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安祈「國軍文藝金像獎」劇目四種之研究
作者:白玉光
作者(外文):PAI, YU-KU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博士班
指導教授:曾永義
蔡秉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王安祈國軍文藝金像獎京劇競賽戲陸光國劇隊新美學Wang An-ChiNational Military Literature and Arts AwardsChinese OperaThe Chinese Operas CompetedChinese Opera Troupe in National ArmyNew Aesthetics of Chinese Oper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論文通過對王安祈「國軍文藝金像獎」競賽戲四齣劇目的整理研究,期盼 對王安祈這位臺灣京劇史上的焦點人物做階段性研究及深度考察,同時也以此為 切入點,觀察競賽戲後期的轉折以及軍中劇團對臺灣京劇的發展與貢獻。茲因王 安祈與國軍競賽戲關係密切,她在 1980 年代為陸光國劇隊編寫競賽劇本,連連 在競賽中獲得國劇編劇類金像獎,備受評審與社會肯定,開啟國軍國劇演出的新 風貌。
觀察王安祈的劇藝成長,她從熱情的年輕觀眾開始(1965〖1979),到擔任 四屆競賽評審(1980〖1983),再到親身編劇參與競賽獲獎(1985〖1990),水到 渠成,榮耀加身。也是因為王安祈對軍中劇團競賽戲的歷史,知之甚詳,她不僅 從宏觀角度去開拓京劇的創作機制,更以自己的編劇專業對競賽戲進行實際的改 造,使競賽戲逐漸脫離國軍文藝主題口號束縛,變得情感細膩,精緻好看。
王安祈在改造國軍競賽戲同時也為民間劇團編劇,將國軍競賽戲的框架思維 植入民間劇團,並加強表演的藝術性,因而也帶動民間劇團的同時進步,所以王 安祈在 1980 年代同一時間分別幫軍中和民間寫不同劇本卻可以彼此學習和交流 演出。
王安祈對角色的打造也成就非凡,她為陸光國劇隊塑造了個人金像獎悲劇英 雄吳興國,爾後成為國際級表演泰斗兼導演,為個人金像獎朱陸豪成為一代武生, 影視劇三棲全方位優秀演員,為個人金像獎郭勝芳塑造阿蓋公主形象,成為臺灣 京崑劇團當家青衣,為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得主劉光桐成為跨界歌仔戲重量 級導演,為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成為兩岸戲曲大導演。這些亮眼巨星都因王安 祈的競賽戲曲人物打造和競賽戲曲新思維啟發影響而努力奮發,充實學養,一一 躍出檯面,成為表演藝術界的中流砥柱。
王安祈自民國 91 年(2002)進入國光劇團擔任藝術總監開始,京劇劇本創作益加豐富多元,從劇本新編到實京劇,從女性意識到伶人故事,從繪畫典故到劇場儀式,從跨界合作到詩詞入戲等,將臺灣京劇融入詩歌、散文、小說、舞台 劇、電影、舞蹈等元素以及現代劇場中的解構和融合技法觀念,將國光劇團演出 打造為當代臺灣京劇的新美學,這種深層文化的表演方式不僅要具備紮實的坐科 傳統根基,也更要求對人性和情感的核心價值追求,王安祈希望這種臺灣京劇新 美學的現代性能成為當代創作的主體和努力方向。
This thesis aims to do a phased and in─depth research of Wang An─Chi, the important person shin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 in Taiwan, through the study of her four dramas which joined the competition in National Military Literature and Arts Awards(NMLAA). In the meantime, it also gives us the opportunity to observe the turning point of NMLAA ,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ilitary─supported Chinese Opera Troupe, and its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ese opera in Taiwan. Wang An─Chi has a long an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MLAA. She wrote several playwrights for the Army Chinese Opera Team in the 1980s to perform, and kept winning the ―Best Playright of Chinese Opera ‖ in NMLAA constantly. It was highly praised by the judges and society. She started the new style of Chinese opera.
Wang An─Chi's growth in the art of drama starts from being a passionate young audience(1965─1979), to being the four─term judge for NMLAA (1980─1983), and then to being the scriptwriter to participate NMLAA (1985─1990). Every accomplishment she achieved has been made naturally and gently, that makes her fame glorious. It thanks to Wang An─Chi's familiarity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troupe competition in the military. She not only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producing Chinese Opera from a macroscopic point of view, but also develops the art form practically by jumping into the competitions with her profession of scriptwriting. The competition dramas were gradually separated from the propaganda to delicate, exquisite and beautiful pieces of art.
While dedicating herself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ramas competed in NMLAA, Wang An─Chi was also writing dramas for the private troupes. She implanted the framework and concept from the drama created for NMLAA into the ones for private troupes, and it strengthens the artistry of the performance and benefits both sides. In this case, we can say Wang Ani─Chi promoted the communications and built up a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with her dramatic works.
Wang An─Chi also mad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s in developing characters in the drama. She developed the tragedy heroes played by the awarded actor, Wu Hsing─Kuo , for the Chinese opera troupe in the Army. Wu later became a famous star and director in the theatrical art internationally. Chu Lu─Hao, the winner of the individual gold award in NMLAA, becomes the contemporary Wu Sheng(action actor in Chinese Opera)and have also been very activ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area because the inspiration of playing Wang's characters. Princess A─Gai, who is exclusively developed for Kuo Sheng─Fang, won her the individual gold award. She then became the head actress of Taiwan‘s China─Kunming Theatre troupe. the Global Chinese Culture & Arts Award winner, Liu Tung─Kuei, became an important director of the cross─border opera. Lee Hsiao─ping, the national literary─and─arts award winner, became the famous director of traditional theatrical dramas among China and Taiwan. These bright─eyed superstars have worked hard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Wang An─Chi's characters, and to spread the inspirations of the learning by joining Wang An─Chi's drama. One by one, the artists associate with Wang gently glorify the stage and become the mainstay of the temple of performing arts.
Since 2002 when Wang An─Chi worked as the art director in the Kuo─Kuang Drama Troupe, The selections of her scripts of the Chinese opera have been richer and more diverted than ever. From rewriting the classic Chinese operas to experimental ones, from the feminism to the stories of actors and actresses, from the story behind the painting to the rituals taking place in the theaters, from the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to introducing the ancient poems to the dramas... She integrates the elements of poetry, prose, novels, stage plays, movies, dance and modern theater into the Chinese opera of Taiwan. It builds up the new aesthe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opera of Taiwan from Kuo─Kuang Drama Troupe. This profoundly cultural performances not only requires the solid knowledg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but also the pursuit of core values of human nature and emotions. Wang An─Chi looks forward to making these contemporary creations become the main body and direction to strive for.
一、 專書(依筆劃先後)
《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傳奇彙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戲考大全》(一~五)。上海:上海書局,1990。
丁西林。《丁西林代表作》。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丁西林。《丁西林劇作全集》上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王安祈、李元皓。《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王安祈。《曲話戲作》。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3。
王安祈。《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
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國家戲曲研究叢書》。臺北:國家,2006。 王安祈。《國劇之藝術與欣賞》。臺北:文建會,1989。
王安祈。《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臺北:印刻出版社,2008。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1996。
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王安祈。《戲裡乾坤大:平劇世界》。臺北:漢光,1998
王安祈總編。《玖伍看國光》。臺北:國光劇團,2007。
王安祈總編。《國光十年》。臺北:國光劇團,2005。
王安祈總編。《國光劇團 96 年度成果專輯》。臺北:國光劇團,2008。
王安祈總編。《蕙風蘭生:高蕙蘭紀念特輯》。(附 DVD)臺北:國光劇團,2004。
王安祈總編。《崑劇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12 年 12 月。
王安祈總編。《尋路─臺北市京劇發展史(1990-2010)》,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12 年 4 月。
王安祈總編。《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年 9
月。
王安祈總編。《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創臺灣京劇新紀元》,臺北:城邦相映文
化,2008 年。
王安祈總編。《明代戲曲五論附明傳奇鉤沉集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年。
王安祈總編。《明傳奇劇場及其藝術》臺北:學生書局,1986 年。【增訂版於
2012 年收入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古典文學研究輯刊」四 編第十九冊】
王安祈、劉建幗等。《十八羅漢圖、劇本及創作全紀錄》臺北:國立傳藝中心,
2019。
王芷章。《中國京劇編年史》上、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北京大學明清研究叢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5。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3。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插圖珍藏本),《民國珍本叢刊》。北京:團結出版社,
2005。
王正、朱以中等編。《戲曲美學特徵的凝聚變幻》。北京:中國戲劇 1988.10 初版。 王玉路主編、魏子雲等執筆。《國劇的認識與欣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1994.6。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臺灣:五南 1993.3 臺灣二版。
王鼎定、菊人等。《認識國劇》。臺灣藝術教育館 1992.1 出版。
田根勝。《近代戲劇的傳承與開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
朱芳慧。《游藝戲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朱芳慧。《當代戲曲新觀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
邱慧齡、林娟妃主編。《國光七年》。臺北:國光劇團,2002。
邱慧齡、傅寯主編。《國光五年》。臺北:國光劇團,2000。
余秋雨。《中國戲劇史》。臺北:天下遠見,2007。
余 從、周育德、金水。《中國戲曲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國家戲曲研究叢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施德玉。《板腔體與曲牌體》。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
徐城北。《中國京劇》《人文中國》。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徐城北。《京劇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耿一偉。《喚醒東方歐蘭朵:橫跨四世紀與東西方文化戲劇之路》。臺北:中正文
化,2009。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史》上、中、下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發展史》。一~二)。臺北:商鼎文化,1992。
馬 森。《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聯合文學,2006。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張伯謹編。《國劇大成》。臺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振興國劇硏委會印行,1972。 張育華、傖淑英。《國光的品牌學:一個傳統京劇團打造臺灣劇藝新美學之路》。
臺北:國立傳藝中心,2019。
曹 萌。《中國古代戲劇的傳播與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曹曾禧、曹駿麟。《整編陸文龍(京劇)》。臺北:復興劇校 1980.1 初版。
郭小莊。《天涯相依》。臺北:久大,1987。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新世紀萬有文庫.近世文化書系》。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1998。
陳兆虎總編。《國光三年》。臺北:國光劇團,1998。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陶君起。《平劇劇目初探》。臺北:明文書局,1982。
章詒和。《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臺北:時報文化,2005。
吳岳霖《國光二十 鏡象 回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5。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臺北:聯經,1979。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1992。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1997。
曾永義。《戲曲學(一)》。臺北:三民書局,2016。
曾永義。《戲曲學(二) 藝術論與批評論》。臺北:三民書局,2018。
曾永義。《戲曲學(三) 古典曲學要籍述評》。臺北:三民書局,2018。
曾永義。《戲曲學(四) 「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臺北:三民書局,2017。
曾永義。《戲曲學(一)》。臺北:三民書局,2016。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2000。
曾永義。《戲曲腔調新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焦 桐。《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出版,1990。
童道明主編。《戲劇美學》,《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臺北:洪葉文化,1993。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臺北:文津,1999。
楊雲玉。《青年族群對傳統戲曲「京劇」的觀賞行為》。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臺北:駱駝,1993 二版。
葉長海主編。《中國戲劇研究》,《20 世紀中國人文學科學術研究史叢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葛賢寧。《論戰鬥的文學》。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08 再版。
廖 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第一卷~第四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廖 奔。《東西方戲劇的對峙與解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齊如山。《國劇藝術匯考》。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五)。臺北:聯經圖書,1979。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劉 琦。《京劇形式特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上、下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臺北:天下遠見,2006。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1980-89)》。臺北:揚智
出版社,1999。
魏子雲。《看戲與聽戲》。臺北:貫雅文化,1993。
魏海敏著,陳慶祐文字撰述。《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臺北:積木文化出
版,2006。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蘇桂枝。《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臺北:文史哲,2003。

二、期刊/會議/專書論文(依筆劃先後)
〈咫 j 綱生平紀事〉。《新臺風》第 10 期(2007.05),頁 69。
尤麗雯。〈幽微的聲音──論王安祈四部新編女戲的藝術價值〉。《劇說.戲言》
第 7 期(2010.04),頁 63-79。
王友輝。〈休妻羞妻.休戚與共莫相欺──評國立國光劇團「王有道休妻」〉。《表
演藝術》第 137 期(2004.05),頁 87-88。
王友輝。〈華麗也蒼涼的的現代京劇──評國光劇團《金鎖記》〉。《臺灣戲專學刊》第 13 期(2006.07),頁 179-181。
王友輝。〈藉夢論史看人生──《閻羅夢》之「觀看」〉。《聯合文學》第 24 卷第12 期(2008.10),頁 174-175。
王安祈。〈「陸文龍」改編經過〉。《國劇月刊》107 期,1985 年 11 月。
王安祈。〈羅袂輕揚若有情──談戲曲衣裝〉。《聯合文學》143 期,1996 年 9 月。
王安祈。〈蘭薰三夢──張繼青〉。《大雅雜誌》1999 年 2 月創刊號。
王安祈。〈凝眸諦視──臺灣京劇史照展〉。《表演藝術雜誌》84 期,1999 年 12
月。
王安祈。〈傳統與創新的迴旋折衝之路──臺灣京劇五十年〉。《國文天地》175
期,1999 年 12 月。
王安祈。〈「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起〉。《戲劇學刊》第九期(2009.01),頁 31-52。
王安祈。〈一個多疑男子休妻的經過......京劇小劇場《王有道休妻》〉。《國光藝訊》第 63 期(2008.04),頁 6-7。
王安祈。〈女人豈止在徽州?大陸地方戲在當代臺灣劇壇的處境〉。《表演藝術》
第 126 期(2003.06),頁 59。
王安祈。〈司法萬歲 雨過天晴〉。《聯合文學》第 23 卷第 9 期(2007.07),頁 164
-166。
王安祈。〈生命風格的複製──以余叔岩、孟小冬師徒關係為例 論京劇流派的
人意涵〉。《戲劇研究》第 4 期(2009.07),頁 15-44。
王安祈。〈我對雅音的看法〉。《國劇月刊》第 93 期(1984.09),頁 12-16。
王安祈。〈京劇理論在當代臺灣的開展與局限〉。《清華學報》第 30 卷第 2 期
(2000.06),頁 193-218。
王安祈。〈京劇編劇的思考〉。收入《讀劇的十種方法:「2003 第一屆臺灣國際讀
劇節」全紀錄》。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頁 32-33。
王安祈。〈性別、表演、文本:京劇藝術研究的一個方向〉。《婦研縱橫》第 72
期(2004.10),頁 1-8。
王安祈。〈版本比較-踩著修改的足跡,探尋編劇之道〉。《戲曲學報》第 6 期 (2009.12),頁 267-295。
王安祈。〈國立京劇團與保存傳統〉。《表演藝術》第 112 期(2002.04),頁 5。 王安祈。〈感性的理論〉收入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序二(臺北:文津,1999),
頁 5-9。
王安祈。〈禁戲政令下兩岸京劇的敘事策略〉。《戲劇研究》第 1 期(2008.01),
頁 195-220。
王安祈。〈戲曲現代化風潮中的一些逆向思考──從兩岸創新劇作概況談起〉。《兩岸傳統戲曲現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6.05),
頁 17-33。
王安祈。〈戲曲現代化風潮中的一些逆向思考──觀賞王吟秋《春閨夢》〉。《表演藝術》第 42 期(1996.04),頁 94-95。
王安祈。〈藝術越界〉。收入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之序三
(臺北:天下遠見,2006),頁 68-72。
王安祈。〈競賽戲和我的因緣〉。《表演藝術》第 36 期(1995.10),頁 44─45。 王安祈。〈「星宿謫凡、本命顯形」在京劇的意義與位置〉。《戲劇研究》第
19 期,2017 年 1 月。頁 1-32。
王安祈。〈國族、離散、偷渡交互作用下的京劇《滿江紅》〉。《戲劇研究》第
18 期,2016 年 7 月,頁 57-80。
王安祈。〈穆桂英捧起帥印,梅蘭芳看見自己〉。《戲曲研究通訊》第 10 期,
2016 年 2 月。
王安祈。〈藝術‧商業‧政治‧紀錄―論「戲曲電影」及其對黃梅調電影的影響〉。
《民俗曲藝》190 期,2015 年 12 月,頁 1-66。
王安祈。〈從張弘編劇看當代崑劇與明清傳奇的對話〉。《戲劇研究》第 15 期,
2015 年 1 月,頁 81-116。
王安祈。〈臺灣京劇團保存的崑曲折子〉。《戲曲研究通訊》第 9 期,2014 年 12 月,頁 3-32。
王安祈。〈京劇影音製作的商業、權力與政治――以程派《鎖麟囊》等劇為例〉。 《戲劇研究》第 14 期,2014 年 7 月,頁 73-102。
王安祈。〈用戲串起來的學術生涯〉。《戲曲研究》89 期(2012 年 10 月)【「當 代學人」欄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頁 400-409。
王安祈。〈崑劇表演傳承中京劇因子的滲入〉。《戲劇研究》第 10 期,2012 年 7 月,頁 109-138。
王安祈。〈邊緣與主流的抗衡〉。《漢學研究通訊》第 31 卷第 1 期(總號 121), 2012 年 2 月,頁 16-22。
王安祈、李元皓。〈京劇表演與性別意識――戲曲史考察的一個視角〉。《漢學 研究》第 29 卷第 2 期(總號第 65 號)重寫文學史――中國文學史新論專輯, 2011 年 6 月,頁 153-188。
王安祈。〈京劇名伶灌唱片心態探析――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清華 學報》41 卷 1 期,2011 年 3 月,頁 195- 221。
王安祈。〈版本比較――踩著修改的足跡 探尋編劇之道〉。《戲曲學報》第六 期,2009 年 12 月,頁 267-296。
王安祈。〈創作與評獎――以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三部入選劇目為例〉。《民 俗曲藝》164 期,2009 年 6 月,頁 191-227。
王安祈。〈傳統戲曲保存與創新的兩項論証〉。《藝術百家》,2009 年第 1 期, 總 106 期,頁 38-58。
王安祈。〈「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戲劇學刊》第九期,2009 年 2 月, 頁 103-124。
王安祈。〈音配像保存傳統的盲點〉。《文化遺產》,2009 年第 1 期,總第六 期,頁 19-34+162-163。
王安祈。〈乾旦傳統、性別意識與臺灣新編京劇〉。《文藝研究》2007 年第 9 期,頁 98-108+178。
王安祈。〈「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大陸戲曲改革效應與當代戲 曲質性轉變之觀察〉。《中國文哲集刊》19 期, 2001 年 9 月,頁 251-316。
王安祈。〈竇滔故事的流傳與演變〉。《民俗曲藝》133 期,2001 年 9 月,頁 1-8。
王安祈。〈崑劇在臺灣的現代意義〉。《臺大中文學報》14 期,2001 年 5 月,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頁 221-257。
王安祈。〈關於京劇劇本來源的幾點考察――以車王府曲本為實證〉。《民俗曲 藝》131 期,2001 年 5 月,頁 113-167。
王安祈。〈當代京劇理論在臺灣的開展與局限〉。《清華學報》新 30 卷 2 期, 2000 年 6 月),頁 193-218。
王安祈。〈戲曲現代化風潮下的逆向思考――從兩岸創新劇作概況談起〉。《中 華戲曲》。山西)21 輯,1998 年 5 月。
王安祈。〈探母知多少――談四郎探母的不同演出形式〉。《復興劇藝學刊》26 期,1998 年 1 月,頁 87-101。
王安祈。〈曲/戲迴旋路-現代戲曲審美趣味的轉變〉。《戲曲研究》。北京 53 期,1996 年 6 月。
王安祈。〈京劇文士化的幾個階段〉。《當代》103 期(中國戲劇與梅蘭芳專輯), 1994 年 11 月,頁 17-34。
王安祈。〈從寫意到象徵――臺灣新編京劇導演二度創作的舞台新景觀〉。世新 大學主編,《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世新大學,2009 年。
王安祈。〈俞大綱對臺灣戲曲現代化的影響〉。臺北藝術大學主編,《紀念俞大 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09 年。
王安祈。〈京劇梅派藝術裡梅蘭芳主體意識之體現〉。中研院文哲所主編,《明 清文學思想裡的主體意識與社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年。
王安祈。〈一個京劇編劇的自學經歷〉。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主編,《兩岸戲曲 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2004 年。
王安祈。〈兩岸藝文正式交流前的偷渡與伏流--以京劇演唱為例〉。中研院文哲 所主編,《兩岸戲曲大展學術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 年。
王安祈。〈京劇中小戲「京劇化」的實証〉。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臺大音樂研 究所主編,《兩岸小戲研討會論文集》,2001 年。
王安祈。〈京劇理論發展史初探〉。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主編,《海峽兩岸戲曲 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2000 年。
王安祈。〈兼扮、雙演、代角、反串――關於演員、腳色和劇中人三者關係的幾 點考察〉。中研院文哲所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 研院文哲所,1998 年。
王安祈。〈京劇在臺灣的發展〉。漢城大學主編,《中國戲曲》第五集,1997 年。
王安祈。〈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精神〉。《中國美學論集》,臺北:南天書局, 1987 年。
王安祈。〈國軍新文藝運動與台灣京劇發展〉《文訊》第 352 期,2015。
丘慧瑩。〈京劇《金鎖記》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創新〉。《民俗曲藝》第 159 期
(2008.03),頁 171-204。
吉 水。〈近百年來皮黃劇本作家〉。《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戲劇卷(1919-1949)》 李惠綿。〈情欲流動與性別越界――《三個人兒兩盞燈》與《男王后》之觀照〉。
《戲劇學刊》第 2 期(2005.07),頁 63-84。
汪俊彥。〈王安祈――戲劇美學的革新〉。《文訊》第 225 期(2004.07),頁 58-59。
汪詩砥。〈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民俗曲藝》第 159 期(2008.03),頁 205-247。
汪詩砥。〈戲曲狂飆年代的熱血――臺灣最重要的戲曲劇作家――王安祈〉。《新
觀念》第 152 期(2001.06),頁 72-73。
周慧玲。〈協商革命:臺灣戲曲編劇的現代化進程問題――從王安祈劇作中「曝
屍」的身體論述談起〉。《2004 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
大戲劇系,2004.10),頁 181-199。
林鶴宜。〈寂寞 是恆久的人生主題〉。《文訊》第 221 期 2004.03。
亮 軒。〈「閻羅夢」亦非夢――談此劇之奇情與常理〉。《聯合文學》第 24 卷 12
期(2008.10),頁 171-173。
施如芳。〈王安祈――京劇不悶,國光發光――專訪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表
演藝術》第 121 期(2003.01),頁 8-11。
莊 漢。〈看軍中國劇競賽〉。《國劇月刊》107 期,1985 年 11 月。
莊 漢。〈看軍中國劇競賽〉。《國劇月刊》119 期,1986 年 11 月。
紀慧玲。〈看戲、寫戲、做戲人――王安祈京劇創作與臺灣京劇發展脈絡關係〉。
《2004 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戲劇系,2004.10), 頁 201-241。
胡衍南。〈打從娘胎就開始看戲――專訪王安祈教授〉。《文訊》第 192 期(2001.10), 頁 93-97。
張芳菱。〈實與驗,王安祈嘗試的實驗與檢驗――從《王有道休妻》說起〉。《戲 曲研究通訊》第 6 期(2010.01),頁 128-152。
陳珮真記錄整理。〈一手掀翻了神、淫、登科夢――魏明倫、王安祈談戲劇創作 的新意〉。《表演藝術》第 30 期(1995.04),頁 59-61。
曾永義。〈國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民國七十九年度中華民國文化發展之評 估與展望》。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頁 59-94。
楊純純記錄整理。〈新時代女人作戲.做出老戲新滋味〉。主持人:王安祈,與談人:王海玲、施如芳、戴君芳-2007.04.30),《傳藝》第 70 期(2007.06),頁 40-45。
劉慧芬。〈臺灣戲曲編撰教學之檢討與展望〉。《2004 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戲劇系,2004),頁 45-85。
游庭婷。〈本土味,異國風,現代化?──「新編京劇」的回顧與省思〉。《表演
藝術雜誌》87 期,2000 年 3 月。
邱冬媛。〈國軍藝工團隊之發展演變〉《文訊》第 352 期,2015。
周世文。〈臺灣軍樂興衰發展〉《文訊》第 352 期,2015。
劉于慈。〈戰爭情境下的文藝力量〉《文訊》第 352 期,2015。

三、 學位論文(依出版先後)
高小仙。〈《從三民主義文化建設論我國文藝發展〖以一九五 0〖一九九 0 年我國 國劇發展為實例》,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臺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碩士論文,1997。
劉先昌。〈論軍中劇隊在臺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析論範圍〉。中
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倪雅慧。〈臺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臺灣戲專國劇
團」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黃千凌。〈當代臺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0。
廖秀霞。〈戲曲虛實論研究──以王安祈劇作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0。
劉浩君。〈90 年代臺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紀家琳。〈劇場現代化對臺灣新編京劇表演藝術之影響──以國光劇團為例〉。中 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曾琴芳。〈京劇與歌仔戲《孔雀膽》之比較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論, 2005。
謝昌益。〈臺灣本地京調票房之研究──兼論其本地化發展的文化意義〉。臺北藝 術大學表演藝術所碩士論文,2005。
周世文。〈國軍 1950 年後音樂發展史概述〉。東吳大學音樂學系在職碩士班音樂 學組碩士論文,2005。
韓仁先。〈臺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1949-2005)〉。中國文化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林雅萩。〈現代革命京劇(樣板戲)女性角色塑造與唱腔分析〉。國立清華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邱詩婷。〈魏海敏當代京劇表演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四、報紙/電子報(依出版先後)
王安祈。〈今夜迷醉──觀董生與李氏〉。《民生報》,2000.11.19。
王安祈。〈情感內涵與戲劇性──千禧崑劇匯演〉。《聯合報》,2001.1.1。
景小佩。〈三軍劇隊功能盼適度調整〉。《民生報》,1985.9.27。
景小佩。〈雅音「苦」盡「甘」來 再生緣今起登場〉。《民生報》,1986.07.03。 張必瑜。〈再生緣轉折安排很有創意〉。《中央日報》,1986.07.03。
張必瑜。〈十成滿座 一片掌聲〉。《民生報》,1986.07.04。
景小佩。〈胡琴→美,劇本→棒,演員→亮 國劇不孤,觀眾都說「雅音」好〉。《民生報》,1986.07.05。
陳宏。〈陸光獲勝實至名歸〉。《大華晚報》,1985.11.2。
陳宏。〈郭小莊的小生唯妙唯肖〉。《大華晚報》,1986.07.10。
陳宏。〈那聲娘,真是感人〉。《大華晚報》,1987.10.14。
顧曲。〈陸光《通濟橋》耳目一新,元蒙古裝行頭打破傳統〉。《青年日報》,1987.10.21
倪匡。〈郭小莊靈活嬌俏〉。《明報》,1986.07.30。
魏子雲。〈雅音的「再生緣」〉。《臺灣新聞報》,1986.07.31。
吳美賢。〈孔雀膽通濟橋都是改編劇 雖本同源各演各的戲〉。《自立晚報》,
1988.04.11。
菊 農。〈大材小用的岳家軍〉。《民族晚報》,1985.10.19。
菊 農。〈「孔雀膽」觀後〉。《青年日報》,1988.05.17。
林幸慧。〈一齣戲兩種表現方式「通濟橋」與「孔雀膽」〉。《中央日報》,1992.07.04。
張小虹。〈情何以堪──《王有道休妻》〉。《聯合報》,2004.04。
王安祈。〈傳統藝術 vs.性別弔詭 京劇的美麗與哀愁〉。《中國時報》,2005.07.24。
陳淑英。〈王安祈瘋京劇 以焦慮為動力〉。《中國時報》,2007.10.27。

五、王安祈劇本集出版及劇本期刊發表
王安祈。《水袖‧畫魂‧胭脂――劇本集》,臺北:秀威出版社,2013 年。
王安祈。《歐蘭朵》中文戲曲版,耿一偉,《喚醒東方歐蘭朵》,臺北:國立中正
文化中心出版,2010 年,頁 172-205。
王安祈。《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臺北‥印刻出版社,2008 年。
王安祈。《曲話戲作──王安祈劇作劇論集》,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3
年。
王安祈。《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臺北: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年。
王安祈。《探春》,《戲劇學刊》,第 21 期,2015 年 1 月,頁 121-150。
王安祈。《水袖與胭脂》,《上海戲劇》第 12 期(總第 368 期),2014 年 6 月,
54-67 頁。
王安祈。《孟小冬》,《戲劇學刊》第 12 期,2010 年,頁 185-217。
王安祈。《歐蘭朵》,《戲劇學刊》第 10 期,2009 年 7 月,頁 225-241。
王安祈。《金鎖記》,《臺灣戲專學刊》十三期,2006 年 9 月,頁 133-177。
王安祈。《青塚私語──王昭君與蔡文姬的跨時空對話》,《第三屆國際讀劇節
專書》,2005 年 12 月。
王安祈。《三個人兒兩盞燈》,《戲劇學刊》第 2 期,2005 年 7 月,頁 185-226。

六、影音資料
1.DVD
《新陸文龍》陸光劇隊於國軍文藝中心演出 1985 年。
《淝水之戰》陸光劇隊於國軍文藝中心演出 1986 年。
《通濟橋》陸光劇隊於國軍文藝中心演出 1987 年。
《袁崇煥》陸光劇隊於國軍文藝中心演出 1990 年。
《閻羅夢》。臺北:國光劇團,2006 三版。
《王有道休妻》。國光劇團,2008 年 4 月,此為演出年月。
《三個人兒兩盞燈》。臺北:國光劇團,2007 再版。
《金鎖記》。臺北:國光劇團,2006。
《青塚前的對話》。國光劇團,2008 年 4 月,此為演出年月。
《歐蘭朵》。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9 年 10 月。
《孟小冬》。國光劇團,2010 年 10 月。
《百年戲樓》。國光劇團,2012 年 4 月。
《水袖與胭脂》。國光劇團,2014 年 3 月。
《探春》。國光劇團,2015 年 10 月。
《十八羅漢圖》。國光劇團,2016 年 12 月。
《關公在劇場》。國光劇團,2017 年 9 月。
《孝莊與多爾袞》。國光劇團,2017 年 11 月。

七、 演出節目單
《新陸文龍》:1985 年 10 月 15 日,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淝水之戰》:1986 年 10 月 04 日,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通濟橋》:1987 年 10 月 03 日,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淝水之戰》:1988 年 4 月 15 日,國家戲劇院。
《袁崇煥》:1990 年 10 月 06 日,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袁崇煥》:1991 年 6 月 7〖9 日,國家戲劇院。
《通濟橋》:1992 年 6 月 12〖14 日,國家戲劇院。
《新陸文龍》:1995 年 10 月 14 日,國軍文藝活動中心。
《閻羅夢》:2002 年 4 月 26 日,國家戲劇院。
《金鎖記》:2006 年 5 月 26 日,臺北城市舞台。
《歐蘭朵》:2009 年 2 月 21 日,國家戲劇院。
《孟小冬》:2010 年 3 月 11 日,臺北市中山堂。
《三個人兒兩盞燈》:2010 年 10 月 29 日,臺北城市舞台
《百年戲樓》:2011 年 4 月 22 日,臺北城市舞台。
《水袖與胭脂》:2013 年 3 月 8 日,國家戲劇院
《探 春》:2014 年 5 月 30 日,國家戲劇院。
《十八羅漢圖》:2015 年 10 月 10 日,國家戲劇院。
《關公在劇場》:2017 年 12 月 31 日,臺灣戲曲中心。
《孝莊與多爾袞》:2018 年 4 月 26 日,臺灣戲曲中心。
《新陸文龍》:2018 年 06 月 03 日,臺灣戲曲中心
《繡繻夣》:2018 年 9 月 14 日,臺灣戲曲中心。
《天上人間〖李後主》:2018 年 11 月 23 日,臺灣戲曲中心。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