑞枝,〈從晚清報刊論戲曲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關係-以上海地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洪佩君,〈華燈初上:上海新舞臺(1908~1927)的表演與觀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徐羽中,〈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唱片初探〉,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袁光大,〈淸末民初的上海戲曲表演 : 以新舞臺(1908-1927)為例〉,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馬奎元,〈五四現代戲劇中的文化衝突與轉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高美瑜,〈戰後初期來臺上海京班研究 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月苓,〈汪笑儂戲劇改良活動研究〉,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張雪瑋,〈白蛇題材戲曲初探〉,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2016年。
張遠,〈近代城市京劇女演員(1900-1937)-以滬、平、津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梁真瑜,〈臺灣亂彈戲曲白字化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盛輝,〈近代北京民間京劇戲班管理模式梳理研究(1840-1937)〉,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碩士論文,2014年。
陳佳,〈晚清上海報刊與京劇的傳播〉,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庚,〈民國北京戲劇市場研究(1912-1937)〉,武漢大學歷史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11年。
陳慧,〈臺灣內臺戲舞臺美術:源由、發展與實踐〉,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黃子瑞,〈宋代交易中的牙人──仲介的社會意義及其評價〉,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12年。
黃兆欣,〈京劇旦行表演傳承與對話──以陳德霖,王瑤卿與梅蘭芳,程硯秋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黃蓓蓓,〈「看戲」的貴族化、流行化與女性化─考察梅蘭芳新戲在滬的流行和遇困(1913-1938)〉,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12年。
楊璐,〈論20世紀初海派京劇中的武生戲〉,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褚秋艷,〈二十世紀早期上海京劇市場營銷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戲曲學碩士論文,2009年。
趙炳翔,〈民國年間上海戲曲唱片研究〉,上海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博士論文,2016年。
劉婧,〈京劇藝術片發展與審美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學碩士論文,2009年。
樓嘉軍,〈上海城市娛樂研究(1930—1939)〉,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博士論文,2004年。
蔡佩芬,〈晚清浮世繪:《游戲報》與上海文人的文化想像〉,國立曁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賢驥清,〈民國時期上海劇場研究(1912~1949)〉,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博士論文,2014年。
錢久元,〈海派京劇初探〉,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戲曲學博士論文,2004年。
謝瑛華,〈上海「新舞臺」:1908-1927年〉,復旦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鍾欣志,〈走向現代:晚清中國劇場新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期刊(依姓氏筆劃排序)
方平,〈戲園與清末上海公共空間的拓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頁43-49。
毛逸瓊,〈論共舞臺的機關佈景的流變〉,《戲劇之家》,2016年,第5(下)期,總第226期,頁18-20。
王丹、谷人旭,〈上海外來文化的地域特徵及結構分析──以舞臺文化為例〉,《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頁88-92。
王永運,〈海派京劇的創新及特點〉,《上海戲劇》,2003年,第9期,頁21-23。
王省民,〈京劇演出中的班園一體制及其歷史作用──對近代上海劇場的運作模式的考察〉,中國戲曲學院學報《戲曲藝術》,2013年,第34卷,第1期,頁50-55。
王祖鴻,〈海派京劇「戲好懂、腔好學」〉,《上海戲劇》,1986年,第1期,頁11-12。
王雪芹,〈「新舞臺」的劇場變革及其文化變遷〉,《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102-110。
王愛松,〈魯迅「京派」與「海派」話語的生成機制〉,《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14年,第1期,頁20。
田村容子,〈「孤島」時期上海跨劇種的互動關係-兩種《明末遺恨》及「改良」之口號〉,《戲劇學刊》,2014年,第19期,頁7-30。
田漢,〈臨著南國第三期第一次公演〉,《南國周刊》,1930年6月11日,第16期。
白雪,〈麒麟童之我觀〉,《戲劇週報》,1936年,第1卷,第6期,頁102。
白晶珠,〈白玉崑的幾齣「獨門戲」〉,《中國京劇》,2007年,第9期,頁43。
白雲星,〈憶父親白玉崑〉,《春秋》,2007年,第4期,頁51。
白話道人,〈記玫瑰花〉,《二十世紀大舞臺》,1904年,第2期,頁81。
向陽,〈文明戲社團搬演海派京劇 「淫戲」引發的爭論〉,《戲曲研究》,2010年,第1期,頁283-298。
朱建明,〈海派京劇表演藝術的觀念更新〉,《黃梅戲藝術》,1991年,第3期,頁24-36。
朱恒夫,〈論上海戲曲的過去、現狀與振興的對策〉,《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第6期,頁77-88。
朱筱峰、華和笙口述,〈藝人小傳──林步青〉,《蘇劇研究資料》(第二輯),蘇州:蘇州市戲曲研究室編印(內部資料未出版),1962,頁95-97。
朱瘦竹,〈上闌干談薈──尊重人道主義、犧牲不少好戲〉,《半月戲劇》,1939年,第2卷,第6期,頁7-9。
百合,〈漫談戲曲舞臺的機關佈景及火彩燈彩〉,《南國紅豆》,1995年,第4期,頁13-15。
呂君樵,〈上海孤島時期的改良平劇運動〉,《上海戲劇》,1980年,第2期,頁49-52。
呂承煥,〈清末上海丹桂茶園變遷考〉,《戲劇藝術》,2008年,第1期,頁42-49。
呂健,〈《宏碧緣》的機關佈景〉,《上海戲劇》,1962年,第7期,頁24。
李世強,〈譚鑫培赴滬演出史事略證〉,《戲曲藝術》,2015年,第2期,頁100。
李亞娟,〈楊月樓與同光時期的南北京劇〉,《戲劇藝術》,2007年,第6期,頁,77-84。
李宗紹,〈一年來孤島劇運的回顧〉,《戲劇與文學》,1940年,第 1 卷,第 1 期,頁12。
李長莉,〈從「楊月樓案」看晚清社會倫理觀念的變動〉,《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頁82-118。
李菲,〈論近代上海新式劇場的沿革及其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頁25-32。
李瑞來,〈談談連臺本戲〉,《上海戲劇》,1987年,第1期,頁13-14。
李瑞來口述,陳琥整理,〈談談連臺本戲〉,《上海戲劇》,1987年,第1期,頁13-14。
沈士英,〈小織簾館談:大嗓唱小生作俑者〉,《戲迷傳》,1939年,第2卷,第2期,頁19。
沈定盧,〈清光緒十年至十八年間上海曲壇概況及書場經營方式〉,《戲劇藝術》,1991年,第1期,頁58-69。
沈定盧,〈新舞臺研究新論〉,《戲劇藝術》,1989年,第4期,頁59-68。
沈定盧,〈檢場•撒火彩•祭臺〉,《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5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8,頁122-126 。
周錫泉,〈「机关布景大王」周筱卿與更新舞臺〉,《上海戲劇》,1985年,第3期,頁32。
周錫泉原稿;唐真,沈君白整理重撰,〈機關佈景大王周筱卿和更新舞臺的《西遊記》〉,收於《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3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7,頁65-66。
房默,〈藝海弄潮兒與革命旁觀者──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上海京劇文化生態及其原因初探〉,《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頁154-160。
易荊,〈海派京劇的經典唱詞談京劇《蘇武罵毛延壽》〉,《上海戲劇》,2008年,第9期,頁44-45。
易荊,〈機關佈景,一個被遺忘的中國戲曲文化傳統〉,《上海戲劇》,2008年,第10期,頁10-11。
林幸慧,〈上海京劇奠基期的市場運作與評賞標準〉,《大戲劇論壇》(第一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祁吳萍,〈上海連臺本戲盛衰小記〉,《中國京劇》,2003年,第2期,頁5-6。
邱國明,〈上海大舞臺「連臺本戲」演劇綜述〉,《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頁92-103、129。
金寶山,〈南派武生泰斗張翼鵬(上)〉,《中國戲劇》,2011年,第12期,頁49。
侯壽峰,《五十年來臺灣地方戲劇的舞臺設計發展始末〉,《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頁313-339。
俞健,〈清宮大戲臺與舞臺技術〉,《藝術科技》,1999年,第2期,頁8-16。
姚小鷗、陳波,〈《申報》的戲曲廣告與早期海派京劇〉,《現代傳播》,2004年,第37卷,第2期,頁51-54。
紅葉,〈三個月來梨園動態:彩頭班蓬勃眞相〉,《立言畫刊》,1943年,第237期,頁3。
胡曉真,〈閱讀反應與彈詞小說的創作清代女性敘事文學傳統建立之一隅〉,《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第8期,頁305-364。
苗露,〈1930年:上海京劇市場的轉折點〉,《戲劇藝術》,2013年,第6期,頁61-73。
苗露,〈民國時期上海京劇市場的基本經營模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頁139-144。
苗露,〈案目的存廢問題〉,《中華戲曲》(第48輯),2014年,頁328-335。
唐真,〈從新舞臺的興衰看海派京劇〉,《上海戲劇》,1986年,第1期,頁10。
唐雪瑩,〈近代南北戲價差異與戲曲中心的南移〉,《戲曲研究通訊》,2010年,第6期,頁100-109。
唐雪瑩,〈海派京劇──傳統戲曲近代化轉型的典範〉,《四川戲劇》,2013年,第2期,頁42-46。
唐雪瑩,〈從《申報》戲曲廣告看近代上海戲曲市場化〉,《四川戲劇》,2010年,第6期,頁46-50。
夏寫時,〈海派研討三題〉,《上海戲劇》,1986年,第2期,頁8。
孫宜學,〈晚清戲曲改良與晚清大使〉,《戲劇》,2006年,第4期,頁35-40。
孫柏,〈光緒元年的上海劇壇―從《申報》記載看近代演劇的商業化進程〉,《戲劇藝術》,2009年,第1期,頁17-28。
孫琳,〈「海派」的歷史多面性研究──以「京海之爭」為核心〉,《當代文壇》,2016年05期,頁50。
徐以禮,〈要重視思想內容和傳統藝術〉,《上海戲曲》,1962年,第8期,頁12。
徐希博,〈海派京劇的核心是革新〉,《上海戲劇》,1986年,第1期,頁14。
徐亞湘,〈從外江到國劇:論臺灣民間京劇傳統形成與失落〉,《民俗曲藝》,2010年,第170期,頁143-176。
徐亞湘,〈從廣東宜人園到宜人京班:一個本地京班的歷史考察──兼論京劇在臺灣在地化問題〉,《民俗曲藝》,2007年,第155期,頁5-51。
徐翔云,〈當年上海共舞臺之機官佈景〉,《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5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8,頁104-121。
徐筱汀,〈京派新戲和海派新戲的分析〉,《戲劇月刊》,1928年,第一卷,第三期。收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俗文學叢刊》,第一輯:第6冊,2001,頁297-304。
徐夢嘉,〈梅質蘭韻含芬芳──記上海京劇名票王誠沛〉,《上海戲劇》,1996年,第1期,頁31-32。
徐劍雄,〈京劇與晚清上海社會〉,《史學月刊》,2008年,第6期,頁113-120。
徐劍雄,〈近代上海的京劇票友、票房(1911-1949) 〉,《史林》,2006年,第4期,頁87-104。
徐劍雄、徐家林,〈都市里的瘋狂近代上海京劇捧角現象〉,《貴州社會科學》, 2007年,第3期,頁40-45。
柴俊為,〈漫談海派京劇的表演特色〉,《中國戲劇》,1989年,第8期,頁44-46。
海上潄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一)〉,《戲劇月刊》,1928年,第1卷,第1期, 頁139-142。
海上潄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二)〉,《戲劇月刊》,1928年,第1卷,第2期,頁91-94。
海上潄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三)〉,《戲劇月刊》,1928年,第1卷,第3期,頁145-148。
海上潄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四)〉,《戲劇月刊》,1928年,第1卷,第4期,頁97-100。
海上潄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五)〉,《戲劇月刊》,1928年,第1卷,第5期,頁161-165。
海上潄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六)〉,《戲劇月刊》,1928年,第1卷,第6期,頁107-110。
海上潄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七)〉,《戲劇月刊》,1929年,第1卷,第9期,頁169-172。
海上潄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八)〉,《戲劇月刊》,1929年,第1卷,第10期,頁75-78。
海上潄石生,〈上海戲園變遷志(九)〉,《戲劇月刊》,1929年,第1卷,第12期,頁161-164。
祝均宙,〈上海小報的歷史沿革(一)〉,《新聞研究資料》,1988年,第2期,頁163-179。
秦毓茹,〈從《申報》中三雅園戲曲廣告看晚清上海崑劇劇壇〉,《劇說戲言》,2010,第7期,頁1-17。
笑林,〈今昔梨園拉雜譚〉,《戲劇月刊》,第1卷,第6期,1928年11月10日,頁175-181。
翁偶虹,〈舞臺演變的問題:什麽是彩頭?什麽是佈景?〉,《立言畫刊》,1942年,第184期,頁3。
袁省達,〈申報《自由談》源流〉,《新文學史料》,1978-1:245-258。
高美瑜,〈角力與崢嶸:試論顧正秋與戴綺霞對臺爭勝之意義〉,《戲劇學刊》,2014年,第20期,頁7-37。
高美瑜,〈臺灣民間京劇商業演出研究—以周麟崑與麒麟國劇團為考察對象〉,《戲劇學刊》,2012年,第16期,頁57-88。
高義龍,〈為戲曲史掀開嶄新的一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的上海戲曲改革〉,《藝術百家》,2002年,第1期,頁1-7。
張乙廬,〈海派名詞之由來〉(上〉,收錄張古愚、紅葉主編,《戲劇春秋》第1期,1944年7月7日,頁3。
張大成,〈對振興海派京劇的幾點思考〉,《上海戲劇》,1997年,第4期,頁25-26。
張大成,〈繼承創新、振興上海京劇〉,《上海戲劇》,2005年,第8期,頁10-11。
張古愚,〈上海劇場變遷紀要〉,《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1集),上海:上海藝術研究所,1986,頁88-95。
張古愚,〈大嗓唱小生〉,《十日戲劇》,1939年,第2卷,第14期,頁5-6。
張余,〈海派京劇與話劇的形成及其關系〉,《戲劇藝術》,1991年,第2期,頁97-104。
張庚,〈在上海京劇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的書面發言〉,《中國戲劇》,1997年,第5期,頁1-2。
張偉品,〈尋訪「活郭槐」——記上海京劇著名演員張達發〉,《上海戲劇》,1998年,第5期,頁23。
張善麟,〈我的爺爺蓋叫天(十六)〉,《中國京劇》,2016年,第05期,頁39-41。
張善麟,〈我的爺爺蓋叫天〉(十四),《中國京劇》,2016年,第03期,頁34-37。
張煉紅,〈「海派京劇」與近代中國城市文化娛樂空間的建構〉,《戲曲藝術》,2005年,第3期,頁14-23。
張澤綱,〈海派京劇——中國近百年文化的宏篇大作〉,《上海戲劇》,1996年,第3期,頁9-13。
曹官力,〈近代上海京劇票界的生成〉,《戲劇研究》(第9輯),2012,頁41-63。
曹南山,〈案目制考論〉,《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5,第36卷,第4期,頁78-82。
曹南山,〈從案目制到票務制近代劇場經營範式的確立〉,《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頁116-124。
曹炯林,〈侯壽峰的藝術生涯〉,《侯壽峰專題創作展:百年大震921四週年浴火重生專輯》,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03。
曹凌燕,〈武戲與上海京劇舞臺〉,《戲劇之家》,2005年,第6期,頁60-61。
曹樹鈞,〈簡論新時期海派京劇的國際影響〉,《世界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頁213-217。
梅花館主〈鞠部脞志(一)〉,《戲劇月刊》,1929年,第2卷,第1期,頁4-5。
許思言,〈海派京劇應予足夠重視〉,《上海戲劇》,1986年,第1期,頁12-13。
許敏,〈士.娼.優晚清上海社會生活一瞥〉,《史林》,1992年,第2期,頁53-60。
許敏,〈晚清上海的戲園與娛樂生活〉,《史林》,1998年,第3期,頁36-44、79。
許敏,〈新劇─近代上海一種流行藝術的盛衰〉,《史林》,1990年,第3期,頁57-64。
郭大有,〈機關.佈景.魔術〉,《中國京劇》,1992年,第3期,頁22-23。
陳文勇,〈改良戲曲尋常事,燈彩誰家比得來──試論上海「新舞臺」的戲曲改良運動〉,《戲劇》,2011年,第1期,頁111-120。
陳永祥,〈論清末民初上海演藝界「男女合演」的產生〉,《廣州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11期,頁54-58。
陳芳,〈論清末上海的京劇演出活動〉,《中國學術年刊》,2002年,第23期,頁469-514。
陳彥衡。《舊劇叢談〉,《戲劇月刊》,1931年,第3卷,第5期,頁7。
陳恬,〈論案目制〉,《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總第169期,頁16-28。
陳琥,〈上海京劇連臺本戲簡表──《申報》演出廣告輯錄〉,《中華戲曲》,第37輯,2008年01期,頁377-394。
陈敬我,〈綠绮軒戲談〉,《戲劇月刊》,1928年,第1卷,第1期,頁3。
陳鳴,〈上海戲曲經營管理的近代化〉,《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頁106-111。
陸群,〈上海的案目與茶堂〉,《上海文化史志通訊》,1996年12月25日,頁43。
傅秋敏,〈論汪笑儂的戲曲改良活動〉,《戲劇藝術》,1988年,第3期,頁45-54。
森堡,〈文人的生活苦〉,《現代》,1934年,第4卷第4期。
湯敏,〈租界與晚清上海戲曲的變革〉,《檔案與史學》,1996年,第4期,頁44-50。
紫楓,〈京朝派與海派:由賈福棠口中聽到的打金磚〉,《立言畫刊》,1938年,第3期,頁5。
費穆,〈關於舊劇電影化的問題〉,《百年中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頁291-292。
貽白,〈京派與海派〉,《中國藝壇畫報》,1939年,第36期,頁1。
馮成德,〈也是齋劇譚──閒話海派〉,《戲劇旬刊》,1936年,第8期,頁13。
馮成德,〈從命運論說到南方旦角的今昔〉,《十日戲劇》,1937年,第1卷,第1期,頁17-18。
黃在敏,〈海派京劇的文化定位與藝術精神〉,《中國戲劇》,1997年,第6期,頁12-14。
愚,〈要想南來的角兒們聽者 上海唱戲比北京難得多〉,《十日戲劇》,1939年,第2卷,第7期,頁14。
楊義,〈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緣及審美形態〉,《海南師院學報》,1996年,第1期,頁7。
楊嘉祜,〈海派京劇的一朵奇葩──連臺本戲〉,《世紀》,2002年,第5期,頁61-61。
葉長海,〈上海戲劇舞臺三十年〉,《戲劇研究》,2008年,第1期,頁179-194
葉慕秋,〈閒話海派與京朝派之新戲〉,《戲劇旬刊》,1936年,第17期,頁14。
鄒元江,〈從周信芳與應雲衛的合作看「海派京劇」的本質〉,《戲劇藝術》,2007年,第4期,頁92-103。
鄒越,〈民國都市業餘演劇活動的縮影──對《申報》中票友、票社史料的鉤沉與解讀〉,《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頁151-154。
甄光俊,〈天津歷史上的彩頭戲〉,《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頁51-54。
翠兒,〈行頭──南北伶人之不同點〉,《京戲雜誌》,1936年,第12期,頁11。
聞立言,〈化沉悶為火爆、變重復為新奇──海派京劇《甘露寺》中的五音聯彈〉,《上海戲劇》,2009年,第10期,頁32-33。
蓋叫天,陳幼亭口述,彭兆棨整理,〈《打內和打外》及其他──與陳幼亭的幾次談話〉,《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 年,第12卷,第1期,頁4-10。
趙山林,〈《忘山廬日記》蘊藏的戲曲文化資訊〉,《文化遺產》,2009年,第2期,頁50 - 55。
趙炳生,〈六十春秋話天蟾〉,《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3集),上海藝術研究所,1987,頁119-124。
趙婷婷,〈《申報》劇評家立場的轉變〉,《戲劇藝術》,2008年,第1期,頁50-54。
趙維國、陳佳,〈《申報》與晚清海派京劇的傳播〉,《戲劇藝術》,2009年,第4期,頁77-85。
劉汭嶼,〈梨園內外的戰爭──20世紀第二個十年上海京劇界之馮賈「黨爭」〉,《文藝研究》,2013年,第7期,頁101-110。
劉嵩樵述、鄭過宜潤詞,〈上海菊事史料:同光梨園記略(二)〉,《戲迷傳》,1939年,第2卷 第4期,頁23。
蔡文,〈淺談閩劇舞臺美術〉,《中國戲劇》,2011年,第1期,頁70-71。
蔡世成,〈海派京劇的形成和發展〉,《戲曲研究》,1995年,第2期,頁14-28。
蔡祝青,〈舞臺的隱喻:試論新舞臺《二十世紀新茶花》的現身說法〉,《戲劇學刊》,2009年,第9期,頁51-101。
蔡登山,〈從「現代」派作家走向政論家的杜衡〉,《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8年,5月號,頁4-9。
賢驥清,〈民國前期上海佈景師的緣起和幫派系〉,《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頁75-86。
賢驥清,〈民國時期海派機關佈景溯源〉,《戲曲研究》,2016年,第04期,頁388-406。
鄭逸梅,〈上海早年的戲院和戲劇(續三)〉,《上海戲劇》,1992年,第Z2期,頁13-14。
錢久元,〈試論海派京劇舞臺布景〉,《上海戲劇》,2004年,第4期,頁59-62。
薛林平,〈上海清代晚期戲園研究〉,《華中建築》,2009年,第1期,頁155-161。
謝柏梁,〈上海京劇的歷史地位與文化精神〉,《中國戲劇》,1997年,第8期,頁17-20。
邁,〈北平舊戲海化的趨勢,《十日戲劇》,1938年,第1卷,第36期,頁3。
謨,〈也是戲隨筆:南麒北馬打對臺〉,《舞風》,1938年,革新號,第11期,頁6。
魏兵兵,〈「風化」與「風流」:「淫戲」與晚清上海公共娛樂〉,《史林》,2010年,第5期,頁1-9。
蘇宗仁,〈「趙老開」──趙如泉〉,《中國京劇》,2007年,第10期,頁12-13。
蘇宗仁,〈狗年說狗戲〉,《中國京劇》,2006年,第1期,頁29。
蘇明,〈略論京劇麒派藝術對「冷錘」的運用〉,藝術百家,2002年,第2期,頁127-128。
龔和德,〈化腐朽為神奇——試論機關佈景〉,《上海戲劇》,1963年,第Z1期,頁30-34。
龔和德,〈京劇與上海〉,《上海戲劇》,2004年,第12期,頁8-12。
龔和德,〈海派京劇終于修成正果〉,《中國戲劇》,2010年,第7期,頁25-26。
龔和德,〈開創海派京劇的新境界〉,《中國戲劇》,1990年,第2期,頁28-30。
龔和德,〈試論海派京劇〉,《藝術百家》,1989年,第1期,頁5-12。
龔和德,〈清代宮廷戲曲的舞臺美術〉,《戲劇藝術》,1981年,第2期,頁36-47。
龔戰,〈海派京劇與周信芳〉,《中國京劇》,1995年,第5期,頁14-16。
訪談(依時間先後排序)
訪張義奎,〈談今日公司麒麟廳海派京戲的演出及製作方式〉,2009年12月22日,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演藝中心後臺。
訪戴綺霞,〈上海共舞臺演劇經驗〉,2012年7月2日,臺北:兆如老人安養中心。
訪戴綺霞,〈談陰陽河、海潮珠、紅梅閣、天女散花、人生觀、來生願望〉,2012年7月23日,臺北:兆如老人安養中心。
訪孫正陽,〈談個人藝術生涯與海派京劇〉,2015年7月12日,上海:徐匯區家中。
訪關松安,〈談海派京劇及個人的演藝生涯〉,2015年7月14日,上海:寶山區家中。
訪孫國良,〈談個人藝術生涯與杭嘉湖演劇〉,2015年7月17日,南京:小火瓦巷家中。
訪孫海蛟,〈談祖父孫柏齡與父親孫國良的演出藝術〉,2015年7月18日,南京:小火瓦巷家中。
訪孫國良,〈談父親孫柏齡的演劇特色〉,2015年7月19日,南京:小火瓦巷家中。
訪孫國良,〈談父親孫柏齡藝術生涯與龍鳳舞臺〉,2015年7月20日,南京:小火瓦巷家中。
訪孫正陽,〈談個人藝術生涯與海派京劇〉,2015年7月26日,上海:徐匯區家中。
訪關松安,〈談連臺本戲及個人的演藝生涯〉,2015年7月27日,上海:寶山區家中。
訪陶素娟,〈談大世界小京班(陶家班)的習藝經過〉,2015年7月27日,上海:寶山區家中。
訪孫國良,〈談海派京劇之劇目、扮相、做表〉,2015年8月2日,蘇州:東港新村家中。
訪張善麟,〈談京劇蓋派三代英傑〉,2015年10月16日,臺北:中央廣播電臺(播出時間:2015/10/22)。
訪張善麟,〈我的父親張翼鵬〉,2015年10月22日,臺北:大稻埕鍋鑪咖啡店。
訪張善麟,〈談我的爺爺蓋叫天〉,2016年11月12日,新北:板橋火車站。
訪孫國良,〈談海派聯彈〉,2017年7月6日,臺北:中央廣播電臺電訪。
訪張善麟,〈談父親張翼鵬〉,2017年7月23日,臺北:門卡迪餐廳。
請教陳勝國,〈歌仔戲的「臺」與「本」〉,2017年12月2日,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T107教室(東亞大眾戲劇研究國際論壇會場)
訪楊明,〈談師祖小楊月樓的表演創造〉,2017年12月8日,臺北:街口6號咖啡館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