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家事調解理論功能與實務發展-以兒童最佳利益及法院處理家事調解為中心
作者:謝靜慧
作者(外文):HSIEH CHING HUI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施慧玲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家庭權離婚家事調解兒童權利公約兒童/子女最佳利益right to the familydivorcefamily mediation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台灣的家庭法制於民法親屬編修正為以性別平等及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為最高準則,及家事事件法採調解前置主義後,加上兒童權利公約的內國法化,家事調解制度成為承載、詮釋、紀錄上述核心價值流轉、典範轉移的時代劇場。在離婚率歷年居高不下的社會變遷中,家事調解如何從不得調解離婚的時代,逐步走向以維護當事人的人格自由、自主與平等對話,以子女為本位,促進父母合作善盡親職的方向,透過釐清其理論、功能與實務進程,進而瞭解事實中運作的法律–「家事調解」的昨日、今日與未來。
本文以家事調解為經,以子女最佳利益為緯,論述憲法家庭權與國際兒童人權的重要內涵,以提供家事調解制度一個理論的基礎,並以自身參與的個案與制度實踐的經驗,提供一個家事調解制度從做中學的發展路徑,目標在於探索與當事人共建人格尊嚴及維護子女最佳利益的程序學理與實務,進而思辨司法的角色與功能如何做為面對社會變遷與回應人民與未成年子女需求的重要實踐場域。這不但要從文獻裡參考其他國家關於家事調解制度的功能設定(例如:從雙方共識到關係轉化),也要在實踐中逐步回應改革的困境,發展出與人民共構的家事調解制度。
Since the principles of gender equality and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were taken as the legislative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family law, both during the amendments of the Civil Code: Book IV: Relatives and the adding of compulsory mediation in the Law to Govern Family Matters,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into national law, the family mediation system has been witnessing transitions and developments to form a new paradigm which supports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aid principles and rights. In this changing society that people live with high divorce rates, family medication in Taiwan has transformed gradually from forbiting to result in a divorce to dealing with reconciliation and conciliation that promotes rights to dignity, freedom, equality, child–centered parental duties and friendly parental collaborations. This thesis thus aims at elaborating the theories, functions and practice of family mediation in Taiwan and thus to understand the living law in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The author stands at the crossroads of family mediation and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upholding elements of the Constitutional rights to the family and the rights of children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to draw up a conjectural groundwork that enshrines my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dealing with cases as well as in enforcing the system. The value of such personal accounts is to provide a learning–by–doing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s of family mediation in Taiwan, which shall illustrate how the system in theory as well as in practice grows with the ideals to protect the human dignity of case parties and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 concerned child (ren). Reflections upon the occurrences may lead to thoughtful speculations on the role of judiciary to encounter not only the social changes but also the needs of parties together with their minor children. In doing this, literature review on foreign lessons should be learnt to be scrutinized against impediments confronted during local reforms. The goal of this thesis is hence to promote a family mediation system of, for and by the people.
中文資料
一、專書及專書論文
1.江仲有,婚姻法與家事調解,香港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2.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書局,2004年6月三版。
3.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04年9月二版。
4.李園會,兒童權利公約,內政部兒童局,頁10,2000年4月。
5.李園會,疼惜我們的寶貝,關心兒童權利。台中:內政部兒童局,1999年。
6.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頁436–437,2005年10月。
7.周小玲,香港家事調解專業手冊,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2005年二版。
8.林沛君,兒少人權向前行:兒童權利公約逐條釋義,台灣展翅協會,2015年4月。
9.林秀雄,民法親屬繼承實例問題分析,五南,2007年3月。
10.邱聯恭,程序制度機能論,三民,頁63,1996年8月。
11.邱聯恭,解程序之新變更–民事程序法之理論與實務(二),自版,頁181,2000年9月。
12.姜世明,家事事件法論,元照出版,2012年10月。
13.政治大學法學院民事法學中心,跨世紀兩岸民事程序法學之新視野,元照出版,2012年7月。
14.施慧玲,家庭法律社會學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9月。
15.施慧玲,陳竹上,兒童權利公約,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16年11月。
16.胡幼慧、姚美華,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自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17.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年報,2011–2013年
18.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香港家事調解專業手冊,2005年二版。
19.高玉泉、蔡沛倫,兒童權利公約逐條要義,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6年4月。
20.高鳳仙,親屬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十四版。
21.張盈堃,兒童∕童年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6月。
22.現代婦女基金會社工團隊,合作父母與親子會面–一群本土社工的看見,啟示出版,2020年7月。
23.理律法律事務所,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三民書局,2012年2月。
24.郭松濤,新強制執行法之實用權益,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二版。
25.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親屬新論,臺北:三民,2011年十版。
26.陳煥文,國際仲裁法專論,臺北,五南出版,1994年。
27.陳賜良,紛爭解決與調解,零極限文化,2017年9月。
28.黃武雄,童年與解放,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出版部,1995年。
29.黃武雄,童年與解放衍本,臺北市:左岸文化,2004年4月。
30.楊漢麟、周采,外國幼兒教育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頁244,1993年。
31.楊熾光,家事調解之實質發展與專業整合-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2年度研究發展報告。台中: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2013年。
32.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17年9月三版。
33.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011年7月二版。。
34.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麥田,2000年3月。
35.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家事調解委員參考手冊,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2020年。
36.潘小慧,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縣新莊市輔大出版社,2008年。
37.鄭維瑄譯,家庭衝突處理–家事調解理論與實務,學富文化出版,2007年2月。
38.賴月蜜、謝碧莉、黃莉雲、林敏蕙等著,辦理家事調解參考手冊(一)基本概要,台北市:司法院,2008年。
39.霍玉蓮,婚姻與家庭治療––理論與實務藍圖,香港:華宣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40.霍玉蓮、王葉翠芬、鄭朱雪嫻,香港家事調解專業手冊,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2005年二版。
41.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親屬法,台北:自版,2011年修訂版。
42.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親屬法,台北:自版,2014年8月。
二、期刊論文
1.王曉丹,法社會性的失落與追尋/初探台灣的法律與社會研究-議題與觀點,政大法學評論,第117期,頁63–108,2010年10月。
2.王曉丹,論英國離婚法改革的法制發展-法政策、法理、法社會之探討,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5卷第5期,頁163–208,2005年。
3.司法院,妥適解決家事紛爭-司法院研議「精進家事調解方案,追求子女最佳利益」,司法周刊,第1939期1版,2019年2月。
4.吳信華,論憲法上「婚姻」與「家庭」的保障,中正大學法律學系2005年5月21日「家庭權之規範圖像—法律社會學的超國界饗宴」學術研討會,2005年。
5.李立如,司法審查之表述功能與社會變革:以性別平等原則在家庭中的落實為例,臺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1期,頁33–34、61–62,2008年。
6.李立如,法不入家門?家事法演變的法律社會學分析,中原財經法學,第10期,頁41–83,2003年。
7.李立如,朝向子女最佳利益的婚姻推定制度,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頁118–123、126–131、133–134,2004年。
8.李立如,論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負擔—美國法上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發展與努力方向,歐美研究,第40卷第3期,頁779–828,2010年。
9.李立如,憲法解釋中的家庭圖像與其規範地位,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8卷第3期,頁968–1021,2019年。
10.李立如,親屬法修正之軌跡—從父權體制到個人權益保障,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頁45–47,2007年。
11.李立如,親屬法變革與法院功能之轉型,台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4期,頁1641–1642,2012年。
12.李姿佳、宋名萍、胡育瑄、潘淑滿,家庭暴力家事調解服務之經驗與策略-以台北、士林地方法院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16期,頁119–166,2016年。
13.李家慶,我國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之發展現況與檢討-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理律法律事務所,頁22,2012年2月。
14.李莉苓,法院的孩子怎麼了?(載:合作父母與親子會面—一群本土社工的看見),現代婦女基金會,啟示出版,頁10–11,2020年6月。
15.李莉苓、沈瓊桃,家事專辦調解法官之效能—以臺灣臺北地方法為例/以親權相關事件為焦點,法學叢刊,第63卷第3期,頁75–119,2018年。
16.李惠娟,「家事商談服務使用者的經驗探討」-以兒盟家事商談服務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15期,頁83、83–110,2015年1月。
17.李震山,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6期,頁61–104,2004年7月。
18.沈冠伶,台灣之裁判外紛爭處理制度(ADR)現況與發展—以法院之調解制度為中心,《跨世紀兩岸民事程序法學之新視野》,政治大學法學院民事法學中心,元照,頁329–330,2012年。
19.沈瓊桃,離婚過後、親職仍在:建構判決離婚親職教育方案的模式初探,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35期,頁93–136,2017年6月。
20.林沛君,人權公約匯入國內法律體系所面臨之課題–以實踐兒童公約之國際經驗為借鏡,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52期,2016年7月。
21.林沛君,由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第14號一般意見重新檢視「子女最佳利益」,華岡法粹,頁139–140,2015年。
22.林秀雄,論我國收養法之修正,月旦法學雜誌,151期,頁170–171,2007年。
23.林秋芬,諮商心理師於民間團體場域進行夫妻家事商談之實務經驗初談,輔導月刊,第49卷第1期,頁72–77,2013年。
24.林秋芬,離異父母共親職之服務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第159期,頁206–217,2017年9月。
25.施慧玲,「子女最佳利益」法律概念之研究—著重法律社會學之觀點與詮釋方法,內政部兒童局委託計畫成果報告,2004年。
26.施慧玲,子女最佳利益與離婚後親權行使,(載:林秀雄,民法親屬繼承實例問題分析),五南,頁39–71頁,2003年9月。
27.施慧玲,民法親屬編之理想家庭圖像-從建構制度保障到寬容多元價值?,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頁19–38,2007年9月。
28.施慧玲,兒童權利公約的人權保障精神與在地實踐,兒童保健雜誌,第24卷,第1期,頁12–15,2018年。
29.施慧玲,家庭法律社會學:第五講–子女本位之親子法,月旦法學教室,第6期,頁105–113頁,2004年2月。
30.施慧玲,從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到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兼談跨國法律資訊之應用與比較法研究,台灣國際法季刊,第8卷第2期,頁95–150,2012年。
31.施慧玲,論我國民法親屬編之修正方向與立法原則:由二十世紀的成果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藍圖,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期,頁163–221,2000年。
32.施慧玲,論我國兒童人權法制之發展—兼談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之社會運動,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4期,頁169–204,2004年。
33.施慧玲、高玉泉,第一章:兒童權利公約之歷史發展與台灣參與,(載:施慧玲、陳竹上,兒童權利公約),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頁1–28,2016年。
34.施慧玲、陳竹上,當家事調解遇上家庭暴力,月旦法學教室,第141期,頁18–20,2014年。
35.施慧玲、陳竹上、廖宗聖,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之社會分析與後續課題,月旦法學教室,第238期,頁60–74,2014年。
36.施慧玲、陳竹上、歐陽薇,家事法庭深化兒童保護機能之探討,全國律師月刊,頁20–34,2016年3月。
37.涂秀玲,臺中地院辦理親職教育經驗分享,司法周刊,第1841期2–3版,2017年3月17日。
38.高金枝,協助離婚的夫妻成為合作的父母-從參訪澳洲家事調解制度,談試行中之家事事件專業調解,全國律師月刊,頁4–12,2005年8月。
39.高金枝,雖不再是夫妻,但仍應為盡責的父母-從參訪澳洲家事調解制度談起,司法周刊,第1357期2版,2007年9月。
40.張以岳,屏院辦理親子事件「調解前說明會」之學理依據與實務運作情形,司法周刊,第1796期,2-3版,2016年。
41.許育典,釋字第748號解釋後同性婚姻的修法方向:民主與法治的憲法價值衡量,台灣法學雜誌,第328期,頁72–80,2017年。
42.許翠玲,如何辦理未成年子女的會面交往--兼談臺灣新竹地方法院經驗(上、中、下),司法周刊,第1930至1932期,2018年。
43.許翠玲,家事事件程序監理人職務之簡介—以美國紐約州準則為主,司法周刊,第1630期2版,102年1月24日。
44.郭書琴,從法律人類學看民事紛爭解決之訴訟觀的演進—以家事分爭解決為例,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0期,頁1–75,2017年3月。
45.郭書琴,從家事紛爭當事人之「準諮商」需求談家事法院功能,世新法學,第9卷第2期,頁345–403,2016年。
46.陳玉完,家事調解之檢討與展望-司法行政推展家事調解新制週年經驗分享(上),司法周刊,第1298期2版,2006年。
47.陳玉完,家事調解之檢討與展望-司法行政推展家事調解新制週年經驗分享(下),司法周刊,第1299期2版,2006年。
48.陳竹上,台灣社會離兒童權利公約還有多遠?一位家事調解委員的近身觀察,新世紀智庫論壇,第64期,頁42–58,2013年。
49.陳竹上,我國家事調解之發展及家事事件法實施後之契機,法扶會訊,第37期,2012年8月。
50.陳竹上、邱美月、賴月蜜,婚姻暴力事件進入家事調解程序之可行性探討:跨界整合及在地實證觀點,成大法學,第25期,頁79–121,2013年。
51.陳伶珠、盧佳香,以法院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家事調解歷程之初探,臺灣社會工作學刊,頁79–80,2006年。
52.陳惠韾,民法親屬編之俢正與社會變遷,律師通訊,195期,頁39–48,1995年。
53.陳惠馨,未來親屬法中父母子女關係的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16期,頁101,1996年。
54.陳惠馨,憲法解釋對身分法制發展之影響,收錄於司法院大法官九十四年度學術研討會手冊(上冊)-憲法解釋與法制發展,頁122,2005年12月24日。
55.陳業鑫,與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之司法觀點(上)、(下),司法周刊,第1225期,頁2–3;第1226期,頁3,2005年。
56.陳霍玉蓮,家事調解的理念與精神,(載:香港家事調解專業手冊),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頁27,2005年二版。
57.彭南元,法院家事調解模式之發展-以整合資源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頁39–53,2008年。
58.彭南元,家事事件治療性審理方式初探-以離婚並涉及監護子女事件為例,律師雜誌,第287期,頁109–121,2003年。
59.彭南元,論家事案件採心理諮詢服務之可行性,司法周刊,第1102期2版,2002年。
60.彭南元,讓當事人轉危為機-我國家事審判實務採用心理諮詢服務成果之初探,月旦法學雜誌,第103期,頁243–257,2003年。
61.曾品傑,為人抬轎的大法官解釋第748號,月旦法學雜誌,第266期,頁69–86,2017年。
62.黃丞儀,「金水嬸」的處分權主義—法律的文化研究初探,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季刊,第40卷第3期,頁196–200、205–212,2002年。
63.楊熾光,家事調解及家事紛爭解決機制–從家事事件法展望家事調解,台灣法學雜誌,第222期,頁74–85,2013年。
64.楊熾光、翁昕瑜、李伊文、劉芳安,台中地方法院家事調解篩選機制介紹,司法周刊,第1370期2–3版,2007年12月。
65.雷文玫,以「子女最佳利益」之名: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與負擔之研究,台大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頁254–309,1999年。
66.翟宗悌、王佩辰、鄔佩麗,善了!心理諮詢師在離婚調解中的服務敘事,輔導與諮商學報,第38卷第2期,頁1–24,2017年。
67.劉宏恩,「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在台灣法院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中之實踐—法律與社會研究(Law and Society Research)之觀點,軍法專刊,第57卷第1期,頁84–106,2011年。
68.劉宏恩,「書本中的法律」(law in books)與「事實運作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月旦法學雜誌,第94期,頁282,2003年。
69.劉宏恩,夫妻離婚後「子女最佳利益」之酌定,軍法專刊,第43卷第12期,頁24–55,1997年。
70.劉宏恩,臺灣離婚調解制度的演變—兼論家事事件法關於調解程序的若干疑問,台灣法學雜誌,第202期,頁35–46,2012年。
71.劉宏恩,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再檢視—試評析2013年12月修正之民法1055條之1規定,月旦法學,第234期,頁193–207,2014年。
72.蔡維音,論家庭之制度保障—評釋字第五0二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頁140,2000年。
73.鄧學仁,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之檢討與課題,台灣法學雜誌,328期,頁67–71,2017年。
74.鄧學仁,善意父母原則於離婚親權酌定之運用,月旦法學雜誌,第265期,頁110–119,2017年。
75.鄧學仁,論否認子女之訴與真實主義:評釋字第五八七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21期,頁211–214,2005年。
76.鄧學仁,論調解離婚,警大法學論叢,第8期,頁221–228,2003年。
77.鄧學仁,邁入新世紀之親屬法,月旦法學雜誌,第62期,頁70–86,2000年。
78.鄧學仁,離婚後子女親權酌定之問題與對策,月旦法學雜誌,第191期,頁34–44,2011年4月。
79.賴月蜜,「家事商談服務使用者的經驗探討」-以兒盟家事商談服務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15期,頁81–110,2015年。
80.賴月蜜,兒盟推動家事商談服務的經驗分享與成效切探,全國律師月刊,頁37–53,2005年8月。
81.賴月蜜,律師在家事替代性爭議處理上的重要角色,全國律師月刊,頁24–36,2005年8月。
82.賴月蜜,香港、台灣家事調解制度比較研究–以家庭暴力事件為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1卷,第2期,頁247–289,2008年。
83.賴月蜜,家事調解委員評核機制之研究–以性別平權為中心,司法院委託研究,頁8–9,2018年10月。
84.賴芳玉,精緻的司法-從家事調解制度做起,全國律師月刊,頁1–3,2005年8月。
85.戴瑀如,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出爐之後的立法因應,台灣法學雜誌,第328期,頁49–57,2017年。
86.謝靜慧,探尋家事調解新方向—以臺灣士林地方法家事法庭處理家事調解經驗出發,全國律師月刊,頁13–23,2005年8月。
87.謝龍騰,家事調解模式簡介,(載:香港家事調解專業手冊),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頁71–92,2005年二版。
88.蘇永欽,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理律法律事務所,推薦序,2012年2月。

三、學位論文
1.王唯韾,家事調解員的調解策略與調解經驗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2.李如惠,童年期目睹婚暴之成年子女與其母親之親子互動歷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3.馬若慈,論兒童陳述意見之權利:以兒童權利公約為核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4.張涵瑜,家事調解程序之合意裁定及適當裁定制度,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5.張濱璿,兒童醫療自主之探討-以病童臨床經驗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6.張馨方,性別平權在家事調解中的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7.曾愛迪,童年情緒無效性、情緒不接納與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所,2007年。
8.廖婉喻,台灣家事調解員的性別意識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9.劉宏恩,心理學取向的法律研究–以住宅搜索、子女監護及婚姻暴力問題為例,國立臺灣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0.蔡欣妤,他們的童年––亞斯伯格症青少年小學學校經驗之探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11.賴月蜜,澳洲、香港、日本之家事商談相關制度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家事商制度之現況與發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12.謝靜慧,兒童及少年人身自由之保障-以國家介入保護及司法審查現況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51,2008年。
四、翻譯文獻
1.Colin Heywood著,黃煜文譯,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A History of Childhood: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the West from Medieval to Modern Times),臺北市:麥田,2004年。
2.Id. Bobert E. Emery著,常以方譯,離去?留下?重新協商家庭關係,張老師文化,頁231–232,2016年。
五、網路資源
1.2011年5月9日〈人間福報〉投書「一個明智的判決」,(原名:給彭南元法官的一封信);https://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24589;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8月5日。
2.Alison Taylor,目前在Multnomah County的社區司法計劃Inter Change中提供家庭治療和調解服務;https://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en&u=https://www.mediate.com/author/Alison–Taylor/701&prev=search;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5月30日。
3.Caroline Kearney Family Law Coordinator Legal Support Unit Legal Services for NYC 350 Broadway, 6th floor NY, NY 10013;ckearney@legalsupport.org;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15日。
4.https://zh-tw.facebook.com/pg/hcfa038/about/?ref=page_internal;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月6日。
5.Karen E. Pope Family Mediation Program Manager Northern Virginia Mediation Service (703) 993-4132 202-8791549 dc family court A building, 105;https://www.google.com/search?hl=zh-TW&source=hp&ei=Yv7AXsjaEoalmAW5t4SoDg&q=Fairfax+county+court--Juvenile+and+Domestic+relation+court+Family+circuit+court&oq=Fairfax+county+court--Juvenile+and+Domestic+relation+court+Family+circuit+court&gs_lcp=CgZwc3ktYWIQDFDs-whY7PsIYK-LCWgAcAB4AIABO4gBO5IBATGYAQCgAQKgAQGqAQdnd3Mtd2l6&sclient=psy-ab&ved=0ahUKEwjIk97MxbrpAhWGEqYKHbkbAeUQ4dUDCAw#spf=1589706486520;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15日。
6.呂文玲,立法院法制局,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185852,最後瀏覽日2020年1月15日。
7.兒盟社區商談服務;https://www.children.org.tw/goodbye/about/1194;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8月月12日。
8.美國家事調解協會AFCC;https://www.afccnet.org/;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月22日。
9.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https://cmac.org.hk/tc/about_us.php?c1id=1;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6月月15日。
10.香港律師,更側重於兒童:兒童糾紛調解試點計劃,資料來源:http://www.hk-lawyer.org/tc/content/%E6%9B%B4%E5%81%B4%E9%87%8D%E6%96%BC%E5%85%92%E7%AB%A5%EF%BC%9A%E5%85%92%E7%AB%A5%E7%B3%BE%E7%B4%9B%E8%AA%BF%E8%A7%A3%E8%A9%A6%E9%BB%9E%E8%A8%88%E5%8A%83,瀏覽日期:20180305。 
11.桃園市政府「政府推動社區式家事商談服務合作機制」;http://163.30.122.141/homepjjh/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8171#A,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7月25日。
12.梁維珊律師,法院這麼閒,讓大家浪費時間去上親職教育課程?法院要父母去上親職課程的法律依據是什麼?法律為什麼希望離異父母去上親職教育課程?這在兒童心理上會有什麼幫助與影響?http://www.cdlaw.com.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42,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12日。
13.媒體ettoday亦於2020年04月29日報導最高法院之民事分案,平均需等532天;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702698。
14.最高法院法官陳毓秀於2019年10月21日投書媒體「最高法院積案問題確實應該改善。」;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26238。
15.實習律師護當事人投訴法官 法院竟稱濫用投訴機制,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821/1240878.htm;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8月5日。
16.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https://ksy.judicial.gov.tw/chinese/index.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8月1日。
17.賴芳玉,司法改革雜誌資料庫,https://digital.jrf.org.tw/articles/1197;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8月月2日。
18.賴芳玉,療癒的司法,從翻轉傳統訴訟觀念開始,新聞雲;https://forum.ettoday.net/news/973651#ixzz6OHFJnbyb;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6月月8日。
英文資科
A.Books
1.Adams, Sarah LaChance and Lundquist, Caroline R., COMING TO LIFE: PHILOSOPHIES OF PREGNANCY, CHILDBIRTH AND MOTHERING (Perspectives i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FUP)).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2012).
2.Afua Twum - Danso Imoh,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A PRODUCT AND FACILITATOR OF A GLOBAL CHILDHOOD, Afua Twum - Danso Imoh & Robert Ame, (2012).
3.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Project on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BRIEFING PAPER: STATE EDUCATION LAW COMPARED TO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5 Geo. J. Fighting Poverty, 241-249, (1998).
4.Aries, Philippe,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Vintage Books, (July 1965).
5.Baraldi, Claudio,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 Shape Research, 30 SOUL OF SOCIETY: A FOCUS ON THE LIVES OF CHILDREN & YOUTH, 63-92, (2014).
6.Beck, C.A., Saled, B.D., & Emery, R.E.,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Family Mediation, in J. Folberg, A.L. Milne & P. Salem (Eds), DIVORCE AND FAMILY MEDIATION: MODEL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447-482,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4).
7.Catts, R., Allan, J., & Smyth, G., Children's Voices: How do We Address Their Right to be Heard?, 39 SCOTTISH EDUCATIONAL REVIEW, 51-59, (2007).
8.Charles, Anthony & Haines, Kevin, Measuring Young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What Young People Sa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RIGHTS. 22(3), 641-659, (2014).
9.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SOCIETY: SELECTIONS FROM CQ RESEARCHER, SAGE, (2012).
10.Cull, L., Family Breakdown, In Lesley -Anne Cull & Jeremy Roche , THE LAW AND SOCIAL WORK: CONTEMPORARY ISSUES FOR PRACTICE, 81-87, New York: Palgrave, (2001).
11.Daly, Aoife & Ruxton, Sandy & Schuurman, Mieke, CHALLENGES TO CHILDREN’S RIGHTS TODAY WHAT DO CHILDREN THINK?, Production Department (SPDP), Council of Europe, (1st Edition, 2016).
12.Day, Laurie & Percy-Smith, Barry & Ruxton, Sandy & McKenna, Katharine & Redgrave, Katy & Ronicle, James & Young, Tricia, EVALUATION OF LEGISL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ON CHILD PARTICIP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European Union, (1st Edition, 2015).
13.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STUDENT COUNCILS: A VOICE FOR STUDEN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1st Edition, 2002).
14.Freeman, Michael, LAW AND CHILDHOOD STUDIES: CURRENT LEGAL ISSUES VOLUME 14. OUP Oxford, (2012).
15.Irving, H. H. & Benjamin, M., THERAPEUTIC FAMILY MEDIATION: HELPING FAMILY RESOLVE CONFLICT,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2).
16.Irving, H.H. & Benjamin, M., FAMILY MEDI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5).
17.Parkinson, L., FAMILY MEDIA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3rd edition, 2014).
18.Pruett, M.K., & Johnson, J.R., Therapeutic Mediation with High- Conflict Parents: Effective Models and Strategies, in J. Folberg, A.L. Milne & P. Salem, (Eds), DIVORCE AND FAMILY MEDIATION: MODEL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92-111, (2004).
19.Westcott, J.,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FAMILY MEDIATION IN THE UK, Family Medi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ristol: Jordan Publishing Limited, 5-19, (2004).
B.Articles
1.Barnes, Ashleigh, A Genealogy of the CRC, MINNESOT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ONLINE (2013), 23: 101-146.
2.Cobb, S., The Domestication of Violence in Medication, LAW & SOCIETY REVIEW (1997), 31 (3): 397-440.
3.Cohen, O., Luxenburg, A., Dattner, N., & MatZ, D.E., Suitability of Divorcing Couples for Mediation: A Suggested Typ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999), 27 (4): 329-344.
4.Debele, Gary A., A Children's Rights Approach to Relocation: A Meaningful Best Interests Standar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MATRIMONIAL LAWYERS (1998), 15: 75-118.
5.Dingwall, R., Eekelaar, J. M. and Murray, T., Childhood as a Social Problem: A Survey of the History of Legal Regul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 (1984), 11(2): 207-232.
6.Dolgin, Janet L., The Age of Autonomy: Legal Reconceptualizations of Childhood, BRIDGEPORT LAW REVIEW (1999), 18: 421-450.
7.Dolgin, Janet L., The Fate of Childhood: Legal Models of Childhood and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LBANY LAW REVIEW (1997), 61: 345-431.
8.Eichsteller, Gabriel, & Janusz, Korczak, His Legacy and its Relevance for Children’s Rights Toda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RIGHTS (2009), 17(3): 377-391.
9.Flynn, D., The Social Worker as Family Mediator: Balancing Power in Cases Involving Family Violence, AUSTRALIAN SOCIAL WORK (2005), 58 (4): 407-418.
10.Gadda, Andressa, Rights, Foucault and Power: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United Natio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EDINBURGH WORKING PAPERS IN SOCIOLOGY (2008), 31: 1-13.
11.James, Allison and James, Adrian L., Childhood: Toward a Theory of Continuity and Change,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1), 575: 25-37.
12.Karila, Kirsti & Alasuutari, Maarit, Framing the Picture of the Child, CHILDREN & SOCIETY (2010), 24: 100-111.
13.Kelly, J.B., & Emery, R.E., Children’s Adjustment Following Divorce: Risk and Resilience Perspectives, FAMILY RELATIONS, (2003), 52 (4): 352-362.
14.Lee, M., Cole, W., & Mccarthy, P., Evaluating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Family Conciliation on Costs, THE MODERN LAW REVIEW (1990), 53 (1): 57-74.
15.Todres, Jonathan, Independent Children and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Childhood, SOUTHERN CALIFORNIA INTERDISCIPLINARY LAW JOURNAL (2014), 23: 261.
16.Weingarten, H.R., Strategic Planning for Divorce Mediation, SOCIAL WORK (1986), 31 (3): 194-200.
17.Weiss, W.W., & Collada, H.B., Conciliation Counseling: The Court’s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Resolving Visitation and Custody Disputes, FAMILY COORDINATOR (1997), 26 (4, The Family and the Law): 444-446.
18.Wilson, Kim, To Speak, Participate and Decide: The Child’s Right to be Heard, OUR SCHOOLS / OUR SELVES (2009), 18: 205-2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