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紙芝居在台灣之實踐與推展
作者:陳晉卿
作者(外文):CHIN-CHIN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文所
指導教授:游珮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紙芝居說故事閱讀幼兒教育KamishibaiStorytellingReading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紙芝居,源自於1930年代的日本街頭表演藝術,當其與育兒教育結合後,它不再只是街頭藝人的謀生工具。在學校、幼兒園裡,紙芝居成為另一種有別於繪本的說故事媒介。2010年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紙芝居兒童劇團的成立,為紙芝居在台灣的推展開啟了新頁。
縱觀紙芝居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至今多在學校與教育的場域延續與開展。究竟紙芝居如何有別於其他說故事媒介?究竟紙芝居在教育現場如何有所發揮?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本論將由歷文與美學的文獻探討,梳理作為說故事媒介的紙芝居,有何不可取代的獨特性。進而以2010年起紙芝居在台灣實踐與推展的成果,為研究的媒材,探究紙芝居如何以其獨特性,走進學校與社區。
內文第二、三、四章為文獻探討,第五、六、七章,分別由環台演出活動的成果與作品,社區研習活動的作品,與在教育現場上的運用等,探究紙芝居在台灣的實踐與推展。
從歷史發展來看,紙芝居仍在學校與教育的場域中被延續著,這並不是歷史的必然。紙芝居以其獨特性與美感特質,讓它有別於其他說故事媒介。它在故事表演時所引喚的共感,引動與觀眾的互動,營造共同的記憶;是它的便利與機動,成就了XX環台演出的活動;因掌握它的美感特質,產出了環台活動與各種研習的紙芝居作品,甚而無論是內容或形式上,都有所突破與創新;它含納了聽、說、讀、寫等語言的學習與發展,在教育的現場,不論是幼兒教育或社會教育,都能方便借用。只有自身的獨特性質,方顯其不可取代的價值。紙芝居能在學校與教育的場域中延續,紙芝居在台灣的實踐與推展,實都仰仗於此。
(一)中文部分
1.圖書
吳明純(2008),《國策、機關誌與再現書寫-以「台灣教育會雜誌」、「台灣愛國婦人」、「新建設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
陳怡宏(2013),《臺灣農村的「皇民化」-高雄州「部落」社會教化團體的運作》,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論。
張恒豪(1994),《楊逵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明立國、蔡瑞霖 主編(1999),《1999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聶欣如(2006),《動畫剪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游珮芸(2007),《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台北:玉山社。
尼爾.波茲曼 著,蕭昭君 譯(2007),《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美)路易斯・賈內梯 著・焦雄屏 譯(2008),《認識電影(插圖第11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曹俊彥 口述.繪圖,游珮芸 採訪撰文(2012),《曹俊彥的私房書》,台北:玉山社。
2.期刊論文
曹俊彥(1996.2),〈從紙芝居到圖畫書〉,《精湛》第27期。
曹俊彥(2008.6),〈說說紙芝居〉,《繪本棒棒堂》第12期。
陳涵郁(2011.4),〈戰時臺灣兒童的時局認識(1937~1944年初)以學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