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印華作家黃東平中短篇小說研究
作者:黃奕炳
作者(外文):HUANG, YI-BING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德昭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黃東平中短篇小說印華文學華僑華人變遷Huang DongpingnovellasChinese Indonesian literatureoversea Chinesevicissitud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論文旨在針對印華作家黃東平的中短篇小說,進行分析、研究。
黃東平中短篇小說《遠離故國的人們》、《頭家━估俚》兩集共二十三篇,創作於二十世紀八0至九0年代,主要描述一九六五年印尼禁華文、封華校、推動排華風潮後,華人社會的現實生活與變遷,書寫印尼華僑華人此期間歷經的苦難和煎熬,控訴殖民政府、帝國主義和當地獨裁統治者的殘暴壓榨與迫害。
本文依照學術思維理則進行研究,發現黃東平的中短篇小說,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係從底層、離散和傷痕的視角敘事,以文學的方式書寫歷史,撰述印尼華人社會在殖民者和異族統治下的苦難和變遷,揭露、控訴排華行動的殘暴、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與壓迫、富僑的奢靡腐敗;作者憐憫被迫害的女性、華人知識份子,以及包括華人、當地人在內的貧困底層階級。他獨特的創作藝術,能走出前輩作家的影響,以「創造性化用」另闢蹊徑,在創作主題、藝術技巧和文化認同上,顯現出由「面向中國」轉向「面向本土」、華僑文學向華族文學轉型的跡證,並且驗證印尼排華的肇因和東南亞華僑華人百年來苦難的根源,彰顯這二十三篇小說具有文學和歷史價值,它們是僑歌系列作品的續篇或補遺,構成黃東平文學成就重要的環節。
就筆者個人而言,它們既是華僑史,也是家族史的重要史料,深具參考與研究的價值。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and study Chinese Indonesian writer Huang Dongping’s novellas.
There are 23 chapters in the two novellas, “People away from their native country” and “Bosses and workers”, which were written by Huang Dongping. The two novellas were written in 1980s to 90s. They mainly describe the life and vicissitud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fter Indonesian government’s forbidding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schools, and promoting Sinophobia in 1965. The novellas depict the misery and excruciation that the Chinese Indonesians had been through. By his novellas, Huang condemns the cruel exploitation and suppression from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the local dictator.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academic thinking and finds that Huang’s novellas have an edge of realism. They describe the bottom of society, the separated ones, and the wounded. With his literary touch, Huang wrote the history of the vicissitude and misery that the Chinese Indonesian society had been through under the colonizers and aliens. Huang reveals and condemns the cruelty of Sinophobia, the exploit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Capitalism, and the corruption of the wealthy expatriates. Huang Sympathizes the suppressed wome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underclass including Chinese and local people. His unique creative art is able to be unaffected by preceded writers. He blazed a trail by applying mechanically in a creative way. The themes, artistic skills, and cultural recognitions of his works show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hinese perspectives” to localization, which are the trace of the oversea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forming into ethic Chinese literature. Huang’s novellas verify the cause of Sinophobia and the origin of the misery that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had been through for a hundred years, which manifest th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se twenty-three chapters. They are the sequels or addendums of the “songs of the expatriates” series which become the vital segments of Huang’s literary achievement.
In my personally opinion, Huang’s novellas are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sources for both Indonesian Chinese history and family history. Therefore, they have the value of reference and research.
一、作家作品
黃東平:《短稿一集》,新加坡: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84年。
黃東平:《短稿二集》,新加坡:島嶼文化社,1993年。
黃東平:《遠離故國的人們》,新加坡:島嶼文化社,1993年。
黃東平:《頭家━估俚》,新加坡:烏托出版社,1997年。
黃東平:《黃東平文集》,第1至10卷,印尼:椰嘉達金門互助基金會文化部,2003年。
黃東平:《黃東平全集》,第1至10卷,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年12月。
黃東平:《僑歌首部曲》,臺北市:金門縣政府、聯經出版公司聯合出版,2005年。
黃東平:〈華僑文藝寫作的「條件」〉,《香港文學》,1986年1月13期,頁198至201。
黃東平:〈失業記━海外一名華文寫作者的真實遭遇〉,《華文文學》,1989年第3期,1989年3月,頁25至28。
黃東平:〈寫作雜識二則〉,《華文文學》,1990年第2期,1990年2月,頁57至61。
黃東平:〈在禁絕華文的地域編印華文文集〉,《華文文學》,1994年第1期,頁50至52。
黃東平:〈取向━「峇峇」威廉何的經歷〉,《金門文藝》,第4期,2005年1月,頁109至114。
黃東平:〈文學回原鄉━《黃東平文集》情深意更濃〉,《金門文藝》,第6期,2005年5月,頁30至31。
黃東平:〈閩南家鄉瑣記(一)〉,《金門文藝》,第16期,2007年1月,頁32至34。
黃東平:〈閩南家鄉瑣記(二)〉,《金門文藝》,第17期,2007年3月,頁32至34。
黃東平:〈閩南家鄉瑣記(三)〉,《金門文藝》,第18期,2007年5月,頁30至32。
黃東平:〈閩南家鄉瑣記(四)〉,《金門文藝》,第19期,2007年7月,頁29至31。
黃東平:〈閩南家鄉瑣記(五)〉,《金門文藝》,第20期,2007年9月,頁46至48。
黃東平:〈閩南家鄉瑣記(六)〉,《金門文藝》,第21期,2007年11月,頁28至30。
二、專書論著(按古籍、作者姓氏排序)
【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臺北:古新書局,民國65年9月。
【明】洪受:《滄海紀遺》,再版,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
王永江:《社會主義思想史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2年8月。
王德威:《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店(香港),2008年10月。
王潤華:《魯迅小說新論》,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1月。
王潤華:《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9月。
王 堯:《「文革」與「五四」比較論━以文學為中心》,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1月。
王素真等著:《父親故事集》,臺北市:長歌藝術傳播公司,2017年8月。
【美】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李明歡譯,黃鳴奮校:《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1版3刷,2016年12月。
【美】孔復禮(Philip Kuhn)著,李明歡譯,韓翔中校:《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3月。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國父全集》,第1册,第2版,臺北:編訂者印行,1981年8月。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4月。
白壽彝:《中國交通史》,臺4版,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1月。
白壽彝:《中國交通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丘正歐:《蘇卡諾時代印尼排華史實》,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年4月。
包樂史著,賴鈺勻、彭昉譯:〈熱帶的荷蘭•巴達維亞:一個商業帝國首都的興起與衰落〉《看得見的城市:全球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台北市:蔚藍文化,2015年3月12日。
江柏煒:《新加坡的出洋客》:金門:金門縣政府,2011年12月。
江柏煒:《冷戰金門:世界史與地域史的交織》,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7年12月。
朱文斌、劉紅英主編:《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10輯,合肥市:時代出版傳媒公司、安徽文藝出版社,2017年6月。
朱文斌、【泰】曾心主編:《新世紀東南亞華文閃小說精選》,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
【美】艾布拉姆斯(M.H.Abrams)、哈珀姆(Geoffrey Galt Harpham)原著,吳松江原譯,蔡佳瑾審譯:《文學術語手册》(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9e),臺北市:書林出版公司,2012年4月。
【美】米爾頓•奧斯伯恩(Milton Osborne)著、王怡婷譯:《南向,面對東南亞》,臺北市:出色文化出版事業群,好優文化,2017年10月。
【美】伊莉莎白•皮莎妮(Elizabeth Pisani)著,譚家瑜譯:《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Indonesia Etc. : 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6月。
沈慶利:《現代中國異域小說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何 平:《東南亞的封建-奴隸制結構與古代東方社會》,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李辰冬:《文學新論》,再版,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8月。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李澤厚論文集》,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9月。
李卓輝編著:《印華先驅人物光輝歲月━印尼華人報刊和獨立先賢史話》,雅加達:通聯書局出版社,2004年1月。
李卓輝編著:《印華寫作精英奮鬥風雨人生》,雅加達:通聯書局出版社,2010年9月。
李恩涵:《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8月。
李美賢:《印尼史━異中求同的海上神鷹》初版2刷,台北市:三民書局,2012年11月。
李有成:《離散》,臺北市:允晨文化公司,2013年8月。
李亞凡編:《世界歷史年表(修訂珍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2015年8月重印)。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增訂5版,臺北市:三民書局,2016年6月。
【美】宋怡明(Michael Szonyi)著,黃煜文、陳湘陽譯:《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Cold WarIsland━Qemoy on the Front Line),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7月。
【原法國籍,後歸化中國籍】沙海昂(A.J.H.Charigon)註、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Le Live de Marco Polo),臺2版1刷,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6月。
林焜熿:《金門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修訂版,2006),臺北市:書林出版公司,2011年8月。
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九六年編修》,金門:編者印行,2009年12月。
東南亞歷史詞典編輯委員會:《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1月。
【日】松浦章著,楊蕾等譯:《清代華南帆船航運與經濟交流》,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
胡 繩:《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胡繩的十篇論文》,香港第1版,香港:三聯書店(香港),1997年4月。
洪鎌德:《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興衰》,臺北縣:揚智文化公司,2010年5月。
【英】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廖仁義譯,《批判的社會學導論》(Sociology : A brief but critical introductino),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95年10月。
柯思仁、陳樂:《文學批評關鍵詞━理念•理論•中文文本解讀》,2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10年12月。
陳賢茂主編:《海外華文文學史》(第3卷),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年。
陳賢茂、吳奕錡、陳劍暉、趙順宏著:《海外華文文學史初編》,廈門:鷺江出版社,1993年12月。
陳耕、楊浩存、黃振良合著:《閩南民系與文化》,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7年12月。
陳耕:《縱橫閩南》,福州市:海峽出版發行集團,2017年1月。
陳支平、徐泓:《閩南文化百科全書•歷史卷》,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陳慶元等著:《醉夜方興━金門縣作家選集(評論卷)》,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2010年6月。
陳志強:《漳州━古代海外交通與海洋文化》,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陳漱渝:《搏擊暗夜━魯迅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年1月。
【美】埃德加•斯諾著(Edcar Snow),蕭樂山譯:《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第2版第10刷,,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年4月。
奚廣慶、王謹主編:《西方新社會運動初探》,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徐曉望主編,林小影責任編輯:《福建通史,第4卷•明清》,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曹惠英:《中國知識青年題材小說研究━從文革時期到九十年代》,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9月。
曹聚仁:《魯迅評傳》,新北市:新視野,2018年4月。
高上秦主編:《中國大陸抗議文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年8月。
高銘澤撰述、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編輯:《臺灣地名辭書,卷24,金門縣》,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4年9月。
【德】倍倍爾(又譯倍伯爾)(Bebel A.)著,葛斯、朱霞譯:《婦女與社會主義》(德文:DIE FRAU UND DER SOZIALISMUS,英文:Woman And Socialis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8月。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10版,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1989年10月。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2月。
張健、謝綉:《中西小說理論要義》,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6月。
張尊禎:《印尼━神佛的天堂》,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1年11月。
張淑勤:《荷蘭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12年6月。
張榮翼、李松:《文學理論新視野》,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2年11月。
張瓊惠、梁一萍主編:《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5月。
張松建:《後殖民時代的文化政治》,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17年5月。
張福英著、葉欣譯:《娘惹回憶錄》(Memories of a Nonya),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年8月。
逯扶東:《西洋政治思想簡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15年7月。
莊彩燕:《金門籍南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金門文學叢刊》第二輯為例》,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2年10月。
梁庚堯:《中國社會史》,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4月。
許津橋:《社會理論與政治實踐》,臺北:圓神出版社1987年9月。
許文榮:《馬華文學類型研究》,臺北市:里仁書局,2014年6月。
黃奕展:《浯洲汶水黃氏華房族譜稿》,金門:編者印行,1991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市:麥田出版,2012年9月。
黃維良:《中國現代文學導讀》,初版4刷,新北市:揚智文化公司,2013年3月。
馮清貴:《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影像多元敘事研究》,台北市:崧燁文化公司,2018年8月。
焦建華:《福建僑批業研究(1896至1949)》,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
湯錦臺:《閩南海上帝國━閩南人與南海文明的興起》,臺北市:大雁文化公司,2012年3月。
葉穉英:《中國當代文學掃描》,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5月。
賀紹俊:《魯迅與讀書》,臺北市:婦女與生活社文化公司,2001年2月。
董希文:《文學文本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3月。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市:三民書局,2002年1月。
楊宏云:《印尼棉蘭華僑華人史》,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
楊宏云:《東南亞華僑華人的跨國實踐與認同流變━以印尼華商為例》,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
溫廣益、蔡仁龍、劉愛華、駱明卿編著:《印度尼西亞華僑史》,一版,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3月。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市:商周出版,2009年1月。
鄭學稼:《印度尼西亞史》,臺北市:黎明文化公司,1976年4月。
鄭錠堅:《小說之道:小說藝術的哲學思考》,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3年9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劉必權:《印尼、東帝汶》,六版,新北市:川流出版社,2008年4月。
劉必權:《世界列國誌•印尼、東帝汶》,六版,新北市:成信文化公司,2008年4月。
劉美鈞:《印尼的出洋客》,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1年12月。
蔡芬芳:《走向伊斯蘭━印尼客家華人成為穆斯林之經驗與過程》,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12月。
蕭新煌、邱炫元主編:《印尼的政治、族群、宗教與藝術》,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4年6月。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
賴珩佳:《那些你未必知道的印尼》,臺北市:城邦印書館,2017年1月。
霍必烈編:《蓋冠論定談魯迅》,臺北市:國際文化公司,1988年4月。
薛化元:《中國現代史》,增訂8版,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9月。
顧海良主編:《馬克思主義如何改變世界》,香港:中華書局(香港),2013年3月。
龔顯宗、王儀君、楊雅惠主編:《移居、國家與族群》,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0年5月。
三、學位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列排序)
張 堅:〈東南亞華僑民族主義發展研究(1912至1928)〉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專門史博士論文,2002年。
吳丹鳳:〈華僑文學的堅持:黃東平的創作與思想━以黃東平的小說、隨想為主〉,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13日。
謝佳玲:〈《顯影》中金門番客故鄉感形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余懿珊:〈金門意識與地方感形塑:以「僑鄉文學」之建構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1月。
四、期刊(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排序)
文 峰:〈融合抑或排斥━從文化視角分析印尼華人困境〉,《東南亞研究》,2001年第3期,2001年7月,頁77至80。
王列耀、潤美萍:〈印度尼西亞華文散文中的「家園理想」〉,《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3年1月,頁70至74+80。
王列耀:〈東南亞華文文學:華族身份意識的轉型━臺港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文學評論》,2003年第5期,頁179至184。
王列耀、孔祥偉:〈“重寫”記憶中“情愛的中國” ━印尼土生華人文學中的一種流行敘述〉,《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頁71至74+79。
王列耀:〈欲回又難回的遠鄉━印尼土生華人文學的「尋根」地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101至104。
王列耀、顏敏:〈印度尼西亞華文文學的藝術特徵及文學史意義〉,《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2007年7月,頁152至157。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第24期,2013年12月,頁1至18。
王德威:〈華語語系,臺灣觀點〉,《中外文學》,第44卷,第1期,2015年3月,頁131至134。
王田孫:〈千年島鄉百家姓〉,《金門文藝》,第18期,2007年5月,頁8至10。
古正金:〈江洋流寓━金門僑鄉書寫的背景描繪〉,《金門文藝》,第16期,2007年1月,頁10至12。
石曉楓:〈生存的哀歌━黃東平《僑歌首部曲》評介〉,《金門文藝》,第21期,2007年11月,頁61至63。
江 寧:〈在華文文學中耕植鄉情━記黃東平與他的作品集〉,《金門文藝》,第4期,2005年1月,頁106至108。
江柏煒:〈軍事治理下的地方社會:以金門華僑網絡為中心之考察(1949━1970)〉,《考古人類學刊》,第71期,2009年,頁1至41。
江柏煒:〈金門洋樓:一個近代閩南僑鄉文化變遷的案例分析〉,《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20期,2012年12月,頁1至24。
江柏煒:〈海外華人社會文化的田野調查經驗:以金門社群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7卷2期,2016年3月,頁102至109。
江柏煒:〈近代金門的移民網絡及僑鄉社會的文化景觀〉,《臺灣文獻》季刊,70卷1期,2019年3月31日,頁97至144。
老 兵:〈試談印華文學的歷史發展與前景〉,《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第1期,2003年7月,頁8至10。
李克難:〈排華五十年後:印尼華人生存秘辛〉,《鳳凰周刊》,2016年第12期,總第577期,2016年4月29日。
李 聰:〈荷蘭在印尼強迫種植對華人之影響〉,《現代交際》,2017年第12期,2017年7月,頁163至164。
沈燕清:〈荷蘭殖民統治時期爪哇華人法律地位探析〉,《八桂僑刊》,2012年第4期,2012年12月,頁55至62。
何 純:〈印尼華人問題研究〉,《湖南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7卷第5期,2006年9月,頁216至218。
宗四海:〈印尼華文教育政策的歷史演變及其走向預測〉,《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2007年7月,頁1至9+18。
花金苓:〈黃東平小說創作淺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頁103至110。
金 苓:〈傑出的華人作家━黃東平傳略〉,《黃東平全集》,第10卷:餘稿附錄,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年12月。頁672至690。
汪義生:〈印度尼西亞華文文學的艱難歷程〉,《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9期,頁67至71+66。
吳有生、郭廓:〈守成與流變━東南亞華文文學特徵論〉,《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1997年12月,頁102至106。
吳奕錡:〈印尼華文文學歷史發展述略〉,《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頁141至145。
吳新桐:〈以細膩的筆觸輕撫愛情留下的傷痕━印度尼西亞華人女性文學初探〉,《華文文學》,2002年4期,2002年7月,頁34至37+46。
吳丹鳳:〈從黃東平的作品中看印度尼西亞華人與當地人的互動〉,《黑龍江史志》,2008年12月,頁49至50。
吳丹鳳:〈論黃東平作品中的異族書寫〉,《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頁8至10。
周兆呈:〈中國對印尼外交政策中對華人問題的考慮(1965━1997年)〉,《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2001年7月,頁14至21。
周陶沫:〈華僑問題的政治漩渦:解析1959━1962年中國對印度尼西亞政策〉,《冷戰國際史研究》,2010年第1期,2010年8月,頁155至174。
林小娜:〈戰後印尼華文教育政策的演變〉,《南方論刊》,2012年第8期,2012年7月,頁56至57+69。
林發欽:〈康熙25年荷蘭使臣文森特•巴茨出使北京〉,《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總第217期),2017年2月,頁21至30。
東 瑞:〈沒於地下的印尼華文文學━兼談黃東平兩個短篇的背景〉,《金門文藝》,第4期,2005年1月,頁115至119。
侯俊瑋:〈論印度尼西亞排華問題〉《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頁50至52。
胡堯瑤:〈20世紀初期印尼排華騷亂的經濟因素〉,《理論觀察》,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頁65至70。
施雪琴:〈20世紀初期爪哇排華運動探析〉,《南洋問題研究》,2006年第3期(第127期),2006年7月,頁80至89。
陳衍德、許振政:〈印尼對華關係的背景:1950年印尼與中國建交前後〉,《南洋問題研究》,2009年3期,2009年7月,頁20至29。
陳芷凡:〈想像共同體的(未)完成━金門籍南洋作家的華語語系表述與反思〉,《中國現代文學》,第32期,2017年12月,頁39至58。
夏誠華:〈替罪羔羊:1960年前後印尼華人的處境〉,《玄奘人文學報》,第6期,2006年2月,頁149至170。
唐 慧:〈略論印尼現代小說的特徵〉,《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頁109至113。
唐振瑜:〈《落番》一頁落番史〉,《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刊載於《金門日報》2017年4月12至13日副刊文學欄。
馬 峰:〈掙扎與奮起:吐露印尼華人女性的心聲━論曾三清的自傳書寫〉,《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2年第3期,2012年7月,頁51至56。
馬 峰、朱崇科:〈華族離散與身份認同━馬新及印華女性小說的例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2016年3月,頁99至111。
馬 峰:〈魯迅對印華作家黃東平的影響及啟蒙知識份子同構〉,《魯迅研究月刊》,2018年第1期,頁34至45。
郭楚江:〈印尼中文地名的文化心理特徵〉,《語文學刊》,2012年第16期,2012年8月,頁11至12+19。
徐月芳:〈魯迅〈故鄉〉的寫作技巧探析〉,《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卷第1期,頁7至15。
梁立基:〈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歷史地位、作用和貢獻〉,《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2004年9月,頁23至34。
許天堂著、龍力譯:〈印尼1740年屠殺華人事件〉,《東南亞研究》,2004年4期,2004年7月,頁79至82。
張小欣:〈“九三0”事件後中國對印尼歸難僑救濟安置工作論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1年第2期,2011年6月,頁51至60。
張小欣:〈印尼排華事件與兩國關係的波動與穩定〉,《當代中國史研究》,第23卷,第6期,2016年11月,頁93至128。
張 丹:〈淺析印度尼西亞獨立後的排華原因〉,《戲曲之家•文化論壇》,2016年第8期,2016年9月,頁283。
黃枝連:〈社會變遷中的“暴動操作━暴動解除” ━讀《新秩序下的混亂:從印尼暴動看華人的政治社會關係》有感〉,《東南亞研究》,2009年第1期,2009年7月,頁63至70。
黃郁蘭、王潤華:〈解開魯迅小說遺傳基因跨族群與語言「生命之謎」:從紹興到東南亞〉,《文與哲》,第29期,2016年12月,頁243至264。
彭 程:〈印尼華文女性小說的“家”、“群”、“和”意識〉,《華文文學》,2002年第4期,2002年7月,頁28至33。
【英】菲利浦•A•昆著,施雪琴譯:〈僑鄉和移民社會:一些相關的問題〉,《南洋資料譯叢》,2004年第2期,2004年7月,頁74至82。
楊 怡:〈黃東平敘事散文的特色〉,《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綜合版)》,第1期,1999年6月,頁28至32。
楊 怡:〈印尼華文文學語言形式的嬗變與特徵〉,《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2002年7月,頁26至44。
楊 怡:〈中國新文學對印尼華文作家黃東平的影響〉,《新文學史料》,2002年第4期,頁142至147。
楊 怡:〈印尼華文文學語言特色〉,《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期(總154期),2002年7月,頁57至61。
楊 怡:〈黃東平創作論〉,《黃東平全集》,第10卷:餘稿附錄,金門:財團法人金門縣社教文化活動基金會,2004年12月。頁493至670。
楊 怡:〈印尼華文新文學與中國新文學關係略探〉,《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2005年12月,頁21至28。
楊 陽:〈二戰後印尼政府的華人政策與華人參政〉,《東南學術》,2003年第2期,2003年7月,頁87至94。
楊 建:〈一九五九年印尼排華事件與廣東歸僑安置〉,《紅廣角》,2005年第1期,2005年7月,頁17至20。
楊靖銘:〈永不停歇的僑歌━《金門文學》叢刊裡的海外情懷〉,《金門文藝》,第16期,2007年1月,頁13至16。
楊啟光:〈試論印尼華人文化〉,《東南亞研究》,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頁71至78。
溫北炎:〈試析印尼華族與當地民族的關係〉,《世界民族》,2003年第3期,2003年7月,頁44至50。
溫北炎:〈印尼華人應居安思危之我見〉,《東南亞研究》,2006年第5期,2006年7月,頁73至77。
溫北炎:〈試析印尼二00六年新國籍法對華人社會的影響〉,《東南亞研究》,2007年第3期,2007年7月,頁77至81。
廖小健:〈印尼“排華暴動”的深刻原因━兼論印馬兩國不同民族關係的歷史背景〉,《史學集刊》,2002年第2期,2002年4月,頁73至78。
鄭 楚:〈東南亞華文文學及研究的新進展━第六屆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會評述〉,《華文文學》,2005年第3期(總68期),頁27至29。
鄭一省:〈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中的印尼華僑華人〉,《八桂僑刊》,2016年第3期,2016年11月,頁27至33。
鄧仕超:〈“五月騷亂”以後印尼華人的政治參與〉,《東南亞研究》,2004年第1期,2004年7月,頁70至74。
翟 勇:〈泉籍印華作家黃東平創作主題綜論〉,《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5年3月,頁47至52。
蓋建平:〈文學改寫歷史:早期美華文學研究的跨國議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輯刊》,第1輯,頁214至239。
潘亞暾:〈華僑的血淚史和鬥爭史━序華僑作家黃東平的長篇小說《赤道線上》〉,《海外文壇》,頁65至67。
劉心武:〈班主任〉,《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頁16至29。
劉秋得:〈談黃東平《短稿二集》的藝術特色〉,《華文文學》,1994年第1期,頁56至57。
劉文輝、宗世海:〈印度尼西亞華語區域詞語初探〉,《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2006年7月,頁22至33+78。
劉紅林:〈論印尼華文文學的族裔性〉,《南方文壇》2012年第5期,2012年7月, 頁127至130+144。
蔡晏霖:〈「集中營」還是「自由區」?亞齊難僑的歷史與敘事〉,《全球客家研究》,2014年第3期,2014年11月,頁163至212。
饒芃子、費勇:〈海外華文文學的中國意識〉,《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9卷第1期,1997年1月,頁81至89。
五、報紙、網路資料(按作者姓氏排序)
小 沈:〈一位鞠躬盡瘁謙虛不驕的作家殞落了━沉痛悼念老作家黃東平先生〉,《千島日報》,2014年12月29日,第12版。
小 玉:〈印尼知名華裔作家黃東平逝世〉,印尼《國際日報》,2014年12月29日,A7版。
中國國情網,〈中國國情:(與印尼雙邊政治關係回顧)〉,2012年3月26日。
朱文斌:〈20世紀印尼華文文學研究述評〉http://zlgc.usx.edu.cn/zgxddwx/news.asp?id=234,2017,11,29
李克難:〈排華五十年後:印尼華人生存秘辛〉,《鳳凰周刊》,2016年第12期,總第577期,2016年4月29日。
唐 迪:〈周恩來一句話,印尼幾十萬華僑被屠殺〉,《新唐人電視台》2014年2月26日訊。
袁 霓:〈筆耕印尼華人血淚史跡•老作家黃東平重病在床〉,《印尼星洲日報》,2014年3月13日。
寒 川:〈印尼金門籍作家筆下的金門風貌與原鄉情愫〉,印尼《國際日報》,2011年9月5日,A7版。
黃靖雅:〈印尼華文作家黃東平━深鎖在孤寂中的最愛〉。〈有淚蒼天共念君━悼“印尼華文文壇開荒牛”黃東平〉,《國際日報》,2014年12月30日,第7版。
楊樹清:〈《星期人物》黃東平傳唱僑歌三部曲〉,《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2008年9月28日。.
楊 松:〈印華文壇老將黃東平先生〉,印尼《國際日報》,2014年3月14日,A7版。
盧新華:〈傷痕〉,上海《文匯報》,1978年8月1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