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朝北伐戰爭及其情勢分析
作者:劉東霖
作者(外文):Liu,Dong-li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雷家驥
朱振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六朝北伐戰爭長江建康the Six Dynastiesthe Northern ExpeditionwarYangtze RiverJiankang(建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摘要
  
  自唐人許嵩撰《建康實錄》一書,將孫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其說漸為論史者所採,今時已成學界普遍使用的學術名詞。六朝皆以長江流域為主體疆域,先後定都下游建康(吳稱建業,今南京市),是故立國形勢相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為外族起兵割據,致使中國陷入長達數百年的大分裂局面,南方六朝則多以淮水、長江為界,抗衡北方,雙方經常爆發戰爭,如六朝一方主動發起攻勢,則稱為「北伐」。
  中國歷史上的北伐,概略可分成兩大類型:第一種,中國本部政權向長城以北的勢力發動攻擊,如秦、漢之伐匈奴;第二種,中國內部分裂,由南方政權向北方政權發動軍事攻擊,如六朝之伐五胡。戰爭目的不外是強化防禦與消滅對方,藉以取得短暫性或長久性的國家安全。閱之史籍,魏晉三百餘年間,六朝北伐次數至少在三十以上,其史例之豐富、類型之多元,足以作為一項具有宏觀性的研究議題。可惜,過往研究稍多偏重單一朝代或突出個案,跨朝代與綜合性的比較分析,則較為寡見,此亦為本研究撰述之旨趣。
  本文在研究與論述架構上,係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緒論,著重「概念溯源」,探討六朝史概念的形成脈絡。第二部分二至四章,著重「個案探討」,依據北伐與內外形勢,將六朝劃分為「割據」、「鼎立」、「南渡」、「拉鋸」、「開拓」「萎縮」、「維持」、「失衡」八個時期,分別探討該時期的戰略環境、戰爭始末與勝敗原因,又是否對下一時期帶來影響?第三部份第五章,著重「整體比較」,以六朝視野為基礎,從南北差距、對峙形勢、戰略路線與武力內耗等面向切入,分析六朝北伐失利之因,存在何種異同性。最後,歸納總結,嘗試對六朝為何無法突破「北強南弱」、「南船北馬」之侷限,完成統一大業,提出一己之見解。
關鍵詞:六朝、北伐、戰爭、長江、建康
Abstract
Since Tang Xu Song wrote the book "Jiankang Records", Sun Wu, Dongjin, Song, Qi, Liang, and Chen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the "Six Dynasties." This theory has gradually been adopted by history critics, and it has become a widely used academic in academic circles. noun. The six dynasties all took the Yangtze River as the main territory, and successively determined the capital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Jiankang (Wu called Jianye, now Nanjing City), which is the same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During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north was divided by foreigners, which caused China to fall into a situation of great schism that last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In the Southern Six Dynasties, the Huai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were mostly bordered by the North, and the two sides often broke out wars. It is called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first type, the Chinese regime launched attacks on forces north of the Great Wall, such as the Qin and Han defeats against the Huns; the second type, the internal division of China, from the southern regime to the north The regime launched military attacks, such as the fight against the Five Hus in the Six Dynasties. The purpose of war is nothing more than to strengthen defense and destroy the other side, so as to obtain short-term or long-term national securit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number of Northern Expeditions in the Six Dynasties was at least 30 over the three hundred years. The richness of historical cases and the diversity of types are enough to be a macroscopic research topic. It is a pity that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a single dynasty or prominent cases, while cross-dynasty and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are relatively rare. This is also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research and elaboration framework.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focusing on "concept tracing"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history of the Six Dynasties. Chapters 2 to 4 of the second part focus on "discussion of individual cases". Based on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tuation, the Six Dynasties are divided into "separated regime", "dingli", "nandu", "see-saw", "exploitation", "shrinking" and "maintenance". In the eight periods of "imbalance",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war, and the reasons for victory or defeat in that period were discussed separately.
Will they have an impact on the next period?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overall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ix dynasties,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North-South gap, confrontation situation, strategic line, and internal friction. In the end, I summarized and tried to put forward my own views on why the Six Dynasties could not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North is strong and the South is weak" and "the South is a boat and the north is a horse."
Keywords: The Six Dynasties,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War, Yangtze River, Jiankang(建康)
徵引書目

正史史料(依作者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1.﹝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4.﹝南朝宋﹞范曄、〔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5.﹝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6.﹝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7.﹝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8.﹝唐﹞令狐德棻等,《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9.﹝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10.﹝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1.﹝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2.﹝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13.﹝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4.﹝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15.﹝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6.〔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17.﹝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18.﹝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9.﹝元﹞脫脫等,《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其他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1.﹝周﹞孫武、﹝漢﹞魏武帝等注、﹝清﹞孫星衍等校,《孫子集註》,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2.﹝北魏﹞酈道元、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3.﹝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4.﹝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收入〔清〕湯球輯,《九家舊晉書輯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6.﹝唐﹞許嵩,《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7.﹝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臺北:新興出版社,1988年。
8.﹝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9.﹝宋﹞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上下冊,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10.﹝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1.﹝宋﹞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
12.﹝宋﹞李燾,《六朝通鑑博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
13.﹝宋﹞呂祉,《東南防守利便》收入《江防輯要》,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14.﹝清﹞顧炎武,《亭林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40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5.﹝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6.﹝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7.﹝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
18.﹝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9.﹝清﹞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臺北:臺北書局,1966年。
20.﹝清﹞葉適,《習學記言序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1.﹝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22.﹝清﹞洪亮吉,《東晉疆域志》,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臺北,開明書局,1959年。
23.﹝清﹞萬斯同,《東晉方鎮年表》,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臺北,開明書局,1959年。
24.﹝清﹞萬斯同,《東晉將相大臣年表》,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臺北,開明書局,1959年。
25.﹝清﹞萬斯同,《宋方鎮年表》,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臺北,開明書局,1959年。
26.﹝清﹞吳廷燮,《東晉方鎮年表疆》,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臺北,開明書局,1959年。
27.﹝清﹞嚴可均撰,《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28.﹝清﹞徐文范撰,〈東晉南北朝輿地表〉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29.劉偉毅輯,《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近人專書(依作者中文姓名筆劃排列)
1.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代戰爭史》三至五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3.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4.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5.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6.水利部淮河水利簡史委員會《淮河水利簡史》編寫組,《淮河水利簡史》,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年。
7.王永平,《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8.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9.王伊同,《五朝門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
10.王育民,《中國人口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王前程,《夷陵之戰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
12.王蕊,《魏晉十六國青徐兗地域政局研究》,山東:齊魯出版社,2008年。
13.王謹,《魏晉南北朝州郡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14.北京圖書館善本組編,《1911─1984影印善本書序跋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15.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16.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7.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18.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19.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編,《六朝史論集》,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20.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21.吳海濤,《淮北的盛衰─成因的歷史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22.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文史叢刊之七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5年。
23.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4.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硏究 : 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七十五,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
25.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臺北:稻香出版社,2001年。
26.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27.宋杰,《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28.李培棟,《魏晉南北朝史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
29.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30.李憑,《北朝研究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31.杜士鐸,《北魏史》,太原:山西高校出版,1992年
32.汪榮祖、林冠群主編,《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2006年。
33.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34.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5.周振鶴,《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36.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37.胡阿祥,《兵家必爭之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年。
38.唐長孺,《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臺北:帛書出版社,1957年。
39.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40.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41.高明士,《中國中古政治的探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42.高敏,《魏晉南北朝史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43.高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
44.張大可,《三分的輓歌:話說三分十二帝》,北京:華文出版社,2006年。
45.張大可,《三國史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年。
46.張靖龍,《赤壁之戰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47.張儐生,《魏晉南北朝史》,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7年。
48.張儐生,《魏晉南北朝政治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2年。
49.張燦輝,《六朝區域史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8年。
50.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51.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52.許輝、蔣福亞,《六朝經濟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53.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54.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55.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56.陳寅恪,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57.陶賢都,《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8.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59.勞榦,《魏晉南北朝史》,臺北:文化出版社,1991年。
60.楊恩玉,《治世盛衰:「元嘉之治」與「梁武帝之治」初探」》,山東:齊魯:出版社,2009年。
61.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雲龍出版社,1994年。
62.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63.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64.雷家驥,《孔雀東南飛箋證》,臺北:蘭臺出版社,2008年。
65.雷家驥,《隋史十二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
66.劉東霖,《孫吳國家戰略及其施展》,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3年。
67.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68.潘國鍵,《北魏與蠕蠕關係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69.蔡金仁,《北魏與劉宋戰略關係研究─從國家戰略觀點的解析》,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
70.蔣福亞,《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71.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72.黎虎,《漢唐外交制度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73.黎虎,《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74.簡修煒、莊曉明、章義和,《六朝史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75.藍文徵,《隋唐五代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76.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文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1963年。
77.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八十三,1985年。
78.饒勝文,《佈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期刊與單篇論文(依作者中文姓名筆劃排列)
1.孔祥君,〈論元嘉政局〉,《江漢論壇》第8期,1994年。
2.戈春源,〈吳明徹北伐及其失敗原因〉,收入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編《六朝史論集》,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3.王永平,〈試論桓溫北伐與東晉門閥政治〉,《揚州大學學報》第4期,1986年。
4.王永平、高榮華,〈略論「元嘉之治」及其北伐〉,《揚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3年。
5.王光照,〈後梁興亡與南北統一〉,《江漢論壇》第4期,1999年。
6.王光照,〈陳宣帝太建北伐述論〉,《安徽史學》第6期,2003年。
7.王延武,〈「隆中對」與「吳門對」的比較能說明什麼?〉收入武漢大學中國三到九世紀研究所編《中國前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人民出版社,1997年。
8.王壽南,〈隋平陳原因探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期,1985年。
9.王鏗,〈論南朝宋齊時期的「寒人典掌機要」〉,《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年。
10.左華明,〈劉裕北伐後秦考〉,《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07年。
11.朱子彥,〈論東晉王朝桓氏家族與西軍關係—兼對禁軍與北府兵的側面考察〉,《學術月刊》第8期,2003年。
12.牟元珪,〈東晉北府兵概論〉,《軍事歷史研究》第1期,1988年。
13.何茲全,〈魏晉南朝的兵制〉,《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16冊,1947年。
14.何榮昌,〈略論六朝江防〉收入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編,《六朝史論集》,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15.吳成國,〈劉宋「分荊置郢」與夏口地位的躍升〉,《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04年。
16.吳青松,〈梁武帝與侯景之亂〉,《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2010年。
17.吳慧蓮,〈魏宋之間的和戰關係〉收入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
18.呂春盛,〈三國時代的山越與族群現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5年。
19.呂春盛,〈族群關係與孫吳政權的成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61期,2019年。
20.李天石,〈60年來六朝史研究回顧〉,《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0年。
21.李文才,〈宋明帝安排輔政格局及其破壞〉,《濟寧師專學報》第21卷第2期,2000年。
22.李萬生,〈侯景江北防線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年。
23.李靖莉,〈南北朝北強南弱局面的成因〉,《濱州師專學報》,第12卷第3期,1996年。
24.李靖莉,〈南北朝國策比較〉,《濱州教育學院學報》創刊號,1995年。
25.谷霽光,〈三國鼎峙與南北朝分立〉,《禹貢半月刊》第5卷第2期,1936年。
26.施光明,〈東晉北伐三論〉,《歷史教學問題》第3期,1992年。
27.胡阿祥,〈東晉南朝的守國形勢─兼論歷史上的南北對立〉,《江海學刊》,1998年。
28.祝總斌,〈試論東晉後期高級士族之沒落及桓玄代晉之性質〉,《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5年。
29.張文華,〈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四鎮」的軍事攻防及其戰略意義〉,《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2013年。
30.張金龍,〈南朝的石頭城防務與領石頭戍事〉,《浙江學刊》第2期,2005年。
31.張鶴泉,〈東晉征討都督探討〉,《史學集刊》第1期,2003年。
32.張鶴泉,〈東晉都督諸州軍事設置的特點及其權力問題試探〉,《社會科學戰線》第6期,2005年。
33.張鶴泉,〈南朝征討都督探討〉,《社會科學戰線》第5期,2003年。
34.許輝,〈南北朝戰爭特點探析〉,《江海學刊》,1991年。
35.郭黎安,〈六朝建都與軍事重鎮的分布〉,《中國史研究》第4期,1999年。
36.陳冬冬,〈檀道濟之死與北府兵集團的衰落〉,《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8年。
37.陳金鳳,〈元嘉北伐新論〉,《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第4期,2000年。
38.陳金鳳,〈何承天軍事思想論析─以《安邊論》為中心〉,《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第3期,2009年。
39.陳愛平,〈南宋對六朝南北軍事對峙經驗的理論研究〉,《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6年。
40.陶新華,〈論魏晉南朝地方政權的軍事化〉,《史學月刊》第4期,2002年。
41.楊恩玉,〈略論五世紀中葉宋魏大戰〉,《東岳論叢》第26卷第5期,2005年。
42.楊銘,〈論劉裕北伐後秦之戰及其歷史影響─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戰爭的個例研究〉,《西南民族大學》(人文社科版)第2期總198期,2008年。
43.萬繩楠,〈從陳、齊、周三方關係的演變看隋的統一〉,《安徽師大學報》第4期,1985年。
44.雷家驥,〈漢趙時期氐羌的東遷與返還建國〉,《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7卷第1期,1996年。
45.雷家驥,〈前後秦的文化、國體、政策與其興亡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7卷第1期,1996年。
46.雷家驥,〈前後趙軍事制度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1997年。
47.雷家驥,〈隋平陳、晉平吳兩戰較論〉,《中國中古史研究》第14期,2014年。
48.雷家驥,〈劉備「求都督荊州」與「借荊州數郡」析論〉,《中國中古史研究》第18期,2018年。
49.裴傳永,〈孫權偏安江東說質疑〉,《山東社會科學》第6期,1991年。
50.劉偉航,〈司馬叡對祖逖北伐態度之我見〉,《許昌師專學報》第2期,1988年。
51.蔡金仁,〈從北魏與南朝戰爭看河南四鎮的戰略地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10卷2期,2016年。
52.魯力,〈劉宋初年的方鎮格局與荊揚之爭〉,收入武漢大學歷史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9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
53.黎虎,〈六朝時期江左政權的馬匹來源〉,《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1年。
54.薛軍力,〈試述東晉徐兗地方勢力〉,《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1年。
55.魏斌,〈王敦三考─讀《晉書》札記之一〉收入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魏晉南北朝史資料》第十八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

日文期刊與單篇論文(依作者中文姓名筆劃排列)
1.小尾孝夫,〈劉宋以後北府兵軍事地位考論─以東晉末至劉宋初晉陵郡域上無實土僑郡縣的掌控方式為考察中心〉,《南京曉莊學院學報》第5期,2006年。
2.小尾孟夫,〈六朝建康都城圈的形成與江右地區〉,收入張達志主編《中國中古史集刊》第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3.小尾孟夫,〈東晉朝における多州都督制〉,《史學研究》第151號,1981年。
4.小尾孟夫,〈劉宋における都督と軍事〉,收入川勝義雄、礪波護編,《中國貴族制社會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7年。
5.山崎宏,〈北朝末期の附庸國後梁に就いて〉,《史潮》第11卷1號,1941年。
6.川本芳昭,〈六朝における蛮の理解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史學雜誌》第95編第8號,1986年。
7.井上晃,〈三國時代の山越に就て〉,《史觀》第17 冊,1938 年。
8.石井仁,〈都督考〉,《東洋史研究》第51卷第3號,1992年。
9.村田哲也,〈孫吳政權後期政治史の─考察:孫權死後の北伐論の開展から〉,《東洋史苑》第52、53號,1999年。
10.那波利貞,〈塢主考〉,《東亞人文學報》第2卷第4號,東京︰京都帝國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43年。
11.金民壽,〈桓溫から謝安に至る至東晉中期の政治—桓溫の府僚を中心として〉,《史林》,75卷1期,1992年。
12.都築晶子,〈西晋末期の諸集団について──その統合の過程と理念──〉,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第10號,1985年。
13.越智重明,〈東晉朝中原恢復の一考察〉,《東洋學報》第38卷第1號,1955年。
14.關尾史郎,〈曹魏政權與山越〉(中譯)(《文史哲》第3期,1993年。
15.鹽澤裕仁,〈六朝建康的城市防衛體系試探〉,《東南文化》第1期,2001年。

學位論文(依作者中文姓名筆劃排列)
1.王萬雋,〈秦漢至南朝的國家與蠻人──以政區、官爵和賦役制度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2.李明仁,〈前燕政權性格與結構之變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7年。
3.周品儒,〈六朝荊州的發展——以地域政治為中心〉,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4.郭啟瑞,〈東晉南朝國防結構的演變〉,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3年。
5.彭裕峰,〈肥水戰前的東晉朝政與北伐〉,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6.廖君晏,〈東晉時期南遷流民領袖的動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7.趙立新,〈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8.蔡宗憲,〈南北朝交聘與中古南北互動(396─589)〉,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9.簡孝儒,〈東晉南北朝淮水軍事戰略地位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外國專著及翻譯專著
1.〔日〕川勝義雄,徐谷梵、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日〕谷川道雄,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日〕谷川道雄,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4.〔日〕岡崎文夫,《魏晉南北朝通史》,東京:弘文堂書房,1943年。
5.〔日〕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77年。
6.〔日〕濱口重國,《秦漢隋唐史の研究》上下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66年。
7.〔法〕薄富爾,鈕先鍾譯,《戰略緒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8.〔英〕李德哈特,鈕先鐘譯,《戰略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9.〔德〕克勞塞維茨,楊南芳等譯校,《戰爭論》,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6年。
10.〔韓〕具聖姬,《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塢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11.中國中世史研究會編著,《中國中世史研究‧續編》,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1995年。

地圖與工具書
1.西北師範學院地理系主編,《中國自然地理圖集》,北京:新華書店,1984年。
2.國軍軍語辭典編輯委員會,《國軍軍語辭典》,臺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印製廠,1973年。
3.陳高春編,《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大辭典》,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年。
4.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期刊論文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