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現代戲劇「大眾化」與「民族化」的追求,1921-1945
作者:李佩穎
作者(外文):LI, PEI-Y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徐亞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大眾化民族化民眾戲劇民族形式王泊生閻哲吾張庚popularizationnationalizationpeople’s drarmnational formBo-shen WongJe-wu YenGen Ch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文探索1921年至1945年間中國現代戲劇「大眾化」與「民族化的追求。透過梳理「民眾、民族主義與政權」三者的連動關係,以及知識分子在「中西新舊」的文化格局中對「中國文化傳統」態度的演變,本文嘗試釐清「大眾化」與「民族化」兩者各自的多義性,並討論戲劇大眾化與民族化追求的途徑。同時,本文亦透過對王泊生、閻哲吾、張庚等戲劇工作者的生命史研究,呈現彼時中國現代戲劇大眾化與民族化追求的動態歷史圖像。
第一章闡述本文之問題意識、文獻回顧與分析、研究方法與章節規劃。
第二章考察知識分子和國共政權對於「民眾」、「民族主義」、「中國文化傳統」的態度光譜所交織出的選擇結構,並指出戲劇大眾化與民族化的途徑深受此結構影響。
第三章從1921年上海「民眾戲劇社」的成立開始,考察「民眾戲劇」及「戲劇大眾化」分化的軌跡,並從劇場實踐的角度,探討彼時的戲劇工作者如何嘗試讓戲劇走入民眾,並形塑了中國現當代戲劇的「集體性」特質。
第四章以閻哲吾為例,討論當時全國各地廣設的民眾教育館的戲劇實踐,由於擁有政府經費支持,得以推動教育戲劇、民間戲曲調查及改良等工作,是廣義的「戲劇大眾化」之重要環節。
第五章以山東省立劇院院長王泊生為例,討論戲劇工作者在民族戲曲的遺產上創造中國「新歌劇」的努力。王泊生以「青年戲劇革新家」投身京劇舞臺,明確提出「整舊創新」的「新歌劇」主張,對後續中國戲曲改革和「民族歌劇」的發展產生影響。
第六章以張庚1930年代的戲劇經歷為線索,討論抗戰時期「戲劇的民族形式」論爭使左翼陣營成功結合了戲劇大眾化與民族化的追求,揭示了日後中共政權「民族戲劇」發展的方向。
第七章透過比較左翼「民族形式」及右翼「民族主義戲劇」之主張,指出「民族戲劇」話語權爭奪中「階級」與「民族」的競合現象,並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pursuit of "popular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odern drama in 1921 – 1945. By sorting out the complicated linkage among “people, nationalism and regimes” and examining the changes of intellectuals’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new and old, Wester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has slowly and carefully clarified the polysemy related to “popular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respectively. In the meantime, this study has explored the life story of dramatists such as Bo-shen Wong, Je-wu Yen and Gen Chang,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dynamic historical images of “popular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pursued by Chinese dramas at that time.
Chapter 1 discusses problem awareness,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 and chapter planning.
Chapter 2 reviews the selection structure interweaved by the attitude of intellectuals and KMT-CPC regimes toward “people”, “nationalism” and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n pointed out that the approach of “popular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had been substantially affected by this structure.
Chapter 3 start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s “People’s Drama Society” in 1921 and examines how “people’s drama” and “drama popularization” were differentiated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in China. Also, this charpter discusses how dramatists tried to turn drama into a part of commo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shaped Chinese modern drama’s trait of “collectivity.”
Chapter 4 uses Je-wu Yen and Shandong Provincial Public Education Hall’s as examples. Public education halls with the financial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were able to carry out many tasks such as survey and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dramas and folklore operas, thus served as a critical role for the “drama popularization” in a broad sense.
Chapter 5 uses Bo-shen Wong, President of Shandong Provincial Theater,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es how hard dramatists tried to create Chinese “New Opera”. As an enthusiastic promoter of “New Opera” which aimed to “restore the old while creating the new”, Bo-shen Wong had a great impact on “Chinese Opera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opera.”
Chapter 6 uses Gen Chang’s theatrical experience in the 1930s as the clues and explores the discusse of “national form of drama” in the period of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 which enabled the Left Wing to combine the pursuit of "popular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modern drama into their goal, setting forth the direction of “National drama.”
Chapter 7 compares the Left Wing’s “national form of drama” with Right Wing’s “nationalism drama”, pointing out the cooper-competition between “class” and “nation” in the fight over the discourse power of “national drama”, and then present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一、專書

中文部分

丁易編。1951。《大眾文藝論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部。
丁芳芳。2014。《抗戰時期戲劇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上海戲劇學院熊佛西研究小組編。1985。《現代戲劇家熊佛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山東省文化廳史志辦公室。1984。《文化藝術志資料匯編》。濟南:山東省文化廳。
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宣傳部。1932。《化裝講演稿第一集》。濟南: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
山東省立劇院年刊委員會。1935。《山東省立劇院第一週年紀念年刊》。濟南:山東省立劇院。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1990。《列寧全集(第二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代文學研究室。1981。《「革命文學」論爭資料選編(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國青年黨中央執行委員會。1970。《左舜生先生紀念集》。臺北:中國青年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印行。
中國話劇編輯部編。1985。《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北京:中國戲劇。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34。《農村戲劇》。定縣: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1936。《「過渡」演出特輯》。定縣: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天津市文化局。2007。《天津通志.文化藝術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尹雪曼主編。1975。《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中正書局。
文化部黨史資料徵集工作委員會。1991。《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史料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文振庭編。1987。《文藝大眾化問題討論資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文碩。2012。《中國近代音樂劇史(下冊)》。北京:西苑出版社。
方舟。1941。《論大眾化》。上海:求知出版社。
毛家華。1995。《京劇二百年史話》。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平陵。2016。《三十年文壇滄桑錄》。北京:海豚出版社。
王柯。2017。《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增訂版)》。臺北:政大出版社。
王培元。1999。《抗戰时期的延安鲁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鳳、白井重範編。2011。《左翼文學的時代——日本「中國30年代文學研究會」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主編。1979。《文學運動史料選(第五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北京師聯教育科學研究所。2006。《國外文學基本解讀》。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
史景遷著,溫恰溢譯。2016。《天安門:中國的知識分子與革命》。臺北:時報出版。
左明編。1929。《北國的戲劇》。上海:現代書局,1929年。
田本相。1993。《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田本相編。2014。《中國現代戲劇理論批評書系(全38卷)》。南京:鳳凰出版社。
田本相編。2016。《中國話劇藝術史(全9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田仲濟(藍海)。2010。《中國抗戰文藝史》。臺北:秀威資訊。
田漢。1983。《田漢文集(第十四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田漢。2000。《田漢全集》。石家庄:花山文藝。
石鳳珍。2007。《文藝「民族形式」論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安葵。2015。《詩情史筆培菊育蘭:張庚評傳》。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立元主編。2014。《美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朱汝瞳。2011。《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
朱恆夫主編。2006。《中華藝術論叢(第五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江明淵。2006。《民初陶行知、晏陽初教育理論與民間文學之關係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老舍。1990。《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艾曉明。1991。《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余上沅。1986。《余上沅戲劇論文集》。武漢:長江文藝。
余上沅編。1927。《國劇運動》。上海:新月書店。
余旦初。1996。《愛國主義與中國近代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余英時、包遵信等。1989。《從五四到新五四》。臺北:時報文化。
余英時。1993。《民主與兩岸動向》。臺北:三民書局。
余英時。2011。《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增訂一版)》。臺北:允晨文化。
余蕙靜。2004。《鄭振鐸戲劇論著與活動述評》。臺北:秀威。
吳中杰。2014。《中國現代文藝思潮史(增訂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吳若、賈亦棣。1985。《中國話劇史》。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宋春舫。1923。《宋春舫論劇(第一集)》。上海:中華書局。
李一非。1937。《民眾戲劇集》。濟南:山東省立劇院。
李民生。2013。《化蛹為蝶:中國現代戲劇先驅陳大悲傳》。廣州:花城出版社。
李孝悌。1992。《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怡、張堂錡主編。2017。《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臺北:秀威經典。
李怡、羅維斯、李俊杰編。2014。《民國文學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陀編選。2011。《昨天的故事——關於重寫文學史》。北京:三聯書店。
李歐梵。2000。《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李歐梵著,毛尖譯。2010。《上海摩登——一種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澤厚。2009。《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
李懷印著,歲有生、王傳奇譯。2013。《重構近代中國:中國歷史寫作中的想象與真實》。北京:中華書局。
汪暉。1997。《汪暉自選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谷劍塵。1933。《民眾戲劇概論》。上海:民智書局。
周冰。2018。《群眾、審美與意識形態:大躍進時期的文藝研究》。臺北:獵海人。
周行之。1991。《魯迅與「左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周佳榮。2010。《陶行知與近代中國教育》。香港:香港教育圖書。
周揚。1948。《表現新的群眾的時代》。哈爾濱:東北書店。
周揚。1984。《周揚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周雲龍。2010。《越界的想像:跨文化戲劇研究(中國,1985-1949)》。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靖波。2003。《中國現代戲劇論上卷:建設民族戲劇之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周慧玲。2004。《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臺北:麥田。
周慧梅。2013。《民眾教育館與中國社會變遷》。臺北:秀威資訊。
延安魯迅文藝學院集體創作。1952。《白毛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邱坤良。2013。《人民難道沒錯嗎?《怒吼吧,中國!》‧特列季亞科夫與梅耶荷德》。臺北:印刻。
姜濤。2012。《中國演劇學習實踐斯氏體系講略》。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施蟄存。2011。《北山散文集(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段從學。2012。《文協與抗戰時期文藝運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洪長泰。2015。《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洪鈐。2011。《中國話劇電影先驅洪深:歷世編年紀》。臺北:秀威資訊。
胡志毅。2008。《國家的儀式:中國革命戲劇的文化透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胡星亮。2002。《中國話劇與中國戲曲》。上海:學林出版社。
胡星亮主編。2007。《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秋原。1979。《文學藝術論集(1928-1979)》。臺北:學術出版社。
胡紹軒。1991。《現代文壇風雲錄》。重慶:重慶出版社。
胡紹軒。2000。《現代文壇追思錄》。重慶:重慶出版社。
胡適著,曹伯言整理。2004。《胡適日記全集(第六冊)》。臺北:聯經出版社。
茅盾、田漢。1943。《戲劇的民族形式問題》。桂林:白虹書店。
茅盾。1984。《我走過的道路》。。香港:三聯出版社。
茅盾著,鍾桂松主編。2014《茅盾全集第十八卷.中國文論一集》。合肥:黃山書社。
倪偉。2011。《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1928-1949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臺北:人間出版社。
唐小兵編。1993。《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唐守榮、楊定抒。1996。《國統區抗戰音樂史略》。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夏衍(沈端先)。2016。《懶尋舊夢錄(增訂本)》。上海:中華書局。
夏萊蒂、徐培仁合譯。1939。《愛與死之角逐》。上海:啟明書局。
夏濟安。2016。《黑暗的閘門: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孫越。2014。《如歌年少》。臺北:麥田出版社。
師永剛、張凡編。2009。《樣板戲史記》。北京:作家出版社。
徐公美。1936。《農民劇》。上海:商務印書館。
徐伯璞。1945。《戲劇教育行政》。重慶:商務印書館。
徐志摩。2006。《徐志摩文集(小說.日記.書信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徐廼翔编。2010。《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文學的民族形式討論資料》。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徐訏。1991。《現代中國文學過眼錄》。臺北:時報文化。
秦孝儀主編。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十三卷)》。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袁國興。1993。《中國話劇的孕育與生成》。臺北:文津出版社。

馬少波等主編。1999。《中國京劇史(中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馬良春、張大明編。1980。《三十年代左翼文藝資料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馬俊山。2007。《演劇職業化運動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馬鶴凌編著。2000。《文明融合與世界大同論證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張大明。2009。《國民黨文藝思潮:三民主藝文藝與民族主藝文藝》。臺北:秀威資訊出版。
張庚。1981。《張庚戲劇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庚。2003。《張庚文錄(第一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張庚。2004。《張庚自選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張武軍。2013。《從階級話語到民族話語:抗戰與左翼文學話語轉型》。上海:中華書局。
張灝。2002。《張灝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社教司。1941。《民眾教育館》。重慶:正中書局。
曹聚仁。1997。《文壇五十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曹樹鈞。2014。《「劇聯」與左翼戲劇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第二冊.文集之十)》。北京:中華書局。
梁啟超著,張品興主編。1999。《梁啟超全集(第二冊)》。北京:北京出版社。
許紀霖。2018。《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香港:三聯書店,2018年。
郭沫若。1929。《文藝論集》。上海:光華書局。
陳子善主編。2013。《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1937-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正茂。2010。《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臺北:秀威資訊。
陳白塵、董健主編。1988。《中國現代戲劇史稿(1899-1949)》。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陳立夫。1994。《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
陳建華、陳潔。2005。《民國音樂史年譜(1912-1949)》。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陳紅旗。2016。《中國現代作家與左翼文學的互動相生》。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陳荒煤編。1949。《農村新文藝運動的開展》。上海:上海雜誌公司。
陳龍。2002。《中國近代通俗戲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傅學敏。2010。《1937~1945:「國家意識形態」與國統區戲劇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傅謹。2005。《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臺北:國家。
傅謹。2016。《20世紀中國戲劇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彭小妍編。1999。《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焦菊隱。2005《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創始人︰焦菊隱論導演藝術》。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焦菊隱。2011。《焦菊隱戲劇論文集》。北京:華文出版社
程榕寧。1985。《文藝鬥士:張道藩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舒強。1953。《新歌劇表演的初步探索》。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賀敬之、丁毅。1949。《白毛女(新歌劇)》。新華書局。
賀敬之。1960。《白毛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黃金麟。2001。《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
黃金麟。2005。《政體與身體:蘇維埃的革命與身體,1928-1937》。臺北:聯經。
黃侯興。1983。《郭沫若歷史劇研究》。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黃開發。2007。《文學之用:從啟蒙到革命》。臺北:秀威資訊。
楊村彬。1939。《新演出——向新型演劇探索的演出報告》。重慶:正中書局。
楊村彬。1991。《導演藝術民族化求索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楊洪承。《「人與事」中的文學社群:現代中國文學社團和作家群體文化生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楊新宇。2006。《復旦劇社與中國現代話劇運動》。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德浴。2013。《往事探微:中國文化沙皇周揚》。臺北:新銳文創。
葛一虹主編。1990。《中國話劇通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葛飛。2008。《戲劇、革命與都市漩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廖淑芳編。2015。《臺南作家評論選集》。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創科。
滿新穎。2012。《中國近現代歌劇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熊佛西。1937。《戲劇大眾化之實驗》。北平:正中書局。
聞黎明。2010。《聞一多:涅槃的鳳凰》。臺北:秀威。
趙友培。1975。《文壇先進張道藩》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
趙泓。2014。《中國人的烏托邦之夢:新村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發展》。臺北:獨立作家。
趙建新。2012。《中國現代非主流戲劇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趙榮琛。2006。《粉墨生涯六十年》。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趙勳達。2016。《「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臺灣知識分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1930-1937)》。臺北:遠流。
趙聰。1969。《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1942-196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劉一達。2004。《老根兒人家》。北京:北京出版社。
劉子凌。2016。《話劇行動與話語實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話劇史片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子凌編。2014。《話劇與社會——20世紀30年代中國話劇文獻史料輯》。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平。2012。《中國現代演劇交流圖史》。北京:三聯書店。
劉禾。1999。《語際書寫:現代思想史寫作批判綱要》。上海:三聯書店。
劉欣。2011。《論中國現代改譯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劉青峰編。1994。《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劉劍梅。2014。《革命與情愛: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臺北:秀威資訊。
樂梅健、張堂錡。2003。《中國現代文學概論》。臺北:五南。
歐陽予倩。1980。《歐陽予倩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歐陽予倩。1984。《歐陽予倩戲劇論文集》。上海:上海文藝。
歐陽予倩原著,蔡登山主編。2017。《歐陽予倩回憶錄:自我演戲以來》。臺北:新銳文創。
蔡登山。2008。《曾經輝煌:被遺忘的文人往事》。臺北:秀威資訊。
蔣錫武主編。2004。《藝壇(第三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鄭會欣。2015。《董浩雲與中國遠洋航運》。香港:中華書局。
魯迅。1989。《魯迅全集.第六卷.南腔北調集》。臺北:唐山。
魯迅。2000。《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蕭阿勤、汪宏倫。2016。《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錢理群、陳子善主編。2013。《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廣告為中心(1937-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閻折梧。1986。《中國現代話劇教育史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閻哲吾、徐鐵英合著。1942。《戰時劇團組織與訓練》。重慶:獨立出版社。
閻哲吾、張石流合著。1942。《導演方法論》。重慶:獨立出版社。
閻哲吾。1931。《學校戲劇概論》。鎮江:中央書店。
閻哲吾。1939。《劇場生活》。上海:中華書局。
閻哲吾。1940。《怎樣演出抗戰戲劇》。重慶:正中書局。
閻哲吾。1942。《劇團管理》。重慶:青年出版社。
鍾俊昆。2009。《中央蘇區文藝研究:以歌謠和戲劇為重點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鍾敬之。1982。《延安十年戲劇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韓日新編著。1985。《陳大悲研究資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瞿秋白。1985-1987。《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瞿秋白。1995。《瞿秋白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瞿秋白。1998。《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魏時煜。2016。《王實味:文藝整風與思想改造》。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魏時煜。2017。《胡風:詩人理想與政治風暴》。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羅志田。1998。《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
饒鴻兢編。1985。《創造社資料(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顧一樵。1946。《荊軻》。上海:商務。

原文部分

Greenfeld, Liah. 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Kruger, Loren. The National Stage: Theatre and Cultural Legitimation in England, France, and Ameri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Rolland, Romain. translated by Barrett H. Clark. The People's Theater. New York: Henry Holt, 1918.
Xiaoti Li. Opera, Society and Politics: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Popular Culture, 1901-1937.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翻譯部分

Anderson, Benedict(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
Bishop, Claire(克萊兒.畢莎普)著,林宏濤譯。2015。《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Bourdieu(布赫迪厄)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2016。《藝術的法則:文藝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Duara, Prasenjit(杜贊奇)著,王憲明譯。2003。《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Habermas, Jürgen(哈伯瑪斯)著,曹衛東等合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臺北:聯經。
Hockx, Michel(賀麥曉)著,陳太勝譯。2016。《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1911-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Karl, Rebecca E.(卡爾・瑞貝卡)著,高瑾譯。2008。《世界大舞臺︰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的民族主義》。北京:三聯書店。
Storey, John(史都瑞)著,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臺北:遠流。
余英時著,程嫩生、羅群等譯。2008。《人文與理性的中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李歐梵著,毛尖譯。2010。《上海摩登——一種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阪口直樹著,宋宜靜譯。2001。《十五年戰爭期的中國文學》。臺北:稻鄉出版社。
張灝著,高立克、王躍、許殿才譯。1988。《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1890-1911)》。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斯蒂芬.茨威格著,張玉書譯。2002。《羅曼.羅蘭傳》。北京:華夏出版社。
奧德嘉(José Ortega y Gasset)著,蔡英文譯。1989。《群眾的反叛》。臺北:遠流。
楊昌溪著,楊筱堃、韓晗編。2014。《黑人文學研究先驅楊昌溪文存(下)》。臺北:秀威資訊。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 : 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 : 巨流圖書出版。
廚川白村著,魯迅譯。2015。《苦悶的象徵》。臺北:五南。
瀨戶宏著,陳淩虹譯。2015。《中國話劇成立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曼.羅蘭著,夏萊蒂、徐培仁合譯。1939。《愛與死之角逐》。上海:啟明書局。
羅曼.羅蘭著,賀之才譯。1944。《愛與死之賭》。世界書局。(修改原文69頁)
顧爾希坦著。戈寶權譯。1952。《論蘇聯文學中的民族形式問題》。新文藝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戈寶權。1986。〈羅曼.羅蘭和中國〉。《法國研究》1986年4期,頁3-10。
王玉春。2012。〈「重述」的謬誤——論《屈原》的發表與「弦外音」的發現〉。《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頁80-85。
向陽。2014。〈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始末考〉。《戲劇藝術》2014年第3期,頁65-75。
江棘。2017。〈作為「問題」的民眾戲劇——從1930年代的「民眾戲劇問題徵答」說起〉。《文藝理論與批評》2017年1期,頁50-61。
牟澤雄。2016。〈南京政府時期國民黨文藝政策實踐的一種方式——以南京《文藝月刊》為例〉,《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第三輯(2016年12月),頁90-105。
李中華。2007。〈北京美術專門學校「驅逐校長」學潮始末〉。《孝感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07年5月),頁114-117。
李世濤。2004。〈張庚:「原來我們都是搞話劇的」——張庚先生訪談錄〉。《文藝研究》2004年第2期(2004年7月),頁25。
李志毓。2015。〈中國革命中的小資產階級(1924-1928)〉。《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2015年5月),頁78-94。
李佩穎。〈「民族戲劇」的話語權爭奪:從《中央日報》看抗戰時期「戲劇的民族形式」討論〉。《戲劇學刊》第28期(2018年7月),頁111-140。
李金錚。2004。〈晏陽初與定縣平民教育實驗〉。《二十一世紀》第89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4年),頁64-73。
李紀祥。2002。〈趙氏孤兒的「史」與「劇」:文述與演述〉。《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6月),頁209-236。
李歐梵。2013。〈羅曼.羅蘭與文化世界主義〉。《現代中文學刊》2013年第3期(總期24期),頁4-7。
汪宏倫。2014。〈理解當代中國民族主義:制度、情感結構與認識框架〉。《文化研究》第19期(2014年秋季),頁189-250。
沈松僑。1997。〈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12月),頁1-77。
沈松僑。2002。〈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4分(2002年12月),頁685-734。
孟遠。2008。〈形式的意識形態意義——歌劇《白毛女》的藝術探險歷程〉,《藝術理論研究》第33卷第1期(2008年2月),頁122-129。
林志宏。2011。〈北伐期間地方社會的革命政治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6期(2011年11月),頁85-126。
金惠峻。1996。〈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民族形式論爭」硏究〉。《中國現代文學硏究叢刊》1996年第3期(1996年8月),頁97-118。
孫柏。2011。〈從巴黎歌劇院到中華戲曲音樂院——例說現代戲劇的國家想象〉。《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2011年12月),頁8-19。
柴怡贇。2009。〈《野玫瑰》風波的再解讀〉。《抗日戰爭研究》2009年第3期,頁75-82。
袁盛勇。2006。〈集體創作與後期延安文藝戲劇作品的形成-以《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莊》的創制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3期(2006年5月)。
高嘉勵。2014。〈被壓制的群體反抗書寫模式:以日治時期臺灣和日本無產階級文學之比較研究為中心〉。《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8卷第1期(2014年12月),頁143-182。
高維泓。2014。〈重返都柏林:再思愛爾蘭劇場〉。《戲劇學刊》第19期(2014年1月),頁115-136。
莊桂成。2011。〈中國早期革命文學批評對「無產階級文化派」的接受——以對波格丹諾夫的接受為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87-90。
陳傳芝。2015。〈「人民戲劇」的理性精神——抗戰時期羅曼.羅蘭作品的中國接受之維〉,《四川戲劇》2015年第1期,頁38-41。
傅修海。2013。〈瞿秋白與中國現代集體寫作制度——以蘇區戲劇大眾化運動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6期(2013年6月),頁123-134。
曾志剛、朱欽勝。2014。〈中央蘇區時期黨對群眾路線的探索實踐與現實啓示〉,《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8期(2014年8月),頁138-144。
焦欣波。2019。〈論「化妝講演」及其「式微」〉。《文學評論》2019年第1期(2019年1月),頁119-127。
黃淑芳。2005。〈毛澤東的文藝思想與中共文藝政策——《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影響〉。《通識研究集刊》第8期(2005年12月),頁171-196。
董健。2015。〈戲劇現代化與文化民族主義〉,《四川戲劇》2015年第12期(2015年12月),頁9-11。
齊曉紅。2012。〈當文學遇到大眾——1930年代文藝大眾化運動管窺〉。《文學評論》2012年第1期。
劉再生、吳可畏。2011。〈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陳田鶴在近代兩不同名歌劇《荊軻》創作中的特色與貢獻〉。《中國音樂學(季刊)》2011年第4期,頁64-77。
劉再生、郇玖妹。2015。〈近代歌劇《岳飛》及其劇本初探〉。《音樂研究》2015年第5期,頁88-97。
劉潤清口述,王倫善整理。2014。〈山東省立劇院音樂系南遷憶往〉。《春秋》2014年第1期,頁28。
劉龍心。2009。〈通俗讀物編刊社與戰時歷史書寫(1933-194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4期(2009年6月),頁87-136。
羅湉。2009。〈民眾戲劇之爭——二十世紀上半葉法國戲劇普及運動〉,《戲劇(中央戲劇學報)》2009年第2期(2009年4月),頁78-84。
顧文勳。2001。〈關於民眾戲劇社的若干說法的辨正〉。《新文學史料》2001年第2期,頁198-208。

三、學位論文

吳怡萍。2009。《抗戰時期中國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其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宋林生。2007。《現代性與民族性:話劇「民族形式」討論的再討論》。上海戲劇學院博士論文。
李亞妮。2010。《王泊生與山東省立劇院——一個創新實踐的先行者》。青島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
封德屏。2008。《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1928~1981)》。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涂慧。2008。《羅曼羅蘭在中國的接受分析》(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張鵬。2008。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研究(1929-1937)》。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逢申。2004。《戰爭與文宣:以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話劇、音樂及漫畫為例(1937~1945)》。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欣志。2012。《走向現代:晚清中國劇場新變》。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

四、報刊及電子資源

《大公報(天津版)1902-1949》縮印本。1982-1983。北京:人民出版社。
《山東民眾教育月刊》、《太陽月刊》、《文藝先鋒》、《社會教育季刊(重慶)》、《南國月刊》、《南國週刊(1928-1930)》、《創造月刊》、《上海畫報》、《北洋畫報》、《文藝先鋒》、《青島民國日報》、《歌劇與舞踊》、《錫報》等,收入《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http://www.cnbksy.com,查詢日期:2018年9月1日。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1928.02-1995)》:http://tbmc.nlpi.edu.tw:8080/cnnewsapp/start.htm,查詢日期:2018年9月1日。
《中國近代報刊庫——申報1872-1949》:http://server.wenzibase.com,查詢日期:2018年9月1日。
《益世報(天津版)》、《新華日報》、《上海民報》、《山東民國日報》等,收入《瀚堂近代報刊資料庫》:http://www.neohytung.com,查詢日期:2018年9月1日。
《劇學月刊》,收入《梨園精舍——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資源庫》:http://111.198.16.250:8081/Journal/JournalDetail?doi=JXYK,查詢日期:2018年9月1日。
「保定地方志」網站:http://bddfz.com/?m=show&cid=128&id=851,瀏覽日期:2019年4月15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