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南亞籍女性配偶犯罪歷程之研究
作者:方嘉鴻
作者(外文):Fang, Chia-Hung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謝文彥
王順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東南亞籍女性配偶新住民犯罪歷程復原力復原歷程southeast Asian female spousenew immigrantscriminal historyresiliencerecovery proc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係以東南亞籍女性配偶為研究對象,包括7位受監禁於監獄的受刑人,及4位居住於某縣市且有前科紀錄的特種行業女性配偶,合計為11位。本研究採敘事研究取向,讓受訪者敘說其自來台後的生活適應問題、步入犯罪的過程、與企圖邁向正向生活的歷程,研究者並依據受訪者的生命敘述分析其初始犯罪、再次犯罪、中止犯罪、持續犯罪等犯罪歷程以及復原歷程。
研究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在初始犯罪歷程方面:(一)有的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在未有正式犯罪紀錄前,即已介入他人婚姻,而有未被發覺的犯罪情形;(二)除有冒用身分來台外,來台首次的犯罪類型以傷害、詐欺、毒品、公共危險等最為常見;(三)不良友伴影響及特種行業的工作場域,提供了促發或接觸犯罪的管道;(四)犯罪手法乃是透過不斷的學習與操作,成為習以為常的持續犯罪;(五)初次犯罪常因不知情,並在以來台後5至10年內發生,除重罪入監服刑外,入監服刑對當事人警惕作用不大。
二、在再次犯罪歷程方面:(一)初次犯罪與再次犯罪之時間間隔偏近,再次犯罪常繫屬在初次犯罪仍未解決之案件上;(二)再次犯罪的犯案情節與初次犯罪之情形雷同;(三)再次犯罪的刑罰偏輕,不易達到警惕效果,間接影響其持續犯罪的形成。
三、在持續犯罪歷程方面:(一)持續犯罪行為以在特種行業場域發生者居多,主要為獲得經濟來源;(二)持續犯罪的進行在於了解躲避查緝之道,或因其犯行未被發覺,有些則與不法集團有所掛勾。
四、在中止犯罪歷程方面:(一)中止犯罪的行為來自受到監禁,以及重生後的短暫復歸;(二)中止犯罪常受外界因素影響其成效,自制力不足實為難以保持中止犯罪的最大因素。
五、在復原歷程方面:(一)東南亞籍女性配偶的初婚對象之家庭普遍社會控制力不強,造成其復原力薄弱;(二)其再婚對象如為離婚或有家庭者,彼此之婚姻關係更易陷於複雜;(三)犯罪後的支持網絡仍以家庭為主,支持網絡在復原歷程稍嫌薄弱;(四)若要中止犯罪,切斷過去不良影響的連結為首要考量;(五)復原作用的產生主要取決於個人的自我認同與自制力。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提出預防層面、政策層面、查緝層面、矯治層面與處遇層面等五層面的建議。
This research try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beginning, re-offending, continuation of crime and resilience by researching the criminal history and important events of 11 Southeast Asian female spouses in Taiwan. It mainly adopts the narr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related events on crime.
This research get the results as follow: The process of initiation of criminal: (1) Most of the Criminal types are assault, fraud, drugs; (2) Bad companionships and workplaces provide channels to promote their crimes; (3) The continuation of crime is formed by learning of their criminal skills; (5) First time offenders are often caused by ignorance. They usually committed crimes within 5-10 years after coming to Taiwan. Punishment doesn’t provide adequate deterrent effect .
The process of re-offending: (1)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first offender and the re-offending is too close, and the re-offending is often an unresolved case; (2) The re-offending plot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first offender; (3) The punishment for reoffending is relatively light, it is not easy to stop their continuing crimes.
3. The process of continuation of crime: (1) On-going crimes still mostly take place in prostitution because of their consideration of getting money; (2) Continuing crimes are rooted in how to avoid detection and are linked with illegal groups.
4. The process of suspension of crime: (1) Imprisonment and the short-term return after release could cause the suspending of crime; (2) the suspension of the crime is often affected by the outside world since the lack of self-control.
5. The Process of resilience: (1) The families of their first-time spouses are generally weak in social control; (2)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marriag spouses are often once divorced or still married, which tend to make the relationship more complicated; (3) The support network of the positive recovery force is not strong, and the self-awakening power is weak and failed to continue; (4) The course and function of recovery depends on the adjustment of individual self-control.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policy of prevention, policy, detection, correction and treatment level.
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2002),走出憂鬱、生命依然燦爛,晨星出版社。
丁玉玫(2018),離島新住民母親教養自閉症兒童歷程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特特殊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第6期,頁177-221。
王秀喜(2005),高雄市旗津區「越南與印尼」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儷婷(2005),我國女性毒品再犯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守華(2012),跨國婚姻移民在台無證居留現象之研究: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櫻芬(2014),九二一地震後東南亞婚姻移民復原力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伯頎(2014),新住民遷徙後的適應問題對台灣社會安全的影響及因應策略初探,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7),法務部司法官學院,頁189-213。
王鑫(2017),浙江經濟欠發達地區非法婚姻移民問題探究-以越南新娘為例,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16卷(總第89期)。
王文科、王智弘(2018),教育研究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方嘉鴻(2018),越南籍女性配偶從事特種行業及犯罪歷程之研究,台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論壇第28期,頁104-126。
方嘉鴻(2018),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再犯歷程與復原力之研究,台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論壇第29期,頁67-91。
石計生(2007),社會地理資訊系統-ArcGIS的研究教學,儒林出版社。
石承恩(2008),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國家認同的形塑與建構-以台中市五權國中補校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曉紅(李筱雯譯,2015),隱形性產業,南方家園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頁66-89。
江喬瑛(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補校新住民識字學習障礙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麗靜(2008),其實妳不懂我的心-來自湄公河畔的台灣媳婦及其母職教養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宜芬(2009),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參與志願服務對自我成長影響之探索性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沁誼(2013),外籍配偶在跨國婚姻之抉擇歷程探究:以馬來西亞籍女性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家鳳(2013),新移民女性社會支持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東縣東南亞籍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瑞金、張美智(2004),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協會季刊第105 期,頁101-108。
呂寶靜,陳景寧 (1997),女性家屬照顧者之處境與福利建構,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女書文化,頁57-92。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仁(1999),外籍勞工犯罪與偏差行為形成原因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2003),全球化對女性經濟與社會生活資源的影響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林麗貞(2003),來到七腳川,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源(2004),台灣報紙再現"外籍新娘"之研究-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澤聰(2007),毒品犯罪者社會控制與再犯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慶松(2007),南投縣大陸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美(2011),澎湖新移民女性創業之研究,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純伃(2011),以Paulo Freire意識覺醒理論探究新移民女性意識覺醒之歷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田(2014),外籍配偶融入台灣家庭生活適應及子女教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石棋、賴擁連(2004),犯罪學新方向發展性理論,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5期。
周素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桂冠出版社。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濤石出版社。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錦惠、吳俊憲(2005),「新台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課程與教學季刊第8卷2期,頁53-72。
吳憶如(2008),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參與學習服務措施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樺(2011),以理性選擇觀點分析女性藥癮者之生命歷程,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邱瑞紅(2007),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的識字與就業:以造橋國小識字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邱清山(2012),越南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接受照顧輔導之研究-以台東市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碩士論文。
洪雅琴(2006),婚姻中的轉折:跨國婚姻中夫妻衝突因應過程之對偶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
洪正庠(2008),一對越南姐妹的故事:外籍配偶之生命敘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誼倫(2008),越南新移民女性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洪玉蓁(2015),新住民女性生活適應與子女教養之探究:以彰化某國小為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廷諺(2010),女性暴力犯罪形成過程之研究-五位女性的故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琴音(2005),婚姻暴力中目睹暴力成年子女心理經驗-故事取向的初步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施慧岡(2015),我與新移民連接的生命故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凃立德(2016),桃園市桃園區新民女性生活適應之研究,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胡幼慧(2000),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出版社。
高敬文(1999),質化硏究方法論,師大書苑。
高佩瑤、王順美(2014),日常環境風險因應的經驗學習歷程:以北部都會區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4卷1期。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袁愷(2011),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臺灣認同-以臺南縣官田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2000),質性研究概論,巨流出版社。
徐玉霖(2004),論「新移民與組織犯罪」以桃園越南籍女性新住民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曼真(2006),遠渡重洋「六月雪」-四位外籍媽媽在臺生活適應之生命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亞蘭(2008),第一代省籍通婚家庭中的母職圖像-描繪三位「台灣媽媽」的生命史,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第4期,頁10-21。
夏曉鵑(2000、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莊玉秀(2003),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碧霞(2009),印尼、越南與大陸配偶社會排除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國霖(1995),華人幫派,巨流圖書公司。
陳靜穎(2000),男女大不同?性別角色社會建構對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生活適應之影響,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民(2005),從外籍新娘現象談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與學校因應之道,國教新知第52卷3期,頁41-49。
陳彥瑋(2000),外籍配偶的主體性發展-台東市越南籍配偶的生活適應與社會網絡分析,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李愛月(2002),高雄市外籍新娘婚姻與家庭生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瑜(2003),台灣想像與落差:十九個埔里越南新娘的故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輝(2007),外籍新娘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亞洲大學經營學系碩士班論文。
陳家慧(2008),跨國婚姻婦女從事特種行業歷程之研究-以台南縣某越南小吃部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祖輝(2009),女性殺人犯之生命歷程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向明(201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祥甫(2010),在原生家庭背景下促使越南新娘遠嫁台灣的動機,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宇(2011),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從事「性工作」原因及生活適應之探討-以高雄縣為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曉筑(2010),台北新故鄉-台北市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俐卉(2011),台灣大台北地區越南新移民的音樂生活文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碩士班理論組碩士論文。
陳盈伶(2013),看見亮點:兩位新住民女性之生命史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論文。
陳家豪(2013),外籍配偶面對暴力之困境與需求-從東南亞籍女性通譯人員觀點出發,國立中正大學犯置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永鎮(2016),公務員貪污犯罪行為歷程及其決意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陸怡菁(2013),越南新移民女性的成長經驗與母職實踐-正向心理學觀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書琴(2007),逃家的妻子,缺席的被告?外籍配偶與身分法之法律文化初探。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2期,頁1-40。
郭淑芬(2014),父權與賦權-一位新移民女性的社會網絡關係互動過程,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蕙瑜(2014),跨海編織「靭性」-兩位印尼棉蘭華裔新移民女性超越逆境的生命故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翊姍(2014),新住民適應歷程之案研究-以莫愛芳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春金(1990),台北市幫派犯罪團體之實證研究,國科會。
許春金(2010),人本犯罪學-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三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許春金等(2010),少年生活壓力對犯罪經驗的影響分析-以一般化緊張理論的縱貫性檢驗,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12期,頁31-64。
許春金(2017),犯罪學,三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許傳德(1999),一位國小校長的生命史,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珠貝(2009),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惠(2012),從邊陲到核心,從中央到地方-性別平等機制的展望,研習論壇第136期,頁16-29。
許敏祝(2015),新住民受暴婦女就業與賦能之探討-以南部地區越南國籍配偶為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2),犯罪學概論,三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途徑,風雲論壇。
黃逸珊(2005),台灣地區大陸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曉芬(2006),終止犯罪之研究, 國立臺北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婉琳(2009),社會控制與女性持續及中止犯罪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圓惠(2011),移動在兩個家庭之間:北台灣印尼客家女性的認同與情感民族誌,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論文。
黃清欽(2011),新移民女性在臺生活適應之探討─以新竹市為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班論文。
黃莉茹(2011),印尼外籍配偶弱勢困境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銀秋(2012),雲南裔在台緬甸華僑女性對其子女教養信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黃國祥(2013),「不識字的外籍配偶」?在台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的語言使用策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維(2013),屏東縣東南亞性外籍配偶參加職業訓練意願與影響因素認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理柔(2014),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灣中之學習之經驗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書琴(2007),逃家的妻子,缺席的被告?外籍配偶與身分法之法律文化初探,中正法學集刊第22期,頁1-40。
張光磊、陳永福、饒瑞玉(2005),跨國婚姻之家庭暴力,中山醫學雜誌第16卷第1s期,頁169-176。
張明弘(2007),越南女子在台從事「特種行業」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素真(2008),臺北縣金山地區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春媛(2008),我要活得更好-一個家庭女性移工在新加坡的故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壽松(2009),國民中小學新移民子女教育家庭功能、學校支持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北北桃三縣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雅惠(2009),新移民女性家庭生活適應之析-轉化學習理論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菁芬、黃映翎(2009),婚姻移民的空間分析: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臺灣社會福利學刊第8卷第1期,頁71-117。
張美惠(2012),探討跨國婚姻家庭的親職教育,家庭教育雙月刊第40期,頁6-18。
張瀝分(2012),外籍配偶家庭之社會資源現況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第 36 期,頁60-72。
張敬宜(2012),團體敘事對外籍配偶適應經驗之探究-戲劇介入的體驗發現,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慧(2013),犯罪少年中止犯罪歷程之研究-以復原力觀點分析,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敬宜(2013),團體敘事對外籍配偶適應經驗之探究─戲劇介入的體驗發現,國際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睿耘(2013),一位東南亞裔社區口譯員自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容嘉、張翰璧(2015),馬來西亞新村客家婦女初探:以沙登新村為例,全球客家研究第5期,頁193-216。
張嘉玲(2016),影響外籍配偶在臺灣的適應因素,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湯蘇蘭(2014),影響女性外籍配偶就業決定之因素探討-以基隆市越南籍配偶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彭麗琴(2008),女性新移民的「枷」、「家」:生命發展歷程的自我醒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繁淵(2014),從標籤理論看中壢「越」式按摩店,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雅怡(2015),台南市白河區新住民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可筠(2013),從生命歷程觀點探討毒品犯之再犯危險因子-以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監獄與桃園女子監獄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可芳(2012),東南亞離婚新住民女性之婚姻歷程與工作境況之研究,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士隆、楊裕雲(2004),大陸女子在台從事性交易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4卷第5期。
楊琇雯(2008),外籍配偶母職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
楊詩婷(2016),三位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面對壓迫的經驗,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三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之探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錦芳(2011),移民女性於家庭場域之華語讀寫習得探究-以子女在學齡段者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亞婷(2000),高雄市新移民家庭親職勝任感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訴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萌(2010),「落地、生根」客家外籍配偶婚姻生活適應策略-以頭份鎮外籍配偶識字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碧容(2011),新婦難為-外籍配偶與本籍配偶的婚姻適應,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劉雅純(2015),新住民女性職涯發展困境經驗之研究-以自行創業者為例,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13),新移民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蔡榮貴、黃月純(2004),台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台灣教育第626期,頁32-37。
蔡依庭(2016),新移民女性社會參與和家庭支持經驗之探討,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葉淑慧(2004),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竹北市中正國小補校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郁菁(2010),家庭社會學:婚姻移民人權的推動與實踐,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葉怡錦(2011),新移民女性性別角色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蘇雅雯(2008),臺中市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數學學業表現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鼎方(2015),跨國婚姻的生活適應與就業選擇之研究-以臺南市南區「越南」籍女性配偶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蕭昭娟(2000),國際遷徙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朱吟(2009), 台灣社會跨國婚姻女性之歷史映照:“流離尋岸”的另一面鏡子,高雄師大學報第27期,頁67-82。
魏延憲(2014),新住民家庭教養子女問題探討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羅雅倫(2010),創作性戲劇教學在新移民女性語言課程的實施與運作-以蘭馨婦幼中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嘉(2015),跨國女性移工的角色與形象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鐘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研討會論文
方嘉鴻、謝文彥(2017),東南亞籍新住民從事特種行業歷程之研究,2017年犯罪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方嘉鴻、謝文彥(2018),東南亞籍女性配偶再犯歷程之研究,2018年犯罪防治與研究倫理學術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
李明堂、黃玉幸(2008),台灣十年來東南亞外籍配偶研究趨勢分析-以全國碩博士論文為例,2008年(第十屆)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論文,亞洲大學。

三、日文部分
松井矢依(1999),全球化時代中在亞洲國際移民的女性化,亞洲勞動快訊,第3期。
桑田紀彥(1997),迎接第十年轉捩點的農村亞洲新娘,ヅェソダーと多文明,明石書店,頁201-229。
范氏平、神谷浩夫、朴順湖(2013),越南婦女在韓國結婚的經濟,地理科學。

四、韓文部分
玄南(2012),韓國人對於結婚移民之認知,韓國心理學會,韓國心理學雜誌,諮詢與心理治療第24卷第4期,頁949-975。
金道熙、李慶恩(2010),韓國家庭福利第15卷第2期,頁5-25。
金泰元(2013),越南婚姻移民的適應過程與價值衝突,大邱天主教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多元文化與人類第2卷第1期,頁53-76。
黃貞美(2015),對婚姻移徙婦女家庭暴力的反思:從“脆弱性”框架到人類的安全視角,韓國婦女協會,韓國婦女研究第31卷第4期,頁1-39。
鄭道熙(2012),在韓國保護已婚婦女人權的建議,仁荷大學法學院法律研究第15卷第2期,頁31-57。

五、西文部分
Amante, M. S.v. (2009). Koren-Pinoy Mixed Marriages and Tensions.in the Multicultural Family.
Ataca, B. & Berry, J. W. (2002).Psychological, sociocultural, and marital adaptation of Turkish immigrant couples in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7 (1): 13-26.
Hirschi, &T Gottfredson, (1993). Age and explanation of cri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9:552-584。
Iannai, Fncis A .J. and Elizabech Reuss-Iannai.(1973).A Family Business. 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
Sumuel & Violet , K. (2003).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depression: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ping, acculturation, and ethnic sup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3 (2): 232-239.

六、報章媒體
大紀元電子報,2010.07.14,跨國新娘漸成韓國「生」力軍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9/23/n3032876.htm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7.01.09,海00桃爆造假 管仁健:她只想擺脫「越南新娘」桎梏。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41826
風傳媒,2017.1.14,海00桃造假的背後
http://www.msn.com/zh-tw/lifestyle/relationships/%e8%a7%80%e9%bb%9e%e6%8a%95%e6%9b%b8%e6%b5%b7%e5%80%ab%e6%b8%85%e6%a1%83%e9%80%a0%e5%81%87%e7%9a%84%e8%83%8c%e5%be%8c/ar-AAlS5X7?li=BBqiNIb&ocid=ASUDHP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6.29,破獲賣淫集團,應召女皆外配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223224
台灣正聲新聞網,2008.6.22,色情小吃部的春天
http://www.rvn.com.tw/?www=info&info=view&view=7699
華視新聞,2013/12/10 18:58
https://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312/201312101348556.html
中國新聞網,2007.06.12,外籍賣淫女渠道進入台島中產階級是買春主力,http://tw.people.com.cn/BIG5/14874/5855980.html
蘋果日報,2015.09.23,1人吃飯對相框聊天阿公感動數萬人,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923/36794270
聯合報,2019-08-19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3996922

七、網站資料
內政部(2016),中華民國105年內政概要(警政),頁98。
網址www.moi.gov.tw/outline 搜尋日期:2017.4.3
內政部戶政司
http://www.ris.gov.tw/zh_TW/346
林0蟬的故事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3/together202/0.html
網市/罔市女性電子報,2012.01.09,結婚是真的,假暴也是真的
http://www.frontier.org.tw/bongchhi/archives/16015
中央社 前5月2.1萬對離婚 異國怨偶占2成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707030360-1.aspx
國家教育學院 生命歷程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7%94%9F%E5%91%BD%E6%AD%B7%E7%A8%8B#glossary
國家教育學院 敘事研究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852/

簡春安(2004),外籍配偶的婚姻生活適應,社會福利論壇線上論文集。http://www.cares.org.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