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社會運動轉型趨勢之研究--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
作者:蘇佳善
作者(外文):SU,CHIA-SHA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歐陽新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解嚴臺灣社會運動非暴力抗爭政府治理群眾認知公民社會Taiwan’ssocial movement,Non-violent movement,Governmental governance,Mass cognition,Civil socie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中文摘要
本論文目的在探討臺灣社會運動中轉型趨勢的特徵。研究發現:臺灣社會運動中的「非暴力」特徵,伴隨著次數的「頻繁性」與抗爭群體的「多樣性」,在同時間的國際比較上也屬特例。
經由社會運動的理論與文獻杷梳,本論文歸納「環境因素」、「政府治理」及「群眾認知」三項為解釋臺灣社會運動呈現「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的自變項,是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法為主。研究資料來源,包含官方統計及民間媒體報導,並深入訪談臺灣社會運動中的關鍵人物。在官方資料方面,本論文採用了:1.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自1987年至2017年間集會遊行近16萬件統計資料;2.內政部自1987年至2017年間人民團體統計資料;3.內政部自1989年至2017年間政黨統計資料;4.中央選舉委員會自1989年至2018年間歷屆公職選舉資料,包含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及直轄市暨縣、市長等政治選舉活動;5.大法官對集會遊行及言論自由的解釋;6.集會遊行法等相關法規文獻資料。在民間資料方面:除媒體報導及網路評論文章之外,對臺灣長期從事社會運動的領袖人物的之非結構性訪談,也是本論文的重要資料來源。
經由上述資料的分析,本論文發現:全球非暴力抗爭運動的氛圍、政府對社會運動的理性管理政策、群眾對非暴力抗爭效果的認知,以及民間團體維權意識的抬頭等,都是造成臺灣社會運動呈現「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特徵的因素,其中社會運動領導者對非暴力抗爭效果的體認最具關鍵性。
證諸國內有關社會運動相關文獻,本論文對學術的貢獻在於提供實證的官方及民間資料探討臺灣社會運動轉型趨勢與特徵,並剖析臺灣社會運動發展非暴力抗爭的關鍵點及形成非暴力抗爭現象之人文因素。臺灣社會運動同時存在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無論在國際文獻及新興民主國家中相對少見,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經驗,未來或許可以在國際社會運動理論及非暴力抗爭運動比較中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案例。
關鍵詞:解嚴、臺灣社會運動、非暴力抗爭、政府治理、群眾認知、公民社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unique types of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Comparing with social movements occurred in the world at the same period, the phenomenon of “non-violent movement”, “the frequencies of movement”, and “the diversities of involved groups” in Taiwan are found.
By reviewing theories and literatures of social movement,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is inducted into three hypotheses, which are “environmental factors”,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mass cognition”, to interpret the unique phenomenon occurred in Taiwan.
The data sources of this study include official statistics, materials from media,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key figures whom involved in Taiwan’s social movement. The data from officials includes the following: 1. nearly 160,000 pieces of protest activities from 1987 to 2017 collected by National Police Agency,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2. the statistics about civil associations from 1987 to 2017 collected by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3. the statistics about political parties from 1989 to 2017 collected by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4. the election data from 1989 to 2018, including election of president, vice president, legislators and municipalities, counties, mayors and other political elections collected by Central Election Commission; 5.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s from Justices of Constitutional Court, Judicial Yuan; 6. Assembly and Parade Act and the other related laws, regulations and literatures. The data from private sectors includes reports from media, online commentary articles, and un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leaders whom led and engaged in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for long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above, find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phenomena of the global nonviolent protest movement, the government's rational management policies for social movements,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the effects of non-violent movement, and the rise of awareness of the rights of various social groups are causes of the phenomena of “non-violent movement”, “the frequencies of movement”, and “the diversities of involved groups” in Taiwan’s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element is the effects of non-violent movement recognized by leaders of social movement.
The academic contribu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provide empirical data of officials and civil sector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s social movements. Also, finding the key poi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violent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its humanitarian causes to form the uniqueness of Taiwan’s non-violent movements. This finding is relatively rare in the literatures, including those emerging democratic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 of Taiwan’s social movements could be a new aspect for enriching non-violent movement theories of social movement.
Keywords: Taiwan’s social movement, Non-violent movement, Governmental governance, Mass cognition, Civil society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方嵐亭等,2017。《感恩、執著、台灣建國路—林哲夫》。臺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王金壽、江以文、杜文苓,何明修、林秀幸,2011。《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者》。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康陸,2001。《非暴力的方法與實例》。臺北:前衛出版社。
朱金池,2016。《聚眾活動處理的政策管理》。臺北:獨立出版社。
朱金池、蔡庭榕等人合著,2015。《群眾活動處理學》。臺北:中央警察大學印行。
江蓋世,2001。《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前衛出版社。
何明修,2017。《社會運動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何增科,2007。《公民社會與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方,1997。《非暴力鬥爭》。臺北:揚智文化公司。
官政哲,2013。《群眾安全—群眾是不可忽視的偉大力量!》。臺北: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
林義雄,1991。《心的錘鍊.淺談非武力抗爭》。臺北:前衛出版社。
唐娟,2006。《政府治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正光、宋文里,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
張洪順,2015。《西方新社會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莊雅仲,2013。《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馮仕政,2013。《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悅,2014。《美國社會運動的政治過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趙鼎新,2007。《社會運動和革命:理論更新與中國經驗》。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
趙鼎新,2017。《合法性的政治: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鄭煒、袁瑋熙,2018。《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蕭新煌,2010。《台灣社會運動再出發》。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
蕭新煌、林敏弘、林宗宏,2016。《二十年民主路:台灣向前行》。臺北:聯經出版社。
瞿海源、顧忠華與錢永祥主編,2002。《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簡錫楷,2015。《弱者的力量:臺灣反併吞的和平想像》。臺北:我們出版社。
聶錦芳,2012。《批判與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蘇佳善,2014。《民主推進器:兩岸三地公民社會》。臺北:秀威出版社。
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臺北:左岸文化出版。
(二)譯著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著,湯淑君、李尚遠、陳雅馨等譯,2014。《為什麼上街的歷史、危機和進程》。臺北:商周出版。
卡瑪倫(Wm. Bruce Cameron)著,孟祥森譯,民國67。《近代社會運動》。臺北:牧童出版社。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李康譯,2009。《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郭忠華譯,2013。《社會學:批判的導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著,葆煦譯,1983。《獄中札記》。北京:人民出版社。
何俊志、任軍鋒與朱德米編譯,2007。《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譯文精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彼得.艾克曼和傑克.杜瓦(Peter Ackerman,Jack Duvall)著,陳信宏譯,2003。《非暴力抗爭:一種更強大的力量》。臺北:究竟出版公司。
拉塞爾‧哈丁(Russell Hardin)著,劉春榮、湯艷文譯,2013。《群體沖突的邏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劉榜離等譯,2002。《大分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著,林俊宏譯,2018。《21世紀的21堂課》。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司。
威廉.道布森(William J. Dobson)著,2017。《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蔣馥朵譯,2018。《當代社會中的理性》。臺北:聯經出版社。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著,王吉美譯,2015。《論權力》。北京:中 信出版社。
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著,吳良健譯,2003。《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島治郎著,林詠純譯,2018。《民粹時代:是邪惡的存在,還是改革的希望?》。臺北:先覺出版社。
茨拉夫.哈維爾(Vaclav Havel)著,崔衛平等譯,2003。《無權力者的權力》。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寇謐將著,李明、陳雅馨、劉燕玉等譯,2012。《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Black Island: Two Years of Activism in Taiwan)。臺北:商周出版。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0。「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一卷」,《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唐山出版社。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2。「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二卷」,《認同的力量」》。臺北:唐山出版社。
曼瑟爾.奧爾森(Mancur Olson)著,陳郁、郭宇峰、李崇新譯,2008。《集體行動的邏輯》。上海:三聯書店。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莫.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著,啟蒙編譯所,2017。《甘地自傳:我追求真理的歷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喬納森.平克尼(Jonathan Pinckney)著,中國權利行動翻譯,2016。《在非暴力運動中非暴力紀律的保持與破壞》。美國:國際非暴力衝突中心(ICNC)出版社。
喬萬尼.蕯托利(Giovanna Sartori)著,馮克利,閻克文譯,2015。《民主新論:當代論爭》。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出版。
港千尋著,林暉鈞譯,2015。《革命的做法:從318太陽花看公民運動的創造性》(革命のつくり方 : 台湾ひまわり運動―対抗運動の創造性)。臺北:心靈工坊。
塞繆爾.杭廷頓著(Samuel P.Huntington),王冠華、劉為等譯,2009。《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
塞繆爾.杭廷頓著(Samuel P.Huntington),劉軍寧譯,2000。《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詹姆斯.麥格雷特.伯恩斯(JamesMacGregorBurns)等著,吳愛明、李亞梅等譯,2007。《民治政府—美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鄭闢瑞譯,2013。《共和的危機》。上海:上海世紀出版。
瑪麗亞.斯蒂芬、埃里卡.切諾韋思(Maria Stephen Erica Chernoves)合著,趙然諾譯,2011。《為什麼公民運動能夠取得成功:非暴力抗爭的戰略邏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蓋伊.彼得斯(B.Guy Peters)著,吳愛明、夏宏圖等譯,2014。《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Adam Przeworski著,郭芬與田飛龍譯,2017。《民主與自治的局限》。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Andrew Heywood著,陳思賢譯,2013。《政治的意識形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Craig Calhoun著,陳雲龍譯,2016。《激進主義探源:傳統、公共領域與19紀的社會運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Charles Tilly著,魏洪鐘譯,2015。《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
Charles Tilly著,謝岳譯,2011。《集體暴力的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Charles Tilly著,謝岳譯,2011。《歐洲的抗爭與民主:1650-2000》。上海:人民
出版社。
Charles Tilly著,胡位鈞譯,2009。《社會運動1768—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
Donatella della Porta著,王濤、江遠山譯,2012。《社會運動、政治暴力和國家—對意大利和德國的比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Donatella della Porta著,苗延威譯,2002。《社會運動概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印行。
Gustave Le Bon著,戴光年譯,2015。《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Gene Sharp著,蔡丁貴譯,1990。《群眾性防衛》。臺北:前衛出版社。
Gene Sharp著,蔡丁貴譯,2010。《自我解放:終結獨裁政權或其它壓迫的行動戰略規劃指南》。臺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發行。
Gene Sharp著,蔡丁貴譯,2012。《自我解放戰略規劃指南:終結獨裁政權或其他壓迫之行動》。臺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發行。
Gene Sharp著,蔡丁貴譯,2013。《自我解放戰略規劃指南:終結獨裁政權或其他壓迫之行動—啟動非暴力抗爭》。臺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發行。
Gene Sharp著,蔡丁貴譯,2013。《自我解放戰略規劃指南:終結獨裁政權或其他壓迫之行動─戰略性的非暴力衝突》。臺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發行。
Gene Sharp著,蔡丁貴譯,2013。《自我解放戰略規劃指南:終結獨裁政權或其他壓迫之行動─社會權力與政治自由》。臺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發行。
Gene Sharp著,蔡丁貴譯,2013。《自我解放戰略規劃指南:終結獨裁政權或其他壓迫之行動─從獨裁走向民主》。臺北: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發行。
Gene Sharp著,謝易宏譯,2015。《第一次非暴力抗爭就上手》。臺北:前衛出版社。
Grazina Miniotaite著,林哲夫譯,1997。《立陶宛的非暴力抗爭:和平解放的故事》。臺北:前衛出版社。
Hegel著,范揚、張企泰譯,1961。《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Henry David Thoreau,劉粹倫譯,2012。《公民不服從》。臺北:紅桌文化。
Jack Snyder著,吳強譯,2017。《從投票到暴力:民主化和民族主義沖突》。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Jack A. Goldstone著,章延杰譯,2015。《國家、政黨與社會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
Johan Jorgen Holst Audrius Butkevicius著,林哲夫、李崇僖譯,2001。《新時代小國的防衛策略》。臺北:前衛出版社。
Janusz Symonidesz等著,楊雅婷譯,2009。《人權的概念與標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M. L. Andersene H. F. Taylor著,齊力審閱,2009。《社會學》。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Mark Buchanan著,葉偉文譯,2014。《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Olgerts Eglitis著,林哲夫譯,1997。《拉脫維亞的非暴力抗爭》。臺北:前衛出版社。
Robert A. Dahl著,周軍華譯,2006。《多元主義民主的困境:自治與控制》。吉林:人民出版社。
Robert A. Dahl.and Edward R. Tufte著,唐皇鳳,劉曄譯,2017。《規模與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
Sidney Tarrow著,吳慶宏譯,2005,《運動中的力量:社會運動與鬥爭政治》。南京:譯林出版社。
Stephane Hessel著,楊國君譯,2015。《憤怒吧!》。臺北:暖暖書屋文化出版公司。
(三)專書論文
蕭新煌與瞿海源主編,1984。《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04-122。
(四)期刊論文
丁仁方,2007/6。〈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的相互建構-日本與台灣近年組織性公民社會發展之比較〉,《台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2期,頁1-31。
王甫昌,1996/7。〈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第1卷第1期,頁129-209。
王金壽,2014/6。〈台灣環境運動的法律動員:從三件環境相關判決談起〉,《台灣政治學刊》,第18卷第1期,頁1-72。
王振寰,1989 / 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1期,頁71-116。
王振寰、方孝鼎,1992/11。〈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3期,頁1-29。
朱偉誠,1998/6。〈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頁35–62。
何明修,2001/12。〈台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專家學者、黨外、草根(1980-1986)〉,《台灣社會學刊》,第2期,頁97–162。
何明修,2002/12。〈為何民進黨政府的廢核政策失敗?社會動員、改革機會與政治策略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6卷第1期,頁86-137。
何明修,2003/12。〈工廠內的階級團結:連結石化工人的工作現場與集體行動〉,《台灣社會學刊》,第6卷,頁1-59。
何明修,2003/12。〈工廠內的階級團結:連結石化工人的工作現場與集體行動〉,《台灣社會學刊》,第6期,頁1-59。
何明修,2003/6。〈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四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交換模式〉,《台灣社會學刊》,第30期,頁1-49。
何明修,2003/6。〈政治民主化與環境運動的制度化(1993-199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0期,頁217–275。
何明修,2007/6。〈公民社會的限制-台灣環境政治中的結社藝術〉,《台灣民主季刊》,第4期第2卷,頁33-65。
何明修,2010/3。〈誰的家園、哪一種願景?-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運動〉,《台灣民主季刊》,第7期第1卷,頁1-30。
何明修,2013/10。〈公民運動與公民不服從:兩條晚近台灣社會運動的路線〉,《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30期,頁19-22。
宋學文、黎寶文,2006/9。〈台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8期第3卷,頁501-540。
李丁讚、林文源,2003/12。〈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頁57-119。
李立峯,2016/1。〈網絡媒體和連結型行動的力量與挑戰:以 2014 香港雨傘運動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第6卷第1期,頁11-44。
李明穎,2012/7。〈網路潛水者的公民參與實踐之探索:以「野草莓運動」為例〉,《新聞學研究》,第112期,頁77-116。
李建正、邱明斌,2011/6。〈演化賽局在生態保育運動之應用-以湖山水庫興建為例〉,《政治學報》,第51期,頁105-142。
李淑珍,2011/6。〈自由主義、新儒家與一九五○年代臺灣自由民主運動:從徐復觀的視角出發〉,《思與言》,第49卷第2期,頁9-90。
李翰林,2008/12。〈民間聯盟參與1410億治水預算審查-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4期,頁87-128。
杜文苓、彭渰雯,2008/3。〈社運團體的體制內參與及影響-以環評會與婦權會爲例〉,《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1期,頁119-148。
林如森,2006/12。〈社會運動過程中的認同、共識動員與傳播策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4期,頁151–218。
林佳龍,1989/7。〈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117–143。
林靜伶,2014/12。〈網路時代社運行動者的界定與語藝選擇〉,《中華傳播學刊》,第26期,頁3-33。
林鶴玲、鄭陸霖,2001/6。〈台灣社會運動網路經驗:一個探索性的分析〉,《台灣社會學刊》,第25期,頁111-156。
范雲,2003/6。〈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第5期,頁133–193。
夏林清,1990/10。〈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實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突與個人學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2期,頁127-155。
夏林清、鄭村棋,1992/11。〈站上罷工第一線-由行動主體的角度看1989年遠化5月罷工抗爭的發生及影響〉,《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3期,頁63-108。
夏曉鵑,2006/3。〈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1期,頁1–71。
夏鑄九等,2002/6。〈朝向市民城市-台北大理街社區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頁141-172。
徐世榮,1995/2。〈環保抗爭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後勁反五輕抗爭爲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期,頁125–152。
莊雅仲,2002/9。〈集體行動、社會福利與文化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頁249–277。
郭良文,2010/6。〈蘭嶼的另類媒體與發聲:以核廢料與國家公園反對運動為例〉,《中華傳播學刊》,第17期,頁43-74。
陳弘毅,民國90/11/28-29。〈市民社會的理念與中國的未來〉,「公民與國家」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4-34。
陳竹上,2010/3。〈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無家可歸?從「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檢視台灣原住民保留地政策的虛實〉,《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7期,頁97-134。
陳信行,2005/12。〈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市民社會與跨國階級政治―從台灣支援中美洲工人運動的兩個案例談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0期,頁35-110。
陳素秋,2014/12。〈邊緣公民的公民主體建構:臺灣妓權運動中性工作者的公民操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3期,頁87-129。
陳清河,2004/9。〈還原媒體的時代形貌-臺灣地下電台運動史流變的再論述〉,《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3期,頁165-201。
陳韻如、沈幼蓀、陳雅蓁,2011/6。〈街頭抗爭的暴力邏輯〉,《台灣社會學刊》,第46期,頁167-205。
曾華璧,2006/6。〈環境思想與政治:1990年代南瀛地區保育運動的初步察考〉,《思與言》,第44卷第2期,頁89-131。
湯京平、呂季蓉,2006/12〈全球保育運動與地方派系:鰲鼓濕地開發案的政治經濟分析〉,《政治學報》,第42期:頁1-35。
湯京平、邱崇原,2007/3〈多元民主、政治吸納與政策回應:從台鹼汚染案檢視台灣環保公益團體的政策角色〉,《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1期,頁93-127。
湯京平、陳冠吾,2013/ 6。〈民主化、派系政治與公民社會-以嘉義縣的社區營造與「終結派系」為例〉,《台灣民主季刊》,第10卷第2期,頁105-137。
黃應貴,1991/12。〈東埔社布農人的新宗敎運動-兼論當前台灣社會運動的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卷第2&3期,頁1-31。
楊祖珺,2007/9。〈我用身體寫政治:2004年320到520抗爭事件〉,《台灣社會季刊》,第67期,頁39-104。
靳菱菱,2010/6。〈族群認同的建構與挑戰:台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反思〉,《思與言》,第48卷第2期,頁119-157。
趙中麒,2004/12。〈民族想像與/或民族復振:太魯閣(族)分離/正名運動的意義與困境〉,《思與言》,第42卷第4期,頁161-200。
趙剛,1996/11。〈工運與民主-對遠化工會組織過程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4期,頁1-39。
趙雅麗,2001/7。〈民進黨社會運動的「語藝」批評〉,《新聞學研究》,第68期,頁151-192。
劉華真,2008/12。〈重新思考「運動軌跡」:台灣、南韓的勞工與環境運動〉,《台灣社會學》,第16期,頁1-47。
劉華真,2010/3。〈台灣一九七○年代的勞動抗爭初探〉,《台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1期,頁31-63。
劉華真,2011/6。〈消失的農漁民:重探台灣早期環境抗爭〉,《台灣社會學》,第21期,頁1-49。
劉嘉薇,2014/12。〈民眾政黨認同、媒介選擇與紅衫軍政治運動參與〉,《政治學報》,第58期,頁101-126。
蔡佳泓,2008/6。〈反貪倒扁運動的支持度之多層次貝式定理分析〉,《政治學報》,第45期,頁67-93。
鄭陸霖、林鶴玲,2001/12。〈社運在網際網路上的展現:台灣社會運動網站的聯網分析〉,《台灣社會學》,第2期,頁55-96。
蕭新煌,1991/3。〈一九八○年代末期台灣的農民運動:事實與解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0期,頁67–93。
蕭新煌,2004/3。〈臺灣的非政府組織、民主轉型與民主治理〉,《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頁65-84。
蕭遠,2011/9。〈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運動中的動員結構與組織型態?-以台北野草莓學運爲個案研究〉,《台灣民主季刊》,第8卷第3期,頁45-85。
簡佳欣,1998/6。〈九○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頁63–115。
蘇瑞鏘,105/6。〈解除言論自由的枷鎖「100 行動聯盟」廢除「刑法第100 條」的抗爭〉,《檔案半年刊》,第15卷,第1期,頁21。
(五)學位論文
呂宗芬,2002。《台灣的反核四運動與政治轉型--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嘉軒,2014。《社會運動中國際宣傳的資源動員與策略:以太陽花學運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佑政,2015。《太陽花學運後台灣新興政黨的形成與發展-時代力量黨與社會民主黨的個案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疋愔,2011。《民主革命與符號建構-以突尼西亞與埃及茉莉花革命為例》。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碩銘,2007。《民主化下台灣的社會運動外部策略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佩甄,2006。《暴力邊緣論對台灣政治民主化運動的貢獻》。臺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以忠,2013。《台灣非暴力抗爭的歷史考察》。臺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容,2014。《我國規範集會遊行活動之法政策研究—以1988年至2013年集會遊法為例》。臺北: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雅玫,2015。《學生臉書使用與政治參與:以太陽花學運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蓁,2009。《警方抗議處理對街頭運動暴力變化的影響》。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維茜,2014。《新媒體時代下的社會運動實踐─太陽花學運中Facebook使用者的社會運動參與》。臺北: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雅婷,2015。《網際網路如何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以太陽花學運為例》。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買偉哲,2016。《公民不服從與非暴力抗爭在台灣的體現-以大埔案為例》。臺灣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崇山,2015。《社會運動對臺港陸生政治認同的影響:以三一八學運和佔中運動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敏慧,2011。《從政治機會結構觀點檢視反苗栗縣後龍科技園區行動》。臺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尊立,2014。《解殖後香港政治機會與社會抗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亞太研究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研討會論文
何明修,2001/6/21。〈社會運動的制度化: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93-1999)〉「組織、認同與運動者: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45。
(七)官方文件
大法官釋字第185號解釋。司法院球資訊網,

大法官釋字第445號解釋。司法院球資訊網,
大法官釋字第644號解釋。司法院球資訊網,
大法官釋字第718號解釋。司法院球資訊網,
中央選舉委員會。《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
內政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司法院全球資訊網,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八)報紙
王鴻國,2007/3/10。〈協和工商爆學生解除髮禁抗爭教育局關切〉,《中央社》,
余靖瑩,2018/11/6。〈漁業三法至今開罰逾1.2億討海人泣訴抗議〉,《聯合報》,
吳柏軒,2018/8/2。〈抗議中興大學漲學費學生赴監察院陳情〉,《自由時報》,
林恕暉,2005/5/2。〈營養午餐採購評委家長抗議被排除〉,《自由時報》,
林葉,2003/7/24。〈基地台問題鬧不休〉,《蘋果日報》,
翁翠萍,2007/9/9。〈外籍配偶走上街頭抗議歸化財力證明〉,《大紀元》,
張禹宣,2018/6/4。〈香蕉價跌!政院扯「給豬吃」農民怒上街頭〉,《中天新聞》,
許敏溶,2005/6/12。〈流浪教師今上街頭陳情〉,《自由時報》,
許麗珍,2018/9/14。〈不滿《空污法》修法全國老車自救會抬棺高喊「反 對強制淘汰」〉,《蘋果日報》,
楊綿傑,2017/10/28。〈同志大遊行人數破紀錄12.3萬人齊聚凱道〉,《自由時報》,
劉禹慶,2017/4/12。〈澎湖風力發電抗爭愈演愈烈百餘龍門菓葉村民縣府陳情〉,《自由時報》,
劉榮輝、陳奉秦、楊惠琪,2010/3/19。〈台南女中千人脫褲抗議校禁短褲〉,《蘋果日報》,
蕭玗欣,2018/7/5。〈批空污法修惡500輛老舊貨車環保署熄火抗議〉,《自由時報》,
簡銘柱,2013/6/15。〈抗議血汗警察警眷上街反過勞〉,《蘋果日報》,
(九)網際網路
王鴻志,2014/7。〈當前台灣新社會運動的現狀、背景及影響探析〉,《中國評論月刊》,第199期。
太陽花學運,
台灣農村陣線編製2013年8月,
自由之家,
行銷人雜誌,
何明修,2014。〈香港民主運動的台灣觀察〉。臺北: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新頭殼newtalk,〈拆政府行動登場農陣發非暴力抗爭手冊〉,2013年8月18日林良齊,臺北報導


二、英文部分
期刊論文
Buchanan, Paul G. and Kate Nicholls, 2003, “Labour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38(2): 203-237.
Beck, C.J., 2008,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Movement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Terrorism”, Sociology Compass, 2/5, pp 1565–1581.
Chu, Jou-juo, 1993,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Labour Radicalism.”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23(2): 173-188.
Chu, Jou-juo, 2001, “Labour Militancy in Taiwan: Export Integration vs. Authoritarian Transi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31(4): 441-465.
Chu, Yin-wah, 1998, “Labor and Democracy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28(2): 185-202.
Chang, Heng-hao, 2009, “From Housewives to Activists: Lived Experiences of Mothers for Disability Rights in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15(3): 34-59.
Chuang, Ya-chung, 2004, “Democracy in Action: The Making of Social Movement Webs in Taiwan.”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24(3): 235-255.
Christiansen, J., 2009, “Four Stages of Social Movements”, in EBSCO Research Starters, 2009 EBSCO Publishing Inc., pp. 1-7.
Ellison, G. and Martin, G., 2000, “Policing, Collective Ac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Theory: the Case of the Northern Ireland Civil Rights Campaig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1(4), pp. 681–699.
Ho, Ming-sho and Chen-shuo Hong, “Challenging New Conservative Regimes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Asian Survey, 52(4): 643-665.
Ho, Ming-sho and Feng-san Su, 2008, “Control by Containment: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izing Pollution Disputes in Taiwa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40(10): 2402-2418.
Ho, Ming-sho, 2003, “Democratization and Autonomous Unionism in Taiwan: The Case of Petrochemical Workers.” Issues and Studies, 39(3): 105-136.
Ho, Ming-sho, 2003, “The Politics of Anti-Nuclear Protest in Taiwan: A Case of Party-Dependent Movement (1980-2000).” Modern Asian Studies 37(3): 683-708.
Ho, Ming-sho, 2010, “Co-opting Social Ties: How the Taiwanes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Neutralized Environmental Opposition.” Mobil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5(4): 447-463.
Ho, Ming-sho, 2012, “Sponsoring Civil Society: State and Community Movement in Taiwan.” Sociological Inquiry, 82(3): 404-423.
Ho, Ming-sho, 2014, “The Fukushima Effect: Explaining the Recent Resurgence of the Anti-nuclear Movement in Taiwan.”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3(6): 965-983.
Hy-Sop, Lim, 2000,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al Movements in Korea: Trajectories and Issues”, Korea Journal, Autumn 2000, pp. 5-25.
Kuo, Liangwen Wayne, 1997, “The Organization of Taiwan'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nalysis of Leadership, Consciousness, and Strategies.”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29(4): 66-98.
Lee, Yoonkyung, 2006, “Varieties of Labor Politics in Northeast Asian Democracie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Union Activism in Korea and Taiwan.” Asian Survey, 46(5): 721-740.
Lee, Yoonkyung, 2009, “Divergent Outcomes of Labor Reform Politics in Democratized Korea and Taiwa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44(1): 47-70.
Lorenz von Stein, (Translated by Kaethe Mengelberg), ”The History of the Social Novement in France, 1789-1850”,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1(6).
Minns, John and Robert Tierney, 2003, “The Labour Movement in Taiwan.” Labour History, 85: 103-128.
Porta, Donatella della, 2009, Social Movement Studies and Political Violence, Aarhus University, Denmark: Centre for Studies in Islamism and Radicalisation (CIR) .
So, Alvin Y. and Sai-Hsin May, 1992, “Democracy as an Antisystemic Movement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A World Systems Analysis.”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35(2): 385-404.
Sen, A. 2016, “Why Social Movements Occur: Theories of Social Movements,” The Journal of Knowledge Economy &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ume: XI, Spring, pp 126-130.
Wang, Frank T. Y., Herng‐Dar Bi and David J. Brennan, 2009, “Have They Really Come out: Gay Men and Their Parents in Taiwan.” Culture, Health & Sexuality 11(3): 285-296.
Wright, Teresa, 1999, “Student Mobilization in Taiwan- Civil Society and Its Discontents.” Asian Survey, 39(6): 986-100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