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香港回歸後的社會衝突與調適之研究
作者:蕭督圜
作者(外文):HSIAO,TU-HUA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龐建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香港回歸社會衝突一國兩制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Social ConflictOne country, Two syste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香港開始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的社會發展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自回歸以來,香港面臨的社會變遷是劇烈而快速的,涵括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不同層面,當社會秩序的調整無法跟上變遷的速度時,就容易產生衝突,而衝突也將引發新一波的改革。本研究嘗試透過歷史社會學的脈絡檢視回歸後三任特首任內重大事件,並利用社會衝突理論解釋香港社會變遷的發展與結果,希冀能對香港研究做出個人些許的貢獻。
本研究認為,影響香港變遷最大的因素來自於和中國的融合進程,而衝突最大的原因來自於中國擴大融合速度與範疇時香港社會的不滿及恐懼。而本應扮演社會安全閥的香港政府,也由於功能不彰及管治效率的低落,進而激化香港經濟民生議題的矛盾,讓香港的結構性問題日益嚴重,致使香港社會將衝突的不滿歸咎於中國,「一國」與「兩制」的爭議更加難解。要解決香港社會衝突與調適的問題,端視香港政府能否發揮良善的管治效能,而香港政府能有善治的前提則是中國賦予它更多的空間與權力而非緊縮,而這顯然涉及中國的整體戰略及其治港政策。故而,以目前中國的政經發展趨勢而言,香港的社會衝突恐難以消弭,中港之間的互動發展也將提供吾人對兩岸關係的走向有更多借鑑。
Since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 in 1997,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Hong Kong People ruling Hong Kong’, and ‘The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have been executed in Hong Ko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therefore has come up to huge changes. From the time of handover, Hong Kong has confronted with dramatically and rapidly social movements, which include various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ics, society and culture. When the adjustments of social order could not keep pace with the transition, the conflicts trigger another wave of reformation easily. This research surveys magnificent events occurred in three chief executives after hangover by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s thread of thought. Besides, it also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and result of the movement in Hong Kong by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 I expect to have my contribution through this dissertation to the research of Hong Kong.
The study considers that the process integrating with China was the main factor casing movements in Hong Kong. The major reason of conflicts is caused by China’s overwhelming expanded speed and integration, and it results in the resentful and dread in Hong Kong society. In addition, the malfunction and inefficiency of Hong Kong government, which should have been the role of social safety valve, intensified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economics and people's wellbeing in Hong Kong. This led to the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Hong Kong’s discontent from the conflicts was imputed to China. Therefore,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of ‘One Country’ and ‘Two Systems’ become harder to solve. To straighten out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nflicts and adjustment, it is important that if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the ability to develop good governance. The pre-conditions is that China authorizes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more space and autonomy rather than reduction; however, this obviously affects China’s whole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to Hong Kong. In consequence, for the current trend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social clashes in Hong Kong seems hard to be solv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Hong Kong could be applied and referred to my research on the direction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譯著
Coser, Lewis A.著,孫立平譯,1991。《社會衝突的功能》。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Dahrendorf,Ralf著,林榮遠譯,1999。《現代社會衝突》。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Dahrendorf,Ralf著,詹火生譯,1990。《衝突理論》。臺北:風雲論壇。
Hay, Cynthia.著,王幸慧等譯,1997。《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臺北:麥田出版社。
Kendrick, S.、Straw, P.、McCrone,D.等著,王幸慧等譯,1997。《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Knight, Jack著,周偉林譯,2009。《制度與社會衝突》。上海:人民出版社。
Lindblom, Charles E.著, 劉明德譯,1991。《政策制度過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Moore, Willbert E.著,俞景遽譯,1988。《社會變遷》。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Sztompka, Piotr.著,林聚任等譯,2011。《社會變遷的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Vago, Steven.著,王曉黎譯,2007。《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永生著,李家真譯,2015。《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二)專書
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臺北:三民書局。
方志恆編,2011。《寸土必爭:香港民主運動的政治論述》。香港:上書局。
王于漸,2012。《香港深層次矛盾》。香港:中華書局。
王于漸,2013。《香港奇蹟已經幻滅?》。香港:中華書局。
王于漸,2013。《香港長遠房屋策略和香港人港地》。香港:中華書局。
王卓祺等,2007。《兩岸三地社會政策:理論與實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公司。
王思斌,2005。《社會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
王禹,2008。《授權與自治》。澳門:濠江法律學社。
王禹,2012。《香港問題重要文獻匯編》。澳門:濠江法律學社。
王振民,2014。《中央與特別行政區關係:一種法治結構的解析》。香港:三聯書局。
王振民主編,2017。《「一國兩制」與基本法:歷史、現實與未來》。香港:三聯書局。
王振寰、瞿海源,2003。《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二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鳳超,2017。《香港政制發展歷程(1843-2015)》。香港:中華書局。
王慧麟,2005。《閱讀殖民地》。香港:德記書報有限公司。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2009。《本土論述》。香港:上書局。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2009。《本土論述2009:香港的市民抗爭與殖民地秩序》。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2011。《本土論述2010:香港新階級鬥爭》。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2012。《本土論述2011:想像新界╱本土的性與別》。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2013。《本土論述2012:官商勾結》。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田飛龍,2015。《香港政改觀察:從民主與法治的視角》。香港:商務印書館。
田飛龍,2018。《後佔中治港:法理與政治》。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朱浤源主編,2003。《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吳俊雄等,2006。《香港.文化.研究》。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宋林飛,2003。《社會學理論》。臺北:五南圖書。
李怡,2013。《香港思潮:本土意識的興起與爭議》。香港:廣宇出版社。
李健正等,2008。《新社會政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李培林等,2005。《社會衝突與階級意識:當代中國社會矛盾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李彭廣,2012。《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啓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杜維運,1997。《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佟新,2011。《人口社會學(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永新,2013。《社會政策的觀念和制度》。香港:中華書局。
周長城,2010。《經濟與社會變遷的結構化:行動者、制度與環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易君博,200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林淑馨,2012。《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欽榮,1984。《團體間衝突對組織的影響》。臺北:五南圖書。
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臺北:黎明文化。
洪清田,2012。《人文香港:香港發展經驗的全新總結》。香港:中華書局。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出版社。
范世平,2010。《中國觀光客來臺對兩岸關係影響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孫立平,2005。《現代化與社會轉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承恩,2017。《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新北市:左岸文化。
郝鐵川,2013。《香港基本法爭議問題述評》。香港:中華書局。
馬傑徫等,2009。《香港文化政治》。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馬嶽、蔡子強,2004。《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比例代表制的經驗》。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高承恕、陳介玄,1997。《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臺北:聯經。
高宣揚,2001。《當代社會理論》。臺北:五南圖書。
張少強等,2013。《香港.論述.傳媒》。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張少強等,2017。《香港.社會.角力》。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張炳良等,2009。《香港經驗:文化傳承與制度創新》。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張華葆,1993。《歷史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強世功,2008。《中國香港:文化與政治的視野》。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強世功、袁陽陽編,2017。《香港立法機關關於政制發展的辯論(第一卷):港英代議政制改革與基本法起草(1985-1990)》。香港:三聯書店。
強世功、袁陽陽編,2017。《香港立法機關關於政制發展的辯論(第二卷):彭定康改革(1992-1994)》。香港:三聯書店
強世功、袁陽陽編,2017。《香港立法機關關於政制發展的辯論(第三卷):香港後過渡期(1994-1997)》。香港:三聯書店
強世功編,2015。《香港政制發展資料匯編(一):港英時期及起草基本法》。香港:三聯書店。
強世功編,2015。《香港政制發展資料匯編(二):1997-2015的政制發展》。香港:三聯書店。
曹旭東,2016。《香港政黨與良性政治:憲制與法律的視角》。香港:三聯書局。
梁啟智,2017。《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台北:新銳文創出版社。
許寶強,2015。《缺學無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許寶強,2018。《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弘毅,2010。《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法制探索》。香港:中華書局。
陳弘毅、趙心樹,2017。《民主與選舉:香港政改的回顧與前瞻》。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陳冠中,2012。《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陳健民,2012。《公民社會視野從亂象走向善治》。香港:圓桌精英有限公司。
陳雲,2011,《九評地產黨:香港輿論界坑擊地產霸權》。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
陳雲,2011。《香港城邦論》。香港:天窗出版社。
陳廣漢,2009。《香港回歸後的經濟轉型和發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錦華、王志錚,2001。《香港社會政策2000》。香港:三聯書店。
陳麗君,2015。《香港民主制度發展研究》。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社。
陳麗君,2015。《香港社會關係與矛盾變化研究》。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社。
陳麗君,2015。《香港特區政府管治研究》。香港:三聯書店。
陳麗君等著,2011。《香港人價值觀念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陸恭蕙,2011。《地下陣線:中共在香港的歷史》。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彭懷真,2009。《社會學》。臺北:洪葉文化。
曾銳生,2007。《管治香港:政務官與良好管治的建立》。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黃海,2018。《香港社會階層分析》。香港:商務印書館。
黃海,2018。《疏離的人心-香港社會思潮評析》。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黃湛利,2015。《香港政府諮詢委員會制度》。香港:中華書局。
楊艾文、高禮文,2011。《選舉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楊勇主編,2017。《香港管理之道:紀念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葉至誠,1997。《蛻變得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臺北:洪葉文化。
葉啟政,1991。《制度化的社會邏輯》。臺北:東大圖書。
董立坤,2015。《中央管治權與香港高度自治權》。香港:中華書局。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
劉兆佳,1993。《過渡期香港政治》。香港:廣角鏡出版社。
劉兆佳,2013。《回歸十五年以來香港特區管制及新政權建設》。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劉兆佳,2013。《回歸後的香港政治》。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劉兆佳,2014。《香港的獨特民主路》。香港:商務印書館。
劉兆佳,2017。《香港人的政治心態》。香港:商務印書館。
劉兆佳,2017。《香港人社會的民主與管治》。香港:商務印書館。
劉兆佳,2017。《香港社會的政制改革》。香港:商務印書館。
劉兆佳等著,2004。《香港社會政治的延續與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劉祖雲,2009。《香港社會的弱勢群體及社會支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蜀永,2009。《簡明香港史(新版)》。香港:三聯書店。
蔡文輝,2005。《社會變遷》。台北:三民出版社。
蔡文輝,2009。《社會學理論》。臺北:三民書局。
鄭宇碩、雷競璇,1995。《香港政治與選舉》。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鄭宇碩編,2017。《探討本土主義》。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鄭燕祥,2017。《香港教改:三部變奏》。香港:中華書局。
黎熙元,2008。《夢想與現實:香港的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蕭新煌等,2011。《解讀臺港社會意向》。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戴耀廷,2010。《香港的憲政之路》。香港:中華書局。
戴耀廷,2012。《司法覆核與良好管治》。香港:中華書局。
鍾倫納,1994。《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永生,1997。《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羅永生,2014。《殖民家國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羅金義編,2017。《回歸20年:香港精神的變易》。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羅敏威,2009,《香港人權法新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譚兵,2009。《香港、澳門、內地社會援助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專書論文
王卓祺、王家英、何永謙,2012。<社會和諧、管治與公民權利:香港實證研究的案例>,蕭新煌等編,《解讀臺港社會意向》。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王家英、尹寶珊,2004。<從政策態度看香港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分化>,劉兆佳等編,《香港、臺灣和中國內地的社會階級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伍世良,2012。<走過非典和金融海嘯:香港生活質素掃瞄>,王卓祺等編,《從社經指標看香港社會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呂大樂、王志錚,2005。<亞洲金融風暴下的香港中產階級>,劉兆佳等編,《市場、階級與政治:變遷中的華人社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季德琳,2002。<全球化與地區經濟整合:香港個案>,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洗玉儀,1998。<社會組織與社會轉變>,王贅武編,《香港史新編》。香港:三聯書店。
梁世榮,2011。<不同年代香港人對風險的看法>,蕭新煌等編,《解讀臺港社會意向》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陳智傑,2010。<香港金融發展:中國崛起與世界轉變>,本土論述編輯委員會(編),《本土論述2009》,臺北:漫遊者文化。
陳智傑,2013。<香港身份與中國論述的互動-曾蔭權年代的香港本土意識>,羅金義、鄭宇碩(編),《留給梁振英的棋局:通析曾蔭權時代》,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陳錦華、梁麗清,<社會政策與積極不干預>,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葉健民,2018,<政治衝突、國家壓制與香港自主:雨傘運動與六七暴動的異同>,鄭煒、袁瑋熙(編),《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劉兆佳,2004。<香港人的社經不滿情緒與政治態度>,劉兆佳等編,《香港社會政治的延續與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鄭宇碩,<這份工做好了嗎?評價曾蔭權政府的表現>,羅金義、鄭宇碩編,《留給梁振英的棋局:通析曾蔭權時代》,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鄭煒,2018,<香港新興社運的架構和劇目>,鄭煒、袁瑋熙(編),《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蘇耀昌,2004。<從政策態度看香港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分化>,劉兆佳等編,《香港、臺灣和中國內地的社會階級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四)期刊論文
王玄瑋,2007/5。<香港基本法解釋權的衝突與協調>,《雲南大學學報》,第20卷,第3期,頁4-7。
徐靜琳,2003/1。<從居港權爭訟案看香港基本法的司法解釋>《法治論叢》,第18卷,第1期,頁10- 20。
梁玉英,2001。〈香港特區第二屆立法會功能團體選舉對政黨生態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頁31-55。
郭天武、鄧文彥,2008/8。<香港基本法解釋的法律思考>,《政法學刊》,第25卷,第4期,頁9-16。
陳麗君,2010。<回歸後港人價值觀念變化及其特點與啟示>,《當代港澳研究》,總第31期,頁50-57。
陳麗君,2012。<香港與內地融合過程中的衝突及其原因>,《探索與爭鳴》,第6期,頁74-77。
黎熙元,2013。<香港社會2012:跨界與邊境控制>,《當代港澳研究》,總第39期,頁2-10。
薛鳳旋,2010。<中國崛起與香港新經濟>,《當代港澳研究》,總第30期,頁67-75。

(五)網路資源
〈下一代香港人:學民思潮〉,《學民思潮》,2012/9,〈http://scholarism.com/?p=3559〉。
〈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程度調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網站》,2014/6,〈http://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trust/conocts/halfyr/datatables.html〉。
〈即捕即解政策〉,2012/12,《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3%E6%8D%95%E5%8D%B3%E8%A7%A3%E6%94%BF%E7%AD%96〉。
〈抵壘政策〉,2012/12,《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A%B5%E5%A3%98%E6%94%BF%E7%AD%96〉。
〈香港居留權爭議〉,2012/12,《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B1%85%E7%95%99%E6%AC%8A%E7%88%AD%E8%AD%B0〉。
〈香港政黨政治發展及影響〉,《中評網》,2012/5,〈http://218.213.234.108/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2104105〉。
〈梁振英發表競選宣言〉,《BBC中文網》,2010/11,〈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0/11/101116_hkreview_liangzhenying.shtml〉。
〈發揮香港金融服務業優勢拓展市場〉,《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2005/4,〈http://economists-pick-research.hktdc.com/business-news/article/%E4%B8%AD%E5%9C%8B%E5%95%86%E6%83%85%E5%BF%AB%E8%A8%8A/%E7%99%BC%E6%8F%AE%E9%A6%99%E6%B8%AF%E9%87%91%E8%9E%8D%E6%9C%8D%E5%8B%99%E6%A5%AD%E5%84%AA%E5%8B%A2%E6%8B%93%E5%B1%95%E5%B8%82%E5%A0%B4/bacn/tc/1/1X000000/1X00B0EM.htm〉
〈管治報告之一:政府管治「多重割裂」大剖析〉,《新力量網絡》,2014/1,〈http://www.synergynet.org.hk〉。
一般報導,〈80後苦行示威高鐵建設角力升溫〉,《中評網》,2010/1,〈http://hk.crntt.com/doc/1011/8/9/7/101189741_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89741&mdate=0106100038〉。
一般報導,〈中信遷冊香港填華資撤資空檔維穩港經濟〉,《主場新聞》,2014/3,〈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4%B8%AD%E4%BF%A1%E9%81%B7%E5%86%8A%E9%A6%99%E6%B8%AF-%E5%A1%AB%E8%8F%AF%E8%B3%87%E6%92%A4%E8%B3%87%E7%A9%BA%E6%AA%94-%E7%B6%AD%E7%A9%A9%E6%B8%AF%E7%B6%93%E6%BF%9F/〉。
一般報導,〈中港關係密不可分〉,《成報網》,2012/10,〈http://www.singpao.com/xw/yw/201210/t20121002_392028.html〉。
一般報導,〈中資攻港雄據榜首〉,《東方日報》,2013年9月9日,〈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30909/00202_007.html〉。
一般報導,〈中資高管充斥香港官方金融機構〉,《BBC中文網》,2013/1,〈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3/01/130118_hk_finance_china.shtml〉。
一般報導,〈中資滲透高層影響政策〉,《蘋果日報》,2014/3,〈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330/18673193〉。
一般報導,〈民調顯示:78%港人支持曾蔭權當選行政長官〉,《中國網》,2005/6,〈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6/14/content_5889061.htm〉。
一般報導,〈田北俊︰CY要為分化負責〉,《蘋果日報》,2013/8,〈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818/18383800〉。
一般報導,〈在職貧窮越做越窮〉,《文匯報》,2014/5,〈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5/19/ED1405190030.htm〉。
一般報導,〈李嘉誠:撤資香港的背後〉,《華夏經緯網》,2013/11,〈http://big5.huaxia.com/tslj/rdrw/2013/11/3608308_5.html〉。
一般報導,〈拖拉五年始立法 最低工資慘被通脹蠶食〉,《東方日報》,2012/6,〈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625/00176_098.html〉。
一般報導,〈爭議25年港珠澳大橋融資案落定〉,《人民網》,2008/3,〈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1364/6966654.html〉。
一般報導,〈政府需巧妙協調樓市〉,《大公報》,2005/6,〈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5-6-29/LT5-420735.htm〉。
一般報導,〈香港人民幣業務10年:金融業經濟增長引擎市民受惠升值〉,《鉅亨網》,〈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40617/KIW18983DK116.shtml〉。
一般報導,〈香港反對國民教育科 7-29萬人大遊行〉,《美國之音》,2012/7,〈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hk-protest-against-implementation-of-national-education-20120729/1448997.html〉。
一般報導,〈國民教育與意識形態〉,《香港電臺》,2011/5,〈http://www.liberalstudies.tv/blog/ls_blog.php?mode=showThread&id=794&mother_id=647〉。
一般報導,〈深港融合:不能完全抹殺的「事實」〉,《信報》,2014/2,〈http://forum.hkej.com/node/110526〉。
一般報導,〈提升水平:李彭廣倡重建本土政策政治研究〉,《文匯報》,2012/9,〈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9/26/HK1209260021.htm〉。
一般報導,〈曾蔭權指蔡言論出於善意〉,《星島日報》,2005年4月5日,〈http://std.stheadline.com/archive/fullstory.asp?andor=or&year1=2005&month1=4&day1=5&year2=2005&month2=4&day2=5&category=all&id=20050405a07&keyword1=&keyword2=〉。
一般報導,〈港珠澳大橋胎動30年終成現實背後三方盤算〉,《大公報》,2013/5,〈http://finance.takungpao.com.hk/gscy/q/2013/0511/1602150.html〉。
一般報導,〈發微博撐國民教育 郝鐵川:就是要洗腦〉,《信報》,2011/5,〈http://forum.hkej.com/node/67334〉。
一般報導,〈對港政策內涵演變幕後〉,《瀏覽網》,2009/11,〈http://www.gotoread.com/mag/11948/sarticle_31818.html〉。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市民對政制發展意見調查(第二次)》,2005/12,〈http://www.cuhk.edu.hk/ipro/pressrelease/051209.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國政府門戶網》,2005/9,〈http://www.gov.cn/ztzl/2005-09/16/content_64413.htm〉。
仇國平,〈攜手向前:經濟一體化兩地齊發展〉,《文匯報》,2012/3,〈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3/19/ED1203190021.htm〉。
方志恒,〈本地華資遇事「告御狀」削弱特區管治〉,《香港獨立媒體》,2014/5,〈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3024〉。
方志恒,〈政商結構的變與不變〉,《新力量網絡》,2012/4,〈http://www.synergynet.org.hk/b5_m14_1.php?id=2753〉。
方志恒,〈香港需要普選更需要管治體制改革〉,《新力量網絡》,2014/1,〈http://www.synergynet.org.hk〉。
林行止,〈敵我戾氣重大公一路遙〉,《信報》,2013/8,〈http://forum.hkej.com/node/104249〉。
胡恩威,〈政改面對香港深層次矛盾〉,《亞洲週刊》, 2010/7,〈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f&Path=236578221/26af2.cfm〉
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人民幣業務〉,《介紹香港人民幣業務手冊》,2014/5,〈http://www.hkma.gov.hk/chi/key-functions/international-financial-centre/renminbi-business-hong-kong.shtml〉。
香港政黨政治發展及影響〈特首辦:深港「同城化」生活五大設想〉,《文匯報》,2009/5,〈www.wenweipo.com〉。
香港政黨政治發展及影響〈國民教育的語言偽術〉,《BBC中文網》,2012/7,〈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hong_kong_review/2012/07/120717_hkreiew.shtml〉。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基本法》,2012/12,〈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index.html〉。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港珠澳大橋歷史〉,《香港政府一站通》,2013/11,〈http://www.thb.gov.hk/tc/policy/transport/issues/cbt_3.htm〉。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05-2006施政報告>,《香港政府一站通》,2005/10,〈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05-06/chi/index.htm〉。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07-2008施政報告>,《香港政府一站通》,2008/6,〈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07-08/chi/policy.html〉。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3施政報告>,《香港政府一站通》,2013/1,〈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2013/chi/〉。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長官出席香港經濟峰會2009致辭全文>,《香港政府一站通》,2008/12,〈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812/11/P200812110154.htm〉。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2010-2011施政報告>,《香港政府一站通》,2010/10,〈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10-11/chi/index.html〉。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政府一站通》, 2007/10,〈http://www.pland.gov.hk/pland_en/p_study/comp_s/hk2030/〉。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第一階段諮詢文件>,《香港政府一站通》,2008/11,〈http://www.nentnda.gov.hk/chi/Digest_Chinese.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第三階段諮詢文件>,《香港政府一站通》,2012,〈http://www.nentnda.gov.hk/chi/PE3%20Digest_C.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13統計年報>,《香港政府一站通》,2013/11,〈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20_tc.jsp?productCode=B1010003〉。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及房屋署,<廣深港高鐵劃時代建設問與答>,《香港政府一站通》,〈http://www.thb.gov.hk/tc/policy/transport/issues/XRL_FAQ.pdf〉。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局,<鐵路發展策略2000>,《香港政府一站通》,2000/5,〈www.thb.gov.hk/tc/psp/publications/transport/publications/rds.pdf〉。
庫斯克,〈國民教育就是意識形態教育〉,《香港獨立媒體》,2011/6,〈http://www.inmediahk.net/%E5%BA%AB%E6%96%AF%E5%85%8B%EF%BC%9A%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5%B0%B1%E6%98%AF%E6%84%8F%E8%AD%98%E5%BD%A2%E6%85%8B%E6%95%99%E8%82%B2%EF%B9%9D%E7%8D%A8%E5%AA%92%E5%85%AD%E5%9B%9B%E7%89%B9%E5%88%8A%EF%B9%9E〉。
桑普,〈梁振英赤化香港金融〉,《開放雜誌》,2013/2,〈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1176#.U6qEppSSxGY〉。
國民教育專題小組,《香港推行國民教育的現况、挑戰與前瞻》,2008/4,〈http://www.cpu.gov.hk/doc/tc/commission_strategic_development/csd_2_2008c.pdf〉。
張炳良,〈香港人的身分危機〉,《明報》,2012/2,〈www.mingpao.com〉。
張炳良,〈香港不再是香港〉,《明報》,2009/3,〈www.mingpao.com〉。
張超雄,〈居港權事件對香港社會的影響〉,《落實子女居港權家長會》2009/12,〈http://right-of-abode.tripod.com/impact〉。
張楚勇,〈從反高鐵看廢除功能組別〉,《民主教室》,2010/1,〈http://cdehk.org/?page_id=726〉。
強世功,〈國家認同與文化政治—香港人的身份變遷與價值認同變遷〉,《愛思想》,2010/12,〈http://www.aisixiang.com/data/37832.html〉。
梁文道,〈新一代香港人更本土也更宏觀〉,《風傳媒》,2014/6,〈http://www.stormmediagroup.com/opencms/news/detail/aadddce9-fb57-11e3-b79d-ef2804cba5a1/?uuid=aadddce9-fb57-11e3-b79d-ef2804cba5a1〉。
許寶強,〈數量與速度的「排外」—中港矛盾不是什麼〉,《香港獨立媒體》,2014/4,〈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2348〉。
陳劍青,〈中港雙城奇謀:新界東北計劃的前世今生〉,《香港獨立媒體》,2013/7,〈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7197〉。
智經研究中心,《建構港深都會研究報告》,2007/8,〈http://www.bauhinia.org/research_content.php?id=40〉。
黃永志,〈保東北、不是要反發展〉,《香港獨立媒體》,2014/6,〈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3926〉。
黃俊邦,〈雙非爭議:政府無能 公民自救〉,2012/2,《香港獨立媒體》〈http://www.inmediahk.net/%E9%9B%99%E9%9D%9E%E7%88%AD%E8%AD%B0%EF%BC%9A%E6%94%BF%E5%BA%9C%E7%84%A1%E8%83%BD-%E5%85%AC%E6%B0%91%E8%87%AA%E6%95%91〉。
黃英豪,〈人大否決○七○八雙普選的背景〉,《文匯報》,2004/12,〈http://paper.wenweipo.com/2004/12/11/WW0412110004.htm〉。
黃偉健,〈香港與內地融合對香港社會的影響〉,《香港青年研究學會網站》,2012/7,〈http://yrc.hkfyg.org.hk/page.aspx?corpname=yrc&i=2917&locale=zh-HK〉。
黃偉豪,〈商界有否為不積極爭取民主而後悔?〉,《明報》,2012/4,〈http://news.mingpao.com/20120425/faa1h.htm〉。
黃國鋸,〈國民教育,錯在「國民」〉,《香港獨立媒體》,2012/7,〈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3745/〉。
楊艾文、羅敏威,2004。《功能界別報告書》,功能界別研究計劃2004年思匯政策研究所委托的研究計畫。香港:思匯政策研究中心,頁41,〈http://www.civic-exchange.org/publications/2004/FC-S-C.pdf〉。
楊漢群,〈基建觸礁的根本原因〉,《成報》,2013/5,〈http://www.singpao.com/xw/yl/czjt/201305/t20130503_432887.html〉。
葉健民,〈不要再躲在既定程序的後面〉,《新浪網》,2012/10,〈http://news.sina.com.hk/news/20121005/-1684-2790772/1.html〉。
董童,〈梁振英是中共特別地下黨員〉,《開放雜誌》,2012/5,〈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781#.U6ts6ZSSxGY〉。
劉銳紹,〈《白皮書》發表後的政局走勢〉,《明鏡新聞》,2014/6,〈http://www.mingjingnews.com/MIB/news/news.aspx?ID=N000033645〉。
歐陽杏櫻,〈莊豐源案掀來港產子潮〉,2008/11,《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08/11/17/HK0811170016.htm〉。
潘小濤,〈中資「入侵」特區諮詢組織〉,《新浪網》,2013/1,〈http://news.sina.com.hk/news/20130123/-6-2878513/1.html〉。
潘志昌、黃福建,〈從《緊貿安排》看香港與內地的經濟接軌〉,《樹仁大學經濟學系學報》,2005/10,〈www.hksyu.edu/economics/.../1204%20Poon%20&%20Wong.doc〉。
盧兆興,〈白皮書其實是在為港府鋪路〉,《南華早報》,2014/6,〈http://www.nanzao.com/tc/opinion/29678/bai-pi-shu-qi-shi-shi-zai-wei-gang-f u-pu-lu〉。
戴相龍,〈香港是首選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2002/2,〈http://economists-pick-research.hktdc.com/business-news/article/%E7%B6%93%E6%BF%9F%E8%AB%96%E5%A3%87/%E9%A6%99%E6%B8%AF%E6%98%AF%E9%A6%96%E9%81%B8%E7%9A%84%E9%9B%A2%E5%B2%B8%E4%BA%BA%E6%B0%91%E5%B9%A3%E4%B8%AD%E5%BF%83/ef/tc/1/1X000000/1X005VE1.htm〉。

二、英文書目
Cheng, Joseph Yu-shek., 2017. Mainlandization of Hong Kong:Pressures and Responses. 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Chiu, S. and Lui, T. L., 2009.Hong Kong:Becoming a Chinese Global City. London:Routledge.
Edward, Friedman., 1995.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c Prospects in Socialist China. New York: ME Sharpe Press.
Fong, Brian.,2015. Hong Kong's Governance Under Chinese Sovereignty: The Failure of the State-Business Alliance after 1997. New York:Routledge.
Goldberg, David.,1994. 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 New York: The
Blackwell.
Goodstadt, Leo F.,2005. Uneasy Partners: The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Profit in Hong Kong.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James, Midley., 1995. Soci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 LA:Sage Publications of London.
Lam, Wai-man.,2004.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Hong Kong: the paradox of activism and depoliticization. Armonk:M.E. Sharpe.
Lau, Siu-kai.,1984.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Lee, Francis L.F. and Chan, Joseph M.,2010. Media,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Mass Protests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The Power of a Critical Event. New York:Routledge.
Lee, Francis L.F. and Lee, Chin-Chuan eds.,2013.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Urban China. New York:Routledge.
McAdam, Doug. and Snow, David A.,1996. Social Movements: Readings on Their
Emergence, Mobilization, and Dynamics. London:Oxford Univ Press.
Melucci, Alberto., 1996. Challenging Codes: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ambridge Cultural Press.
Nicholas, Abercrombie., 2004. Sociology. NY: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Porta, Donatella della.,2014. Mobilizing for Democrac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in, Amy., 2016. Political Light Installation on Hong Kong Skyscraper Is Pulled. New York Times,May 24,2016.
Richard, Appelbaum.,1970. Theories of Social Change.Chicago:Markham.
Scott, Ian.,2000.”The disarticulation of Hong Kong's post-handover political system.”
China Journal, No.43. pp. 29-53.
Shambaugh, David.,2016.China's Future. Cambridge:Polity Press.
Ure, Gavin.,2012. Governors, Politics and the Colonial Office:Public Policy in Hong Kong.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Yau, Ching.,2010. As Normal As Possible: Negotiating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