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的祈神禳災
作者:張志強
作者(外文):Chang Chih-Chia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繁光
楊宇勛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宋代災害神蹟禳災傳播Song Dynastydisastermiraclepray to eliminate disastersprea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文以宋代禦災神蹟作為觀察對象,從「傳播方式」和「官民需求」這兩個脈絡,解析宋人在災害侵襲時,為何對神靈信賴有加。再由此思考宋人與神的互動關係,歸納其求神所持理由、脅誘手段,通過他們對弭災成敗的不同反應,探索祈神禳災活動所衍生的各種問題。
  首先,分項敘述諸神顯靈禦災的事跡,以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其次,考察靈應故事的傳遞方式,揭示其訊息多元的傳播途徑。再次,解析宋人祈神禳災的立場,討論他們請神相助的各種手段。從次, 透過宋人對禳災成敗的回饋與反應,體現禳災活動背後複雜的人性需求。最後,闡釋宋代的人神互動關係,思索「祈神禳災」對社會的影響。另外,再以禳蝗對象的轉變作為個案研究,探討宋代頻繁的禳蝗活動,對蝗神信仰的衝擊與回應。
  综而論之,透過這六個部份的討論,可以瞭解祈神禳災措施,為宋人帶來了希望,還有維持秩序、凝聚力量等功效,卻也對救災形成阻礙,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其中,禳災活動豐富的記錄,讓社會增添許多有趣故事,不僅有官府與神靈之間的博弈,基層民眾也有各自的盤算,是研究宋代人、神關係與地方運作,重要的參考材料。借由圍繞在禳災神蹟周邊,各方勢力的利益糾葛,讓我們有機會更進一步,目睹宋代社會運行的真實面貌。
This thesis takes "supernatural power to eliminate disasters" story in Song Dynasty as the object of observation, from the two directions of "transmission mode" and "official and public demand", explains why people in Song Dynasty believed that the gods would provide relief with divine power when disasters happened. Then, through the different reactions of people to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rayer,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caused by "praying to god to eliminate disasters" in Song Dynasty.
First, itemize the various "supernatural power to eliminate disasters" stories as a basi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Secondly,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spreading mode of "supernatural power to eliminate disasters" story, and reveals the diversified transmission ways of its message. Thirdly, summarize the methods of "praying to god to eliminate disasters" and discuss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se methods. Fourth, through people's different reactions to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raying, it reflects the complex needs of people in Song Dynasty in the behavior of "praying to god to eliminate disasters". Fifth, expla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god, and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praying to god to eliminate disasters" on the society of Song Dynasty. Sixth, tak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bject of locust elimination prayer as a case study,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e impact of frequent "praying to god to eliminate disasters" in Song Dynasty on locust god belief.
To sum up,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se six parts, 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the behavior of "praying to god to eliminate disasters" brought hope to the people in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maintaining order and gathering strength, but it also hindered disaster relief and paid more social costs. Among them, the abundant records of "praying to god to eliminate disasters" add many interesting stories to the society, including not only the gam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ods, but also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grassroots people, which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local operation in Song Dynasty. Observing the interest entanglements of various forces in the story of "supernatural power to eliminate disasters" gives us the opportunity to further witness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operation in Song Dynasty.
徵引文獻


(一)史料

1.史籍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據南宋紹興刊本點校排印。
〔宋〕方懋,《昭明太子事實》,《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第1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據清末鈔本影印。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據清光緒浙江書局刊本點校排印。
〔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佚名,《宋史全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點校排印。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據百衲本點校排印。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據前北平圖書館影印本重印。


2.政書、類書

〔宋〕宋綬、宋敏求等編,《宋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據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影印。
〔宋〕董煟,《救荒活民書》,《百部叢書集成.珠叢別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清道光錢熙祚校刊本影印。
〔宋〕鄭居中,《政和五禮新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據萬有文庫本影印。
〔明〕黃淮、楊士奇奉敕編,《歷代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據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善本影印。


3.經書、子書

〔漢〕王充,《論衡》,《百部叢書集成.漢魏叢書》第4函,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據明程榮何允中清王謨輯刊本影印。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據宋紹熙建安余氏萬卷堂校刊本影印。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據清阮元校刻本點校排印。
〔宋〕佚名,《續佛祖統記》,《卍續藏經》第13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據藏經書院版編印。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94年,據上海涵芬樓印本點校排印。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據清光緒元年重校同治年間洪氏刊本點校排印。
〔宋〕張邦基,孔凡禮點校,《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據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明鈔本點校排印。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百部叢書集成.知不足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據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影印。
〔宋〕黃震,《黃氏日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謝采伯,《密齋筆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張正常,《漢天師世家》,《正統道藏》第34冊,上海:上海書店,1965年據明正統道藏本影印。


4.方志、地理書

〔宋〕吳自牧,《夢粱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校訂排印。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據日本靜嘉堂藏元刊本點校排印。
〔宋〕林表民等,《赤城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14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明弘治十年太平謝氏刊本影印。
〔宋〕范成大,《吳郡志》,《宋元方志叢刊》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據民國十五年吳興張氏《擇是居叢書》景宋刻本影印。
〔宋〕章惇,《秦州天水縣太祖山湫封靈源侯牒》國家圖書館藏拓片·各地一一七九。
〔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6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淸嘉慶二十三年刊台州叢書本影印。
〔宋〕潛說友,〔清〕汪遠孫校補,《咸淳臨安志》,《中國方志叢書》第4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淸道光十年重刊本影印。
〔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宋元方志叢刊》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據民國三年吳興叢書本影印。
〔宋〕盧憲,《嘉定鎮江志》,《中國方志叢書》第42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淸道光二十二年刊宋元鎮江志影印。
〔宋〕鮑廉,〔元〕盧鎮補修,《重修琴川志》,《中國方志叢書》第42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鈔本影印。
〔宋〕羅濬,《寶慶四明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7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淸咸豐四年刊本影印。
〔宋〕羅願,《淳熙新安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袁桷,《延祐四明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77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清乾隆鈔本影印。
〔明〕王鏊纂,《姑蘇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6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明正德元年刊嘉靖中修本影印。
〔明〕郭子章,《明州阿育王山志》,《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輯第11册,臺北:明文書局,1980年,據清乾隆間正續合刊本影印。
〔明〕程敏政纂修,《休寧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9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明弘治四年刊本影印。
〔清〕王昶,《金石萃編》,《歷代碑誌叢書》第4-7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據清嘉慶十年經訓堂刊本影印。
〔清〕令狐亦岱等修,〔清〕沈鹿鳴等纂,《縉雲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4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乾隆三十二年刊本影印。
〔清〕白鶴修,〔清〕史傳遠纂輯,《武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7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據淸乾隆五十五年刊本影印。
〔清〕李銘皖等修,〔清〕馬桂芬等纂,《蘇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淸光緖九年刊本影印。
〔清〕李瀚章等修,〔清〕曾國荃等纂,《湖南通志》,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據清光緒十一年刻本影印。
〔清〕杜一鴻修,〔清〕周壎纂,《龍泉縣志》,《故宮珍本叢刊》第116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據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影印。
〔清〕沈樁齡等修,〔清〕樓湮瀍等纂,《諸暨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59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淸乾隆三十八年刊本影印。
〔清〕沈錫榮纂修,《郿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25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據宣統元年鉛印本影印。
〔清〕阮元,《兩浙金石志》,《歷代碑誌叢書》第19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據清道光四年廣東刊本影印。
〔清〕陳棨仁,《閩中金石略》,《歷代碑誌叢書》第22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據民國十六年菽莊叢書本影印。
〔清〕陸心源,《吳興金石志》,《歷代碑誌叢書》第19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據清光緒十六年自刊本。
〔清〕傅觀光等修,〔清〕丁維誠纂,《溧水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3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據清光緒九年刊本影印。
〔清〕焦長發修,〔清〕王家奮纂,《尤溪縣志》,《故宮珍本叢刊》第123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據乾隆四十一年刻本影印。
〔清〕鄭鍾祥,〔清〕龐鴻文等纂,《重修常昭合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5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據淸光緖三十年刊本影印。
〔清〕顧震濤撰,甘蘭經等校點,《吳門表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據清道光年間刊本點校排印。
李景堂纂,張縉璜修,《確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45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據民國二十年排印本影印。
馮煦等纂,《金壇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據淸光緖九年刊本影印。


5.文集、筆記小說

〔宋〕毛滂,《東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王十朋,《梅溪先生後集》,《四部叢刊正編》第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據上海涵芬樓藏明正統刊本影印。
〔宋〕王珪,《華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史浩,《鄮峰真隱漫錄》,《宋集珍本叢刊》第4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司馬光,《傳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司馬光,《增廣司馬溫公全集》,《宋集珍本叢刊》第1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南宋蘄州刻本影印。
〔宋〕石介,《徂徠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張位鈔本影印。
〔宋〕朱熹,《晦菴先生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57-5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宋刊浙本影印。
〔宋〕米芾,《寶晉英光集》,《宋集珍本叢刊》第2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初鈔本影印。
〔宋〕何夢桂,《潛齋先生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8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吳泳,《鶴林集》,《宋集珍本叢刊》第7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乾隆翰林院鈔本影印。
〔宋〕宋祁,《景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李昭玘,《樂靜先生李公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2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道光四年東武劉氏味經書屋鈔本影印。
〔宋〕汪藻,《浮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沈遼,《雲巢編》,《宋集珍本叢刊》第2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周行己,《浮沚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范鎮,《東齋記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唐庚,《唐先生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3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宋紹興己卯饒州刊本影印。
〔宋〕孫覿,《孫尚書大全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35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宋刻本影印。
〔宋〕晁公溯,《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宋集珍本叢刊》第45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影印。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張方平,《樂全先生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5-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張栻,《新刊南軒先生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6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宋〕張嵲,《紫微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扈仲榮、程遇孫等編,《成都文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陳宓,《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7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陳淵,《默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陳造,《江湖長翁集》,《宋集珍本叢刊》第6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宋〕陸九淵,《象山先生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6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明成化刻本影印。
〔宋〕陸佃,《陶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陸游,《渭南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4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宋嘉定刻本影印。
〔宋〕傅察,《傅忠肅公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3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光緒刊本影印。
〔宋〕彭龜年,《止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曾鞏,《南豐先生元豐類稿》,《宋集珍本叢刊》第10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明正統刊本影印。
〔宋〕黃庭堅,《山谷全書》,《宋集珍本叢刊》第25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乾隆三十四年緝香堂刻本影印。
〔宋〕葉夢得,《石林居士建康集》,《宋集珍本叢刊》第3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宣統三年刻本影印。
〔宋〕廖剛,《高峰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趙鼎臣,《竹隱畸士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趙與時,《賓退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劉才邵,《檆溪居士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劉安上,《劉給諫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3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同治十二年瑞安孫衣言刻本影印。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宋集珍本叢刊》第8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劉攽,《彭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劉昌詩,《蘆浦筆記》,《百部叢書集成.知不足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影印。
〔宋〕劉宰,《漫塘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7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宋〕劉敞,《公是集》,《宋集珍本叢刊》第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光緒覆刻聚珍本影印。
〔宋〕劉摯,《忠肅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樓鑰,《攻媿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正編》第44-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據上海涵芬樓影印元刊本影印。
〔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7-8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雍正甲寅刻本影印。
〔宋〕衛涇,《後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鄭剛中,《北山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薛季宣,《艮齋先生薛常州浪語集》,《宋集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韓琦,《安陽集》,《宋集珍本叢刊》第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明刻安氏校正本影印。
〔宋〕魏了翁,《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76-7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明嘉靖銅活字印本影印。
〔宋〕魏了翁,《鶴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蘇軾,《東坡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蘇頌,《蘇魏公文集》,《宋集珍本叢刊》第1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據清鈔本影印。
〔宋〕蘇轍,《欒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程敏政,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二)近人著作


1.專書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石濤,《北宋時期自然災害與政府管理體系硏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安德明,《天人之際的非常對話:甘肅天水地區的農事禳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李華瑞,《宋代救荒史稿》(上、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
汪聖鐸,《宋代政教關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周紹良,《全唐文新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程民生,《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國人與中國祠神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楊宇勛,《先公庾後私家:宋朝賑災措施及其官民關係》,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
楊曉紅,《宋代民間信仰與政府控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日)澤田瑞穗,《中國の民間信仰》,東京:工作舍,1982年。
(美)韓森(Valerie Hansen),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Edward Davis,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美)Richard von Glahn, The Sinister Way: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美)Robert Hymes, Way and Byway: Taoism, Local Religion and Models of Divinity in Sung and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2.期刊論文

丁佐湘、蔣燕娜,〈以人性度神性——試論蘇軾祈雨文的文化內涵〉,《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8期(2017年),第26-29頁。
王翠,〈中國古代祈雨活動初探——以宋代官方祈雨主體為中心〉,《賀州學院學報》第4期(2012年),第20-23頁。
包偉民,〈中國九到十三世紀社會識字率提高的幾個問題〉,《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2年),第79-87頁。
吳滔、周中建,〈劉猛將信仰與吳中稻作文化〉,《農業考古》第1期(1998年),第265-269頁。
李華瑞,〈宋代的捕蝗與祭蝗〉,《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1年),第59-65頁。
李華瑞、王海鵬,〈朱熹禳弭救荒思想述論〉,《中國農史》第3期(2004年),第81-88頁。
車錫倫、周正良,〈驅蝗神劉猛將的來歷和流變〉,《中國民間文化:稻作文化與民間信仰調查》,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第1-21頁。
金城,〈始知在人不在天:宋代「蝗不為災」現象的考察〉,《農業考古》第4期(2019),第126-131頁。
韋彥,〈天人豈相契?——宋代地方官祈雨的一個側面〉,《史学集刊》第2期(2016),第109-117頁。
孫小淳,〈北宋政治變革中的「天文災異」論說〉,《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3卷第3期(2004年),第218-231頁。
孫正軍,《中古良吏書寫的兩種模式》,《歷史研究》第3期(2014年),第4-21頁。
孫春芳、耿揚,〈略論宋代的弭災與「因災罷相」〉,《殷都學刊》第3期(2007年),第40-42頁。
張文,〈宋人災害記憶的歷史人類學考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期(2014年),第15-20頁。
張文、盧渝寧,〈劉宰賑饑與蝗神信仰〉,《史學集刊》第6期(2019年),第63-70頁。
張志強,〈宋人的蝗蟲觀及其科學認知〉,《第七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臺北: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2007年,第212-245頁。
張志強,〈宋人對蝗災的認識與防治〉,《淡江史學》第19期(2008年),第58-67頁。
張建民,〈天變災異與熙寧變法〉,《安徽史學》第4期(2015年),第58-64頁。
張曉虹、張偉然,〈太白山信仰與關中氣候——感應與行為地理學的考察〉,《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9卷第3期(2000年),第197-205頁。
張曉虹、張偉然,〈太白山信仰與關中氣候——感應與行為地理學的考察〉,《自然科學史研究》第19卷第3期(2000年),第197-205頁。
章義和,〈關於中國古代蝗災的巫禳〉,《歷史教學問題》第3期(1996年),第7-11頁。
陳元朋,〈《夷堅志》中所見之南宋瘟神信仰〉,《史原》第19期(1993年),第39-84頁。
曾雄生,〈北宋熙寧七年的天人之際——社會生態史的一個案例〉,《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8年),第35-46頁。
馮大北,〈宋代封神制度考述〉,《世界宗教研究》第5期(2011年),第121-130頁。
黃青,〈南宋民眾瘟疫神靈觀初探〉,《珞珈史苑》(2015年),第95-109頁。
楊宇勛,〈試論南宋富民參與祠廟活動〉,《淡江史學》第25期(2013年),第109-133頁。
劉枝萬,〈臺灣之瘟神信仰〉,《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第231頁。
謝一峰,〈感格通天:兩宋時期道教祈雨的變遷〉,《宋史研究論叢》第2期(2017年),第176-190頁。
(日)小島毅,〈宋代天譴論の政治理念〉,《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07期(1988年),第1-87頁。
(日)水越知,〈宋代社會と祠廟信仰の展開─地域核としての祠廟の出現〉,《東洋史研究》第60卷第4號(2002年),第1-38頁。
(日)金井德幸,〈南宋の祠廟と賜額について─釈文珦と劉克莊の視点〉,《宋代の知識人─思想.制度.地域社會》,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第257-286頁。
(日)須江隆,〈熙寧七年の詔─北宋神宗朝期の賜額.賜號〉,《東北大學東洋史論集》第8輯(2001年),第54-93頁。
(日)濱島敦俊,〈江南劉姓神雜考〉,《待兼山論叢》第24號(1990年),第1-18頁。


3.學位論文

王宇飛,〈宋詩與宋代災害探研〉,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任冠宇,〈北宋旱災禳弭研究——以皇帝為視角的考察〉,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宋昀其,〈蘇軾祈禳詩文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沈宗憲,〈國家祀典與左道妖異――宋代政治與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肖玉霞,〈宋代祈雨文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林君憲,〈化龍施雨—宋代蜥蜴神信仰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
張志強,〈宋代對蝗災的認識與回應〉,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曹慶榕,〈祈天憂人——祈雨與宋代文人心態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萬國平,〈宋代救災文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謝佳妤,〈蘇軾備荒賑災研究〉,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羅先勇,〈自然災害與宋代政治初探〉,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