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生靈.信息-吳弘鈞繪畫創作研究
作者:吳弘鈞
作者(外文):WU, HUNG-CHU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指導教授:李宗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生靈信息寓言擬人水墨SpiritsEnlightenmentFablePersonificationInk Was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藝術創作它是一種生命感悟的體現,自古以來的藝術家不論學習養成的方式如何,唯獨透過自身領略的情思體會,才是真正能夠發揮自我藝術意志的核心動能。這樣的能量它是無窮盡的,固然這些心思的作用可能來自於四面八方,更甚至只是記憶中的片段,但是透過藝術家的心手相應,是可以逐步探討出一個方向與創作脈絡的。
  本論主題「生靈.信息-吳弘鈞繪畫創作研究」為筆者2016至2019年博士研修期間所創作之作品論述,內容主要以動物、山石與植物等作為創作中詮釋「生靈」的語彙,而思考來源則是筆者自我生活體會與世態感悟的兩大方面,進而以一種擬人與寓言的方式作為創作的「信息」表達。本論創作中的「生靈」,它是一種廣義的生靈概念,它們具有主動與被動的生命感知,而這些思考感知所構成的情節故事,透過本論的藝術探討與創作實踐,然後在體悟與創作二者之間進行一種內蘊的思辨與理解後,筆者便逐步建構出「憂深思遠」、「詠懷訪古」、「娑婆世界」及「沖和悠然」四個系列的創作脈絡,也以此作為本論創作研究的主要核心。
Art creations are the reflection of meaning of life, where artists, regardless of the approach to study and development, can truly bring their artistic wills into full play through self-perception of affection and experience. Such energy is infinite and despite the effect of these ideas likely originating from all dimensions and sometimes even fragments of memorie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rtists’ minds and hands can eventually be analyzed for a direction and context of creations.
The thesis of the paper - “Spirits & Enlightenment – A Study of Paintings by Hung-Chun Wu” is a discourse on the works created by the author during the period of doctoral research between 2016 and 2019. The discourse adopts animals, mountain rocks and plants as the syntax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pirits” in these painting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urce of ideas originates from the author’s self-perception of life and reflection for the way of the world, which express the “enlightenment” of works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personification and fables. The “spirits” mentioned by the works refer to a general concept of creatures, which feature active and passive cognitions of life while the plots and stories constituted by the cognition of ideas undergo artistic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ons in this paper. Followed by conducting an intrinsic speculation and comprehension between perception and creation, the author eventually establishes four series of contexts for creations through “profound thinking and consideration,”“poetic expression of ancient sites,”“world of people,”and “peaceful temperament and leisure”- which are adopted as the main concept of the research paper.
參考書目

一、專書
Alois Riegl著,劉景聯、李薇蔓譯,《風格問題-裝飾藝術史的基礎》(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1月)。

Wilhelm Worringer著,王才勇譯,《抽象與移情》(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11月)。

王春法,《中華寶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法帖書系(第三輯)大盂鼎》(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8年8月)。

王雲五,《周禮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4月)。

王雲五,《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5月)。

王雲五,《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8月)。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11月)。

王肅,《孔子家語》,羊春秋譯,《新譯孔子家語》(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3月)。

王充,《論衡》,蔡鎮楚譯,《新譯論衡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10月)。

王安石,李壁箋注,《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

元稹,《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上海:涌芬樓借江南圖書館藏日本翻宋大字本景印原書版,民國),白集七十卷。

李耳著,余培林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1月)。

李中華譯,《新譯六祖壇經》(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6月)。

何志明、潘運告編,《中國書畫論叢書 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11月)。

何恭上,《中國美術史》(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吳璵,《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10月)。

余紹宋,《中國畫學源流之概念》(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8月)。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年2月)。

姜義華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7月)。

俞崑編,《中國書畫類編》(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3月)。

宣和間官修,《宣和畫譜》(臺北:世界書局,2018年1月)。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

班固,《漢書》,施之勉編,《漢書集釋》,(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

張元濟,《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1年1月)。

張建軍,《中國古代繪畫的觀念視野》(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9月)。

許慎,《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人古籍出版社,2017年5月)。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9月)。

陳兆複,《古代岩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2月)。

傅舉有、陳松長,《馬王堆漢墓文物綜述》(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年)。

傅抱石,《中國美術年表》(臺北:華正書局,2002年8月)。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四百四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

彭興林,《中國經典繪畫美學》(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年10月)。

楊家駱,《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馮濤,《史前繪畫》,(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12月)。

葛路,《中國畫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葉尚青,《中國花鳥畫史》(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6月)。

蓋山林,《中國岩畫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5月)。

熊志庭、劉城淮、金五德編,《中國書畫論叢書 宋人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11月)。

潘運告編,《中國書畫論叢書 宋人畫評》(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年7月)。

潘運告編,《中國書畫論叢書 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7月)。

潘運告編,《中國書畫論叢書 元代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9月)。

潘運告編,《中國書畫論叢書 明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11月)。

潘運告編,《中國書畫論叢書 清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11月)。

劉安等,《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1月)。

劉熙,《釋名》(臺北:國民出版社,1959年10月)。

滕志賢譯,《新譯詩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11月)。

蕭統編,周啟程等譯,《新譯昭明文選》(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11月)。

譚玉龍,《中國繪畫美學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9月)。

酈道元,《水經注》,陳橋驛、葉光庭譯,《新譯水經注》(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4月)。

龔良,《陳淳、徐渭書畫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2017年8月)。

二、論文
吳恭瑞,《遊心.氣韻-水墨繪畫創作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6月)。

陳炳宏,《生之變異-生命意象水墨人物創作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5月)。

劉信義,《穿越闇黑的幽光-劉信義水墨創作研究》(臺灣藝術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7月)。

三、畫集
中國歷代藝術編輯委員會,《中國歷代藝術 繪畫編(上)、(下)》(臺北: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9月)。

何傳馨,《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年10月)。

林柏亭,《大觀-北宋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12月)。

林莉娜、陳建志、鄭淑方,《明四大家特展:唐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年7月)。

盛天曄,《宋代山水(上)、(下)》(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1年6月)。

樊錦詩,《敦煌藝術精品》(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6年9月)。

劉芳如,《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年7月)。

劉芳如,《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年10月)。

劉芳如,《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9年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