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實價登錄是實價嗎?-以台灣地區為例
作者:藍啟誠
作者(外文):Lan, Chi-Che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財務金融技術學系
指導教授:謝企榮
林美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實價登錄資訊不對稱Actual sale price registrationInformation asymm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中文摘要
實價登錄是政府希望透過政策的訂定,協助消費者透過透明的房價成交資訊,進而減少其對於不動產的價格資訊落差,同時希望其溢價程度在可接收範圍內,而面對此法令,實際上賣方(建設公司)與買方(消費者)的面對與處理方式卻與政策相違,透過作價方式讓房價無法有效反應實價,反而疊高,而今欲探討的是以透過買賣雙方整體財務相關的數據的呈現,了解現行因實價登錄產生的作價行為對建設公司的財務影響程度。
本研究提出的假設一:建設公司營運績效受實價登錄產生的作價行為與建設公司的銷貨退回與折讓有正向的顯著影響、假設二:建設公司財務績效會受到公司治理與財務因子、政府持股因子、國際化因子、總體因子與產業因子之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建設公司的資產報酬率受到退回與折讓數字正向顯著影響關係,而建設公司財務績效會受到總體因子、產業因子、公司治理與財務因子與其他因子之影響,故本文假設時價登錄的真實數據與作價的可能性有了另一個研究依據,同時亦讓實價登錄的準確性有了近一步的探討空間。
關鍵字:實價登錄、資訊不對稱
ABSTRACT
The actual sale price registration is a government’s policy which intend to help consumers to redu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real estate through price transparency, and the premium is expected within an acceptable range.
However, instead of complying with the policy, the seller (construction company) and the buyer (consumer) carry out it in a contrary way in fact. The price is unable to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actual price, but even getting higher through the way of adjust the value. The research purpose is to realize the financial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company by the current value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actual sale price registration.
There are two hypotheses in this study. First, the construction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is positively affected by adjust the value of actual sale price regist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company’s sales return and discount. Second, the construction company’s financial performance is affected by overall factors, industrial factors, corporate governance factors and other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turn on assets (ROA) of the construction company is positive affected by the figures of return and discount. And the construction company’s financial performance is also affected by overall factors, industrial factors, corporate governance factors and other factors. Therefore, the study assumes that there is between the true data of the actual sale price registr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djust price. Further, the accuracy of the actual sale price registration is needed to b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Actual sale price registration、Information
參考文獻
王元章、陳振遠、張眾卓(2012)。公司治理與市場流動性。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4(2), 125-178。
王文宇(2017)。商業交易的盈利計算與對賭條款。會計研究月刊,385,94。
王明昌、周明賢(2018)。撮合時間的縮短對證券市場交易品質的影響。證券市場發展期刊,30(1),1-48。
王健安(2017)。不動產市場有關價格的資訊揭露有幾種?又該如何解讀?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123,9-27。
王健安、彭金隆(2018)。影響台灣保險業不動產投資行為因素的分析。住宅學報,27(2),39-59。
呂坤宗(2015)。論不動產售價與交易價格之認定。財產法暨經濟法,42,93-139。
李旭華、許銘元、李珍穎(2017)。建構團體傷害保險業務品質管理系統的研究:以臺灣個案產險公司為例。品質學報,24(1),45-59。
李卓倫、紀駿輝、梅蘭、高翊瀚、蔡旻錡(2015)。健康保險道德風險的理解與誤解。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4(6),563-575。
李偉銘、吳淑貞、黃啟泰(2015)。總體經濟變數對臺灣股市之大盤及類股熊市預測表現之探討。經濟研究,51(2),171-224。
李揚、吳錦錩、劉怡君、劉華順(2018)。國際化與績效之分量迴歸分析。臺大管理論叢,28(2),97-128。
沈中華(2017)。通貨危機下的同時指標-東南亞國家為例。兩岸金融季刊,5(2),107-121。
林灼榮、李秀英、彭作奎、施佩雯(2017)。集團企業家族控股、董事會組成與企業績效之關聯性-配對法之應用。企業管理學報,113,31-60。
林俊傑、劉梧柏、黃華瑋(2018)。公司治理評鑑與財務績效及公司價值之關聯性探討:以台灣上市櫃企業公司治理評鑑為例。商略學報,10(1),23-46。
邵屏華、藍世欽、李佩玲、鄭文昕、李振誥、溫紹炳( 2015)。創新台灣岩礦資訊及寶玉石產業-臺灣寶玉石雲端技術之應用與推廣。鑛冶:中國鑛冶工程學會會刊,59(4),49-58。
姜堯民、戴維芯(2016)。台灣股票初次上市櫃相關研究文獻回顧。經濟論文叢刊,44(1), 77–125。
柯勝揮、陳瑞呈(2018)。台灣紡織業企業國際化對經營績效影響之探討。華人經濟研究,16(1),1-22。
洪維廷、尚瑞國(2005)。台灣地區上市櫃建設公司純粹管理效率評估:四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建築學報,53,1-20。
紀信義、翁慈青、黃馨儀(2016)。董事會政治關連與財務報表重編之關係。中山管理評論,24(3),409-445。
紀信義、翁慈青、廖芝嫻、黃馨儀(2017)。董事及高階主管政治連結與公司績效之關聯性。臺大管理論叢,27(2),1-33。
秦銘璟、陳珺叡(2015)。不動產投資決策分析-淨現值法、內部報酬率與資本化率法之應用。真理財經學報,27,1-21。
袁翊娟、吳盈儀(2010)。由風險利差與長短利差看2010年景氣。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81,59-64。
高裕政(2016)。房地合一制度對不動產估價之影響。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5(2),135-138。
崔金珍、鄧露露(2015)。金融消費者保護:信息不對稱、雙重道德風險的防範。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9(6),156-160。
張永健(2014)。舊曲新唱?--2012年後土地徵收補償新制之評析與展望。財產法暨經濟法,40,1-28。
張志雄、田瑞駒、王俊雄、黃呈偉(2015)。檢視金融機構管理有效性之研究。人文與社會學報,3(4),67-87。
張傳章、趙慶祥、葉錦徽(2018)。購物決策之定錨偏誤-分量觀點。經濟論文叢刊,46(3),451–500。
戚靜玟、張瑞晃、曾中林(2015)。台灣電子業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 -CEO薪資的中介效果。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13(2),17-34。
梁宏富、陳奉瑤(2016)。不動產跨區購買之溢價分析。土地經濟年刊,27,82-116。
梁連文、童凱澤(2017)。好的借款人一定能提升銀行的效率嗎?會計與財金研究,10(1),75-98。
郭憲章、葉立仁、王麗惠(2016)。公司治理特性對於研究發展與企業財務績效關聯性之影響:以U-shape法檢定研發投入之非線性關係。證券市場發展季刊,28(4), 1-38。
陳奉瑤、沈文才、梁仁旭(2016)。都市更新資訊透明度與報酬之關聯。住宅學報,25(1),77-97。
陳俞如、謝存瑞、吳靜怡(2018)。企業國際化、區位選擇與 IPO 折價。證券市場發展季刊,30(1),81-119。
陳冠仰、陳柏元、戴有德、巫立宇(2016)。知覺品質、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交易成本觀點。臺大管理論叢, 27(1),191-224。
陳淑玲、黃裕烈(2015)。臺灣景氣基準循環指數之檢討與改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01 年度委託研究計劃,未出版。
陳惠玲、劉衍伶(2014)。由「執行落差」判斷建設業的風險。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110,85-93。
彭忠義(2013)。由資訊隱私保護檢視不動產實價登錄制度。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2(2), 114-129。
彭建文、張金鶚(2000)。總體經濟對房地產景氣影響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330-343。
曾邑倫(2015)。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與房地實價登記之探討。財產法暨經濟法,42,39-91。
曾邑倫(2015)。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與房地實價登記之探討。財產法暨經濟法,42,39-92。
曾昭玲(2016)。企業之不對稱資訊、銀行往來關係及直接與間接融資。臺大管理論叢,26(3),119-150。
曾翊恆、魏品揚(2017)。盤前公開資訊、開盤價格發現與投資人委託決策。經濟論文,45(4),503-597。
游舜德、江渾欽、涂詠鈞(2017)。台灣不動產領域之開放資料需求架構電子商務研究,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15(4),563-596。
游適銘(2016)。德國財政、地價制度與租金管制。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5(3),32-47。
黃荷婷、黃美珍(2015)。資訊不對稱在體育運動之探討。高師大體育期刊,14,78-93。
黃鈺娟、吳冠勳、陳韻珊、石又澄(2016)。企業社會責任績效對資訊不對稱之影響: 從公司治理機制作分析。商業現代化學刊,8(2),355-370。
詹凌菁、簡鈺庭、岳夢蘭、謝依婷(2018)。具銀行相關經驗之董事對借款條件之影響:以聯貸市場為例。當代會計,19(1),41-75。
劉文榮(2013)。房地實價登錄推動對不動產交易之影響。台南市政府102年度自行研究報告書,未出版。
歐陽榆(2015)。從各國不動產制度看我國實價登錄。新北市政府104年度自行研究報告,未出版。
蔡永順、臧仕維、張俊評、蔡宜家(2018)。資訊不對稱、流動性衝擊與公司異常報酬關聯性。管理資訊計算, 7,200-209。
聶建中、林彩梅、姜健(2017)。企業社會責任之於公司經營績效受企業規模大小不同之變化影響。多國籍企業管理評論,11(1),39-58。
顏聰玲、李子瑋(2014)。居住正義觀點下反饋臺灣住宅管理政策工具之重構。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3(3),27-38。
魏裕珍、盧陽正、陳振南、王丹薐(2018)。媒體聲譽對企業社會責任得獎企業其股市表現與財務績效之影響。 臺大管理論叢,28(1),87-140。


英文文獻
Akerlof, G. A. (1978).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3), 488-500..
Arrow, K. J. (1971). The value of and demand for information. 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 2, 131-139.
Eriksson, P. E., & Lind, H. (2016).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moral hazard in construction procure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Self-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Economics, 4(1), 7-33.
Klein, T. J., Lambertz, C., & Stahl, K. O. (2016). Market transparency,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24(6), 1677-1713.
Mituick, B. M. (1975). The Theory of Agency: The Policing “Paradox” and Regulatory Behavior. Public Choice, 24, 27-42.
Rothschild, M., & Stiglitz, J. (1976). 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s: 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0(4), 629-649.
Shavell, S. (1979). On moral hazard and insuran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3(4), 541-562.
Wang, M. C., & Ding, Y. J. (2016). Anatomy of the bid-ask spread in an order-driven market: the trade-off between adverse selection costs and non-execution costs. Advances in Investment Analysi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 7, 161-18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