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芝居,源自於1930年代的日本街頭表演藝術,當其與育兒教育結合後,它不再只是街頭藝人的謀生工具。在學校、幼兒園裡,紙芝居成為另一種有別於繪本的說故事媒介。2010年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紙芝居兒童劇團的成立,為紙芝居在台灣的推展開啟了新頁。
縱觀紙芝居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至今多在學校與教育的場域延續與開展。究竟紙芝居如何有別於其他說故事媒介?究竟紙芝居在教育現場如何有所發揮?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本論將由歷文與美學的文獻探討,梳理作為說故事媒介的紙芝居,有何不可取代的獨特性。進而以2010年起紙芝居在台灣實踐與推展的成果,為研究的媒材,探究紙芝居如何以其獨特性,走進學校與社區。
內文第二、三、四章為文獻探討,第五、六、七章,分別由環台演出活動的成果與作品,社區研習活動的作品,與在教育現場上的運用等,探究紙芝居在台灣的實踐與推展。
從歷史發展來看,紙芝居仍在學校與教育的場域中被延續著,這並不是歷史的必然。紙芝居以其獨特性與美感特質,讓它有別於其他說故事媒介。它在故事表演時所引喚的共感,引動與觀眾的互動,營造共同的記憶;是它的便利與機動,成就了XX環台演出的活動;因掌握它的美感特質,產出了環台活動與各種研習的紙芝居作品,甚而無論是內容或形式上,都有所突破與創新;它含納了聽、說、讀、寫等語言的學習與發展,在教育的現場,不論是幼兒教育或社會教育,都能方便借用。只有自身的獨特性質,方顯其不可取代的價值。紙芝居能在學校與教育的場域中延續,紙芝居在台灣的實踐與推展,實都仰仗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