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敦煌講史性漢將變文與史傳之比較研究
作者:陸穗璉
作者(外文):LU, SUI-LIEN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汪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講史性變文漢將變文互文性共時歷時historical variational textsvariational texts of the generals of Han Dynastyintertextualitysynchronicitydiachronic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文涉及的敦煌講史性漢將變文有《漢將王陵變》、《捉季布傳文》、《李陵變文》與《前漢劉家太子傳》四種,計有二十四件寫本。故事的主角都曾是漢代將領,他們的事蹟都真實的記載於漢代史傳中,但變文故事的情節內容極具傳奇性、戲劇性,而有別於自漢至唐的史傳文本,故本文為深入研究這些漢將變文與史傳文本間的關係。首先針對各寫本做敘錄,並據以闡述寫本原生態相關的敘論,清楚、立體的呈現這些寫本的樣貌,並歸納出八項論點,以利後續研究討論這些寫本的相關內容。其次再借鑑比較研究法、批判調整後的互文研究法,在兼顧文本間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研究面向上,進行比較、論述各漢將變文與其相關史傳間的關係,用以探究不同時代背景的人們品評這些人物及其事蹟的歷時性差異;又或是在相同(相近)的時代中,這些相關人物事蹟在當代的共時性的關係,並歸納出六項結果。其後再藉由不同的互文手法,一一界義與析論各變文與其史傳原型二文本間的互文關係,深化各漢將變文的創新情節。最後再就這些漢將變文的情節內容,論述它的主題特色,及其對後世同題異寫的影響情形。
In this treatise, four types of historical Dunhuang variational texts about the generals of Han Dynasty are included: "The Variational text of General Wan Lin of the Han Dynasty", "Biography of Catching Ji Bu", " The Variational text of Li Ling" and "Biography of the Prince Liu Xiu of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re are 24 manuscripts. All the protagonists of the stories were the generals of the Han Dynasty, their deeds were recorded in the historical biography of the Han Dynasty. However, the contents in the variational texts are very legendary and dramatic,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historical texts from Han to Tang. Therefore, we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variational texts about the generals of Han Dynasty and the historical texts in depth. Firstly, we describe each manuscript, and then interpret the original narratives of these manuscripts, present their true face clearly and solidly and summarize eight arguments to facilitate subsequent research of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these manuscripts. Secondly, via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adjusted intertextual research method and considering of both synchronicity and diachronicity, we compare and exp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variational texts and the related historical biography, to explore the diachronic differences of comments of these characters and their deeds by people of different era; or the contemporary synchronic relationship of these related characters and their deeds in the same (similar) era, and then summarize six results. Thirdly, through different intertextual methods, we define and analyze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tional texts and its prototypes of historical biography, to deepen the innovative plot of each variational texts of generals of Han Dynast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of the variational texts, the thematic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on writings of the same subject in subsequent era.
一、古籍
王昶撰,嚴耕望編:《金石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1。
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李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沈約等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10。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11。
姚思廉等撰:《陳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姚思廉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3。
胡曾:《詠史詩》收入《四部从刊三編》,上海:上海書店,1936年。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5。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5。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1。
荀悅:《漢紀西漢年紀合刊》,臺北:鼎文書局,1977.9。
崔鴻:《十六國春秋》,引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6。
許慎撰,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1.10。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7。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吉林:延邊出版社,2004年。
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甄偉著,朱恒夫校注,劉本棟校閱:《西漢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17.3。
趙璘:《因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劉珍等撰:《東觀漢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劉義慶:《世說新語》,青島:青島出版社,2010.4。
劉昫:《舊唐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10。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11。
謝詔著,朱恒夫校注,劉本棟校閱:《東漢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17.3。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8。
二、專書
土肥義和:《八世紀末期~十一世紀初期燉煌氏族人名集成:氏族人名篇》,東京:汲古書院發行,2015.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2)第436冊《劉秀太子走國》。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10.11。
王重民:《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
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9。
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平野顯照著,張桐生譯:《唐代的文學與佛教》,臺北:業強出版社,1987。
朱鳳玉:《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
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發行,1990.3。
吳健:《敦煌佛影》,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1。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
巫鴻著,柳楊、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5。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里仁書局,2008.8。
李修生編:《古本戲曲劇目提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李富華、姜德治:《敦煌人物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11。
李道和:《民俗文學與民俗文獻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11。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1996.9。
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12。
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
林侑蒔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林聰明:《敦煌文書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邱鎮京:《敦煌變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4。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臺北:口傳文學會,2007.9。
金榮華:《敦煌吐魯番論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1996.10。
殷夢霞、吳文科編:《潮州歌冊卷.東漢劉秀全歌》,收入《稀見舊版曲藝曲本叢刊》第3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9。
荒見泰史:《敦煌變文寫本的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11。
高國藩:《敦煌民俗資料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4。
張涌泉:《張涌泉敦煌文獻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8。
張涌泉:《敦煌文獻整理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12。
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2。
張涌泉:《敦煌寫本文獻學》,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1.1。
張鴻勛:《敦煌說唱文學概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4.12。
張鴻勳:《張鴻勳跨文化視野下的敦煌俗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1。
張鴻勳:《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9。
張鴻勳:《敦煌話本詞文俗賦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2。
曹金華:《漢光武帝劉秀評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梅維恒著,楊繼東、陳引馳譯:《唐代變文》,上海:中西書局,2011.2。
陳大為:《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
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2。
陳開勇:《宋元俗文學敘事與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
陳新會:《史諱舉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1。
陳鵬翔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
傅修延:《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
富世平:《敦煌變文的口頭傳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11。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6。
森安孝夫著,張雅婷譯:《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新北市:八旗文化公司出版,2018.4。
項楚:《項楚敦煌語言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
馮培紅:《歸義軍官吏的選任與遷轉——唐五代藩鎮選官制度之個案》,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1.3。 
馮惠民:《商鞅》,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5。
楊公驥:《唐代民歌考釋及變文考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4。
楊明璋:《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3。
楊明璋:《敷演與捏合: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的敘人體物》,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9。
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2。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8。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
劉進寶:《敦煌文書與中古社會經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3。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書局,1994.12。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7。
蔣璐:《北方地區漢墓的考古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12。
鄭阿財:《見證與宣傳——敦煌佛教靈驗記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7。
鄭阿財:《鄭阿財敦煌佛教文獻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0。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38年;臺北:五南出版公司,2014.7。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8.1。
盧盛江、盧燕新:《唐代文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6.8。
錢穆:《秦漢史》,臺北:聯經書局,1998年。
謝海平:《講史性之變文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3.11;原為政治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修訂後正式出版。
鍾書林:《五至十一世紀敦煌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9。
羅建新:《讖緯與兩漢政治及文學之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2。
三、期刊
土肥義和:〈曹氏歸義軍後期、敦煌管內佛教教團の寫經事業記錄の分析—「敦煌遺書」の性格を探って—〉,收入《敦煌.吐魯番出土漢文文書的新研究》(東京:財團法人東洋文庫,2009.3),頁447-488。
王重民:〈敦煌本《王陵變文》〉,《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10卷6號(1936.12),頁1-16。
王重民:〈敦煌本捉季布傳文〉,《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10卷第1號(1936.2),頁1-45。
王書君、馮哲:〈兩漢讖緯與泰山封禪〉,《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總第45期(2010.2),頁109-112。
王闊:〈淺談季布故事的變更與發展——兼論《捉季布傳文》對《史記》中季布故事的拓展〉,《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14.10),頁64-67。
北川修一:〈敦煌本「李陵變文」識註〉,《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學研究科)第33集(1996年),頁281-290。
伏俊璉、楊曉華:〈敦煌文學的概念、特點及分類〉,《敦煌學研究》總第27卷第5期(2012.5),頁87-90。
伏俊璉:〈歸義軍時期的敦煌文學〉,《河西學院學報》第28冊第6期(2012.11),頁28-31。
任世科:〈試談《漢將王陵變》的藝術特色〉,《天水師專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專輯(2000.1),頁22-24。
刑猛:〈《漢將王陵變》中的人物形象〉,《北方文學》3期(2013.3),頁149。
向達:〈唐代俗講考〉,《燕京學報》第16期(1934.12),頁119-132
朱介凡:〈〈王莽趕劉秀〉傳說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67春季),頁49-62。
朱雷:〈《李陵變文》、《張議潮變文》、《破魔變》諸篇釋疑〉,《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994.12),頁48-55。
朱鳳玉:〈《敦煌變文「王昭君變文」『明妃傳』の研究》評介——兼論敦煌變文「故事研究」之發展〉,收入《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9),頁771-789。
朱鳳玉:〈從原生態論敦煌變文之抄寫與閱聽問題〉,收入《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頁107-125。
朱鳳玉:〈敦煌本《前漢劉家太子傳》情節在平話與演義之運用〉,收入《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頁88-106。
朱鳳玉:〈敦煌詩歌寫本原生態及文本功能析論〉,《敦煌研究》2018年第1期;總第167期(2018.1),頁9-16。
朱鳳玉:〈敦煌邊塞主題講唱文學的傳播與軍旅情懷〉,《敦煌學》第27輯(2008年2月),頁43-61,收入《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頁62-87。
朱鳳玉:〈敦煌變文寫本原生態及其文本講唱徵析論——以今存寫本原題有「變」為中心〉,《敦煌學》第35輯(2019.8),頁59-92。
何寄澎:〈《漢書》李陵書寫的深層意涵〉,《文學遺產》2010第1期(2010.2),頁18-23。
冷江山:〈小議敦煌文學寫卷中的"雜寫"〉,《中華文化論壇》2018年第7期(2018.7),頁82-88。
冷江山:〈敦煌文學文獻同卷內容的相互關聯〉,《甘肅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2018.1),頁108-113。
冷江山:〈敦煌寫本題記探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總第208期(2017.9),頁107-115。
吳世昌:〈敦煌卷季布駡陣詞文考釋〉,《史學集刊》第3卷(1937.4),頁97-121。
吳佩珊:〈《史記》列傳說話術舉證〉,《東吳線上學術論文》(2012.9),頁13-37。
李正宇:〈《漢將王陵變》之”綏州茶城村”〉,《敦煌學輯刊》2009年第3期(2009.7),頁120-123。
李正宇:〈敦煌學郎題記輯注〉,《敦煌學輯刊》1987年第1期(1987.1),頁26-40。
李玉平:〈互文性新論〉,《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6年),頁111-117。
李明偉:〈捉季布傳文藝術簡論〉,《敦煌學輯刊》第1期(1985.6),頁69-73。
李恩江:〈再論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的是非及漢武帝判以重刑的心理原因〉,《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4年第6期(1994.11),頁17-23。
李桂奎:〈中西"互文性"理論的融通及其應用〉,《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古代文論)》2016年第8期(2016.8),頁137-146。
李揚揚:〈敦煌變文與《史記》《漢書》之間的相異性—以《漢將王陵變》為例〉,《安徽文學》第12期(2010.12),頁124-126。
汪娟、陸穗璉:〈漢唐文本所見的李陵現象及其生命抉擇〉,《成大中文學報》(2019.12)。
汪娟:〈關於「唱導」的歧義〉,《成大中文學報》第41期(2013.6),頁47-76。
邵文實:〈敦煌李陵、蘇武故事流變發微〉,《敦煌吐魯番研究》第2卷(1997.7),頁71-86。
金光照光:〈校勘識注敦煌本王陵變(一)〉,《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學研究科)》第14集(1977年),頁127-143。
金光照光:〈校勘識注敦煌本王陵變(二)〉,《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學研究科)》第15集(1978年),頁73-83。
金光照光:〈校勘識注敦煌本王陵變(三)〉,《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學研究科)》第18集(1981年),頁253-262。
金光照光:〈校勘識注敦煌本王陵變(四)〉,《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文學研究科)》第23集(1986年),頁199-211。
金榮華:〈「情節單元」釋義——兼論俄國李福清教授之「母題」說〉,《華岡文科學報》第24期(2001.3),頁173-182。
金榮華:〈敦煌寫卷拾遺〉,《大陸雜誌》第66卷第1期(1983.1),頁9-11。
涉谷譽一郎:〈民眾教育と講唱文學—敦煌本「李陵蘇武書」と胡曾『詠史詩』を中心に〉,《藝文研究(慶應義塾大學藝文學會)》第54號(1989年),頁95-68。
高原:〈《捉季布傳文》與漢代擊鞠——兼論中國古代馬球的起源〉,《敦煌學輯刊》2014年第2期(2014.7),頁34-39
高國藩:〈敦煌本《漢將王陵變》人物論析〉,《藝術百花》2010年第1期(2010.1),頁188-194。
張延清:〈吐蕃敦煌抄經坊〉,《敦煌學輯刊》2011年第3期(2011.9),頁49-56。
張涌泉、丁小明:〈敦煌文獻定名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02期(2011.2),頁327-407。
梁冬麗:〈變文入韻與結韻套語向通俗小說"有詩為證"程式之演進〉,《北方論叢》2014年第2期(2014.3),頁26-29。 
許松:〈《漢將王陵變》《捉季布傳文》釋讀析疑〉,《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13.11),頁82-86。
郭在貽、黃征、張涌泉:〈《李陵變文》補校〉,《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1年第1期(1991.1),頁10-14。
陳伊婷:〈敦煌變文捉季布傳文與所本史傳之比較研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3期(2006.6),頁81-98。
陳輝:〈論李陵變文的悲劇性〉,《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15.1),頁18-20。
陸揚:〈作為複數的”文本性”與”物質性”〉,《文滙學人》第336期(2018.3),頁1-7。
陸穗璉:〈《漢將王陵變》與唐前王陵故事之互文性研究〉,《成大中文學報》第63期(2018.12),頁1-38。
陸穗璉:〈敦煌本〈捉季布傳文〉與《史記.季布傳》之互文性——兼論俗文學對史傳文學的傳承與創新〉,《嘉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17.11),頁217-255。
傅新營、李如貴:〈評敦煌講唱文學中的戰爭題材作品〉,《許昌師專學報》第19卷第3期(2000.5),頁69-73。
富世平:〈敦煌變文寫卷的文本屬性及其整理中存在的問題〉,《文獻季刊》2004年第3期(2004.7),頁70-76。
富世平:〈試論轉變藝術的文本化過程〉,《敦煌學》第28輯(2010.3),頁61-72。
程毅中:〈季布罵陣詞文與詞話的發展〉,《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3卷(2013年),頁1-7。
馮文開、王立霞:〈敦煌寫本《漢將王陵變》的口承性及其文本屬性〉,《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11期(2015.11),頁108-113。
馮培紅:〈關於唐代孔目司文書的幾個問題〉,《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1期(1997.01),頁78-79。
黃懷寧:〈敦煌〈李陵變文〉與《漢書.李陵傳》之情節比較探析〉,《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5.7),頁365-380。
楊丁友〈《史記》敍事詳略藝術〉,《作家雜誌》第8期(2008年),頁13-37。
楊明璋:〈敦煌本《前漢劉家太子傳》考論〉,《敦煌學》第28輯(2010.3),頁91-110。
楊明璋:〈敦煌講史變文中的祭祀敘述及其與祭祀活動之關係〉,《中國學術年刊》第36期(2014.3),頁1-22。
楊明璋:〈講史敘事的劉家太子——〈前漢劉家太子傳〉考論〉,收入《敷演與揑合: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的敘人體物》(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9),頁47-72。
楊華:〈李陵變文中的非正統英雄觀〉,《名作欣賞》(揚州大學文學院)2016年14期(2016.5),頁171-173。
榮新江、余欣:〈沙州歸義軍史事繫年〉,《敦煌吐魯番研究》第8卷(2005.1),頁71-88。
趙逵夫:〈《李陵變文》校補拾遺〉,《甘肅社會科學》1991年2期(1991.3),頁10-14。
劉淑如:〈李陵答蘇武書辨偽〉,《臺北工專學報》第6期(1973.5),頁393-394。
劉連杰:〈文本間性與文學史的生成〉,《北方論叢》2013年第2期(2013.3),頁111-117。
劉銘恕:〈敦煌文學四篇札記〉,收入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分會編纂:《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頁83-91。  
潘重規:〈敦煌變文新論〉,收入《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12),頁1297-1315。
蔣勤儉:〈"術士鬥法避難"故事演變及其喪葬意蘊〉,《民族文學研究》2015年2期(2015.3),頁18-20。
蕭文:〈東向與南向〉,《文學遺產》5期(2007.9),頁37。
鍾書林:〈敦煌李陵變文的考源〉,《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2007.3),頁90-93。
羅宗濤:〈敦煌講經變文與講史變文之比較研究〉,《中華學苑》第27期(1983.6),頁39-106。
Victor H. Mair, A Newly Identified Frag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n Wang Ling”, CHINOPERL:Journal of 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 Vol12:1, 1983, pp.130-142.
四、學位論文
小野純子:《敦煌變文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井康玉:《敦煌史傳故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尤翔:《敦煌講史類變文的流變》,杭州: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玫珍:《敦煌俗文學十六篇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伊昕舟:《敦煌變文中的教化思想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卓翠鑾:《敦煌史傳變文之敘事藝術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周飛:《敦煌講史變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林聰明:《敦煌俗文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高雪:《唐五代宋時期敦煌靈圖寺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張秀莉:《漢將李陵故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張家豪:《敦煌講唱文學中的戰爭敘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瑞芬:《伍子胥變文及其故事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梅娟娟:《〈王莽趕劉秀〉傳說的研究》,青海:青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許孟怡:《從敦煌講史類變文看唐代社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專論文,2010年。
楊薇:《王陵故事演變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蔡春梅:《劉秀走國故事研究:以史傳、變文、小說為主軸》,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五、論文集
王重民:〈敦煌變文研究〉,收入《敦煌遺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984.4),頁175-227。
伏俊璉:〈上古時期的看圖講誦與變文的起源〉,收入項楚、鄭阿財主編:《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3),頁144-155。
林仁昱〈敦煌變文的英雄唱述探究〉,收入《2013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12),頁163-188。
金文京:〈敦煌本《前漢劉家太子傳(變)》考〉,收入《饒宗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1997年),頁119-132。
金榮華:〈〈前漢劉家太子傳〉情節試探〉,收入中正大學中文系主編:《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1995.3),頁111-118。
金榮華:〈讀敦煌變文雜記〉,收入《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頁573-574。 
施雅芳:〈西王母故事的衍變〉,收入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頁211-237。
陳伯謙:〈敦煌寫本《李陵變文》與《史記》、《漢書》中〈李陵傳〉戰爭敘述比較研究〉,《第四十一屆中區中文研究所碩博士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11.11),頁87-99。
羅宗濤:〈敦煌變文中詈罵及咒誓的探討〉,收入項楚、鄭阿財主編:《新世紀敦煌學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3.3),頁551-572。
六、學術網址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index.jsp
國際敦煌項目(I.D.P.):http://idp.bl.uk;http://idp.nlc.cn
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